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38
导语:在人文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从中体现自己,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创作型,和群体的讨论、辨析、解难、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艺术教育背后有一套哲理思想,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做中学”认为教育要让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教师作为引导者出现,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月赛制”第一阶段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解学生进行表演作品实践回课,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回课情况的具体点评,教师针对作品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指导修改方向。第二阶段突破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学实践比赛为主,学生主导、教师辅助,采用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形式,鼓励教学竞赛的展开,根据学生学习经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课后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加强学生自觉钻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实践、创作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以专业“月赛”促进课堂“教学”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全程贯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始终。“月赛”并非单纯的专业实践,而是表演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创新实践教学的拓展,贯穿课内外学习、创作、组织、实践的整个教学过程。内容上,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应用和创新思维开拓;时间上,则由学生利用四分之一的课内时间课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构建起课堂教学与比赛实践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教学结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提出一个“被压迫者教育法”,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角色往往是万能的,而学生则是无知的。实际上,这形成了知识拥有者对普通人的压迫。而“月赛制”表演创新教学实践模式自立项以来,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改变了学生“被灌输”的命运,让创造力得到应有的生长,实现了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独特与高效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表演课程设计。通过“月赛制”来围绕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组织教学,从而建立表演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比赛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表演课是演艺专业为期4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表演课的核心知识进行要求,全程2学年4学期共设置8次表演专业比赛,面向表演、语言、声乐、形体等不同表演学科,从表演课的每周8课时中分配出2课时,并贯穿4个学期。具体课时分配如下:
(一)第一周2课时布置比赛任务,引导、启发学生设计主题进行策划,竞聘相应岗位建立创作组,并节目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第二周2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收集相关素材,根据上周小组讨论申报结果确定并组织排练。
(三)第三周2课时检查学生课后自学的动态情况并关注学生排练进程。
(四)第四周2课时指导学生在小剧场进行比赛作品的彩排、比赛呈现。“月赛制”表演课创新教学实践模式由学生组建导演组,节目均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样式与内容,在创作排演到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策划、执行、呈现等多方面的能力锻炼与提升,“月赛制”不仅学生受益,表演艺术专业整个教学团队也因为全程群策群力参与教学组织与实施而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三、模式的成效与评价机制的完善
艺术实践是一种直接体验的过程,“月赛制”表演课堂组织有序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得到了验证,通过月赛舞台的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化体现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建立和积累了一大批的原创作品,经过再加工有些毕业作品、社会公演作品由此形成,个别节目还登上了央视舞台。以教学实践环节为例,迄今为止已创作并完成了数十场包括表演、艺术语言、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音乐剧等各类内容和形式的比赛,为学生提供综合和全面性训练与实践平台,突出以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兴趣与能力。“月赛制”表演创新教学实践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和加强:
(一)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比较好的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缺乏消化应用时机的问题,能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技能投入创新实践,拓展知识面,丰富表演技能,强化舞台经验和舞台感觉。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以学生自主学习、构思、创作为主体的“月赛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创新思维,发挥创作能量。
(三)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的团队精神。人文精神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演者人格完善的体现。通过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培养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更能获得人格的完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符合时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月赛制”自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实行“鼓励思考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法”和以学生专业自学和自我管理与相结合的“管学融合教学法”,具有完善表演艺术教学的实际效应。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考核,传统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依据(期中前20%、期中20%、期末60%),改革初期的课程考核将这一比例再度分配(期初30%、期中30%、期末40%),现在的课程考核(期初20%、平时60%、期末20%)形成了以终极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
四、学风建设的改善与提升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教师以身示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风建设“以赛促建”的“月赛制”平台使学生内部建立了学习竞争机制,并形成积极的竞争意识,学生在专业比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表演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表演艺术专业全体师生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教与学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在“月赛制”表演创新教学实践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的群体性、一贯性和稳定性的良好学风,这种良好的传统和风格对演艺专业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学习环境的变化带动着学风建设,实践教学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专业兴趣和热忱,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表达欲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舞台经验,清晰了职业定位,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学生“精艺修为、一专多能、融会贯通、持续发展”的效果。
五、结语
这可以说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只有天天乐观向上,
烦恼才不会排徊在你的心里。
人的一生,
并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而在乎的,
是你愿不愿意去面对它。
生活,
不管你的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
只在于你过的生活是开心的——
那么,
其实你也是一直在拥有一笔财富。
要做一棵茁壮的大树,
那就要接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考验。
如果你想自己身边的每一位人都是开心的,
那么——
你也是重要的;
因为,
那些得带你祝福的人,也会真诚的祝你开心……
生活,
就像一张白纸,
只要你愿意在上面涂上自己所爱的颜色,
它,就会变成一张只属于你那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图纸——
这项工作看起来可有可无,但对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知识层次和对学习的看法最先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为此我首先对两个班97名学生下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家长的年龄、学历、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种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是否喜欢阅读书报杂志、能否对自己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干预。当调查问卷全部回收,经过统计发现97位学生家长中,文化层次高于初中水平只有20人,能对自己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干预的家长只有18人,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如果遇到上课听不懂、习题不会改的情况在家里将是束手无策,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外面的世界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太多。例如,网络游戏把男孩子带入虚拟的战斗状态,花样美男黏住了青春女孩的心,荷尔蒙分泌和内分泌的失调,又扰乱着一个个学生的思绪,今天的世界太美好了,令人选择的东西目不暇接……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学生上课的状态与几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每一学科、每个班级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道题,如果是教师一对一辅导,听得明白、理解透彻,一旦教师集体辅导,将会出现一大批一头雾水的学生。这就形成了一种情况:教师讲得很累,明白的不用讲就已明白,不明白的讲了也是白讲。分析起来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习得性无助,之所以不听是因为不明白,曾经几次努力听讲都没有明白,所以现在就放弃听讲。当然与此相反的是习得性强化,因为明白所以有好成绩,所以会受到赏识。其次,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领悟别人的意图,当自己的领悟时间延长于同龄人时,他们就会出现接受慢的现象,也没有勇气再次向教师和他人提起自己困惑的地方,困扰一旦增多,长时间会形成知识的负积累和听课的恶性循环———听不懂———得低分———没兴趣。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每天需要讲解的新课和部分习题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上。经调查,两个班97个学生家庭中,没有电脑的家庭仅有12户,在这12户中,有4户有wifi,可以用手机观看视频。现在我每天都有新的视频上传,只要学生在学校有听不懂的地方,回家打开电脑便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经过一个月的试验,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三、利用家访,推广视频教学
虽然翻转课堂在美国和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对本地区来说依然是个新鲜屋,要让大部分人接受,教师不费一番功夫去解释肯定不行。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划片,利用三个周末对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进行家访,目的是推广视频教学。家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置之不理,回到家中从来不看或者很少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家长不知道有此视频可供学习,使得他们的学习出现断档,还有就是家长害怕孩子玩游戏,所以不让孩子开电脑,学生无法看到。针对此种情况,我提出建议,在家长有效监督时间范围内,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每天可以进行20分钟的视频学习、查阅资料,其他时间关闭电脑,写作业。
四、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回访
(一)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设计创作技法和相关技术工具,具备将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结合于实践应用,具备相应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适当的听说交际能力;再者要培养策略、创意及传达平衡发展的营销传播策略企划与创意设计人才,达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无缝接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策划、会设计、有创意、会管理、擅销售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
1.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掌握应用方法。
2.在整合传播领域,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
3.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实战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到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三方面,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因材施教,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通过沟通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学生编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7位是境外人士,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通过上述举措,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国家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于市场流通渠道。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黄铅笔)学生创意奖,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4A公司)就业,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签发的推荐函。
四、结语
消费时代的艺术变化
视觉艺术在消费时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觉消费化,二是泛媒介化,三是消解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的界限。
1、视觉消费化
视觉消费化,隐含了视觉艺术经典语言在消费时代的“白话化”和视觉图像刷新的快节奏性特质。在消费时代,消费文化的视觉可感性在不断刷新受众的视觉印象,追逐刺激暴烈的图像逐渐成为视觉艺术家的创作目的。wwW.lw881.com从消费信息的营销理念出发,艺术比任何时候都强调它的视觉感受。特别是非常态美感的视觉冲撞,语言和媒材由此从表述的功能中独立出来,显示出视觉艺术家在文化营销中强化感官刺激的企划策略。
在这个消费时代,传统绘画的文化叙述也常常演变为视觉快餐。比如传统文人画的荷花是“文化符号”的荷花,不论的荷花还是老缶的荷花,他们的作品并不在于表现荷花的真实性,而在于用个性化的笔墨表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寓意或文化隐喻。在消费时代,这个“文化符号”的荷花却逐渐演变成“视觉符号”的荷花。如在张桂铭的作品中,不论荷叶、莲蓬还是水鸟、游鱼都被平面化地切割分离,作品像色彩分割派那样将碧绿、粉绿、中黄、土黄、普蓝、土红填涂在分割的块面中,以显示对象中本不存在的斑斓的色彩。这种以草书用笔编织的线与色块的构成,已无关荷花本体形象的表达,重要的是能否产生新的视觉冲撞。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媒介语言,笔墨是传达艺术主体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进入视觉消费时代,传统文人画笔墨不仅被还原到没有文化身份的“水墨”和“彩墨”,而且追求画面外在形式感的新鲜刺激,由此把“图式个性”作为当代中国画最重要的创新课题。所谓图式个性,是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它强调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张力和错觉。①图式个性所呈现的艺术主体的个性往往是隐蔽的,它呈现的是视角与视觉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周韶华就曾说:“没有艺术语言的震惊力量,就不能震撼人们的视觉神经;没有超常的现代结构语言,就谈不上艺术语言的现代化。”②在这里,作为传统艺术规范和标准的“笔墨”失去了以往的效力。
2、泛媒介化
泛媒介化,一方面指视觉艺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性转变为技术意识形态的操控性,由此将当代一切视觉信息技术的媒介都作为艺术媒介;另一方面则是传统视觉艺术的分类边界瓦解,各种媒介艺术特质的换位与整合。泛媒介化是消费时代艺术对媒介资源最大化利用,从现成品到人的躯体,几乎没有什么媒介不可以作为艺术的载体。
新时期以来,视觉艺术的发展就体现为由主流意识形态制约性向技术意识形态操控性的转变,即由政治意识形态到媒介意识形态的转换。在’85新潮美术之前,美术的发展与繁荣除了以往所注意到的诸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这就是权力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掌控下的美术体制的功能对美术创作的巨大影响。这种美术体制的运作模式,首先要处理的是美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美术的政治化自然就成为这种政治社会美术的主要特征。’85新潮美术之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的意识形态性逐渐淡化,而其商业性逐渐增强,原有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美术体制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一切视觉信息技术的媒介既是连接艺术与社会、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推动艺术不断刷新的手段与动力,也是艺术本体不断超越的载体。
非物质消费的“民主化”意识,还促使艺术内部的界限消失,艺术变成一种无限扩大媒介的混合体。美术,已不再是国、油、版、雕唱主角,连、年、宣唱配角的媒介尊卑性;已不再单纯是架上经典艺术的形象塑造性,而是模糊不同艺术语言的边界、创造个性化的媒材乃至利用大众媒体或日常物品形成的泛图像性。获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金奖的刘俐蕴的《山水图卷》,用棉花和白丝绸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式和意境阐释为具有现代灯光和空间的一种场景。这个从经典艺术的角度既不能归类中国画,也不属于雕塑的作品,正是利用大众性的媒介营构了幽雅、恬静、神秘而独特的空间审美境界。这个可以让普通观众自由进出的空间装置,正体现了消费时代艺术媒介无限扩展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岩彩画家,胡明哲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却是《自然痕迹》装置,作品将不同质地的织物和纤维营构在独特的空间中,展现了作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装置作为新兴的艺术种类,改变了人们观赏雕塑时环绕作品的被动性,而是让人们直接进入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装置是介于环境和雕塑之间的艺术,是雕塑的环境化,是有观念和意蕴表达的环境艺术。走向媒介综合,正是技术信息化对传统架上艺术的整合。因为没有数码成像技术、没有电子影像,行为、装置、录影便难以广泛传播,甚至也不足以成为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新媒介艺术就是现代传媒的产物,超大型社会传媒机器和国际互联网既是这些新兴艺术的载体,又是它们的消费对象。也正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才加速了新媒介艺术的生产速度,加速了新媒介艺术的消费速度。
3、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界限的消解
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界限的消解,既是非物质消费“民主化”意识的深化,也是非物质消费“民主化”引发大众文化化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大众化的平等参与性,而大众的参与性和平等意识,必然会引导文化消费者成为文化生产者;或者说,文化生产者也成为自身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快餐消费特征的当代艺术,为每个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艺术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消费的机会。那些在生产型社会中需要高难度专业训练和学养修炼的架上艺术,日益减少了它们的文化影响力,而专业技术含量少或者根本不需专业技术的装置、观念、行为、影像日渐显出其普及性。特别是数码相机、dv和拍照手机已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时候,普通人就可以完成一个画家的夙愿、一个导演的梦想、一个艺术家的名利。因此,当代艺术已疏离了人文塑造的技艺,而把具象、实物和现场作为图像的人文观念。这种文化理念正是物质消费的“民主化”模式带来的文化平等意识,不仅非物质的消费是平等的,而且非物质的生产也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消费时代对艺术家作为社会文化贵族身份的消解。艺术与非艺术区别的消失和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失,最终抹平精英与大众文化的两极。
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
从乡土大地的诗意到都市人文景观的时尚,这种作为视觉快餐式的消费时代艺术的转换,无疑都以都市文化和都市人文为主要观照对象,它所面对的文化命题,也极大地区别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城乡关系由原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和农村供养城市的关系,转变为城市经济辐射农村,城市文明带动农村这样的新型关系。③与乡村相比较,当下中国城市是一种更为活跃的多元价值世界。
消费时代视觉艺术所转换的文化视野,在审美意象上,往往以都市人物和现代化的人文景观为观照对象;在审美角度上,往往从原来的“城市作为恶之象征”的批判性姿态转换为日常生存状态的描写和揭示。李孝萱,刘庆和、田黎明、周京新和何家英所表现的都市人物,都不再是从物质生活上否定都市文明的概念。刘小东、忻东旺、毛焰、石冲的作品注重以当下都市人物形象为表现对象,他们以平凡、本真、贴切和自然的视点审美凡俗人生。“他们不是英雄,虽然不过是平庸的凡人,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他们的作品以庸常生活为关注焦点,不是描绘飞扬的人生,而是表述安逸和劳作的永恒。他们的作品关怀和欣赏那些都市普通人,特别是城市新型阶层农民工的生存努力和为了生活所作的退让,即使这种努力是琐碎的,这种退让是阴暗的。喻红、申玲、刘曼文的作品还以性别生存为文化命题,切入女性在当代社会性别生存的真实境遇与艰难处境。生活在当下都市的女性,表面看来已拥有更多的权益,可以接受教育、丰富思想,也有获得工作、自立的机会。可她们的真实境遇仍处于劣势,在没有获得真实的性别平等地位以前,她们不过是“有美的躯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的被动者”。
消费时代这种艺术观照对象和受众主体的变化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命题,自然也造就了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精神俯视的物欲化转向和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等方面。
1、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
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是美术在消费时代从审美教育的认识关怀,转向审美休闲的娱乐性关怀。
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实是:’85新潮美术之后,美术从政治的美术、社会的美术、文学的美术、责任与工具的美术,回到形式的美术、语言的美术、本体的美术和文化的美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消费社会的逐渐显形,美术创作逐渐走向大美术的媒介整合,逐渐显露出追逐视觉消费的休闲娱乐性。这种意识形态工具角色和文学角色的淡化,意味着美术已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边缘而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商品。④它不必再负载传统的重压,因袭沉重的历史包袱,扮演认知说教的角色,而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并通过与金钱交换的方式来实现艺术的价值。
因此,作为文化消费的视觉艺术,在通过消费实现社会价值时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与受众的亲和性与娱乐性。消费时代最典型的艺术,都不是那些被动性的经典艺术种类,而是具有强烈参与性、互动性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种人文关怀的目的,也是游戏化大于审美教育化。正是从消费文化的游戏化角度,你才能在威尼斯异域情调的文化之旅中,解读蔡国强获威尼斯第48届双年展国际奖的《威尼斯收租院》时空错置与文化错置所形成的游戏性的冲突和对比;你才能在欧美休闲一族的女士们中,体验在异质文化圈书写出一种跨越文化差异“新语言”的趣味性;你才能在宗教信仰与仪式最浓郁的国土,阐释谷文达人发装置《联合国》在不同的种族和地区产生的游戏图腾的文化反响。这些作品无关于生活、情感,无关于个性、风格,也无关于形式和美感,它们运用的修辞手法,诸如复制、挪用、戏仿、反讽,几乎是讽刺与幽默综艺晚会最常见的娱乐手段。由此可见,这些作品的非审美性,更多的是站在漫画化、喜剧式的游戏角度,把重大的、严肃的、甚至是深刻的社会、人生和文化问题化解在幽默的戏谑与机智的娱乐中。社会、人生和文化问题,本来是沉重的,但消费时代的这些新媒介艺术却把它变得像相声、小品里的段子似的轻松和愉悦。这正是消费文化大众化的典型表征。
2、精神俯视的物欲化
精神俯视的物欲化,使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失去了悲壮的意味。如果说,消费时代的视觉艺术是“欲望的感性显现”,那么,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用精神的“低姿态”与生活对话。世俗的一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那么重要。
审美认识的游戏化转向,导致了以往社会那种精神诗意与神圣的失落。它所体现的人文特征,往往是忽视或者放弃精神、情感的诉求,消解生产型社会艺术的道德感召和现实批判。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老妇》(又名《欧米哀尔》)以艺术的严肃性表达了悲剧性的人文关怀。在这个用凝固性的雕塑语言表达的真、善、美的道德批判中,“老妇”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的“精神俯视”所呈现的忧患意识反而获得了精神净化。而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瞿广慈的《英雄》,把本是“英雄”的形象日常化,那里已没有“英雄”非凡的气概和崇高的精神,只有挟裹在诙谐戏谑中的玩世不恭。罗丹的《老妇》和瞿广慈的《英雄》所表现出的审美变化,揭示出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已发生了从理想、忧患、崇高的精神悲剧性,向实利、诙谐和休闲的精神玩偶性的转换。
被商业殖民化的视觉审美,把“美”作为欲望的感性显现。精神俯视之所以物欲化,是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化或艺术化分不开的。在生产型社会,人们一方面更多关注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因清贫的物质困窘而用丰赡的精神作为补偿。如果说,生产型社会强调的往往是艺术的生活化,在强调艺术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因现实社会物质的困窘而使艺术与生活分离、生活不等于艺术,生活只有通过艺术的“超越与理想化”,才能达到逼近而超越生活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那么,在消费型社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已发生了某种变化,即生活的审美化。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因物质产品的消费性特征而强调艺术对生活的“进入与现实化”,追求的是一种生活酷似艺术审美的人生境界。⑤可见,精神俯视的物欲化是生活审美化的结果:人们一方面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特性与形象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诗意”的物质和审美化生活消解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维度,当审美化成为消费时代衡量生活质量的尺度与杠杆时,物质困窘社会的艺术人文关怀,就从精神俯视转化为精神的“低姿态”。
3、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
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是以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为基础的。马克思曾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下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以物的信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他认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⑥显然,类关怀的个体性转向,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英雄”和“理想”在消费时代的失落,揭示出“个体关怀”在现代文明中凸现的社会价值。在生产型社会中,物质尚不能完全满足个体生活的消费,因物质贫困而产生对富裕生活与社会平等意识的向往,因物质贫困也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类意识是生产持续性发展的必要社会意识,“精神俯视”的忧患意识也是生产型社会最典型的人文关怀。只有物质的贫困,才有精神的苦难;只有精神的苦难,才有理想和英雄。可以说,类意识和精神俯视都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根源。群体利益,形成群体伦理的道德规范,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之上的人文关怀,也以道德批判作为主要的审美价值。现实主义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实质上是生产型社会以“真”和“善”为道德批判的审美判断。当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后,因社会物质的变化而发生社会意识的某些转化,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个人消费获得极大的满足,“人”从群体的物质依赖中独立出来,物质的丰赡使个体消费成为可能。而消费的实质,是个体欲望的实现。因此,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更多地是从类关怀到个体关怀,作为类意识象征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在消费时代失去了语境,个体意识、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成为艺术表述的主题。
消费时代是一个艺术个体关怀和个人化时代。艺术创作被各种个性独特的创作理念所包围,成为艺术家实验新的创作载体与形式的跑马场。录像、摄影和数码技术在记录与表达个人感受时所具有的直接性,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与心理需求十分吻合,他们以纪录、拼贴、复制数字处理等不同方式构筑的图像世界,既捕捉了外部世界的变化,也营构了自我满足的空间。他们的作品所显示的人文关怀,往往不是对公共人文精神或人文问题的切入,而是“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正像波伊于斯(joseph beuys)的许多作品一样,他的《油脂椅》显然不会产生公共性的人文意义,那“黄油”和“毛毡”所产生的人性温暖,只属于他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因为越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东西,越需要新的表现形式来支撑。为把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人性感悟方式表现出来,个性化的观念与语言追求便再所难免。而个性化观念与语言追求,也将赋予艺术以全新的面貌,给人全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对于都市人的个体意识关怀和全新的个体表达方式,更适应与符合消费时代人们的视觉心理。
这种不是以人类命运拯救者的“精神俯视”面目出现,而是以各自个体的平等性身份(包括性别身份)生发的一种“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所显现的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是和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媒与网络所扩大的私密空间的信息传播、所提供的全球共享的个体终端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传媒与网络在扩大“自我视角”的同时,也复制着“自我视角”。电脑晶片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已预示了这个充分享有“个性”和“民主”的时代,恰恰因高度的标准化物质消费而酿制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某种类型化。即物质消费的标准化导致非物质消费的标准化。唯其如此,消费时代所呈现的“自我视角”的“个体关怀”,才具有艺术人文特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这种“自我视角”的人文意识,是对人类命运“精神俯视”的消费化,而艺术的人文关怀作为人性的内核并没有彻底消解。
在消费时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还转化为文化关怀。文化问题之所以成为艺术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碰撞与冲突,成为隐藏在全球性市场经济背后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国际间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消费市场流通日益频繁和紧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文关怀,都共同面临着文化错置与文化解读问题。因此,艺术与人的关系也转换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及其市场化、传播媒介、大众阶层的形成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文化”,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的意义符号的生产与消费系列。艺术文化性成为关注的焦点,艺术不是独立的语言作品或审美对象,而是一种文化形态。蔡国强的《文化大混浴》以不同肤色的人在中药浴缸的混浴,所表达的是不同肤色的种族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的交互作用,如果说这个行为装置也存在自己的艺术“语言”,那么这个“语言”是作品在西方文化语境的复杂作用下的产物,而作品凸显的意义,也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像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审美上解读蔡国强的《文化大混浴》一样,当艺术的人文关怀转化为文化关怀时,艺术作品既有审美因素,也有非审美因素,不存在单纯的“艺术”或“文化”,而是一体化的实存。当代艺术的概念也因此演变为“艺术文化”概念,并与其他因素诸如政治、经济、非艺术文化之大文化语境构成互动关系。
总之,当下中国艺术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中,因消费型社会的形成而发生的艺术人文特征的某种变化。这种新型的人文特征,既具有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共同性,显示出中国在世界多元艺术格局中占有的份额,又具有消费时代艺术的中国文化特征,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和时代性。
①见尚辉《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及价值观念的重构》,《文艺研究》2002年第二期。
②周韶华《上官超英的特写意象结构》,《美术》2000年第4期。
③参见杨扬《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写作的改变》,《文艺报》2004年1月31日。
④参阅宁逸《消费社会的文学转向》,《文艺报》2003年10月14日。
[论文摘要]考察近几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都根源于我们关于艺术教育价值目标缺乏应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统领技艺教学,以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审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层次看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从生源基础来说,中小学基础音乐的教育的积极广泛开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来源;从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来看,各大音乐(师范)院系的持续扩招,各大综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艺术院(系或者专业)I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来讲,各级各类高校文艺活动如“艺术节”等节庆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为例,自2006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以后,艺术类高考热潮迭起,全国每年以约20%的水平递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四成增长,2008年继续递增19.4%。同期,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设或则新增艺术类专业。但是,从深层面来看,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调查的人士都能够体味到,我们时下的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隐忧。首先是高校艺术类教学水平在扩招形势下出现下滑;在就业形势压力下,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艺术类专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出现萎缩局面,更为危险的是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乃至于教学主管领导,没有把艺术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力的独特活动,视艺术教学为校园中令人愉悦的装饰品,把艺术教学的存在看做可有可无;在各种艺术具体教学活动中,艺术类教学的发展为技巧技能的强化训练所左右,教学效果服从和服务于少数人(精英)的成功,教学创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学主体——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审美感知的淡漠。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导致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这一课题加以思考,并寻求应对之策。
一、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公共艺术类教育)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非专业学生。但是无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技能训练,技法技巧的强化作为重点。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数的安排,还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文学艺术活动中,只讲求专业忽视技巧背后对于艺术美、人性丰满的追求。这必将导致艺术教育教学陷入对于技能技巧的无限崇尚,对于时尚艺术的跟风模仿(这对于感知敏锐而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无生机的雷同,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中呈现出来的刻板的“神似”,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学校校园各级各类文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内发展的艺术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对于思想的表达,无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现,更加无法成为透射大学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审美趋向的强力音符。在这种技能技巧教育主导取向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必然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浅”。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教育学者必然是看来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技艺技巧教育就成为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当代科学史奠基者萨拉将科学、宗教和艺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结晶体,将之喻为一个三棱锥体的三个面.从锥体底部的各个侧面看去,它们之间似乎相距甚远,但愈往锥体顶端攀登,它们的距离愈靠近,及至顶端,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技巧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对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独特视角的审视、统领和构造自己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对于特定对象和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创造者个体的属性,才具有内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义,这就是现代意义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统一。所以,有必要加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特别是美学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人文学识修养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走出‘‘艺术创造一技艺训练”这一教育教学困境,培育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即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提升整个受教育群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为最终目标标,这就是艺术教育在高校内的大众化。但是基于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艺术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创造,艺术教育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无论是闲暇阶层,抑或是天赋异禀者。这种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实际上否认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鉴于此,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经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五线谱的教学作过这样的论述:“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单行谱表.如果我们想要普通音乐课上所有的在校孩子们都培养起实际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唱歌和演奏比较简单的音乐,那我们也必须花上过量的时间来教读谱技能。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结果却是令人羞愧.只有极少比例的学习者的乐谱读写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门阶段……,这不是我们现有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是面临时下商等学校持续扩招,我们将面对着越来越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许多艺术教学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也越发模糊了。高等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总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总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宗旨的错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对于艺术教育的“精英化”观念,实现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艺术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公共艺术类教学应该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善于激发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具有表现力的,能够激发起学生活力的各种作品,无论其风格特色抑或是来源地域,都应该引入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而不是与此相反,以在我们现有许多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乐和“非主流音乐学习外国音乐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欧洲文化圈之内;更没有能够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近年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失语症”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重视普及,加强公共艺术类教学的师资,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为最广大的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潜能发掘展示和培养的环境。
三、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功利性惯性。由于传统社会中的艺术教育是少数人享有,艺术教育强调技能技巧的专业要求,许多人把艺术等同于一种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场化经济的作用下,人们思考艺术教育的功能时往往与经济利益挂钩。对于许多考生而言,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以后能够获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们涌人艺术类高考群体的重要原因。同样,许多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设置和教学中,片面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艺术类教学的模式化流水线式教学,无不是功利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综合性、理工类院校中,包括大多数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领导在思考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时,仍然把艺术教育功能的基础建立在以艺修德,以艺开智,以艺促体之上,简而言之,艺术的功能只能够依赖依附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惯性的功利化取向呢?这些取向的存在对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艺术教育教学和校园文艺活动的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种种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1.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高校传统艺术教育专业设置产生矛盾。
文化产业市场的加速发展,对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经营型、管理型等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我国开设的艺术专业课程大多以艺术教育、艺术学为主,既懂艺术又了解艺术市场、懂经营的人才不多,高校设置的学科交叉课程很少。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
2.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较少、层次不高,不能有效促进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多分布在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艺术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的多为专业、技术性人才,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培养的多为教育、应用型人才。但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教育、应用技能等方面离市场的需求、就业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文化市场不仅需要这些人才更需要能够参与到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具备较为全面人文、经管、艺术集于一身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距,复合型人才分布区域不均。
经济、文化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无论是从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结构等都优于全国其它地区。全国多数著名高等院校也分布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这些院校在文化产业基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其他经济文化水平不高的地方院校要多。上述这些现状和问题反映出现代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艺术人才的教育摇篮,能否与文化市场紧密对接,树立市场需求导向,决定着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出路,是高校艺术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以文化市场为导向,更好地应对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使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更快的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高校艺术专业设置要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模式,艺术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校应培养各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文化市场发展所需,新的领域不断出现,高校艺术专业就要不断更新专业,使原来的专业或新开设专业更好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例如:高校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常年进行毕业生就业去向、发展调研,使高校能在正规渠道中获得正确信息,艺术各专业课程有效有序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和满足文化市场各行业的需求。
(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市场的新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市场既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水平过硬,同时又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具有管理、经济、人文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多企业对具有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从国家教育部首批的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创办文化产业本科专业开始,这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开设60多个文化产业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学科优势呈现参差不齐,学术支撑和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文化产业专业的所属院系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文史类及传媒类等。学生毕业授予的学位也是管理、文史皆有。这种杂乱无章的学科归属现象反映了当前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不成熟性。”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统一。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作出相关的决策、部署、规划,在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市场发展趋势带动下,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拓展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建立由熟悉艺术教育规律的人员所组成的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三)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内容、师资水平等要积极调整、提升从而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市场发展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艺术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结合,从市场中吸允养分,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来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传统的教授学生艺术技能外,还应加入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经济管理方面、社会人文环境方面与艺术学科相交叉的专业知识。在师资方面,可以让大学艺术专业教师到相关的行业去挂职锻炼,使艺术与市场相结合,打造出一批有思想、有艺术、有观赏性水平的作品。比如在艺术设计领域,教师带领学生可以去策划、制作、推广,参与到整个产品设计到投放市场全过程,并把在实践中所学到的不同领域知识带到课堂,不同专业方向的院系间也应多交流好的经验;在音乐领域,教师可以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演出、创作,不断更新演奏(唱)方式和风格,使更多地人欣赏到高水平音乐,普及大众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有意识地增加综合类课题,让学生做为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到课题实践研究中。
三、结语
一批批优秀的“王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产生也给节目甚至是媒体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号召力,更有些节目是为这些主持人量体裁衣、量身打造的。现今的优秀综艺节目主持人有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谢娜,东方卫视的曹可凡、陈蓉,安徽卫视的李彬,浙江卫视的华少,江苏卫视的孟非、李好等。由于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综艺节目要起到的娱乐、文化、艺术的导向功能都需要通过主持人来完成。而主持人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关键是要通过主持人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作为传播的载体。一个主持人的好坏,取决于其语言艺术素养的高低。那什么是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语言艺术呢?我们就以我国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优秀代表董卿的主持艺术为例,探索总结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二、董卿的主持风格与主持人的语言运用技能
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好坏,以及能否把自己的主持语言变为一门艺术,是衡量主持人好坏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董卿的老师,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艺术硕士生导师吴洪林对于主持人有过这么一段论述:“主持人不仅仅是吐字发声声情并茂,而且要遣词造句妙语生辉;‘流畅’只是主持人的最低水平,聪明的主持人说的是经过选择的、精心组织过的精炼语言。”董卿在其主持实践中,就将这段话灵活运用到其主持的节目中。她在自己主持的多档综艺节目中,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所应有的语言艺术修养。从对董卿的主持中,我们来总结一下综艺节目主持人所具有的语言艺术。
(一)董卿主持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观者经常被董卿主持的节目深深吸引,并被她出色的语言功力所征服,这是因为董卿在她主持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地做到了“有效沟通”,这是主持传播要追求的目标即“传必求通”。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需要主持人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修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董卿就以她流畅的而富有内涵的主持语言,很好地把握了节目中的情感,掌控并推进着节目流程,为观众们呈现了一档又一档精彩而经典的节目。董卿主持语言的特点就是:语言表达流畅、语言表达富有内涵、语言对于情感恰到好处的把握与沟通和语言对于节目现场的掌控与推进。
(二)董卿的主持语言艺术
我们总结了董卿的主持语言所具有的四大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四大特点出发,结合董卿主持的实例,论述并总结董卿的主持语言艺术。
1.主持语言的语感、语流、语形与语义
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具体表现在主持人的语感和主持语言的语流、语形和语义中。语感,顾名思义便是对于语言的感知和感觉。以唱歌或演奏作为表演方式的音乐家和歌手需要有良好的乐感,同样的,以语言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节目主持人理应具有很好的语感。只有具有良好的语感,主持语言才会更具有表现力。董卿的主持语言极具表现力,也正是因为她有着很好的语感。语流、语形和语义是主持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三点,只有具备这三点,语言才会具有魅力。语流是口语成线性结构的连贯顺畅的表达。主持人在口语表达中就应当有连贯顺畅的语流,这样,语言才更能够直达受众的内心。语形指的是语言的句式结构,语句结构的精心设计,对于语言的表达会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语义,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即语言的含义。恰切的遣词造句,正确的表达语义,才能使语言达到其需要的传播效果。所以说,好的主持语言的表达,必然是要顺畅的语流、精心设计的语形和准确优美的遣词造句表达的语义三者的完美结合。看过董卿主持节目的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即董卿在场上的语言不仅接得好,而且接得巧。这就是因为董卿有着很好的语感,而且其语言的语流、语形和语义结合得非常好,受到观众朋友的喜欢,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主持语言的内涵
文化内涵的丰富,文化品位的高尚,是优秀节目主持人主持语言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高水平的主持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选用富有文化品位与内涵的词语,在语言中融入典故、成语和诗词,都可以极大地丰富主持语言的内涵。主持人是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提升语言内涵的重要基础。董卿在主持中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她在主持的语言中经常会引经据典或是加入诗词成语,既恰到好处地抒情,又很好地用诗词典故总结评论现场,更表现出了一名综艺节目主持人主持语言所应具有的文化内涵。董卿在主持青歌赛时,有这样一名选手,他为了自己的演唱理想离家数载,这位选手在比赛中的演唱曲目是《梦回家乡》。在表演完后,董卿说了这么一段话:“这首《梦回家乡》我想也唱出了你对家乡、对家人的一份情感。”当董卿得知这名选手已经三年未见过自己的父母,这次比赛特意把父母接到了北京,而父母的头发都白了许多,董卿说:130-“我们的大奖赛期间,该有多少白了头发的爹和娘守在电视机前啊。为了他们的儿女能够踏上我们今天的这个舞台,他们也紧张着、激动着、担忧着、不安着,真的让我们想到了那首流传了很久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我也希望孩子们结束这场比赛之后,回到他们父母的身边的时候,向他们表达你们内心的感谢还有心中的那份爱。”董卿的这段话,不仅恰切地点评了现场,也很好地配合了现场的气氛,更是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那极高的语言修养和内涵。
3.主持语言对情感的沟通和把握
作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当具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与把握能力。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建立起全方位的情感联系,抓住重点深化情感抒发,把握情感节奏,创造情感。主持人应具备自己的情感诉求技巧,创造出亲切、自然、朴实的形象。节目主持人高超的情感诉求艺术,取决于主持人对于观众是不是具有真情实感,能不能够深入地了解、熟悉观众的艺术品位和对于美的追求。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制片人王铮说过:“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第一就是对人的关怀。”主持人只有具有了人文关怀,才可能将真情实感融入主持语言之中,才可能“以情动人”。董卿的主持语言很能打动观众,正是董卿本人有着一颗人文关爱的心,所以她才可以在自己的主持中与观众和嘉宾建立起情感联系的渠道。她在主持谈话节目《音乐人生》的时候,与嘉宾的交谈真情实意,与观众的交流亲切自然,整个节目的气氛非常的热烈融洽。在这里举一个主持人情感沟通把握做得很不好的例子。在2001年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的一期节目中,著名音乐人谭盾在节目现场录制过程中“愤然离席”,退出了仍在录制中的节目。这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了许多的争论,主持人姚长盛在节目中的失误与控场的不力造成了节目的混乱与失败。其实,主持人在节目的沟通与控场不力,正是因为他的情感沟通和把握没有做好,所以嘉宾、观众与主持人三方的语言沟通才会失败。可见,主持语言的情感沟通与把握是极为重要的。
4.主持语言对于节目的掌控作用
说到主持语言的情感沟通与把握,我们举了2001年北京电视台《国际双星线》的那期“谭盾来了,谭盾走了”作为反例。从这一反例,我们就可以看出主持语言对于节目掌控的决定性作用。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控节目,而语言是主持人最主要的工具,所以主持语言的运用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成败。董卿无疑是综艺节目主持人中控场能力极强的一位。她可以用语言将现场的氛围和整个节目很好地把握与掌控。这里依然用她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主持举例。在一场比赛中,有一支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原生态合唱队,他们在演唱环节得分很高,但是在综合知识上却得了零分。当时现场的气氛十分尴尬,这时候身为主持人的董卿说了一段堪称是语言控场典范的话:“我现在啊想来考考各位评委,你们知道这些身着民族服饰的歌手们身上挂的这个小袋子是做什么用的吗?”评委们都表示不知道,于是董卿就让其中的一位歌手解答说这是他们上山打猎时装盐巴的袋子。董卿这时候说:“看来,每个人都有他知识的盲点。”就这么一问一答一点评,董卿用“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点”这么一句话,化解了当时场上气氛的尴尬。可见,主持人的机智和选择恰当的语言对于节目的掌控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董卿的主持艺术对于主持人语言运用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于董卿主持艺术实例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综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之中应当具有这样几点语言艺术,即:(1)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中对于语流、语形、语义的结合;(2)主持语言中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文化品位;(3)语言中无处不体现出的人文关怀,重视语言情感的沟通和把握;(4)主持语言对于节目场面与氛围的掌控。那么,我们也自然可以得出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是以对语言的高度敏感为基础,将文化修养与真情实感融入到精心设计的语言结构之中,并用顺畅的语流表达出来,与受众全方位的沟通,同时调动、推进、掌控节目的艺术。董卿在她的主持之中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名优秀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修养,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思考和借鉴。
三、结语
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纂《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有着现在人们也不及的睿智,他在现代,已经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叫孔子,它叫《论语》。
孔子,他被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称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论语》,它被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作“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有着正直的品行,他也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所以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正直的人也可以光明磊落的生活在社会之中,这不禁让人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可是,不正直的人大部分心中有愧,在经历过事事顺风后,也会翻跟头,不管曾经是多么呼风唤雨,这一个跟头会让他栽在所有人的面前,一蹶不振。
比较好的一个例子便是97年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
他原先只是一位教师,但他觉得枯燥无味,很快便厌倦了。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于1982年3月调入张家口市某研究所,后又成为张家口市计委的一名干部。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李真无法在计委工作下去,1988年,李真调入了张家口市油漆厂。为了在仕途上能够尽快腾飞,李真通过关系伪造了干部档案:本来自己是个预备党员,却摇身一变成了正式党员;行政职级本来是个科员,但干部履历表职务一栏里却变成了正科级。由于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他很快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人民政府的双料后备干部。
随着职务的升迁,伴之而来的是不择手段的攫取,从李真就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到被任命为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的7年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814万余元;伙同他人侵吞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河北办事处人民币、中兴电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折合人民币2967万多元,李真从中分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70万余元。
这样使用不正当手段的方法固然收获的速度异常快,但同样,让他贪污被发现时,等待他的,就已经是冰冷的枪口了。难道他在贪污的过程中没有一点点心慌吗?这样的来的,使用时都不会觉得可耻吗?他自己应该很早便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只是被钱财迷惑,失去了人性本善的那颗心。做的不是光明磊落的事情,肯定不能坦然的接受所给予自己的收获。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于是他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很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也以身作则地用他的事例告诉我们该如何做,要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