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0:59
导语:在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进行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博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精”,把眼科重要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操作理论依据作为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在疾病和诊疗理论上筑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新”,增加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贴近科学前沿,介绍技术创新的选修课程,以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及临床医疗方面的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专业基础课上给予较大的自由度,采取不脱产上课方式,以保证临床训练时间。
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但许多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尽管按其资历或学术成就很快晋升为高级职称但仍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从住院医师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严格规范的技能培训体系。将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医师标准考核。根据眼科学专业培训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眼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又分为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级学科。根据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制定重点突出、全面培养的科室轮转计划,明确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的量化指标,如训练时间、掌握病种、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数及手术例数等,要求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又为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担任或协助总住院医师,对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充分掌握,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具及实验外科动物训练,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导师对眼科治疗和手术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实施研究生临床准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实验动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参与临床实践。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及辅导,定期组织考核。定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竞赛等临床学术活动,训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研究生参加讨论时的被动状态,为研究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承担的工作作风。
3开展以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为特点的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的变迁,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研究是目前体制下衡量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加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方式包括:强化研究生公共卫生学基础,训练科学的临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将研究生作为导师临床课题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科室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系列讲座及高水平学术讲座,培养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学国际化进程。通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选择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了从事眼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加强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除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和科研的同时,要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习思想[9]。组织研究生开展“近视普查与防治教育”、“社区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能激发其学习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公共科目、基础科目、临床科目的分值比例分配为10%、20%、70%,共300道试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基本技能的考试包括实践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考官由学位主管部门在各学业和考试委员会成员中抽取,采用多站式方式进行测试,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如体格检查、胸穿、骨穿、伤口缝合等多项临床技能操作。根据考试内容分为若干考站(每站设两名考官),考生以抽签的方式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考试并有现场提问,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需进行3站式考试。每站5-10分钟时间分值50分(其中提问占10分)共150分。考试完成后计算两门总分并加上学业和考试委员的评分(满分500分)。
1引进激励机制、推行研究生按比例末位淘汰制
对在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优秀者(如总分在前十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学金或优先去名校交流、优先留校等形式)。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均通过者颁发研究生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凭此证书方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同时按研究生考试人数5%的比例实行总分末位淘汰制(软淘汰),软淘汰者可延长学习时间,参加下一学期的中期综合能力考试进行补考,重新考试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评阅和答辩阶段,重新考试仍在末位淘汰之列者将终止研究生学习(硬淘汰),或与后期没有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学生(按研究生总人数3%的比例)发给研究生肄业或结业证书。
2讨论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
3.如何提高本科生基础医学课程的课堂注意力
4.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促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
5.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基础医学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7.长学制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体会与实践
8.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9.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
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11.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12.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3.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
14.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5.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基础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体会与反思 优先出
17.网络环境下PBL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8.用创新思维引领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以循环、消化系统整合课程为例
19.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讨
2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考试试题分析
21.高校扩招对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22.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3.改革与构建基础医学实验课体系的思考
24.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建议
25.创新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优
26.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8.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优
29.编写基础医学PBL案例的体会
3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3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初探
32.八年制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状调查与分析 优
3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优
35.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
36.地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37.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38.以“运动系统”为例探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39.临床实践渗透于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40.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的探索与实践
41.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4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43.基础医学实验的构建及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44.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问题及对策
45.以终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46.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考核评价方法思考
47.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
48.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49.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50.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5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3.高等医学院校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
54.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
55.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56.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57.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58.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59.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在非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中的体会
60.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61.基础医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价值
6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63.在高校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
6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65.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66.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67.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68.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69.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70.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应用
71.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72.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
73.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的浅析与改革思考
74.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5.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76.“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77.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
78.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9.T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80.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优
81.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体会
82.基础医学教育中研究生自主实验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8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84.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
85.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比利时基础医学教学分析
86.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 优先出
87.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与教学设想
89.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效果评价
9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2.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93.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9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95.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96.综合性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97.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98.改革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56-02
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其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以及从事临床实践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因此,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现状
1.现行的学位制度存在缺陷、培养目标不明确。医学研究生分为科研型(学术型)和临床型(专业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类型进行,侧重于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基础实验研究,未能完全认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仍存在“重科研论文、轻临床实践”的思想。殊不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研究生来说可谓重中之重,操作技能的训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科研论文的完成也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二者在时间上存在着矛盾[1]。结果造成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很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难以胜任临床医疗工作。
2.研究生扩招,生源质量难以保证,硬件资源严重缺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各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本各高校的实验室、设备器材就缺乏,在扩招之后,硬件设施更是难以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2]。
3.课题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科研工作是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普通医学院校在教学条件、培养经费、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与重点院校、综合大学存在一定差距,无法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和交流平台,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课题供所有的研究生参与,研究生独自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受到限制[3]。
4.教学实践环节不够,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一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增设教学实践环节,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教学任务。但从目前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实践的目的。
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明确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生教育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应高于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严格的计划和制度把关。首先,研究生必须切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尽可能地侧重于科研所需,使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科研实践又为研究生成才服务;同时应将实践能力培养列入教学大纲。为保证临床训练时间,新生入学后就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此外,根据不同专业有计划地制定轮转科室及时间,明确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量化指标,如所管床位数、病历书写量、参加科室病历讨论及学术讲座等,要求研究生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训练[4,5]。
2.加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沿性和交叉性。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学科实验平台等基础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同时要全方位开放实验室,使研究生在课上及课后均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科研训练或学术研究,全面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时能够为研究生在实验课及学位论文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全方位的开放模式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建成了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的支撑平台。
3.加强教学实践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能力,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根据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安排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如开设实验课及批改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辅导答疑等,并要求研究生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每学期总学时不少于20。
4.参与并申报项目。项目申报涉及科研信息的搜集、科研思维的梳理、科研问题的凝练、科研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及培养科研写作能力。因此,导师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申报课题(如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性项目申报),研究生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可切身体会到科研课题的申报的全过程:如标书的书写、立项、实施、结题等,从而对基础或临床研究有一全面、清晰认识,有益于他们日后把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人,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的作用。导师的言行、理论水平、临床能力、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学术作风、医德医风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未来的成长[6]。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活跃在医疗、科研第一线的主力军,医学生所必备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都从此而来[7]。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如: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如:从国内外高等院校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如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
6.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许多临床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因此,研究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为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为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研究生的管理与考核,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8,9]。如:日常考核:研究生应根据每天完成的临床培训工作如实填写《研究生培训登记手册》,指导老师审核并签字。出科考核:研究生每轮完一个科室,必须由科室考核小组或负责医师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出科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个科室。此外,还要定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见病的处理能力。
三、结语
总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科研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各医学院校要明确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采用新策略,将研究生培养成“智、能、德”全面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朱才众,赵坤,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5):752-753.
[2]陈发明.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5):931-934.
[3]曾令全,李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5):68-70.
[4]肖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3,(2):47-49.
[5]刘洁,卢中秋,吕建新.地方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30-34.
[6]石清云,孙艳洁.教师视角下高校研究生学术指导路径探索[J].高教探索,2015,(1):94-96.
[7]张诚,李强,吴庆琛,等.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0):284-28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 自主学习 自主成长
研究生是经历过本科教育的成年人,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能力,研究生的“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是医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以下粗浅体会。
一、充分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西方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其核心点是回答如何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学习,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首都医科大学第四轮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应纳入改革之列。
二、积极营造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氛围
医院作为临床医学院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医院要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提供全面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相关政策。如让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多承担一线工作,让有资质的学生独立值班管理病人;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及奖励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为研究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包括把网络接入宿舍、建立文献检索学习室以及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室和基础研究实验技能训练室等。没有自主学习的观念,就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从入学、入院教育开始就给学生灌输研究生“三自”教育和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理念。
三、导师应成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引路人
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是指引方向,研究生导师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学生临床及实验技能,不需要灌输式的教育,而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次是提供条件,开展学术研究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做支撑,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研究生导师要有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项目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再次是把好关口,研究生初次走上研究的道路,难免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如何查阅文献、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等都需要导师把关。因此,研究生的学习是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和学术上的引路人。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在履行职责的时候,要有引路人意识,应该尊重、鼓励和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导师应为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激发创新热情,积极推动创新能力的释放。导师要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潜移默化感染研究生,带领研究生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提供便利条件
1.临床实践是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包括参加临床轮转和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在医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以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需要摄取广博的医学知识,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动手练习临床操作、动脑锻炼临床思维,以掌握过硬的诊疗技能,具备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主动寻找临床问题,自觉运用循证医学和实验方法,以具备临床科研能力。
2.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研究生的教学,而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一直受到学生欢迎。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院对开设的研究生临床理论课程,提倡以研讨式、参与式和思辨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探索PBL教学方法,并建立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自学。
3.模拟训练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自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可以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近年来,临床教学模型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各种仿真模型的出现,为模拟训练创造了条件。我院建立的临床技能训练室,购置了较为完善的各学科临床技能训练设备,并配备了相应学科的培训师资,全天候向研究生开放。
4.网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和成长提供新途径。医院网页应有研究生教育的一席之地,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院的网站有教育教学专栏,设立了研究生网页,是研究生参与建设的。研究生网页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内容,还增加了党建版块、团员风采、素质教育、安全教育、论坛、就业指导、活动公告、娱乐版块、心理调节、师生互动平台等内容。网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成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展示的平台,也是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全面成长的一个新途径。
五、鼓励开展研究生自主成长型系列活动
1.学术活动助研究生自主成长。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学术化的教育,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我院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论文交流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学到了国内外最新理论、知识及技术,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组织或协助导师组织的学术活动中得到锻炼。
2.品牌系列活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于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当然重要,但高层次人才应该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学校研究生会组织的品牌活动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篮球赛、摄影比赛等都有我院研究生的身影。我院的品牌活动新年联欢会、毕业生欢送会以及佑安户外行也深受研究生欢迎。所有这些活动,从组织、策划、举办到总结、报道等都是在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研究生会带领下由全体研究生共同参与完成,医院则给予佑安专项基金支持。品牌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研究生的业余生活,舒缓了学业压力,强化了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内涵丰富,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春玲,超.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J].前沿,2012(1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处于科研、临床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本文仅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浅谈几点看法。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
我校就读的临床型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有较短的工作经历。由于考研的压力,许多学生大学实习期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导致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基本技能培训。此外,目前普遍存在临床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广度与专科知识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加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专长趋于窄而精,无疑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1]。
1.2 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他们而言,科研训练和实验室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目前的培养计划主要用于相关专业科室轮转,根本没有安排实验室学习时间;如果安排实验室工作,就必须缩减在本专业科室学习时间,这对于原本就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也是很不利的,可能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因而,如何能在这么短的学习期间,即学习临床本专业知识、相关临床理论,又增加深度、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导师及医学院校面前的难题。
2.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 加强文献的阅读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所要阅读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定期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改变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式的输入的教学模式[2],“让学生自己讲”是很好的激励措施。要求研究生学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并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第二步的选题做充足的准备。
2.1.2 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不能随意杜撰, 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正确的选题、严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求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使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文献及参考书的阅读对本专业的现状及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临床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个体特点,采用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教育方法,使学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3]。导师则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4]。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研究课题的目的不只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是去探索、发现及创新的过程。课题的设计一定要重视细节,要精确合理,病例数目一定要充分,研究方法要具有可行性,要仔细推敲和研究,不要在课题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2.1.3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研究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实验数据不能修改,更不能编造。要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技能的培养
2.2.1 三基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专业方向较为明确,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但由于每个分科都有它专业的特殊性,导师在研究生第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给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就要选择一些与临床医疗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课程。要重视研究生的临床三基学习。
2.2.2 临床思维的学习和建立
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得到强化的。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从患者接诊、检查到治疗,全套正规程序严格要求。跟随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教学查房都是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查房时,研究生汇报病史的过程就是检验其临床思维的过程。定期进行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的讨论,讨论时要要求学生准备,并发言。跟随导师上专家门诊,也是临床学习积累的重要环节。按我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有10个月的相关科室的轮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金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6-808.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0):305-30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0392
国内刊号:31-1901/R
邮发代号:4-7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