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37
导语:在生态防护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文名称:Radiation Protection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8187
国内刊号:14-1143/TL
邮发代号:82-1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 孙春生 刘杰 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 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 袁小勇 王士军 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论文摘要:结合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发展,分析讨论现在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路建设中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用技术创新设计符合生态要求的公路。
1引言
从20世纪8O年代开始到2007年底,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总规模约3.5万km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使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5.3万km左右,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憧憬“2010年实现全面改善,2020年基本适应,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万km的宏伟篮图的同时,飞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公路”,把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2生态公路是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山区及沿海地区的发展,暴露了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较多的环境地质灾害,最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据调查,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公路环境下,植被自然恢复到原有状态至少需要20年。
因此,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长久以来,环境资源未被纳入公路效益体系之中,公路经济效益增长的指标既不反映经济效益增长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资源代价,也不反映自然资源存量下降及其缺乏的程度。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很多省份都提出建设高速公路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生态路、环保路等基本概念。
3生态公路的设计思维
3.1立足环保用活标准
我国建设高速公路已有十几年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嫌经验不足。目前国内的设计人员在标准规范的具体运用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高指标,二是执行标准教条化。不是适应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选用合适的标准和指标,而是修一条符合生硬标准的路。建设生态公路必须从源头抓住环保的要点,从恰当运用技术标准、灵活掌握线形指标人手,使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国外发达国家在公路建设中十分注重环保问题,欧美等高速公路发达的国家早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经着手建立公路环保法律体系和管理机构,在公路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环保优先”的原则,日本则以“环保优先、自然再生”为策略,通过技术创先,初步形成从设计软件到生产各种喷播材料的新兴产业;在项目立项时强调公众参与,以减少可能产生的许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宁可加大工程造价,也不大挖大填,破坏生态平衡;且国外的高速公路在横断面形式和运用上就比我国要灵活多样,上、下行线可以合拢,亦可以分离,就是合在一起也可以标高相等或标高不等,这样对保护环境资源,增强可持续性发展,甚至降低部分工程造价也是大有益处的。
3.2生物防护
目前我国在道路设计领域采用的防护措施相对落后,仍大量采用的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及喷射水泥砂浆等防护形式严重破坏了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得道路建成后破坏的自然植被永久不能恢复。缺乏植物覆盖的边坡一方面不利于水土保持,大量的雨水直接流失,还加大了对道路周边地区的冲刷,给农田水利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改善道路的行车效果,大量裸露的岩石和混凝土视觉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阳光和汽车尾气,与道路快捷、舒适的特点不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道路的行车带来不安全因素。
如今很多国家都采用各种柔性支护和混凝土绿化措施,努力实现全路段绿化。我国在边坡防护绿化方面近几年发展迅速,三峡大学目前已成功研制出植被混凝土技术,它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
对于铅直表面的挡土墙面坡进行绿化可采用培植植被或悬挂生态篮的方法,利用墙内土壤的水分和营养、路面排水或少量人工养护维持植被生长,使挡土墙成为兼具防护、绿化、降噪等功能的生态系统。为确保道路行车安全,一般对于挡土墙段落的生态防护采用镶嵌式生态篮设计。
3.3绿色文化
设计良好的高速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高速公路的绿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与大自然相融合。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动态设计与合理周期
道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设计阶段,它融贯于道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道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尤其在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和隧道设计时,运用先进的空间设计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高速公路。
好的公路设计基于准确完整的地形、地质资料,而准确完整的地形、地质资料必须有合理的工期予以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是设计、建设生态公路的必要条件。
3.5公路环境工程技术
在很长时间内,在保护环境和发展运输经济这两者之间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界,而科技进步是走出这种两难境界的根本出路。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现今社会里,只有加快科技的进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考虑拟建公路周围的环境的敏感性,选择周围环境敏感性最小或是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优的路线方案是路线方案比较和优化的目的。
鉴于公路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地质工程、公路工程、水土工程、植物生态、现代空间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因此,鼓励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培养公路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开展高等级公路环境保护与恢复新技术应用研究,无疑将推动公路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3.6环境与景观设计深度不足
设计思想落后、陈旧、内容贫乏、深度不足、层次不高是我国部分地区高速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存在的通病。
设计深度不足亦反映在多方面,即使是绿化与栽植这一环境与景观设计的最基本内容,其设计深度也不能令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各方面满意。
对建设及管理者而言,绿化栽植设计在选用树种、草种时,不仅应考虑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植物的寿命及固土能力等因素,还应更多地考虑其运营后养护、管理的经济性和便利性,而植物选择恰恰是工程设计最为薄弱的环节,需要设计者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项目所在地区气象、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一般来说,绿化植物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特别是优先考虑那些体现地方风格的特色植物,同时注重抗冲性强、绿期长、生长旺盛、覆盖度大的种类;对西北干旱地区尚应考虑植物的耐贫瘠和耐干旱性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对沿海及滨海地区应考虑植物的耐碱性及耐盐性。
对于高等级公路而言,绿化栽植不仅要求能发挥视线诱导、线形预告、遮光、缓和冲击等增进安全方面的功能作用,而且期望其能够起到遮蔽、调和景观及展示景观改善方面的效果。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物则应从防止坡面冲蚀和坡面溜塌的角度加以选择,选择的植物根系、匍匐茎能够束缚土壤颗粒,使土壤不易流失,植物的生长使边坡土壤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缓和雨滴的冲击,减少径流量和降低流速的目的。
总言之,高等级公路的环境保护设计应从更高层次要求,公路应能够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区域生态保护、大气净化、防止全球温暖化等宏观环境保护的作用。换言之,路域环境保护应对区域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4结束语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小2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4号宋体)。
1.1××××(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1.1.1××××(小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能源化工论文范例欣赏:我国能源化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化工能源的需求增长迅猛,但是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采、加工、使用能源和资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认识、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因此,注重质量与速度,突出和谐发展、环保发展和节约发展,强化技术进步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展的诉求。
关键词:能源;化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在能源开发经济战略的影响下,迄今为止,我国正在并已经建成包括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内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集聚地,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原材料,以电力、化工、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基本格局,力求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标,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主导,并严重影响了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
化工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开采,基地的周围生态环境已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土地资源退化及地质灾害频发、空气污染这三个方面。由于资源开采可直接导致土地裂缝、塌陷,可引发陷落地震和冲击地震,同时,损害地表水质量,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该区域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此外,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也给人类和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集约化水平低
国际上公认集约化供应能源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我国在技术、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桎梏,实施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目前基本上仍在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仍是困扰我国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
同类产业的开发项目一拥而上,也是我国能源化工基地所面临的困难之一,这不利于产业间的互利发展,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榆林地区到2008年上半年,稳步进展的项目共9项,其中8项为电、煤电一体化,一项为石油、天然气,这种重复建设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四)企业管理脱节
就企业内部来说,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各项防护治理措施相互脱节、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等问题普遍存在,这种剥离有效科学指导和长远发展计划的具体操作,更多的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似一盘散沙,大大降低了能源化工基地的综合效益。
二、我国能源化工基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环保权责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指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1]一方面,通过对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收费,将环境保护的责任纳入到经济利润当中;另一方面,对企业或个人保护环境或者放弃发展机会的行为给予补偿,能够使资源和环境适度、适量、适宜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持续共生的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能源化工基地监管执法体制
加强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与指导,力图提高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地区域地质、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的分析报告及存档,进而统筹安排,重点布局,可为资源的开发和节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建设基地区域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及预警,制定合理的自然灾害防治预案,层层落实灾害防治责任制,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及时治理,如地质塌陷,要做好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领衔的高性能、大功率开采和处理技术装备能够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生产,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失。以宁波化工区为例,该区建成了48条“钢质长廊”率先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集约化,大大降低了原来汽车运输的成本。
(四)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再利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力图形成一个能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2]其实质就是以共同的原料为基础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它囊括了技术研发、开采处理、市场投放三大环节。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具备了煤炭-电力、煤炭-煤化工等产业链,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尽量将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接合成一整套的生产链,增加煤炭的多重附加值,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能耗降到最低,污染物排放也降到最低点,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3]
随着新一批的能源开发和转化项目的投产,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及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资源、环境、经济三者的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是能源化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巍,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2]邵仁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
论文摘要 从林业生态建设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提出了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及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
1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建国以来,怀宁人民为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特别是198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怀宁”、林业二次创业、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3大工程,开展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平原绿化、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区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兴林抑螺、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于199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消灭成片宜林荒山目标,1995年实现平原绿化,1997年实现绿化怀宁目标。19年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公顷,人工造林2.4万公顷,飞播造林0.3万公顷,封山育林1.21万公顷。全县连续13年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1.3%,有林地面积达到5.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7万立方米。初步建成了点、线、面结合,网、带、片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一是森林分布不均。全县有林地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其中石镜、江镇、洪镇、腊树、雷埠5个乡镇有林地4.2万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78%。二是经济林比重低。全县经济林0.8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5%。三是树种结构单一。现有林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全县松林面积达3.68万公顷,其中马尾松林2.66多万公顷。天然林消失殆尽,天然次生林少,人工林比重大。人工林以马尾松、湿地松、意杨为主,树种单一,混交林比重只有10%。松毛虫周期性大发生,经济林及杨树病虫害较严重。四是林龄结构不理想。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全县用材林中中幼林面积2.481万公顷,占用材林总面积2.634万公顷的94%,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有220hm2,不足1%。
1.2.2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9%;年流失水土200万立方米以上。洪涝灾害呈现频率上升、受灾率上升、损失扩大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由于森林的破坏,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干旱已成为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水体质量恶化的局面日益突显。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江河、湖泊、水库水量下降,影响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局部湖底已呈“荒漠化”状态,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森林的破坏及人工造林中单调的模式和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2.3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怀宁以木材为原料的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全县现有各类木质原料加工企业100多家,年森林消耗量约5万立方米。省市“十五”重点争取的安庆市大纸浆项目年木材需求量为159万立方米,与现有森林年生长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粮食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后,各类开发建设侵占林地的压力增大、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无疑会制约生态建设后劲。
2怀宁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奋斗目标
用15年时间,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建设与安庆生态市建设相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建成一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工程,切实扭转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势头;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使适宜绿化的地区植树种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3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围绕2大体系建设,着力抓好10大工程:一是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二是继续实施好4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即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大型水库和湖泊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着力推进森林和湿地2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四是生态县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六是扎实推进森林分类经营;七是实施好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八是经济林致富工程,重点抓好板栗致富工程和竹业致富工程;九是山区综合开发;十是“4342”绿化工程,即“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
3.2依法保护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生态观念。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严格木材采伐、运输和经营管理,开展蛙、蛇和林地专项治理。切实保护好天然次生林、林地和湿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评估报告,安排相应建设内容。
3.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提高设计水平;改善技术装备;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根粉、节水灌溉、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整体效能。
张德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上海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81-198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韩国岭南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研究。主持世博园区新优行道树种引种驯化及应用关键技术等课题。其论文《强化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园林科技信息网网会科技论文优秀奖。参与的“跨洲引种”项目,从世界各地引进大规格色叶乔木30余种、一万余株,花灌木100余种、3万余株,突破引种驯化和应用养护的多项技术瓶颈,解决上海城市绿化中存在的素材种类贫乏、色彩单调、养护成本高等问题,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先后得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项资助。
《科学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为人提供氧气,植物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请您谈谈植物和人们生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教授: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植物就是进入室内的植物。室内植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进入家庭,一类是进入工作空间,还有一类就是进入大的服务空间,像大的会议室、大的宾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将植物分为和人近距离接触,比如放在家庭内的植物,不管是放在床头还是放在客厅、阳台,距离可能只有一米,是和人近距离接触的。再远一点,就是离开室内,但和人接触比较密切,像建筑的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我们同济大学校门口的那几幢楼的墙外、阳台就进行了大片的垂直绿化。
《科学生活》:是的,我刚刚进来时一眼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非常漂亮,有好几幢楼都披着绿色的衣服,红花点缀其中,甚是好看。
张教授:这种垂直绿化不光起到一个美化环境的作用,尽管它没有进入到室内,但是它对室内环境也有积极的作用,像在炎热的夏天它会吸掉墙壁的一部分热量,这样室内空调的温度就不用调得太低。像这样,夏天温度降2℃,冬天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室内温度能够升高1~2℃,那么绿化对节能、对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屋顶花园的作用也大概如此,它对靠近它的顶层的住户作用更明显。当然,屋顶绿化也是城市的一道景观,从飞机上俯视城市,一个个屋顶花园把城市打扮得色彩缤纷,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屋顶绿化的好处就是不占地面空间,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两全其美。
比这再远一点,就是庭院绿化,不论大学、机关还是公司,因为这里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开放系统,如果周围的环境好了,对人的工作效率、公司的效益都是有帮助的。庭院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和城市的绿化体系,如果一个城市绿地多了,湿地多了,公园多了,防护地带多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区域环境,即城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区。上海的生态环境在长三角地区算比较好的,主要是上海的湿地比较多,上海湿地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的40%以上,这种大面积的湿地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上海的污染状况比相似的国内城市要轻。
《科学生活》:您是说城市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是可以不匹配的?
张教授:两者不是一回事,污染重不等于这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一定差,因为城市是一个生态体系,绿化好了污染吸收得就多。湿地有降污的功能,湿地多了,对污染消解得也多,环境就相对好一些。所以城市的污染程度和它的生态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系统除了受到本身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多少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个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和抵抗功能的影响。这就和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密不可分。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区,湿地多,这对污染就有一个较强的吸纳、降解的作用。而其他内陆城市,没有那么多水。同时,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不光有水,还有很多水生生物,水下的、水上的生物本身会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物质。
《科学生活》:那么园林植物对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张教授:园林植物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方面。第一个作用是生态功能,这是一个核心功能。不管是室内植物的摆设,还是庭院植物的种植,还是大的生态工程的改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功能。它的最直接的基本功能就是“固碳释氧”——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果没有植物的话,那么矿物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会提高得更快,正是因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才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当然这个平衡的过程,随着矿物大量的燃烧后还需要一个动态的、缓慢的过程。所以这是园林植物的一个核心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植物的话,我们人类就将无法生存。
《科学生活》:人的生存需要氧气,如果空气中碳的含量高了,是不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也是一种威胁?
张教授:任何一种元素、物质都应该是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不能片面地说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化合物,它存在于空气中、植物体中,是各种生物呼吸代谢的一个化学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氧气也不是说越多越好,如果把人放在氧气瓶里,那么这个人也没法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上。如同人呼吸一样,植物也有呼吸,汽车尾气、工厂排放、我们在家里做饭烧的煤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必须要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因为植物把二氧化碳固定住,通过光合作用最后释放出氧气,从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才能始终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
当然任何一种气体浓度的增加和减少都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作用。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农作物产量会增加,水稻、小麦这些基本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就好;但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的呼吸会变得很困难,对人的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生态系统就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可见植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园林植物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我们体会比较明显的“防风固沙”。这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防护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像三北防护林、城市防护林就可以有效防御沙尘暴。咱们上海有上海的特点,上海防护林主要是防台风,像东南亚的海啸,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都是因为先有台风造成了对城市海岸的破坏,最后引起了整个城市的破坏。台风来了以后引起了海平面的急剧上升,海浪冲破了城市的海防线,而核爆炸等都是台风引起的次生灾害,核心灾害是海啸,是大风、海浪造成的灾祸。如果有了强大的海岸防风林,虽然它不能彻底抵消海啸的威胁,至少它能减缓或削弱海啸的势头,损失就会大大降低。城市防护林能抵消台风40%~50%的力量,如果能降低一级风,或者能削弱台风冲击城市的界面,那么对城市的保护作用就很强了。
第三个作用就是“降低噪音”。像居民区和城市的主干道之间有一道绿林护堤墙,这个绿林如果宽一点、高一点,那么居民区就相对安静许多,如果没有绿林带,办公场所直接挨着主干道,那么这些公司几乎就没法办公。
植物还有一个作用是“滞尘”。在污染区,在PM10、PM2.5很高的地区,经过一个防护带以后,空气中的PM10、PM2.5的含量会降低很多。如果我们绿化搞得好,那么PM10、PM2.5的值会降低很多。
《科学生活》:植物是如何降低PM2.5的,植物能吸收掉这些粉尘颗粒吗?
张教授:PM10、PM2.5是一种粉尘,只是颗粒的大小不同,大的肉眼可见,小的则眼睛看不见。对于小的粉尘有些是植物能吸附的,有的虽然不能吸收但是可以固定住灰尘,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我们仔细观察马路两边植物的叶子上面,都附着上一层灰尘,植物起到的作用可能不是把粉尘全部吸收掉、全部消灭,但植物可以降低粉尘浓度,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当下雨的时候植物叶面上的粉尘可以被冲刷掉,叶子焕然一新,这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从此种意义上说,植物是人类健康的卫士。
和PM2.5不同,大颗粒污染物的污染重但覆盖范围小。而PM2.5颗粒小但覆盖范围大,所以影响就很大,因为PM2.5颗粒很轻,很容易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2012年底,我们开车从上海到山东,沿途都是雾霾天气,并且到山东还没有结束,所以PM2.5会造成全国性大范围的污染。
《科学生活》:为什么最近这两年PM2.5污染特别严重,而以前却很少听说,是否现在的污染确实很严重?
张教授: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过去我们只检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物,比如沙尘。就像搞卫生一样,过去我们只是要消灭苍蝇、蚊子或者把垃圾打扫干净就行了;但经过了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病毒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的危害比苍蝇、蚊子更大。PM2.5就是这样,PM2.5平常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受天气好坏的影响,可能很晴朗的天气但PM2.5也可以很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辆车从你身旁开过,如果污染物燃烧不充分,汽车尾气就很容易看得出来,但是如果经过了充分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肉眼就没法分辨。可能看到黑烟的时候,我们还会去做一些防范措施,而没有任何迹象的污染让人措不及防,其破坏性更大。
关键词:山区公路水流冲刷水土流失环境保护
1山区公路发展概况
公路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对交通要求的客观反映,是构筑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高原山岭的省份,山岭区约占云南土地面积的90%,地形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也是著名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所在之区,地形显得十分的复杂。截止2005年底,我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800多公里,对于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云南经济合作,以及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及景观协调是这一基本国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前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瓶颈主要起作用的是经济因素,以“经济为主”的设计指导思想不利于公路交通的持续、快速发展,且会导致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公路逐步进入山区后随着道路设计标准逐步提高和地形地质条件的更加复杂,由于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建设指导思想仍保持“经济思维”的惯性,未能随着建设条件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水土冲刷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八十年代平均全国每年新增的水土冲刷流失面积达1.5万km2,九十年代虽然加强了水土保持执法力度,每年新增的水土冲刷流失面积仍达1万km2。目前我国相当的地区水土冲刷流失在加剧,边治理、边破坏,先治理、后破坏,一方面治理,多方面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处于局部治理,整体加剧的状况,水土冲刷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另外山区公路建设从生态的观点来看,至少造成了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特征的丧失,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地质暴露带或一个地貌特征的丧失。二是水文条件的变化,地上、地下水流与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路边基甚至较近区域的动、植物,并产生水污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三是对野生动物的其它影响,公路对哺乳、爬行、不会飞的动物来说,始终形成了一个障碍带,阻断了它们之间的大量往来。总之,山区水文等自然条件及自身技术指标的限制,对所经过地区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隔,施工中的大量挖填方也可能引起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造成植被破坏及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破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冲刷流失、植被破坏与减少、占用耕地、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及占用等;二是大气污染,主要一有现为粉尘污染、机械尾气污染及氮化合物污染等;三是噪气污染,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四是水源污染,路面径流水的污染及车辆所带来和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公路附近水流的污染;五为固体废弃物污染,指在公路附近弃放的各种生活垃圾污染,特别是塑料生活垃圾,其很难降解腐蚀掉,它会引起土地的硬化,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因公路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只有公路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好、最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人文和谐。因此,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并结合最优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保护质量,最终达到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3公路防护冲刷的处治措施
由于公路是线性工程,它在施工中对地面扰动类型多,山体高处要开挖、削坡、修隧道,低处要填高、沟河道处要架桥,有的河流要改道等,故它对原来的自然环境干扰是相当大的。公路施工战线长,弃土、弃石、弃渣数量巨大,在雨季时水土冲刷流失严重,会给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故公路建设要防治水土冲刷流失,保持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公路周边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山区公路的冲刷防护处治措施应该从公路排水工程,绿化防护工程,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桥涵工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着手,把我们所修建的公路建设成一条真正的人文环保生态路。
3.1排水工程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公路冲刷、沉隐、坍塌都不同程度地与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侵蚀有关。稳固的路基对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应对排水工程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公路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包括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大部分。设计施工时应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布局,各排水工程设施相互衔接配合,使水迅速排出公路范围外,地表排水设施主要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及冻结等现象,主要排出公路范围内的地表径流、地表积水、边坡雨水及邻近地带影响路基稳定的地表水。地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暗沟、渗沟、渗水隧道、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其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排出流向路基的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3.2绿化防护工程
公路周边的绿化一般采用种草、铺草皮、植树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改善公路两侧景观生态环境及防止水土冲刷流失,公路全线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分车带、中央分隔带范围、土路肩、碎落台、反压车道、隔离区、互通立交区、隧道进出口处、收费站、生活服务区以及取、弃土场等都应进行绿美化工程。在公路及公路周边范围内,无论采用哪一种绿化防护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美化公路周边环境与减小水土冲刷流失的目的。
3.3路基支挡防护工程
公路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冲刷流失,改善环境景观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对于沿河山区公路,路基一般采用植物防护、浆砌或砼防护、抛石、石笼、土工膜袋、丁坝、顺坝、拦砂坝、浸水挡土墙等形式,在公路支挡防护工程中,挡土墙也是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防护处治措施之一,它包括了重力式挡土墙、加筋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锚杆挡土墙、锚定板挡土墙、加筋挡土墙、桩板式挡土墙等几中,其主要作用都是起到支挡土体、,防止水土冲刷流失等。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与施工,不仅能起到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还能给公路周边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4桥涵工程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岭区省份,河流众多,山高谷深,河水涨落,河床淤积冲刷,周而复始,这些都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山区修建公路,必须要跨越河流和沟渠,那就需要架设桥梁和涵洞,在这就必须考虑河流的冲刷及环保问题。对于桥梁来说,特别是大桥和特大桥,桥梁的建设更离不开环境。桥梁的建设与所处的地形、地物、地貌、地质及水文等因素紧密相关,桥梁建设时考虑充分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因桥梁修建而引起对山体的大填大控,从而导致生态植被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失衡,特别处于雨季时,大量的泥沙就会冲刷流失,从而引起河流水源的严重污染。桥梁按其桥型一般分为梁式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山区桥型方案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运输的便利性,使所选桥型充分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舒适、经济性好、施工养护容易和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修建的桥梁为一座座充满人文色彩的生态桥。
【关键词】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大幅提高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福兮祸所伏,水利工程的兴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按照其规模来分可以分为大中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由国家来规划承建,其科学性较高,而目前很多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和后续使用的过程中缺乏严谨的科学规划,给人们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如何规避危害,充分的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优势,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目前水利水电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大多直接修建在天然河道之上,这种修建方法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的一定的破坏,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生态多样性,水利工程修建的大坝也会改变河流的水深以及含沙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泥沙含量、河流的温度、水质以及地质环境,还有可能改变当地的气候。此外,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影响范围广,工期时间相对较长,施工时间可以达到几年,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工期甚至会达到十几年,在漫长的修建时间中,施工人员会进行石料开采、工程取土,并修建临时性的营地,如果在石料开采和营地修建的过程中未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就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质。加上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要排除一些废水,如果没有做好处理措施,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中,那么这就会给河流的生态环境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在水利工程修建好之后,将会改变原有的河道和大坝的宽度进行蓄水,在蓄水之后,由于水平面对太阳的反射率与陆地不同,那么就会增大水面的辐射,改变河流原本的水温,使河流的水温出现明显的分层,水库下面的水温将会长期维持在低温状态,这种水温的变化会对河流中的动植物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改变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
(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大也是最显著的。在修建小型水利水电的时间中,会对周围的草丛、树林、农田等造成破坏,破坏了陆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水,这些污水流入河流中也会破坏河流的水质,改变河流内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大量生物被迫迁移,改变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此外,在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后续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水面抬高,水面的升高会淹没河岸上的植物,对生存在岸边的动植物产生负面的影响,减少物种数量,改变岸边动植物的生存结构,迫使动物不得不向其他地方迁移,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三)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在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中,由于工程施工、管道开挖等施工会造成土壤的,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理,在雨天以及水流的冲刷影响下,就会导致当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山体滑坡,严重的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也会导致河流下游的土壤肥力下降,使地下水位抬高,甚至出现土壤的沼泽化和盐碱化,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应对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
(一)政府应当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很多小型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来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方案。为此,政府应该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评价制度,强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前必须要做好对施工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全面了解施工地的环境、气候、水质、动植物、人口、土壤等情况,并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做好施工影响的分析工作,预测出水利水电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以及影响范围,根据预测结果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将水利水电施工对施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在工程建设完成后,施工企业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好生态环境的整改工作,在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重要性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在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遵循环保先行的施工理念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树立好环保先行的理念。在工程图纸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遵循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不破坏动植物栖息场所的理念下设计施工图纸;在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应该采用环保技术措施,运用无污染、不影响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在工程的施工完成阶段,施工企业应该排除相应的技术监察人员做好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和检测工作,及时的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和评价,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上级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制定好处理方式,把对施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责任到人的负责方式,并采取一定的鼓励机制,对于表现由于的技术监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监察不到位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提高监察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健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在我国的水利过程建设中,大多很少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一味的依靠施工企业的自觉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水利水电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必须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权责,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好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好生态补偿的范围和责任人员,制定专项生态治理基金,做好对施工地生态环境的补偿工作,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可以促进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企业一定要树立好环保的意识,充分的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和时候的处理工作,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传新1.戴克义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期刊论文],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5)
【2】李玉海1,陈亚杰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8)
【3】谷永祥: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