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物理说课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58

导语:在物理说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理说课论文

第1篇

 以理化生的学科发展观为指导,以新颁布的«理化生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的实际上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认识教材的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

1. 以“新基础教育”为理念,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搞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改实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常规教学:

1、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明确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些问题,不搞花架子。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以说课为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学期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案进行充实、修改,使其符合现有学生的教学实际;并在组内共享。

2、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 

 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认真搞好公开课教学活动,先说课,后讲课、评课,说课、评课要落实并有记录;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将说课和公开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提高整体实力。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组织学习新教材、新教学大纲,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想、内容体系、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其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按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落实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为新教材取得最佳教学效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努力探索。

4、狠抓初三、高三教学

 毕业班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重点,也当然是教研组工作重中之重。我们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共同研究历届中考试卷,交流复习经验,明确复习方向,努力提高理化生成绩。同时仔细研究近年来的命题思路,精选习题,争取再创新高。

5、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本学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很好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6、加强课外辅导,成立兴趣小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研组将在高一、二年级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同时针对竞赛,加强平时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科专业知识。

7.确立“科研兴教”的思想,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精选课题,深入钻研,及时总结,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形成一个人人参与教科研的很好氛围。并做好现有课题的结题工作。

8.多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9.团结组内力量,共同奋斗,适当时侯开展组内教师活动。

四、活动安排。 

周次

 内

 容

 主持人

备注 

1

 开学工作;准备教学用具、资料等

 全体理化生教师

 

2

 撰写教学计划;

 全体理化生教师

 

3

 制定教研组计划; 

 李丰英

 

4

 理化组集体备课,王雪玲主讲初三化学

 理化生教师

 

5

 高考知识讲座

 王生全

 

6

 理化组集体备课,乔永春主讲初二物理

 全体理化生教师

 

7

 教学反馈

 全体理化生教师

 

8  月考试题命制                                                   全体理化生教师

 共2页,当前第1页1

9

 组织期中试题命制

 全体理化生教师

 

10

 期中总结

 全组教师

 

11

 高考知识讲座

 李丰英

 

12

 业务学习《新课程体系下理化生的教学》

 全组教师

 

13

 高三学生应试讲座(杨国华)

 杨国华

 

14

 初三学生应试技巧讲座

 王志勇

 

15

 高二会考模拟

 任课教师

 

16

 撰写论文

 全组教师

 

17

 上交论文

 全组教师

 

18

 期末考试

 全组教师

 

19

 组织期末评卷

第2篇

走进人群不会特别显眼;

一个执著的女子,

情深,意浓,

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一个智慧的女子,

果敢、坚毅,

迸发出惊人的事业韧劲。 她是家长喜爱的老师

她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虚心地向老教师们学习,真诚地与同事们交流,满腔热情地上好每一节课。1994年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得全校第一名。1995年,参加市初中物理教学能手评选,获全市第一名。1996年,撰写的论文在**市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并因此代表**市参加了省里的目标教学研讨会。会议过程中,她发现了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发展与影响,找到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她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深入探索,不断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创造了辉煌的中考成绩和竞赛成绩。而她也成为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包级主任们争相聘任她,很多学生家长都争先恐后地让她教自己的孩子。

她是一名优秀的教研员

1999年市教育局公开招聘教研员,**经过讲课、笔试、面试、答辩等环节,最终赢得了这个岗位。面试时考官问她:“你认为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你准备怎样去做?”她说:“对我来说这两方面同样重要,因为他们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但是如果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两者发生冲突,我会权其重者而为之,必要时舍弃一些个人利益,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多付出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她真诚的回答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也成了她以后工作的真实写照。

第3篇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加速度》 说课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使教学建立在具体且生动的情境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教学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自体验从独立确定问题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其中抛锚式教学中的“抛锚”即为根据预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1]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扮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相关线索的“指路人”,学生则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要主动地选择并加工有用信息,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说课内容,对抛锚式教学进行具体的应用。

1.教材分析

1.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加速度是运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在以后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中都有应用,加速度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物理量,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纽带,也是后面能量,动量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1.2教材的特点。

1.2.1注重分组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逐一介绍了飞机、汽车和人的运动,通过交流讨论,明晰各个运动的异同点,从而具体到抽象地导出加速度的概念。由于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这样先让学生对加速度概念有感性认识,再总结得出科学角度的加速度概念,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深化记忆。

1.2.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动手实验、调查和收集、分析材料等实践活动,这些其实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

2.学情分析

2.1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通过前面三节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标量、矢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物理概念,而且在学习物体运动的速度时,对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这一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2.2欠缺之处。

由于与加速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现,一般对物体运动只停留在速度快慢之分,静止与运动之别,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快慢只停留在感知的认识上,甚至并未发现速度的变化快慢这一现象。

2.3应对策略。

从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白速度变化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情况。而采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笔者认为此章节的教学重点为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理解,而教学难点则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的方向。

4.三维教学目标[2]

4.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与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地应用加速度的概念。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体会物理来源于实际,通过公式推导加深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与交流,提高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5.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辆宝马和一辆QQ从旁边经过时路人都说好快呀,这时两辆车都开到悬崖旁边,宝马立即刹住了车,而QQ却掉了下去,路人也说好快呀”。教师从事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两个快有什么不同,讨论后得出结果,第一个快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即速度大;第二个快描述的是物体速度变化快,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加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面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导入,不仅可自然引出课题,而且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2类比启发,建立概念。

教师根据书本讨论与交流中的几种物体运动的情况,并制成表格,然后让学生观察其速度变化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1: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平均1s速度各增加了多少?

学生A回答:飞机的速度没有“增加”。

学生B回答:汽车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1m/s 。

学生C回答:运动员的速度平均1s增加为 = =-2m/s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着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得快”描述是三种不一样的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2: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变化量大?谁的速度变化得快?

教师同时介绍用速度变化量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多与少,并推出它在数值上的计算公式v=v -v 。学生根据表格数值分别计算飞机、汽车、运动员在上述所列运动情况下的速度变化量:飞机为0,汽车为20m/s,以及运动员为-10m/s。从结果可以看出,速度变化量有正有负。这时教师要加以说明:是的,速度的变化量是有正有负的,当后来的速度大于开始的速度的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就为正,反之,速度变化量为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变化量的这个物理概念的理解。

那么谁的速度变化得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者说回答可能没有那么准确,这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类比上一节课物体运动速度的学习,提问学生当时是如何正确得出谁运动的快与慢的?学生通过回忆与思考后会回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判断谁运动的快慢。这样类比有助于复习旧知识,加深理解新知识。

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就要加以补充或者是修正,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相同时间,位移大的,运动就快;第二是相同位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就快。如果时间不相同,位移也不相同,那么我们就通过计算,算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就快。补充完之后教师接着提示:那么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表示呢?给出这样的提示后,学生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有了较为准确完整的答案了,所以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提出启发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根据上述比较,教师总结出第一点:“速度快”指的是物置变化快,“速度变化大”指的是物体末速度与初始速度的差别大,“速度变化得快”指的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大;第二点: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将此物理量定义为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类比物体运动速度的定义式让学生自主推导出加速度的定义式a= = ,并得出单位为m/s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强调不能读作其他。学生应该会出提出这样的问题:加速度的正值与负值的物理含义是什么?教师加以说明:加速度可以是正值或者负值,当然也可以为零,而它的正负代表着它的方向,这说明了加速度是一个矢量。

设计意图: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5.3交流合作,展示自我。

教师提出问题: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将学生分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A回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一致;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相反。

学生B回答: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直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教师总结1:在变速直线运动时,若以初始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时,第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同向;第二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小于零,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反向;加速度方向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无关。

教师总结2:第一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第二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总结3:物体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加速度大小跟速度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学得开心,在课后又觉得学有所获,并更深刻地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

5.4深化理解,例题巩固。

让学生完成并讲解书本上的例题[3],并通过例题点出加速度与V-T图像的关系,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本例:某高层建筑物内一部正在向上运行的电梯,在1.5s内速度由2.4m/s均匀减少到0,求电梯的加速度。

解:电梯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选取竖直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a= = m/s =-1.6m/s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1.6m/s ,方向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题及时巩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5.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并布置三道思考题。

思考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吗?

思考题2:加速度针对加速运动吗?对减速运动如何解释?

思考题3:如何表达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6.结语

本说课设计是基于“抛锚式教学”而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历经“创设情境,建立概念,交流合作,深化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基本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物理的魅力。说课设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学信息传输通道,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 物理教师 专业发展

学校在大力进行国家示范校的建设,同时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让各位教师感受着学校的飞速发展,感受着提高个人教学素质的迫切。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师,笔者切身感到新形势下物理教师要提高教学魅力,提升专业水平,就要做到以下“八多”。

一、多看物理讲座

订阅《物理教学》杂志,看“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讲座”,如陈刚的《试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和基本条件》、黄燕萍的《振动和波动中的位相问题》、刘柄N的《物理实验教学多元创新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等讲座,多积累教学教改的知识和经验。看自然与生活方面的物理讲座,如钱振华的《宇宙及宇宙膨胀》、解永平的《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是怎样起飞的》、边铎的《从唾液检测糖尿病的物理机制》等讲座,培养自己科普物理兴趣。上网看北师大物理讲座,如黑洞专家赵峥教授的《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革命》,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知识。上网看物理学讲座,如杨振宁的《美与物理》,体会大家风范,开阔物理科学视野。上网看物理学前沿讲座,如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讲座、热电技术与热电材料讲座、稀土及其发光讲座等,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满足学生对应用物理案例的需求。

二、多听交叉课程

因为中职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是物理教学的专业发展,是物理实用专业的发展,是物理综合专业的发展。所以不仅要听一些物理专业教学课程,而且还要听一些交叉课程。如听语文课,丰富自己的形象思维及想象能力,有助于加强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听数学课,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计算基础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差距,便于物理教学,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听电工、电子、机械等专业课,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实验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把握中职物理教学的内容及方向。听电工工艺、钳工工艺、照明线路等实习实训课,培养自己应用物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中职物理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用。总之,多听交叉课程,有利于中职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多做物理实验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测量科学,是实验科学。较之普教物理,中职物理更是如此,中职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显其实验性。根据学校的核心专业,学校物理实验条件以及中职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些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学生做些项目实验,如长度的测量、测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测量气体的压强、万用表的使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性实验)、光的全反射(选做)等项目实验。在职业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多做些演示实验,如线速度的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受迫振动和共振,横波、纵波的形成和传播等。在拓展模块教学中,大纲没有要求教师做实验,但是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大胆地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放映科普光盘教学实验、自制科普课件教学实验等。教师通过三大模块教学实验,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促使自己迈入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时代。

四、多研物理教学

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做研究型教师,是中职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多研物理教学,就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中心,广泛开展教研工作。首先要研究中职物理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其次要研究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文性。再次要研究中职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如以公开课、示范课、说课推动中职物理教改效果的研究,正确处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关系。提倡立项课题研究,如中职物理情境、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研实践告诉我们:多思易明,多研乃慧,明慧善教,学生方能乐学。师者乐研,妙不可言。

五、多教实用物理

民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实用物理学,现在有的大学开设实用物理系,笔者以为中职学校应该开设实用物理学科。可是现在中职学校开设物理学科与普教物理学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教学内容设计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教学内容属于理论物理学范畴,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属于实用物理学范畴。然而实际教学中,中职物理教师只停留在基础模块教学阶段。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大纲》在职业模块中按专业又划分为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其实这部分内容与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重复,实践上一般学校都用专业基础理论代替了这部分教学内容。第二,《大纲》在拓展模块中下设近代物理简介、航天技术简介、现代通信技术简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物理与环境保护等物理专题。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往往讲不到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了合理利用开发教育资源,促进中职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笔者主张,中职物理教师应选讲一门专业基础课,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家电维修入门等。经过个人努力,这是不难做到的。

六、多到企业调研

中职示范校建设要求,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任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并有一定的时限。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也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用人的情况,尤其是物理教师应多到企业调研。可行途径有三条。第一,带着专题或课题到企业调研,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车间工程技术人员,写调研笔记。第二,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调研,收集与中职物理教学、实验、测量等有关资料,与工人师傅交谈,写调研笔记,编写实用物理讲义。第三,利用学校寒暑假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时候调研,记录先进的生产流程、电气设备及与物理教学有关的资料,建立电子档案,咨询生产技术人员相关问题,写调研笔记。经验证明:多到企业调研,有利于中职物理教师结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实际、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就业实际进行有效教学,从而也促进了中职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多受专业培训

教师培训是中职示范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每学期均有全员参加的校本培训,每年有30%以上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达100%。中职物理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专业培训。其中包括:校本培训,即物理教改、说课、课件制作等培训;省市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培训,即寒暑假期间的青年物理教师班、骨干物理教师班、物理学科带头人班培训;省市技工教研室培训,即新教材、新教法、教学理论培训;中职行业教育集团培训,主要有课题研究、多媒体教学、物理讲义编写等培训。笔者认为,中职物理教师接受各级各类培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快捷通道。

八、多参加省市大赛

第5篇

——湖北省“十五”重点课题初中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阶段性总结会汇报材料

 --县---中学课题组

我校“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 "课题,是XX年底申报,XX年1月正式启动的,至今已走过了两年半的研究历程。在市教科院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回顾这两年多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现在向各位作汇报,汇报的题目是《“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主要从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教育的“落脚点”,谈谈怎样“链接”;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创新的效益里,说说如何“刷新”。

一、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

自XX年底接题以来,我校就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一是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的创新;二是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三是信念,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

1、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力争提升一档品味

在思维上创新

学校能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很关键。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过去的办学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将办学理念创新为与教育方针紧密吻合的十六个字。即: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德、智、体浑然一体,构成办学主体行为。"德",要修;"智",要启;"体",要强,缺一不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XX年底就把当时有着32年办学历史的长冲中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大胆创新,集中为八个字:修德、启智、强体、成才。

在运行中创新。再好的办学理念不付诸实践不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办学理念?我们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来强化师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将八个大字的办学理念铸成两米见方的大红烤漆字,高耸在教学楼顶上,醒目、耀眼,师生无时不在关注它、谈论它、践行它。

二是"时时唱"——我们把办学理念写进了《民族兴旺我担当》的校歌。通过对两小节歌词的反复吟唱,强化师生的理念行为。如:毕升故里大道旁,青纱环绕碧罗帐--长冲中学我的向往,长冲中学我的希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灯光--莘莘学子书声琅--修德、启智、强体、成才--民族的兴旺,我担当!国家的富强,我担当!并把她作为初一新生进校必学歌曲,五四或十一、元旦歌咏的必唱歌曲,艺术人才选拔必测歌曲。可以说,在----中学近XX师生中,第一会唱的是国歌,第二会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讲"——我们规定国旗下讲话内容,无论哪个领导讲话,必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的八个字来拓展,结合校本实际去生发,并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使办学理念的观念意识不仅物化为资料、更内化为行为。

此外,我们还在"校园之声"广播台开辟了"化理念为行动"的专栏,在《山茶花》文学社刊内设置办学理念实践专页。

总之,近两年,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形可见,有声可听,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内化,努力践行。

2、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彻底消除三个误解

一是科研创新“神秘论”。他们虽然向往上进,也崇尚创新,羡慕别人的成果,同时又觉得创新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徘徊在创新的门口。

二是创新“冒险论”,他们认为,科研创新是形式,有违常规,是“花拳秀腿”,“好看不好吃”,他们贪图安逸,墨守陈规,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上课,复习,也不懂得如何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应考,更不会考虑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人是抵制创新的。

三是常规与创新“冲突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懂常规与教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认为科研影响日常教学,创新破坏常规秩序,不可否认,科研创新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创新必然要打破传统,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创新会让教师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常规,提高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误解,学校不断借助外力、挖掘内力,利用外派参观学习,利用周六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校长、副校长带头讲创新理论、教研组长、实验教师跟班谈认识,两年来,已举办讲座9期,54人为创新进行了讲析,外派学习63人次,印发创新学习资料16期,基本上消除了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误解。

3、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必须树立四种信念。

虽然好奇心是创新的首要成分,自信心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少研究成果和经验表明,一个人将来创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状况,而学生求学过程尤为关键的是四种与信念直接相关的内容。一是自信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会”;二是自爱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愿”;三是自觉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能”;四是自主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敢”。既要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智力创新能力,让他们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更要从道德层面上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失败的痛苦,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1

二、把创新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创新。立项时的“实验”二字在去年10月的市教科院会议上,改为了“实践”,这就意味着,初中创新教育应全方位,大面积地投入到实践之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践行创新,不让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落空,针对实践中的“实”字,我校课题组明确提出了“五不空”,一是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二是在实践阵地上不放空炮;三是在实践的机制上不说空话;四是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五是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1、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时段,大至分为四个阶段

(1)开题起步阶段(

XX.12~XX.7)

我们以学科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申报立项,当时确立了六个学科共8个子课题为创新研究项目,并确立了在六个班开展实验,还成立了科研处,确定双周六上午为创新教育学习研究固定时间,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运行阶段(XX.3~XX.7)

根据学科与课型的不同,不断地实践,反复地探索,创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作文指导:启发——激趣——引导——动笔——互评,精读课文教学的“导——悟——创——评”;数学课思维为主线的“准备——发现——探究——质疑——应用——延伸”;物理课的八步教学模式:设疑——操作——观察——小结——质疑——讨论——解疑——归纳;化学课的问(激活思维)——动(多维互动)——探(探索求知)——导(归纳引导)——创(应用迁移);音乐课的兴趣感知——模仿感悟——参与体验——创新展现等。课题实验涵盖了大多数学科,涉及到绝大多数教师。

(3)全面实践阶段 (XX.9~XX.7)

是全面推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实践阶段。即在全体教师中推广模式,通过讲、说创新研讨课,写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论文,召开学科创新说课听课研讨会,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不断调整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全面摸索新的创新策略。

(4)攻坚结题阶段(XX.8~12),随着实践的深入,借助研讨会召开,利用省级新课题立项,我们发现学科创新中的国家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活动性课程、展示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间是有共性的,相对学科型课程内容而言,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缚,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三类课程均以活动贯穿始终,并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尝试过程,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这三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带动学科课的研究,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随着创新课题深入开展,开放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给了“自主、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到结题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获知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评价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性,会成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空间可谓面面俱到:

一是科科有课题。语文有“作文个性化与阅读个性化”、“生活源泉与个性化发展。”数学有“探究式学习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求异思维研究”、“英语课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物理合作学习研究”、“政治实践途径研究”、“音乐地方特色研究”、“美术乡土教材研究”等。

二是班班有研究。开题之初,我们只确定在三个年级共六个班中开展实验;实验运行阶段,就扩大到八个班;到今年初,已发展到全校24个班。

三是人人都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校107个任课教师都参与其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子课题,个个都有整套的方案计划、实践过程记录、阶段总结与反思,呈现在与会者面前虽然难免有些粗糙、简单,但仍能反映出我校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

2、在实践的主阵地上不放空炮。

勿庸置疑,创新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让创新实践在主阵地上放空炮,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三条: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如文科教师巧用“三境”培养创新: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思维。

又如理科教师培养创新学生的“三性”:有的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的采用“一题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的采用“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2)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三类创新性思维:

如理科主要采用“大脑激荡法”、“反问法”、“分散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文科主要采用“图像法”、“变换法”、“情境法”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综合学科主要采用“设想法”“追踪法”“类比法”训练直觉思维。

(3)以个性化发展为重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作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科实验个性化,信息技术个性化,综合实践个性化,体音美特长个性化训练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3、在实践机制上不说空话

(1)增设保障机制。首先是组织保障。自XX年春季起,学校增设了科研处,配备了一名主任,落实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其次是时间保障。常规教学本来就时间紧,要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为此,我们将周六定为课题研究时间,平时每周一次,忙时间周一次,要么“充电”:集中学业务,举办专题讲座;要么“放电”:说课、评课、写论文、搞制作。三是资金保障。除了围绕科研课题增设文本论文、报告,电子课件、演示等奖励项目外,还对周六参加专业学习的给予补助。 2

(2)完善管理机制。学校过去对课题 研究停留在表面说教状态,没有从管理上真正落实,自申请立项创新教育后,我们充实了对教师综合考核的指标,增设了课题研究项目,分配了过程量化分数。

(3)调整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评价:由刚性变成弹性,课题内容由缺失到充实,由只以考试成绩定论到既有定论又有评论,即每学期在学生中进行一次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情况调查,反馈情况分析评价;二是对程序的评价:由轻过程重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分值上统筹兼顾;三是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只重视显性到显性结合,既重视直观显性的考试成绩,又重视隐性的品德行为的成长过程,设成长记录袋,填综合素质卡,上文明进步榜,如胡自琴,吴又红等一批教师长期重视学生隐性评价,一月一次红榜表彰,形成了班风好,学风纯的班务特色。

4、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

(1)外派学习时不放过每一次机遇。近两年,我们先后派出86人次赴北京、武汉、黄冈、武穴、罗田、孝感、黄梅、蕲春观摩学习,参加研讨会。

(2)内部培训时不遗漏每一个环节。从讲课、说课、评课到撰写论文、举办讲座,环环相扣。

(3)巧借东风时不吝惜每一回投入。创市级示范时,添置了多媒体;申报立项后,购置了摄像机;最近又全部上了网。另外还从北京邮购教学光盘,到省教所购置创新专业书,每年为阅览室订图书近万元。

(4)说课评时不停留在恭维奉承状态。

(5)教学反思时不固步自封在经

验成绩里。

5、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无论是学校层面、实验班级还是参与实践的每一位教师,自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来,一路上不断地从认识——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内化创新认识,外化创新方法,物化创新成果。沿途拾起一串串“创新”果实:方案、报告、论文、案例、记录、反思、总结、证书。

三、把创新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研究创新的效益里。

科研创新教育研究给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影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创造,会展现自我的优秀  学生在不断涌现。

1、学校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近几年来学校理念创新,育人环境创新,教师教法创新,学生学法创新,可谓与时俱进。

2、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XX年初立项实验以来,学校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XX年底学校步入黄冈市第23所、英山第一所农村示范初中行列。去年底,学校还被评为黄冈市普通初中先进单位,技术装备同时还获得黄冈市人事局、教育局颁发的先进单位。

图片新闻、《推管理经验,展示范风采》的办学事迹多次上了《黄冈报》、《鄂东晚报》。

3、学校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两次参加全市创新教育阶段总结会并作发言,三月又申报并立项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去年四月接受市教科院专家视导时推出一批阶段资料与成果,获良好评价。去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教学检查中,获得三项先进单位:一是综合的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学科竞赛先进单位;三是教研教改先进单位,

4、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水平的提高。校长获全省优秀教师和全县“十佳校长”称号,20多名教师获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全省综合实践先进个人,3人夺得黄冈说课一等奖,教师的论文在刊物发表和评奖的36篇,优质课、课件获市以上级奖的22节、件。

5、学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在新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教学氛围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潜能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天性也得到自由发展。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人次,省级奖54人次,去年全市优秀艺术人才比赛,我校获奖占全县三分之一,学生彭湃等多篇作文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尤其是在最近的第十四届茶叶节《茶乡放歌》全市征文中,一(8)学生王爽夺得初中组唯一一等奖(奖金500元),学生屡屡在全县运动会、艺术节、演讲赛等多项活动中获奖。

几点困惑

困惑之一:创新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农村初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作为后盾支撑,由于财力上的困难,难免受到限制。

困惑之二: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和中考压力对“创新”课题实践势必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作较深层次的研究。

困惑之三:由于目前正处于学生高峰期,班额过大,也是制约开展课题全方位研究的一大因素,因而如何加强教师的调控能力也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创新决定未来” 。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 , 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 , 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注人生机 和活力 ,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从创 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在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指导和兄弟学校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新教育必将开出灿烂之花。 《3》

附:

1、课题主要承担人:詹宇意  王万利  胡建议  萧本初  岳伯成  舒克章  潘  峰  孙教育  余盛国  刘  斌  杨  李  程文斌  沈立新  余荣新  姜文惠  王  林  汪  鹏  夏运贵  郑伦松  张长生  毕朝晖  许松华  张  泉  王富林  胡自琴  方  超  吴又红  黄  伟  张梅香  姜文惠  陈世平

  2、参考文献:叶瑞祥等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周庆林著《课题研究》

               董奇译编《有效的学生评价》

               李祖超、刘青春等主编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选集》(XX.03)

                                               执笔:520xbc

                                                

第6篇

打造共同体——教师发展的学校

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强则学校强。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在完善原有师徒传帮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化、标准化、项目化,以夯实教师的基本素质。

“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以“崇德、尚美、问学、健体”的校训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学高、身正、教得法”为目标,培训对象为未完成高中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及见习教师。培养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还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技能培训、反思座谈、自主研修、外出学访、总结汇报、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重大教育事件,教案书写、说课、硬笔书法、简笔画等技能,教科研知识,班主任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师德规范等。由特聘专家、选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组长、名师、具有特长的教师等担任培训讲师。

学校与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提高人生境界,开阔教育视野,唤醒职业激情。一期培训项目选拔了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15人,本着开放、多元、选择的原则,进行任务式层级培训。在学员选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培训、卓越领导力培训、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训、教学质量把关与控制方案培训、教学团队协作与激励培训等。学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研讨、交流和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培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在教师博客(http://.cn/tj14zx)上进行研讨、交流。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领导力培训”后发表感言:“卓越的领导力来自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力就来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应具有对待事业的奉献之心、责任之心和对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课程结束后,学校将启动二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以点带面进行二级培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与学校未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方案》,学校将在3到5年的时间内对15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说课、做课、评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走质量为本的教学之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 “教学研究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课”“家常课”“青年教师说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群体智慧,教师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示教学过程,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强化效率意识,倡导教学反思。校领导深入各学科组、备课组,加强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引领,顺应教改要求,做好教学会诊,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以反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上层次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如,语文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反思会的形式,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作了汇报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内容纳入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究作为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和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特级教师和督导组指导,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学校开展德育、体卫艺和各学科课题研究,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相继编写了素质教育丛书《园丁心声》二集、《师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师德感悟》《班会方案选编》等。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多年来坚持的以高考教学反思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高考试题及考试结果、毕业班复习安排及非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每年推选出2到3个经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会上进行交流,教师间互相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讨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在全区毕业班推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严谨治校”,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沟通与合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延伸。

学校开展以“向45分钟要效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论坛、跨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外出学访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学校组建好三个团队,即教学校长挂帅的管理团队、学科组组长挂帅的教学团队、信息中心挂帅的服务团队。发挥好“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三种功能,即:形成组内研讨、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实现研究课的功能;达到做课教师直接受益、参与教师间接受益的效果,实现种子课的功能;使每节课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成为精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示范课的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德育团队建设,即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促智不动摇;一手抓教学团队建设,即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纪律。坚持三个创新,思路上的创新是理性回归,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工作上的创新是抓好落实,即管理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点”;态度上的创新是永不放弃,即对目标永不言败,对学生永不抛弃。

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形成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态势。

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指导小组,制定了中、高考评估方案,增值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备课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专业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处,实现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卫艺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实施精细化管理,成立年级管理部(以下简称“级部”),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级部是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级组,级部的管理宽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宽度包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与文化管理等,级部聘任和办公经费管理等人权与财权的赋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强化。级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管理趋于扁平化,让各种管理信息不衰减,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从而实现级部的精细化管理。级部主任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以德促智;备课组组长队伍——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纪律;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自主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响下,十四中教师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工作之中追求“三种感觉”:工作之前有冲动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悦感——爱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时,把握发展契机,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参与评选和展示活动,以优异的业绩构建发展共同体。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了“星级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星级教师管理、评价、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评价和认定工作。为了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体现全员发展的理念,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质量、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社团活动、论文获奖、课题结题等方面评价教师。星级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部门重大课题研究、学访交流、教师培训、年级组聘任等管理措施挂钩,与人事部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岗位设置、学术称号等管理措施挂钩,评星结果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每学期进行阶段总结,每学年进行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展示十四中教师风采,以竞赛课的新突破引领常态课的教学变革。竞赛评比中,每一位参赛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学科团队在支撑。以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由校领导策划,初、高中主管领导领衔,学科组组长做参谋,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部全力配合的团队,通过合作,不断为参赛教师实力的提升出谋划策。学校为参赛教师们购置了“激光翻页笔”,这样,教师们就可以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比赛中,因为有了学校信息中心常态的培训,有了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了教师之间无保留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参赛教师们设计使用的课件不仅具有本校标志性的模板、统一规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题鲜明、学科特色明显、辅助功能显著等个性特点,因此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学校还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师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行为表率;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绩领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这片沃土上,不仅每位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各个学科组也日益显出勃勃生机。市级“十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学组是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0岁,是十四中学科组的优秀代表。他们组织开展的数学小论文活动已坚持十余年,近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创立的“宏观把握、微观激活”复习策略,在提高课堂效率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是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和谐友爱的团队。他们坚持开展的“语文周”活动在全市语文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多年来,语文组教师奋发拼搏,薪火相传,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特色鲜明,在2012年高考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全区第一的梦想,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英语组以科研引领教学,自2007年开始,承担国家级课题“英语报刊阅读与任务型教学”研究,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组教学、科研并重,他们承担的天津市“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青年资金资助并已顺利结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个性风采——十四中优秀教师撷英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秦宝锋

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践行着十四中“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她坚信的格言。

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锁。在物理教学上,她不断积累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

作为备课组组长,她组织教师共同教研,使全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给自己充电。她说:“作为教师,在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今后,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学生铺设辉煌的成功之路。”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洪国华

1998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15年来,她以“敬业、务本、奉献”为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之余,她时时充电,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2006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并顺利通过考核;2007年,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成绩优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高中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获市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获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写则殆》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姜 健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他体验到身为人师的快乐。所带班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北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7年,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高效课堂研讨会上做市级公开课。先后被评为第十三、十四届区级学科带头人。2012年9月,被评为河北区首批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他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及天津市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孙春淼

民进会员,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河北区新教师验收课评委。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她利用历史学科优势教书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她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随时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正确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社会与自我,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菲

200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连续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荣获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优秀班主任事迹交流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撰写的德育论文《拾撷班级文化建设点滴》获全国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高中总复习》,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学习测评》。

教学工作中,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带班的化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撰写的论文《乙醇》获全国一等奖,《“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设计》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莉

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外语研究学会会员。

她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奋进的航标,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级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她敢于创新,实施了“整合管理步骤、融合学生兴趣、关注个体进步”三效合一教学法,在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率先在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教学活动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张 妍

200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她热爱教育事业,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风貌,所带班获行为规范优胜班、诚信班、文明班,区、校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屡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班会评比及小型多样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她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市、区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河北区名教师 刘秋蔚

河北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她在教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题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区级教学公开课,在区首届“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市“双优课”评比、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等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8年,学校为她创建了名师工作室。她常对青年教师们说:“‘师徒活动’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安志红

她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精神。作为年级组组长,她将营销管理中的法则应用于班和年级管理,出色完成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科组组长,她带领的团队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

她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区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中考教研展示课及专题讲座任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教师,教学中敏于观察、勤于反思、虚心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撰写的多篇教学体会发表于正式报刊上并获奖,参与的“开展班集体文化活动,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魏璟华

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高级教师,河北区首届名教师, 河北区高考中心组成员,“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委,青年教师学科基本功大赛评委,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纲、考纲,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精讲精练,少时高效,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她潜心科研,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必修模块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教学的研究”等。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并发表在学科核心期刊上。指导的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中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河北区首席教师 罗晓培

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市、区级重要考试的命题工作,多年参加市教研室地理学科组组织的《地理总复习》和《高中地理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师大会上介绍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她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高三期间也很少留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她带的毕业班曾接受过一次专业潜能测试,大多数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地理是第一兴趣”,她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她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共送走4届高三毕业班。2011年,她所带的高三(3)班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

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自信”是她给每一届学生上的第一节班会课的永恒主题。她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也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相反,一个人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为可能。”艺术节上,她为学生制作“班级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体风采;运动会上,她为学生呐喊助威,被评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来,她始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多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小组评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学相长,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带班的三大特色。

第7篇

关键词:预科教育 基础科技汉语 教材编写 选材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全国来华预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赵金铭教授在题为“汉语预备教育再认识”的发言中反复强调,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重在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通用汉语的基础,也包括专业汉语的基础。预科阶段的专业汉语不应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专业汉语――专业基础汉语。

从理论上来说,专门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汉语教学是最合理、最有针对性的,如:计算机汉语、材料学汉语、自动化汉语等。张莹(2014)认为需要编写针对某个学科的汉语教材,提升教材的专业性和针对性[1]。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只有几个,无法单独成班,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一起上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使用科技汉语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上下功夫,选择可以作为各专业基础的、具有普适性的内容,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

二、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现实基础

科技汉语教材的定位和编写要满足目标需求和学习者需求[2][3][4]。预科阶段要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是由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科技汉语的特点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一)学生的学习目标

2009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通知》规定了预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其中,学生在完成预科教育之后,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包括: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概况,运用学到的汉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掌握汉语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点,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科技汉语的常用表达句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听、记、问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书阅读中文专业资料的初步能力及进入专业学习时所需的相应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经过预科学习后,留学生们要和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用汉语上课、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还要独立阅读教材、做作业等。通用汉语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而科技汉语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问题,所以,编写适合预科阶段留学生的科技汉语教材显得异常重要。

(二)科技汉语语言的特点

李泉(2011)指出:“科技汉语在词汇专业化、短语固定化、表达方式专门化、单句复杂化和复句常用化等几个方面,是不同于普通汉语的。”[5]所以科技汉语需要单独、专门学习。

科技汉语的特点有:在词汇方面,使用专门的科技术语,大量使用抽象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虚词,有一些外来词;在句法方面,多用完全的主谓句,多用陈述句,有许多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单句较复杂,长定语、长状语较多,大量应用复句且类型复杂。[6][7][8][9][10]

科技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对于处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预科留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科技汉语相较于普通汉语有更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利用。比如,词汇方面,除了大量的专门术语外,科技汉语中还有大量的半科技词、科技基础词、科技通用词等。[11][12][13]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固定格式和词组,如“以……为……”“若……,则……”“如图……所示”等,以及一些构词能力强的词根,如“力”“度”等。上述这些都可以作为预科阶段基础科技汉语教学的重点编入教材,易于为初级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在教材编写时,要抓住科技汉语中基础性、规律性的语言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科技汉语学习的系统性。

(三)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限

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初到中国,汉语水平大多为零起点,接受预科教育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学习通用汉语,还要学习科技汉语。在学习科技汉语时,其通用汉语也仅为初级水平,用初级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去学习科技汉语,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提出预科阶段应学习基础科技汉语,从科技汉语中提炼出基础的、通用的、常用的、有规律性的内容,包括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等。同时,这些内容不应只是基础的,也应是精华的,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编写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原则

科技汉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科技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科技汉语课作为语言课,教学的重点应是科技语言,而在展示科技语言的同时,必然会承载一定的专业知识。李泉、吕纬青(2012)指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应“以汉语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14]。董杰、韩志刚(2009)区分了预科阶段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数理化课程和以科技语体语言要素和语言功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科技汉语语言课[4]。所以,科技汉语教材,尤其是预科阶段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以科技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现象为教学重点,而非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本文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语言的专业性、内容基础性和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一)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在学科选择上的考察,我们发现:第一,有的科普汉语教材涉及的学科很杂,如《科普汉语阅读》和《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第二,被选用最多的还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

如果涉及学科过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内容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态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医学、经济、法学等显然与本学科关系不大,这样的内容过多非但对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用处不大,反而浪费时间。此外,学科过多会导致某些重要基础学科只占一课或两课,词语很难在有限的课文里复现,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以达到科技汉语课的教学目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学科的词汇具有通用性,基础学科学过的一些专业词汇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如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词汇会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二是各学科的语言表达规律具有同一性。科技语言的表达规律都是相通的,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时,也能利用所学的科技汉语知识,举一反三地学习,这也就达到了预科阶段科技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多学一点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是掌握进入专业学习的方法,学会怎么学。三是基础学科具有易接受性。作为所有理工科专业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容易接受。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现有科技汉语教材中,同为数学内容,有的是科普知识,如“记数的历史”“阿拉伯数字”,有的是专业知识,如“方程”“函数”“勾股定理”,专业知识中有的是中学阶段的,有的是大学阶段的。

基础科技汉语教材要选择专业知识而非科普知识,要选择学生已有的中学阶段的知识而非大学阶段的知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学习者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语言习得才能发生。如果选用学生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习语言现象,就容易很多。用汉语呈现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易于学生接受汉语科技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基础的、通用的科技词汇和科技语言中常用的句式结构等,也可在学习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而科普知识专业词语涵盖少,语体上与专业汉语有一定差距,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性差。

总的来说,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应以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内容为主要选材。在预科阶段,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学目的语的科技语言――以知识带语言;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运用所学的科技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用语言学知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在选材上,要时刻把握“基础”这个原则,选择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二)语言的专业性

汉语科技语体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语体,是汉语的一种领域变体[15]。科学语体一方面是领域语体中的一个类属,另一方面也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杜厚文(1993)指出:“科技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中的某些语言要素,在出现的频率、特性和作用上,与其他的语体是有明显区别的。”[2]

科技语体本身还可以细分,比如科普读物和大学教科书所用的语体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比例、句式结构的差异、修辞方式的使用等方面。一些学者按照语体的典型性对科技汉语语体内部加以区分,如区分为科技体和科普体[16][17],也有区分成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的[18]。曾毅平(2012)将科学语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科普体(准科学体)、大众知识小品(一般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典型科学体)[19]。本文采用科技体和科普体的二分法。

有的科技汉语教材为了追求趣味性,降低了难度,使用科普语体代替科技语体,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科技体和科普体在词汇和句式上都有较大差异。

首先,科技体与科普体在选用的词汇上有差异。笔者曾对部分科技汉语教材课文(有科普体,也有科技体)中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将这些数据与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中段落截取(科技体)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在书面固定语的比例上,科技体普遍高于科普体[20]。这是因为科普文章是面向大众的对科技知识的普及、介绍,所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科技语体书面性强,多用书面词汇和专业词汇。

其次,科技体与科普体在句式使用上也有一定差异。专业教材属于标准的科技语体,其内容是对事物和理论的客观描述,一般不使用修辞方式;很少使用人称代词来表达主观的感觉;在衔接和照应上,为追求严谨多使用原词重复;较少使用设问句衔接。

通过对《高等数学》(上册)第六版第一章第一节(共计8609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没有使用修辞方式;除了“我们”出现16次外,没有其他人称代词出现;除练习题中的问题外,没有使用设问句或其他形式的问句,皆为陈述句。而通过对现有科技汉语教材的考察发现,修辞方式、人称代词、设问句在课文中均有出现,且非个例。有些课文除了包含少量的科技词汇外,在语体上与通用汉语并无多大差别。

科技汉语教材中修辞的使用:

(1)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比喻)

――《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第十一课 课文二

(2)人脑和电脑,谁更聪明。(拟人)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三课

(3)你想摘下挡住美丽眼睛的眼镜吗?你想丢掉妨碍你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的厚“瓶底”吗?你想改变形象拥有蓝色的眼睛吗?一副隐形眼镜便可以满足你的这些愿望。(排比、比喻)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4)在中国,人们一般都有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的习惯……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二课

(5)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用过地图。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十二课

(6)我们平时在比较小的屋子里说话无法听到回声。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四课

科技汉语教材中设问句的使用:

(7)那么乐观使人变得年轻、忧愁使人变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科普汉语阅读》(上册)第五课

(8)苹果熟了,会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上)第十七课

(9)小小隐形眼镜能替代厚厚的镜片,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第九课

综上所述,科技体与科普体在专业词汇的比例、书面固定语的比例和句式特点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科普体的课文会造成科技语言风格的改变或弱化,与学生将要接触的专业教科书的语言面貌不一致,学生无法通过这样的课文了解科技汉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很难实现为专业学习扫除语言障碍的目标。

所以,在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清除留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学习中要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和语体风格,选用与学生日后所使用的专业教材的语体风格一致的语料作为课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内容本身比较枯燥,选择科技语体和科技内容时必然会牺牲趣味性。好在学生学习科技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强,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和课堂活动等提高教材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的课文都是比较枯燥的数、理、化段落,属于科技语体,但在课后练习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想一想、猜一猜,小游戏,动手操作”等。使每一课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内容基础性与语言专业性的统一

以上提出了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两点基本原则:内容的基础性和语言的专业性。在教材编写中,应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

在选择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课文内容时,由于初中教科书为吸引学生的注意,语言风格会有科普化的倾向,比如会使用一些设问句或修辞方法,专业词汇的比例低于高中和大学教科书等[20]。那么,是使用原文还是进行一定的改写呢?若直接选用大学专业教材中的语料,其中超越学生自身水平的专业知识就会阻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所以,要掌握好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结合的度。

本文认为,内容的基础性是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编写的基础和前提。课文所介绍的专业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掌握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畅地学习这些知识的汉语表达。因此,一定要从中学阶段的数、理、化知识中选择。在此基础上,注意所选语段中专业词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普通词语的基础性、语体风格的专业性、语言结构的功能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改写。

此外,还应考虑整本教材对基础专业词汇、通用专业词汇、书面固定语块、常用句式结构、功能意念项目、科技文体特点等内容的全面涵盖。编写时,应遵循“结构―功能―情境”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同时加入“词汇”这条线,即“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w。选择恰当的基础专业内容以确定情境,以词汇和功能意念项目为主线,句式及语法结构体现在功能项目中。

科技词汇是科技汉语区别于通用汉语的一大要素,它反映的是一定的科技知识。需要尽量全面地涵盖、系统地展示科技汉语中的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突出能产性强的词根和科技词汇的特点等。同时,注意基础科技词汇的篇内和篇间复现。

科技汉语常用的句式结构可以通过功能项目展现出来。杜厚文编著的《基础科技汉语教程――听说课本(下)》中,提炼出“定义”“数量”“目的”“比较”“因果”“手段、方式、方法”“条件”“观察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分类”“判断”“形状”“性质”“依存”“顺序”“运动”“影响与作用”“结构”“位置”“变化”“时间”“结论”等20多种科技文体中的功能表达法。白晓红主编的《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以功能为纲,提炼出“常见数学符号”“常用表达式”“简单数理关系”“定义与说明”“位置与方向”“异同与比例”“运算与操作”“指令与要求”“分类与举例”“变换解释”“事物的构成”“事物的变化”“因果联系”“条件限制”“推论总结”“问题解读”等语言功能项目。功能项目下的语言点展示可以是课文中的语言结构,也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基础科技汉语是通用汉语到专业汉语的过渡,它不同于通用汉语,也不同于入系后的专业汉语。基础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应以语言和内容的基础性为根本,以适应专业学习为目标,将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与科技句式和科技语言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材和编写时,要综合考虑科技词汇、功能项目、句式结构、专业内容四个方面,构建“词汇―结构―功能―情境”四位一体的基础科技汉语教材选编模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语块理论的科技汉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莹.近30年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回顾与思考[J].出版发行

研究,2014,(11).

[2]杜厚文.《普通汉语教程》和《科技汉语教程》的编写原则与设

计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3]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教

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4]董杰,韩志刚.理工类本科留学生预科强化教学中的科技汉语教

材[A].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213-220.

[5]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6]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

(2).

[7]郭金鼓.科技汉语的特点[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1985.

[8]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9]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2).

[10]杜厚文.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

[11]陈少波.试论汉语科技词汇[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

(4).

[12]韩志刚,董杰.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J].文教资

料,2010,(26).

[13]代睿.学历留学生初级科技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研究[A].第十

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4]李泉,吕纬青.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A].第十届国际汉语

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5]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修辞学,

2009,(5).

[16]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明月.科技汉语的语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

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8]马宏.科技汉语教材相关问题分析――以《科技汉语――中级

汉语阅读教程》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曾毅平.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J].华文教学与研

究,2012,(2).

[20]代睿,刘璇.从科技语体的词汇类型分布看科技汉语教材的课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培训

我校于98年12月进行全国电化实验研究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的优化,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学生学习资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理心理、审美等多种素质形式提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CAI课件,满足教学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提高新一代教师的教学水平;

5、建立网络系统,加强与全国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以下对课题4,就本校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

教师是实施上述内容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为内容的岗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实施

1、学习与准备阶段

我校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下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和多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亲自参加全国和省的电教培训及会议,多次带领电教教师赴广东、上海、及本省的厦门、晋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出电教、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班,形成了小规模的骨干青年教师队伍。98年10月,学校新建了多媒体综合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VCD红外同步听力系统等电教器材;电子备课室配有5台实达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 了62想双子恒星电脑的网络教室,学校还制定了奖励政策,资助教师购买电脑,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阶段

教师的培训采用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和用教学光盘软件自学的三种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期的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Foxbase 数据库"、"Windows 95 操作系统"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有90人通过考试,其中获优秀的教师有45%。随着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成,我们编写了多媒体综合教室使用指南和开设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0年的5~6月份,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在培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三期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的计算机培训,高级班培训的内容为"Authorware5.0多媒体工具软件"和"Photoshop5.0图象处理软件";初级班培训的内容为"Windows 98操作系统"、"Wps2000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80%会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都会用"Powerpoint "制作小课件,有30多个中青年教师会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2001年3~4月份,我们又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除电教组的教师讲课外,我们还邀请各学科的教师将制作小课件的经验介绍给老师,另外除分期分批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电教组老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电子备课室进行排班值日,保证电子备课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对全体老师开放,教师们可随时在电子备课室 制作课件,遇有技术性的问题,值班老师都能热心地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某些课件,由学科教师提供脚本,与电教老师合作制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亦提高了学科教师的制作课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以"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为主题的每次为期2周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共开设50多节优质课供校内外老师观摩、讨论(其中多媒体教学课有40多节)。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公开课交流活动,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吸引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老师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创意,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跨校、跨学科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各县市(区)学校听课老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检验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各学科都有2~3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利用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独立开发小课件教学软件的骨干教师队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能较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如我校的林峰老师,在2000年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政治思想优质课评比中,参赛的课题是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所授的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被评委会确认为模式课向全国推荐交流。数学张建梅老师和电教组邱旭华老师合作用"Authorware 软件"制作的说课课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徐辉老师获省物理说课一等奖。二年来,有几十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获市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张俊老师制作的《晶体结构》化学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邱旭华老师和张俊老师制用的《常用有机反应类型》化学课件获市一等奖。通过实践获得收益,并不断地总结出经验,积极地探索,我校教师共撰写了20多篇有关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认识和今后的设想

我校虽然在培训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刚刚启用,校园网也于2001年的9月10号才开通,跟其它兄弟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训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分期培训,由于新老教师年龄的差距,出现了老教师听不懂,新教师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的情况,影响了教师学习的效果。现在,随着我校现代教学中心大楼的启用,大楼内的龙岩一中校园网、课件制作中心及教师备课室、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各学科多媒体综合教室等都将建成,信息点已进入每个校内教工家庭,教师在家中可共享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此先进的教学设施,坚持校本培训,抓骨干带全体,分层推进的方法,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新颖和富有活力。利用网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2、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网络环境,让师生共同使用计算机,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进来。我们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在网上举行各种展览,办报、制作班级和个人主页等。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的课件等等,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潜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4、加强与名校的交流

第9篇

【关 键 词】学校转型;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91-03

一、学校转型发展概况

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始建于1918年,其前身为公元1467年肃州都御史许廷璋创办的“肃州学宫”。学校成立以来,按照“面向农村、服务小学”的办学思想,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立教原则,培养优秀毕业生12000余名,为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对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适应国家对师范院校结构调整的形势,在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所市直普通高中,按照“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运行。学校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23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级新课程实验指导组专家2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6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3人。现有学生2380人,教学班33个(其中普通高中30个,幼儿艺术教育3个)。学校于2007年被评为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被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秋季开始,学校招收高一新生,生源主要来自肃州区管辖的初级中学。而在肃州区城区有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肃州区教育局直管的普通高中2所;肃州区毗邻的嘉峪关市分布着省内外享有盛誉的酒钢三中和嘉峪关市一中。这些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普通高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吸引了优秀初中毕业生。由于生源质量不容乐观,教师从事高中教学的经验缺乏,“如何在困境中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摆在全校上下的头等大事。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回顾

教师是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何让教师尽快地适应学校转型的形势,怎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当学生满意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势在必行。

1. 更新办学理念: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航灯”。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教师只有把个人的专业成长融入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中,方可逐步树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秉承师范办学的优良传统,树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学校以“勤、慎、诚、毅”为校训,倡导“传承文明、进而不已、明德笃学、和谐发展”的校风,着力培育“尽责、博学”的教风和“律己、好学”的学风,以“规范行为、学会做人、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为德育指导思想;以“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关注细节、提倡反思”为教学指导思想;通过营造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育人氛围,精心塑造学生具有“赤诚的中国心和坚定的自信心,文明高雅的气质和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健美强壮的体格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充满好奇乐于探究的激情和有创见善求证的精神”的培养目标;努力实现“视学生为亲子,让家长放心;视教育为天职,让学生成才;视质量为生命,让社会满意”的教育承诺。这些教育理念,既有科学的目标定位,又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起到引领作用。

2. 强化师德师风:教师专业成长的“立足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学校先后制定印发《酒泉市实验中学教学事故认定办法》、《酒泉市实验中学教师“应语”“忌语”》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文件。以“事业心、责任心、关爱心”为根本,全面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树模挂钩,促进教师加强自律,提高师德修养;以严格的工作要求,严肃的工作纪律,严整的师表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师德师风。坚持寒暑假集中学习整训制度,多次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讨论《酒泉市教育局、人事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强化师德师风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足点”,按照“提升师德、规范师行、强化师能、造就师才”的基本要求,夯实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