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专业类论文

时间:2023-03-23 15:11:32

导语:在建筑专业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专业类论文

第1篇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81-),男,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钢结构非线性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41-04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而且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1]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 。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如何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突出工程特色,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3-5] 。从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培养。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文章阐述了近两年来关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路,内容涉及报考与招生、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

一、 报考与招生

据统计,首届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报考的是科学学位,后来在科学学位招满的情况下,调剂到专业学位。而研究生导师在填写招生计划时约有34%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招生时约有80%以上的导师首先考虑

招三年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招不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情况下,甚至放弃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都还不了解,从观念上还没有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不愿意上,导师不愿意招[6] 。从2011年的报考情况看,也只有5名学生报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6%,情况稍有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

二、 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9名;校外合作导师29名,均为高级工程师。

(一) 校内导师情况

2009年招收的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15人,其中有教授7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位教授每人分别指导了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余每人指导1名;另外还有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博士)。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职称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2009年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情况见表1。

第一,教授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为11人,约占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8%,教授中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教授总人数的55%,比其他职称都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更愿意选择教授作为其研究生导师;(2)教授的科研项目较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这些课题;(3)相对而言,教授和研究院、设计院、企业交流更多,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践场所。

第二,讲师(博士)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占讲师总数的50%,也比较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5位副教授,其中两位是年轻博士,从中也可以看出,年轻博士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很高,这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在减少,相对于教授,年轻博士招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机会要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二,年轻博士观念转换快,能很快理解教育部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

第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占其总人数的比例低,虽然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一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总体来看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校外导师情况

对2009年招收的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约有60%的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上存在缺失,学校对校外导师无法进行约束,缺乏研究生培养方面必要的管理措施。

第二,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仍需加强与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通过与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校外导师虽然已逐渐熟悉了研究生培养方法,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环节

(一)实践地点

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地点的调查显示,有3名在郑州市以外,约占总人数的16%;16名位于郑州市,约占总人数的84%。学生的实践地点比较单一,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复杂工程的机会少,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实践类别

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的有1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总数的74%。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2人,复合地基与基坑支护工程3人,工程结构鉴定加固1人,道路桥梁工程1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人,桩基检测1人,工程项目管理5人。

没有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1人,道路与桥梁工程3人,建筑材料检测1人。

从实践类别可以看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没有直接参与工程现场但参与工程设计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实践技术类别比较广泛。

(三)实践单位

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共11个,包括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河南省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相关实践基地协议并挂牌。

通过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共10人,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3%;在其他单位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7%。这9人分别在7个单位实习,其中有交通规划、勘察专业的设计院和公司、铁路通道类的咨询公司、加固公司,也有基础工程检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

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10名研究生中,分布在4个实践单位,其中有6人集中在一个单位,签订的11个实践单位实际参与培养的占实践基地总数的36%。

以上调查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基地虽然签订并挂牌,但还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便利的平台,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基地还没有参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

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需要细化,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还很松散,虽然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地基基础和建筑工程,但仍有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去这些实践单位。通过了解发现,与实践基地的签订是基于学校合作的层面,而研究生的培养是基于导师开展的,一些导师与这些单位并没有合作和来往,导致不能与这些单位联合培养,只好自己再联系其它单位。

第三,实习基地单位覆盖面不够。校内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研究方向很多,而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的专业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如加固类、道路桥梁类等。增大实习基地覆盖面既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保证签订的实践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培养。

(四)实践效果

笔者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对实践情况进行了考核。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共14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有差异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而从考核的结果也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研究生,考核结果比较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1)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校外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还不能很好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从专业深度上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3)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导师还不能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因此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 学位论文

(一)论文审核

为了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院组织了5名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专家集中对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了第一轮盲审,基本情况如下。

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但约有26%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研究深度不够,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3%左右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使用不当,参考文献及索引不规范,图表表达不规范,论文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导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论文形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约占论文总数的79%,其余约21%的论文涉及调研报告、项目管理和结构设计。这说明学位论文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学位论文思路还没有完全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转变过来。

论文研究深度不一。约有30%的论文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论文比较系统、研究深入,但10%左右的论文深度不够,反映出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不具体,执行不严格,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考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论文评阅

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都被返回并要求对盲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后参加论文评阅。答辩前共送出了40份评阅书(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由3位评阅专家盲审,其余论文均为2位评阅专家),评阅成绩为优的共6份,占评阅总数的15%;评阅成绩为良的数量最多,共33份,占评阅总数的82.5%;评阅成绩为一般的为1份,占评阅总数的2.5%。

(三)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来自校内外的5名专家组成,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95份答辩成绩如下:优共30份,约占31.6%;良共55份,约占57.9%;一般共10份,约占10.5%。从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结果与答辩成绩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评阅结果与毕业答辩结果大体相符。成绩为良的居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优,有少部分研究生的论文和答辩成绩一般,与学院组织的第一轮盲审结果也基本一致。

第二,论文完成后,部分学生对答辩很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结果比较理想,而有少部分学生论文没有完成得很好,也没有认真准备,答辩成绩一般。毕业答辩环节虽然是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汇报,但却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五、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2009年招收的首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培养全过程调查,分析了在报考与招生、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观念上还没有被学生和导师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还需要积极鼓励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不断加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设法让优秀的校外导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应结合实际工程,但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深度,加强学位论文的考核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关键,对加强毕业答辩管理和监督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21)[ 2009-03-2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 201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EB/OL]. (2009-09-03)[2009-03-14].edu.省略/kaoyan/2009-09-14/1745218890.shtml.

[3] 李忠, 熊玲, 陈小平.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8-12.

[4]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74-77.

[5]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2(2):83-90.

[6] 赵军, 张猛, 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140-14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un-feng, ZHAO Jun, WANG Jian-qiang, CHEN Huai, GE Su-j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此刻,便开始出现了建筑材料的假冒伪劣,由于价格低廉,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其管理控制现状

1. 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质量标准难以规范明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 我国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6. 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不科学。

目前,各种工程建筑的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最大的消费主体,但很多建筑企业在材料采购的标准不够严格,从材料购买,缺乏一定的专业辨别能力。同时,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区后,对不同的材料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统一的分区堆放,造成很多材料之间互相侵蚀,材料生锈变质情况严重,严重的造成了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化,使得原本合格的材料失去了质量保障。

三.我国实施建材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1.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高品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的中的失误,更可以延长整个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发挥出正常功能,有助于保证和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2.这是促进我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尚不够成熟,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建筑材料市场上,比如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难以得到落实,市场竞争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必须从各个小市场开始促进规范化,建筑材料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建材的管理监测,有助于保证整个建材市场的质量,有助于贯彻落实各种质量法规,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化。

四,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和措施

1.严格材料进入标准。

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及样品一致。若不一致,应要求退回。而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就以建筑材料中钢筋的检测标准和为例,如图可知:

钢筋进入施工单位之前,要对其规格,型号等一系列基本的质量标准作出抽样检测并做好记录,通过图一图二可以分析可以得出,钢筋如果受到冷却发生弯曲,则需要核对相关的参数,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2.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

材料进场后应该按照检测规范进行见证抽样送检。见证抽样送检应严格遵守《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样必须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督下进行,提供质量检测试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对其真实性负责,检测报告中应注明见证人单位及姓名。

3.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

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在受潮之后都会变质,所以还要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如水泥一般存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若存放超过3个月需要取用时必须经过反复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五,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管理,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融 浅谈建材质量检测及控制措施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9期

[2]杜善伟 韩业强 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3]郎广 浅谈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 -2012年4期

[4]江陆 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1年1期

[5]刘国强 于桂华 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6]李小光 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南北桥》 -2009年9期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试验

中图分类号:C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试验现状分析

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各种私利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质量标准不统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三.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控制措施分析

1.科学确定建筑材料检测与试验的项目

建筑材料根据其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性能,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建筑功能材料。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进场检测、试验材料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服从《省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编制办法》。例如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需按批检验其安定性、强度、凝结时间和细度, 混凝土用粗骨料按常规进行颗粒级配、密度、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检验项目, 如若用于大于等于C35 的混凝土须做压碎指标,新采用的质地疏松的骨料还应做坚固性试验,活性骨料做活性试验等。

2. 取样的数量和方法

取样要有代表性要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一般是以一批建筑材料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进行试验。因此不仅取样数量要符合规范,而且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覆盖性,样本数量过少、取样部位或者方法的偏差,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虽然取样的数量和方法错误会引起检验误差得到工程人员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检测中还是会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的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问题。

3.加强对检测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控制

温度和湿度对很多建筑材料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影响,故在标准中对材料养护、测试时的环境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在试验以及养护中必须严格遵守。如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拆模前的养护温度为20℃±l℃,相对湿度应>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l℃。又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防水材料的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进行拉伸试验时要求室温控制在23℃±2℃。

4.严格控制试验的误差

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大部分是需要操作人员来予以完成。人力因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由于人力因素的存在,不同的实验检测主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检测结果中误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将这种误差尽力控制到最低。这就需要操作人员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严格谨慎的进行完成每一步的操作,将误差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试验,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丽肖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 -2011年6期

[2]任万秀 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5期

[3]蔡瑾 论建筑材料的检测与实验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4期

[4]肖妍 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年10期

[5]崔建飞 关于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4期

[6]彭虹 怎样做好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试验 [期刊论文] 《世界家苑》 -2011年4期

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情况调查

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上述要求所定的本科教学,显然面临改革的必然。应该承认,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无论就其课程设置或教学组织,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对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对其素质评价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思维模式较单一化、思维方向不甚明确;缺乏对世界性、全球化市场动态的新概念;缺乏预见性、超前观、系统性和动态观,“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2.思维理智的低层面导致了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因循守旧,莫衷一是,缺乏多方案决策思路和和多方案优化抉择的敏锐。

3.缺乏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一体化思维、分析的实作手段,在进行策划方案研究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

4.缺乏现念,生活行为与工作行为不甚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信不足与对团队作用的漠然。

5.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仅仅因循于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缺乏应用开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编程能力。

6.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抓不住主要因素,语言表达贫乏。

7.外语水平较差,其余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欠缺。

8.工程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材的改革

我国的高校统编教材无论就其系统的严密或是规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整理,严密和规范理应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准则。而教材与理论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笔者认为在教材的改革中,我们可选择地把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内容的方式引进到我们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的趣味。

2.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应对WTO市场新格局,调查并掌握市场动向,具备样本组织~数理定型~趋势预测~派生可行决策(往往应为多方案)的能力;创新意识强,善于学术整合,勤于习作,勇于投入,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顾问和企业管理顾问的知名度;理念清晰,懂法律,行为规范,具备直面市场、指导市场的理智心态。

3.互动参与式教学

根据近年来笔者组织的各类诸如“塑造杰出职业经理人”、“塑造杰出地产营销人”、“塑造杰出物业管理人”的岗位素质提升培训,深感这种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应引进到高校的教学中。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与学双方的距离,诸多参与式课程,如团队合作的精神、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现场销售能力演练、即兴式命题演讲的思维联想、沟通技巧、营销策略、礼仪与公共关系等,能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从而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互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类的学生适用,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本科专业。

4.毕业设计(论文)的自由选题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对自己数年来学习进行总结并应用于实践的检阅,而并非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大教学环节是展现本科人才全面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而并非指导教师学术思想的展现。因而,由教师主观命题所设计的大纲,必然出现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事先的设计期望与最终成果的期望内容距离太大;二是教师个人意图所框定的范围将使学生在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观点出发:处于这种被动状态所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者被置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其系统的熵增较大,不利于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教育事业应对WTO的改革尝试,应以试点方式组织开展。日新月异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人才的涌现,教育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产业,理应为市场输出大批理念超群,业务扎实的优秀人才。不失时机地开拓教学思路,及时引进、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启动新型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师应予以深层思考并大力付诸实践的探索课题。可以展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必能不辱使命地开创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舒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产学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文炜,葛友华,刘平成,等.基于产学研机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园地,2009(33):28-29.

[2]杨果林,曾伏爱.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本科毕业设计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1.

[3]潘福婷.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7):21-22.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戴益民.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57-58.

[6]陈树华,郭轶宏,梁文彦,等.基于跟踪管理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66-68.

[7]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03-107.

第6篇

Abstract: No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will affect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future for the graduate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se mainly include weakening of the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urses, lacking practical courses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weake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to the graduates. These also resulted in the weakness of the 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me reforms must be taken like providing more technical, practical computer courses for the students. We also need to make some adjustments on practice study and curriculum sett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requirements. So we should build a flexibl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setting system.

关键词: 就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Key words: employment;engineering management;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13-02

0 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行业的大学生招聘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招聘人员减少的情况尤其明显,而对地方高校的就业影响就更大。从工程管理专业来看,企业的招聘数量和招聘场次都有所减少,与此同时,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专业对口,同时企业更注重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是目前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地方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采取更加灵活、动态的课程管理。

1 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1999年我国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估制度,截止到2008年底,已经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工作。这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对教育的参与以及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得到国际认可具有促进作用。

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工程管理虽然有管理两个字,但是,并不是毕业后就一定从事纯管理的工作。国外工程管理的范畴主要是对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化学工程等广泛的管理运作;而国内的工程管理,大都集中于对土木工程的管理安排,也就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管理)。从学科设置上看,国外很多大学都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但这门专业往往是硕士学位的一门专业,它要求学生有工程类的学士学位或相关的学术背景。而在中国,这门专业往往被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土木工程学院,并且作为本科的一门专业。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工程管理”,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学习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有关技术类课程,又要学习有关技术经济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造成了“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状,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和距离,导致在就业时,对将要从事的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有所欠缺,严重影响了就业层次和就业率。

1.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针对建筑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即要求他们掌握有关工程施工的有关技术,又要求他们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单位,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鉴于建筑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不能跟上现有人才的需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尤其是更应侧重于培养实际操作技能。目前,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实践课程,如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但由于客观上的各种因素,难以形成较固定实习基地,多数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践量不足,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种软件的应用不仅仅是局限在OFFICE,还要求会应用较为专业的CAD、项目管理以及造价管理的软件,这就局限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

1.3 从国内大多数高等学校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是在第7学期末由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选题,然后公布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在第7学期末或第8学期毕业设计开始前下达设计任务书,也有少数的学校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进行时才给学生分配相应的设计题目。以上两种方式,学生基本上均处于被动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多数情况下,学生想做的题目,教师没有给出,而教师拿出的设计题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关系,因此,毕业设计本来这一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却成了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而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大多数学生把毕业设计看成是“要我做”,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也是应付了事[1]。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应付本科教学评估,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过分注重形式和规范的要求,例如,什么时间应该完成开题报告、什么时间应该完成文献综述、什么时间应该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应不少于多少字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内在质量的提高,也忽略的学生的就业兴趣和方向。

2 对策

2.1 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技术内容课程的比例 从国内外的情况看,中外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在平台课,还是在专业方向课上,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是纯管理专业无法相比的;同时,技术课程贯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它所实施的管理必须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没有技术作保障,管理就无从落地。实际上,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重大调整后形成的。这次调整将原来的工程管理、房地产管理和投资造价管理等专业合并成工程管理专业,而将它们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三个不同专业方向。可见,工程管理专业与传统的管理专业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量因素中,“专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若是岗位和专业对口,更反映了学生将来适应岗位要求的潜力。虽然不能像土木类学生所学的课程完全相同,但是主要的技术课程应在课时和教学资源配置上应一致,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专业水平,以适应目前就业的形势。

2.2 建立实训基地,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实践、实习经历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相当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不少经历过求职的大学生也会反映“实践能力”在求职中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类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他们得以提前体验职业角色,不仅积累工作经验,还可以积累社会阅历、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为职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此外,不少学生通过实践、实习,展示了自身的良好形象,直接获得了就业的岗位。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广泛开展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可改变过去单纯走马观花是的实习方式。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验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实习的基础之上,还应注意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2.3 运用现代技术,强化计算机应用课程 在建筑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等方面,已开发出了不少应用软件,许多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已在使用各种辅助管理系统。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类工程管理毕业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培养的正是懂设计、会施工的管理人才,因而,对建筑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强化计算机教学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安排有关老师参加建筑应用软件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更好的为教学和实践服务。

2.4 根据就业趋向,改革毕业设计 建筑类地方院校的工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大都是由指导教师选题,选题范围也局限于以往的题目和有关的应用图纸,技术方面也大都是工民建的内容。另外,我国为了扩大内需,计划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重点放在了铁路和基础设施方面,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会有正面影响。鉴于此,加大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力度,实时调整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交通和道桥等专业的指导内容,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与学生就业趋向密切结合,把毕业设计(论文)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就业趋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就业前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并为就业做好第一份答卷。

对于高校而言,只有摒弃传统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工程管理准也学生的就业率。

第7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英]丹尼斯·夏普著.《20世纪世界建筑》.胡正凡 ,林玉莲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

[2] 马克辛,吴成槐主编.《环境艺术设计手册》.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

[3] 林红著.《环境艺术工学》.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1

[4] 谢孝思 主编 《苏州园林品赏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崛起,并逐步渗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中来,不仅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是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不仅密切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连接在一起,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否稳定,因此,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是所有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国建筑行业正处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依旧有着许多缺陷需要理性面对。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要点

1.抓好施工方案的设计,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建筑工程施工量极大,而且施工工艺整体也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整个工程进行施工前,必须对工程进行整体、客观、实用的设计。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规划,按照国家施工规范标准和建筑图纸设计标准的要求,主要是由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组成:一是从基础部分;二是从主体部分;三是从装饰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在整体施工规划中,完善的设计可以对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指导,并对其提供有效的管理控制,科学有效的处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的联接。

2.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善于争取行业制高点,努力摆脱落后、传统的施工方案对工程技术改进的负面影响,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和策略,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投入力度,储备丰厚的技术力量,切实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要适时地“走出去”,不断与国内外优秀同行施工企业加以交流,学习经验,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进行深度技术交流,结成技术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创新,提高技术创新层次和绩效。

3.施工程序管理控制要点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程序较为繁杂,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施工程序进行。首先,应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这里指的施工准备主要就是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特点、进度以及相关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来确定施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等,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起铺垫作用;其次,应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工程施工建造材料质量难以达到标准

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物资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质量管理的成败,目前,我国很多单位在采集物料时候,难以达到质量要求,或是不符合设计施工的标准,或者是材料的保管不当,发生挥发磨损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使我国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质量管理才能。其次,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受到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较少,缺乏高端技术施工人才,使得在进行机械设备操作时候不熟悉,或者是误操作造成质量影响。同时,我国虽然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对整个建筑行业而言,在施工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偏低,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推广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都会对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造成消极影响。

3.施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管

在我国,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是整个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的监理部门或者是监理人员,在多数情况下,刚刚受到施工建设单位的监理委托,便会立刻安排监理工作人员去进行监理,对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缺乏实际的了解,仅仅限于对施工一般工艺标准和施工工序流程进行监理,忽视了对整个工程全过程的监理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各种利益关系或限于监理水平,忽视施工阶段个部分的质量标准,面对问题,难以及时、迅速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监理的真正职能。因此,使得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忽视施工规范,忽视工序的科学性,忽视施工工序的质量标准等多种现象,这些都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由建筑的好坏所决定的,而好与坏的体现,不仅要依靠管理人员的配备,同时还要依靠工程中材料的选择。

1.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

第一,要想有科学的管理,就应该有良好的集体建设,因为一个项目工程的建设风气能够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自身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素质,自觉的遵守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安全意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基本条件;第二,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人员不仅仅要看着施工技术和期限,更要加强和施工人员的沟通,团结协作,减少矛盾。第三、要明确施工的目标,在施工过程中,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加强整体的协作,为建筑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建筑材料上进行严格的控制

凡是在建筑工程上应用到的材料、配件、设备等等,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标准进行,在采购、检查、运输和使用等方面都要严格的把握质量,确保进入施工场地的材料都是经得起考验的。第一,要注重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在人员选用过程中必须选择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事业有责任心的人员来进行此项工作;第二,在信息掌握方面,必须选择国家认证以及有着一定技术和资金的厂家进行合作。

3.监理部门实施全过程的施工监理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必须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对施工流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严格实时监控,对施工单位施工标准作出监督考察,对不合理施工,违章施工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规范化。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监理。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监理是建筑工程监理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监理单位必须全程参与到材料的采购,运输,入库,保管,领用等各个环节,确保原材料质量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确保原材的选用符合工程的特点。比如在外墙渗漏施工中,现有的建筑材料多以混凝土为主,选用这种材料,质量难以保证,使用时间较长就会发生变形,导致了建筑物之间接触不牢,从而发生外渗现象。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具有复杂性,因此,其管理控制必须得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的通力配合,在提升整体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从施工规范,施工材料等方面全面控制监督,做到全过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促进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耀章 如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期刊论文] 《建材与装饰》 -2012年1期

[2]解琨 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8期

[3]孙杰 浅谈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2年6期

[4]杨尚勇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探讨[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年33期

[5]黄振华 探讨如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6]陈魁 做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33期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96-02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

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

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6]赵茜,朱记伟.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J].人才培养改革,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