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软件产业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1:09

导语:在软件产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产业论文

第1篇

当前全球软件业的竞争格局,迫使中国软件产业再次进入反思,国产软件目前正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北京市的软件产业在我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市的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做是我国软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期,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了《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蓝皮

书:2006年》,对北京市的软件与服务信息业进行了详细阐述。

北京软件产业五年翻两番

“十五”期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统称软件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源泉,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国保持了全面领先地位,使得北京发展成为“中国软件之都”,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第一、总量规模持续扩张

总量规模持续增长。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2.6%,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二、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在“十五”期间,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和产品不断涌现。关联应用领域的联想闪联标准、移动通信领域的TD-SCDMA标准、数字音视频领域的AVS标准等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标准。在基础软件方面,通过实施“工程”和“起航工程”,基于Linux的桌面操作系统从无到有,形成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百度等公司的中文智能搜索、汉王公司的手写汉字识别和OCR等技术领先世界,并实现了产业化。在行业信息化方面,在电子政务、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形成了一批适合国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

第三、骨干企业的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

“十五”期间,北京涌现出一批在各自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发展后劲充足的骨干企业群体。骨干企业之间积极探索联合创新、联盟发展的机制。“十五”期间陆续成立了闪联企业联盟、关村IPV6产业联盟等多家由软件企业主导的企业联盟。

第四、软件出口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对日人才“双千”计划、Linux出口计划、对日出口加速器计划、现地外包促进计划、出口扶助计划等软件国际化新举措,软件出口增长迅速,连年迈上新台阶。北京软件出口的层次正在逐步提升。在软件外包出口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高端的产品出口,如用友的ERP软件、金山的网络游戏、汉王的手写识别系统、方正的中文排版系统、瑞星的杀毒软件、华建的机器翻译软件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进入海外市场。

三大转型用SOA实现

当前,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转型,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发展趋势,要求软件业界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也要求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

软件企业逐渐向互联网服务转型

软件企业将更多地转向基于网络的软件服务,对传统的软件许可证商业模式形成了挑战。在这种转型中,跨国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国内企业也开始了向互联网转型的探索。软件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是大势所趋,其中的关键要找到与用户保持内在关联、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模式。北京一批软件企业成立了ASP服务联盟,建设ASP服务运营平台,改变传统的“单个推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抓一个平台,带一批企业”,使得企业信息化的“成批推进”变为现实。

软件服务逐渐向高端咨询转型

软件技术不断创新,正在实现向服务模式的转移,从传统的软件代工与维护转向增值潜力大的咨询服务环节,软件服务价值链的高端将集中在规划咨询、整体实施、系统整合等领域,大型软件企业逐渐向咨询服务提供商转型。

目前,北京一批骨干软件企业正在建设行业知识库,培育在行业应用领域的规划、咨询与实施能力,逐步由过去的低端、低附加值的系统集成商,发展成为拥有高端、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商,形成“大型企业转向高端咨询,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分工格局,扩大北京行业应用软件的规模。

企业之间由过去的独立发展逐渐向企业联合转型

当前,全球软件企业并购和联合的浪潮波涛汹涌。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内容的并购或联盟成为全球软件产业的重要趋势,其目的是为了丰富产品线,打造整体解决方案,以集团优势谋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导权,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联盟与联盟、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从而要求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追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靠合作去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SOA是软件企业转型的技术基础和实现手段

当前,软件体系架构正在向SOA转型,直接引起软件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推动软件产业的战略转型和“重新洗牌”。SOA,即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最早由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并被称之为是“现代应用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其核心本质是:使IT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实现实时企业。

SOA是对软件产业的重要变革。从技术方面来说,SOA是基于开放标准,利用定义良好的标准接口,实现服务集成的一种方法,是软件企业由过去的任务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的技术基础;从应用来说,SOA将推动软件开发模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提高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从产业来说,SOA是软件生产、应用模式的变革,将再造全新的软件产业价值链。

我们认为,今后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充分利用新的体系架构,推动软件生产、应用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优化软件企业的分工格局,重构软件产业价值链;二是企业之间以需求为导向,以标准为纽带,结成紧密的行业联盟或标准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产业为主体、以联盟为牵引、以大带小的协同创新体系。

《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2006年》

今年是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第六次北京软件产业发展蓝皮书,回顾了2000-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今年的蓝皮书分为软件与服务出口分册,重点分析了北京软件与服务出口的发展情况。

今年的蓝皮书呈现五大特点:

一、以客户为导向,能满足政府、软件企业及投资机构和跨国公司了解北京软件产业的需求。

二、 源于数据,基于调研。这次蓝皮书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用数据分析整个产业情况。

三、 结合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将北京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划分为五大领域: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其他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计算机服务。

第2篇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2001年颁发了教高[2001]6号文件,批准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对建设软件学院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将办好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于2001年底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示范软件学院”。2004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趋势,为发挥软件学院办学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特色优势,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决定,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纳入软件学院,在原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二、学院建设概况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于2002年3月,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就下发了《关于办好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决定》(校 [2002]90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软件学院建设的办学思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政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文件明确了“把软件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为办好软件学院,及时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长为组长的软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五年来,学院不断在教育模式、校区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已近1600人,截至2006年10月,已毕业学生638人,其中本科生435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

1.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

学院在成立之时,基于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布局,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经过五年的建设,“三依托”已得到落实,并收到了软件人才教育与区域IT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效果。

(1)依托高新开发区。学院位于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位置,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国际化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优势。在学院建设中,学院享受高新区在教学场地建设、聘用教师入区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并通过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学院紧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企业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方便的实习条件;学院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吸引国际企业、扩展骨干企业提供了人才资源。

(3)依托大学科技园。学院建在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院提供了社会化后勤保障,学院为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国防科技与IT产业孵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了与学院四位一体的国家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了软件工程教育与IT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工程教育办学模式。

2.系统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学院瞄准国际先进IT技术,积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软件人才需求接轨的新途径。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IT公司开展了具有实效的国际合作教育,成功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国际先进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近10年来一直是美国和世界软件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专业。其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体系、课程和模式也一直是世界各个大学软件专业学习的样板。其系列课程引进由我院牵头,国内其他7所兄弟软件学院参与,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于2004年10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Carnegie教育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引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SSD1-SSD10本科系列课程。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与中国高校的首次正式合作,本合作项目得到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目前,10门课程(SSD1~SSD10)被分别安排在我院大学本科1~4年级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引进两年来,主要收获如下:

(1)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教与学的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SSD课程教学与实验比例为1∶2;实践能力成为考核的重点,每门SSD课程的编程练习与考试达到1000行程序代码/门以上;课程直接反映最新技术,SSD1就涉及JDK和servlets,数据结构采用template设计,软件工程使用UML进行设计与分析。

(2)在教师中产生积极影响经过课程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该系列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涉及技术新、实用性强,争上SSD课程已在学院教师中蔚然成风,并带动了学院所有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

(3)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对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课程质量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传统相似课程和SSD课程选择上,90%以上学生选择了SSD课程;在SSD课程优点选择时,“技术实用”和“网络化支持”被排在最前面。

国际先进水平课程体系的引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编程经验和英文运用水平,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积极推动对日软件人才培养

在国内的软件出口业务中,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去年的软件外包业务有60%来自日本。日本软件企业非常看好西安丰富的人力资源,Fujitsu、NEC、NTS、FTS、NTTDATA等公司相继落户西安软件园。目前,园区的日本企业以及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50家,急需大量的对日软件开发人才。

针对以上需求,学院早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对日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工作,2003年学院与中日IT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对日软件人才,与西安森特公司合作,开展专项“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并成功输送12名毕业生到日本东芝、东洋、三虹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2004年9月,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首次开设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目前有三届近150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修日语;同时,日语作为全院研究生第二外语。

2005年,与东芝公司就联合开展软件人才培养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对日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聘用该公司两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学院客座教授,由他们对学院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本科生和日语强化班研究生进行授课。

2006年开始,日本东芝公司派教授用日语主讲“软件工程”、“日本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和“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目前,由东芝DME公司软件开发中心青山光伸社长、中村幸男中心长主讲的“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开始授课。

4.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1)基础理论与工程理念并重。基础理论是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基础。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紧密围绕软件工程与系统设计理论与基本原理等进行,安排了系列课程,使学生有宽泛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同时,接近工程实际的课程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加以融会贯通。

(2)工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根据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体系,安排了案例教学、课程编程和综合大作业,暑期自主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环节、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各种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环节,逐步达到工程培养目标。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工程化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学院根据培养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方案。

学院前几届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按6个月安排;从2006年开始,毕业设计按8个月安排。毕业设计阶段,要求所有学生进入相关企业或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学院对毕业设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每位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分别配备学院和企业两位指导教师,通过对学院指导教师的严格考核、学生开题、组织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研究生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最短为一年。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实际开发项目,其学位论文也必须以该项目为背景撰写。学生可进入与学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也可在自主联系的企业完成论文。

5.积极创造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教师国际化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企业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参加SSD的课程培训和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此外,学院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文件要求,抓住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吸引社会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加大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力度,目前已经与国内近四十家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工程化教育合作。学院还积极进行独立校园的硬件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各类实验室、院内外结合的实习基地、运动场地和学生生活场地。

通过以上措施,为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四、总结

1.国际化是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学院自建院至今,经历了从原版教材使用、外籍教师聘请到国际先进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引进的不断发展过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水平和技术先进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做好扩大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的聘请数量,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校级交流,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学位培养等工作。

2.学院已经与日本东芝、三虹等知名企业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今后,学院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和日本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在日本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同时,争取在我院设立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第3篇

>> 基于开源的企业操作系统部署研究 Android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研究 网络神剧生产者 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设备点检管理系统的研究 英特尔开源操作系统平台的野心 Android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研究 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GIS软件开发与研究 Android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 iOS与Android操作系统的优缺点比较 Linux网络操作系统入侵防范方法的研究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编程方法研究 提速!开源云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分析 网络就是Google的操作系统 技术创新视角的网络操作系统与操作教学研究 浅析网络操作系统 几种常用的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性能比较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 Android操作系统移植及关键技术研究 开源操作系统能赢得中国用户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cited 25th May 2009].

[3]姚昱旻,刘卫国.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1.

[4]Albert R,Jeong H,Barabasi A.L.Diameter of the world2wide web[J].Nature,1999,401.

[5]Andrei B,Ravi K,Farzin M,et al.Graph structure in the Web[J].Computer Networks,2000(33).

[6]Williams R J,Martinez N D.Simple rules yield complex food webs[J].Nature,2000,404(6774).

[7]Amaral LAN.,Scala A,Barthelemy M,et al.Classes of small2world network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21).

[8]Gleiser P.,Danon munity structure in jazz[J].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2003,6(4).

[9]杨建梅,陆履平,谢.广州软件企业竞争关系的复杂网络分析[C].第二届全国复杂网络会议论文集,2005,10.

[10]杨建梅,王舒军等.广州软件产业社会网络与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6,11.

[11]张建国.加权网络及其复杂网络动力学[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软件蓝领的主要培养基地,但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发展优势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办学体制,走产学合作道路;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办学理念和要求。

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软件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面临着网络化、全球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转型。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国家为加快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1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用性要求,例如一些学生计算机编程的理论掌握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程序设计经验的训练。虽然拿到了计算机毕业的文凭.可是在实际的应聘中仍然难得市场的青睐。这就向计算机语言课提出了应由简单的高级语言编程过渡到可视环境下的编程,以及依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和设置具体项目课程,培养和促进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定位不准。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维护、项目管理、软件编程、文档写作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教育,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才造成了高智商、低能儿的严重倾向。

(3)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缺少实用化。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大部分高职的教学计划与本科院校雷同,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其教学大纲设置参考了本科教学计划,而本科教学计划很大程度是为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人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出相应地调整。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项目开发”等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广泛推行。

(4)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相对滞后。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l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2强化就业导向,促进计算机实用软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不仅承担着把招收进来的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还承担着把他们输送出去,成为各个行业有用人才的重大职责。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以形成一系列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市场调研,分析需求特点,明确人才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而其作为产业发展大量需求的基础人才,需要面对具体的生产或服务对象,根据现实条件,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由于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限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同时,软件业又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在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关注技术发展对岗位与行业带来的变化;二是要分析、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寻找专业生长点;三是要将这种调研活动制度化、定期化,从而保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如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跟无锡经济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开设“创意与软件设计”专业,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以动漫、游戏、软件为主干专业,培养“外语十软件+专业”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

(2)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应用学科和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的高职教育学科结构。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上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通过这些调整。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树立大学科、跨学科观念,按照“宽基础,活模块、高素质、强技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尽可能避免重蹈以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覆辙。三是在课程的建设与调整中,一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应用性的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技能技巧训练。

(3)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发展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争取得到教育培训企业、软件园、IT企业的支持,共建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软件专业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大行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使其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或开发公司。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有利于他们尽快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寻找和确立合作的厂商,建立软件厂商应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明确IT认证资格证书。同时根据技能和认证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4)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分析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围家的软件人才教育,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在教学上采取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他们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和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更着重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丁作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掌握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有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复合性人才。其次,课程是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他们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在与如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紧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这些专职人员负责不断升级课程及课件.课程设置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走上国际竞争的平台。另外.在教材的建设和更新上由于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了联盟,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然后集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和改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保证了教材最新、最实用。最后,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样化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在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教育中.应该引进上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打造软件教育品牌。

(5)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良好的科技和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①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②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5篇

关键词:企业规模;技术创新;经营效率;超效率DEA;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70-06

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软件业无疑是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软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软件产品复制成本低、客户转化成本高,因此谁先取得市场先机,谁就可能获胜,这无疑对软件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软件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企业规模结构极不合理, “作坊式”软件企业比重偏高 [14],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我国软件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的发展,因而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软件企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就更多地体现在知识专利、研发、专业技术员工以及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等方面, 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 无疑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但是中国软件产业究竟是否存在着规模效应,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多数的研究并未给出统计意义上的支持性证据, 而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中国软件公司进行的分析就更为缺乏。因此,研究软件企业经营规模及技术创新活动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企业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司经营规模与其经营效率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Arora等人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分析表明, 软件企业的规模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5]。郭斌对中国软件产业是否存在着可观测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就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言, 企业规模对于产出率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6]。 Nankervise and Priscilla针对澳洲企业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型企业(超过1 000人以上)与规模小的企业(低于100人)比较,规模大的企业的经营效率比规模小的企业佳,且在统计上呈现出显著区别性,即规模大者比规模小者更有效率。但Kane and Lawler对亚洲国家企业所作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结论:中型企业(300~600人)与大小型企业相比较更具效率。而Gale and Branch[7]、Smirlock,Gilligan and Marshall[8] &steve[9]却认为规模越大,公司未来成长性就越低,获利成长性也越低,因此经营效率就越差;反之,规模越小,公司未来成长性就越高,获利成长性也越高,因此经营效率就越佳。张力实证证明了规模愈小的软件公司经营效率愈佳[10]。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各文献由于研究方法等的不同,所得出的企业规模对软件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但是由于中国软件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因此可以假定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着规模效应,即软件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经营效率越高,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规模与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

(二)技术创新与经营效率的关系

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成功和企业绩效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应该有积极的贡献。创新使员工更有生产价值使企业更有效率。在组织创新的多种形式中,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更大一些[11]。科泽尔等在其文章中指出创新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利润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和保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2]。李宝新和岳亮通过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提出“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想获得长期绩效,就要注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观点[13]。赖淑华分析了成功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企业家、技术创新和成长战略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4]。

郑锋认为,科技研究发展投入尤其是发达国家科研投入所占比重非常大。国际上已将R&D作为评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标准,因此,以科研投入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可行的[15]。梁锐和王会芳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结论表明研发资金的投入会促进企业的成长[16]。王晓东在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实证证明了研发能力与公司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17]9091。因此,我们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2: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

毛荐其认为,技术创新说到底是人的作用的发挥,是人工智力的综合[18]。陈晓红等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模型中提出,技术人员越多,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19]。张才明等运用人力资本模型证明了人力资本对软件企业的全要素增长率有重要的贡献作用[20]。郭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研发人员比例对于软件企业利润率和产出率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3: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

布莱克等运用美国国家中心关于员工教育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强调了员工的教育程度对企业尤其是非制造企业生产力的正向作用。王丽娟在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的研究中提出,大专以上职工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21]2728。基于以上研究并考虑到软件行业对于人员要求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4:员工受教育程度对企业经营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二、研究方法选择

(一)超效率模型

DEA是一种利用非参数方法在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测算 DMU(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评估方法。其模型最早由Charnes,Cooper 和Rhodes提出, 这就是CCR 模型,但该模型只能处理具有不变规模报酬特征的DMU的效率评估问题。 Banker等人在1984年开发了 BCC 模型,使 DEA 方法可用于分析可变规模报酬的生产技术。该模型在 CCR 模型得出的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基本的DEA模型的研究可以判断出有效决策单位和无效决策单位,还可以计算无效单位的相对效率并进行排序评价,但对于存在多个有效决策单位时,由于其效率评价值均为1,则无法对于这些有效单位继续评价。针对这种情况,Andersen 和Petersen[22]提出了超效率评价模型,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和比较。超效率 DEA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式(1)所示:

Maxθcrs-superk=∑Jj=1n≠kunj ynj /∑Ii=1n≠kvni xni nj;

s.t.∑Jj=1n≠kunj ynj /∑Ii=1n≠kvni xni≤1

(1)

unj,ynj≥0;i=1,…,I;j=1,..,J;n=1,…,N

其中,k代表评价的某个决策单元,ynj和xni是第n个DMU的正的投入和产出,unj和vni是求解方程(1)得到的权重变量,需要测算的DMU用n 标注,被参照为基础DMU,方程(1)对第k个DMU进行评价时,该DMU原来的投入和产出排除在外,其投入和产出由其他DMU的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一个有效的DMU即使其产出按比率减少,其技术效率也保持不变,仍处于效率前沿面,其产出减少比率即其超效率评价值。因此,在超效率模型中,对于无效率的决策单元,其效率值与 传统DEA模型评估的一致;而对于有效率的决策单元,它在整个样本集合中仍是相对有效的(即效率值仍能维持在 1 以上)[23]。

(二)Tobit模型

Tobit 回归模型属于因变量受到限制的一种经济计量学模型。一般情况下,如果因变量的取值是切割或截断的情况下,那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就不再适用于估计回归系数, 这时遵循最大似然法的Tobit 模型就成为估计参数的一个较好选择。受超效率模型限制,其效率值属于截尾数据,因此有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TXi+μi

(2)

其中,i=1,2,3…,Yi为超效率值,Xi是解释变量,βT是未知参数向量,μi-N(0,σ2)。可以证明,当采用极大似然法对Tobit模型进行估计时,得到βT和σ2是一致估计量。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与样本选择

1. 指标选取。根据数据的可测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在借鉴其他学者评价指标并结合软件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1)经营效率指标(Y):软件公司经营效率主要衡量的是软件公司的资源配置情况,即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以总资产、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为投入指标,以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为产出指标,运用EMS1.3软件计算出的各单元的超效率得分测度各软件公司的经营效率。(2)企业规模指标(X1):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3) 技术创新指标:在技术创新系统的各种要素中,R&D资金投入和技术人员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系统投入的主要因素,是决定产品和工艺创新绩效的重要资源,很多人将它们作为研究技术创新时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或重要变量[24,25]。因此,本文也选取R&D资金投入强度(R&D资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X2)、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X3)、员工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企业员工占员工总数比例,X4)和这三个指标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2. 样本选择。本文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剔除ST、*ST类公司,最终选取我国软件行业在沪、深两市上市的30家软件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由于我国上市软件数量较少, 且上市年限较短, 这30家软件公司经营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这两年间并没有大的变动,考虑到DEA分析方法对于决策单位数量及其同质性要求,因此我们考虑将其两年间数据当作同一期的60 个DMU来处理。根据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巨潮资讯网登载的这30家公司2009~2010年各年度报告及相关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进行评价。

(二)经营效率测度与分析

本文用EMS1.3软件测度各决策单元的超效率值,分析结果见表1。相对于传统DEA来说,超效率DEA模型将相对效率有效的单元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和比较,使原来相对效率值为1的决策单元有了新的效率得分,从而使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差异更加明显化。以2010年用友软件和航天信息的超效率为例,其得分分别为1.081和1.183,这意味着,即使这两家公司的产出同比例的减少8.1%和18.3%,它们仍处于效率前沿面上。此外,通过效率排名,可以为软件公司绩效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证据,也可从中找出标杆企业,为其它企业实际政策的调整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比如在样本期间,用友软件、航天信息、软控股份这几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较好,因此,其它无效软件公司可以以此为榜样,改善其经营方向或资源配置情况,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 模型构建。以每个决策单元的超效率得分为被解释变量,以上分析的软件企业效率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效率值与影响因素的Tobit 回归模型:

Yi=β0+β1X+β2X2i+β3X3i+β4X+εi

(3)

其中:β0表示回归式的常数项;β1到β4表示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i表示回归式的误差项;Yi是因变量, 代表第i家软件公司的超效率值;X1为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X2为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X3表示研发人员投入强度;X4代表员工受教育程度。

2. 回归分析。本文运用Eviews6.0作为数据分析软件。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Tobit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对我国软件公司的经营效率在统计上均显著。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规模系数为正(0.042),统计上显著。这说明企业规模是影响我国软件公司的影响因素之一,企业规模越大,公司经营效率会越高。假设1成立。我国软件公司整体规模不大,因此规模收益潜力很大。当一个软件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时,其相应的软件开发设备和软件开发技术得到了改进。一方面,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它引进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的管理工具和管理体系。这对于提高软件公司的开发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比来说,小规模企业由于收到资源或资本的限制无法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工具或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公司可能采取更加专业化的开发流程,开发人员的组织形式也更加趋向专业化,这对提高软件公司的经营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系数为正(0.413),统计上显著。这说明加大公司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会促进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假设2成立。企业只有有足够的研发资金投入,才能建立或者完善自己的研发部门,加强研发人才的配备,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软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研发创新力度大。很多软件上市公司的开发流程与一些传统行业的生产流程相比更加简化,但其中的研发投入成本却很高,因此提升软件上市公司的效益不能像传统行业那样从精益生产的环节上挖潜力,而应该从研发效率上下功夫。不仅要保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而且要优化研发管理制度,培养研发人才,提高研发成功比例。本文所得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系数为0.413,在各变量的系数中是最高的,其含义为研发资金投入强度每提高1个单位,公司的经营效率就提高0.413个单位。可见研发资金投入水平对于软件上市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第三,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系数为负(-0.183),统计上显著。这说明研发人员的投入比例与公司经营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3完全相反。这个分析结果与许多现有的经验性判断是不一致的,导致研发人员投入比例反作用于公司经营效率的因素一方面可能与我国软件企业仍然是以资金密集型生产制造为主,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不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软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因此,它更多地要求智力资本的投入,而不是一味地加大技术人员投入的数量,就样本数据而言,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均值达到了51.82%,这样,超过企业自身行业发展所需的多余技术人员会形成剩余劳动力,他们所耗费的费用远远大于其所创造的价值,这样从长期来看,会给公司的经营绩效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四,员工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正(0.133),统计上显著。这说明员工受教育程度与公司经营效率正相关,假设4成立。因此可以看出,提高员工的教育水平及知识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尤其对软件业这个特殊行业,智力资本显得更为重要,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及整体的创新能力就直接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的高低。因此,在公司员工的引进过程中应重视对于教育水平的筛选,适当的提高教育背景的要求。

四、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就规模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而言,企业规模对于经营效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存在着规模效应。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公司经营效率显著负相关;员工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鉴于此,首先,我国软件企业应进行适度的规模扩张,适度的规模扩张能使公司的资源更加丰富,软件开发的工具及设备更加先进,开发的流程及组织更趋向专业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公司应适当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研发资金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是维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技术创新通常是一项高投入的复杂活动,往往需要组织创新的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因而,促进我国上市软件企业资金投入,不仅需要自身加大投入力度,也需要政府加以扶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上市软件公司提供信贷资金。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间接性政策工具支持软件产业进行研发活动,同时,引导其它社会资金流向软件企业,为上市软件公司创新提供多渠道、多途径的资金筹集途径。最后,应重视人才培训,主动提升员工人力资本,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因为我国上市软件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储存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软件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员工的知识更新,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创新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精简研发人员团队,稳定与完善核心研发技术团队,提高技术骨干人员的开发效率及现有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整合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聪,李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0(8):5457.

[2] 李智忠,梁永梅.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2003(2):5961.

[3] 任重.基于开源软件的用户创新动机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155.

[4] 张林屹,蒋绍忠.政策支持下的软件行业发展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138140.

[5] Ashish Arora,V. S.Arunachalam,JaiAsundi and Ronald Fern Andes.The Indian Software Services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2001,30:1 2671 287.

[6] 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1):121125.

[7] Gale F M,Branch G T.The Pin Factory Revisited: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82(12):317334.

[8] Smirlock W R,Gilligan G,Marshall S T.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4(39):312320.

[9] Steve G M.Equity Ownership Structure,Leverage,and Productivity:Empirical Evidence Form Japan[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990(3):241255.

[10] 张力.软件公司经营效率、组织特性、市场价值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Mumford M D.Managing Creative People: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Inno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0(110):313351.

[12] Keizer J A,Halman J L,Song M.From Experience:Applying the Risk Diagnosing Methodology[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9(3):156183.

[13] 李宝新,岳亮.公司治理、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3):9095.

[14] 赖淑华.成功中小企业成长因素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7):208209.

[15] 郑锋.R&D投入相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25):326327.

[16] 梁锐,王会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因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3):4043.

[17] 王晓东.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8] 毛荐其.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与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7,25(1):168172.

[19] 陈晓红,李喜华,曹裕.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9198.

[20] 张才明,周正卿,王烨.我国上市软件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712.

[21] 王丽娟.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728.

[22] Andersen P,N Petersen.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Hanover: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2611264.

[23] 赵翔.银行分支机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10(1):8596.

第6篇

关键词:软件业,人力资源开发,效率

高新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面对日益涌动的全球化、信息化浪潮,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生存与繁荣,而且也将深深影响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其中,软件程序业尤为国家、社会所关注,成为高科技企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但软件程序业在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双重态势下,其自身特性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暴露,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金山反观我国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确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审视的时候了。

一、我国软件程序业面临的问题

(一)软件程序业的产权相对集中,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导致人们之间不稳定的预期。人格化交易形成人才的较高流失率。要创办一家高科技企业不仅需要资金,需要懂经营、管理的人员,而且还需要有科技含量高同时又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而这些要素是个人所无法全部拥有的,尤其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也是个人的能力所无法达到的。因而软件程序业中有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资金和技术资源互补的朋友,科研单位的同事往往也成为企业的联合创办者。如联想、四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是这样诞生的;国内财务管理软件的龙头老大—用友软件最初是由王文京、苏启强两朋友合伙创办的;而曾经以开发“中文之星”而名噪一时的中文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最初也是由王志东与一位朋友合办的。但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发展滞后,企业资金来源不乏自筹资金的形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企业产权相对集中。而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利益的纷争或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产权纠纷,很容易导致人才外流。

另外,我国软件企业人格化交易的普遍存在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管理水平的规范化、现

代化。美国经济学者诺斯在北大的演讲中指出“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转换,已经成

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人格化交易是基于人们之间的交换规模小、交易范围有

限之上的。一旦企业规模扩大,市场拓展,极易关系紧张,相互合作变成分崩离析。特别是在这种泛家族管理企业中,由亲缘、准亲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使企业对关系圈外人员的吸引力大大折扣。稍有外来诱因,便会发生较高的人员离职率。

(二)我国软件业属内向型,主要是国内市场,而国外市场份额较小,且是先国内后国外。《2006年 中国 软件产业发展公报》调查结果显示, 2006年全国软件企业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2100亿元,出口创汇仅150亿美元,占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

------------------------------------

(三)我国软件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产品是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基于系统平台的各种 应用 系统和对于系统 网络 与信息安全方面防范病毒、黑客攻击的查/杀工具软件,而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则极少。如Linux,虽然已进入企业级应用,但也只是在服务器领域里取得了进步。

(四)软件企业规模较小。《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公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5700家各类软件公司,其中,50人以下的企业占47%左右,50~200人的占36%左右,10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则非常少。相关的,软件企业正规化程度差距较大。我国具有CMM认证的企业为数极少,且通过CMM认证的最高级别仅为四级,如深圳华为公司。而全印度取得软件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近100余家,有的企业还同时拥有ISO9000、希格玛等国际认证。

(五)软件企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国的大多数软件公司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缺少较规范的软件过程监控、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等。

(六)软件企业的研究开发人才数量多,但研发水平及研发效率特别低下。

根据瑞士管理学院的统计,我国科技研究开发效率如果按每万人产出专利(包括国际专利和国内专利)的件数计算,我国每万人产出专利为10.8件,而美国为1714.4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法国为1504.9件,都超过我国150倍以上。就连印度446件,也超过我国40倍。我们许多高科技企业(比如大唐、中兴、巨龙、华为等)的科技人力资源和微软差不了多少,但我们企业的研发水平却根本无法与微软相比较。

(七)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2007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259万人,其中高学历人才的比重较大, 研究生共63208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本科生共59615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大专生共9943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现阶段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为“抛物线型”,说明一方面是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丰富经验与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管理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则是从事软件编程等基础工作的软件程序员、软件配置员和软件操作员即“软件蓝领”严重缺乏。

由于软件企业规模都非常小,因此分工不可能特别细。然而软件产业规模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软件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形成规模,软件人才分工也会细化。细化便于 科学化管理及降低成本,即便于利用不同层次的人才结构,有效合理安排使用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我国软件企业中,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程序员数量居多,他们从事简单的编码工作,一方面使得软件的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他们作为系统分析员,管理经验和知识技能还有欠缺,不能够胜任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影响软件企业本身的发展。一些软件企业提出“非研究生不进”,对低层次“软件蓝领”人才不屑一顾,这实际上造成了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因为分工细化后的软件产业恰恰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编码工作的软件工人。我们软件业的研发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Windows是美国Microsoft公司的产品;os/2是美国IBM公司的产品;Netware是美国Novell公司的产品。在ERP软件领域中,我国虽然出了用友、金蝶等企业,但这些企业又是决不能与国外的软件企业相比的,比如美国的PeopleSoft、SAP、CA、MRP—‌‌??等。再次,在开发工具领域,有微软的VinsualStudio.net解决方案;有Borland的Delphi、Kylix;有Sun公司的Java。

这就是我国软件企业的研发现状。那么,到底导致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用人机制方面存在那些不当之处?

二、我国软件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软件企业中,开发人员的工资是最高的,福利待遇也是最好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开发人员的流动性也是最大的,许多人做着做着就会跳槽或是另起炉灶自己创业。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1、软件程序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开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计划。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软件程序业只满足于员工开发,充分利用其才能,没有关心程序员的职业发展,更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开发人员难以将自身发展与公司发展相结合。而且软件开发的职业性质要求开发人员不停地学习新技术,当他们年轻时这是可以的,因为他们可以凭脑力记住几千行代码。论文格式。若中年后仍要求他们如此工作,无法升到别的职位上去,这必定会挫伤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2、职业发展道路上看,国内软件程序业缺乏资深工程师等技术级别职位。员工个人的职业计划与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计划不能在组织内实现,该员工很可能会离开企业,寻找新的成长机会。设计职业道路是企业进行职业计划的核心。员工受雇于一个企业期间沿着既定的职业道路变换工作,但这一道路又是柔性的,并非唯一。传统职业道路总是集中于某一特定职业内的升迁上(纵向),但现代职业发展已经发展为包括纵向晋升道路、横向技术道路、网状职业道路、双重职业道路等多重职业道路。在国外,资深工程师可以享受副总裁的待遇,以及对产品的决策权力。正因为我国缺乏这样的多重职业道路,致使30岁以后的程序员缺乏发展的空间,形成了持续较高的流动性。同时必然造成只有通过跳槽才可以给自己一个新职位和得以晋升的误区。

3、绩效考评的不适宜形成变相惩罚,也是导致员工离职率高的原因之一。能者多劳的管理方法会赶走许多优秀人才:软件程序业中优秀的技术员工往往被分配更多的任务,承担最困难的工作,特别是项目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而薪酬则难以真正做到按劳取酬。如此下去优秀人才自会心生郁闷:为什么要多干?培训中“让不忙的人去”的不合理做法同样伤人不浅。因为能干,别人无法替代,结果优秀的人才丧失了许多的权利和机会;而且因为能干,部门许多最困难的任务要由优秀员工负责,使他们得不到提升和培训。

4、个人的错误职业生涯计划也影响其职业发展。软件企业的特殊性使年轻的从业人员没有踏实的工作目标,动辄“成为百万富翁”的不切实际幻想使得他们喜欢流动。再加上软件企业的进入障碍不高,使得许多年轻人总要从企业中分立单干,不断有人创办有中国特色的“小作坊”式软件公司。

5、国外发展成熟的大公司的竞争优势也造成软件企业人员流失。外国公司近些年纷纷“抢滩中国”,以其优厚的待遇,异域的管理和文化,完善的职业发展计划,很容易从我们的企业中挖走大量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和专家。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策分析

(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才离职率,维护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

软件企业中人员可分为两类,即核心员工和一般员工。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创新机制和核心员工的创新能力。核心员工可以创造技术垄断和人力资源垄断:引进和购买的技术无论多么先进,都要受制于人,惟有企业核心员工创造的自有技术,才能形成技术垄断;企业一旦管理和使用核心员工形成技术垄断,就能为企业创造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比尔·盖茨曾说过:“若有一天微软被毁坏,只要给我最优秀的二十位员工,用不了多久,我仍将会将微软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应如何采取措施留住和使用开发企业的核心员工呢?

首先,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来留住核心员工。核心员工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抢夺的对象,企业应不拘一格,薪酬丰厚。诸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和各式福利计划。另外,设计工作内容的激励手段。让有才华的核心员工长期从事一项工作会产生单调、乏味之感,假以时日他要么懒散低效,要么辞职走人。论文格式。其实不妨可以:一则通过轮岗制度来实现员工与岗位的最佳配置,二来在工作中加入新内容,增强员工的兴趣,或通过增加原有工作难度来激发其聪明才智。

其次,可以通过培训激励。企业管理的误区通常表现为希望所有员工自始至终对企业创造最佳绩效,无须培训和教育。而实际上,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企业希望通过持有核心员工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不仅能够帮助员工改进技能,提高效率,而且更是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并最终降低离职率的重要手段。

再次,重视企业开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计划的规划和设计。一个软件开发人员终其一生写程序是不可能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发展之路,从技术上可以是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程序员专家或科学家;从管理上可以是部门经理、部门副总经理;从资格上可以是研究助理、主任科学家;等等。譬如摩托罗拉公司,技术人员可以搞管理,管理人员可以搞技术,二者在报酬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还可以有职称等级,其发展道路是多元的。

另外,通过提高转换成本的高度来留住核心员工。例如,为了保留核心员工,爱立信设计了“转换成本”策略,即员工在试图离开公司时,会因转换成本太高而放弃。这需要在制订薪酬政策时充分考虑短期、中期、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员量体裁衣,“定做”特殊的薪酬方案。薪酬是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设计薪酬时应考虑职位、员工和环境,即根据职位的责任和难易程度、员工的表现和能力以及市场影响如团队合作、态度积极、客户至上、创新及持续的出色表现。

(二)提高研发水平与研发效率的策略,定量地考虑各个开发人员的能力。

1、书写文档 软件文档是软件工程的核心,是软件工程的灵魂。印度的软件文档已详细

到了看到文档就可以以写代码的程度,而我国要么没有,要么根本不详细。只有书写文档才可以做到技术的沉淀。一个公司编写代码的水平固然重要,但书写文档的水平更能体现公司的实力。论文格式。我国的软件程序业一定要书写正确的文档。

2、努力实现明确的分工合作 开发企业应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分工,如分成系统分析员、顶层逻辑设计人员、工程实验人员、验证测试人员等。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严格控制软件的各个模块的进度。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定量的控制各个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范围,从而发挥他们的最大能力。

3、加大测试与验证的投入资金,增加测试与验证人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工资。高科技产品与传统产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错误的含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通过充分的测试与验证,才能有效的降低产品的错误含量,满足市场需求。

4、分清研发流程和阶段 研发阶段的划分是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基础,可以分为立项、设计实验、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我国软件程序业流程的划分是模糊的,这样不仅造成研发过程技术难度和风险增大,技术跨度和技术状态难以控制,更重要的是造成产品的安全性设计难以考虑,最终影响产品性,而且多次不能做到技术的积累(随着技术人员的离开,其技术也被带走),更谈不上提高开发效率。

5、软件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学院式的专业技术培养,企业也要通过发掘、引导和管理等手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艰苦锻炼,从各个方面促进软件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学历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不能够马上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大学毕业生需要在企业中磨炼自己,从低层工作做起,补充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作为个人,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做只会写代码的软件工人,更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团队意识培养以及拥有开放的人才观念。

软件教育的核心是使教育紧跟技术发展,教材的更新速度要快,教学方法要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使经过教育和培训后的人员都具备较强编程能力,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需要,使他们可以胜任大型软件的具体某个环节的工作,标准且熟练。如果一个大型软件项目可以交由几千人同时工作,那么可在短时期内开发完成,这样就比同一类软件产品付出相对低的成本,从而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家族企业 现状、问题与对策 姚贤涛 王连娟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林毅夫、董先安著,《信息化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及社会转型》,CCER,2003

3、我国信息年鉴期刊社著,《我国信息年鉴》,2007。

4、爱立信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摩托罗拉的内部激励、核心员工创造核心竞争力、中国创新企业批判、IBM的薪酬与福利 选自hrdm.net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以印度为例,剖析了其服务外包的优势,分析了江苏服务外包的现状,针对江苏服务外包劣势,借鉴印度服务外包经验,提出若干对策,以加强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0uI℃ing)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根据商业需求 ,服务外包分为以 T1r基础设施外包和应用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外包(Ⅱ1O)及以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流程外包(BPO)两种;按照提供服务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分为在岸、近岸和远岸三种。

一、 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情况

印度是发展 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成功者,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 NASSCOM统计,2005~2006年印度的 T1r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 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8%,占 GDP的比重也从上年的 4%增长到4.8%。其中,软件和服务收入 222亿美元,服务外包收入72亿美元。软件和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出口234亿美元。印度服务外包飞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优势:

1.政府支持

印度政府在 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印度早在1991年就在班加罗尔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其后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l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科技园区培育了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

2.优良环境

印度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信息技术市场,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与美国硅谷关系密切,且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多年的英国殖 民统治让印度国民平均英语水平比中国要高,这为承接欧美 国家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

3.超前理念

印度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拥有 400万科技人才。

二、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江苏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约4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约4万多人 ,业务收入约 5亿美元。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技术、软件 、工程技术生产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咨询、物流等领域,基本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外包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软件外包度不 高

江苏省软件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其主要表现在:“自产自销”,即产品市场基本局限在国内,而且很大比重是在省内;“闭关自守”,即跨国企业不多,与国际软件界的交流、合作甚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不高,通过 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数量很少。这种状况与软件技术 日新月异、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特点极不相称。

2.物流外包水平低

江苏省现有提供物流服务 的专业物流企业规模小 档次低、服务内容少,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信息交换的渠道不够畅通;与山东省相比,企业物流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理解还存有偏差,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产供销经营模式,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

3.外包市场软环境差

尽管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服务业市场地域分割、行政垄断等严重制约了现代生产业统一市场的建立;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

4.外包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国际及国内服务外包实力不足、经验欠缺 ,市场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有限,开展此项业务时间不长,业务规模小,承接外包业务的经验能力欠缺,对承接业务外包尚处于摸索阶段。

三、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

1.学习印度服务外包经验

江苏省政府部 门应借鉴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结合本省服务外包发展情况,确定江苏省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 战略,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服务外包的发展。

2.政策支持

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支柱性企业,特别是能参 与国际市场外包如大型软件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政府应注重发挥这些企业的市场导 向作用和带动作用,在投融资上给予资金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对开展外包业务的企业,在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

3.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充分承接外包

加强江苏省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降低市场软件盗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重点提高 Intemet服务质量 ,增大带宽,降低服务要价。

4.完善法制建设

对地方法制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开展外包业务急需的、而国家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领域,在地方立法和国法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先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比如信息技术外包伙伴关系的规章制度 ,企业、外包服务商和企业员工之间劳动政策规章制度等。

5.加快服务人才的培养

江苏省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但具备市场需求的 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匮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参与国际外包业务所需的既懂业务、又懂外语和项 目管理 的人才更是捉襟见肘。为此,政府应推动相关教育资源和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型服务业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抓住服务业 国际转移的机遇,以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提高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江苏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许梅.服务外包:苏州的环境和机会[J].经济师200r7(5).

第8篇

论文关键词:CDIO;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仿真实训平台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几个方面。这种状况有悖于职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违反职教规律并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实训体系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实训、实践安排难,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表现尤为突出。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验中探寻知识,通过个人独立开展项目设计、资料查询、实验探索、最后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因此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实训平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软件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矛盾迫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平台建设。根据科尔尼咨询公司的《大连软件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8%的软件企业因找不到相应的人才而出现职位空缺,73%的软件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放弃了相应的市场。另一方面,2006-2007年,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有33%。软件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脱节现象非常明显,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企业需要的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必要的具备真实企业氛围的实践实训平台,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能力。而软件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无法像传统产业那样在企业开展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所以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做中学”校内实训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促使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的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资本的青睐,特别是从事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软件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软件产业2009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预计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增速保持25%左右。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软件发展空加大,增速快,能够吸纳大量的软件从业人员,这将对软件专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也为软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尽管我国的软件企业发展迅速,但大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多,因此无法为众多的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的条件。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软件类企业需要使用人才去完成产品开发设计,而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所以,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耦合度,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做中学”校内实训平台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CDIO的理念,“做中学”并非一定要到工厂才能完成,而且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也不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引入工程职场环境,并不意味着把工厂搬到学校里来。工程职场环境不是指它的物理环境,而是强调它的特征,它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建立校内仿真工厂需要提供给学生这样的真实环境:给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持续创新和改进;着重问题的解决;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把事情做成。这与我们学校的文化特征对比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实训平台重点在于营造环境、引进工程项目,引入真实的职场环境。只有结合工程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作用分析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能够在企业和学校间构建起一个平台。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营造一种校内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也是“学校+企业模式”的共生载体,它的建立是按照工作岗位、职业特点设置,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在校内呈现一种“真实存在”和“现场实践”的状态。让学生通过“做中学”,了解具体工作任务和运作流程,从而实现专业技能的沉淀和职业修养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立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决定了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是一个仿真的软件工厂,由于其工作环境的建设要按照符合软件开的要求进行,对场地的要求,办公室的布置,机房的装修等等要结合软件开发过程的工作方式,使学生感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其行为就有别于原来单纯的课堂教学,有助于通过行为形成意识,通过意识转变思想,通过思想体现价值理念。让学生在学校就明白工作是什么,什么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掌握一个岗位群的技术,胜任至少1-2个岗位的要求和职责,为学生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

(三)在软件设计开发仿真实训项目的引导下,实现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CDIO标准要求之一是集成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能力大纲确定以后,要把课程设计做集成化的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是CDIO的模式,这和左边我们传统模式的学科导向,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在高职院校,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就是要把职场的工作梳理出典型工作过程,然后把学科穿来做关联,形成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所以,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立全面带动软件技术专业群实现“工学交替”、“学做合一”、“边工边学”教学模式。全面引领专业课程开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CDIO标准9是教师的CDIO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老师大多都很封闭,从学校门到学校门,高学历、高学位,大多数没有在产业界做过一天工程师,而他们却肩负着培养工程师的责任。要改变老师的这种素质,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法的训练。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建成后,专业群学生能够进行真实仿真环境下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测试实训,使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顶岗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形成“工学交替”、“学做合一”、“边工边学”,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通过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可以面向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性的横向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或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思路

在CDIO的12条标准中,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场所和其他学习环境怎样支持学生动手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有多大机会在现代工程软件和实验室内发展其从事产品开发?如何实现在过程和系统建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实践场所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方便、易进入并易于交流?等等问题是我们传统实验室无法解决的。

(一)硬件技术平台建设。校内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应本着力行节约、够用为度、真实有效的原则,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添置必要的设备,按照软件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设立“软件设计实训中心”、“软件开发实训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实训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及“软件工程中心”,形成软件实训平台的合理布局。硬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可以采用当前流行的配置标准,不追求过高的配置。

在软件开发时,以8人为一开发小组,每台计算机使用网线连接一层交换机,用于日常的程序版本控制和数据备份。一个项日开发完成之后,将数据库系统、所有的源码和文档备份到台式服务器中。配备的3台2层交换机用于日常的教学实验。

(二)软件技术平台配置。软件技术平台的投入要立足于目前的主流开发平台,使学生在开发过程中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为今后走向相关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一般应具有如下软件平台:

1.操作系统软件:Microsoft Vista, Microsoft WindowsSP2, Microsoft WindowsServer2003;

2.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3.程序设计软件:Microsoft Visual 2008;

4.开发工具软件:IBM Rational Rose Developer

5.测试实验工具软件:Rational Test Manager,Rational Robot;

6.J2EE应用服务器软件:IBM Web Sphere应用服务器高级版;

7.程序设计软件:Jbuilder2006/Jbuilder X, Eclipse3.2.1,J2EESDKI.4, J2SE1.6。

(三)工作环境的建立。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必须建立企业管理机制,选定项目经理,任务,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实施,让学生完成个人的角色转换。工作环境的建立要达到如下目的:

1.提高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参与项目过程,实现由浅入深的工作层次。

3.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规范与管理制度,了解企业过程与考核流程。

四、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

软件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在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基础上,将课程中开设的实训整合为突出单元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学做耦合,紧密围绕实训体系的综合改革,通过建设软件仿真实训平台构建校内真实仿真型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实训教学体系。积极引进软件企业的真实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学生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师资校企合作、岗位互换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软件设计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软件生产型实训基地。

第9篇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案例;课程群;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7202

1 改革方向

本方法在分析课程群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特点,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媒体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将相关课程组成群组,从课程的科学设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2]、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转化与衔接、UML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各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教学与软件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关系等8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其次,在分析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转化与衔接时,以学生均体验过的五子棋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四会”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3]。基于以上原则,从学生心理、案例教学模式、指导思想及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2 改革思路

(1)通过深入剖析软件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将其组成群组进行立项研究,通过调整教学大纲、注重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利用案例进行知识点讲解等方式,实现在缩短教学周期的同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2)首次将软件产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职能,引入高校计算机教学课堂,以便学生对该行业有所了解,更早、更好地对该领域进行涉及,从而定位和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

(3)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以“将课堂还给学生” 为指导思想,利用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此同时,每小组选定负责人,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摸索适合自己团队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在学好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管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培养技能和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我国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

(4)在进行考试改革的过程中,以“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形式多样化、分值灵活化,采取加大实践比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施方法

项目组成员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除了考虑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外,贯彻“产、学、研”指导思想,融入“四会”的理念,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更好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2)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深入分析软件专业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的特点,挖掘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讲课顺序等手段来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缩短教学周期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软件项目的目的。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项目组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①在充分研究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参观法、练习、实习作业等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调研,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通过调整讲课顺序、删减讲课内容、利用案例讲解语法和游戏片断讲解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②通过对人人网、动网科技等大型企业研发部实际运作模式和角色职能的调研,结合市场需求,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案例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好、更早地了解软件行业,从而定位和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③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除了讲解书本本身的知识外,将行业前沿信息融入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例如,与学生分享如何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学好程序设计的途径;如何从教材或者其它读物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等等;④重视每门课程第一堂课的教学。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针对学生而言,新的课程一般比较陌生,大脑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任课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项目组成员总结出第一堂课必须要包含如下几个元素:实际应用领域、最新动态、应用效果、课程地位、学习方法、课程进度安排以及所使用的开发工具;⑤针对当今强调“工作经历”的就业形势,开展案例教学,以实际参与的案例来填补“工作经验”的空白,改变“不给我工作,哪来工作经验”的尴尬局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选定小组负责人、实行负责人管理制等方法,对公司实际运作流程进行仿真,在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达到对学生合作、沟通和管理能力以及文档书写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项目组的培养目标;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格、习惯、智力等方面,采用分层教学,在备课、课堂、课外、练习、评价、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了分层;⑦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利用QQ群、BBS论坛、QQ空间、微博等方式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提供学生学习心得和经验的平台,日积月累,一届届传承,后续学习的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4)激励机制研究。在分析激励机制类型的基础上,以“平等性、透明性和广阔性”为基本原则,采用目标激励、示范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关心激励、竞争激励、信息激励、自我激励兼顾处罚等激励方式,激励时注重机会均等、力度、公平准确、奖惩分明、构建合理落差等策略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

(5)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改革的过程中以“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采用考查、作品、论文、口试(类似于毕业论文)等方式。考试成绩比例由原来的3∶7调整为3∶2∶5∶1,即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作品(附论文)占50%,奖励占10%,总分突破100变为110,采取加大实践比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师资队伍建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并采取集体备课、小组讨论、外出学习等形式,使青年教师尽快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注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科研立项、教研立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等手段来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语

本方法已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实施了3年半的时间,效果良好。该教学方法的产生,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06级软件专业学生的试点,在缩短了课程教学周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在程序员岗位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FANG ZHOU.General implement research of program design inquiry method on software series course[C].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2012.

[2] 万臣,谢芳,胡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43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