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建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0:15

导语:在土建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建技术论文

第1篇

1.1开放化趋势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大多采用大开间设计,不同功能区域间使用软隔断加以区分,如使用低矮屏风、植物、透明物等半隔断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是通过赋予不同功能空间相异的色彩基调进行空间的软隔断。

1.2一体化趋势

一体化主要是指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相近或相类似的空间功能进行合并,通过综合服务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二是在相关空间布局过程需要考虑读者具体活动的规划,如读者在展开小组讨论的同时需要检索或独立思考时,希望能够迅速位移至相关区域。图书馆应在考虑到读者具体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相关区域,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以此来提高用户的空间使用率。

1.3灵活化趋势

灵活化是指图书馆空间布局及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可以根据其使用情境的需要,对空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其当下的需要。为实现用户空间使用的弹性化,图书馆通常配备一些可移动桌椅、可调节家具等,方便用户通过桌椅、家具的排列组合设计相应的使用情境。

1.4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是读者空间需求的必然结果。调查表明,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包括自习空间、小组协作化学习讨论空间、高科技网络交流平台、娱乐休闲空间等。

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2.1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交流学习的殿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读者产生轻松感、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意热忱的空间,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2.1.1亲近感

图书馆空间能够让身处其中的用户体会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徜徉在图书馆空间内,用户能够全身心放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开展阅读、交流、学习活动,从而找寻到感官体验、心灵体验的内在归属。

2.1.2便捷性

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合理、运作高效,一站式服务便是图书馆空间便捷性的最好体现,用户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综合服务,免去了奔波的劳碌和束缚。便捷性的另一体现便是自助式服务的开启和普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开展书籍借阅、归还,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

2.1.3人性化

我们应将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评判图书馆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在采光设计中,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放置多种绿色植物,让读者感受与大自然的贴近。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卡通装饰的迎接牌、标语牌或温馨提示牌,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空间设计细节处的人性化。

2.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流程

图书馆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建筑物空间设计。用户群构成的复杂性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流程。首先,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有严格缜密的规划过程,即用户空间需求调研活动。图书馆应通过问卷调查、馆内实地观察、小组访谈、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用户使用图书馆空间的相关数据,开展分析,深度挖掘用户各类空间需求。其次,规划者应该以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结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与建筑师的合作,将新技术的预期影响融入至馆舍规划设计中,形成若干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在用户群中公布,邀请用户对不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决策。以宁波市图书馆为例,其“第三空间”项目规划设计了6个方案邀请市民朋友参与现场评选。该方案竞赛评选由市民投票评选和专家会议评选两部分组成,其中市民投票评选权重为20%。最后,图书馆还应根据用户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对所选定的设计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即使是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及项目完工后,图书馆仍应积极地收集用户对于空间的反馈意见,通过适时的持续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空间功能。

3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通过实施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积极为用户打造无可替代的具有时代元素、充满活力的空间。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其空间再造工程始于2009年,经过3年的规划设计,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形成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及社交空间等功能区域,为用户营造了一种分享的文化和分享的环境。它既是一个用户的信息社区,又是一个打通的空间,将图书馆过去传统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变革成为双向的、互动的空间服务模式。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上海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别具特色。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定义了一种新可能。“创•新空间”像一个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创意工作室,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的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化空间,体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图书馆突破了从前只提供书籍、资讯、信息的传统空间角色,通过为用户提供创造工具,激发其创意灵感,引发其思维变革,而真正成为了学习、探索以及开创思维的场所。

4结束语

第2篇

摘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科学理论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建设成果,直接影响着文化水平的提升。文章指出了中国图书馆建设现状并为中国特色图书馆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 中国特色 图书馆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强调文化强国战略。如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图书馆,作为民众提升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建立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只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发挥文化强国的作用。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文化强国”的矛盾分析

就我国现存图书馆的体制而言,大致可将图书馆分为两类:

1、公共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泛,但由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这类图书馆数量少,覆盖面低,藏书少,藏书的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公众的阅览需求。以全国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市为例,依据相关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小图书馆7000多个,而其中公共图书馆仅有300多个,占总数的不到5%。

2、内部图书馆:一般由单位独立出资建设或社会慈善捐助而来,其服务对象是本单位内部的人员,基本不对外开放。在我国,大多数的单位或企业一般只有小型的阅览室,很少有独立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量相对大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图书馆不仅仅拥有大量的藏书,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和电子读物,此外,一般还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数据库。但是,这些先进、藏书量大、图书资源相对丰富的图书馆,其受众却是少数人,一般的公众难以享受,其资源利用率很低。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这种服务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其公共性,为民众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和公共的知识服务。“公共的”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是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共享。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是属于公共的,因此公众有权在图书馆无偿使用信息资源。既是公共的,就是基础的,提供这种公共信息的主体就因该建立便捷的途径,使公众易于享用和接受。既是公共的,就应该是平等的,全社会的公众都应该是读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会。

显然,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建设现状没有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更无法与“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协调。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发挥其核心价值,也就很难在文化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人民文化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应该“因地制宜”,“因差制宜”,依据不同地域的情况,不等文化水平层次,建立差异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1、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相互联合

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应该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实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向全社会公民开放。在两种图书馆中推行“一卡通”制度,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内部图书馆因该转型,推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逐渐向公共图书馆转型。

出于对单位组织管理的考虑,内部图书馆完全的对外开放需要各方条件的成熟,真正的开放很难实现。在转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内部图书馆可以不断地完善其数字图书资源,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图书馆,从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等级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相互补充

在省级和相对发达的市级城市,应该建立层次相对较高的、一定数量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图书馆,首先要规模大,拥有足够的藏书空间和阅读空间,有专门的阅读区域,并且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儿童阅览区和残疾人专用阅览区,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有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学科分类详细的图书系统。不仅是纸质类图书,也包括相应的电子图书、电子读物、光盘、录像带等等;不仅是中文图书,还要有一定储量的外文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读者的需求。再次,要有健全的互联网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有无;要增设先进的科技仪器,帮助读者阅读外文书籍、记忆书籍内容等;实现读者馆内阅读和馆外阅读的统一化,完善数字图书馆体系,使读者可以随时的“进入”图书馆阅览。

在综合性的图书馆之外,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当数量的社区图书馆。在城市的主要社区、街道,建立小型、特色、分散的社区图书馆,方便民众在闲暇之余学习文化知识。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但社区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为居民提供生活信息、就业信息、人才信息和医疗信息等。还可以依据社区的特点,建立特色社区图书馆。例如,在钢铁集团的社区内,设立以专门的钢铁技术信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医院职工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以医疗信息、医疗技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综合性的社区,设立以养生、保健、美食等读物为主的图书馆等。

3、推进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的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拥着着庞大数量的农民。农民,虽所占人口比重较大,但其文化水平层次却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强国”的建立,不可忽视对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覆盖面积广,涵盖人口众多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势在必行。

我国应该推进县级以上乡镇的图书馆建设,争取达到“一县一馆”。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当数量的图书信息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可以和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形成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图书信息服务站建设,可以依据不同村镇情况,提供特色的信息服务,在藏书的选择上,在丰富种类的同时,尽量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在小麦种植区域的农村,建立与小麦种植等相关的专业的图书服务站。

只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才能为“文化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淑贞.英国社区图书馆见闻与中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

[2]高素芬.浅谈社区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7年

第3篇

第一是对混凝土进行拌合,在对材料进行确定之后,必须做好抽样调查来对配合比进行检验,对于传统经验的配比要避免,在对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之后要对其进行拌合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含水率进行调整,然后向搅拌机当中放入材料时应该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内。第二是混凝土的运输,在对混凝土进行运输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运输,垂直运输的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提升架等,在现场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手推车。在楼面上进行运输主要采用的是手推车,运输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其均匀性,以免使其流动性降低。第三是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之前必须要对钢筋以及模板进行检查,以此来保证具有混凝土浇筑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合理。在浇筑时应该满足混凝土的下落高度不小于三米,要是采取分层浇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钢筋的密集程度特点进行结合,对每一层的高度进行决定。第四是混凝土的振捣,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振捣,其作用主要使混凝土充满到模板的每一个角落,进而使其密实度能够获得最大。第五是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凝固之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工作,从而使混凝土的硬化能够有所增加。在养护的过程中要保持混凝土处在一个湿润的情况下,通常养护主要是在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洒水,同时要在上面盖上草帘,养护的时间通常是在十四天以上。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1对质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第一混凝土的配合比,关于混凝土的质量其影响之一就是配合比,并且要满足混凝土配合比必须要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然而关于一些科学部门所配合出来的混凝土配合比并不是就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如果混凝土的运输设备以及温度等方面出现变化的时候,那么必须要根据所发生变化的情况来对配合比进行及时的调整。第二是混凝土的和易性,其主要就是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出现流动性以及保水性等性能的综合。要是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出现离析的情况,或者出现混凝土的振捣不实等情况。只有在混凝土具有着良好的和易性才能够方便对其进行振实,同时也能够保证混凝土不出现离析的情况。第三是在振捣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振实,那么将会对混凝土最后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混凝土在振捣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振实,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等情况。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混凝土的振捣情况,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理,同时在振捣的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以此来保证混凝土能够振实。

2.2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第一是对供应商进行控制,在对商品混凝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资质高的供应商,同时要安排好混凝土的搅拌桩和施工单位的距离进行计算好,要选择一些合理的路线以及车辆,以此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第二是对施工操作进行控制,必须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安排建筑施工的速度,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操作要严格的根据有关程序进行操作,严谨出现盲目的赶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不可以踩踏钢筋,同时也要不对预埋的线管进行移动,以此来保证混凝土的操作质量。

3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村级图书室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

村级图书馆(室)是由村委会为投资主体、面向全体村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村书刊流通阵地。1997年中央九部委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以后,各地掀起了建设村级图书室的热潮,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图书馆(室)如何建设呢?笔者作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只要领导重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试以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发展为例,探讨农村老区、边缘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

1、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就

龙观乡在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市来说,可谓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鄞州区五个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之一。村级集体人均可用资金不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是鄞州区最低的乡镇之一,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辖区面积77平方公里,撤并村后辖区为10个行政村。底总人口18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人。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的建设目标及学习型乡镇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自起,该乡开始实施“村村建立图书室工程”,至6月底全面完成,馆舍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年接待各类读者约10000余人次。目前以乡文化中心图书馆为龙头,校园图书馆为骨干,各村、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基层单位的三级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可以说,龙观乡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事业走在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前列,对龙观乡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建起步晚。该乡自撤并村后着手加强了村落文化建设,仅一年多时间,投资200多万元,以建设“三点一室”(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契机,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村级文化公园两座,另外还有四个村正在建造中;村村建立了一条以上体育健身路径、一座综合文化楼和一个以上综合活动培训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其它乡镇相比,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

(2)设置因地制宜。龙观乡制定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五有”标准是:一是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设施,馆址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二是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开馆时藏书不少于1000册,其中廉政、计生等书刊各在50册以上,少儿图书、科技类书刊均达到1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三是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四是每年有固定的购书经费;五是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50个小时,周六、周日必须保证开放。

(3)发展快。龙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村级图书馆(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拨专门建设经费20万元,由乡文化站负责落实。经过仅一年多时间建设,至6月底村村建立了图书室,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观乡,基层图书室的创办,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老区脱贫致富,普及与提高群众及外来工科学文化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发展不稳定。据统计,全乡10个村真正落实图书经费的仅在30%左右,存在着创建前轰轰烈烈,创建后冷冷清清的现象。

(2)藏书质量差,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由于藏书不能及时更新,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每天阅览人数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寥寥无几,各村图书室平均每天阅览读者仅30人次,规模稍大的也只有50人次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

(3)管理不规范,条块分割,整体效应差。村与村图书室各自为政,图书不流通,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管理,有的村有计算机也不给图书室用,图书室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政府对创建时较为重视,但缺乏远景规划及巩固发展措施。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图书室成了开关室。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来源于老协会的老年人或者村里领导班子人员兼职。老年人文化素质低,有的连图书借阅登记都很困难;村里班子人员空闲时开一下图书室,忙时根本管不过来,开开关关是经常的事。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经济稍好的村对图书室建设投入较多,经济弱的对图书室投入也便少了,有的干脆一分也不投入了。

(2)重视程度。不少村委领导总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对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图书馆事业及“知识工程”的重要性,未将村级图书室建设列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中;缺乏固定的投资计划,在馆舍、人员、藏书、服务等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经费;或难以维持,或流于形式,阅览室成了藏书室。

(3)意识淡薄。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村民仍然对经济效益感兴趣,缺乏最基本的图书馆意识,加之大多数村级图书室主要功能还只是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未能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直接作用。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存在价值在村民思想意识中显得无足轻重,外来工反而表现较为积极。

(4)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一些室舍在村委办公大楼内,不少读者尤其是外来工不太敢到图书室借阅,导致图书室与读者产生隔阂,失去了办室意义。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结构不合理,利用价值低,管理人员随意性大,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5)需求脱钩。一些村室建成后,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含量,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提高档次,巩固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是摆在各级基层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室发展探讨

2.1树立长期发展观点,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不胜枚举的读书致富、信息致富事例,以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足以说明人们对图书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经济要发达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相适应的。即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水平不同,图书室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创建较早的村图书室,多年来基本未购一册新书,也未订购报刊杂志,所有图书资料均为办室时购入或捐赠。因此,区、镇乡两级财政应当拨出一笔固定经费,作为村图书室的购书及订阅报刊的订购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2.2办好乡镇(街道级)图书馆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由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将来可能发展为信息网络。县图书馆没有办好,乡镇图书馆就不可能巩固、发展;县乡两级图书馆没有办好,村级图书室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巩固。实践证明,乡镇级图书馆办得较好的乡镇,其所属村级图书室发展势头就良好,反之,就势头不好。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同样图书馆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了图书室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农村图书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4积极开展业务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的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村级图书室扎根于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的意义和作用。

第5篇

1.以读者服务作为选址的出发点

虽然电子文献的出现对物理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是无法被取代的,其在学校信息中心的地位依然无法动摇。同时,图书馆还是全校师生进行读书自习,学术交流,甚至是休闲的重要场所。以上条件要求图书馆要建在周围环境安静、优美,方便师生到馆的学校核心位置,最好兼顾靠近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餐厅,以方便教师、学生在课余时间高效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要求光线充足,因此周围不要有影响采光的高大、茂密的植物。

2.充分考虑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是知识殿堂的象征,是全校的文化中心,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学校各部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受到外来参观人员的重视。新馆建成后,宏伟气派的馆舍必将成为学校的新标志,也将成为外来客人参观的重点场所,因此图书馆需要建在整个校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视野开阔。

3.四象城图书馆的选址方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四象城图书馆在筹建初期,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将图书馆建设在校园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馆舍背靠青龙湾水域,环境优美;与学生公寓区、餐厅紧邻,距离教学楼不足百米,极大方便了读者高效地利用馆资源。图书馆周围为学校最大的四象城广场,视野开阔,庄严、宏伟,能够最大范围地欣赏馆舍,让每一位到访客人有震撼之感。

二、视觉美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外观形象

图书馆的馆舍建筑,不仅要追求外观的视觉美,让读者和参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还要在设计中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以体现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底蕴。长春中医药大学四象城图书馆主体5层,整体外观为稳重的正方形,正门前有直通2楼大厅的宽阔、高大的花岗岩台阶步道,恢弘大气、庄严宏伟,建筑内部中心为高大的直通式天井。图书馆以“四象城”命名,喻指独具特色的“四象医学”(四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思外揣内的学术思想。与建筑名称相呼应,图书馆正面的四象城广场东西两侧分别以“河图”与“洛书”两组排列成阵的黑白圆石图案进行点缀,融入了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馆舍的侧面为层层外展的书页造型玻璃幕墙,不仅美观,而且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深刻寓意。宏伟的建筑、宽阔的四象城广场、深刻的文化内涵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理念,增强了人文气息,成为学校的新地标。

三、服务理念转变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1.多层建筑方便读者利用馆藏资源

为方便图书馆资源利用,增强读者学习效率,四象城图书馆未采取建设高层建筑的思路,而是采用相对方便读者上下楼的主体5层的多层建筑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电梯拥堵、读者无法及时利用资源的现象。

2.优化藏书布局,提供高效借阅

四象城图书馆的流通布局设计将方便读者作为首要目标,藏书量最大、读者最常用的医学书籍被单独分离出来,分别设置中医图书借阅室和西医图书借阅室,并设置在楼层较高的4楼,以方便学习专业课的同学有一个安静学习的良好环境。除医学以外的图书,均收藏在综合图书借阅室,由于该类图书流通率较高,因此综合图书借阅室设置在方便读者利用的2楼。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特色古籍藏书,均收藏在古籍阅览室,由于限定了读者类型(教师与研究生可以阅读),因此读者的阅读量相对较少,同时出于保护的目的,该阅览室设置在最上面的5层。“一站式”借阅模式的实行,保证了读者高效快捷地进行图书借阅,目前四象城图书馆实行“借、阅、藏一体”的流通服务模式,因此各阅览室均设计为敞开式的大开间格局,用隔离带将藏书区与阅览区分隔开,地面采用高强度静音地板,有效保证了读者的便利和图书馆安静的文化氛围。

3.内部结构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内部设计理念发生了变革,四象城图书馆内部布局从多方面入手,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高效、便捷、舒适的读书氛围。图书馆处处体现出大气的主题,宽大的正门,进门后的2楼大厅为宽阔、高大的2、3楼贯通式,正面上楼台阶宽阔、舒适,馆舍内饰典雅、庄重,给读者一种置身于知识宫殿的感觉,可以有效增强其读书、学习的欲望,保持愉悦、兴奋的心情。各层楼的走廊宽阔,采光良好,可放置自习阅览座位,有效扩展了阅览室自习座位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自习需求。图书馆大门前、大厅、走廊以及各阅览室均摆放有众多大型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而且使读者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境。为方便读者还书、办卡、现场咨询,图书馆在2楼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区,集成了读者需求较大的“自助还书处”、“卡证处”、“总咨询台”等服务功能。图书馆在2楼东西两侧大厅还为读者设置了安静、温馨的文化交流休闲区,是集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分别设有十多组环绕式单人圆椅,以供读者在静谧、温馨的环境中交流学习心得。在中心还设有咖啡吧,为读者提供舒适惬意的休闲空间。

4.发挥学术功能,扩展学术场所

人们在渴望大量知识的同时,对高质量、高品位和高回报性的知识汲取度日益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伴随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不断扩展,图书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日趋显著,多功能报告厅也成为图书馆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以利于不同层次学术活动的开展,因此四象城图书馆在建设规划中前瞻性地融入了具有专业水准的“多功能千人报告厅”设计。该报告厅于2012年初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坐落于“四象城”的东侧部分,内饰宽大宏伟,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使用面积1500m2。多功能报告厅设计功能主要面向为全校师生提供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兼顾开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文艺演出,成为学校重要的学术交流场所,保证学术传播业务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凝聚图书馆的人气,打响图书馆的文化品牌。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图书馆学术空间服务体系”,引进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培训成为专业学科馆员,同时开设“学术空间”,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全校、附属医院各专业、各科室教授的职业生涯、奋斗历程、研究心得、学术成果、研究方向等制成影集向全校师生推介。师生们根据自己所需,填写“教授预约登记单”,由专业学科馆员负责向指定教授确定交流时间和谈话主题,然后反馈给欲预约用户,生成一次用户与教授面对面的学术交谈。对该服务站的室内设计,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选择以简单、明亮、安静为主题,以具有人文关怀和学术氛围为设计宗旨。室内向阳,配以植物、花卉为点缀,陈设除沙发、交流椅、电脑、纸笔、饮水机等交谈必备工具之外,还有中医药学的相关陈设和图书馆各项服务、资源介绍等放置宣传架。在“学术空间服务体系”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师生的认可度与日渐高,图书馆的科、教、医、研承接地位已深具影响力。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quickly,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oncrete, the concrete mixing, concrete pouring and curing of concrete, must be strictly control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s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i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因要求强度高,如今单方水泥用量大、水化热导致的内部温差高以及结构面内配筋较多等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和组织较为复杂,施工过程中一旦疏忽则易出现裂缝等施工质量问题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体积混凝土的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 1m 以上,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技术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它的施工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结构的体积较大,浇注后混凝土产生的水化热量大,并集聚在内部不易散发,从而形成内外较大的温差,引起较大的温差应力;②整体性要求较高,往往不允许留设施工缝,一般要求连续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尤其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较为广泛,其基础工程大多数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如高层建筑的箱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厚大的承台等,都属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工程。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

2.1.1 施工器具

施工器具包括:耙子、扫把、白线、铝合金刮尺、尖锹、平锹、混凝土地泵插入式振捣器、平板振捣器、配电箱、塔吊、水泵等。

2.1.2 材料准备

(1)采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水泥应不结块,符合质量标准并有质保书和复验单。

(2)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砂子采用中砂,石子采用大粒径的卵石或碎石。砂子含泥量不得超过3%,石子含泥量不得超过l%;粉煤灰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中以部分粉煤灰代替水泥,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施工操作,而且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有益。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小,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掺量一般以15%~20%为宜。

(3)水应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尽可能按设计和规范掺用外加剂,减少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外加剂应有质保书和复验单,配制计量要正确。

2.1.3 技术准备

(1)浇筑混凝土前,预先与混凝土供应单位办理预拌混凝土委托单及浇灌申请,委托单的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方量、坍落度、初凝终凝时间以及浇筑时间等。

(2)所有机具均应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检查,同时配备专职技工,随时检修。

(3)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要保证水、电、照明不中断。在现场准备一定数量的人工搅拌和振捣用工具,以防备临时停水停电,防止出现意外施工缝。

2.2 配合比的确定与优化

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配来确定合适的配合比,试配时应按设计强度提高,并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坍落度控制在 lcm~3cm 内。从实践经验看,水泥用量控制在450 kg/m,是可以防止裂缝出现的。

2.3 混凝土拌制

因大体积混凝土有单方水泥用量少,需掺外加剂粉煤灰等特点,故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延长,每槽搅拌时间 30min。各种材料的投放量应准确,外加剂和粉煤灰由专人投放。

2.4 混凝土的浇筑

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保证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 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 3 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2.5 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主要有保湿和保温法。保湿的作用是使尚在混凝土强度发展阶段内,潮湿的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另外可使水泥的水化顺利进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强度。为了确保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应在混凝上浇筑完毕后 12 h 内加以覆盖浇水;保温是为了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不至于过快散失,减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使混凝土的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产生贯穿裂缝。

三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建筑工程项目由地下2层,裙房3层,主楼20层组成。建筑总高度为 72.9m,总建筑面积为 35195.2m2。工程建筑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混凝土体积约 5500 m3。混凝土为C45P12 防水混凝土。

3.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用

42.5 级普通水泥;Ⅱ级粉煤灰;中砂,MX=2.5,级配合格;碎石粒径为 531.5,级配合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合格;缓凝高效减水剂 NF,膨胀剂采用 HPE 低碱型混凝土膨胀剂。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配后作了适当调整,见表 1。

表 1 C45P1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 kg

3.3 混凝土输送

根据该工程自身特点,考虑到基坑深达 11.65m,纵向净长70.5m,基础大体积采用泵送混凝土,首先优化配合比,掺入减水剂、保证混凝土出机和入仓时的质量要求。试验人员根据砂石的含水情况及时对施工配合比作相应调整,混凝土的拌制时间控制为 60s,试验人员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拌合温度必须严格控制。泵送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并保持在 160mm~180mm之间;浇筑温度在 6.7℃~8.6℃之间,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根据施工要求每小时向工地输送混凝土约 60 m3。为了在浇筑过程中不形成施工缝,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6h,整个浇筑任务在95h内顺利完成。

3.4 混凝土浇筑

该工程的混凝土采用斜面分层法浇筑,每层的厚度不超过600 mm,斜面坡度为混凝土振捣时自然流淌形成的坡度。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尽量缩短,并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次层混凝土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

3.5 混凝土振捣

该工程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流淌和振捣时形成的坡度,分前、中、后三段布置振动棒,前面为泵管出料口布置一台,中间布置一台,后面为坡脚处布置两台。振动棒作业时,为了使上下层相互结合,要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且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 5.1m。为了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应注意将振动棒上下抽动 5.1m。

3.6 混凝土的养护

基础底板混凝土采用内降外保的养护工艺,当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时,启用内部降温系统。混凝土于终凝前开始收平表面后开始养护,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加盖双层草袋;为了避免混凝土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对于塑料薄膜无法盖到的地方用三层湿草袋覆盖并经常保持湿润。由于该底板混凝土浇筑期在冬期施工阶段,考虑气温骤降、表面失水等不利影响,对基础底板表面的覆盖养护保持了28d以上。

3.7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施工缝按设计要求需留置纵横二道后浇带,留置起来施工很困难,为了解决此矛盾,决定配制等强膨胀混凝土进行技术处理,并一次性浇筑,解决了混凝土由温度引起的内应力。

四 小结

第7篇

关键词:梁柱节点;多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engineering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high-rise building more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trength gr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o a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beam-column joints; Much strength grade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 言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能够满足柱轴压比以及截面尺寸不能过大的要求,使得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成为必然,而且伴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值会越来越大。在施工中为保证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使得梁柱节点处的施工难度增大。

1 工程简介

某住宅小区是由①、②、③三栋高层建筑组成,其中①与③栋为地上26层,②栋为地上28层,地下1层,裙楼3层,框剪结构。总建筑面积118000m2,建筑高度111.815m。该工程设计为多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中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为C50、C45、混凝土强度C40、C35、C30、C25,梁板结构混凝土强度为C25。

2 多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方案

当柱、核心筒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2 级时(10MPa)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柱、核心筒墙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注。但考虑到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墙梁底向上10~15mm 处设置水平施工缝,柱、墙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先浇筑柱和核心简体混凝土到梁底面向上15mm 处;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前,在梁柱核心简体距离柱边梁上设置钢丝网片,应在支梁侧模前做好此工作;浇筑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顺序为:先核心筒体区梁、柱、墙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其次浇筑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分次浇筑),再浇筑梁、板混凝土(分次浇筑)。必须在梁柱节点高区混凝土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初凝前浇筑梁板混凝土。为避免梁、板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流入柱、核心筒墙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范围,以及防止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流淌过远,造成浪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在柱、核心筒墙、梁板节点处四周确定合适的距离(600mm)加设钢丝网。钢丝网片及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范围见图1 所示。

图1 梁柱节点示意图

3 混凝土浇筑方式及流程

混凝土的施工可根据一次浇注方量、浇注种类、混凝土供应情况、气温、机械及人员等情况,每个自然层采取分两次浇注或一次性浇注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及流程如下:①主体结构中每个自然层作为两个施工段:浇筑柱、核心筒墙混凝土(混凝土浇至梁底向上15mm 处)安装梁、模板,梁板钢筋工程+浇筑梁、板混凝土。②每个自然层作为一个施工段,即柱、核心筒墙、梁、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顺序:浇筑核心筒墙浇筑柱混凝土浇筑梁、板混凝土。

在采取一次性浇筑时,虽然加快了工程进度,但往往不易控制浇筑速度,如果在柱、从而易在该处发生裂缝。因而柱、墙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宜采取分两次浇注的方式进行。如要采取一次性浇筑,必须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在该方案中采取两次浇注的方式进行。

4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4.1 确定各强度等级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单位应提前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提出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技术指标(混凝土加缓凝剂,初凝时间不小于8h 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按照相应技术要求进行试配制。试配后制作试块,测量坍落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到28d 进行强度试验。试验各项指标合格,开出各种配合比单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按配合比投料搅拌混凝土。每次搅拌的混凝土要求沙、石料同一产地,水泥同一厂家同一批号,外加剂同一厂家生产的产品。

4.2 混凝土坍落度选择

在施工现场必须加强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输送监督和调度工作。根据浇筑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控制好浇筑进度,确保强度等级不同的混凝土在初凝前整体浇筑完毕。同时在现场,应对每车混凝土都进行坍落度检测。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宜按表1 选用。

表1 混凝土坍落度及入模方式表

4.3 混凝土的运输与浇注

混凝土运输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最短时间,从搅拌地点运到浇筑地点。其混凝土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2 的规定。

表2 混凝土延续时间要求表

作为拦截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方式,钢丝网片的设置与梁板钢筋绑扎同时进行,位置位于在梁上距柱边距离600mm 处,钢丝网片应绑扎牢固,能够抵抗混凝土浇注时的冲击力。当采用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同一层的混凝土,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停歇时问,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要分段连续浇筑,在初凝前接上槎,梁、柱墙节点高区混凝土,梁、板混凝土按方案执行分段浇筑,初凝前要接上槎,要派专人组织指挥,协调各种级配混凝土供应、浇筑。应在柱、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梁板混凝土。梁板的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振捣一次,增强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面的密实性,减少收缩。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阶梯形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推进。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 的梁,允许单独浇筑。浇筑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混凝土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应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浇筑此混凝土时,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4.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应及时,使其不会因温差和强度等级不同而产生收缩裂缝。浇水次数以能使混凝土面层保持湿润状态为准,特别是梁。除了板面浇水外;还应在板下梁侧浇水养护,并尽可能推迟梁侧模的拆模时间。防水抗渗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14d;一般混凝土养护不少于7d;后浇带混凝土养护不少于28d。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施工中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多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方法,防止裂缝的发生,保证了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做到了混凝土施工外美内实又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小华, 王志豪, 李春贵.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 浙江水利科技 , 2005,(02)

[2] 苗绘. 房屋全装修 你下一步怎么走[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2004,(03)

第8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与对策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是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缩和降温收缩。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出现再大的均匀收缩,也不会在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处在地基等约束条件下时,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的性质和用量是产生裂缝的根本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是由水泥、煤灰、石子、砂子混合浇筑而成,煤灰的主要作用是不仅可以节约水泥的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水化热,增加混凝土和易性,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煤灰的用量一般在29%左右。石子和砂子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和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混凝土中,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不同型号的水泥,产生的水化热不同,水泥的用量不同,产生的水化热也不相同,因此,水泥的性质和用量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

1.2 水泥水化使大体积混凝土产生内外温差导致裂缝产生

由于混凝土在硬化期间存在水泥水化过程,并且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再加上混凝土的体积比较大,所产生的水化热很难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去,因此,所产生的水化热就会积聚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可是,尽管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而表面温度却变化不大。这就使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差。如果温差值过大,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的变化产生差异,从而导致温度应力的产生,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出现显著的温度裂缝,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浇筑厚度越大,所使用的水泥量也就越大,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化热也就越多,温度升高就越快。因此,混凝土的体积越大,其表面出现裂缝的机会就会越多。

为了避免裂缝的产生,在浇筑完成的早期,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潮湿养护的方法。可是对于体积比较小,厚度比较小的混凝土浇筑,潮湿养护的方法比较凑效,而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来讲,潮湿养护只能推迟干缩的发生,保证表层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对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1.3 降温收缩和干燥收缩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除了水泥水化产生的热导致内外温差产生裂缝的原因外。当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就会逐渐降低,而在降温过程中因降温产生的收缩会和因干燥产生的收缩叠加在一起,使处于约束条件下的混凝土产生裂缝。早期的裂缝也会导致应力集中,这样一来,应力不断加大,裂缝也就也来越宽、越来越长。由于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的特点,再加上混凝土的弹性系数较差,因此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导致水泥膨胀对混凝土的影响不太大。而降温过程和干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才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1.4 影响裂缝产生的条件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水泥本身的原因外,还有用水量、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浇筑的厚度、混凝土表面的应力以及所采用的降温措施等。

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我们以具有下面工程特点的大体积混凝土为例来进行说明:

(1)设计建筑平面是正方形。其中地上建筑52层,地下建筑2层。

(2)采用全现浇外框内筒结构。

(3)基础底板总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98.4×95.6)。

(4)基础底板的砼总量约为7800立方米。

(5)整个基础包括大承台(面积约1200平方米)、小承台、承台底板。

(6)底板混凝土厚0.8米,承台混凝土厚3.2米。

(7)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

2.1 原料的选择及配合比例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因此,必须做好原料的选择和配合比例的选择。

(1)原料的选择

水泥的选择:由于本工程的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为了降低水化产生的热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因此水泥可选用525号炼石水泥。

骨料的选择:对于细骨料的选择也要从减少水化热方面来考虑。因此,细骨料主要采用中砂。在粗骨料的选择上,主要考虑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问题,因此主要选用5到20毫米粒径的连续级配石子。

在进行骨料选择时,还要考虑骨料的含泥量。骨料中的含泥量不同,浇筑成的混凝土收缩变形程度不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也不同。因此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也是进行骨料选择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粗骨料的含泥量应在1%以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在2%以下。

掺和料和外加剂的选择:由于混凝土的28天强度和标准强度基本接近,为最大程度控制温升速度,推迟温度升高到峰值的时间,掺和料应该选用大掺量I级粉煤灰,每立方米掺量最多可以达到100千克。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特点上来看,掺粉煤灰是增加可泵性、节约水泥的非常普遍的方法。

外加剂的选择主要采用在混凝土中添加U型低碱膨胀剂的方法,研究表明,在混凝土内添加10%的U型低碱膨胀剂,可以达到膨胀应力抵消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减少裂缝产生的机会。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 高校 图书管理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4

Abstract 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ongoing process there will be a lot of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constantly,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college; library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research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深入发展。信息化管理是当今时展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图书管理当中的应用推广,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图书管理效率,还能够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高校图书管理的不断发展。

1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价值

信息化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重要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因为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而改变,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而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集中地,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因而在高校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应该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当前,从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每年都会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

2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领导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高校管理当中,领导层对图书管理信息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层认为图书管理只需要进行日常的分门别类管理就可以,不需要进行信息化覆盖,将图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脱离开来,或是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不够,仅仅为学校图书馆引入相关的计算机设备或是机器,而没有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整合信息化建设资源,导致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上不去。

2.2 缺乏成熟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人员缺少必要的信息化系统专业知识,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只能做到一知半解,不能够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在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处理。缺少专门的信息化人才,使得图书馆在网络构建和系统搭建上缺少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这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在图书馆中的推广应用,导致信息化系统逐渐落后于现代化发展,数据共享的功能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最后只能沦为被淘汰的地步。由此可见,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由于现在图书馆中的计算机配置并不是很高,因而就有大量的日常维护升级工作需要信息中心人员来完成,这就占据了信息中心人员大量的时间,使得信息建设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影响了图书馆信息化建O的脚步。

2.3 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

各所高校关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公办院校、重点院校中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明显较高,而民办和普通院校中由于缺乏专门的信息化人才、经验不足和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而重点和公办院校在学校建设经费、领导管理水平和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这就使得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出现很大差距。

2.4 图书管理信息化机制建设不全

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但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库因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库建设水平一直较低,图书馆内的各个数据库之间又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使得高校图书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很难实现。在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对馆内资源数字化处理的不彻底的情况,导致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性被破坏,使得在建设图书馆信息机制时缺少完整的信息数据,这就会影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3 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图书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在外部多变的环境下,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情况和处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成立信息化建设小组,从整个图书馆的发展高度上对信息化建设策略进行研究,实施长远规划,形成相应的发展制度,协调各部门发展。再者,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筹划,严密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相应的建设活动,将信息化建设活动分工到各组和个人,实施责任制度。最后建立成熟的信息化建设人才机制,吸引有能力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在图书馆内建立一支成熟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辅助规划作用,从而不断推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脚步。

3.2 加强图书馆中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硬件设备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包括电脑终端、服务器终端、网线布置等等,因而要提升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需要从硬件方面着手。当前,绝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已经配备了计算机,也基本上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来方便学生通过电脑来进行资料查询,其中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程度是衡量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但部分高校对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不足,而部分学校在电子阅览室上的投入过少,设备没有及时更新,使得电脑的反应较慢,查询资料或是阅览的速度较慢,这就无法吸引学生来电子阅览室中进行信息查阅。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应该从硬件设施建设上入手,不断更新电子阅览室中的计算机设备,改善电子阅览室的环境,提高阅览室的局域网传输速度,在整个图书馆内分布校内无线网络,方便学生能够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进行资料查询,实现信息共享。

3.3 加强对图书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重视程度是直接挂钩的,但当前高校图书馆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因而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培养,同时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部门人员素质问题,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教授给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

3.4 优化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体制

网络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部分,通过网络建设能够实现校内网络资源的共享,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图书馆当中的海量资源,也能够吸引学生多多进行图书和资料阅览。因而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效完善的网络支持,所以实现图书网络资源的联合和共享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高校应该加强对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将图书馆内的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并对电子图书馆中的内容进行建设,加强校内网络建设,整合校内网络资源,将校内图书馆系统和高校其他系统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或是年级进行划分,从而提升图书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进行中,信息化管理在D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因而需要高校领导层加强重视,不断整合信息化建设资源,推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5).

[2] 张洪.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优化路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

[3] 陈建香.关于做好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6(8).

[4] 马士杰.信息化背景下基层图书管理的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