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视语言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0:55

导语:在影视语言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视语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演语言动作体验

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表演主要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的,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动作和语言作手段来创造人物形象。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一种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首先演员应当考虑,他不仅必须模仿自然,而且还必须把自然完美地再创造出来,以期在他的表演中真和美是相结合的,因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在演员的支配下,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根据既定目的和谐而优雅地运用任何的一部分肢体。本文就提高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演员创造角色是自己的身体和声音

演员的身体和声音是我们创造的工具。每次表演都是创造,为了保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就必须体验、感受、热情饱满。我们在这里强调身体、声音、表情都是创造角色的手段,动作和语言、表情牢牢地掌握在演员自己手中,创造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身体松弛肌肉没有任何的紧张,整个形体器官完全服从于演员意志的支配,这对创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训练,便能呈现组织良好的创作之作,演员便可以自由无碍地用自己的身体,把心灵所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比如:曾有一部电影,一个炮手在打法西斯匪徒,阵地上中了敌人一炮,把炮手耳朵炸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于是这演员要从本来用悦耳的声音表演忽而转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对白。再如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边哭。一边念台词:一边笑一边说话;或受重伤而嘱咐什么:一边喝着水或一边吃东西说话;最后观众能听到耳语或悄悄话;因悲痛或情急而高声喊叫嘶哑……等等。可见,没台词戏常常是最好的戏,演员通过动作、表情把它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

二、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行动

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来体现角色的舞台行动,行动的体现靠动作和语言,语言就是剧本台词,经过演员的精心处理,在表演时说的对白,在表演时做的动作和说话,都应让观众看懂角色的行动的目的,观众看懂了你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为什么你不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就是观众被吸引的时候,他们想知道你下面做什么?最后什么结局?所以演员为了让观众看到有目的的行动,自己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及其目的性,行动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断的,演员必须反复分析台词和行动指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些行动目的。剧作者剧本中作必要的行动指示,其中很多是动作提示,但并非每个剧本都有具体的行动提示,全凭演员来创造,我们叫组织动作。如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中: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他回头,一声唿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童阿男从工事中探出头来,这是一个动作,他向某个地方张望,这是第二个动作,在看到林媛媛后一声唿哨,这是第三个动作,让后他跳出掩体,这是第四个动作,他向上场的林媛媛走去,这是第五个动作,然后开始第一句台词,这些动作为了一个目的:等待林媛媛到来,在这个目的下组合五个动作,形成一个行动过程,等待,这是一个行动,但它有为着更大的目的:她摆脱家庭的羁绊,一起参加欢迎。三、演员的“感受”和“控制”

表演情感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这一切,都必须由演员体验、感受、控制才行。影视中的哭与笑,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不能流行自然主义,要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生活中人们的哭笑,不论是悦耳还是刺耳,都无关大局,但在银幕中则必须使人感到如同音乐一样动听感人,务使自己的表演能感动观众,不要给观众造成一种生理上的不良刺激。演员本人的感情与角色产生了共鸣,这是出现更为动人的“创作状态”,但演员仍然会进行控制,这控制的程度就在于不破坏“艺术的真实”而陷入真哭的境地。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

春妮:……我这次回去,一定高高兴兴工作,一定象过去一样支援你们打胜仗。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以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讲英语的语法技巧、读音等,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英语背后的文化;而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忽视了对于语言背后的风俗习惯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明显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1 文化体验教学相关概念

文化体验,这一概念是由Patrick R Moran 在其著作《文化教学的实践观念》中首次提出来的。他将文化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模块,也就是文化体验模块、文化知识了解模块、文化体验与知识相互交替学习了解的模块。实施文化教学,就需要让学习者明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积极体验文化情境。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体验分为心理以及身体的文化体验过程。心理体验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书本上的介绍或者音视频资料,从心里想象所能够发生的情景,从而在心理体验该文化。而身体体验过程则是指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直接或者间接、真实或者模拟地参与到该文化产生的社会中去,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了解该文化。一般情况下,心理体验与身体体验这两种过程是一起使用的。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对于英语文化体验的理解,大多趋向于这样一种解释,即学生依据自己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背景,来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语,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本文所说的文化体验就是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引入英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帮助英语与文化的相互结合。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外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受外国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法等知识要点。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辩证关系,即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语言是广义文化的内涵之一

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创作的音乐、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艺术产品等都属于人们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产品。语言作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产品,是人们最直接、最简单、最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沟通工具。语言不仅能够描述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还能够形象的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情感表达。人类的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组成了广义的文化,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又是语言的重点描述对象,所以,语言是广义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2、语言的产生有助于文化的保存以及传承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为直接的文化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次,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以及语言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语言,一定的语言反作用于一定的文化。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其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相互交流时,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当然还有其所处社会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存储文化的功能。同时,“宅男宅女”、“大龄剩女”、“女汉子”等语言的出现,是当前盛行的网络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

3、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无论什么文化,其传播的有效手段均为语言,不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如果语言一直提留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的沟通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就不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之说,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传承,语言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果语言不发展,文化可能就不会发展,甚至会消退。如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地方特色的方言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逐渐的消失,这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语言作为反映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的变化在语言中明显的表现出来,语言的更新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例如,科W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淘宝、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互联网经济等词汇的产生,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4、文化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语言

语言的进步更新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语言沟通也受到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如果文化停滞不前,语言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总之,语言的不同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文化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文化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进步、相互补充的。

3 大学文化体验教学需要遵循的策略

1、营造真实的文化场景

营造文化场景是进行文化体验教学的最基本的策略。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英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语言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应用;另一方面,在英语课堂构建文化情景,能够增添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构建真实的文化情景,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式的英语场景,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文化情景构建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化体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文化体验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文化体验教学的核心在于文化体验,对于体验活动的开展,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的,但应有侧重点,即教师在体验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学生应为体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如关于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差别这一课时,教师能够让大学生提前在课下查阅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资料或者观看视频,这样有助于在上课时,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景体验中去。

3、教学活动应体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合作来进行学习。它具体指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将合作学习引入文化体验教学中,有助于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团体与个人的双赢,使得个人的个性在团体中得到最大发挥。

4、使用渐进式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渐进式教学方法,先让大学生了解较为浅显的语法知识,然后通过场景模拟,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主动参与。

4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英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由教师主导课堂,重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上课的步骤分为课文讲解以及翻译、词汇以及语法分析。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导致其在语法或者语境的理解中,显得较为片面。

此外,目前部分大学的英语课程设为公共选修课,这就导致教师以及学生在心理上对于英语的不重视。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课仅仅按照授课讲义进行,不对英语知识进行课外的拓展活动,缺乏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激情与动力;而部分学生因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看视频、聊天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5 将文化体验教学引入英语课堂

1、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帮助其接受文化体验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召开文化体验教学模式讨论大会,帮助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对于英语理解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真正了解文化体验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过程;最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鼓励其开展文化体验教学。

2、充分分析英语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教材中的课文,透过课文将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想联系,同时,在课堂上多播放英文视频,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风光、等,让学生将英语以及文化知识逐步转变为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行为习惯。

3、创设情境,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受现实条件限制,教师可将情境的场所设在教室。教师能够利用英文阅读材料、英文歌、外国的菜单、国外风光图片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然后根据这些物品,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按照外国的风俗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教师还可以将英语中的一些词汇与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讲解词汇的由来,增加学生兴趣。

4、课后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不足。教师能够通过课下的测试,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或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的看法,并针对学生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在测试时,教师可以通过笔试以及口语测试进行,笔试内容为课上所讲的文化背景知识,口语测试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即兴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6 小结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文化缺失的现象,这对于大学生日后的英语交流有着极大的影。因此,应积极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课堂中。首先,应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从心里接受该模式;其次,进行情境创设,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语言后面的文化;最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英语及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早霞.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2012年.

[2]李亮;;大学英语文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张晓娟.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体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5):22-22

[4]王献伟. 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大学; 2009年.

第3篇

关键词:修饰语;比较;文化差异

Abstract:English-Chinesetwolanguageshavegeneralityofacertainintensityonthewordorder,andthisisthefoundationforourcarryingonthecontrastonthewordorderbetweenEnglishandChinese.AboutEnglishandChinesetherearethegeneralityandthediversityonthemodifierorderofthenoun.Thiscanprovidethewindowfornotonlyofferingtheevidenceforresearchoftypologyofhumanlanguage,butexplainingthecognitivemechanismthatmankindownincommon,especiallythehumancognitivechoicesandprioritiesreflectedoninlanguageandinformationhandlingcapacityandmechanism.

Keywords:themodifier;comparison;culturaldifferences

引语

英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languageuniversal)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共性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形式共性(formaluniversal),如范畴特征、语序、疑问形式、否定形式等;一为功能共性(functionaluniversal),如达意功能、语篇功能等(丁金国,1996)。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analytic)和综合型(synthetic)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灵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序总体上较为固定,没有曲折变化,其词语组合成句依靠语序和虚词;英语是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语序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以及多项修饰语的排序分析两方面对英汉名词修饰语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成因。

1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

按照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前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后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后的修饰成分。英语名词修饰语在词组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位置则相对比较固定,这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

1.1英语名词修饰语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而且两者均是非标记性的。前置修饰语主要由代词、数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后置修饰语则主要由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限定性关系从句,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以及较长的形容词短语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出现了明显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switch-to-the-front-positiontendency),即后置修饰语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前置修饰语。这种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将做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二,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三,将整个句子直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张法科,1996)。此外,英语名词修饰语与其中心词存在被分隔的现象,即分隔修饰。例如:

1)There''''snoreporttousofanyaccident.(report及其修饰语ofanyaccident为tous间隔开。)

2)ImusttrytomakeaslogicalasurveyasIcan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章振邦,1999)。(asurvey及其修饰语ofthisprojectwhichIhaveundertaken为asIcan间隔开。)

1.2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名词修饰语均是前置修饰语。如汪康、肖研(1981)认为现代汉语中凡是定语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沈家煊(1996)就指出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王武兴(2003)进而提出汉语里定语的位置一般是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使用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是要放在前面。尽管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汉语名词修饰语主要是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也是存在的。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少数句子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或者在中心语之后单独成句,那多半属于一种出于修辞需要的异位语序(熊文华,1996)。例如:

3)(雪)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地绘了格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鲁彦《雪》)。

又如:

4)她(祥林嫂)一手提着个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

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名词修饰语和英语一样,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所不同的是汉语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出现较少,是标记性的。

1.3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的差异可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跟语言结构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或称“象似性”(沈家煊1996)。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冲击,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也是有选择性的,总是集中在最突出的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其参照物。被注意的对象称作“目标”(figure),参照物称作“背景”(ground)。对于一个已知的场景,“目标”和“背景”的确定是自由选择的,关键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哪一个物体上。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反映次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目标”是被突出的物体,成为焦点信息,但是焦点信息的位置只有两个选择项:前或后,因为人对空间的感知顺序只有两种方式:由“目标”到“背景”或者由“背景”到“目标”。这两种感知方式在影视制作中都有所应用。刘宁生(1995)对剧本《北京人》的舞台布景说明文字的调查研究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是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倾向。沈家煊(1996)调查研究了萧伯纳剧作Pygmalion的场景描写,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具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感知倾向。名词修饰语总是以中心语为“目标”,以修饰语作为“背景”,这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根据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都应当是以前置修饰语为主,这和前面我们所作的描述是有出入的,但是考虑到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日益显著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样的结论也是合理的。

2多项修饰语的语序

多项修饰语是英语名词修饰语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另一个共性。多项修饰语又可以分为单层多项和多层多项。单层多项修饰语是由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两个以上的修饰语构成,而且各个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abunchofred,white,yellowroses,又如:就长、宽、高的方面而言,每个尺寸也都符合设计要求的。根据英语的习惯,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各个修饰语的语序一般由词语的长短以及其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确定。汉语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只受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的制约(熊文华,1996)。多层多项修饰语是由两个以上属于不同逻辑范畴的修饰语构成的,各个修饰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我们讨论比较的重点。

2.1英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在带有多种修饰语的情况下,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一般是:限定词+描绘形容词+类别词+名词中心词+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如:

5)aninterestingstorybookinEnglishwhichwaswrittenbyafamousChinesewriter.

英语名词词组修饰语的这种排列使人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能够基本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名词修饰语时,有时修饰语之间回出现用连词(and,but或or),有时用逗号。

2.2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是严格的,也是有规律的。许多学者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描写这种语序规律。熊文华(1996)认为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顺序通常为:限定性(表时空、数量、属有和范围的)定语先于描写性(表示形状、特征、质料、方式和用途)的定语;带“的”定语先于不带“的”的定语;在带“的”的多项定语中,表领属词语居先,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次之,短语在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在不带“的”的多项定语之中,表领属的词语居先,数量词语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黄伯荣与廖序东(1997:83-84)认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的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并以此为出发点描写了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读作“先于”,下同)。陆丙甫(1988)从定语的语义类型角度把多项定语的顺序归纳为: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人类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前置修饰语占多数而偏长修饰语后置客观存在语言事实和英语中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就体现出的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心理学家曾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的限度是7+/—2个语快,人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大脑在进行同步的“组块”,就是把几个相关的词组成一个语块以作为记忆和理解的单位而一个易于记忆的了解界的架子应该是7+/—2个语块。(鲁川:2001))。将重要修饰成分后置则反映了人在处理和表达是将未知的、欲突出的新信息放在句尾焦点位置的机制策略。故此对不同语言名词修饰语位置和先后次序的研究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词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4]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陆丙甫.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汪康、肖研.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

[8]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 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 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此外,朋友推荐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企业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备选对象后,便可根据自己的要求与标准来缩小选择范围。

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 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企业要想全面地了解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文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资料会成 为企业举措的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公司简介、人员简介、项目运作流程、收费标准、客户名单等。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还应为客户提供所做过的一些范本,如策划书、调查问卷、执行手册、访问工作记录、抽样图、抽样记录表、编码原则、调查报告等。如果想或得更具针对性的资料,企业就应该提供市场研究公司一些委托要求及项目背景介绍,这样市场研究公司在准备资料时会有侧重点,资料则更具参考价值。

企业与市场研究公司之间的沟通是项目实施中的第一步。有些企业对市场研究很 熟悉,知道其目的是什么,甚至对调查方法和一些具体的操作都了如指掌,只要提供市场研究公司一份"调查纲要"(Research Brief),再为其介绍一下此次调查的背景、目的、 所需数据和数据的应用就可以了。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并不清楚调研项目的目的,他们可能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想法,这时就需要与市场研究公司进行面谈。面谈时,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市场研究公司了解和定义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即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要获得哪些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有哪些用途。有时企业不愿为市场研究公司提供过多的信息,因为有些信息会涉及到企业的机密。企业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为保护其利益不受损害,在调研项目开始之前,市场研究公司应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为企业保密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有必要,企业可在向调研公司提供资料之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

市场调研公司通常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有:

充分的背景资料

调查目的是什么

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调研结果的作用

项目预算

时间要求

市场研究公司正确定义企业的问题是调研项目成功的基础。当双方就问题的定义 达成一致后,企业就可以要求市场研究公司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拟定"调研计划书" (Research Proposal)。市场研究公司所提交的计划书的内容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可能采用的调研方法

完成整个调研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第5篇

能力培养:根据已有知识的发音要领,能准确推测和自然地发出同类词的读音。

注意的问题:不但要清楚每个音的发音部位,而且要注意发音时口形、气流的变化过程,使之既有分步的思想,还要一气呵成。如〔u〕这个音,口形必须有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这样也就可以逐步做到“字正腔圆了。”

但把握知识点仅是教学内容问题,还必须解决方法和目标问题,那就是注重实践性。注重实践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英语语法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法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这样做可使理论和实践在学习和运用两个流程中得到双向流通,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一、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讲授语法知识不宜从抽象概念开始,而应从具体材料入手,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操作中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如英语的名词单数变复数问题,不宜一开口就讲怎样加“s”,怎样加“es”;哪些词是规则变化,哪些词是不规划变化;还有不可数名词。这样讲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应充分利用本教材的特点,从实际操作着手,把课文中出现的含有复数变化的句子,再加上一些稍有变化但可以听懂的句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讲出来,或在稍加指点的情况下做出来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做学生会感到具体易懂。

在时态教学中,每涉及一种时态,开始我们只讲它的动词变化和有明显特征的词。比如,讲现在进行时,我们只指出有一种常用的时态的结构是be+ving形式,它常与listen,look,now,Whatareyoudoing?等词或句子一起出现,然后联系课本,联系现实生活大量地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开始只练不讲,逐渐点滴地指一指。最后等大家对本句型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来的时候,才进行一番必要的总结。

二、将英语语法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教英语语法知识,决不是要学生当“粮仓”,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英语语法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当然这一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实在是太难了。我的做法是: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智能结构模式;循环提问系统;课堂互动;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建构知识体系。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了人际互动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发生来自于教师提供的“建架式”帮助。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经验相联系;交际论强调课堂交际话题应该有意义。

在建构主义和交际论的理论框架下,教育研究者提出许多新的课堂提问模式。笔者认为,将这些新的课堂提问模式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英语交际能力。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提问模式

1.IRE-IRF模式

大量研究证实课堂基本模式为教师提问(ini-tiation)——学生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evaluation)的IRE模式,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背诵文本式(recitationscript)。研究表明,这种机械的问答模式充斥于各类课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交际水平的提高。通过将IRE模式的第三部分加以改动,成为教师问(initlation)——学生答(response)——教师继续问(follow叩)的IRF模式,结果证明,课堂效果截然不同。学生主动提出话题,课堂更多意义协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Hall,1998)[1)。

2.智能结构模式

Gallagher和Aschner(1963)的智能结构模式将问题分为聚合型和发散型两类,以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两类问题又再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级别。聚合型问题的使用,帮助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理解水平,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发散型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性、创造性和评价性的思

3.循环提问系统

在问题内容的设计上,Christenbury和Kelly(1983)(Kindsvatter,R·,W.Wilen&M.Ish-ler[)[2]的循环提问系统帮助教师将学生个人经验与生动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愿意说,有话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发展交际水平。

循环提问模式可用下图说明:

上图中,从1到7类问题构成一个循环,三者互相交错,构成一个紧密的问题层级系统。

二、研究报告

1.研究问题

(1)探索教师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课堂提问模式。

(2)论证将IRE提问模式发展成IRF提问模式的必要性,探讨其可行性。

(3)探讨“智能结构提问模式”(Structureofin·tellectmodel)和“循环提问系统”(questioning—cirdesystem)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研究对象

笔者选用湖南师大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一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该班共有30名同学,年龄在18岁左右,教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综合教程第二册。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和现场录音,并对誊录的课堂话语进行整理、对比、分析。

4.研究结果和分析

将录音内容进行记录、对比、分析后得出数据,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如下:

(1)表2记录了教师对IRE和IRF模式的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采用新模式提问之后,每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占教师所提问题的48%,而采用新模式之前,此比例为5%。

(2)表3记录了教师对智能结构模式四个层级问题的使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新模式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调整问题的认知水平,既问低级会聚型的问题(30%),又问高级会聚型的问题(32%);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低级发散型的问题(24%)及高级发散型的问题(14%)。而采用新模式之前,聚合型问题的百分比分别为45%和50%,发散型问题只占5%和0,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单词和练习,学生没有借题发挥的机会,上课爱听不听,教学效果差。

(3)表4记录了教师对循环提问系统七个环节问题的使用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新模式的使用扩展了问题的范围。其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仅占34%,其他占到66%。这种将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背景的做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畅所欲言,改变了以前课堂沉闷呆板的现象。而实验前围绕教材的问题占课堂总数的55%,与外部世界相关的问题不到10%。

(4)Nunan(1987)[3]在5个初级水平的ESL课堂研究中将课堂交际特征定义为课堂包含真实的意义协商、学生主动提出话题、学生之间发生互动、师生交流的话步增加。本实验亦将此作为学生课堂交际愿望增加和能力提高的标准。

表5记录了课堂意义协商的次数(2~20)、学生发起话题的次数(0—12)、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次数(0—6)。采用新模式之后,近一半的课堂话题都是意义的沟通与协商。师生互相探讨对方的看法,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甚至出现了争论的现象。而之前,纯粹的由教师作主导的课堂,师生围绕教材问答问题,答案千第一律,学生没有讨论的机会。

5.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

(1)智能结构模式和循环提问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真实的意义协商使学生有话说,愿意问,从而使提高交际能力成为可能。

(2)一旦教师提问模式得到改变,课堂互动将从呆板的IRE模式自然过渡到IRF模式。

(3)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而招致广泛批评之时,人们期待教师积极转变心态,用充满生机的课堂应对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智能结构模式和循环提问系统应能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可借鉴之方法。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小;实验中课堂问题类别的界定因有一定的困难而欠准确;研究样本为英语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于更广泛的学生群;可能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其他因素,如等待时间、提问策略等未加以考虑。笔者接下来将在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本研究,以验证其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Hall,J.K.Differentialteacherattentiontostudentutterances:Thecon-struetionofdifferentopportunitiesforlearningintheLRF[J].LinguisticsndEdumtion,1998,(9):287-311.

第7篇

但是,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音准差、不会掌握语言表情技巧、口吃等问题,父母及老师应仔细观察,及早发现,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措施。

一、音准差:

音准差是指不能准确发出某个单音节的读音。3~4岁的儿童,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语音听觉系统及大脑机能的发展,发音能力迅速地加强,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这时由于自身发音系统的异常或方言的影响,就会出现音准差的问题。

帮助儿童发音准确,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尽量做到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对于儿童语音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加以讪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和缺点,而要加以正确的示范。除了直接发音给他听之外,还可以解释我们是怎么做才发出这些音的原理让他明白。发音的时候故意夸张一点,可以使他注意你发音时的脸部动作。

如果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应该请教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

二、不会掌握语言表情技巧:

语言表情技巧是指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儿童由于理解力差,就会难掌握语气、语调的变化。

老师应该多给儿童以语言交际的机会,如谈话、歌谣、朗读、讲故事、演讲、戏剧表演等,使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提高。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加强对他们语言修辞、思维及反应等能力的锻炼,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每次活动后要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把正确的最佳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印入孩子的脑海中。

三、口吃: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说话时声音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语流中断、阻滞而不流利。口吃是儿童比较常见的语言障碍,多发生在2~5岁阶段。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大类:

发育性口吃:儿童在2~3岁学习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说话太过紧张,想得比说得快,就不能迅速选择词汇,造成口吃,这是言语发育的正常现象。这时,家长和老师不要指责、训斥或纠正他,以免加重儿童的心理紧张。应该耐心倾听儿童讲话,并带着他慢慢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育性口吃会逐渐消失。

模仿性口吃:有的儿童模仿说话口吃的小朋友,不自觉地成了习惯,形成口吃。这时,家长和老师应采取“忽略”的方法,口吃的情形会渐渐好转。

第8篇

一、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美闲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国斯州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九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囚索,教材处理及教学过林力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当采用先进的美媒体教学,令教学交直观、生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此外,针对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授予动听歌曲,上口童谣,编排简单舞蹈动作,组织趣味游戏,创设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从而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色彩”单词和动物单词时,我利用歌曲《Rainbow》“ColorGame”,让学生在载歌载舞和游戏中巩固学习“色彩”。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辨声游戏”,以竞赛方式,听音猜物(动物)。在揭谜时,放映片刻动物卡通片,进而让孩子戴上形象道具表演小动物,模仿其动作神态。或借助“MagicBag”,让学生触摸、猜物、取物、观察、描述,让学生在自我尝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揭开谜底,就会享受到“跳起来摘桃”的成功喜悦,进一步巩固色彩及动物单词。

这种设悬、惊奇、动感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游戏、竞赛、歌唱、表演、猜谜,听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学习、记忆的热情。令孩子们学的兴趣盎然,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表演和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性情,开放个性,发挥潜能,增强自信,健全人格。

二、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首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综合复习课上,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图景。老师温和地说:“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对,是森林,多美丽呀!你喜欢吗?”“想想看,有谁住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呢?”学生用英语说出许多小动物animal)……“谁最有礼貌呢?”学生各抒己见……“Littlerabbit见到littlebrOWngoat,会很有礼貌地说‘Hi,Gladtoseeyou.’”……“Littlewolf邀请littlerabbit‘Let”spl盯together!Oh?’”“littlerabbit会答应吗?”“NoWay!”……如此这般,在老师的引导下,插入手时学过的童谣、儿歌,学生就拼凑并演绎了一个充实、生动的童话故事。

(教师也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德育教育)。这种自由、新颖的教学策略,集来、编、演于一体,使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维,也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再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放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新的方法,新的观念。

三、导学一一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语。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低龄英语创新教育实践中,我制作了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生动的BigBook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听故事,学英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一片学得语言和习得语言的空间。(尽管一年级学生不识字,但仍可吸引其注意力,给学生PickuP语言。)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指导学生认真听录音,自觉跟读。激励学生每天坚持听录音。此后,学生懂得了预习和模仿,还常以“自学成才”为荣,教师也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此时,我终于感悟了教育家第斯多慧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第9篇

只有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才能充分的利用相似性和差异性,更加有效的辅助德语学习。以下几点较为清晰的说明了对比方法。

1. 找准对比角度。英语德语同源,在书写上同属于拉丁字母,发音上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鉴于此,两种语音方面的比较在学习德语语音时尤为有效。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将比较扩展到构词法和语法以及句法方面,通过对比,找出差异性,重点记忆差异点。比如,英语德语中相同的前缀,通过已知的英语知识,能大大缩短德语单词的记忆时间。

2.端正对比态度。利用两种语言的对比,寻找差异性和相似性,其最为直接的目的是辅助德语学习。对比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此时应该抱着一种“抓大放小”,“只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否则必将进入死胡同,钻进牛角尖,从而违背了对比的初衷。

3. 尽可能排除对比过程中英语对德语学习的干扰。对于大部分德语学习者而言,英语作为第一门外语,早已先入为主,对德语学习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比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的干扰性,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强化语言的区分。

二、如何进行两种语言中具体知识点的对比。

解决了对比方法问题,就该落实到各个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两种语言的分析对比,发现规律,找出差异,以达到辅助德语学习的目的。

1. 对于有英语基础的初学者而言,从接触到德语开始,就会遇见很多似曾相识的“英语”单词。有些和英语的拼写完全相同,例如:name,plus,information, elegant 等;还有些与德语拼写几乎一样, 例如:natur(nature), Englisch(English)、Supermarkt(supermarket) 等。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会发现一部分短语甚至句子的表达都相同。例如:德语中有 haben etwas zutun mit etwas( 英语中: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something…), 德语中问名字:Wie ist dein Name ?(英语中:What is your name?)。这些形式上的相似点不仅给初学者的德语入门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还提供的较好的记忆方法,即比较记忆法。但是无法避免的是,这种比较记忆会给初学者带去一定的困扰和干扰。一旦出现混淆,就会造成表达或者书写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意识的排除干扰,积极加强对德语的记忆,此时英语应当只作为辅助工具,使用对比过程中不能被英语反噬,只能作为记忆的依据。

2. 德语学习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学习者应当更注重寻找规律性的比较。例如:就单词记忆而言,已不再像初学者那样,仅仅靠“死记硬背”而应该利用构词法的规律,有效高效的扩大词汇量。英语德语中词汇的对比记忆就是其中一种。

(1)相似的词缀。①前缀:德语单词中的“ anti-”与英语单词中的“anti-”.例如:

Antifaschismus (antifascism )、Antiterrorismus (ant iterrorism); 德 语单词中的“?ko-” 与英语单词中的“eco-” .例如 , kokatast rophe(ecocatastrophe )、kospecies (ecospecies);德语单词中的“ un-” 与英语单词中的“un-”.例如 , undenkbar (unthinkable)、unert r?glich(unbearable)。

后缀:德语单词中的“-ie”与英语单词中的“-y” .例如 ,Biologie (biology )、Energie (energy );德语单词中的“-t?t”与英语单词中的“-y”.例如 , Mobilit?t(mobility)、Nationalit?t (nationality);德语单词中的“-e”与英语单词中的“-ist”.例如, Biologe (biologist),Geologe (geologist);德语单词中的“-ismus”与英语单词中的“-ism”.例如 , Kommunismus (communism)、Marxismus(Marxism)。

(2)相似的构词法。

英语和德语的构词法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总体而言,英语中存在的几个主要的构词方式在德语中也都以相似的方式存在。相似的构词法主要有复合法 / 合成法、转换法 / 转化法和派生法 /缀合法。构词法在两种语言中有着较多的相似点,学习德语这一构词法时,合理的结合英语构词规律,能有效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牢牢掌握德语的构词法,达到扩大单词量的目的,为更进一步学习德语和熟练运用德语打下坚实基础。

3. 德语学习进入到中级阶段时,学习者已经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和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尽管英语语法体系与德语语法存在着极大地差异,但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利用对比来理解和记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德语作为英语同源的语言,学者可以在两种语言的文化起源上进行对比,如此不仅可增加学习兴趣,同时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德语这门语言。

总结。

正因为英语德语语言的对比在德语学习过程中能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学者更应该充分利用,并注意比较方法和循序渐进的步骤,不然可能适得其反,让英语知识喧宾夺主,阻碍德语学习。通过正确的对比方法,学习德语将变成一件不再那么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