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外建筑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1:18

导语:在中外建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外建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融侨文体中心;改造;设计理念;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96-01

一、关于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总体说明

(一)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现状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旧建筑外观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在不改变原始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并运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和先进的环保建筑材料,且采用尽可能少的装饰成为该建筑外观改造的重点。融侨文体中心改造前原始建筑外观如图1-1。融侨文体中心位于滨海城市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本科大学,以“崇尚完美,追求卓越”为校训,背靠旗山,前倚湖畔,依山傍水,该建筑外立面以黄色为主,白色为辅,顶部为蓝色调,材质以瓷砖贴面及白色玻璃窗为主,整体布局与正对面图书馆结构相一致,均采用对称形式。融侨文体中心主要用于举行庆典活动、大型会议、迎新晚会及健身等场所。

(二)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存在的不足点

融侨文体中心从地域性、文化性、生态性、时代性着手分析存在的不足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首先,从地域性出发,由于该建筑位于大学校园境内,大学生拥有着年轻积极向上且阳光活泼的形象,该建筑在表现形式上过于传统、单一,缺乏代表性;其次,从文化性入手,高等教育本着以教育为主的方针,营造充满书香之气的胜地成为重中之重,该建筑在表现手法上缺乏这种文化氛围;再次,从生态性而言,该建筑在材质运用不够低碳环保;最后,从时代性来讲,与时俱进正是当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精神,该建筑设计表现手法缺乏创新和现代感。

(三)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目的

校园是育人的空间,环境是无声的课堂,交流是最直接的老师。创造一个富有文化品位,且宜于交流的校园环境正是本设计努力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成为了主导,环境为交流互动的发生提供了场所,环境的积极与否会抑制或促进互动的发生,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即“寓教于境”。

随着现代大学建筑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在我国各类大学建筑中,大学建筑已成为反映大学教育风格的一种特性。它不但影响着学校的环境,还肩负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建筑水平。通过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的设计,从而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节约能源,并使得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建筑应符合大学生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形象。打造成为既具有时代感、现代感,又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在改造过程中只有把握了该建筑所处环境,才能发挥地域性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旧如旧,再现辉煌,才能在校园环境危机时期唤醒广大高校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才能在使校园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理念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体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同时,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住校园这一地域特点,体现地域环境的独特性,是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在融侨文体中心的运用逐步加大。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反对大拆大建,从闽江学院的历史、地域、文化、环境以及现展理念等方面寻找创作根源、提炼设计元素。设计强调突出自身建筑的形象和特点,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设计理念是“时代感、简约、自然、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从这几个角度展开。

(五)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设计材料运用

设计材料以“金灿灿的麦垛”组成,质朴中夹杂着现代感,这些麦垛采用天然麦秸秆压制成的板材建成。内墙用的秸秆板会随着时间变色,这正是本设计的初衷,通过这个过程向广大师生传达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希望人们接受自然材料的全部,既有新生时金色的可爱,也有衰老时灰变的沧桑,更是给以青年一代需珍惜时光。

(六)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主入口改造设计

融侨文体中心主入口首先是人流量最大的区域,其次是整个建筑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应宽敞明亮,确保人流畅通。在改造设计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在原始的基础上延伸其入口,并采用立体构成中渐变的手法,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七)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改造具体说明

融侨文体中心改造后的建筑外观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从地域性而言,闽江学院整体景观呈圆轴线分布,因此,在此改造设计中,以“圆”为切入点,摒弃了原有中规中矩的八边形建筑结构,采用简约的圆柱形替代,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外立面改造,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其次,整体外观围绕“圆”的形式展开设计,以圆弧的顶部、圆柱形建筑、椭圆的玻璃门窗为主,无形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在色调上,舍去原有以黄、蓝色调,运用金灰色为主,大红色为辅,使得冷暖色调得到很好地结合,冷冷地外建筑面与入口处暖暖地大红色形成呼应,此时的红色同时起到点缀作用。

二、结语

经过改造后的融侨文体中仍存在颇多不足,比如,融侨文体中心的整体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设计手法不够现代、新颖,存在设计死角没有处理好;外观材质的表现上也没能够合理的表现出现代与校园环境的融洽,脱离整体校园建筑的呼应。通过本次对融侨文体中心建筑外观的改造设计,从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对建筑改造和创新有了新的体会,对知识进行了笼统的结合和运用,懂得了如何去收集资料,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设计无处不在,与人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柳建华、顾勤劳编著.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2]曹宏岗、高黎主编.立体构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2010年2月第一次印刷,书号:ISBN 978-7-305-06717-4.

[3]李保峰、李纲编著.建筑表现技法.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2005年11月第四次出版,书号:ISBN 7-5394-1223-2/TU.4.

[4]张琦曼、郑曙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2009年6月第四十九次印刷.

第2篇

一、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建设价值取向

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2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的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问题,因此,避免地方社区的区域功能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这些描述可以归纳为6大设计原则:

(1)独立性:无论从技术上、社会上还是环境上讲,村镇居民的日常需要应尽可能在当地得到满足。例如,居民在村镇里能够得到就业或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减少出行,从而减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混合性:在设计上给村镇里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年龄特征的人们以选择的机会,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务和开放空间等,尽量采取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等基本设计手法。

(3)地方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顺其自然,如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小气候的条件,不仅增加了每个社区的个性,也保护了环境。

(4)综合性:充分考虑人们在地方社区内的各种各样的空间联系,如公共场所使用的多样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开放性:村镇规划与设计应尽可能对未来开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变更,住宅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容,多功能的开放空间。

(6)自我管理:村镇规划的决策应放到尽可

二、村镇规划建设要注意乡村的特点

(1)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

(2)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3)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

(4)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

(5)开放空间与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特殊规律;

(6)村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

(7)农用地的保护与对农用地调整的生态约

(8)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混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8大特征,而村镇规划设计如果忽略它们,后果就是失去农业生产空间,失去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村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但是,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镇规划,并不意味着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在规划村镇居住区的形体时应用城市规划和设计手段,同时,还必须再加上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尺度、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混合等因素的考虑。

三、按照乡村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村镇布局

1.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区的乡村(郊区)与一般农业地区的人口变动会有不同趋势,乡村居民点的生命力也会有不同情况。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也译为“大城市统计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在80~90年代,美国有268个都市区,人口1.98亿人,占总人口78%,面积占15%。在都市区中,郊区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区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村。乡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属于城市区的居民点。非都市区的村镇,1980年有2443个,1992年有2304个。镇有多种形式,比如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退休人员镇、官员镇等。

在法国,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业和城市人口聚集区(ZPIU,类似于中国所谓城乡结合部地区)内的乡村人口,以及部分边远乡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趋势;也有1/3的村镇人口在减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尔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区,一直存在着荒芜化、人口外流和老龄化。

2.村镇布局调整

第3篇

参考文献

[1]唐潘.随机振动地震波对大跨度桥梁分析[D:湖南大学.

[2]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地震出版社:1988[4]陈宝春.钢管混凝土结构[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004-89)》[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唐潘.随机振动地震波对大跨度桥梁分析[D]湖南大学.

[5]林家浩.钟万勰.张亚辉.大跨度结构抗震计算的随机振动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l):29-36.

[6]陈冠桦.盛兴旺.大跨径斜拉拱桥动力特征研究[J].贵州科学报.2007.

[7]康厚军.杨相展.卓斌.两座新型桥梁-斜拉拱桥的对比研究[J].中外公路.2007.

[8]杜修力.陈厚群.地震动随机模拟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M].1994,14(4):1-5.

[9]陈宝春.钢管混凝土结构[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0]《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004-89)》[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1]杜修力.陈厚群.地震动随机模拟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M].1994,14(4):1-5.

参考文献

[12]林家浩.钟万勰.张亚辉.大跨度结构抗震计算的随机振动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l):29-36.

[13]康厚军.杨相展.卓斌.两座新型桥梁-斜拉拱桥的对比研究[J].中外公路.2007.

[14]项少军.陈世民.岳丽娜.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在空间响应下的地震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05.

[15]史志利.李忠献.随机场地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方法[M].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2):68-76.

[16]张晨.徐勋倩.陈静.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分析[J].中外公路Vol.33,2013.

[17]张辉.王连华.彭河星.大跨度斜拉拱桥地震反应的行波效应[J].Vol.28,2008.

[18]楼梦麟.唐玉.大跨度拱桥地震行波反应的一致反应谱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Vol.33,2013.

[19]项少军.陈世民.岳丽娜.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在空间响应下的地震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05

[20]史志利.李忠献.随机场地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方法[M].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2):68-76.

[21]Scanlan.R.H&K.Sachs.EarthquakeTimeHistoriesandResponsespectra[M].JournalofEM.ASCE.Vol.100.1974.

参考文献:

[1]胡长青.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6).

[2]杨大为.现代路桥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3]姚文翰,肖艳华.浅论桥梁钢筋混凝土和砌体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第4篇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结构; 优化设计

1.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特点

1.1 基坑深度越来越大

为提高有限的建筑地块的利用率,很多建筑都朝着地下空间发展,地下3~4层已属常见[1],6~7层的地下室也不断出现,基坑深度多大于10m,有些建筑的深基坑深度甚至已经超过地面建筑高度。

1.2 地质条件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建筑物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根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因此,很多深基坑工程只能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位置,极大地增加了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难度。

1.3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周围环境复杂

在很多情况下,建筑企业在基坑周边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其它工程,而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建设,不仅导致深基坑支护结构自身安全可能难以保证,同时还可能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影响。

2.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

表1 常见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特点

[结构形式\&适用条件和特点\&土钉墙\&施工快速、成本低,但是一般应用在基坑深度小于15m的深基坑

支护工程中,而且在软土基坑中不能应用。\&水泥土墙\&利用搅拌桩和旋喷组合形式施工,

适用于深度小于6m的基坑支护工程。\&排桩\&适用于规模小以及排桩桩顶要求较低的基坑。\&双排桩\&刚度较大,尤其适用于地下存在障碍物无法施工的情况。\&地下连续墙\&整体性较强,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基坑支护工程。\&]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支护方案的优化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层土壤特性差异以及地下水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对此,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地质条件来选择最优的支护方案,表1给出了常用支护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2.2 支护结构方案的优化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成本、工期、环境、可靠性、复杂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的部分因素属于模糊因素,可以通过多目标决策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从而获取最佳的基坑支护结构方案。

根据指标总权重,对实际工程中各支护方案对优的隶属度的大小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对优隶属度值最大的支护方案作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方案。

3. 结语

论文分析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案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通过实践的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优选和设计,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传波. 武汉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系统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06): 1267-1275.

[2] 李军权.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J]. 中外建筑, 2016(02):112-113.

[3] 戴佑斌, 张尚根, 周早生, 等. 模糊一致矩阵理论在地铁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10):1162-116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项目 外窗 节能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整个建筑项目中,外窗作为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投入大量的生产能源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再加上我国建筑资源比较匮乏,节能技术在建筑外窗中的运用,在节省我国建筑材料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项目外窗的使用性能。在此,本文针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的运用,做以下论述。

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中,窗户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其热损对空间建筑的能耗影响很大,在整个建筑节能设计中,窗户热损是整个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之一。对此,我国各同行以建筑节能发展为核心,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与经验。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此,本文从建筑外窗节能措施以及影响外窗耗能的因素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建筑项目中外窗节能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建筑外窗节能措施分析

建筑外窗在使用的过程中,基于窗户自身的特性,热量主要通过窗户材料的导热状况、太阳辐射以及空气渗透等途径进入室内。出现这种局面的过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窗户的整体面积,换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窗户面积与建筑空调的负荷大小有着线性关系。针对建筑外窗节能措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窗户的朝向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在整个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房屋外窗的位置主要由房屋的整体设计为决定,不同方位的房屋外窗,在使用的过程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同。结合着太阳一天的运行规律,冬季南向墙面窗户能够得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辐射热量,而夏季则是东、西方面的窗户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依据这一自然规律,房屋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房屋面积大、开窗频繁的一面窗户正对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南方方位,而把房屋外墙窗户不开或少开的一面朝向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的东、西向方位,以便使房屋在冬季太阳辐射强的方位有最大外窗暴露面而在夏季太阳辐射强的方位有最小的外窗暴露面,这种设计方式,是房屋外窗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理想朝向。

(二)外窗材料及其对建筑耗能的影响

在整个建筑耗能中,外窗生产制造中选择的材料性能也会对建筑耗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外窗材料耗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窗玻璃与窗框材料。两者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其耗能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窗玻璃

在整个窗户面积中,玻璃占整个窗体体积的三分之二,在整个外窗导热的过程中,玻璃作为最大的导热媒介,在设计使用的过程应科学、谨慎的考虑整个玻璃的导热性能。在外窗玻璃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一般使用双玻结构和加强玻璃对波长0.3mm——2.5mm的太阳光具备较强的反射与吸收能力,由此成为玻璃节能的首选。

玻璃作为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使用价值,都在整个建筑中有着极大的比重。从普通建筑性价比考虑,采用单框双玻结构和热反射镀膜玻璃是夏热冬冷区外窗节能的首选。采用同框双玻结构有着和中空玻璃一样的采光性能和优良的隔热、隔音性能。其隔热能力主要来源于二层玻璃间密封的空气层,空气的导热系数为O.028w/mK,而玻璃的导热系数为0.77W/mK,两层玻璃四边用密封胶导热,其余大面积玻璃均依靠空气层导热,加大热阻。因此能明显提高外窗玻璃的节能效果。在课题组做ZMQ砌块应用实验时,采用不同玻窗结构作保温窗,实测证明,采用单框双层玻璃铝合金窗,外层为6mm热反射镀膜玻璃,窗扇平开式,内层为5mm普通白玻,就能有效减少60%的外窗热损。

2.窗框材料

在建筑项目外窗耗能材料中,除了玻璃造成的热损外,窗框材料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在成热损。当前建筑外窗的窗框材料主要包括铝合金型材、塑料型材、塑钢型材、不锈钢以及木材等几种。金属窗框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比玻璃的传热系数大,因而对整个建筑外窗节能有着严重的影响。在整个建筑外窗节能中,窗框材料的主要功能在于传到热损,要想降低热损,就要象断热铝合金研制原理,要使窗框用材能形成断桥,来阻止热量的传递。

二.影响外窗耗能的因素

在整个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外窗节能技术的使用,除了节省我国建筑资源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施工质量。在整个外窗耗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窗型

创窗型在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关系着建筑节能技术的顺利运用,同时还关系着建筑物的整体美观。窗型的选择应用需要工程的设计人员结合着建筑物的实际性能进行科学、准确的选择。当前的建筑窗型主要包括上下滑动、左右推拉窗、各种类型平开带翻转窗以及固定窗等几个类型。推拉窗在使用的过程中,窗扇上方都比下窗框高,施工人员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在窗体内侧用毛条进行密封,上下窗户移动之间安装轮滑进行移动,使其形成空隙,这样则为空隙对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冬天冷空气通过窗户下面的轮滑细缝进入到室内,夏天室内冷空气从窗户下面的细缝流出,这样则形成一个对流热、冷气的循环流失。

平开窗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与推拉窗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平开窗主要由内外平开窗组成,且在窗扇、窗框之间都有橡胶做的密封压条。在窗扇关好后,基于橡胶压条自身具备的密封性,很难形成对流。这种窗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其热量流失主要通过玻璃辐射以及窗户生产材料进行的热传导。与以上两种窗型不同的是,还有一种固定窗,其窗框嵌在整个建筑墙体内,玻璃则直接安装在窗框上,玻璃与窗框之间的接缝用密封胶封好,这种窗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水密性及气密性,因而很难形成空气对流,对流热造成的损失是最少的。在分析外窗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若单从窗型结构上讲,固定窗的节能性是几种窗户类型中最好的一个,其次为平开窗,最后为推拉窗。在整个窗型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结合着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除了确保建筑工程外窗节能技术外,还要确保工程的整体美感。

(二)墙结合形式

在整个建筑工程外窗安装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使用正确的安装方式,确保窗户的安装质量,尤其是窗户周围部位。砖砌抹灰的密实以及外窗缝隙的发泡嵌缝质量,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范的要求,才能使外窗渗透耗热量的损失减少。窗框、墙体隐蔽镶嵌设计施工方法是加强外窗节能效果的有效措施。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有的建筑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再加上我国人口较多,建筑资源缺乏,节能技术的使用,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少建筑成本,保障施工质量。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加大建筑工程中外窗户节能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地区选择与之相符的窗型、窗框以及窗户玻璃,以便在其使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节能优势,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

参考文献

[1]JCJ 134—200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2]涂逢祥.节能窗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陆亚俊,王芳.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6篇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祖籍直隶(今北京)大兴,因其兄李汝璜于乾隆四十七年调任海州,李汝珍随兄宦游,在板浦生活达三十年。他在板浦精研经史,花费了三十多年心血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镜花缘》。这部名著别具匠心,以《山海经》为引子,通过对海外幻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为纪念李汝珍,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

灌云县板浦镇位于连云港市区和灌云县城中间,历史上[李汝珍纪念馆]曾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曾出过二许(许乔林、许桂林)、二乔(乔绍侨、乔绍傅)等著名文人,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19岁随哥哥李汝璜来到板浦镇,在这里娶妻生子,并花了半生精力完成《镜花缘》、《李氏音鉴》、《授子谱》等传世著作。当年李汝珍住处附近的一座庭院,被辟为李汝珍纪念馆,经过修缮和扩建,已于199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晚明建筑,清静幽雅,院中古木名花,青草绿苔,颇有当年著书时的遗韵。

板浦镇位于市区东南,隶属灌云县,距市区约10公里,是江苏文化名镇之一,中国古典名著《镜花缘》的诞生地。

李汝珍纪念馆建成于1992年,坐落在灌云县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门厅、主展厅和修葺一新的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大厅陈列厨内展出了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版本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故居内写出了巨著《镜花缘》。在纪念仪式上,《镜花缘》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对纪念馆的建设、保护、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扩大纪念馆的规模,全方位收集李汝珍的各种文物和《镜花缘》的国内外版本、研究资料,不断充实馆藏文物,逐步扩大规模,把李汝珍纪念馆建成《镜花缘》研究中心。书画家许厚文还向纪念馆赠送李汝珍内弟许乔林、许桂林的画像,和珍贵字画。

第7篇

[关键词] :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它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1.1全员性

建筑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促使项目施工成本降低。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经济结果。按会计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1.1.2过程性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内容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这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1.1.3实时性

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由于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作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1.1.4一次性

工程项目属于单件式、一次性投入的特殊产品,由于每一工程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条件都不一样,各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成本形成都将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和预测工程成本,必须。一事一议”。

1.1.5劳动密集性

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人员构成较复杂。带领这样一班人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已属不易,还要确保合理的工程利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空间,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培育长期竞争优势,而成本控制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工具。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建筑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完成期间所需用全部费用之和,包括基础投资、前期各种费用、项目建设中的贷款利息、管理费及其它各种费用等,具体内容如下:

2.1成本预测与决策。

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是其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是事前控制的环节之一。本预测的目的是预见成本的发展趋势,为成本管理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施工项目成本决策是根据成本预测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做出决定,确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决策是先提出几个成本目标方案,然后再从中选择理想的成本目标做出决定。

2.2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编制。

成本计划是实现成本目标的具体安排,是成本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根据成本预测、决策结果,并考虑企业经营需要和经营水平编制的。成本控制必须以成本计划作标准。

2.3成本计划实施。

施工阶段,依据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即是根据成本计划所作的具体安排,对实施项目的各项费用实施有效控制,不断收集实施信息,并与计划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从而实现成本目标。

2.4各项费用的成本控制。

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以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是日常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损失,这些费用和损失,都发生在各个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

3 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3.1强化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应从设计开始,因为设计是工程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0%--90%。设计阶段工作水平的标低,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施工阶段投资的多少,而且也影响到项目建成投产以后经济效益的高低。施工项目成本计划是由项目经理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制定出的计划,它即是对项目施工成本的预测,同时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另外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制定第一次成本计划时,项目管理人员依据初步拟定的施工方案按分部分项落实成本,项目人员根据项目成本的总汇,将工程施工措施性消耗成本分离,把工程施工措施性消耗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组织项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改良,把施工措施性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在落实了项目成本计划后项目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3.2 抓好项目管理层建设。

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项目部各部室的环节,不仅仅是项目经理一个人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项目经理集人、财、物、权于一身,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目管理的成败。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建设。同时,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宣传,使企业上下真正转变观念,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理念,营造企业整体重视,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上升的良好氛围。根据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成本管理自身的特点,建立成本管理体系。首先,公司层次的组织机构。公司层次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建立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组织体系的运行,行使管理职能、监督职能。负责确定项目施工责任成本,对成本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负责奖罚兑现的审计工作。其次,项目层次的管理机构。项目层次实际上是通常所讲的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层,一般有项目经理部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济师等组成。再次,岗位层次的组织机构。岗位层次的组织机构即项目经理部岗位的设置。由项目经理部根据公司人事部门的工程施工管理办法及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经理部岗位人员负责完成各岗位的业务工作和落实制度规定的本岗位的成本管理职责和成本降低措施,是成本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3.3加强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对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就要依据完善的成本控制计划对分部分项工程作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对象。首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依据成本控制计划下达施工任务单、各限额领料单。加强项目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工程造价的60%左右,控制工程成本,材料成本尤其重要,如果忽视材料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首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准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要对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要定期检查各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其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童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控制成本的产生是为了降低内部故障成本,而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星现负相关的关系,在成本总数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者的目标是尽盘以预防成本换取故障成本,这样虽然成本相同,但企业的综合效益相对是较好的。最后,在现场成本控制中,安全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安全预防成本的投人虽然并不影响成本控制计划,但它预防了一定的风险费用。

4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不同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已经成为每个建筑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自实行企业自主报价制度以来,项目成本和工程质量一样也成为一个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是建筑企业抢占建筑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不但能有效节约建筑材料,也能有效节约建筑时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因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结束语

总之,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控制好施工进度,努力寻找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方法和途径,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曹芹.党玲.朱家瑜工程建筑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初探[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11(1)

[2]张泽国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10(4)

[3]张殷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工程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影响的思考[期刊论文]-财经界(学术) 2010(4)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趣味性;专业;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书本中虽有大量文字史实的介绍和建筑结构图样的分析,但仍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建筑的真实效果,利用多媒体对主体建筑进行直观的图片赏析,来引入课程的主要内容,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以丰富的建筑文化为背景,将理论学习与图片欣赏结合一体,将文化传统与建筑史实有序融和,将轻松的文学语言与建筑结构分析的严谨讲解相结合,有效增加建筑史课程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其教学效果比直接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好得多。

三、理论与设计的关联

建筑史作为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对专业的重要作用自然不必多说。每个专业又根据其专业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又各有偏向,怎样在教学内容上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做好理论讲解向专业设计的延伸,这又是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建筑史与专业设计的联系上需体现具体化与细致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是提到相关内容与设计的关系是不够的,需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从所学内容中吸取精华,并且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中。如讲到古典柱式时,不妨有意识的延伸到欧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分析西方古典柱式作为一装饰元素在欧式设计风格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设计元素,以及设计元素的运用与室内风格体现上的思考。又如在讲解中国建筑史部分内容时同样可以有目的地延伸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无论是建筑群体的空间形象还是建筑单体的外观,还是建筑各个部位的造型都具有多彩的艺术形象,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不同的屋顶型制,以及屋顶上塑造出来的鸱吻、保顶、走兽等装饰形象,引导其认识门窗上多样的窗格花纹,以及梁枋柱础的巧妙处理后,有意识地将这些建筑中的元素与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相结合,引用中式装修中灵活运用此类装饰元素的成功实例,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将建筑史理论教学延伸到室内设计之中,让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紧密联系。再如讲解中国传统民居时,对于各地特色建筑如北京四合院,安徽徽派民居,大理白族民居等传统建筑,其独特的空间组合方式,墙面的装饰处理手法以及建筑细部的巧妙装饰等方面,会给室内设计的内部空间划分,空间形象的塑造以怎样的启迪,大理四合院照壁的装饰处理和北京四合院影壁的装饰形象,相对于室内的界面处理有何借鉴之处等等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选择一两个专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对于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的观点展开集中讨论,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思考建筑文化的兴趣,同时在共同探讨中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的沉闷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将史实理论与室内设计联系更加紧密。

目前对着书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建筑史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层面,将建筑欣赏与理论讲解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有意识的将理论学习延伸到专业设计中,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作者:潘文敏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下公共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火灾;特点;现状

一、地下公共建筑

(一)地下公共建筑的概述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恶化、资源匾乏等问题愈演愈烈。而在考虑到美观、采光等因素以后,在很多已经密集开发的地区很难有向高空发展的机会,而只能向地下发展,这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建设地铁已成为许多国家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的重要手段;城市中心区的立体化开发已成为解决城市中心区空间拥挤、地面环境恶化的重要方法;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过程中,以地下交通、商业、文化、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地下公共建筑在改善城市整体功能结构和优化城市风貌中的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

(二)地下公共建筑的现状

1、使用功能复杂

目前, 许多地下公共建筑集中了商场、超市、餐厅、办公、娱乐、交通于一体, 形成人流、车流纵横交错, 如西安骡马市地下商业街。

2、建筑规模大

近年来, 在我国不少城市都建有数万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地下公共建筑, 如北京中关村广场, 地下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3、人员密度大

主要集中在歌舞娱乐放映场所,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 慢摇吧! 在高峰期, 人员拥挤, 人员密度远远超过有关规定。

二、地下公共建筑火灾

(一)地下公共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建筑,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 m以上的用于商业目的的建筑。就其建筑形式而言, 可分为附建式和单建式两大类。附建的地下建筑都是附建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地下, 其层数有1 层、2 层、3 层甚至更多层。

1 、照明不足, 发烟量大, 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完全靠人工照明,地下人工照明比地上建筑的自然采光差, 加之火灾时, 普通照明电源切断, 仅依靠应急照明, 人的视觉完全靠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指示灯保证。由于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和供气程度有关, 而地下建筑一般供气不足, 因此阴燃时间较长, 故发烟量较大。如果没有应急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 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灾现场。再加上烟雾,人员疏散更为困难。

2 、火灾燃烧状态受出入口的供气状态影响大

当火灾时就进只有一个出口, 在火灾初期, 与地面唯一的连通口就成为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内部烟气的排烟口, 随着火灾的扩大,烟与空气的中性面逐渐降低, 最后成为烟筒。当附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口时, 自然排烟与空气的进入口是分开的, 火灾时一个出口可能是进气口,另一个可能是排烟口, 依风向而定。

3 、火场温度高

地下商业建筑发生火灾时热烟气很难排出, 散热缓慢, 内部可燃物多, 空间温度上升快。多次研究比较表明, 地下商业建筑火灾会较早地出现“ 爆燃” 现象。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CO、CO2等气体浓度迅速增加,温度也会急剧升高。

4 、较易出现“ 轰燃” 现象, 且出现时间较早, 泄爆能力差

因为地下商业建筑的排热性差, 热量积累较快, 地下商业建筑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更易发生“ 轰燃” , 且出现的时间更早。由于地下商业建筑基本上是个封闭体,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时, 泄爆能力很差。

5 、可燃物量大、火灾危险性高

由于地下商业建筑可燃物多、量大, 因此很容易发生火灾, 并且一旦火灾发生, 燃烧猛烈且燃烧持续时间长。

6 、扑救困难

地下商业建筑的火灾比地面建筑的火灾扑救要困难得多, 由于地下商业建筑构造复杂, 烟多温高, 视线差, 导致火情侦察、指挥员决策、火场通讯指挥都很困难。

(二)火灾及其危害

火灾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其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其直接财产损失。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损失、消防扑救费用、保险管理费用以及投入的火灾防护统称火灾代价。根据世界火灾统计中心以及欧洲共同体研究的结果,大多数发达国家每年火灾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2%左右,而整个火灾代价约占1%。根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发生的火灾就有600一700万起,有65000一75000人死于火灾。由此可见,火灾防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正处于火灾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火灾的次数和损失均居高不下,尤其是发生了多起特大和重大火灾,有的还造成了严重的群死群伤事件。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河南东都商厦火灾中的死亡人数均超过300人,衡阳特大火灾死亡消防队员20人,其影响震惊中外。

三、地下建筑消防电气设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建筑也向着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着。在地下建筑中, 固定消防设施的安装也提升了建筑本身的安全系数。完善的消防电气系统是保障建筑物内各种消防用电设备及时可靠运行, 有效地进行人员疏散、物资保护和控制火势的蔓延。

(一)确定消防用电负荷

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下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分为一级、二级。在对建筑进行消防电气设计时, 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相关消防技术规范来确定,地下公共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确定后方可进行后面的电气设计。

(二)、充分保证消防供电、配电系统的自主性

消防供电及其他防灾系统用电, 当建筑物为高压受电时, 宜从变压器低压母线处分回路自成供电体系, 即独立形成消防供电系统。消防系统电源的供电负荷等级, 在建筑工程供电系统中应处于最高供电等级, 自成供电体系是为了保证消防供电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 常会出现一些手动与自动的问题, 例如在一级负荷的供电系统中, 双重电源供电的高压单元回路在任一回路故障时,其高压侧母联开关不能联锁投入工作; 一路高压供电而另一路为自备发电机供电的一级负荷系统, 高压故障而发电机不能自动投入到低压侧母线上供电。这些情况的出现, 为消防供电系统的安全造成了隐患, 因此对于应自动联动的一定要保证其工作状态的可靠性。消防配电线路与一般配电线路应严格分开, 但在有的设计中, 往往是注意从配电室引至消防控制室配电箱这一段的供电可靠性, 而忽视了各层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如电动防火门、防排烟风机等, 并没有形成消防专用供配电系统。

(三)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有足够的安全性

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 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暗敷时, 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30mm, 明敷时,应穿有防火保护的金属管或有防火保护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当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时, 敷设在电缆井、电缆沟内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当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时, 可直接敷设; 宜与其它配电线路分开敷设; 当敷设在同一井沟内时, 宜分别而置在井沟的两侧。”消防电气线路在施工中属于隐蔽工程, 因此在设计时, 线路的安全性是应该从重考虑的, 只有这样方能使消防用电设施在火灾时能够正常进行工作。在消防验收时, 建计单位应将消防电气的隐蔽工程材料进行送审, 这是验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下建筑防火要求很高,发生火灾时,应自动启动相应区域的应急照明,强行关闭一般照明回路。应急照明可选择仅用消防中心的计算机控制而禁止用监控计算机或现场控制,也可选择都有控制权。另外,控制系统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开放性和电磁兼容性。

(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地下汽车库的火灾探测器选择感温探测器,其他场所选择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封闭的楼梯间单独划分一个探测区域,并每隔 3 层设置一个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由于前室与电梯竖井、疏散楼梯间及走道相通,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且火灾时烟气容易聚集,故在电梯前室设置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备用柴油发电机房采用气体灭火装置配套的感烟、感温探测器及气体灭火控制盘。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报警、放气、故障等信号要反馈给大厦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与消火栓按钮的设置

手动报警按钮选用智能型报警按钮 ( 带地址编码 ),含电话插孔。手动报警按钮主要设置在电梯前室、楼梯前室及公共走廊等公共出口部位。设置的手动报警按钮要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 30m”的规范要求。消火栓按钮既能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同时能直接启动消防水泵。消防水泵启动后点亮消火栓启动指示灯。每个消火栓箱处设置一个消火栓启泵按钮。

3、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的设置

在合用的电梯前室和公共走廊、大会议室、地下汽车库、大厅等部位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并遵守规范“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部位到最近的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 25m”及“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 12.5m”的规定,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以利于火灾应急播放疏散指令。

4、消防专用电话的设置

消防控制中心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在消防水泵房、备用柴油发电机房、计算机房、高低压配电房、主要通风与空调机房、排烟风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部位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

(五)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消防水泵的控制

其控制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火灾现场的消火栓按钮直接启动消防泵;二是在消防控制中心通过手动按钮直接启停消防泵;三是消防联动控制器通过总线编码输出模块控制消防泵的启停。消防泵的启动信号的反馈通过一个输入模块进行监测。消防泵的主、备用状况可通过输入模块监控。消防稳压泵的运行、停止、故障状况的监测通过输入模块来进行。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控制

当火灾发生时,玻璃球喷头熔破,水流通过破裂的喷头向外洒水,随着水的流动及管网压力的降低使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压力开关相继动作,延时 20s 后,通过输入模块将报警信号传至火灾报警控制器,进行逻辑判断,确认火警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启动喷淋水泵等消防设备。喷淋泵的联动控制,除无现场报警按钮控制外,其他基本上与消防水泵的控制相同。

3、防排烟控制

当火灾报警控制器确认建筑物内某层发生火灾后,由消防控制中心的联动控制系统中装于现场的智能输入输出模块输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继电器接通火灾层及相邻上、下两层的排烟阀、送风阀,并启动相应的排烟风机和正压送风机,停止相应防火分区内的空调风机并切断非消防电源,关闭相应区域内的空调通风防火阀,同时将停止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中心。在消防控制中心内可设置手动启动停止按扭,以便对机械防烟、排烟风机进行应急控制。

4、应急照明控制

应急照明由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箱供电,两路市电互为备用,当发生火灾时,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照明应自动点亮。如果两路市电电源完全中断,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照明依靠自带的蓄电池组供电,连续供电照明时间不小于30min。

5、气体灭火系统控制

当气体灭火控制盘监测到任一探测器报警时,启动声光报警器。当感温、感烟探测器同时报警,通过体灭火控制盘延时 30s 后,启动放气阀喷放灭火剂灭火。当控制盘接到喷洒信号后,启动放气门灯,提示柴油发电机房正在自动灭火,切勿入内。同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接口,将有关信息传送至消防控制中心。

四、结束语

本文从地下公共的特点着手,具体的分析了地下公共建筑物火灾的特点及现状,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地下建筑物火灾消防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大的方面,同时仔细的阐述了地下公共建筑防火应对措施。

同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事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有关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仁批评和指正!

五、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火业务全书》

[2]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16- 87( 2001版)

[3] 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 98( 2001版)

[4] 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版

[5] 李耀明,郝震.谈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 武警学院学报,2003 ,12 , 第19 卷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