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08
导语:在留守儿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调查结果看,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学业成绩,约占50.9%。就学业成绩而言,留守儿童处于中等及以下者比例较大,占了69%,优秀者寥寥无几。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60%的学生会选择请教同学,很少有人会去独立思考或请教老师,学习上惰性严重,缺少进取之心。
二、生成性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就社会层面而言,目前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因相互协作的失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关爱机制。在开展相应的关爱活动时,基本上都是些“表面文章”,无法有机协调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也就不能深入留守儿童的情感内心,为他们切实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关爱活动,并将这种关爱形成长效机制。
(二)家庭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亲人,这部分监护人中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也相对陈旧,无法与其有效的进行情感沟通。有的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交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即使有着简单的交流,那也只是一些对于学业或健康方面的表象询问,根本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情感。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只要孩子身体是健康的,他们也就自认为尽责了。而远在外地的父母,他们的关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感觉亏欠孩子,于是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成了他们唯一的补偿方法。
(三)个体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其成长历程中,普遍存在心理发展异常的症状。常常伴有孤僻、内向、自卑、不合群、感情脆弱、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加重了学校在对其进行教育过程中的难度,这也成了学校教育中最值得研究的难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扩大学校监护职能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特殊需要,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进行教育补位。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当学生寄宿到学校,就意味着家庭把固有的照管儿童的职能移交到了学校,学校不仅要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还要代替家庭承担附加监护和看管未成年人的职能。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定期培训,敦促他们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学校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亲情聊天室,并定时开放。通过可视网络、电话等方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进亲情感染力。设立心理咨询室。选派亲和力强的教师参与咨询,并作出及时疏导,最大限度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性帮助。强化生活老师职责。在寄宿期间,生活老师要充分发挥生活指导职能,注重生活细节,将宿舍管理家庭化,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的温馨氛围。
(二)拓展教师教化职能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方式手段,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当重视育人。谈话、走访常态化。针对班级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由班主任根据师生亲疏原则,将其分配给任科教师,开展“一对多”帮扶活动。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促进其学业发展。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刻意地在教学环节里,适时并恰当地渗入相应的亲情内容,以激起留守儿童的感情共鸣,感恩父母,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动力。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帮助他们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及时进行目标达成性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发挥课程辅导功能,积极开展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空间,无疑是让他们排解忧虑,展示自我,忘记孤独最好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室、科技室、美术室、劳技室、音乐室以及生化、物理实验室等学校现有功能室,大力开展与之相应的实践和竞赛活动,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将知识技能化,技能知识化,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校级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体育运动、音乐、美术等,力求形式多样,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大肆表彰,增强其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他们积极、阳光、乐于助人,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付出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家校联动,促进交流
1.国家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命运,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状态,使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在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缺乏必要的正确指导,再加上祖父母一代教育固有的弊端,诸如溺爱儿童、轻道德重物质等,尤其是对处于农村环境下儿童,其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极易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无论是对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幸福感,还是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造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引导,强化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无疑是较适宜的时机。只有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才能为其父母更好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并以此促使国家继续健康发展的稳步进行。
2.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关乎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得不到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上的正确引导,极易使他们在道德品质上发生偏离,有的儿童不服学校管教、肆意违反学校纪律、沉溺于网络,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纠缠在一起,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生活堕落使他们的心情感到压抑,对他们性格的健全发展形成障碍。通过对当前留守儿童在思想层面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他们存在对生活热情不高、没有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提高其素质的要求,是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生命教育质量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要想实现高效率的生命教育效果,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合力,只有使这些因素密切配合才能发挥生命教育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功能,具体可以体现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奠基工程,在此要重视不断加强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优化家长的教育思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因此,父母在对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选择时,要以高素质、良好的品行、较高的文化水平为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就尽量对监护人的监护作出一定的要求;学校教育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水平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不断明确教育目标、教学思想,发挥其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作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应该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角度入手为儿童提供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主要阵地,要从农村留守儿童身边发生的事入手,通过对儿童行为规范的指导,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带领学生开展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参观活动,使他们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实地训练等方式加强儿童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并以此净化农村留守儿童不良的思想认识。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2.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
我班学生也写周记,但这本周记却是我和他们沟通的桥梁,他们诉说着生活的点滴,书写着夜深人静的孤单,期盼父母的陪伴,由爱而怨的无奈。而我只是用心地去读、去品,偶尔留下几句鼓励的话,然后在某节班会课上,细细地言说父母们的爱子之心,盼子之情,融化学生心中的误解,理解父母的无奈与期盼,最终激励他们隔着空间,与父母同心奋斗。也有的同学用QQ给我留言,我也喜欢在空间转载一些质朴的情感文章供他们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对父母的怨少了,爱增了。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留守儿童,在与父母的情感上需要正确航标的指引。学会爱父母,他们才会关爱同学,关爱社会,尊敬师长。
2事实教育,以理服人
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在他们认为做好了,父母也不会及时表扬自己;犯错了,父母也不知道,更不会遭到打骂。因此,他们尽可能放纵自己,说脏话、打架、违反纪律等等。着实让班主任头疼,就算和家长联系,也都是那些溺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关系不大的亲朋,在班主任面前说一堆好话,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七年级上学期,我班就有这样的同学,尤其以甄同学为典型。在一个寒风冷冽的冬日早晨,我拿着教本准备上课,但风太大,我推不开教室的门。这时有位同学从里面拉开了门,并把门稳稳地推到墙边,瞬间的感动无以言说。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我发现这位同学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他能主动地帮同学捡东西,主动地把桌子擦干净,主动整理别人的作业本,尽管他一次作业都没送过。以前找他谈话,他总说什么都不会,自己没好的。又是一个风大的日子,我决定再次找他谈话,先说了那天我的感动,然后说了他默默做的事,我们谈了很久,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说事实,最后他笑着走了。慢慢的,我听到了他读书的声音,看到了他的作业本。留守儿童有着自己脆弱的一面,由于长期的放纵,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甚至于不敢承认自己做的事情。这时,我们只能拿事实来说话,加以评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在自信的基础上,更好的改变自己。
3人格尊重,以诚相待
教育学生并不是一定要当面指名批评某位学生,而是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尊严,每个人都爱面子,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他们也需要被尊重,被爱护,一味的呵斥,往往起不到育人的效果。也许是因为留守,他们多了一份敏感与细腻,他们更善于察言观色,更需要真诚和夸奖。我们班的黄同学,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后进生,不仅不爱学习,而且放任自己。在一次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我发现了他的优点。起初他一首都不会背诵,我就让他站着背诵,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他说他会背《山中杂诗》了,我并不以为意,随口问会写吗?他说有几个字不会写,我就给他一分钟的时间,让他把不会写的字写写,之后他到黑板上把整首诗都默写出来了,而且准确无误。我很吃惊,我也意识到他是一个可塑之才,我不失时机用“心”开启“心灵”的征程地表扬了他的聪明,他很高兴地笑了。之后我说再背一首,他果然也背会了,此时我又以他为榜样,鼓励我们班别的同学向他学习。情感的投入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付出,就不会换来学生的真心,也只有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极具逆反心理,他们更需要被人尊重和爱护,在爱的基础上,拉近彼此的距离。留守儿童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投入情感,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才能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从而更好地以情感化学生。尊重学生,以诚相待,多一点爱,学生幸福,老师也快乐。
4对照比较,激励上进
留守儿童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优秀生,他们有多坚强,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小小年龄的他们,早就学会了坚强、独立地面对生活,不仅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老人和弟妹。在我班,黄同学是班级前五名、年级前十名的优秀生,如果不是那次家访,作为她的班主任,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个娇小女孩却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她要起早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做饭,要督促弟弟妹妹上学,收拾完家务她还要自己赶到学校。她从来没迟到过,成绩一直领先,电话里她的父母对我说,对不起孩子,但孩子让他们欣慰、放心。其实,我们班百分之八十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待人文明礼貌,而且坚强自立。他们之间的比较就是最好的德育。
5刚柔相济,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有多大的改变。刚转入我班的一位学生在周记里说:“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但为什么这班学生都不欺负她呢?”之后我也认真地思考了这句话。也许,在学生眼中,女教师多些仁慈,多些爱;男教师多些“暴力”,多些严格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在工作中要把握好“刚”和“柔”的力度。言语的劝说固然好,既尊重了学生,又不伤感情,但不可以一味地护着学生,不可以滋生他们不合理的要求,更不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就没原则地宽恕他们,这样的呵护,不仅不能教育学生,还有可能葬送了学生的前途。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刚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自己就要好好做人,有些事情不允许学生触犯的,就没有任何姑息的理由。马卡连柯说过,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能吸引学生努力学习,不懈奋斗。但我们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一时的柔情,会成为姑息留守儿童缺点的温床;而一时的刚气十足则会挫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变为压抑其天性的枷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真正地做到惩罚分明,有表扬,也有批评,在刚柔相济中,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和scL一9O对芜湖一所中学1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人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论文百事通因此,有关这一群体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学习成绩、社会交往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桑标、范方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和**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00,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目前,大多数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都表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优,但对于人格对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响,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在芜湖市某初中进行取样,其中留守儿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选取非留守儿童8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试年龄在13一15岁。
(二)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实测,该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持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心理健康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
数据录人完成后,用SPSS11.0进行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等。
三、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人格类型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量结果,将SCL-90中10个因子分呈阳性的被试及EPQ中典型精神质和典型神经质的被试人数统计。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按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分类,对其心理健康十个因素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十个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三)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由艾森克人格问卷区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精神质、内外向以及神经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神经质人格类型中,焦虑因子对其人格类型产生显著差异(F=3.45,P=0.029)。
四、讨论
1.1心理安全感量表该量表包括“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共16个项目,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96,重测信度为0.742,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1(非常符合)~5级(非常不符合)。其中,总体安全感得分是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得分之和。“确定控制感”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确定控制感越高,反之越低。“人际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总体安全感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1.2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由北京大学的胡月琴和甘怡群共同编制而成,共27个项目,包括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而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12~0.56之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个人力得分为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的得分之和;支持力得分为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的得分之和。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法,1级(完全不符合)~5级(完全符合),各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抗击挫折的能力越强。
2结果
2.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心理韧性的得分差异
留守儿童在心理安全感的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及总体安全感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在积极认知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目标专注因子和积极认知因子上,留守男生得分低于留守女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其余维度或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其心理韧性得分相关性
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中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及总体安全感各维度得分与其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相关(r=0.123~0.397,P均<0.05)。见表2。
2.3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其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安全感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心理韧性的个人力、支持力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enter法),结果发现心理韧性的个人力和支持力对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及总体安全感均有显著回归效应,Beta值(绝对值)在0.121~0.440之间,解释因变量变异在21.5%~23.5%之间(P均<0.05)。
3讨论
3.1遵义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及心理韧性水平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总分以及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维度上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缺失、亲子关系分离,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缺少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进而无法体验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认为,从小缺乏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的儿童,就会产生不安全感。本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因子及个人力和支持力因素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迫于生计,往往很少有时间与其子女沟通交流,加之中学阶段的儿童恰好刚进入青春期,各种身体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均有可能导致其心理变化,亲子关系分离、临时监护不力、学校补位不足,以及社会教育的缺乏等内外环境现况难以满足留守儿童支持性资源的需求,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其心理韧性特质的发展和形成及心理安全感水平的提高。
3.2留守女童较留守男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上水平更高
留守女童目标专注水平之所以较留守男童高,可能与不同性别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从心理发展上看,女生较男生心理发展水平更快,心理相对更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越成熟越有利于个体全神贯注、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着目标前进。本研究还发展,留守女童的积极认知水平较留守男童更高。CKMalecki等的研究认为女童可以知觉到更多来自朋友的支持;辛自强等的研究也发现,女中学生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要高于男中学生。当然,这同样与个体的性别差异关系密切。
3.3心理韧性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得到了发展,加之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影响,中国又选择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道路的变革促使社会格局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到城市去打工。现今城市中高楼大厦,城市中整洁的环境等都是由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实现的,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户籍等原因,他们的孩子并不能跟他们一起到城市中生活必须寄养爷爷奶奶身边或是寄养家乡的亲戚中。外出务工的群体逐渐的壮大,留守儿童的就越来越多,今天我国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缺失父母的关爱而存在许多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本文则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讨论。
二、网络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关系
现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国家,其综合实力已不容世界上任何国家小窥的泱泱大国,这背后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而这种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对外带来外国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内促使社会人口格局发生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由计算机和网络两部分组成,计算机全称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并高速度的处理大量数据的只能电子设备。而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社会人口格局变化就是指中国现代经济政策的变更,外来务工人员疏于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致使“留守儿童”心理,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很多问题。这样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社会人口格局变化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范畴。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几乎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同时也影响了每一个人。社会发展需要依赖个人的发展,当今的个人发展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每个人的发展与网络都是息息相关的。网络给知识传播和新事物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方便人们更及时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但是当今的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存不仅仅为传递正能量,正面消息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消极信息和因素的传播,对于消极网络问题成年人尚不能处理的十分贴切,对于好似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讲就更难以把握了。这一时期的儿童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就被网络的消极面所“吞噬”。
三、针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当今的社会发展不能离开网络,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能再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更有群体壮大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就必须调节“矛盾”双方关系,尽量寻找到可以使双方达到“共赢”的方法。笔者根据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和一些相关的调研针对网络消极面对留守儿童影响的弊端提出以下三条措施。第一,留守儿童随父母到务工地去上学。孩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细心照料和正确的指引,但由于户籍问题大多数的务工子女都必须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针对这一点国家可以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一定的开放政策,让符合一定指标的留守儿童可以随着父母到他们的务工所在地去接受教育。这样就给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和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第二,扩大教师的监管范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教师,他们不但可以教授给孩子们知识还能影响其人格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师职责一般都是负责教书,教书书本的上的知识,很少有教师能顾及到孩子的生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照料和指导的缺失,也可以由教师来弥补,虽不及父母的爱细致绵长,但至少可以保证孩子的成长不迷失方向。第三,为留守儿童组建专门的学校。针对一些父母没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师能力又有限的条件下,最好是组建一种完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学校,在这类学校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心理知道,知识教授,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的爱。让这些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并同时正确的指引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总结
1.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平均年龄为11.6±1.05岁。其中五年级238人(44%),六年级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汉族418人(78%),少数民族113人(22%);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与自编调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测量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和La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①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7~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85。②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有24个项目,量表按五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90。③LaGreca等人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共有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越强。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6,重测信度为0.67。
3.研究过程。分层随机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个班,发放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3%。采用团体施测,统一指导,施测人员统一培训。
二、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其中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打工的178人(84.8%),双亲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来说,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都会在外出前提前将孩子安顿好,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长大都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照看子女,也有一些处理不当,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少数民族的父母极少外出务工,只有7人仅占3.3%,这可能是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和文化有关。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亲和89%的父亲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获得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选择背井离乡。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儿童社交焦虑的对照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的常用工具,其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2.859,P>.05)、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1.155,P>.05)、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F=.150,P>.05)。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样本选取不同。本研究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心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而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的结果与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实施调查的人员不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是由教师、学校领导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测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学校,测量在两天内完成。三是该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级1/3~2/3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因“从众”的心理,并未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反而能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小群体,相互支持。
三、结论与反思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差异性比较,不呈现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在自尊、情绪和社交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是有差异的。
2.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理解,分析儿童的生长环境,既要重视影响儿童成长的客观因素,也不可忽视儿童是成长的主体。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对孩子做出及时的教育,但这不是影响其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必须通过儿童这一主体内因起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留守儿童特有的,只能说在留守儿童身上更为突出而已。教育者不应给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留守”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归因为“留守”。
3.儿童教育责任被分散,引发了教育的推诿。家庭教育本由父母双方承担主要责任,目前却被分化和分解给抚养者。儿童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就会相互推卸,让孩子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无所适从。同时,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困境就是,抚养者过多地把责任移交给教师,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呼吁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仍然是家庭。尤其是,乡村教师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和工作压力已是筋疲力尽,一个班留守儿童过多,家庭又没有好好关注,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往往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这就要求他们的独立能力要强过其他孩子,但在调查中只有2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较强。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让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必须要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上下功夫。留守儿童的思想既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父母工作地的影响,思想的变更和生活学习环境的差距,现实生活事实与价值观念的差距,往往使得他们痛苦、纠结,容易出现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观念不符合其行为,更有时与其处于敌对矛盾状态。首先,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功能观。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组织中的人为基础。班级管理活动要改变唯“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为上的现象,要围绕着“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而开展。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幸福,班主任要用心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天赋、禀性、需要、兴趣、特长及身心健康状况等,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优势和劣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对于农村学校存在升入好的大学难而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因昂贵的学习费用对求学望而却步的客观现象,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知识观,让学生知道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职业,也不单单是为了考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享受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把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浸润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使孩子们有自己的正确观念,自己的积极行动。第二,通过情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孩子们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在问及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父母在家还是外出打工时,小学阶段的孩子100%回答的都是要父母留在家里,哪怕是一方在家也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依赖性明显存在。访谈中三分之一的女孩,谈到对父母外出打工时,面部表情有明显变化,有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而在问及父母在家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时,他们明显表现出父母在家的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当问及如果你的父母也选择外出打工,你的态度时,100%的小学生反对,其中有三个女孩表示要以离家出走来阻止,孩子们愿意接受生活条件差些,但父母在家。父母外出打工本意是要改善家庭经济,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往往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亲子关系的疏离,孩子成长的不如人意。积极、自控的情感为孩子们的独立性养成提供坚实基础。小学和初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发展变化很快。他们在与成人及伙伴的交往中情感体验丰富深刻,班主任可以通过情感活动来培养其独立性。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通过孩子们的具体事件引出问题,主题可以设计为“做快乐读书人”、“情感加油站”、“我的情绪我做主”等等,教会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保持愉快情绪及改变不良情绪的多种方法,同时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体验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尊重孩子们谋取快乐的权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与伙伴做游戏、看电视、为伙伴服务的快乐,体验到愉悦情绪给自己带来的舒服感受;体验到对父母对监护人的感恩、对家乡对学校的依恋。
二、通过班级和个体愿景的确立与实现,教会留守儿童学会合作与竞争
愿景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未来的、理想的目标。愿景是人们发自心中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是意愿的具体清晰描述。由于父母的外出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多遐想,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成员确定班级愿景时,要把每个留守儿童对自己、家庭,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未来职业等的期盼激活出来。通过个人计划,在形成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经过班级成员充分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班级成员认可的共同愿景。确定符合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班级共同愿景。由于留守儿童生活背景的多元性,每个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生活憧憬及心目中对班级目标的构建会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在引导留守儿童确定班级愿景时,要注意指明其内容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的融合,可以提供一些范式,如“做最好自己,创最好班级”、“愉快学习,共同发展”、“脚踏实地,自主自理;文明有序,不断进取”、“成功友爱,卓越勤奋”等等。这样,个人愿景和班级愿景协调与统一,容易让留守儿童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向,在同学交往互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能量,推动自己和班级不断进步。在实现个人和班级愿景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竞争与合作,也是进入社会要面对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等教会留守儿童学会与老师、同学、父母、兄弟姐妹合作,在合作与分享中体验到互爱与温暖;在个人努力与竞争中体验到自信与力量。学会正确解读和面对竞争后的失败,勇于善于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
三、建立健全班级层级机构,满足留守儿童的归属需要
学生班级是成长性组织,其基本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工作任务性组织不一样,班级目标是为学生个体服务的。班主任要充分注重班级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的成长,班级机构的设置既要注意组织层次的建设,又要注意群体层次的建设。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不同层面的角度体现出来。学生个体在班级中不断学习、改变,班级只是学生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的一种环境,班级机构的建立健全要重视的是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难于感受到家庭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班级组织让他们感到稳定、有秩序,但如果班级只进行组织规范性管理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和限制,情感难于融入,难以弥补父母失位家庭生活不全的缺憾。通过各种群体的建设,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为一定群体的中坚。留守儿童往往由于家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帮助,放学后不愿回家,或三五成群瞎玩,或去网吧等等,导致贪玩厌学。班主任可以学生的居住地为主建立互助小组,各任课教师分担关注和指导任务,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同伴关心,有老师关注;或成立“放学后俱乐部”,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俱乐部可以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小老师则由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担当,教师只须给机会让孩子们在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展现他们的成果。在不同层级的机构中,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同学建立感情联系,每个学生能在不同群体、不同活动中有地位、有归属,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和肯定的人际沟通环境,以达到会说和主动交往与他人合作,爱与被爱的能力得以激活和培养,他们得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满足了他们的归属需要,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
四、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教会留守儿童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老师们普遍反映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成员的交往沟通,课余生活单调,而且缺乏享受休闲时间的技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现在节假日越来越多,不注重休闲教育的话,闲则生非,孩子们就容易在休闲中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第一,提高留守儿童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意识。主宰自己课余时间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学会自主学习,进行自我发展,通过闲暇生活来充实精神生活。留守儿童最容易在课余时间出现监管空挡,学习、休闲、体育运动、文娱活动等不能合理安排,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意义的休闲活动。看电视、上网、聊天往往被老师、监护人当成是不当的休闲方式,好像孩子们喜欢做的多是不对的,剥夺了他们的支配权。实际上,上网、聊天、看电视也是孩子们成长的手段,关键是在于提供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方式给孩子们,把它们引导到孩子们的把控中,让孩子们理性选择。只有在充盈着人文关怀境域下的休闲活动,才能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因此,班主任要给予留守儿童业余生活以温情关注,可以启发孩子们把休闲活动的内容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让他们抒写自己的感受、体验、收获,从而明白作为主体的自我所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休闲能力。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单调,休闲技能缺乏。班主任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充实起来。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有表现的欲望;通过活动的指导,让留守孩子的各种才能得到挖掘和发挥。班主任对孩子们的表现要以欣赏的态度给予反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感。让留守孩子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其休闲技能。
五、建设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班级文化实质上就是班级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人格是教育成功的核心。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创建多元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构建师生共同的心灵乐园,使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磨练心性,陶冶性情。通过美文引读,展示平台(你的舒心一刻、你的美作、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与父母连线———父母工作地介绍,我喜欢的———XXX展演,等等,在多元活动多元评价的过程中,创设张扬孩子们个性的天地,营造生机勃勃、“和而不同”的班级心理氛围,让每个留守儿童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挑战和竞争,能正视和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