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56
导语:在新型工业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纵观全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史,毫无例外的都是通过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轴心一直是工业化。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新型工业化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推行新型工业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已经将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研究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意义及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比照价值。在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如何在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成为了关键。而循环产业集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以突破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作为后进与后发优势省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制造业体系与重化工业基础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能源等战略资源消费影响最大的时期。如何在能源等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并向新兴工业化转型,是贵州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转贴于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贵州要迎头赶上,必须超常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补初期工业化的课,循序渐进地发展基础产业和某些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贵州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贵州目前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及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有序发展产业园区。贵州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山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长期实践反复证明,靠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省70%的贵州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无法就地转移,农村扶贫和农民增收无法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发展壮大工业,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就业能力,扩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领域,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
三、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世纪初,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是西部地区的进展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的发展水平就更为低下。目前贵州的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贵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
(二)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突破目前新型工业化的障碍,使贵州在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乃至实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
(三)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省的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且贵州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没有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四)贵州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制落实,并按照贵州省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发展状况,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使贵州省的工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hntj.gov.cn/sxfx/zzfx/201011/t20101122_81596.htm, 2010-11-24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主要特征,影响因素,诸城市
0.引言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山东省诸城市充分考虑并利用自身发展条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1.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1.1经济状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6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403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885美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7年的11.0:64.0:25.0调整为11.0:63.2:25.8。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均GDP来看,诸城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1.2人口状况
诸城市2007 年底总人口118.6 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46.7 万人,户籍农业人口59.6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12.3 万人。根据各县市区现状城镇人口计算,2007 年诸城市域的城镇化水平为45.3%,略低于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46.75%,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1.3农业发展状况
诸城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把农村的主要产业纳入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950 家,各类合作社480 家,带动23万农户(占全市的73%),无公害产品种植(粮食、烤烟、瓜菜)42.6 万亩,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黄烟、肉鸡、生猪、特种动物养殖等各类合作社。但是,生产经营仍以分户为主,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
1.4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008年,诸城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059.6元,增长21.2%,均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据统计,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7元,增长12.6%。诸城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促使农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需求。
2.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2007年,诸城提出了农村社区化发展,首先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旨在让农村居民在不超过两公里的范围内公平的享用到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这一模式,基本具备以下特征:
2.1区域统筹、分类指导
诸城市确立了“城、镇、农村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村镇体系,推动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中心城区的发展,将城区周边几公里以内的农村纳入中心城区规划之中,推动“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模式的发展;镇(街道)驻地的发展,将驻地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纳入镇区,统筹考虑;其余农村以“两公里服务圈”为标准,形成208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向社区中心村集中,形成社区服务中心。
2.2构建“多村一社区”的空间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论文格式。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论文格式。
2.3构建“两公里服务圈”的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居民需求,诸城市提供了“一揽子”服务,在社区中心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包含“一厅八站”,既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和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和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论文格式。另外,诸城市依照市场化的特点,引导企业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开餐店等;并以诸城市供销社农资综合配送服务中心和诸城市天益供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承担了全市农村社区的日常用品和农资超市的配送任务,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要素
3.1地理位置
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距离城市或者镇区较近的农村,受城市或者镇区的辐射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受到的辐射较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诸城将农村分为三种类型:城市周边型、镇区周边型和纯农村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指导。
3.2土地要素
农民的作业方式、耕作规模的大小与耕作范围即村庄腹地,决定了农村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化的集聚度。目前,诸城农村土地流转刚刚起步,耕地向大户集中、向企业集中的规模仍较小,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农村居民点向农村社区集中的障碍。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条件日益渴求,农民建房规模日益增大,出现了建设用地与耕地争锋的局面。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定居的规模逐渐增多,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
3.3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外部动力,其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诸城城镇化发展迅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也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致使农业生产率较低,土地利用较为浪费,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兼业状态。因此,滞后的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3.4经济要素
经济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诸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水平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政府财政资力雄厚,同时,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方式,农民就业逐步兼业化,使农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5公共服务设施要素
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改善城乡不平等的待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另外,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决定了社区的空间范围和社区规模;公共设施的布局模式也影响着社区的空间布局。因此,诸城率先从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在农村社区中心集中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并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化建设。
4.结语
诸城市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条件不均等这一矛盾,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的进一步集聚化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一模式成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泉,王晖,陈浩东,陈小卉,陈闽齐.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胡继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典型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小城镇建设,2006(22)
[4]申翔.建设农村社区的规划学思考.和谐城市规划——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工业化;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为当前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用工荒”以及“招工难”问题,使得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企业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人们心头之患,建筑行业同样需要紧跟潮流,建造节能环保、舒适宜居的绿色建筑。可见,传统的以现浇为主的高耗能的污染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建筑工业化的推动便是这样一种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突破口及切入点,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充分认识和了解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1.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在国家层面来说,并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仍然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产业激励措施不够明确、技术体系集成研发不够重视以及装配式的建筑预制率较低等问题,对于建筑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规划。
建筑工业化进行项目招投标、质量检测以及竣工验收等施工环节中,缺乏完善的监管流程和机制,未形成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有益的创新机制。由于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一体化的招投标机制暂未实施,不能实现设计、生产以及装配等施工环节的一体化,造成这些原本应当连贯的施工环节出现了脱节,则施工项目不能从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等整个产业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针对施工许可、施工图纸审查等监督机制缺失也造成工业化建筑在其建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更加困难。
2.设计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与工业化建筑等相关设计技术发展十分缓慢,阻碍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工业化建筑进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技术以及方法发展都较为落后,设计加工以及施工装配等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对于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许多企业和单位只重视对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而忽视对建筑围护、设备以及内装系统等设施的相互协调,使得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的系统集成程度不够。当前的工业化建筑依然没有形成效率较高的加工、装配以及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仍然采用现浇设计以及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装配式结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得不到显露。
另外,当前工业化建筑的围护设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同全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相互配套的维护体系也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造成阻碍,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3.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落后
目前,工业化建设从设计、生产、装配、装修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当中,关键技术十分缺乏,且集成度较低。装配式建筑关键的相关配套产品以及智能化的生产加工技术其应用型的开发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性能较高的钢筋产品以及其链接技术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装配现场,具有协同化、标准化以及工具化的吊装支撑体系较为缺乏,建筑结构以及机电装修的一体化程度也较低。
4.成本问题
当前,工业化体系发展的成本高于传统的现浇体系,在价格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导致建筑工业化的项目成本较高,究其原因,工业化体系并不成熟;新型的装配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工业化项目并没有适当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工业化项目仍然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二、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对策
1.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应当按照简政放权以及优化服务等原则,在国家层面应当积极引导建筑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明确相关发展政策,从立法上来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明确政府的投资项目应当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引导各建筑企业逐步转型。其次,对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在行政方面,建立相关政策制度;在财政支持上,则应当对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例如,采取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等等措施;在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上给予相应的优惠,例如,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发贷款利率以及购房者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项目上给予浮动的优惠等;在科研方面,对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给予支持,对于做出科研成果的研发中心及实验室等o予奖励,对优秀企业申报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加以扶持。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积极发展工业化的兴趣,并能够有效缓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2.加强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设计源头对于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必须重点发展相关的关键设计技术。对于标准化设计以及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设计,从加工到使用来对结构部件的标准化进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体系。其次,还应当进行主要的类型结构体系集成的研究,形成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等高性能的结构体系,同时,还需要对连接节点的设计关键技术来进行研究。创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也应当进行设计研发,对装配式高性能的结构体系以及其连接节点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高强度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等高效能构件来形成全新装配式的高性能结构体系。
3.加快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产业优势,需要加快装配式建筑中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首先,应当研发优化的装配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对于研发预制率未50%以上的高层住宅使用的住宅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其他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应当进行重点研发,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的整体产业链专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其次,对于产业链的集成技术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从设计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所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集成,制定模数协同化、接口统一化的技术及相关标准。再次,对于装配式的结构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应当进行研究及优化。研究智能化的生产工艺中流水线的设计技术以及与之生产线中系统只能化联动生产的控制技术等等,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流畅性,保障建筑工业化的质量。
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发展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脚步已经全面提速。在各种良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推行大规模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并深入渗透到各个企业当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创新的浪潮当中。
参考文献
[1]王冬.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食品“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就是以培养“卓越工程师”或企业家为目标,创新专业培养理念和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食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两个:一是专业技术型,二是基础理论型;上述人才也许计算机、数学模型、基础理论等掌握得很好,但实践动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下降了。有的工程专业的学生只会写文章,对搞设计束手无策。近几年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率先启动的重大改革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目前,全国许多大学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制定了适合现代工业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培养一批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师开始了教育大改革。
(二)国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美国拥是世界上工程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国家,譬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卡内基梅隆等大学在工程学科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另外,美国富兰克林・W・欧林工学院对工程教育别具一格,与许多“先理论后实践”的工程教学方法不同,讲究的不仅仅是教授概念,更是讲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
挑战和课题联系起来。美国欧林工学院认为,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一要具备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二要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三要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四是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要求学院教会学生具有其将来从事工程行业所需的创造性,理解工程工作可能对人类社会的福祉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大学十分重视工科教育与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企业管理精神的融合,并制定出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一些工业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国内尚未有关于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制定具体内容的相关报道。
二、食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建立“新型食品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岗位”工程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工业化阶段面向行业,特别是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根深蒂固的面向岗位的工程教育传统观念,突破专业屏障,包括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隔绝,以便适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改革“岗位式”或“订单式”教育的缺点,即实行以工程师或企业家速成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按照“强工程、重设计、全素质”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育质量体系。
(二)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学校“独立教学”体系
食品工程教育要实行产学结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由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各行业协会或行业专家、教授组成,其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得少于50%。高校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人才作为全职教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或科学研究进行指导。让学生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制定鼓励企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对学生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长期企业实习工作计划,不断完善产学合作培养方案。
(三)创新“我要学”教学方法,改革“让你学”教育模式
传授知识做法以教为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为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的,僵化落后,教学效果差;要深入探索如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网络协作等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改进以“填鸭式”为主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要深入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养成与构建的规律,注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教学科研结合”联合培养模式,改革“以上课为主”单一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
大学的科学研究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重大的科技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大学生不仅要从课堂中获取知识,而且要从亲自做科研、做设计得到工程训练,只有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
(五)建立教师“工程能力”教学资质考核机制,改革传统“论文+课时”教师考评方法
大学要积极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称聘任和考核等制度;考核和评价内容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职称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另外,政府和学校要制定鼓励企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不断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承担实习制度和实施计划,不断探索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教育新模式。
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改革的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设计能力强,能从事食品加工管理、科研、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具备初步设计能力的食品“卓越工程师”。要面向现代食品工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设计能力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食品工程技术人才。以提高食品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针对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大师队伍,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设计教学环节,创建并实施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为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化、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和机制。
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
随着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改变,改革的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需要增加与食品工程有关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新产品设计开发、食品广告(影像)设计、食品供应链设计、食品包装设计、食品机械和自动化设计、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营销设计、食品虚拟现实设计等。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培养食品工程创新型人才主线,以强化工程师教育为核心,体现“强工程、重设计、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内容
优化工程教学课程,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汲取国外大学的经验,鼓励学生选修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例如:《美学》、《设计学》、《中外食品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除了要求学生限选专业英语外,还开设双语课程如《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果蔬加工工艺学》(双语)、《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双语)等,大大提高学生的设计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
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设计能力培养。在改革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要适当增设创新项目,鼓励本专业学生获取各种创新项目学分,以创新奖励学分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创新项目具体包括教师的科研课题、工艺设计和生产现状调查等;获取得分的依据包括:正式发表学术论文,或设计出较高质量作品,或取得国家级发明专利,或参加全国科技知识、技能竞赛并获奖等。
改革教学计划,提升大学生创业理念。增加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如《食品连锁经营》、《互联网+食品》、《财务管理》、《企业成本核算》、《食品政策与法规》、《管理概论》、《经济法概论》、《投资项目管理学》、《世界贸易组织》、《企业经营决策》等;在选修课程方案中建立创业教育板块,譬如,增加创业教育概论、创业技巧、创业案例分析等授课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水平,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工程设计性能力培养。增加课程实验设计内容,不断优化改进试验方法,要求实验设计课时所占比重达30%以上。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动物性食品设计开发大实验》、《植物性食品设计开发大实验》;也可以增加生产性设计环节,例如,《食品包装设计》、《工厂设计》、《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等。要充分利用假期实践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进行锻炼,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多样性的假期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市场或企业生产实习和企业调查等。利用科研训练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计入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能力;另外,要强化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的实践环节的监督,加大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权重。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行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调查式等新型教学办法,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减少答题模式的作业方式,增加读书报告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设计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素质。
强化工程实践训练,明确企业培养职责。校外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应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其任务是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与高校有关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实践训练质量。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并选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企业还应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并安排学生跟班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企业还要与高校共同为学生提供安全保护,并对学生开展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的教育。学校要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工程师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邀请到学校向学生授课,并作为学生工厂实习的指导教师。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探讨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学院要将制订《外聘授课教师工作暂行办法》,积极运用学校人才政策,结合本专业情况,开展人才聘任制工作,遵循“不求我专业所有,只求我专业所用”的方针,继续聘用一批国内外业务上拔尖,急需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同时,对外聘的人员加强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聘用人员及时辞退。
建立教师参与工厂锻炼制度,强化教师创造力教学能力。要强化食品工程师创新、创业教育和领导力教育内容,首先要培养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生产锻炼和新产品开发,使教师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融合,培养出一批能讲、会操作、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经历。
总之,要培养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就要改变传统工业化阶段面向行业、面向岗位的工程教育传统观念,突破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绝,改革“岗位式”或“订单式”技术或技能教育的局限性以及重学术论文轻工程应用设计的现状,实施以“卓越工程师”或企业家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只有按照“强实践、重设计、全素质”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改进以“填鸭式”为主的培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使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智力和创造潜力。
参考文献:
[1] 周文化,林亲录,郑仕宏,钟海雁.推进食品卓越工程师创新计划的思考.2013(2):157-160.
[2] 谢蕴江,张民,任海霞.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几点思考――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教育教学论坛, 2014(1):97-98.
[3] 罗欣,李大鹏. 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食品工业人才.山东农业教育,2013(2):20-21.
[4] 王雪艳.集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3(6):742-744.
[5] 袁先铃,叶阳,刘君,王凌云,刘清斌. 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食品产业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5):383-385.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在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和技术更新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研究分析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类型、性能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墙改政策、节能建筑实施政策和节能建筑技术要点,详细论述了建筑外保温技术的应用和特性,总结了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技术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工艺技术上呈现了多元化、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的出台,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适应建筑产品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改善建筑功能等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而生产的墙体材料,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实心砖以外的所有建筑墙体材料。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将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共分六类:1)非粘土砖,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页岩砖。2)建筑砌块,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石膏砌块。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集料混凝土条板,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石膏墙板,金属面央芯板,复合轻质夹芯隔墙板、条板。4)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工业废渣、农作物秸秆、垃圾、江河淤泥的墙体材料产品。5)预制及现浇混凝土墙体。6)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2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其次新型墙体材料应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价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对市场推广起制约作用; 材料的施工工艺、技术、检测手段等目前尚无规范限制,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个体利益驱动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
3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简介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应用
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墙体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等方法,下面就两种保温方法进行
论述。
3.1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内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被大面积推广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
但内保温会多占用使用面积,“热桥”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引起开裂,还会影响施工速度,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且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3.2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围护或者热工设备、阻抗热流传递的材料或者材料复合体,既包括保温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温的节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岩(矿)棉板、玻璃棉毡以及超轻的聚苯颗粒保温料浆等。以上各种材料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材料内部都有大量的封闭孔,它们的表观密度都较小,这也是作为保温隔热材料所必备的。岩(矿)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为矿物棉,它们都属于无机材料。岩棉不燃烧,价格较低,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但岩棉的质量优劣相差很大,保温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强度也低,耐久性比较差。
总之,用各种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建造房屋,要看最终产品商品房的造价能否被市场所接受。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只有全面的进行综合经济分析,认真地选择建筑体系,实事求是的宣传,新型建材房屋才能在更多的地方推广。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需要社会长期而持久的关注,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近期和今后发展的品种和产量,分别满足不同地区各类建筑墙体工程的要求,真正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徐惠忠,周明.绝热材料生产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郭莹.外墙内、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住宅中的作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2:46-48.
[3]胡小媛,许琳.我国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2002,6:2-4
[4]刘洪涛,等.几种常见的外墙保温形式及材料.[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1.1:39-40.
关键词:物流专业;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JZW20130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一、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1.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
2.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首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有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具有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了解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从这11条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现在培养大学生,要以科研之泉引教学之水,将基于研究的培养途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为支撑点,把当代大学生打造成世界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系统构建“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在进行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时候,需要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和考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培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等,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深入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及对应的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综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为此,武汉理工大学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了初级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初级工程师技术资格。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及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所以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三、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单一的、课程“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围绕探究式、科研训练式、工程实践式等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本科的教学及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当前面对世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根据“物流专业教育培养计划”的战略思想及多年来在一线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适应于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希望通过对“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的道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理想道德、强烈的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06.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京津冀都市区核心城市之一,处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东西长约130 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唐山市辖2市6区6县和5个开发(管理)区,进入21世纪以来,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快,一直处于河北省的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增强,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也是全国GDP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之一。尽管如此,但唐山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其占GDP的比重近10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格局,仍然是二一三的产业格局(见表1)。
唐山市服务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难以直接培育出高层次的服务品牌产品。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陶瓷、化工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五大产业基地。随着唐山市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唐山市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
产业服务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融合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来说,服务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产业活动部分来说,服务环节在各环节中所占价值也越来越重,其中包括研发、投融资及最后的销售服务等,都存在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所以要通过把握这样的趋势,使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而没有条件的企业则适合搞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形成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电子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了重大机会。特别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逐步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要,让公众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的初级阶段,即布局阶段,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整合资源方面,而以提供现代服务为主体的行业企业在唐山市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唐山市两化融合与数字唐山采取“借力引智”,引进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这也是唐山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利用自身资源所做的决定。
(一)“借力引智”,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
近年来,唐山市特别注重数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借力引智”,结合唐山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钢铁”、“数字煤矿”、“数字电厂”、“数字水泥”、“数字动车组”等技术创新平台,力求在传统行业广泛应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模型,有效推动企业能耗和效益双创新、双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09年5月,由曹妃甸工业区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颖牵头组织研究的“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完成。“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工业区十几年来科学论证和研究的大量基础数据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现代因特网络等先进技术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手段,建设软件系统和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将曹妃甸已完成的各项专题研究报告、规划报告、政府文件等资料进行整编、归纳,建立信息库。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把唐山、曹妃甸及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海堤及项目位置、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数字化动态反映,为科学决策、招商引资提供有效支撑。该系统也是工业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区置业大厦全面投入使用。
2010年7月,唐山硅谷科技园区“数字家庭”的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家提倡的“三网融合”重点推广工程,开发“广电现代物流业”、“广电互联网”、“数字家庭”、“智能能源网”、“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产业链,将电力线的电视、电话、电力和电脑“四网合一”。该项目由中联硅谷科技有限公司与唐山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合作打造。
(二)基础服务业初见端倪
唐山市在采取“借力引智”的同时,加强自身科技资源的整合,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基础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确立。建立了“唐山市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园区”,通过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科研中心的入驻来提升自身在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优势。通过“数字曹妃甸”,即曹妃甸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曹妃甸自身资源的数字化,为科学决策和招商引资提供服务。
“数字曹妃甸”是唐山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支撑,通过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港口管理系统、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覆盖面广的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便民利民的生态城区的建设,实现曹妃甸电子政务、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和生态城区的数字化,全面提升曹妃甸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资源高效配置等优势,使曹妃甸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和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曹妃甸新区政府管理和产业领域的渗透,最终实现“数字曹妃甸”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对策
唐山市的基础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布局的初级阶段,在依靠“借力引智”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基础上发展起来、服务业格局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着力建设自己的基础服务业。依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建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提升自身承载产业的能力,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优良的人居环境,完善自己的信息服务业。
(一)探索模式,建立新兴产业
摸索本市基础服务业发展模式,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适时完成从政府引导项目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过渡。传统 产业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科技含量的提升,即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二是加工企业自身主辅分离,服务环节剥离、外包和转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数字化提升必然也必须成为唐山市企业特别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其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工业数字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密切配合。总体来看,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与信息化实施机构的分离,建立或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把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实行整体解决和外包服务,引导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带动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服务单位要分工协作建立服务体系。基础服务业分工较细并向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各服务单位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基础服务组织也应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析服务市场需求,确定组织性质,分析组织功能,设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资源的优势,建立服务体系。
(二)提高产业的承载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促进唐山市的城镇化进程,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此外,唐山市在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和现代化都市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积极推动北部山前、南部临海城市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推进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唐山市要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加快基础服务业支撑平台的建设,面向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特色门户网站、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电子服务、物联网等基础性信息化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整合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唐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培养应用型对口人才,制定措施推荐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企业挂职,兼任企业的CIO,指导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研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群体的资源,如高等院校、情报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素质群体,充分利用该群体的专业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鼓励其参加实际项目,不断提高基础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五)创新地方的政府工业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理念,在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工业要素配置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加大力度,力求从体制上、思想上、措施上、实施上进行根本性的体系创新,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业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建萍.访河北省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做强“五大支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10-04-15.
[2]顾建萍.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新丰就推进唐山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N].中国电子报,2010-04-27.
[3]王亮.科技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理工大学,2007.
[4]李玉环.唐山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的纲要》的通知[Z].2003-11-20.
中国沼气学会作为我国沼气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沼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新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沼气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拟于2011年9月组织召开“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拓展沼气技术发展领域,实现资源化高值利用。
二、组织形式
1.主办单位:
中国沼气学会
云南师范大学
2.承办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协办单位: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
4.媒体支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沼气》杂志社
中国沼气网
三、会议内容
1.交流近年来沼气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
2.交流沼气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最新进展情况;
3.介绍沼气工程示范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4.研讨未来沼气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
5.开中国沼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四、会议时间
2011年9月26―28日,9月26日全天报到。
五、会议地点
本次会议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具体地点见会议第二轮通知。
六、会议费用
1.本次会议收取注册费1000元/人,主要用于论文集及会议资料编印、会议室和设备租用等。其中,中国沼气学会会员代表800元/人,在校学生400元/人;
2.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3.会议期间还将分三条线路,组织参观考察腾冲、大理和西双版纳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相关费用将在第二轮通知中说明。
七、论文征集
本次活动将广泛征集沼气技术和产业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的学术论文或综述文章,并通过形式审查后,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收录及出版(具体要求见附件)。热诚欢迎沼气领域的会员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学生踊跃参会、投稿交流。
八、联系方式
1,中国沼气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素平、刘耕
电话:010-59199381、59199382 传真:010-59199383 邮箱:
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张无敌、徐锐、陈玉保
电话:13508714255、13888083229、13888821945 邮箱: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附件:2011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征集
一、论文主要议题
1.沼气建设与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评价、国际经验);
2.厌氧发酵生化代谢机理(微生物生境、厌氧消化基础理论);
3.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及其产业化(新型池、新工艺、新材料等);
4.大中型沼气工程(装置及工艺流程、废弃物处理、技术经济评价);
5.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沼气工业化利用如发电、提纯等,发酵残留物综合利用)。
二、征文要求
1.与会者提交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限5000字以内),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要求;
2.论文需按A4纸排版,页边距上下为2.54厘米、左右为3.17厘米,以便于统一装订会议论文摘要集;
3.论文均应用Office2000以上软件排版,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ynbioggas@163,com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