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外语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0:25

导语:在外语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外语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语

第2篇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样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传授,文化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环境。“当你讲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你就在传递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18年的英国杂志《现代研究》中,此后国外学者纷纷对此表示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教育模式,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语言文化教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如苏向丽的文章《跨文化交际中多元互动的语言文化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4期)、吴奕绚的文章《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因素》(《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定义,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语言文化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而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语言文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等具体环节。为此,笔者将借助Patrick的“文化体验”这一概念,从实践层面来分析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以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体验的互动性关系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先在1918年英国杂志《现代研究》(Modern Studies)上提出,这一概念强调二语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其人民的文化生活。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者Brooks倡导在二语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化元素。

 

随后,一大批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例如,Nostrand所提出的“自然发生模式”,其中包含六大范畴:文化、社会、冲突、生态与技术、个体以及跨文化环境。Hammerly强调了文化教学中的人文与情感维度,Damen(1987)则把文化教学称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Robinson(1985)提出了“文化的多面性”的设想,强调语言教学应注重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与“心理变化”,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教学使外语学习者具有多面性的文化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变化。

 

从以上这些研究观点中可以看出,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关联,首先,文化体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样是体验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受到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过程,语言教育不应仅仅之专注于技能训练,同时还要融进某种文化批判因素,总而言之,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是认知者在语言认知过程中同时发生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认知实践过程。

 

反之,文化体验同时也会促进语言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流畅交流,这种交流能力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而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可以说,文化学习有助于促进语言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者只有从事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尊重并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并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和语言学习观。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真正实现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之间有效无障碍的交流。

 

二、语言文化学习的实践构成因素

 

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我们建议在语言教学课堂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实践形式如下:

 

1.以西方文化最为语言载体,首先改变英语教学的学习素材单一、枯燥、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材料中增加时下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敏感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的文化观。

 

2.以文化情景表演作为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文化融入到情景表演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文化碰撞的直接体验,在感受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无障碍的语言交流。

 

3.文化主题讨论,通过对相关文化主题资料的整理和搜集,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等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主动参与到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

 

4.通过结合传统试卷测试和课堂口语测试,书面表达测试等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进一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真正实现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结来看,文化语言教学涉及到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文化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所在,将其贯穿于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加大语言学习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语言文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在传统交际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外语教学效力的提高。

 

三、文化体验与语言教学的反思

 

尽管语言文化教学的观点由来已久,但是从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比重还是相当有限的,特别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当然这里面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因素,如学生的英语水平、理解认知能力、教学设备、教材等等。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融合差异文化的宽容文化观,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展示不同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可以大大改变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等疲软现状。

第3篇

作者:梁淑君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了解外贸信函的常用格式和组成部分,通晓各个交易环节的常用专业术语、句型和惯用表达法,掌握各类信函的结构特点和行文特点,掌握外贸函电的语言规范性,能够熟练撰写交易各环节的函电,在不同的交易环节通过函电实现相应的业务目的,从而为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抛锚式教学模式这里的“抛锚”,指的是教师把真实的问题或事例作为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并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抛锚式也称为情境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的形式来讲授各个外贸流程,使内容更直观,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现在的进出口业务交往中,通讯大都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现象。采用大量真实的函电素材演示,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业务角色扮演。学生根据任务分组协作,共同构建问题的意义。教师可以把学生两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卖方和买方,让学生在协作中真切感受到外贸磋商的全过程,并建构认知图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校正自己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运用外贸模拟软件为平台,为学生设置形象、直观的工作情境。比如使用VTOLW(VirtualTradeOnlineWriting:虚拟贸易在线写作)软件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外贸业务流程有效地激发联想,在各个环节中动手进行函电写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模拟中获得体会和感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外贸进出口企业实习,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往来的函电,为学习提供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完成并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式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并作相应的引导和总结。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化了认识,把外贸知识转化为外贸技能,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以使学生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建构学习内容的意义。在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关于常用的固定表达法和专业术语的强化练习,提高重点内容的复现率,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在练习中提供一些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常见错误例子,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更正错误,促进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适当增加模拟实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贸英语函电的校内实训以不同的行业为模块,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熟悉将来就业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以汽车配件的出口业务为导向,贯通整个外贸函电实训过程。讲解目前广东地区汽车配件出口主要种类,以及出口面向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使学生对汽车配件这一具体的行业的出口业务流程有一定的了解。类似的,教师还可以依据当地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计更多的函电实训模块,比如餐具、玩具、服装等。通过对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函电操作实践,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理解、去同化、去建构新知识。以行业带动项目,强调高职高专课程的职业功能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各环节的知识点,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第4篇

(一)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据统计,整个毛里求斯,目前,正式在编的中文教师只有4人,这和庞大的学生群体不相匹配。当前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两个群体来承担:一是毛里求斯本地会说汉语的人,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接受过短期专业培训和学习,大多为在毛里求斯生活多年的华侨,或从中国远嫁到毛里求斯的华人。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克里奥尔语和中文进行交流,不足之处在于很多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教育学、语言学基础教学缺乏基本的认识。二是国内派出的海外志愿者。志愿者们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使用标准的汉语,也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但是由于只在毛里求斯服务时间在一年左右,流动性较大,对整个毛里求斯汉语教学本质的提升和改变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二)缺乏专业的汉语教材

当前,毛里求斯小学课堂统一使用的教材是由毛里求斯教育部出版。该教材暂时弥补了先前缺乏全国汉语教学计划和材的不同,但是课本的实用性存在较大不足:课文内容较为陈旧,难度偏大;各个年级的区分度不高;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学任务主要以中文阅读为主,缺乏必要的听说练习,致使学生的汉语表达存在脱节。课堂上出现的较多的语言就是“老师,我会写这个字,但是我不认识;或者是老师我认识这个字,但是我不会说”。

(三)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不强烈

毛里求斯华人数量较少,多数家庭使用克里奥尔语进行交流。学生汉语学习缺乏必要的语用环境。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汉语的数量最多,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尝试和体验的心态;三年级之后汉语课程难度的攀升,以及学业的繁重性使得一部分学生相继放弃;继续学习的学生中也多数是处于家庭原因,并非自身主动要求。

二、关于毛里求斯汉语教学发展及对策

(一)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语言习得成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毛里求斯的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尽管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已逐渐从国内转向国外,但是仅仅依靠国内派出的老师和志愿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长期扎根海外的专业教学和辅导机构是制约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团队发展的第一问题。加强国内院校和该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当地老师开展教育学、语言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培训辅导工作,让他们在会说中文的基础上,转变为会教中文;定期派出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各行业志愿者加强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增加对双语教师的重视,才能持久地长远地改进目前的对外教学现状。

(二)打造针对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教材和教学计划是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必须吻合教学计划,如实地反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经验水平;教材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是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课后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要加强同当地政府、国内外研究对外汉语的专家、中国文化中心、国家汉办等诸多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毛里求斯实际情况,遵循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编写出实用味性较高的教材;增加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作为小学汉语教材,教材的趣味性更为重要,课文主题,课后练习等等多增加趣味活动,页面的设置增加图片、色彩的运用等。

(三)增强对外汉语的国内认可度

第5篇

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绘画语言也是丰富多样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用图绘、想象、动脑、动手的方式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判者,而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艺和方法的教育工作者。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引导、开发儿童对图像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少年儿童智力。因此,我设计了几套剪贴画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给孩子们带来艺术上的启发与引导。我的设计思想是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材料完成一幅作品,打开思路,有创新意识。我以其中一个案例《城市中的人们在公园里》为例进行说明和讲解。

首先,准备材料剪贴画课程的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是让孩子们选择收集与画面制作相关的纸质图片、布料、线绳等多种日常生活用品,为了达到画面丰富的效果,可以使用彩色卡纸做背景,剪刀和胶棒必不可少。本类课程适合在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开设,并且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因为要用到剪刀,老师一定要强调安全意识。老师要预先给出一个创作题目,我们这节课要制作的是《城市中的人们——在公园里》,收到题目后,孩子们可以在彩色卡纸上进行背景创作。有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喷泉,有的画了冷饮屋,有的画了摩天轮,有的画了亭子、湖水、假山……内容丰富多样。同时,在孩子们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教学干预,在辅导过程中启发与引导非常重要。例如,有的孩子会向老师求助:“老师,我想画摩天轮,但是不会,你帮我画画。”这时我没有直接帮他画在纸上,而是启发他:“孩子,你坐过摩天轮吗?”“坐过!”“那你在远处看见过它吗?”“看到过!”“远看像什么形状?”“圆形,椭圆形!哦!我知道了,先画个大圆,中间有线!”经过启发式的对话,孩子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创造性地把座位画成圆的、方的、三角的,非常有想象力!接着,我们开始剪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加工画面,比如说废旧的杂志画报都可以。例如一位学生在喷泉边剪贴了一个人物和一条小狗,中间他用粗线连接,感觉像是在遛狗,非常有趣;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会选择用不同材料拼贴人物,先画出人物的头部、四肢,其余的部分选择用各类布头拼贴,非常生动。有的学生使用海绵纸,由于海绵纸的质地比普通纸稍软,颜色丰富,好上色而且容易修剪黏贴,是大部分孩子的首选。在孩子们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干预,启发他们创造生活当中丰富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我习惯在上课前把题目布置下去,让孩子们先去实地观察,互相交流,相互提意见,这样对于他们进行再创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一个阶段的绘画制作,孩子们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制作风格和艺术效果多样化。最后,作业的评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评判对孩子及其家长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评判标准的确立会引导家长、孩子去建立较高的审美和鉴赏水平,因此老师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判环节尤为重要。儿童心理研究学者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我觉得这样的评判方式非常重要。

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表现和描绘这个世界,允许对艺术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和审美标准,允许儿童的个性和身心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单纯地灌输和要求。这样的教学宗旨会让儿童感觉到校外教育的乐趣,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而快乐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对孩子评价是另一个标准,如“这张画好”“这样的画儿画得不工整”“我们应该这样画”,只能说明我们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没有理解儿童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就不可能还给孩子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作品,互相评判,这样可以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不同,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

作者:李欣 单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第6篇

1.我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社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指根据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置教学培养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因而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人们对社区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需要以教育部门的社区教育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社区教育教师培养的定位。同时,我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已经将社区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综合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对社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目标的定位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内涵,精确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定位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基础,这种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工作人才。

2.外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外国的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一些全方位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专业界限。为了保证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考虑居民的就业需要,同时社区教育模式还满足居民的兴趣和愿望等,因此,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一般是从广大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得社区教育能够真正维护广大居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美国的社区教育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社区教育的实施一般是在社区中的一些社区学校,因而美国的社区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针对社区成员不同的居民,美国的社区教育能够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服务。此外,美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社区教育的资金提供和管理问题,而具体的教育一般是由学校负责。同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社区教育也采用这种模式。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重视对居民培养目标的认识度,从而提高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质量。

3.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及分析通过对比我国和美国两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和分析可知,两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的不同导致培养目标的差异。由于美国是分权型的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社区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都是由学校自行安排,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多向性,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更大的选择性,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定向性。第二,社区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同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对于美国来说,美国的社区教育教学还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反映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在社区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这种思想能够较好地符合广大美国人的心理。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旨在反映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方面。当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方面应该合理且科学地贯彻我国社区教育的大致方针。因此,我国更加强调对社区教育的定性培养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培养目标的单一模式和全才模式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遵循的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对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进行深造,培养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居民的人文教育、品德培养较少。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向全方面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化,但是我国的这种转变还是处于开始的阶段。而美国遵循的是全才培养的模式,培养的居民可以担任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国社区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因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环境不是十分的发达,社区教育的资源不是十分的丰富,社会对于社区教育的投入也不够。

2.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从国外社区教育发展中受到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专门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构建的这项教育基地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壮大起来的载体,因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第二,在社区中一些普通的小学可以承担部分社区教育发展的任务,进而实现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第三,借助完善的社区教育公共资源,实现对社区教育有效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效率;第四,强化对社区教育的立法合理性,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我国社区教育的正常发展;第五,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学习国外社区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得我国的社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我国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理论课程,忽视社会实践教学的培养;第二,重视思想课程,忽视素质教育;第三,重视专业课程,忽视选修课程;第四,重视技能的锻炼,忽视工具的使用。而美国的社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的课程、理论课程,并且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比较多,选修课程全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继续保持优势、改善不足,对于忽视的部分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实践的部分,只有进行充分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居民学习的需求;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因此,认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第7篇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的外语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一般的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并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外语教学中,既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又要强化其职业性,即在一定工作场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

二、影视材料对高职外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影视材料能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影视材料提供的语言信息具有语境丰富的特点,它所展现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是对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模拟加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特别是影视材料中配合情感、肢体语言的表达,使语言更富冲击力。其次,影视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传统的教材、教学内容相比,影视材料是声音与图像的结合体,以声像形式出现的语言方式能显著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影视材料丰富的语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再次,影视材料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视材料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从多方面展示外国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及民俗习惯等。最后,选取影视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客观要求。生态外语教学观认为,传统外语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中存在的多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抑制了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影视材料进入课堂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的互动,调动各因素协调作用,符合教学规律。

三、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

影视材料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有着其他文字或单纯听力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它不仅打破了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还突破了课堂外语教学和教材的局限性。如果能合理选取影视材料,就可以把立体化的语言及其文化呈现给学生。

1.影视材料的选取

影视材料的选取要以教学为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注意语言文化信息含量、情节内容及语音语调等。清晰、生动、易懂,精彩的影视片断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刚开始要选择一些语言和内容较简单、轻松的材料。逐步对电影语言熟悉之后,再选择些语速较快、情节较复杂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不同课程的具体应用

目前,许多影视材料的运用多局限在听力或视听课上,其他课程试用视听材料较少。影视材料的运用,不应局限于某个课程,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单元选择。若能在综合课、国情概况课选择适当的影视材料应用,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韩国概况》课,在讲到婚礼风俗时,可把《结婚》里男女主人公的婚礼现场作为教学材料进行讲解;《综合韩语》课,在讲到自我介绍的章节时,可把《浪漫满屋》里出现的各种自我介绍的场景进行展示并模仿。影视资料的选择,一定是要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片断,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课堂时间有限,影视材料必定以选取某个场景或片段的形式播放,所以尽可能地选择普及率较高的影片,也可以提前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单独播放。另外,许多影视材料往往掺杂着各种方言,所以教师更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影视资料片断进行合理的整合。

3.注重培养听说表达能力,坚持“精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不可过于依赖影视材料本身传递的信息,还要让学生明确其学习动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语言的输入、输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主义理论把语言习惯看成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语言的学习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在播放完每一个片段后,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情节、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8篇

1.主要以白人为主,少数族裔的参与者很少;2.女性参与者多于男性;3.家庭背景多为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4.教育背景多为就读于私立学校或语言学校的青少年[4]。而从“间隔年”参与个体这一层面上分析,一般包括以下特点[5]:1.信念坚定、水平较低,如易对当前学习产生倦怠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方向感到迷茫;2.认知风格倾向于依存型,如易受到同龄人行为的影响;3.具有冒险精神。按照“间隔年”计划的严密度可分为结构式“间隔年”和非结构式“间隔年”。结构式“间隔年”指有较严密的活动安排计划,可以是个人自己精心规划的、详细而周密的旅行计划或者相关机构组织的项目。其活动一般包括培训、支教、海外社区服务、学术研究或环境工程等。非结构式“间隔年”指设定了一定的目标,但是没有非常详细的纲目,可依具体情况灵活确定具体的活动计划,通常是基于个人的“间隔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结构式“间隔年”不等于没有计划或无所事事,也不等于那些“NEET”[6](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即不读书,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训),因为“NEET”现象谈不上间隔当前学习或工作,也没有参与相应的活动,而“间隔年”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有意义的不同体验,为更好地回归和融入学习或工作做准备。按照所参与活动的性质可分为六类:工作(带薪或者自愿)、学习、旅游(组织或个人)以及休闲。工作如实习、义工、支教、社区服务等;学习如学习一门外语或异国文化。此外,大部分年轻人所参与的“间隔年”的形式,一般是两项或者多项活动的结合,而不只是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

二、“间隔年”旅行备受国外青年推崇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间隔年”这一概念已经耳熟能详,尤其在英国、澳大利亚。根据英国大学与院校入学委员会(UniversitiesAndCollegesAdmissionsService)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英国大学的申请率比前一年降低了8.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年经过了近十年的繁重学习生活之后,感到身心俱疲,茫然困惑。“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放空”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重新上路。根据琼斯2004年的一份报告,英国每年大约有25万名青年参加“间隔年”旅行。2012年英国国家学生报纸《学生时代》(StudentTimes)的统计结果显示,英国参加“间隔年”的青年已达250万,“国际学生青年旅游公司”(SAT)更是预测该数量将突破300万。[8]而于澳大利亚,选择参加“间隔年”活动的学生比例由1974年的4%上升到2008年的15~20%。近年来,“间隔年”生活方式在美国也迅速地流行起来,不少大学已有正式的相关政策允许学生因参加“间隔年”活动而推迟入学,如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9],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反映申请参加“间隔年”的学生数量每年以两倍甚至三倍的速度增长。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一个“间隔年”项目“theBridgeYearProgram”[10],该项目至今已免费为近一百名一年级新生提供和组织一次为期九个月的国际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该项目旨在培养参与者广阔的国际视角和跨国交际技能,为学生提供获得个人成长和反思自我的机会。哈佛大学每年有50到70位新生推迟入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设有“在‘间隔年’”(Ontakinga“GapYear”)的专栏,提供大量关于“间隔年”详细的信息[11]。在职业领域,青年“间隔年”旅行已被视为一种资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重视青年的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青年独立旅行学习新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这使得很多青年开始担心读大学的投资回报率,仅仅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而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到底值不值得,这也引发了很多国外青年的思考。2011年,某“间隔年”网站()的一项调查发现,英国63%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参加一次“间隔年”旅行,从事志愿者服务或学习工作技能,能为求职者锦上添花,使其脱颖而出。[12]因此,未来国外青年需要考虑的不是能否负担得起一次“间隔年”旅行,而是能否承受由于没有参加“间隔年”旅行而带来的损失。

三、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原因

青年参与“间隔年”的原因各式各样,且个体与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学者琼斯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因,包括:对当前常规的学习或工作感到厌倦、拓宽视野和寻求挑战、感受异域人文地理、丰富简历内容、帮助别人、经济原因、宗教原因、娱乐休闲[13]。概而言之,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感受异域文化

游走他国、了解异域文化的生活方式一直都为国外青年所推崇,尤其是欧洲,这与其渊源久远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陌生的文化(可以是民族、地理或者社会经济方面)之中,能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其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和跨文化意识。异国生活经验能促进学生挑战自我,突破自身固有设想,激发其创新思维,帮助其发现新的天赋和兴趣。

(二)缓解学业压力

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12年的学习生涯,学生们每天将自己沉浸在紧张繁重的学业中,尤其是经历了苛刻的大学申请和录取过程,可谓身心俱疲。“间隔年”则提供了一次与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赋予学生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重新点燃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三)消解专业或职业困惑

就高中毕业生而言,对未来感到迷茫,不能确定大学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方向。仅仅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考虑是否要成为一名医生、教师或者记者,这并不是种理想的方式。而在“间隔年”期间,他们则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大学或在线课程等方式对某些特定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决定职业方向。而于大学毕业生而言,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环境之中,突然走出校园立刻加入竞争激烈的职业大军,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的情绪。“间隔年”旅行则为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期,为其顺利融入社会环境搭建桥梁。

(四)寻求个人成长

在欧美澳地区,许多青年深受自由独立的历史文化熏陶,内心对自由充满向往,然而十多年紧张的学习生涯,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去充分反思自己,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以及到底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而“间隔年”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独自去探索、去学习、去旅行,去体验个人成长,探索人生真谛。此外,丰富简历的内容,增加获得大学或工作录取的机率;帮助别人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如社区服务);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工作一年以赚取大学的费用;学术上和心理上都还没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或者还没找到理想的大学;追求特殊的兴趣、技能、知识和体验,等等,这些也是国外青年参加“间隔年”的一些重要原因。与青年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一系列因素都将对其决定是否参加“间隔年”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方面。其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教育背景。调查研究显示,“间隔年”旅行的组织机构极其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因为学校在对学生做出是否参加“间隔年”的决定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学生重视来自学校的就业信息或职业建议[14];其二,同龄人的建议和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已经参加过“间隔年”旅行的同龄人所分享的亲身体会更易感染青年;其三,家庭背景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支持与否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青年的决定;最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会促进青年积极行走“间隔年”。青年能在“间隔年”期间习得各种技能,为未来职业积累经验,特别是如人际沟通协作技能等社会软技能,这是在课堂上难以习得的。

四、国外青年行走“间隔年”的利弊分析

“间隔年”旅行具有暂时缓解现实生活、学习压力,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传递爱心和积聚正能量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行走“间隔年”的利弊对我们充分了解国外青年“间隔年”现象很有帮助,也是正确认识这一生活方式的本质的必要前提。于社会而言,这些外国青年在“间隔年”期间从事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活动,不仅以实际行动切实为社会、公共团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需要帮助的群体送出爱心,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积聚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为社会无私奉献和服务的活动中;于青年自身而言,“间隔年”旅行对其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塑、高尚道德情怀的培育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业成就、职业生涯发展和青年个人成长成熟方面。

(一)学生学业成就方面

行走“间隔年”为青年提供了一次暂时摆脱紧张学习的机会,将自己从忙碌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行走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重拾学习热情,重新评估和定位未来。同时,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体验相结合,融会贯通,为未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正如前面提到的,现今西方许多高校都已公开提倡“间隔年”旅行,普遍将其视为学生成长成熟的一种途径。他们重视学生在“间隔年”期间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成长经历,认为与一般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更具批判性思维,能以多角度观察和审视世界,在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及对不同观点的综合概括能力方面也往往优于一般学生。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间隔年”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及它们对学生大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行走“间隔年”也成为学生申请大学的一大优势。

(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间隔年”有助青年定位职业目标,丰富简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间隔年”期间,青年通过探索不同的职业选择路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个人追求,认真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其未来职业选择能力。在美国,一项针对300名1997~2006年“间隔年”参与者所做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参与者的绝大部分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比较满意,并指出这种满意感大多源自于帮助别人[15]。同时,行走“间隔年”还有利于培养青年语言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和组织领导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和打击的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间隔年”期间习得的语言、急救能力等生存技能及与特定活动相联系的职业实用技能,如驾车、潜水等,也将为青年的简历增加筹码。

(三)人生发展方面

许多“间隔年”的国外青年实践者将其一年的时光称之为人生转折点,充满意义,对未来受益匪浅。[16]一项名为英国千年志愿者(UK’sMillenniumVolunteers)计划的评估结果表明,英国84%的青年参与者觉得自己自信心增强。[17]“间隔年”作为离开亲人和朋友、独自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对青年的成长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还能给青年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走出唯我主义和狭隘利己主义的泥潭。此外,延迟一年入学参加有偿工作,积攒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问题。“间隔年”还能增加青年作为一名公民的社会资本,例如志愿者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参与度、对政治的关心度。总之,有关“间隔年”的构想多是积极有益的,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潜在的缺陷。其一,如果从事志愿者或其他无偿性质的工作,而异国旅行的代价往往昂贵,那么可能会引起个人经济财政问题;其二,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和目标,青年很可能虚度一年的时光,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造成空虚、沮丧等负面情绪;其三,对某些学生而言,一旦脱离常规的学术轨道,经历了文化差异的冲击,可能会很难重新回归到原来的学习生活中;其四,少数大学或学院以及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可能强调常规学习的连续性,暂时的离开会导致学生错过一些与同龄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如申请大学或者就业。

五、思考与建议

虽然“间隔年”在国外青年群体中已非常流行,然而大部分国人对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直到2009年,“间隔年”的实践者孙东纯出版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才首次将“间隔年”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该书的发行引起我国青年群体的对“间隔年”的关注和兴趣,网络媒介也大大促进了这一原本鲜为人知的概念的传播。2012年,一项由新浪与英孚教育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3.3%的年轻人表示很想去体验“间隔年”。[18]由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国情,与西方教育制度、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及“间隔年”传入的时间还不久,当下,“间隔年”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随着这一观念的传播,已有部分青年开始践行。尽管“间隔年”旅行使青年有机会挣脱狭窄的生活交际圈的束缚,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经历、增长见识,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接纳和践行这一从国外舶来的概念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切不可盲目跟风。

(一)在做决定之前要慎重考虑、充分权衡利弊

“间隔年”虽有诸多益处,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间隔年”旅行,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充足的理由就随波逐流、冒然地进行“间隔年”旅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已经明确大学所选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也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应对紧张的学术或职场生活,那么“间隔年”旅行的必要性就不大。“间隔年”旅行不是为了成为一本向人炫耀的相册,也不是为了逃离现实,疏远社会和人群,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原来的生活。

(二)在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进行“间隔年”旅行,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经济来源问题、大学申请事宜、家庭支持与否、“间隔年”活动方式等。专家建议高中毕业生或者有意深造的大学毕业生最好在“间隔年”旅行之前申请大学并确定被其录取,然后再向学校申请延迟入学。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如海外志愿者,或者提高某项学习技能,或者探索不同的职业道路。不管做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确保进入大学前,将会是一个面貌崭新的自己。

(三)在旅途中要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做好记录,经常思考

一个人独自置身异地,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不适应。要注意调整自己,用包容豁达的心态应对周围的人和事,同时经常思考作记录,以便日后反思。

(四)注意反思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教学模式;语言环境;评价;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培养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

在新形式下,传统的一张嘴、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支撑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持续下去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网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笔”而轻“口”。为克服这些缺陷,诞生了诸如“英语角”、语音教室等辅助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普及,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半开放模式或开放模式。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具有用口头和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创造能力。把握并处理好说、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牢、学好,直至真正掌握。因此,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开放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将传统课堂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对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语言环境、评价体系实行全面开放。

一、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

实现课堂教学开放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机)。

软件:英语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及其点播和索引系统。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经常使用的“情景”引入法由于受条件的局限,在常规课堂中一般只能设计单个场景,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自由点播。如交往型、购物型情景易受女同学的喜欢;体育型情景能吸引体育迷;军事型、旅游型、游戏型、影视片段型情景也都会吸引不同学生,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而兴趣一旦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并被灵活、创意地运用,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为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往往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每节课的中后期无事可做,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3~5分钟)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然后点播新课引入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2.(5~10分钟)教师讲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3.(5~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

4.(10~15分钟)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学生自行操练;教师打开自我检测系统;对个别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下课前5分钟)未提前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统一检测,将检测结果记入数据库。

6.课后,教师对仍未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课堂教学的开放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支配权,有利于因材施教,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师生交流的开放

师生间流畅的交流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交流,教师不但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品质、治学思想加以影响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

实现开放式师生交流的网络条件:

教师和学生具有已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校园网具有能够存放教师大容量主页、BBS讨论板、语音聊天室的网络服务器和能接收、发送语音邮件的大容量邮件服务器。

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内容可包括: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复习、预习和自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诊断和咨询)、课外阅读(提供大量英语报刊、文章、语音和影像)、写作园地(开展征文、讲评等活动)。纠错天地(将学生易错的地方汇编起来)、链接(提供本校其他教师、外校名师、健康有益的英文站点的链接)等并实时更新。同时开设多个不同主题的BBS讨论板(教师自任或委派英语课代表为板生)。

聊天室。

学生在与教师约定的时间内实名或匿名登录教师的主页进行选择浏览、进入BBS或聊天堂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其他班级教师主页同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交流。通过广泛、多层面的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并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三、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语言环境的开放

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情境中习得,其目的之一是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在一般教学模式中,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做法有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不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英语故事会或读书报告会(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能力但偏重于模仿和表演)、“英语角”(现有方法中创造语言环境最成功的方法,其优点是内容和对象比较开放、真实感强、能寓学于乐、能力高低皆宜;最大的缺点是:在完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个性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无法参与,从而造成了部分表

现欲较强的学生语言驾驭能力越来越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自卑而开口越来越少,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等。而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实现开放式虚拟语言环境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具有供学生使用的服务器、学生家里具有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电脑(支持全双功通话、语音压缩)。

软件:过滤不健康内容的网络卫士软件;屏蔽中文信息的管理软件;网络电话、语音聊天、ICQ信息发送等综合性网络交流软件。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里很容易做到“只闻其声不知其名”。内向、腼腆的学生完全不需要顾忌“面子”,而大胆地同另一些虚拟的对象用不太熟悉、可能出错的英语交流思想和叙述事情(需要屏蔽中文信息的传输)。

随着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交流的对象可以逐渐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直至跨国界,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还学生广交学友的自。

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师生评价体系的开放

现有评价体系缺少交互的开放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多仅由教师主观决定,学生对代表自己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成绩几乎没有发言权;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来自于学生考试成绩,而对教师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工作未给予足够肯定,学生对教师大多没有评价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评价体系,使之对教学环节的各方面都是开放的。

实现开放式师生评价体系的网络条件:

硬件:完善的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家里都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软件:保存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统计学生登录校园网的次数、时间、数据流量,并自动转换一定的分数记入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评价成绩数据库的检索系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等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在学期期中给出学生的初始评价成绩,进入数据库并公布在校园网上。学生本人或家长通过登录随时可查询自己的成绩,并对评价结果表达意见和制定后半学期提高评价成绩的措施。对合理的意见办有些网络交流过程是匿名登录的,并能提供登录时的密码资料等信息;或某次测验、考试发挥失常,但在网上可完成同等难度的试题且成绩确有提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即时更改评价成绩,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权。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起到促进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更新知识和观念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从多方面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教学观念进行考核评价。在校园网上建立教师评价页面,利用网上调查的形式广泛了解各方对教师的评价及其变化情况,学生、家长。教师本人(设置权限,只能进入自我评价页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都可根据实际情况反复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可随时通过访问评价结果统计页面即时了解自己的教学得失、以改进教学工作或提出申辩。从而实现了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

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实现开放式英语教学的条件

1.实现网络开放式英语教学,有赖于完善的校园网络和宽带互联网的发展。现阶段由于国家对于学校信息化设备投资的不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相信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教育的条件会很快成熟起来。

2.需要计算机和互联网更广泛地进入家庭。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即使在较发达地区也不足20%,但随着IT产业300%的年增长率,计算机进入每个家庭将只是时间问题。

3.需要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全面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触电”、“触网”的很少,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工作会议”上已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吹响了教育向信息时代跨跃的进军号角。

4.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加快对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自己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学成才,迎接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