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41
导语:在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诚信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影响着社会的诚信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诚信”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延安精神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方向等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应用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使教育的实施者和对象把诚信品质修养提升至坚守理想信念、实现个人成长和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高度。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大学生诚信现状
(1)诚信意识知行不一
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将“诚信原则”、诚实、守信等理念和要求作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在关于价值观、人格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论述中将诚信要求和表现作为重要指标,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在“知”的层面实现了基本认知和应用。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诚信意识外显的主流,但编造理由逃避上课、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却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足以说明基本掌握诚信要求的大学生未能形成诚信价值判断并在任何时间和实践中加以落实。
(2)诚信品质内化不足
在校大学生通常将“自身修养”和“素质”与诚信相连,意即失信、谎言等行为是降低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重要评判。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评优、助学金评定、信用贷款中表现出来的拉关系、造假、恶意拖欠等行为说明,在经济利益驱使和相关监督、惩戒机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会非常轻易地选择放弃应该坚守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品质是思想、品行和认识的外显,“二者相较取其轻”的判断说明诚信品质所要求的意志、信念和认识并非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形成个人外化的道德特征和倾向。
(3)诚信行为自律不强
当前大学生通过信用贷款、创业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的个人诚信表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生源地信用贷款拖欠、合同履约消极、就业过程随意违约等现象也大量存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报道称,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未还,银行耗费人力追债后还呼吁“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信守承诺!”。诚信行为虽然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但在征信体系以及信用惩戒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对失信、违约等行为中的付出和结果说明,在自律层面的约束在失信后果无任何消极、实质影响时已经崩溃殆尽。
2、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的学校诚信教育贯穿于德育育人的始终,以各类宣传渠道作为主阵地,结合学风创建、贫困学生帮扶、学生评优、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创建,通过主题宣讲、讨论、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类有益的教育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内容多理念少信念
目前常见的诚信教育中,关于诚信标准、诚信与成才、诚信与成功以及诚信缺失的启示等主题占据主流,通常结合校纪遵守、人际交往、诚实择业等方面进行,反映了原则性、判断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逻辑,但缺失了规范、标准、原则在个人价值中的内化过程,形成固化、稳定的个人信念。
(2)教育方法重灌输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各类渠道大量宣传等是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成为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诚信教育变成了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会怎么样,但未能解决学生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从结果来看,诚信教育千方百计说尽守诚信,但学生也会茫然无助失信于人而不自觉。
(3)教育实效有引导缺个性
当前的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生活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但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内容、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且部分学科专业对应的社会职责等对诚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研究个体特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也必不可少。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色。弘扬延安精神,将其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实现五个方面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4、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提升道德品行;5、个人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高度统一。
三、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应将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内化至与理想信念高度统一,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把诚信品质上升到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层面。
1、教育实施主体
(1)坚持正确方向,正人先正己,肃清校园诚信环境
教师本身的“德”、“才”水平在课堂、主题活动等主动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示范性作用。然而,校园环境在当前校外政治、经济环境中不良诱惑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学术抄袭”、“弄虚作假”、“功利主义”等现象屡有所现。在施教和个人实践中出现“双重标准”的原因深究起来可以归结到正确方向认识不足,立场不坚定,落实到诚信教育,作为教育实施者本身也只认识到诚信在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层面的规范作用,并未认识到诚信缺失之于学生道德诚信乃至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冲击。
(2)坚持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分类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研究教育内容、方法、对象,寻找内在规律和特点,整合和优化资源和渠道,把诚信教育的德育要求提到学生主体认知内化,把学生被动接受转化至学生自我塑造,把诚信规范转移至学生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内在修养需求,把提出问题和标准转至解决问题。学生家庭环境、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等作为相应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渠道等设计的着力点,寻找学生在接受、认知和践行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果的最大化。例如,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连,贫困学生接受资助、贷款与征信约束结合,学生就业则强化重信用、守承诺。
2、教育对象
(1)以理想信念的高度将诚信品质贯穿至个人成长
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是一切个人行动和判断的方向和指南。虽然大学诚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大学校园和学生中却大量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行为,一方面说明教育实效亟待加强,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诚信品质的外显要求在目前仅仅呈现在规范的履行和要求的满足。诚信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违反了纪律而不是伤筋动骨的个人德性评判。个人成长是自我完善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品质应成为学生坚守的信念,永远不能偏离和违背,否则,个人的成长将会与社会价值的要求背道而驰。
(2)以自身修养的提升将诚信认识统一到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进入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良好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得提升和完善,另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质、正确的道德取向等个人德性修养的内容则是个人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认识保障。大学生的诚信认识不能停留在生活中不撒谎、人际中不欺骗、学习中不抄袭,而应该将诚信认识同国家治理、个人信誉、事业成功等关系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认识到全社会的诚信正气乃至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个人诚信品质的要求。
(3)以价值追求的实现将诚信品质内化至求真奉献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施教和受教的目的始终统一到追求真知,价值实现。广阔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用武之地,但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例,全球合作中任何一方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损坏个人信誉,行业实力、国家声望均会受到重创,因此,个人的诚信品质只有始终坚持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石维富.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和诚信教育思路探索[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8.
[2] 吕伟珊. 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16.
[3] 刘 涛, 等.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经济视角, 2015.3.
[4] 侯媛媛. “三严三实”是延安精神的当代实践[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0.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实验;素质教育
1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特色”的思想,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和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1.1 课前科学设计完整的实验,课中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验内容是实验课的基本,其完整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药物的配伍禁忌试验包含:药理性配伍禁忌、化学性禁忌、物理性禁忌,让学生在试验中对药物之间的作用认识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用药的技能,也让学生意识到全面看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试验课中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教师明确试验目的,并加以引导。如验证药物的作用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尽可能观察到药物的作用;观察动物的急性中毒症状和特效解毒药的解毒效果时,教师要提前强调这两方面的重要性。这样既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教会了学生做事的能力,使学生受益非浅。
1.2 提倡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客观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知识验证并联系实验操作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仅以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但应要求学生整理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即使实验失败了,也要如实填写,试着分析失败的原因。既能培养学生诚实的优秀品质,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工作总结,使教师能坦然面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做出正确的引导。如2007-2008学年的《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敌百虫的中毒与解救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同学做的很成功,但有一组同学的实验动物染毒20分钟后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在实验室看到后,就让他们及时的用原毒物量的1/3量继续染毒,后来做的很成功。我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原因,批改时对不同分析原因进行点评。有1组的实验动物解救不及时造成死亡,我在有动物死亡原因分析的学生实验报告上,针对原因进行点评。有1个同学写道“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的解毒药没用完,动物就快速死亡了,我们的染毒量和解毒量都没有问题。”我就在他实验报告上写到“我很欣赏你的事实求实,但为什么不对照教材第九章:动物中毒病的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Page 159~169),查找原因呢。”后来学生主动找我,我们一起分析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后来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他们所在组的实验做的非常好,而且实验结果分析也写的很深刻。去实习后,在实习单位化验室工作做的非常好。
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能从实验报告上的评语中看出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师生互容,师生平等、师生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教师应该客观评价和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多次实验结果来分析、探究其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从容去包容他们的幼稚,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用实事求是、善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去引导他们,直至问题解决。
2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密切结合
我国正在向索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重视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1完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顶点”,喜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则学生得不到发展,就会抑制他们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好奇、探索和创新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试验的设计和准备。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组装和调试仪器,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全神贯注、积极热情、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
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形式,也能激发大学生实验兴趣。课外实验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能拓宽学生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兴趣。除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课内实验的外,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地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展一些丰富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如开放实验室,毕业(论文)设计,开设实验选修(辅修)课等,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
2.2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保持学生的热情
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充分利用大学生求知欲强、愿意动手、喜欢操作的特点,讲青霉索是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怎样大规模应用于临床。使学生意识到,青毒索的发现虽属偶然,但如果没有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科学思维,就不会发现青霉素。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形成团体,进行创新试验,如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让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伟大的追求,活力四射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满腔的热情,教育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形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辉、周延州、郭永刚等.浅谈兽医药理学和动物毒理学的教学过程[J].天中学刊,2007(2):117-118.
[2]朱银红、迟国东、刘宝臣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高教论坛,2008(2):71-73.
作者简介:
为使职业学校的德育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调动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决定组织以“震憾-汶川地震”、“感动-生命的力量”、“感恩-我的恩人(母校、亲人、老师或朋友等)”为主题的学生征文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
一、参赛人员范围
参加本次比赛的人员为2009年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参赛人员资格和参赛作品由学校负责审查,竞赛组委会进行复审。
二、竞赛要求
1、内容要求
①征文比赛
围绕着“震憾-汶川地震”、“感动-生命的力量”、“感恩-我的恩人(母校、亲人、老师或朋友等)”中的任一话题进行专题论述,可就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也可就自已的所见、所遇、所想等写出感想。文章题目由作者自定,体裁不限;文章内容应具真情实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文章应突出主题,观点鲜明,有创新性;语言流畅,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论据充分、严谨、有说服力。
文章字数在2000字左右。
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
写清设计思想,做到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个人条件、发展需要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落实措施。
2、格式要求
每份作品一式一份,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正文中只注明标题,不准出现本校校名和作者姓名。
另要求单独打印论文封面(不和论文装订到一起,用曲别针将封面和论文的正文别在一起),在封面上打印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等内容,封面格式登录河北职成网:.cn。
3、其它要求
各单位须报送汇总表、打印好的纸质作品及与之相符的电子文档,纸质作品送交或函寄;电子文档发至邮箱:。材料不全者将不予评审。
有关要求将随时在河北职成教育网(.cn)上公布,电子汇总表从此下载。
三、奖项设置
每项比赛均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对参赛作品数量、质量和获奖等级的比例达到相应标准的学校,颁发集体奖。
四、征集作品时间
2009年5月10日开始,6月1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邮件为准)。
五、作品征集方式
参赛作品由各市统一送交或函寄河北省职教研究所第三研究室。
邮寄地址: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邮 编:050031
地 址:石家庄市东岗路99号
联系人:王玲
联系电话:0311—66631650
邮 箱:
六、其他事宜
参赛作品一律不退稿,参赛作品处理权归竞赛组委会。
每件参赛作品交评审费20元
参加比赛的作品和参赛费均需分别邮寄,不得混装、混寄。
竞赛组委会
2009.4.12
附件:
论 文 提 交 封 面 格 式
2008学生德育暨职业生涯教育竞赛参评作品
(上空四行,三号仿宋,居中)
(空四字,四号宋体)作品名称:
(空四字,四号宋体) 姓 名:
所在学校:
指导教师:
论文摘要:介绍了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指出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
物理实验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对设计性实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
(1)由教师提供实验题目,提出实验内容和要求,提供可选择的仪器,给出实验提示和参考书,给出问题讨论。学生则根据实验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研究和推论有关物理过程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进行实验,测量并获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力匕
(2)由教师提供较多的实验选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或学生自选题目,利用课余时间以小论文形式完成设计性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判,不要求实验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部分同学热情很高,兴趣浓厚。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他们学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设计论文,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论文的完成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科学道德的教育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交来的设计论文是直接在网上下载,原封不动,冠于自己的姓名变为自己的论文。或者找一本实验参考书,从上面抄一个实验作为自己任选的实验课题交差。这反映出学生的科技道德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科学事业如同其它的人类活动以信誉为基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方法对待科研工作。开展一个研究课题,有必要对课题有关的情况作一个全面了解,各种信息都应掌握,可以吸取别人的精华,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独到的设计方案。而捏造、篡改、拼凑实验数据,或者抄袭他人的论文,是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弄虚作假,必然会走向一个伪科学、伪造、剿窃的道路。
近几年来,笔者指导了多批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曾获得国家二等奖一项,自治区金奖二等奖、自治区银奖、铜奖二十余项。在取得可喜竞赛成绩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学生,从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作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该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通过该竞赛的举办,可以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二、以“挑战杯”竞赛为平台,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观察,喜爱动手,具有好奇心。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为期一周的项目制作,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制作一些生活中用到的有自己特点的电子产品,如计时器、抢答器等电子作品,大力提倡及表彰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发明、小创作。这样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学生活动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电子制作技能大赛”,在项目制作结束后举办“电子科技作品展”。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及这类型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将教学内容成果化
为了把科技、创新意识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进度和课程内容,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内容,在此过程中鼓励并指导学生们制作课程作品时加上自己的创新元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再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后选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同时教师应尽量为优秀的作品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信息。
(三)将考核体系多元化
把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了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的课程考核新体系:采取操作技能展示、项目成果展、作品答q、理论知识笔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法相结合,加入“挑战杯”获奖的加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搭建课外学术科技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起关键作用,情绪是环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认知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性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环境并不是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必须通过认知认定才能引发一定情绪。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环境-评估-情绪,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定是产生情绪的关键。免费论文参考网。
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 是一种以认知重建为核心内容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原理:认知,也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绪(愤像怒、焦虑、抑郁、自责和自卑等)都是由于自我挫败、不切实际的认知造成的。艾利斯提出的著名的产生心理障碍的“ABC”理论 可用于解释这一心理现象,他用“A” 代表“前因”,指是引绪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B”代表观念, 指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观点,“C”代表结果指对激发事件的反应结果,即情绪和行为 。艾利斯用“非理性观念”来形容那些造成情绪不安的认知活动,艾利斯认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事件,是否会引起情绪后果? 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后果?在这里, 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与信念系统是否符合现实与理性 。对于情绪障碍的发生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是非理性非现实的认识系统。非理性信念可能是“妄下结论” 和 “个人引申 ”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武断的下结论;另一方面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把外界事物联系到自己身上。心理治疗的要义就在于抓住认识与信念这个关键有的放矢进行说服教育,变非理性信念为理性信念艾里斯进一步提出所有的心理问题是由“ 非理性 ”想法引起的。解决心理问题便需要改变思想 由 “非理性” 转为 “理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的情绪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在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等不同的维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以最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取得择业的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始。从情绪的维度看,普遍体现为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焦虑情绪心理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得无法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周遭的环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发身体、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自杀等危机事件的出现。
基于情绪感染理论,处在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尤其是近距离接触中的人与人,会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绪感染的重点,而且会使得被感染者产生相应的情绪。情绪感染不仅包括正向的过程,即正面情绪对对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负向感染即负向情绪对近距离接触的互动双方的情绪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往往以宿舍、班级等组织形式相互影响,在毕业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当的管理,在群体中肆意蔓延,也将极大的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就业情绪调适中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所关注的焦点是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而尽量减少我们的不安情绪。质疑那些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难受的想法和观念是直接的途径;也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影响和强化消极认知的行为的作为间接途径。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绪,而是帮助我们对可能引起的痛苦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
(一)引导个体矫正自我的认知偏差
情绪性质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认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绪也不同。这就启示我们,情绪问题或者认知障碍可能是由个体的认知错误造成的。治疗情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错误,而要改变认知错误,主要是依赖于个体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论中引入“D”,“D”代表辩驳,埃利斯用“辩驳”一词描述我们自己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难过的想法和观念,下一步就是辩驳它们。例如为了辩驳我们“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业面试中屡战屡败”的现实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觉得焦虑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虽然好像都是失败,但是大部分就业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败中能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断积累经验,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面试都失败,但是没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这种方式来辩驳我们的观念,有助于体验到更恰当的情绪:放松,而非高度的焦虑。这种辩驳还会使得我们行为得当,比如在这个避免面试焦虑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极不作为。对于无益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辩驳,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得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关键。然而,这样做之前,我们的需要识别那些在我们的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制造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埃利斯观察到,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内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应该提供我需要的东西。生活过的舒舒服服。我不应该遭罪,不应该遇到麻烦”、“事情如果没有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发展,就太糟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还不如逃避问题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我就不可能开心。”
不合理信念,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是专制的,是绝对的。认为事情“应该这样”或者“必须那样”,而不仅仅希望或者是倾向于事情怎么样。“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我是受到的待遇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等绝对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情糟糕的观念。把事情的某个方面绝对化,以致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恰当的进行归因和认知训练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症的病人作了这样一个实验说明了可利用归因来治疗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典型的就是适应性情绪问题。正如上述实验所说明的,我们可以恰当利用个体的归因或重新归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疗自卑问题时,可以引导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内因,而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运气不佳、条件恶劣等外因,以增强其信心。
蒙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协奏曲,由不同的音调组成,夹杂着不和谐音。这些音调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缓的;既有轻柔的,也有舒缓的。如果音乐家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谱写出最好的乐曲?”事物和事情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塞翁失马”作为中国很著名的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时,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这样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失败与挫折时不气馁不懊悔,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积极归因,必要时不免用一些调节,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之,客观的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就业市场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需求形势不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比例剧增的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的失败是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是成功的。求职失败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原因,还有选择的求职意向不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与自我的价值观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确分析自己的额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等都是进行就业心理调适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为例:用肯定的陈述来帮助自己巩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试一份工作,可惜没有发挥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实可以这样自我安慰自己:“这算不上一场灾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都是学习的经历”,“罗马不是一天完工的”。类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会对自我的良好情绪的持续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澳)埃德尔曼著;黄志强,殷明译.思维改变生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14.
(2)李成才,谭群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24(1) :14.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2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2-12
作者简介:吴贤义(1972-),男,江西南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一、文本细读的涵义
文本细读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其定义为:“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1]孙绍振教授也曾指出,我国文学评论长期以来长于宏观的概括,缺乏微观的分析,重视演绎而轻视归纳,粗心大意的感想和印象式概括流行,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少见,这与新批评式的针对作品局部的细读,以及结构主义的针对作品整体的分析的缺乏不无关系。[2]
文学,它首先是一门艺术。只有将它的艺术特性细细地品味出来,感受出来,才能给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才能确认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而文字又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因此,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文学文本就成了文学艺术的重要呈现方式。作家的思想、对社会的记录与表现等等都大多需要通过文本而获得一个物化的存在方式。美国当代有名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等四个要素构成,[3]因此研究文学的时候必然得兼顾四者才可能获取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在与文本有了足够的亲密接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进而进行研究和解说。比如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文学名著导读》等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论坛,以及陈思和先生关注细读的研究论文和课程[5],对我们的文学文本细读起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人为地为学生制造一个进行文学文本阅读的氛围、环境,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去,从而接触经典、感受魅力。
二、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当今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外国文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已变更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中,现在大体的情形是:台上,老师声情并茂、神情飞扬;台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暗示要么心领神会,尽显默契,要么一脸茫然。学生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大多数情形下是所谓的“一介绍作家生平,二复述故事情节或剧情及主旨,三写作特色”的程序,学生依然习惯于模仿教师非常喜欢运用的“作者通过以XX表达XX”这一通用的公式。这种现象延续的情形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这与文学史课时限制、本身性质等方面因素有关――文学史更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则相对比较少。这也使一批学生满足于跳过作品阅读,直接记忆别人的关于该作品的各种观点和结论。此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外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自身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所选择的立足点错误及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前面两点不用多加解释,重要的在于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阅历相对而言不是很丰富,这阻挡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我们必须看到,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愿意或不想阅读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进行阅读,如何去感受作品。目前大部分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方面也一样,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占据了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考核也以文学史知识为主,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因为教师(研究者)不重视对文本的研究,很难有对作品分析的独立见解,就只能以教材上的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兴趣。受其影响,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具综合性”和“宏大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因为他们的老师早就告诫他们说,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格局太小”、“价值不大”。可以说,文本细读似乎正在远离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大雅之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虽然由于社会科层化的深入、文化网络的完善,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文学研究中拓展文化的视角很有必要,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事情,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于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作为文学研究来说,最基本的无疑是对作品的研究;只有深入地阅读、分析和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意义、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出文学的真义,才能生发出对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化思潮的研究。那么,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何种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知识呢?我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鼓励采取文本细读方式与其他常规模式相结合的
方法。外国文学教学的主旨就在于使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诚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4]
参考文献:
[1]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K],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316.
[2]孙绍振.西方的文论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J],文学评论,1999(5).
Abstract: The teacher should show the sincere love of education career to the tolerance, understanding, love, kindness for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gradually become perfect, it is the foundation that we use the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to create excellent quality of students, complete the education reform, it is summed up in three words "sincere, goodness, beauty".
关键词: “真、善、美”;塑造;优秀品质
Key words: "sincere, goodness, beauty";shape;excell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41-02
0 引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阳光下最辉煌的事业,它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教师应该用“真、善、美”的心灵阳光温暖和塑造下一代的灵魂,像阳光、雨露哺育万物生灵一样哺育我们的学生。“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渴望,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最高境界。
1 “真”即真诚、真实、实事求是
就是真诚对待别人,真实客观地评价自己,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对待教育事业。
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和相应的交际艺术组建和谐的教师团队,用和睦的教师团队来促进学生的进步,以学生发展为己任,捧给学生真诚的关怀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自然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具有强大的影响感召力。
教师还要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正确的自我评价,科学把握自己,审视自己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能否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要不断进取,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宜手段和有效途径。
2 “善”就是善良、祥和、民主
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民主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我们探索的师生关系改革的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角色意识。只要走进课堂,就必须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抛在教室以外,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面容去面对纯真坦荡的心灵。同时,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尽量以暗示等手段,巧妙警醒学生,收回他们的注意力,做到把影响课堂效果趋于最小,这样,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感到安全、愉快,才能激发学生最大自身潜能,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特别是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理和心理表现有早熟倾向,但是生活能力相对滞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尤其敏感,要以和善、公平的姿态真诚对待他们,讲究交往的艺术,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才能激发他们自尊、自重、自爱的意识,促进他们主动要求发展的潜能得以施展。
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对待他们,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有合理的尺度。即:一方面要对每一位同学都要投以同样和蔼的微笑,报以同等的热切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教师心里又要熟谙每一名同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时,力求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和进步,也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学有所得,不让差生掉队,鼓励优秀生拔尖。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方面取得多元化的进步。
3 “美”即是和谐
美具有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审美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学语言美”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语言精练准确,活泼明快,和谐动听。不说废话,假话,过头话,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信任度。
②“板书设计美”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所传授知识的精要概括,应力求简洁、规范、美观,以利于学生领会知识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③“教师的教态美”即教师的仪表、仪态,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优化教师的形象,对于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魅力,提升教师威信,潜移默化对学生在服装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产生倡导作用。学生审美能力会应为因为自己的老师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师的仪表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服装,应该体现为整洁美观,朴实典雅。忌讳奇装异服以及和露、透的服装,也不可太多点缀,以免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点缀上面。
教师的仪态即教师精神风貌和躯体形态的总和。在学生面前不但要始终表现最佳心理状态,即以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而且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教师目光与学生目光保持对流,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好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快速吸纳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要克服随意性。力求自然得体,庄重自信。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感到身心轻松、愉悦,这是学生心理最佳记忆时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美是各个方面协调的综合指标,既是学生身心愉悦的前提,又是学习所要求的最佳环境,所以要力求和谐完美。
总之,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真诚的爱,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友爱、和善,转化为对教书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达到完美,是我们完成时代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简化归结为三个字来高度概括就是——“真、善、美”,以此来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周荣华.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