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1:00

导语:在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第1篇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质探究实验中NaO与CO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O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O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5]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第2篇

由于教育体制和现实的一些因素的制约,我国高中的化学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普通教室中完成,由教师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但枯燥无味,学生面对微观的化学物质和反应,难以理解和记忆.而化学实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书本上的文字灵活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也在实验过程中能让学生对科学的真实性和实用价值有所了解.例如钠遇水的实验,实验的反应现象有多方面,学生难以记忆.而在真正看到实验之后,就能观察到,钠首先是在水面上浮动,发出响声,并不断游走,然后逐渐消融,水变为红色.这样的实验观测更有助于学生记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并从教学中得到快乐.化学实验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探索的科学情景,其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常常是真实并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课堂很容易使学生由被动的角色转为积极参与、有目地学习的主动角色.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理解知识点和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的问题,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智慧,同时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丰富了教学资源.所以,利用真实的实验问题来进行教学,有利于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多多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对身边的问题进行解释和探索.

二、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化学这门基于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如果仅仅是书本教学,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而目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化学元素和反应方程式牢记于心,但是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不了解,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得到的,其实并不理解其原理,只能用来参加笔试.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就显得对知识的掌握很不透彻,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各种实验器材和步骤也非常陌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国高中化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实验机会:一是学生年龄比较大,能够认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二是学生也掌握了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和操作知识,现在只需将书本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落实.之前的大多课堂只有一组器材,并且由老师进行操作,学生只能观看.而我们倡导的是真正的实验教学,即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实验的步骤和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也会记忆的更加牢固.

三、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不仅仅应该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检验,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已经预测到了实验的结果.化学实验应该是具有开放性、无事先预设并且具有很强逻辑思维的实验探究活动.新课标要求在我国高中化学实验部分的教学中,要合理、积极地运用生成性的教育资源.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在思维、意见和情感上进行一些碰撞和摩擦,而不是平淡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高度的热情.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运用到不同的化学药剂和溶液,但是这些物质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很可能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甚至是意外,这时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课本的描述.针对这种异常的现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意外的教学资源,引导和带领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积极性,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和不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失败的原因,把实验带来的不良影响转化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学会和运用发散和开放式的思维,而非单一的思维模式,能够考虑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更加客观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质.

第3篇

【关键词】物理知识;高中化学;化学实验

化学学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和物理一样,也是对物质世界进行研究的学科,只是对物质分析深入的层次不同罢了。在操作化学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关键性难题无法解决,就需要应用到物理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化学实验课的质量和效率,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高中化学实验中的难题就具有相当鲜明的现实意义,对攻克化学实验中的难关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高中物理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化学所涉及研究的是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及其运动,而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形式和结构。当然,两者都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来研究的学科。在教材中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综合的,如物理教材中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空间点阵等内容就如化学知识中晶体结构、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胶体性质等紧密联系。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对化学知识中的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作出明确的解释。只要仔细研究物理课本内容,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的规则、定律、定理等内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可渗透到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在热力学问题的研究上来说,化学知识所涉及的热力学问题主要有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反应热、燃烧热和生成热等。在物理知识中的热力学问题主要涉及到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还包括有分子运动论中的分子间距问题;气体化学反应与环境压强和温度之问的关系;超导材料等化学实验活动。由此可以发现物理和化学两个科目的知识内容存在着很多相似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相同的事物,从物理和化学两个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解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同一事物的研究,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的关联性。因此,将物理知识渗透到化学实验中是教育的进步,也能让我们更加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二、在化学课程中横向渗透物理知识

课本知识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去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将相关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在化学实验操作中,我们应寻找这两门课程的共通点去挖掘加工,合理运用。如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一节的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1)对离子晶体里阴、阳离子数之比不容易理解;(2)食盐晶体为什么具有正方体的外形?(3)分子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是一种怎样的力?这些问题用化学课本上的书面知识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如果利用物理课本中的《晶体和非晶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内容运用其中,那么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了,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当然在化学实验中的许多活动都是根据物理现象来进行判断的,并伴随一些物理现象出现。例如包括有吸热、放热、发光等,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很多趣味小实验都是依据这一原理来操作设计的,如彩色烟火实验,用4gKClO3、4gC12H22O11和2gSr(NO3)2可以制作出红色的烟火;用6gKClO3、明矾、1.5gK2CO3就可以制作紫色烟火,如果加入不同的金属,在燃烧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烟火特征。红色烟火的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热量;C12H22O11+12Q212CO2+11H2O+热量;4Sr(NO3)24SrO+8NO2+2O2+热量。这些实验现象基本都是以物理知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化学实验现象都与物理知识脱不开关系,在运用时应紧密结合起来,更能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

三、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迁移能力

虽然在教科书内容上,对我们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化学实验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将物理知识和化学实验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来说,物理知识为化学实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具备一些条件,就是要对物理和化学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出发,将已知的物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达到相应的化学实验效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注重对物理和化学理论知识学习,寻找两门学科之间相关性,培养自身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对我们学习化学这门功课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应参与其他学科之间广泛的联系,提升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随着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物理与化学知识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已不露痕迹,不分你我的境界。灵活巧妙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难题,不仅能够强化我们对化学实验活动的操作水平,也极大的提升了我们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解决各学科之间的不足。本文从高中化学和物理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出发,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凸显物理知识为基础,阐述了关于物理知识对化学实验活动的灵活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探索化学实验中的奥秘。

作者简介:周雅玮,女,山东济南市人,民族:汉,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二班学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激趣”、“导思”和“示范”的功能,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向导。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激趣导思,突出实验的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型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例如,在金属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钠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实验演示,注重实验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实验演示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科学态度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实验操作示范,从药品的取用、仪器的安装到现象的观察,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通过实验教师娴熟的操作、严谨的态度和精彩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实验探究的健康发展。

3.以美激情,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若不设法培养真正的美感,就不是完备的。”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与科学原理构成了独特的化学之美,是学生激情和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追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索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对化学原理的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了“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4.优化设计,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有些演示实验容易产生污染或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为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坚持无污染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为追求最佳实验效果,我们注重对有缺陷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增补,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系列现象分解化,提高了演示效果,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做铵盐的分解实验时,学生容易将氯化铵的分解与碘单质的升华混淆,为突出分解的化学特征,我们将演示实验作了改进(见下图),通过pH试纸的颜色变化和洗气瓶中的白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了氯化铵分解过程一系列现象的化学本质,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科学态度

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运用知识,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抓好分组实验,我们致力于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以人为本”,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改变教学程序,营造探索环境传统的学生实验是在新课结束后进行的,由于演示实验的“前摄抑制”,学生对相应重复实验的激情已淡化。在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尝试将常规教学中要待新课完成后才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变革为新课学习的探究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化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设计《苯酚》的新课教学时,我们考虑到演示实验虽多,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危险性小,加之学生均已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预习新课后直接进行实验探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冲动,他们相互研究和协作,获得了出奇好的实验学习效果。

4.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协同实验是综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类过渡型课堂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开展的化学实验,它常应用于新课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教学效果最好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

1.优化教学程序,强调师生互动设计科学的实验教学程序搞好协同实验的关键,协同实验教学程序框图如下:

由图可知,学生是协同实验中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及问题讨论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实验目标的引导、教学环节的调控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思考题,协调“讲授--实验--讨论--训练”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当主角,教师当参谋,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创设实验氛围,培养合作精神协同实验通常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师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要明确,协同实验是激思导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目的,不能把协同实验上成游戏课。为保证协同实验课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建立活跃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加强对协同实验的宏观管理,调控教学节奏,强调实验的纪律,确保“放得开,收得拢”。教师还要强调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合作实验,通过协同实验课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

3.引导现象观察,突出实验探究协同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协同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应适时提醒学生观察那些不明显或稍纵即逝但却反映变化本质的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现象,适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增补启发性实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难释疑,使认识深化。

例如: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可设计协同实验教学程序:

[激疑]如何证实氢氧化铝具有酸性?(学生讨论)

[协同实验]取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

[讨论]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原因: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

[激疑拓展深化]反应物的加入方式对反应现象有无影响?

[协同实验]将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第一个实验比较。

在补充的实验中,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瞬间稍纵即逝的白色浑浊,以及最后产生的白色沉淀,引导学生了解反应原理:

通过对比实验及分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方式对反应历程的影响,更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是在科技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不仅在于它能帮助人们掌握知识,还在于通过它能将知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认识,开创新的认知领域。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桥梁。将化学实验应用于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

社会实验包括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所涉及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开放实验室,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对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如:讨论苯与溴苯的分离时,有的同学提出:水难溶于苯与溴苯,且密度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可利用水将苯与溴苯分隔为上下两个有机层,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我们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假设的不科学性。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谛学生思维和创造。我们利用其独特的激趣、探究和创新功能,设计探索性实验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实验小组设计碳与浓HNO3的实验,开始是将灼热的木炭投入浓HNO3中,因热量迅速被溶液吸收,无法获得预想的实验效果。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逆向思维,设计了右图装置,将浓HNO3滴到灼热的木炭表面,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我们还注意将探索性实验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为探索消除“白色污染”的方法,学生用多种药品尝试了对废弃泡沫塑料的降解,未获得理想效果。后来学生从“石油裂化”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将泡沫塑料进行催化裂化,成功地将污染环境的废物变成了有用的化工原料----“塑料油”。上述实验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改进,分别在《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实验改进栏目上发表。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对化学的体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3.开展社会实践,扩展化学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广阔的社会是最大的实验室,结合化学教学,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如:学习《合成氨》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化肥厂实地考察;学习《中和滴定》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质验部门的化验室,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感性认识,拓宽了知识面。利用寒暑假期,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调查厂矿“三废”和城市污水对长江葛洲坝电站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实验论文或调查报告。化学社会实验活动和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将实验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学术课程的学习与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持续发展,我们决心把化学教学的改革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