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激励机制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1:21

导语:在激励机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激励机制论文

第1篇

1.1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目前企业所采取的激励方式比较落后没有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而创新,首先企业选择的激励形式单一,其主要以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存在,其所能发挥的实效不大,不足以对员工产生足够的促进作用;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激励机制,忽视激励机制的作用,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的成功归结于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对普通员工的激励;三是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性,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采取固定的方式,结果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比如企业在奖励企业员工时,并没有根据员工的贡献度而言,而是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

1.2激励机制的方法单一。目前企业都没有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而是采取其它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是企业的激励方式主要以物质奖励为主,忽视对员工的人性化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奖励,误导了激励机制的内涵;二是激励机制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在评价员工时采取的标准以“高学历、高技术、高行政级别”为主,结果产生两极分化的管理模式,即高资质的员工“养尊处优”,而年轻的员工则要艰苦奋斗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

2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建立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发展的人才战略体系。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找准市场定位,从整体上实现对企业的运行管理,并且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具体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去操作与运行,众所周知,企业员工参与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与其劳动相符的报酬,并且通过劳动实现自己预定的各种目标,因此企业为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构建以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向协调发展的人才战略体系。

2.2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企业是由不同性格的员工所构成,每个员工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员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困扰着员工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导致企业生产效益的低下,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有效地沟通模式,及时了解员工的内心想法,帮助员工解决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保证他们始终处于积极、阳光的状态下从事工作,而且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他们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精力。

2.3创新激励方式。基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也应该具有区别性与创新性,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激励创新理念,要敢于进行创新,要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企业员工发展的激励方式与手段;其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不同的员工对激励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企业中层以上员工对于物质奖励可能不太重视,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为此需要企业为其提供精神层面的奖励;而对于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可能会更加重视物质奖励,因此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设置时要多从物质方面入手。

第2篇

在现代化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酒店管理观念,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坚持以员工为本,并始终将以员工为本的理念贯彻在酒店的文化建设各环节,酒店员工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应当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公正、公平的聘用机制。同时,还要改变领导作风,关心和尊重广大员工的生活、工作,在集体福利方面加强人性化管理,以此来有效解除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当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当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从而使员工们能够感到酒店集体的温暖。充分尊重广大员工们的劳动成果,理解员工的思想、维护合法权益,并且要为员工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采取激励法可以有效激发员工们的劳动积极性,这对改善酒店的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提高员工们的自信心以及责任感,激发员工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员工对酒店的满意度、忠诚度,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培养员工们的归属感。

二、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酒店经营活动也在不断的深入,如何有效地激励、约束员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中,酒店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比如,采用工作激励方式,将员工放在适当的岗位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轮换工作,以此来增加酒店员工的新奇感,赋予他们工作上的更大挑战,并且培养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笔者认为,工作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工作本身,所以激励机制在激发广大员工积极主动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采用参与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参与,使员工对酒店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酒店业也不例外,从应用效果来看,该种方法非常有效。比如,IBM公司建立的百分之百俱乐部,即员工们完成年度任务以后,即成为百分之百俱乐部中的一份子,俱乐部中的员工及其家人就会被邀请到一个非常隆重的集会上;采用该种方法以后,公司的员工们将加入百分之百俱乐部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以获得这样的资格为荣。这一案例中所采取的激励机制,主要利用的是员工荣誉感需求,所以激励效果非常的显著。以上是几种激励机制,均为正面的激烈,实践中还可采用负激励法对员工进行激励。其中,惩罚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激励方法,即为了有效纠正酒店员工工作不良行为而才取的强制措施。从实践来看,如果应用得当,则会对不良行为产生威慑作用。需要强调的是不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惩罚层面上,而是应当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不教而诛,即应当重点教育,屡教不改者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不可以罚代管。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惩罚方式,打击面不能太广,避免出现全盘否定的现象,否则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伤害。同时,还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及酒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比如,酒店在外聘兼职人员时,应当对兼职员工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并且为兼职员工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关注这些员工的行为表现,全面把握员工的需求、工作水平等,然后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以此来调动酒店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第3篇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配套

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包括奖金、奖品等),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单纯物质激励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求会更加关注,而且,层级越高,对精神激励的需求就越强。实践中,应充分重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提高精神激励的比重。虽然从短期看,物质激励和奖金激励的激励形式能快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公司发展根本利益。

2.薪酬的激励力度与绩效的匹配程度不强

薪酬的激励力度取决于薪酬与绩效的匹配程度及员工个人利益与保险公司利益的结合度。如果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功能发挥不充分,使员工对公司漠不关心,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职业发展通道相对单一

目前职业发展通道相对单一,主要在管理序列内晋升,难以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使广大员工产生“官本位”思想,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

4.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目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公司仅停留在认识到有员工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层面,对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较小,员工本人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程度不够,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没有存在的基础。现在,很多公司仅依靠传统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保险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构建保险公司激励管理机制有效策略

1.建立综合性激励机制

建立综合全面的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机制,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氛围激励及公共目标激励等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发挥激励的综合效力。同时,突出参与性奖励,让员工了解公司远期发展战略和近期工作目标,使其参与到与其本身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加深员工对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的了解。通过参与管理,进一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2.构建与薪酬制度相匹配绩效管理体系

薪酬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公司财务能力承受范围内,保持合理水平并进行科学分配,做到有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内部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应以员工绩效管理为基础,不是只抓一部分人绩效考核,而应构建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层级人员构建不同的考核体系,持续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鼓励员工多做贡献,多出成绩。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合理分配薪酬,使薪酬的激励功能得充分发挥。

3.构建多层次职业发展通道

针对管理、技术、销售、运营支持不同专业类别员工所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设计差异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构建多通道职业发展平台。同时,结合职级价值评估形成的职级价值等级矩阵,为不同专业类别员工设计专属发展通道。

4.构建长期激励机制

有效运用福利政策作为长期激励,能留住公司管理人员以及关键岗位员工。如保险公司可为员工提供一部分延期福利,为员工办理企业年金、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通过与员工签订延期支付协议的办法来激励与留住人才,如在约定日期之前员工没有提前与公司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可得到约定的收益;如辞离职,则不予支付。通过递延支付形成长效激励,使员工激励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促使员工长期为保险公司服务,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

5.构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根据管理、技术、销售、运营支持不同序列发展特点,在充分考虑承保、理赔、客户服务、销售等类业务情况,构建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设计差异化的职级评定与晋升标准,将绩效考核、能力素质和培训情况等纳入职级评价要素,建立覆盖各专业领域,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使员工发展有目标,晋升有通道。

三、构建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原则

公司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原则与价值理念,同时强调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将满足员工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营造充满信任与亲密感的文化氛围,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能。

2.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激励过程中,公司应当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标准科学公平、程序公开透明、结果公正有效。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取得的成绩,都要一视同仁,及时给予认可。在实践中,还应不断检视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激励措施公平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大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3.建立灵活转换机制

实施人性化的激励管理方式,在激励管理工作中重视激励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管理条件、不同层级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激励的针对性,促进员工认可管理方式,遵守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当注重对激励机制管理质量的考评,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四、结语

第4篇

摘要:通过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内涵、功能及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国家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体的合理性,从经济角度分析了科技基础平台的使用收费问题,讨论了确定服务收费标准的论据及建立相应的资助补贴制度等问题,并就如何构建内生的平台建设运行的激励机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经济属性分析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内涵。

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等四部委《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标志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其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国家科技能力和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国际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组成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共享为核心,支持、保障平台顺利运行的制度体系;以科技服务为目标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根据上述建设目标,预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在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激励自主创新、促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①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②自然科技资源平台;③科学数据共享平台;④科技文献共享平台;⑤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⑥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从这些建设内容来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为科技发展服务,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包括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那么,这样一种服务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属性?这种服务应由谁(市场、政府、或者第三部门)来有效提供?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经济属性。

经济学通常依据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是否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或是否具有正外部性,将其划分为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通常需要政府行为,而私人物品则可以由市场有效提供。从技术层面看,一方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排他”,即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对直接用户权限的有效识别和控制,比如,未经产品提供者授权的个人或组织,提供者可以识别并拒绝使用。另一方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有一定的“竞争性”,而竞争性强弱取决于平台提供服务的能力及特点。这表明,从技术上讲,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属性更接近于私人物品或自然垄断物品。于是,按照经济学理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可以通过市场或有规律的市场来有效提供。但事实上,载止目前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出现自发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需求?还是没有供给?还是没有有效的市场制度?

据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次调查,社会各界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很大的需求。以企业为例,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收益的特性,企业具有较强的寻求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对单个或个别企业而言,需要风险规避途径。建设共享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化解企业在开发技术创新时所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瓶颈的有效手段。

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为什么没有出现有效的市场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可以归结为①尽管在技术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对其直接用户有“排他性”和部分竞争性,但由于这种服务对于整个社会而仍具有较强的间接“公益性”,即“正外部性”,从而导致提供这种服务的社会成本小于其生产成本,社会收益大于直接用户的收益:在缺乏对于这中外部性的有效补偿机制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市场供给失灵。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高风险特点。由于科技创新固有的难以准确预期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特点,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相应的也就存在用户需求难以识别和界定、产品(服务)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化解这种风险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一套风险分担机制——联合生产,即由于多个市场主体联合提供,但在现实中,由于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具有与科研创新类似的特点,易导致合作方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谈判和执行难度。这种高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可导致市场供给失灵。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提供既涉及到政府拥有的大量公共科技资源,又涉及到私人拥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在一些体制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制约下,独立的市场主体难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特别是在政府各部门所拥有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制度缺失的条件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市场供给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只能由政府主导,发挥政府行政体系在整合政府所拥有的大量公共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行科技资源利用方面的制度创新,并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协调节器有效的科技条件平台服务体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服务分类及收费

1)收费的合理性。

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导进行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功能,整合国家所有的公共科技资源交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建设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场机制,为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各方提供合理、必要的经济激励。前者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我国长期形成的公共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特别是系统、部门专有、专用的垄断状况;后者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共享式科技基础平台服务收费标准及收费制度。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后一问题。

共享式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收费制度应该体现两个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可以说这是收费的原则。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收费制度应有利于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用户进行分类,识别出最有利于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用户并优先为其提供服务,以实现资源配置经济上的最优化。通常在完善市场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价高者得”的竞争性定价机制实现。当存在市场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就需要政府等通过规制非市场方式进行干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收费制度应有利于社会公正与平等。免费或按能力付费的原则通常被认为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同时,按照效率及公平的原则,共享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应该区分不同服务内容和服务目的,合理收费。

2)科技资源的分类计费原则。

参照《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题研究报告》中对科学数据的分级坐标体系的构建成思路,对科技资源可以进行如下分类。①从所有者的性质看,科技资源可分为以下三种:国有科技资源:指由国家投资,以财政拨款或国家项目经费形式形成的科技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合有科技资源:企业事业单位在完成科研任务的经费构成中,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不足部分中集体积累或向私人筹资等方式解决而形成的科技资源;私有科技资源。②按照科技资源使用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公务使用:即政府机构为开展公务需要使用的科技资源:公益使用:社会公益性事业。如科学研究、教育、福利或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需要作用科技资源以及公众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使用科技资源:经营性使用:企业或赢利事业开展经营商业活动需要使用科技资源。

目前,我国科技资源的绝大部分均为国有科技资源,而私有科技资源在整个科技资源存量中所占额甚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私有科技资源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参照国际惯用策略,特别强调国有科技资源的无偿共享,而对于私有科技资源,各国通常的作法是在鼓励分开、公用的前提下允许商业性有偿服务。一般而言,基于国有科技资源的公务使用,应无限制、免费提供无偿使用(有保密规定的例外),对于公益性使用,包括社会公益事业和公众,应无偿提供或以成本价提供,对于企业赢利性质的使用,应以商业有偿服务方式提供。

对于基于国有科技资源,面向盈利性机构或个人专用服务,应按照公平原则,收取相应的国有科技资源部分成本补偿费。对于基于非国有科技资源,面向政府及非盈利性机构或个人的非专用,政府从公共财政中给予成本补贴,或由用户通过适当付费来分担成本。对于基于非国有科技资源,面向盈利性机构或个人的专用,应按照“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参照市场机制收取相应的费用。

3.收费标准的确定及政府资助补贴制度建设

鉴于由政府主导的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及自然垄断的我,在通过制度创新和行政干预的方式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增加(确保)服务供给的同时,构建合理的收费制度,确定适当的收费标准,以及制定公共财政对平台建设及运行的资助补贴制度,形成生的经济激励机制,是确保平台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确保收费标准的合理性,收费标准的确定通常还需要通过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官员主持,用户代表,平台资源供应者代表,独立身份的同行专家代表参加的价格听证。

制定平台服务收费标准的方法包括:

1)基于成本补偿的收费标准。在确定基于成本补偿的收费标准时,对服务成本的界定和估算是关健性环节。通常需要区分源于公共科技资源的成本与源于非公共资源(集体或个人)的成本;确定成本的方法可采用实际支出核算法、参与市场成本法、同行专家估算法等。

2)基于市场机制的收费标准,由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的性质,在确定其收费标准时,可以参考市场机制(市场信息),实行有规制的市场定价。例如:参考市场信息确定服务的成本及投资收益率,确定有管制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的)由供求关系调节的收费标准。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一、人力资源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2.合理性原则。激励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激励的手段要适度合理,二是激励的奖惩手段要公平公正。在激励中,最常用的就是正激励和负激励。正向激励就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积极进步的行为给予奖励;负向激励就是对违背组织目标、消极甚至越轨的行为给予惩罚。激励只有做到公平合理,才能发挥原有作用。3.目标一致原则。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环节,对于目标的设定十分关键。必须让每一员工明确企业的目标,并制定全面的工作计划,使得员工个人的目标不能与企业目标相背离。既要让员工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也允许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目标。4.差别激励原则。差别激励就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否则,就会大大降低激励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行效能

1.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就必须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潜力。要使企业有成效地工作和运行,就必须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2.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通过激励来调控人的行为机制,会给学习和工作带来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发挥激励作用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查和研究发现,对某一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对群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实务

(一)分配适当的工作,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1.工作的分配与员工的特长和能力相适应。合理分配工作就是要根据工作的特点,把不同的工种与合适的人相结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少数几个重要的领域。给每个人分配工作时,除了要考虑员工各自的能力大小之外,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可将实际工作任务与员工各自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只有当员工对这项工作任务充满好奇或者感兴趣时,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努力的工作。2.分配工作要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分配工作时,不仅要使工作的性质符合人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兴趣爱好,使得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具有挑战性,能够激起员工积极工作的精神。在分配工作时,应将工作交给一个能力略低于要求的人,这样一来,如果该员工愿意思考和努力,则工作目标即可达成,可以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

(二)公正评价工作成果,合理给予奖励报酬

公正的评价工作成果必须事先正确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向员工传达信息:企业要求你做什么事,哪些事做好了可以获得报酬?人天生具有自利性,大多数都会朝着指标体系要求的条例努力,因此工作指标体系就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这样一来,必须严谨慎重地设置工作指标体系。对工作成果的评价,必须予以奖励。奖励则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正常两者要结合,兼而有之。奖励的目的就是为工作加油打气,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为使报酬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必须按照“法、理、情”的原则,先要拟定奖励办法,再公布于众;任何奖惩都要公平公正,不违反企业制度规定;任何奖惩也都要合情合理。

(三)批评时要控制度,化消极为积极

在管理工作中,大量的违反行为和不良现象都可以通过批评加以改正。批评时管理人员最常用的武器。批评不同于罚款或者行政处分那样“无情”,它是通过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被批评者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端正态度,加以改正,从精神层次上接受悔改,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动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使用批评手段时,需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对事不对人。批评某个人时,应该是就事论事而不是针对某个个人;第二,注意语言措辞得当。批评时,应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帮助他、鼓励他、推动它,而不是一味地指责,需要在批评中让对方得到一些启发;第三,选择合适的环境。尽量不要在公众场所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批评人,因为这样的方式会让被批评者很难堪、很伤自尊心。进而会爆发反感情绪,不利于员工个人的工作成长;第四,选择恰当的时间。据西方学者认为,批评要避开午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第五,对批评的结果持续关注。要使批评教育得到有效的结果,应该跟踪反馈,不应该随着批评的结束就失效,以免重复犯错。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操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在企业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工作积极性以及热情。通常来说,素质较高的员工,职业道德较高,投入于工作的精力越多,奋斗拼搏精神较强,对高层次的目标追求较多,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比较高。

作者:厉娟 单位: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咏梅.人力资源管理浅议[J].经营与管理,2002(12).

[2]宋建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J].经营与管理,2002(12).

[3]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孙健敏.周文霞.管理中的激励[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第6篇

激励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下属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必须遵循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及按需适时激励等基本原则,必须想方设法了解并满足员工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员工潜能,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人才激励机制的方式多种多样,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人才激励机制中最为常用的两种激励手段。

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良好的动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要打破薪酬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员工凭能力竞争上岗,靠贡献领取报酬,形成一个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提高奖励占员工收入的比重,更好地体现“收入靠贡献”和“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在员工超额完成目标的前提下,企业出资人或董事会既要考虑给予提高基本薪金和年度奖金的短期激励,有条件的企业同时也可考虑给予股票期权、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等完善员工保障机制的长期激励,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意识。

第7篇

关键词:银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银行在激励约束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决定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可能建立起股份有限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各级分行的行长由上级行任命,并只对上级行负责,而不是对本级行的干部和员工负责。对分行行长的约束来自上级行,而不是来自本级行内部。但是,来自上级行的约束常常不能及时到位,这使得各级分行的领导层缺乏来自内部与外部的约束。而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贪污腐化等违法违规问题,从而加大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

同时,在现行的委托——关系下,限于银行内部人的干预,目前一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未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它们对各级行的稽核起不到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和控制成本的实质作用。

货款审批权和信贷经营约束。首先,货款审批权高度集中。近几年我国各商业银行总行纷纷强化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授权授信,欠发达地区贷款权限迅速向总行及省分行集中。而且,目前各行发放一笔贷款信贷手续繁琐。其次,信贷经营策略约束。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纷纷调整了经营策略:工行选择对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农行把优势产业、优良客户作为信贷支持重点;中行实行“四重”战略;建行贷款向大企业、大行业集中。这种信贷资金的集约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的增加。

现阶段银行在激励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激励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银行偏重物质激励,对人们其他方面的需要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主要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激励不足。

其次,薪酬和考核制度不合理。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员工在收入上差距较大,抑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员工工资实行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员工个人报酬与工作绩效虽然挂钩,但是两者之间不成比例。

再次,人才激励机制过于僵化。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干部管理制度依然是传统的公务员式的官本位激励体制,采取干部任用制的形式,这与企业管理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另外还缺乏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培训等方面“人治”较严重,难以为优秀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环境,不能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一)按《公司法》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革

第一,要逐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庞大,需要降低国有股的份额,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需要注入较多的民营资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管理层需要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促进其公司制改革的深化。

第二,要有充实的银行自有资本,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清理不良资产,满足《公司法》的要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而在条件成熟时上市,就必须严格按《公司法》的要求补充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及不良资产比率,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第三,要理顺银企关系,减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阻力。企业是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企业的经营机制,营运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及其资产质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造也必然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并提高其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只有理顺了银企关系,才能在资金借贷上实行双向选择,提高融资效率。要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造,就要采取措施改革我国的资金融通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减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二)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

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合理拉开工资差距。高层经营者的薪酬可以考虑采用年薪制。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由董事会或其下属的薪酬委员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年薪制的实施可以对公司经营者产生强烈激励作用,但它仍没有解决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问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还可考虑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对经营者实施股票期权制。

坚持差异化激励。商业银行的员工包括多种类型,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银行根据激励理论处理激励实务时,必须讲究原则、方法和技巧,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所以银行应该充分考虑其发展成就和成长需要,将眼前的短期激励和未来的长远激励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的尽可能照顾到其各个层次且多方面需要的激励机制。

(三)构建银行企业文化

构建银行企业文化,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注重银行的长远发展。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使员工的人员需要得到满足。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使员工参与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此把“银行的目标”变成每个银行员工“自己的目标”,在银行员工之间结成科学家倡导的“心理契约”,使银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比全国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高出400元以上,在各行业年平均工资排名中名列前茅。现在作为一个整体,我国商业银行员工已不再满足于初级需要的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的重要性开始凸现,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率呈递减规律。因此,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坚持以发展前景为基础的物质激励,尽可能地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四)完善约束机制

在注重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谋取个人私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的、全方位的、相互补充的、完整的制度化约束体系,这里主要指对信贷人员的约束。首先,适度给予中层信贷管理人员与责任、能力相对称的信贷审批权限,根据其能力、客户信用等级来确定,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能力越强、客户信用等级越高,授权其审批金额越大。其次,建立合理的信贷经营管理制度和贷款经营损失责任必究制度。凡贷款发生损失的,应当区分情况追究造成损失的责任归属。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上级行派驻信贷监督员、存款大户的监督、行内员工监督、借款人的反监督和公共舆论的终极控制,完善对信贷人员的有效约束。

(五)发挥声誉的激励及约束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会趋于完善,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会出现,而职业经理人市场就是经理人个人声誉的变现场所,它可以为职业经理人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预期收益。经营者之所以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是因为声誉往往对其长期职业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在一个企业工作时的声誉不好,那将会影响他将来的求职和发展,甚至断送掉职业生涯。职业经理人市场为经营者所提供的事业成功所带来的职业声誉、社会声誉变现的机会既是激励银行经营者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银行经营者的市场力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于激励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说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我国学者俞文钊在1987年就指出:所谓激励是指由于需要、愿望、兴趣、情感等内外刺激的作用,使劳动者始终处于一个持续的兴奋状态中。笔者比较认同熊川武教授在《学校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激励”的定义。他指出所谓激励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在管理工作中,从人的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其工作动机,使其处于认知活跃、情绪兴奋、态度积极、意志努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目的。

二、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依据

长效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长期研究和追求的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建立长期有效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效的管理平台,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早在20世纪一些学者就对激励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

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1968年出版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波特和劳勒认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受到精神的、物质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激励”的运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责任心与兴趣。这种激励模式主要强调员工在努力工作后会得到“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两方面的报酬,外在的报酬主要指工资、地位、安全感等,而内在报酬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感。对行政人员进行激励,就必须满足其外在的物质需求,同时实现其内在价值。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的,赫茨伯格与他的同事对11个工商业机构的200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从事本项工作的成就大小、被认可度高低、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责任感强弱和发展空间大小等因素有关;员工不满意与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任务、资源分配是否合理,人事政策是否恰当,报酬是否公平合理,工作条件是否满足基本需求及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3.成就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做了大量研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划分,他认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还有权力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成就需求。因此,要适当地给员工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美国学者亚当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受到工作任务难度高低或者是否机械重复操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种公平心理的影响,如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的比例,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差距,以及现在收入与过去收入的比较等方面,这些都构成影响员工工作激情的制约因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和管理者,其职能就是组织和管理高校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却不尽完善,直接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服务质量下降,制约着高校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1.工作量繁重,办事效率相对较低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大,高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从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较之以前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内容。就其工作性质而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繁杂琐碎,具有单一性,专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这样的工作内容和状态很容易使人高度紧张且心理压力较大,重复的工作程序,如“操作工”般机械的工作模式让长期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感到厌烦,导致其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2.缺乏工作激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虽然目前普通高校都实行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但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难以量化,绩效考核制度又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容易流于形式,必然挫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形成“干好干差都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员工没有工作成就感和认可度。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服从的工作状态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业成长方向,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严重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

3.有限的晋升空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晋升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得到认可的一种激励制度,对有志于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而言,晋升的空间比薪酬的高低更具有激励效果。但是高校沿袭了传统“论资排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常常给行政管理人员一错觉,总认为现在自己没有晋升是因为自己还年轻,资历还不够,等上级到了退休年龄自然就会轮到自己晋升。这造成了高校行政人员“守株待兔”的心理,导致“干好干差都一样”的心态,容易使得高校行政人员(尤其是公立高校)产生职业倦怠。

4.不合理的待遇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

职业声望和薪资待遇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薪资待遇方面,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相对固定,随着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倾斜,行政人员在津贴方面不如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这个群体中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与薪资方面的不平等,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感,打击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的归因分析

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各种弊端,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客观上,高校人事制度陈旧,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作为一支为师生服务的团队,受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绩效管理常常流于形式,管理者往往将传统的绩效考核简单地等同于绩效管理,用定性的主观描述性语言来评定工作表现,考评结果也容易失真,难以得到行政人员的认同和信赖。

2.主观上,部分行政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就是服务型岗位,应具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面对一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目前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态度傲慢,且容易产生厌烦的工作情绪,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其后果直接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工作热情,严重制约高校管理机构的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五、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存在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各种问题,高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寻求一条能够改变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1.构建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新型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认为:“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为原则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追求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学会尊重人、团结人,做到管理识人,用好人才。高校管理更应该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激励机制的内涵中去,构建一个新型的激励机制。

2.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应该摒弃传统的用人制度,坚持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应该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规范用人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借鉴企业的人才引进方式,录用富有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上岗。在用人过程中加强聘期考核和合同制度管理。此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一群“知识型”员工,除了物质激励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发展需要的激励,因此需要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设定难度适中的工作目标,丰富工作内容,创造和给予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3.重视员工培训,完善员工的培训及晋升机制

每个人都应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高校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给予员工机会,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培训中提升自我,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促进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要建立一套集学历、能力、资历和道德等于一体的适合高校管理岗位特点的干部晋升机制,给予员工一定的目标刺激和行为激励,这比薪酬激励更具有激励意义。要不断加强高校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校行政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自信心。克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真正建立起具有长效性的激励机制。

4.灵活运用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国仅居于第28位。许多技术,甚至是关键核心技术上对外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仅为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的诉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媒体报道的另外一些事实同样引人注目:“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六成左右。”“改一个螺丝钉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此外中国不得不付出生产的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因此,中国的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已经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就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只有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保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2005年温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要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据此,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角,在竞争中从拼资金、拼资源,转移到拼人才、拼科技创新、拼自主知识产权上。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由理念上升至战略层面,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源自企业处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的最前沿,最贴近市场,最能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使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等成果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有能力通过市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并取得收益,以此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但是,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并非坦途,而是任重道远。目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于2005年第四季度对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七大因素,他们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产学研缺乏沟通;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政府投入的经费在全部研发经费中占29%,企业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因此,外国企业只有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并通过不断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吸引、用好、留住高素质人才,才能激发人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保证企业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要成为创新型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其中第一项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存量和经济资源存量,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企业自主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和人才资源。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尽管引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然而,企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这一方面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努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企业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要以自主创新推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本。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使全体员工树立要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在企业中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企业要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激励他们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要有自立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必须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在企业家的个性中具有渴望体验的特征,这意味着他们倾向于独创,愿意接受各种刺激,大胆和愿意承担风险。企业家还有内部控制品质,企业家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感觉有能力处理各种情况——包括处理投身于充满风险的新事业所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企业家一般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强烈地渴望执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高水准的成就。企业家处于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够抓住机会并负责调动企业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创新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有个好的创新队伍,而创新队伍中最关键的就是带头人。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可靠保证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激励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根本手段,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员工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企业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激励机制就是企业中各种激励措施的总和,其根本的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可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内部分配制度,促使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

企业收入分配激励是一种利益激励机制,是企业利益激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分配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主体,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之后的必然要求。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收入分配激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企业利益结构的安排。当企业的利益结构安排能够刺激其利益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时,就会构成对创新利益主体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利益结构受制于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企业的产权结构、利益结构的制度安排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收益的分配方式。在那些产权关系明晰,并形成多元产权主体,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公司制企业里,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有可能通过员工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对参与创新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进行长期有效的激励。

(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基本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抱着人性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有效的管理。因此,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激励创新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行动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人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第二,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企业薪酬制度是牵引和规范员工行为,以求达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的最佳连接点。这种牵引和规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创新高绩效者是否能够获得他所期望的收入分配结果。第三,注意收入分配的公平。保证使人们能觉察在组织中存在公平,或结果的分配是与投入成比例的,管理者就能促进高水平的激励。

(三)建立基于创新者特点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与企业现状相适应并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就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者的特点,要体现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劳酬结合,形成责权利相结合、工效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也要体现创新与非创新之间、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之间收入的差别,积极鼓励员工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要建立起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作为传统的收入分配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在起点水平上最有竞争性,但在这以后,竞争性就不那么强了。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如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岗位工资制是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岗位工资制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如果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时应该做到:一是岗位设置要科学,并进行定员定额和测评。二是要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三是按各类人员对公司经营发展的作用、创新贡献不同,分层次确定薪酬分配侧重点。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性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要提高他们工资水平,使其具有外部竞争力。四是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在工资结构中应适当增加浮动的比重,使工资更能随着职工和企业的创新劳动、创新成果上下浮动;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五是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

2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创新活动及贡献进行激励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来加大对企业家利益激励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年薪制是对经营者特殊劳动的体现和承认,它有利于理顺和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对企业家实行年薪制,就要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履行经营管理职责、取得业绩、创新成果的取得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与企业的效益和企业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挂钩。这样做增强了企业家的风险责任,提高了企业防御风险能力,保证了自主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股票期权激励是国际上通行的对职业经理人的一种长期、高效激励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激励方法,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共同利益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经营者行权,获得数量可观的奖励;另一方面,通过给行权者一定数量的股票,分配给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风险,将经营者收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保证了有能力和有贡献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实现有效的激励。

3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激励

对科技创新者投入劳动形成的更高价值而支付较高的报酬,现承认高度复杂劳动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作用,也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能不能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待遇,不仅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科教兴国的大计能否实现的问题。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在2006年4月召开的全国企业工资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其别提出,要大胆探索符合科技人员工作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办法,建立科技人员岗位工资制,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要合理拉开科技人员与一般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合理拉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与普通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并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同科技人员单独签订工资协议。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政策,有突出贡献的还可重奖,采取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销售收入提成、新增利润提成等激励措施。奖励方式可以是货币工资,也可以是本企业的股份。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试行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在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同时,企业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创新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务实创新、注重实效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关国亮肩负起创新的使命[N]人民日报,2005-12-02

[2]人民日报评论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05-12-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