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形态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0:07

导语:在形态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形态设计论文

第1篇

形态标志,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多种形态的标志设计样式,它通过一系列的视觉符号来进行视觉的识别和信息的传达。目前,不断涌现的多形态标志备受关注,如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的标志,都会随着不同的季节、节日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不断更换标志形态,多形态的标志设计不仅没有削弱它们标志的识别性,反而以其系列性和趣味性令人们赞不绝口。多形态标志打破了传统标志的设计思维,作为当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趋势,具有传统标志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延展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不但丰富了标志设计形式,也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二、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探析

(一)人性化理念

标志设计经历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主义时期的标志设计尽管以其高度的几何化和功能性在标志设计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表明了这种理性化、非人格化的设计风格的局限性。设计理论家约翰•萨卡拉曾经指出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所遭遇的问题,那就是用同样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应对不同的设计要求,因而忽视了个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价值,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大众对于设计的要求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而是对其尊重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因此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21世纪设计的主题,多形态的标志设计方法就是传统标志设计在人性化理念下不断探索的结果。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应用的多形态标志及完整的VI系统,独具特色。竞选标志是一个太阳在美国国旗的红色条纹中冉冉升起的图案,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和持不同政见的选民们,标志都经过了相应的特别的订制,形成了一系列多形态的标志。比如在面对环保主义者时,标志被设计成黄色日光下的绿色田野;在面对孩子时,标志又变成了轻松的涂鸦样式等等。最后,奥巴马竞选总统VI以一系列不同的标志形态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取得了社会各种年龄段、各种族群和各种类型选民的一致好感和认同,为竞选的成功打下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化理念

系统化设计的创意、管理应注重整体的关系,如果只关注单一项目的设计是不能使系统识别达到完善的。系统化设计理念包含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严格的统一性,倾向于这种方式的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细小部分合力塑造强大完整的统一视觉形象,这也是现代大多数企业建立规范的视觉形象系统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追求在系统的构成中进行更多的创意与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多形态标志就是在系统化理念与方法指导下,在设计方法与视觉形态上表现出系统的多样性存在,将系统的共性与子系统的个性充分结合,用丰富的设计样式和灵活的设计方法体现了新时代标志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探析

(一)造型多形态

1.拆分重组

对构成标志的元素进行拆分或者重组而形成各个不同形态的标志设计方法。拆分式的标志比较适合具有从属关系的组织,子公司的标志为总公司标志的一个元素或者一个局部,视觉上就已经体现了组织机构的关系设置。如俄罗斯铝产业的领先制造商ALUTECH集团的标志,拆分式的标志设计强调了该品牌旗帜下的四个不同领域的产品;重组式的设计方法则是标志构成元素不变而组合方式为适应不同场合、版式灵活多变。如深圳城市促进会的标志,它是由四个基本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经设计而成,灵感来源于积木和公章,变化多样的组合方式体现了该机构为设计而存在、为设计而服务的宗旨。

2.风格整合

风格整合式的多形态标志在个体的设计元素上差异较大,注重整体视觉能量的守恒和视觉风格的统一。如柬埔寨国家旅游形象标志设计,将多处旅游景点融入到标志之中,图形多样但视觉氛围统一,不但充分体现了柬埔寨的国家风格,而且对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又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3.局部差异

局部差异的设计方法是基于统一的形态下,对标志的局部进行一系列的差异化设计。标志整体视觉上的共性与局部设计上的个性相统一,有较强的识别性和适应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晨间新闻和脱口秀节目《今天》(Today)的标志是由3个半圆组成日出的形象,它会随着不同资讯版块的报道而变化,整体标志风格统一,子版块的设计又各具特色。

4.互动参与

注重设计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不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设计更好的为人服务的必要条件,标志设计亦然。互动参与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就是使人参与到设计之中来,个体之间的差异化最终造就标志形态的千差万别。这一类标志的设计较为有趣和新颖,常为一些创意性机构的自身品牌发展所亲睐,以英格兰北部的道德公关公司Koan为例,设计师亚当•里克斯为该公司设计了一款具有很强开放性的标志,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在标志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印在各自的名片上,标志最终呈现出一系列个性化的形态。

5.随机生成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为标志设计带来了技术实现上的更多可能性,随机生成的设计方法就是借助数字媒体的新技术来完成的。如博洛尼亚城市的标志形象设计,设计师以26个英文字母为元素,赋予它们各自不同的几何图案,代表着博洛尼亚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风景、建筑等。当通过一个词组进行组合时,就会诞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抽象图案叠加的标志符号,用一种全新的时代语言诠释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并且每一个博洛尼亚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城市标志生成的平台,来制作自己专属的名片标志。

(二)色彩多形态

1.图像置入

图像置入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就是将各种不同的图像背景置入到统一的标志母体造型中,以取得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对于信息的传达显得更加直观和灵活,同时也增强了标志的适应性和延展性,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来变化填充的图片以适应各种需要。如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标志设计,标志母体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构成为一个回旋的造型,可以自由置入各种艺术、科学和数学的图像,灵活的标志形象运用呼应了该学院“我们创建连接”的品牌核心理念。

2.色彩多变

色彩多变式的多形态标志是单纯的从标志“标准色”的角度来讲,它是将统一的标志原型结合不同的色彩组合设计而成,不同的色彩能够代表不同的品牌个性,体现不同的情绪、季节、偏好、方向甚至是民族和国家,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更精彩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够更全方位的体现企业或品牌的文化特质。世界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为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全新品牌形象充分的展现了色彩多变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的魅力,他用每组三种不同的色彩渐变对花样年集团旗下的多元化的各项事业进行了标志设计,体现了花样年极具活力和创意的企业特色。

四、结语

第2篇

包装结构的生态性是在简易性与美观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关注包装的形状、容量、质量、层次和安全性,尽量通过合理的包装结构以避免材料的浪费。生态的包装结构主要应符合以下特征。首先,避免烦琐、复杂的包装结构。如今,很多商家为了增强包装的美观性,采用了“包装套包装”的多层包装形式,而繁复的层次看似体现了包装的精细和大气,事实上,对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满足却带来了包装材料的浪费。因此,包装的结构在保持实用的基础上应体现环保的理念。其次,确保包装的安全性和便携性。包装的安全性和便携性是包装最基本的要求,包装结构应与所盛物品的质量相适应,增强内部包装结构的强度,且便于运输和装卸,降低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破损。这样不仅可节约包装运输的成本,也减少了整个包装过程中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再次,减少污染工艺的应用。随着装饰工艺的发展,手法多样的工艺技术成为塑造包装风格,为包装设计添光增彩的重要手段。然而有些工艺中含有危害性的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的染料、颜料或者油漆,无形中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为实现生态性包装设计应尽量避免污染、不健康的工艺技术。研发生态型的包装技术包装技术是包装生产的方式,生态环保的技术工艺是确保包装生产过程无污染的重要环节。通常生态性包装的技术可归为以下三方面:(1)无污染包装技术。(2)代木技术。(3)回收包装与处理技术及其设备。

二、旅游纪念品生态包装实施策略

当今时代背景下,若将旅游纪念品真正地推向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除了改变当前不合理的设计方式外,还须从设计观念、政策法规以及消费理念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够保障生态型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进入市场,切实地为建设区域型文化产业服务。第一,纠正传统片面的设计观念。传统的包装设计片面地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为根本。事实上,“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不仅强调了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更说明了应限制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和活动,而这才是“以人为本”设计观念的真谛。第二,推行有效的政策法规。国家应从宏观上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以约束包装设计的市场,政策中应对包装的材料和成分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和制作提供参照的标准。第三,举办关于生态包装的设计活动。国内设计领域应定期举办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活动可征集设计领域各方面人士的设计图稿,并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可实现的设计概念或想法,应投入资金进行生产,将其量化。第四,引导正确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购买取向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起到重要的作用。商家可通过“生态营销”的方式帮助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社会也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生态的消费理念,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理想生活方式所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包装设计自身也可唤起或者启发消费者的环保愿望。

三、结语

第3篇

所谓静态比例模型包装的封面设计,其实就是指包装盒主展面的设计,亦是比例模型包装中最能传达产品风格、内容、理念的部分。一般来说会采用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摄影摄影是静态比例模型

包装封面设计早期采用的方法。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物摄影,即直接使用模型原型在现实中的摄影作品;另一种是模型成品摄影,即由专业人士将模型拼装和上色后,将成品拍摄成摄影作品以用于模型封面。第一种方式现在几乎不被使用。因为实物摄影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很准确的传达产品的信息,例如实物的很多细节小比例模型无法表现等等。成品摄影则是传达模型信息的最为直观的方式,通过传达给消费者模型制作完毕的最终效果的形象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特性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概念,功能上也为消费者制作模型提供了参考。使用成品摄影作为封面,可在品牌打入市场时可强调产品与现有品牌的质量对比,而已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也会利用成品摄影作为对产品信息的补充。

2.封面绘画目前最为主流的模型

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老牌的模型厂家都会不惜重金聘请著名的比例绘画的大师为其绘制模型包装的封面。摄影技术在问世近百年以来依旧无法取代绘画艺术,可见绘画艺术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品质优良的静态比例模型若能配上一副精美的封绘,可使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锦上添花。从包装设计角度来说,包装盒封面所体现的产品相关特征信息必须明确,并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静态比例模型作为一种具有一定艺术内涵的娱乐产品,如采用一张冷冰冰的照片作为封面,会让人产生制作模型是出于某种实用目的而非一个手工创造的过程,从而违背了模型商品本身的特性,使包装设计不能传达准确的产品信息。另外,静态比例模型的原型题材大都脱离日常生活,摄影在创作出与静态比例模型深层内涵要求相符的作品有较大的难度,而绘画则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优秀的封绘画家可以创作出各种透视角度,各种环境、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状态的实物原型。精美的封绘不仅是现实中孔武有力的战争机器的艺术写真,更是消费者在两盒品质上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的模型中做出抉择的重要依据。

3.计算机图形

计算机图形由于其经济、高效的特性,在静态比例模型包装设计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计算机图形也是当代模型包装封面设计比较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在照片或3d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描摹以加强其手绘感,或者利用模型的白描图纸直接作为封面等。虽然其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较封面绘画仍有差距,但是计算机图形制作成本低廉,并能够准确地传达模型的特征信息,已被越来越多地用在了新一代的模型包装设计中。

二、静态比例模型包装的功能设计

朱和平老师在其《包装设计表现技法》一书中对包装的功能设计做出了如下阐述:“包装设计的定义与内涵,充分说明包装设计师从包装的整体功能目的出发,包括物质功能设计和精神功能设计,物质功能设计是指:容纳、保护商品的内容、质量、形态不便,方便生产与储存运输、展销、携带、消费、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功效;所谓精神功能设计,则是指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包装的造型、材质、视觉要素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与品位,树立美观独特的商品形象,准确迅速地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品身价与附加价值。”静态比例模型的包装设计亦遵循以上原则。静态比例模型多为铸造完毕,尚未组装的塑料板件,质地较轻,因此,大部分的包装材料采用200——300g的卡纸即可,外形上多为扁平的长方体,以便在空间有限的货架上展示尽可能多的模型。包装盒的内部一般会对板件进行塑封,因为模型的零件是通过细小的水口连接在流道上的,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细小零件脱落,塑封可以防止零件遗失,也是消费者甄别模型是否在购买之前已被打开的重要手段。而水贴蚀刻片等易损物件不仅需要塑封,还需要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硫酸纸,以防止表面划伤。静态比例模型包装盒出于成本考虑,其刀版较为普通,在此不作赘述。包装盒封面一般要具备模型名称品牌的商标,模型的比例等必要信息。一般来说,包装盒两边较短的侧面也会印上与封面相同的内容,以便在货架上更多更明确的展示。其余的侧面不同厂家会根据模型的特性进行不同的信息安排(安全标准说明等)。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爱德美公司,在封面采用了较好的绘画的情况下,侧面采用了各个角度的模型的成品照片,对产品信息的传达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表达。

三、小结

第4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 节目形态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01年之前甚至没有节目形态这种说法。收录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第1期,张卓的学术论文《在变革中前行——从电视节目形态看我国传媒角色的变迁》可以算是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开始。该文以我国2001年之前最具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为切人点,透过节目形态演变的表象,探讨传媒角色变迁的现实基础、理论依据和文化根基。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未仔细探究节目形态的概念,将节目形态与节目分类混为一谈。

真正可以算作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开端的是朱羽君、殷乐在《现代传播》从2001年第1期到第6期连续发表的一组关于分析电视节目形态的系列论文,这也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朱羽君、殷乐的课题《对电视的生命感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是作者对电视在人类媒介发展中的动态展望。这一系列论文包括:《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三》;《寰球同此凉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四》;《声音的汇聚:电视评论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五》;《文化品质: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六》。这一系列文章对当时我国国内存在的每一种节目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当时算是对电视节目形态最系统的研究。

2001年之后国内学者才正式开始关注电视节目形态,这方面的研究也才逐渐展开。不过从论文的数量来看,对节目形态的研究力度远不及其他的研究领域。在CNKI数据库中以“节目形态”为关键字搜索,2000年到2005年之间只有19条记录,2005年到2010年之间有43条记录,2011年有7条记录。

国内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见诸有关著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①

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节目形态研究的早期,将电视节目类型和节目形态混为一谈,如张卓:《在变革中前行——从电视节目形态看我国传媒角色的变迁》;王彩平:《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李杰:《台湾综艺节目形态》等。

2、电视节目形态是指节目组合形式

这方面的研究如:程德安在他的论文《媒介知识产权》中认为,“节目形态就是节目的主要安排形式”;吴国跃、钱毅君在论文《节目形态与创新》中提出,“节目形态就是节目的框架形式,或者说就是节目构成要素的组合规律”;杨莉在她的硕士论文《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中提出,“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

3、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设计模板

这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

孙宝国在其论文《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中提出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 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陈芳的论文《论近年来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特征》,认为“各种综艺元素有机融合、巧妙混搭,其形态和功能日趋多元丰富”。

刘娟的论文《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延续了陈宝国的观点,并认为,“电视节目形态”,不只是广播电视系统中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指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以及在各种新媒体上所衍发出的类似的影像节目,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节目形态②。张建敏、邹定宾在《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中认为,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样式,它是一个诸多元素的综合体。③

近年来关于节目形态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种或某个特定节目的形态的研究;另一种多是对节目形态的创新研究。

对特定节目的形态研究是近年来节目形态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是以某一个性鲜明的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元素的分析,归纳出这一类节目的节目形态。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汤铭明:《非诚勿扰节目形态的传播学思考》;林丽婷、蔡泽标:《快乐大本营的节目形态分析》;刘琳:《论“真实电视”的节目形态》等等。

关于节目形态的创新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这类研究多是将“元素”的概念引入其中。通过对元素的重组与创新,创作出更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

张建敏、邹定宾:《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高红英,李萍,刘伟:《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之思考》;夏琦:《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模式创新》;高晓莉其构成:《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形态创新》等等。

综上所述,电视媒介通过各种节目形态来呈现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国内对于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也较少。电视节目形态及其元素构成问题,在目前电视研究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从节目分类、节目类型、程式模板、元素等多重角度和侧面,众多研究者思考电视及电视节目形态的本质,追究节目形态意义的建立和传达,不同方向和合理性的观点互相争鸣,为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多样化和创新实践指出了种种可能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①王彩平,《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南方电视学刊》,2005(4)

②刘娟,《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新闻世界》,2011(8)

③张建敏、邹定宾,《电视节目形态的现实创新:意义、模式与问题》,《中国电视》,2009(1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专家系统,知识提取,原型设计,重型车辆,动力传动

0引言

在装甲防护空间内外,合理的布置各部件、各分系统、装置、武器和成员的相对位置,称为坦克总体布置。布置的原则是力求完善的实现战术技术要求,突出主要性能水平,而不出现重大的缺点。专家系统就是将坦克总体设计知识,采用特定表示形式存放在知识库中;然后用户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或人机交互接口输入信息、数据与命令,并借助数据库等,运用推理机构控制知识库和整个系统工作得到问题的求解结果。

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推理引擎、专家知识获取工具以及人机交互接口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重型车辆总体设计动力传动部分相关布置的专家系统的实现是基于知识的智能化设计,即根据动力传动部分的设计流程,结合基于实例推理的设计思想和基于知识的参数化设计,将设计知识融入设计全过程,使用基于实例推理的技术。

1知识库

专家系统的可信度主要决定于知识库中所包含知识的可信度。后者决定于知识收集的程序。本文严格按照装甲车的内部空间来区分,一般装甲车内部大致可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动力室、传动室共四个空间。这四部分在车中有时并非截然分开,而可能交叉或合并,由于各部分所占位置,特别是动力和传动及部分布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总体布置方案,及不同战术技术性能的车辆。专家系统的知识主要有(1)如何实现对动力传动布置设计中模式选型决策。首先确定各传动系统的结构、类型、性能和总体指标的分配及控制,最后完成性能与结构匹配,将系统集成并优化设计,其中动力和传送部分布置主要在发动机的放置方位上。(2)设计决策的选型支持、自动化设计程序的设计。这点主要是要求熟练WEB的系统开发技术。

针对重型车辆开发动力传动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了设计质量、效率和工艺文件的规范化。所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解决了装甲车动力传动系统信息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表达和管理,实现了推理过程的多参数、多规则约束的自动求解,同时拓宽了该系统的应用范围。

2原始知识源的知识形态

原始知识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推理形态,一种是人推理形态,下面根据原始知识源分别来分析。

2.1机器推理形态

机器推理形态即可以用计算直接推理得出所出数据。本题目中原始知识形态是分别给出四种不同布置方案的不同特点,总结如下:

(1)发动机和传动后置

这种布置方式按发动机的放置位置可分为三类,具体性能如表1,表2所示:

表1发动机纵放(适用于主战坦克)

指标条件

实际工作情况

工作条件

温度、震动和噪音小

驾驶空间

防护性

正面、集体防护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建设,景观特色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9

第7篇

论文摘要:作为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应以多视角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来认识其艺术设计与绘画领域的各种不同“性相特征”与语言选择,从而整合各自独到的艺术观与方法论。

由于不同的“性相特征”须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其艺术表现因形式、风格而各有不同。绘画与设计,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象,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互相浸透与整合下,其界限趋于融汇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常常表现为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这种现象的产生,理应归功于时代演进的人性本体精神。如果艺术都要表达个性化了的审美特性,那么不管何种门类的艺术同都属于形式各异且“个性化”了的精神产品,并同时作为客观实在的精神实体而存在。这是人性本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绘画与设计均属于艺术品范畴。其作品内涵的“立意与观念”,实质即是个体精神价值取向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灵魂。选择这些与灵魂相匹配的语言、方法与逻辑形式(包括独创),就成了呈现画面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在哲学中,有其“观念形态”的名词界定之说。

一、观念与性相特征的关系

“现代艺术”除偶发性艺术、实验艺术、儿童艺术外,只要预先有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取向定位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下问题:一、创造某种客观表象的价值意义何在?二、主观上能否创建某种具有独特性精神价值的表象?三、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超越自我,即以此来升华自我精神?正是因为被这种纯真的“内在”精神所驾御,那么,意向性的某种特定“观念”则应运而生,如若“观念”有这样一种思考前题,性相问题的特征一经创立,就成了被精神化了的艺术作品。过去,许多理论家有“形象特征”一说,把“形象”特征称之为客观实在的外在表象,我在这里估且以“性相”取代“形象”二字,其实质是因潜藏在“人性本体”的内在精神与“感官知觉”之别。具体地说,“性相特征”则是已被内化了的精神形态(它同时也包含着抽象与具象两种类别)。从“性相特征”出发,我们能够极大地注入客观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强化“人文本性”的标志性特征。

“内化”了的外在形象,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种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来,“性”有别,则“形”各异,犹如倔犟与懦弱、男人与女人、物种之类别、方圆之形态等等差异,大干世界,万物之美,大凡可说均同属于内化之“性质”不同,因而其形态各异。由此,社会现象才显得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奇、无非在于“观念内涵”的变异。

但是,假若“性相特征”是“人文”所造的价值取向,那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变形、理性与感性,就只是一个心理定向问题,可以理解为不同观念下的不同语言表象,出于个人特定的“性相”所造。因此作为“人文”的表现,我们从过去的“自然景观”过渡到目前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一个“质”的变化,说明人性化了的多元文化与自然文化在表象上有着“人文”特征的差异。因此,确立“性相特征”的标准,实际是在一种多元文化交织中被提取且重新整合的“新人性化”表相,即个人智能与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特性。

在实践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艺术的真谛,浸透在美化了的精神实体之中,看起来仿佛是“艺术品”而纯属于唯心主义的产品,但实际是由社会滋润着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它仍是客观的(客观精神及其产品)。因此内化了的“性相”特征,仍属于社会精神的外延。

二、性相特征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绘画与设计同作为精神“性相”的客观实体,作为与艺术相“匹配”①的绘画与设计“语言”组构方式来构建,其首要问题,即是对绘画与设计语言中(点、线、面、色彩、明、暗、形态、方法、质材、技法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界定,从而构建其形式上新产生的“性相特征”。出于不同的人文特点(或不同性别),对其周围事物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则大不相同,其表现在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描述上,各自则存在有表达方式上的认知差异,一如演译与归纳、摸似与表现、比喻与象征。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界定某一现象之前的观念界入。由于各自所注入的文化内涵不同,认识方式各异,因而在所表现的精神价值取向上、定性上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与界定语汇形式上,譬如:对点、线、面某一形式的界定(定形、定色、定调)上,乃至方法与构图等,则各不相同。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艺术理论学论文艺术类论文目前,就绘画与设计界的传统语言的形式(单指点、线、面)而言,则有几何学的界定、心理学的界定、过程主义(即无果)的界定、错视学的界定等等。总之,同一艺术对象的客观实体可作多元的界定;认识与应用在艺术表现中各有各的定向。色彩也同样如此,中国水墨画为了求得去欲呈慧、清心雅致的审美标准,从而简略了光效应中的所有色彩,而在水墨中寻求干、湿、浓、淡、焦,即所谓的“五色”。对色彩而言,“水墨”(黑白二分,阴阳互现)就是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语言,这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观念所界定的,从而导致了中国“水墨”画派。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太极”则是“知黑守白”,表阴、阳两极,并认为此两极的和谐运行,有如宇宙本体的守恒定律一样,这不能不说“水墨画”的呈现,意味着文人墨客再现了“宇宙本体”的审美特性与真实的道家文化观。而西洋画的形、光、色、质等。由于以相对客观呈现的认知方式为基准,对自然表象作客观解析与表现,从而获得有如照片似的审美效应。可见,如若绘画与设计乃致各种艺术门类,其本质是从人性特征的某点出发。

据分类学原理,知识分为“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两类,如若我们所学知识大多属于“纯粹知识”的话,那么“应用知识”的提升则成了自我认识能力的问题,立意与能力指向与观念是艺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将上述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定性后,“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方能显示出能力与观念的统一。一如对点、线、面、形态的有效界定,对明暗、色性、质地的有效配搭,对透视法、构成法(大小与方向,位置与空间,节奏与均衡,对立与统一,分解与整合、方法与技巧)等诸法则应用。这一系列的所谓“纯粹知识”,我们怎样去表现观念中的主题,就成了我们对纯粹知识的理解方能到达便通的应用。从而既不舍弃“纯粹知识”,而又合理便通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艺术语言,来解决“观念”这一问题。否则,就会受到所学“纯粹知识”的制约,从而导致机械地拼凑与堆积,“纯粹知识”就会障碍自我认识能力,失去自我构建观念的主动权,在这种被动的情形下产生不了艺术的感染力,找不到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所以,“语言”选择重在观念、重在塑“意”,即重在“性相特征”的构造与把握。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选择重在“合适”。所谓“合适”,就是选择与既然定的性相特征相关的,能最忠实地表达某种艺术观念的艺术语言。比如旨在咫尺间创造无限天地的中国山水画,正是因为他有“内化”的认识能力,并能动地运用相匹配的构图散点透视等法则,因而能突破有限,“黑”是实体,“白”是空间,创造无限。否则,没有预先“贴切”的观念界定,或不明确意境,简单的“合适”、“贴切”、“匹配”的艺术选择就难以进行,因为任何选择都,要能够经得(诸如形、色等要素整合,再现“性相特征”)起“观念”的检验。

绘画与设计艺术中“性相特征”的表象,如同文字艺术一样,语汇众多,选择各异,不同的语言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形象,不同形态色质的点、线、面,适合于不同质的“观念”要求,“贴切”与“合适”的表意,在这种意义上,方能显示其“性相特征”。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流派众多,无不是从特定的自我认识(绘画语言)界定出发,创造性的表达了某种主义;“个性化”展示并由此产生,其“人文”特性的扩充与演进方能呈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新的审美标准,也充分地展现了不同的“性相特征”的文化底蕴与“人性本体”即时代精神。

第8篇

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2.正文

五号宋体通排;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10幅为限。尽量采用Word文档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线表。图(表)须有图(表)题,紧随文后,且在同一页面。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须写清。标目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表1、表2:

表1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与举例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仿真实现方法”三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1管网仿真实现方法”四级标题五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表2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图题五号黑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3.参考文献

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请列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文中对应位置以右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四字作为标题,五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参考文献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序号]作者.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序号]作者.文题[EB/OL].http://…,日期.

光盘文献(数据库):[序号]作者.[DB/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参考范文:

浅析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摘要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元素,这些由点、行、大小、空间、色彩、明度、纹理构成的设计画面,通常会以视觉形式来传达。平面设计元素涵盖内容众多,这是为传达美的视觉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视觉传达是设计师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而平面设计元素是沟通的主要方面,因此,分析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为基础,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平面设计元素的视觉形式理论应用到设计创造中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元素;关系;相互作用

谈及平面设计作品的灵魂,就必须提到视觉形式所蕴含的理念。在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平面设计元素起着不容忽的视觉传达作用。平面设计元素是设计师构成一副优秀的平面作品的主要因素。平面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是提供视觉传达的基础。

1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

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被应用于传达、交流、协作、共进的活动中,解决了地域、种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视觉传达完全凭借视觉性符号进行传达,其集感性和形象为一体。通过视觉传达,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而且还能够实现情感的交流。由视觉传达衍生出了视觉传达设计,这是基于“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的理念上出现的一种设计形式。视觉传达设计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而这恰好是“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的前身。这种基于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才能相容。“平面设计”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这里提到的视觉传达设计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升级版”,原因在于其更直观、更感性。这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基本的设计元素的应用。

2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1形成视觉语言

平面设计元素中,线绝对是一个代表,作为任何各个或多个点连接的符号,其有多种表达形式,譬如,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锯齿线、曲线等等。这些线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水平线、垂直线给人平稳的感觉,而倾斜线、锯齿线、曲线则极具动感。每一种线都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和韵律。而只有将其应用在组织信息、划分区域、强调文字、烘托情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而这个过程就是平面设计元素展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视觉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要素,现代设计理论表明,平面设计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对即时的视觉效应的追求。简而言之,视觉传达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文学、电影、舞蹈、音乐等艺术均有自己的“语言”,因而视觉传达也有自己的语言。对平面设计而言,视觉语言能够反映出设计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设计者传达意念的一种媒介。而视觉传达需要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则需要平面设计元素。

2.2展现图形之美

平面设计由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也就是由点、行、大小、空间、色彩、明度、纹理构成,而这些均是图形构成的基础要素。平面设计就是灵活利用这些元素的构成了千百种设计图形。图形,作为一种“世界语”,可以跨越国家、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语言差异,给人传达意念。相较于文字,图形展现的优势更明显,它能够更形象、更具体的展现设计理念。图形中的点、线造就了它们自己‘语言’的交织,纯粹的服务于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是一种视觉形式,这种形式以具象的图形和抽象的图形为主。作为图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元素是视觉语言的造型文法。借助图形的整体呈现,为各种情态的表达开辟出了一个出口,由此也展现出了图形的美。

2.3凸显色彩之美

色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視觉内容。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说到的“色彩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视觉传达过程中,色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要素。色彩先声夺人的表现力,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重视。从整体传达效果上来看,图形传达和文稿传达过于呆板。色彩传达能够弥补改善这方面的缺陷。在各种设计中,色彩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以包装装潢设计为例,色彩的应用,更吸引顾客的视线,因此,色彩才会成为视觉传达最快捷的信息要素。由此也证实,色彩是交流的有用工具,可以吸引注意或者营造氛围。在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色彩包含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基本色彩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色彩本质上属于图形语言。“冷”、“暖”被用来形容色彩,能够真实的体现视觉效果。平面设计元素的组建是为了凸显美得视觉享受,而色彩美在视觉层面上,是一种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情感力量的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常常被用于传递表情,使得被传达者从中获知信息。这一点与形态表达的作用相同。更具体一些来讲,色彩作为咨询传播的媒介,其凸现出来的美,能够突出表情。更准确些讲,以落日的余辉为例,形态难以将其表达出来,而色彩却能。在视觉传达中,色彩语言往往依附于图形、文稿,由此也表明,色彩语言强大的融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工作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元素,这些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了视觉语言、图形以及设计,这就为视觉传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除了需要凸显图形之美和体现色彩之美,更重要的是形成视觉语言,这样才能让观者了解设计者自己最真切的情感。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185-186+197.

[2]崔丽红.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基本要素与中国画基本要素间比较的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马旻明.现代平面设计中几何元素的视觉形式及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李小婧.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J].设计,2014(08):188-189.

作者单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1168

第9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北京教学植物园“学成语,看植物”活动中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竹叶和柳叶任务中的表现,分析表明到园学习的学生群体在描述直观性强的形态特征时表现较好,在对观察能力有一定要求的任务中则普遍表现不足。我们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一不足的可能原因,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改进活动,使其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自然观察能力。

关键词:自然观察能力中小学生

一、活动目的

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通过体验与掌握一系列的探究技能实现的。其中,观察作为科学研究流程的一个环节,是获取原始信息,进而采取策略加工信息,从而提出假设并完成整套科研程序的基础。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表现和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这一理念,笔者所在团队于北京教学植物园“五一”开放周期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自然观察活动,即“学成语,看植物”。该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条成语中涉及的一种植物,并以绘画的形式将该植物的叶片特征描绘出来。这项活动由学习成语、观察植物、绘画描述、识别闯关等环节组成,采用了任务驱动、动静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群体的欢迎。

然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观察并描述植物叶片任务中表现出了某种模式:对叶缘、叶脉特征描绘模糊或错误的学生群体存在某些观察能力方面的共性。由此笔者想到,我们可以进一步就学生的绘图表现分析他们的自然观察表现,从而初步了解他们的自然观察能力,便于我们今后完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

二、取样

1 取样原则

(1)活动流程要求学生首先随机抽取一条成语,了解成语含义后,领取一份活动单,找到园内成语中出现的植物,观察叶片并画出特征。这一流程保证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随机分配到各种植物组。

(2)北京教学植物园“五一”开放周自4月29日至5月6日,共8天。笔者发现在接下来的7天中有学生重复参加活动,他们已经了解了考察项目,可以比较好地描述特征,因此这7天的活动单并不能表现学生真实的自然观察水平。同时,组织活动的教师和志愿者在随后的7天中对学生易忽略的问题有了认识,会不自觉地给学生暗示。从这层意义上讲,4月29日的活动是在近似“双盲”的情形下完成的自然观察能力测试,分析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3)活动以教育意义和趣味为主要诉求,我们设计了近20种植物供学生观察,但考察要素是一致的,仅包括叶形、叶脉和叶缘特征。因此,我以学生在观察竹叶和柳叶中的绘图表现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如下。

时间:4月29日

地点:北京教学植物园

学段:1 8年级学生,竹叶组40人,柳叶组32人

任务:观察柳叶或竹叶,并以绘图的形式描述

2 评价方法

本研究中,自然观察能力以学生在绘图中是否描述叶形、叶缘或叶脉特征,以及是否准确描述为评价标准。

竹叶组考查内容:竹叶的平行叶脉因没有网状叶脉明显,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因此对自然观察能力有较高要求;竹叶叶缘有细小锯齿,触觉感知明显,肉眼观察有困难,因此教学实景中,我们未将竹叶叶缘纳入考察范围,仅出于教育目的,引导学生体验即可。

竹叶的叶形和平行叶脉照片见图1,竹叶组评价标准见表1、图2。

柳叶组考查内容:柳叶叶脉是网状叶脉,比较明显,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相对于柳叶的规格,叶缘的锯齿容易被忽视,因此作为难度观察项。

柳叶的叶形和叶缘锯齿照片见图3,柳叶组评价标准见表2、图4。

三、数据结果

1 人群学段分布(表3)

2 两组叶形描绘情况(表4)

3 竹叶组叶脉观察情况(表5)

4 柳叶组叶缘描述情况(表6)

四、结果分析

1 人群学段分布统计表明,样本中3―6年级为主要人群,其余学段较少,这与开放日期间总体来园学生学段分布一致。

2 叶形观察结果表明,到教学植物园参加活动的学生人群在观察叶形这种明显的形态特征方面表现了较好的观察能力,分别是竹叶组100%正确、柳叶组96.88%正确。

3 竹叶叶脉观察表现表明,22%的学生在认真观察叶脉的特征后,准确绘出了平行叶脉;27%的学生没有画叶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叶脉的知识或没有形成观察叶形以外特征的意识;38%的学生虽然想到叶脉结构,但没有实地观察,而是采用符号化的描述方式,即在叶片正中间画一条叶脉;此外,有13%的学生在没有观察的前提下,凭借主观猜测,给竹叶绘上了网状脉。从上述数据得出,在对自然观察能力有一定要求的任务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不可忽视的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凭借主观想象或符号化的描述方式对待自然观察任务。

4.柳叶叶缘观察表现表明,80%以上的学生没有有意识地画出叶缘。在随后的询问环节中我们发现,在描绘出柳叶的叶形、网状叶脉这些明显特征后,学生们往往认为大功告成,一旦我们要求他们返回重新观察,这些学生会对自己忽视叶缘的行为感到惊诧。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