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54
导语:在地质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课时、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文化课教学整体课时要少、内容精、质量高,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来改变教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但是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职地理教学课时虽然减少了,但是教学内容无太多的变化,甚至有些中职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与普通高中教材相一致,成为中职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的弊端,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开展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2.其次,教师在对地理学科教学认识上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学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能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来说,由于地理属于文化课,不属于专业课,所以大量教师在教学中掉以轻心,不能将地理学科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中职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长期滞后,影响了中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2.中职地理教学创新策略的研究
2.1.第一,加强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师生之间只有不断融合,才能为高效率教学做好准备。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是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师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样才有利于中职地理课有效教学的开展。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精神振奋。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学生有什么想法、事情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来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局面。
2.2.其次,要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出专业课程的有谁,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职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地理教学,铁道运输管理专业所学内容涉及到运输方式的选择、旅游资源的分布,这些内容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所以,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铁道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如中职音乐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我们知道在中职音乐专业教学会涉及到民族音乐教学,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如在讲到区域地理内容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相应的介绍我国各个区域的民族音乐发展,即不同区域的人民创造出来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2.3.采用多样方法
中职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职生比较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思维,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很多,如对比启发式、直观启发式、设疑启发式等。教学“自转公转”时,可以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与公转在方向、周期、线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先给学生讲解自转的一些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完成公转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加强方法的直观性。
2.4.进行有效评价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有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其实错误本身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而不应视而不见,所以评价应客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有效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在原来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融入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等;其次加大情感比例。评价注重课内外的学习,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等评价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3.结语
1.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
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2.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兴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我国各行政区的模板,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征、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组介绍我国的各省的地理常识。
3.结束语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具体情况,土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概念和特点、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原理。第二部分为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就四大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第三部分为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3]。
二、“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
基于土地管理学课程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和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综合考虑,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际,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的模式展开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图表”教学方式
“图表”教学是一种以图形、表格为材料呈现方式,展示地理事物或揭示其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4]。该方法虽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较广泛,但在土地管理学的教学中巧妙使用后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土地功能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土地不同的功能,首先给学生展现土地功能的不同图片,之后让学生指出每一种图片所表示的土地功能,从而总结出土地5大功能,并用一句话概括土地的功能即土地的有用性。这种图表教学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通过图片的直观教学可起到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土地,了解土地的属性及土地的功能,感受到土地与人们生产活动的密切相关性,进而使学生自发地产生重视土地、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主题引导”教学方式
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具体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实践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规程等都在发生变更,这样就导致教科书上的部分内容与实际土地管理活动产生不一致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给予直接补充完善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让学生广泛的收集和整理资料。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2-4人为宜),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搜集、整理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课件[5],之后每一组派一位代表就所准备的内容向全班同学讲解,同时要求各小组的其他同学做记录,主要记录其他组的讲授内容与本组内容的不同之处,之后要求各小组将听课记录整理后统一提交给老师。因为面对的是刚踏入大学的一年级的学生且初次尝试讲台讲课,所以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讲解情况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最后就设置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归纳与总结。其教学效果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客观的肯定与鼓励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案例”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最早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兴起。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在实践中所收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的教学案例[4]。在土地管理学的教学中可根据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将土地领域中发生的案例或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案例中心案例库中选取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具体做法是,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选取的案例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熟悉案例。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已经了解的案例故事情节,通过简明扼要的方式重现给学生,从而尽快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其次以将要讲授的理论为基础,围绕提前布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不偏离设置的主题。讨论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提炼,对达成的共识给予肯定;对讨论中遗漏和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梳理,使学生通过案例掌握理论,对理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案例教学重在原理,重在举一反三,案例本身不是学习内容。
(四)“框图”教学方式
框图是用框型符号如流程图、结构图等图式,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描述系统中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手段。“框图”教学方式可以将相对分散的知识单元进行有机融合与衔接,使学生既可以看到一个整体、全局的知识体系,又能明确各知识单元的位置与联系[6]。在内容的讲授中可使一个章节的内容,在整体框架下,沿着层次结构逐层深入细化。例如,土地管理学中土地利用管理这一章内容,共包括了5个小节,而且第一小节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土地利用管理理论依据,使得教学内容的涵盖面过大和层次不突出,基于此在讲授这一章内容时通过拆分和归并,首先把全部内容整合成3大模块构成框图的第一层,其次根据知识结构的从属性和关联性构筑框图的第二层,第三层,逐层细化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强化重点内容,第四层,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个别知识点。这样既从整体框架结构上做了全部内容的概括,又把分散为各小节的知识块,通过框图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教学效果,教学框图见图1。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做好精心的课堂准备,和采用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来对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积极的教育和指导,在联系课本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后,以便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动进行实践锻炼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全方面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1.高中学生自身原有的一些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结构对于现在的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高中生目前所处的年龄段,有着特定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都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不同的见解也从不去进行辩解,都想要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事与愿违,在学习方面总是表现出极大的懒惰和依赖心理,他们想要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又对于外界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相互矛盾的发展,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那种死气沉沉的学习状态。2.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校对于地理课程没有像语文、数学和外语课程那样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看待也是很淡薄的,也不是很重视地理课程的学习。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常识就够了。在课堂上也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完全不顾老师的感受,荒废时间。这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产生了阻碍作用。3.高中地理教师的某些教育教学观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往往忽视课程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对这个课程产生厌倦心理,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的地理老师甚至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在乎教学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地理课程的学习越来越难以推进。4.教材的活动设置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很合理在新的教材中,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有很多活动类的题目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完成的,但是,这些内容的设置有时候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需要长期的进行才能够完成的,这些活动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对地理老师的要求也就非常高,就目前而言,这些活动的可操作性非常低。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学习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结合实际,就能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中地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让学生积极的投入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的地理老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需求以及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端正和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统一和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的统一,老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觉得需要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能够更加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以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习。
3.增设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何课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不免有些枯燥和提不起兴致。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根据课本知识的要求,将课本知识趣味化、生动化。也就是说,在教学课堂中积极开展有关地理学科的趣味游戏。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知道的常识,以抢答的方式将教师提问的国家描述出来,看谁了解得多,其他的学生可以积极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点,教师再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开始新的课程。
内地高职藏族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共性,受地域文化、习俗影响,其又具有明显的特征。研究藏族学生的个特点,应结合藏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展开。
(一)个性鲜明,压力多重
首先,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藏族学生性格豪迈,喜好喝酒。高寒气候影响外化在藏族学生的体貌上,表现出皮肤较黑、头发卷曲、高原红等外貌特征。其次,由于内地与藏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很多藏区学生刚到内地时表现出头晕、“醉氧”等不适应现象。加之,内地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民俗餐厅、藏区同学必须习惯内地饮食。饮食和起居的不同,形成多重生活压力,让藏族学生缺乏归属感。
(二)法制观念较弱,安全教育存隐患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藏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一旦藏族学生感觉自己的民俗习惯不受尊重时,易产生情绪波动。藏族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习惯以民俗的视角去评判事物的优劣,法制观念淡薄,由此衍生出很多的矛盾纠纷。信息时代,分裂势力一直活跃,思想、分裂言论通过网络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在错综复杂的成长环境下,藏族学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加之,藏族有佩戴刀具的习俗,给安全教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隐患。
(三)基础知识差,深入学习困难多
进入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同学一般多与汉族学生混合编班,部分藏族学生成绩较差。成绩差的表象是藏族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其根源来自藏族学生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虽然藏区已覆盖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教学进度一致的高职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藏族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理解晦涩难懂的文字,学习难度的增大,让藏族学生无所适从。
二、藏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藏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是难点更是重点。如何在尊重藏族学生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提高藏族学生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出发:
(一)尊重习俗、融入集体
藏族受宗教影响深刻,并外化在社会习俗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其及其衍生而出的社会习俗,借助宗教的积极的社会属性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尊重藏族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饮食习俗。了解藏族学生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对藏族学生特殊的民俗节庆予以关注。如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等,并将相应民俗知识传递给藏族学生所在班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交流活动,让班级同学从正面渠道了解藏族文化、传统,禁忌,避免班级中同学由于猎奇心态过度关注藏族学生,给予藏族学生相对轻松的生活氛围,让藏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增强其归属感。
(二)主动交流,敞开心扉
刚到内地高职学习的藏族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当他们面对生活或者思想上的困境时,一般向本民族同学倾诉和寻求帮助。藏族高职学生入学时这一行为特点,要求高职藏族学生思想教育引领者,必须建立多种信息渠道,及时了解藏族高职学生入学初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藏族学生开始出现旷课、酗酒、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校规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联系学生家长,访谈学生,做好调查,对藏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了解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针对具体事件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拉近与藏族学生的距离,构建起与藏族学生之间彼此信任的桥梁。
(三)积极引导,发挥特长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藏族高职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藏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竞选学生干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提高藏族学生的积极性和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当今形式下,党和国家对藏区加大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内培外引。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藏区就业。在就业方面,藏区也给予藏族同学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让更多的高职藏族大学生参与国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大多综合素质较高,愿意为祖国边疆事业做贡献的藏族同学,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归宿。教育者应熟悉地方积极的就业政策,及时引导藏族学生。选用藏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典型事例,对在校的藏族高职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让藏族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密切关注,及时干预
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议论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重在说理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讲授《有的人》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写法,反映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结局,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人民甘愿“当牛马”,“情愿作野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帮助学生坚定正视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碰到一点挫折或学习上的困难,就产生退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加强了迎战困难方面的思想教育。比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引用名言,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在教学中,我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论述:错误是难免发生的,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理想的阶梯》中写到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结合教材,教育青少年学生,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困难,奋力拼搏,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三、培养学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
针对学生中存在只贪图玩乐、不愿吃苦的现象,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教育他们不能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坐享其成,应当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的观念。在讲读《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中,结合任以沛同志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勤俭节约,为忠诚党的事业辛勤工作,学习他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从而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学会做人是多么重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这样说过:“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身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讲授《哨子》这篇议论文时,我就紧扣课文围绕怎样做人的问题,教育他们不要过分热衷于猎取权势,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格甚至于自己的朋友;不要醉心于名望,无休止地投身政界纷扰之中,却忽视自己的事;不要为了寻欢作乐和贪求荣华富贵,误入歧途,锒铛入狱,而付出太大太高的代价。我们青少年应该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
(1)突出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素质教育不是尖子教育、精英教育,而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的全民教育、大众教育。所以,我们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①营造人人乐于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彼此的好感程度。为此,作为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愿望、亲切的教态、充满乐观的品质和诲人不倦的情怀之外,还应做到既充满激情而又富于辞采,既出口成章又幽默爽朗,既能汹涌澎湃气吞山河,又能凄切缠绵如泣如诉。用教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愫,为学生营造千变万化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会人人爱听、人人爱学。这样“人人爱听、人人爱学”的课,难道还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吗?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课堂上参与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对内容性的问题可多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对语言文字技巧性的问题可多让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单一型的问题可多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复合型的问题可多让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倡导:未来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研究表明,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潜能,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和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个人强项智力的发展,诸多教育案例表明: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因材施教理论实践于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在新时期实践新课程标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在积极实践新理念的教学中生成新的“评价观”和“发展观”,也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③“以学定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学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与学的目标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定的,是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模式。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以学定教”是尊重学生素质本体含有的自我吸纳、自我调节、自我排除、自我整合的、主动的身心发展机制。在多子女家庭,遗传因素基本相同,但子女之间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这表明子女之间存在素质发展自主性的差异。这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如智力因素)尤为明显,更不用说我们任教的几十个、上百个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了。自主性的品质、水平不一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别,这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素质发展的创造性和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心素质属于创造性品质。学习上从无到有、从知少到知多、从量到质、从不会到会、从获得到应用,每一次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和获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创造的成果。
对于学生,学习成功是一次创造成果的积累,也是新一次创造活动的起点。说素质是天赋的,只是意味着素质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创造结果。而作为一个具有天赋性质的身心发展始点,素质的发展又是非天赋的。如果不是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小时候竟不是一个年幼而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不是一个神童,而是一个学业上表现出不少劣迹的普普通通少年。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勤奋加聪明造就出来的。我们只有依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需求来制定我们的教育计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全体性。
(2)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以后从事社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工具性而言,打好基础就是要打好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在地处偏远的地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夯实学生的这一“双基”,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在识字、阅读、写作上狠下工夫。
①在识字教学中打基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较好的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所致。因此,要打好学生识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大部分汉字来说,应依据其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真正打好识字的基础乃至学习语文的基础。
②在阅读中打好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综合地进行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的“双基”训练。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借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想象能力等均应在语文教学的主体训练中渗透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把朗读挤进去,把思维训练挤进去,把练笔写作挤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阅读基础,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③在作文教学中打基础。学生作文词汇贫乏,内容浅薄,质量不高,这是大家共睹的事实。作文究竟难在何处?难在生活积累不够,还是语言积累不够?学生生活在校园的小天地,生活积累少,社会接触面窄,限制了他们写作的内容范围。这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太少。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里“薄发”。可见,作文的基础在阅读,要打好作文的基础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字训练,要品词品句、积词积句、多读多背、读写结合。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夯实基础,扎实提高的语文学科素质,才能高效地实施其他诸种素质的教育。
(3)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学习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节拍,把素质教育实施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①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为了把“个性”与“共性”、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统一起来,在课堂的群体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宽式”的教学形式。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讲析了“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后,我设计了一个宽泛的说话练习:“她死了,在的时候冻死了。”学生有的填“在富人们吃喷香的烤鸭”,有的填“在富人家的孩子摘取圣诞树上的糖果”等。以上的训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词可填,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②要注意揭示规律,交给学生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出有关知识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智能。除交给学生有关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外,还应交给学生正确的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例如,我们对课文中出现的“总――分――总”的句式和章法进行教学,这实际上也是一次“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参评对象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070
岩土工程施工时要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地质灾害,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对于无可避免的地质灾害,要采用科学的措施进行预警避险,务必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要想顺利开展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研发革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及技术,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概况
“岩土工程”是指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开挖及加固等相关工程。岩土工程将地质以及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组成研究,并对岩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处理。“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建设中极其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在我国,地质灾害大多是人为造成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量挖掘,导致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我国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灾害,这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活动无关。另一类是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受人为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会日益加剧。据统计,每年因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高达十亿以上,造成这些损失的最普遍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最广,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1)滑坡。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指斜坡上受到地震、河流冲刷、人工切破及地下水活动等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斜坡岩体或土体软弱带整体或局部下滑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范围内人民生命安全,也会对房屋、交通等带来巨大的破坏。
(2)崩塌。崩塌是指因为矿山开采、道路边坡挖掘。水库渗漏、堆渣填土等岩土工程的进行,导致陡坡上岩石颠倒翻滚至坡脚,再加上岩土体因为过度开采而产生根部空虚,发生的局部移滑或者断裂的现象。
(3)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在山坡与沟谷中混入大量泥沙、巨砾、碎石等物质引发的固体洪流。过度的开采、不合理弃石弃土及乱垦滥伐等行为导致的水土流失是产生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4)地表变形。地表变形主要表现在地表塌陷、裂缝、沉降等方面。地下矿产的过量开采、表面岩溶的活动及地下水大量抽取等都是引起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
3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1)推广环保设计规划。环境岩土工程建设,是将环境科学与岩土工程进行完美结合,主要使用岩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来进行环境保护规划。在进行岩土工程规划设计时,以环境保护为原则,充分考虑工程稳定安全性,注重岩土工程环境的变化。从源头减少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实施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饲养动物、植树造林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防治生物手段来改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防治效率。
(3)开展工程防治。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防治中最重要的重要的一环,就我国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只有小部分工程无需开展,大部分工程还是需要依赖工程防治工作。但不管是怎样的工程,在施工前都需要做好规划与防治工作。如大多数房屋在切破后都会形成小型的土质滑坡,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滑坡后缘排水、前缘支撑拦截,削方减护坡等,都会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4)进行灾害预警避险。对于城镇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上游,如果存在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高山峡谷地区,应加大对于其水文、雨量、气象以及地质灾害等专业检测密度,加强预警信息传播手段,确保能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并且加大灾害区域内公众防灾抗灾意识,提高群众互救自救能力。
在岩土施工过程中,一些必要的避让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在降雨量大时将地质灾害范围内群众就近转移,对于灾害严重地区群众进行搬迁避让。有效使用避让措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5)研发新技术。在岩土工程活动中应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将灾害进行有效控制,力求将地质灾害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使用新工艺对工程地基进行加固,运用不同形式的板桩墙和档土墙来开挖深基坑,利用大直径抗滑桩来防止岩土滑动等,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在岩土工程中,不仅加固了边坡,还改善了地基变形的情况。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才能促进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革新进步,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
4 总结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类生存环境,以及施工人员和施工工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岩土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和规避,通过合理的措施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施工单位及相关部门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加大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危斯敏.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
[2]黄利杰.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李玉钦.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