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39
导语:在教育学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看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集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实践主体的组织性,是指学校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去开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实践主体的传递性;是指要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递下去,营造相应的政治思想氛围;其三,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是指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其四,实践主体的常规性,指的是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是长期需要进行的工作;其五,实践主体的前瞻性,简单来讲,就是需要以当前学校学生情况为基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预见性的角度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六,实践主体的选择性和引导性,是指学校为了达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各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人力资源,是代表着国家去行使其实践主体权利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述行为主体的地位有着其主动性的一面,也有着其被动的一面,是社会分工背景下赋予其对应的职权,是构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上述行为主体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组织行为,其有着比较强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主导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对于教育实践起着主导和支配性的作用;创造性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的方式去开展,以保证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发挥。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其能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对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其不断进取,并且去接触正确思想政治理念,并且在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实现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具体来讲,这种主体性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动作执行是由教育对象自己发起的,以各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去进行;其二,“前理解”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成型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有着先验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环境是在个人生活经历,意识形态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将这样的状态界定为“前理解”状态;其三,建构性,是指在教育对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到践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在慢慢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慢慢开始以此为引导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实现了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其实践生活中的融合,由此就进入到了本体认知的阶段,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意识领域中去,成为行为主体思想意识固有的内容,由此就标志着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过程的完成。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这是因为成人学生是教育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保证实际思想引导工作的质量,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成人思想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找到其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针对性;其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集合成人群体学生的特点,从其工作和生活实际入手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其三,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在国家教育部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成人教育学生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刚分析,以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当前是很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做好管理体制的建设,改变以往传统的组织建设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注重主体意识,展现人文关怀
从理论上来讲,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的开展,以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本着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本理念,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课程方案制定,都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去实现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三,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展现出人文关怀,由此营造良好的师生教学环境,保证将各项工作做好。
三、结语
一、通识教育简析
目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的教育。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尤其是两次经济衰退的危机引起西方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并竖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为后来近半个世纪西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响至今更为显著。中国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方式而言,从孔子开启教育之后,经几百年发展其实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历经各朝的变迁,中国通识教育在民国时期获得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大师与大学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人文氛围浓厚,重文轻实,并且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中西通识教育相同点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国早期教育的六艺和西方早期通识教育提倡的七艺有诸多的相同点,并且中西通识教育的目标均定位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质课程为主体。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也是居于人文素质类首位的课程。目前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然而无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亚洲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校排名情况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道出了几千万中国高等教育师生的心声。大师与大学之“大”历来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又都殊途同归地承认“大”之底蕴是文化体系,或者说是知识体系的问题。哈佛的学生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对本国和外国古今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把握,进而有了精准的判断和引领,便是得益于该校近三十年的通识教育。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辈出,学术精神令人振奋,究其根本得益于当时母语教育的重视和对通识教育的推崇。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遭受的打击和摧残人所共见,当下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呈现荒漠或泡沫状态。曾经民国时期的中国是靠母语教育为民众打开了启智的大门,也是靠语文打开了人才的精神大652017.04教门,而在当今再次面临的精神荒漠阶段,我们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语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学语文这样的综合性人文课程。在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识教育来竖起呼唤民族文化崛起、呼唤民族文学觉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础与社会号召力实在堪忧。这在众多高校呈现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母语教育中可见一斑。虽然众多的高校都在试图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但中国化的通识教育体系首先不是考虑“人”的问题,而考虑的是课程数量和学习的时间搭配,只有极少数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基本知识的检测并分类施教。由此可见,我国通识教育处于尝试阶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辐射性与开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学语文这个核心来拓展通识教育体系则是科学可行的途径。
二、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依据
首先,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能适应学生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其融汇性特征足以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不同的通识教育探索,如何满足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素质需求也是各位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二者其实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所有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思维,所有引进的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几乎都忽略了或者说在掩盖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的层次性或者说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问题。美国和欧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适应中国所有的教育土壤,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认,哈佛、麻省的通识教育效果与经验的确让人钦佩,也的确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顶尖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不论是本科、专科,还是俗称的一本、二本、高专,这样的现实建立在学生高考之后的自动分层。这种分层不仅是学识,更多的是能力、素质和态度等综合能力的分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学与文化知识的融汇性特点,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文与素质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其次,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丰厚的文化蕴含足以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院校举步维艰,各类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质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国地域广阔,所带来的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必然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甚至生存哲学等方面的极大差异。西方尤其是美国历史相对较短,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复杂,但没有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纵横交错,西方思想上的开放也令通识教育的各类知识易于相互贯通与接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连基本的日常语言几乎都需要重新学习的大学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这是不能持乐观态度的。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须走西方通识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结合当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现成的大学语文的平台塑造通识教育的实用性构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内容、层次、结构,已经为大学语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底子,也为大学语文打下了厚实的文化精神基础,足以让其担负起通识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学语文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这也令其具有通识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当今教育界,无论是借助网络平台,还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大部分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初衷。在通识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识教育的核心观念都是两个字:全人。而学做人的基本途径无外乎中国名言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需要各种亲身体验,如情感、诵读、演说、写作、心理等。当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质受到挑战,教育中大量的教育过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识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们自然会失去对通识教育所谓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细研读有关西方的通识教育经验介绍和教育过程,笔者发现西方通识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读与研习,教师基本上不讲课,多是以学生自学和助教辅导为主。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最早用在中国的孔子时代,也是中国教育的启蒙时代。现在的中国高校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呼唤返璞归真,做到用简单的方式去挖掘深层的文化和文学精髓,在回归传统中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关于人性与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进行人格完善和创新思维培养,这也是大学语文可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台湾著名通识教育家黄俊杰先生曾对儒家的教育理念有这样的理解:“儒家式的‘全人教育’更企求提升人的境界,使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意义。儒家定义的‘整全的人’,在多层次、多面向之间完成人的连续体,它既是‘身心连续体’,又是‘个人社会连续体’,更是‘天人同构之连续体’。儒家教育理念中的‘整全的人’,是一个有本源而与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来的人。”由此可见,黄教授在基于对儒家传统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又整合现代教育的趋势,深刻领会到当前的通识教育不仅要借用西方的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复振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台湾的国学教育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世所瞩目,通俗地说台湾的国学教育在形式上基本等同于大陆的语文教育。台湾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奠基、关联、辐射等功能,其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经过几千年实践证明适合中国人生活的哲学已经成为台湾学人的共同信仰。在这个统一的哲学基础上,台湾的国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有了落脚点。就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而言,若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形式与教材内容和涵括的精神内质与哲学思想,都必须进行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重新整合,结合传统文化的精神禀赋进行与当今社会人文素质需求相吻合的调整。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基于生活化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首先,大学生的学情现状简析。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与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大学生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根本变化:一是身份社会化。从中学到大学,是大学生真正社会化生活的开始。虽然大学仍然是学校,但已经是半个社会,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切实的社会化身份。他们开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角色选择极少受到家长、师长的干涉,甚至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会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的甚至由于岗位的有限性,迫使其由被动竞争转变为大学的主动竞争,致使很多学生出现典型的社会消怠情绪。二是生活独立化。目前许多高中在毕业前夕会举办成人礼,让学生通过成人礼感知自己的成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从大学开始的。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大多数甚至离开家乡,大学求学的日子从思想上、生活上真正启动了独立的模式。在脱离依赖的初期,大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茫然期。大多表现为失去目标、生活失序、沉迷玩乐、心理空虚等情形。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探索。据上述分析加上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课程安排遵循一个一致的程序:公共课程在先,专业课程在后。这样固化排课的后果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基本上是思政课泛滥,外语课扎堆,大学语文课跟风。对那些刚刚从高考过来的大学生而言,这些课绝大多数都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因而首先就造成一种重复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基于我校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的地位和本科生普开的现状,教师们进行了基于生活的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后期的影响效应。基于生活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主要依据大学语文的性质及其在通识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大学语文课程大致分为四大块:导言——审美教育——爱的教育——结课讨论。课程将不遵从教材的编订次序和文学史的历程,而是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探讨一些语文与生活结合紧密的问题,以期达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效果,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审美教育和爱的教育板块中实行专题式教学,审美教育分为日常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行旅之美、体悟之美、创造之美5个专题,爱的教育大致分成爱家、爱国、自爱、爱侣、爱人等5个专题。这些板块与专题都应用通识教育的思维与理念,一方面侧重人格的健全。如爱人教育将从爱的哲学及爱人的正确方式导入有关经典文学作品的剖析,引导学生将爱建立在尊重与生命的基础上,将施爱与受爱置于正确的三观指引之下。另一方面是大量利用融汇思想,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进行创新梳理与组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教学尝试。如在体悟之美的专题中精心选用悲、欢、苦、乐四种情绪,分别以音乐、画面、文字、讲述等形式体验情感的触动。在这些情感体验中回忆或结合文学篇目进行共鸣情感感受,尔后辅之以经典阅读,帮助学生寻求智力与精神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品阅与思考。这些教学的方式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积极探究,深入钻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方向上得到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文学是人学,追求美,追求艺术境界,追求精神愉悦。大学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居于核心课程的地位,其知识性与感悟性的融合特征,彰显了它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根本性差异,也铸就了其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水平及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诸多效能。这些效能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在培养一个完整人、一个健全人的目标中,人文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均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识教育中的核心环节。重视并不断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应该成为我国通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未来一段长时期内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作者:李婷 单位:武汉商学院人文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文化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91-96.
[2]陈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与特点[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56.
[3]李曼丽,汪永锉.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究,1999,(1):96-101.
[4]张亚群,王毓.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7):142-148.
[5]刘刚.论通识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10,(12):32-33.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
论文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声音的控制艺术和讲课的语词艺术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礼貌用语,不仅在社交中运用,在教学中更应加以运用。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者,就可以居高临下,动辄训人。和学生说话也要讲礼貌。象“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既感到与老师之间平等,又感到老师谦虚可敬。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常引用一些名人诗句、格言成语来表达教师的意思,同学们感到老师词语丰富、生动、文雅,也就更敬重老师了。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单单只是在课程的时候进行教学,还要对教学的质量有保证,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育人,其需要对学生灌输一个终身体育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重复的发回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能够提高其参与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更好的发回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得学生把现在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创作能力的公民,使得公民能够更好的抵抗家庭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成为终身受用的知识。学校也应该努力的提高体育工作者、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得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落到实处,使得其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努力的改变之前的弊端,更加适合现在教学的需要。
2、从学生角度出发
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实际,走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力。努力鼓励其积极的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学校的学生基本都具备了很好的文化知识,很容易的去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容,学校应该努力的去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3、硬件设施
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使得体育场馆能够充分的利用,场馆的设施等布局都要恩能够很好的兼顾到,如若遇到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最大限度的扩大运动器材使用范围。学校应该简历相应的运动设施,已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的需要,在学校应该努力的尽量使用体育标语、口号等等,使得学校的体育氛围比较浓厚,这个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教学方式
走课程的设置方面来看,我们要很好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够在课外能够很好的实践,以能够很好的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制定一个合适的锻炼计划,在课堂上,要能够使其具有娱乐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的融合。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其不仅仅只是教学,还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统一,例如:在遇到恶劣天气而不能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则可以充分的利用课程来进行教学,走理论上来来教学生在健身的时候的一些防御措施和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5、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以教学为目的,而不应该是以考核为目的的,对现在应试教育进修改革,把平时的运动能力、锻炼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运动的技巧等作为教学的目的,而不应该仅仅知识对其进行考核来评定,把现在的考试制度分成2部分,一个是学期末的成绩考试,一个是平时的定期审核,把平时的成绩也归纳到最后考试的结果。
6、抓好辅助教学
学校不仅仅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得学生养成一个锻炼的好习惯,同事,体育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以便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进行体育知识的科普工作,以使得其能够很好的起到宣传的作用。
7、结语
记得七年级有一次月考,我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与收获。一个学生的总结是这样,说第一次月考我没有努力,数学考了35分,所以我这次努力了,结果考了30分,努力还不如不努力呢!你想,这个学生以后还能学好数学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对学生大发脾气。自己能高兴吗?自己不高兴,讲课能有激情吗?学生有考好的,有考不好的。挨批了,考得好的无缘无故挨了批,考得差的本来心情也不好,挨了批。全班都不高兴。教师讲课会精彩吗?所以说德育教育首先让自己快乐,才能传递快乐,才能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数学教学知识性较强,和学生进行交流不如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更为直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把这门课程的思想、内容传播好。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空洞的说教,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学生努力了却没有考好,对于数学,这是很正常的事。发生这样的事,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教学中,学数学,如何能让学生感觉有进步、能学习,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从思想上觉得数学不难。比如,布置作业,我们都有一套配套练习,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相同的练习我们把作业让学生今天完成多少,明天完成多少。从思想上不要让学生恐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是学习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有上升的空间,快乐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如何让这种差异变不利为有利,我通过教学实践,把学生进行分组。学会的学生怎样提高效率呢?教师很多知识都知道,为什么教师之间有差异呢?讲课方式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说,不会讲题的学生说明没掌握。让优秀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也激励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习差的学生多问,捡自己会的讲一讲,增加一点自信。中学阶段课程多,学生多,只靠教师怎么顾得来?在教学中分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锻炼,组长把每天的基本题型做个小测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讲一个自己掌握的题型。学会哪个知识要学会讲给自己的同桌。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种团结合作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品质,又为班级的管理带来有利的条件。“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合作,自私减少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责任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问题是个大问题,数学如果计算过关,成绩应该没问题。有理数、实数、分式的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这些纯数学的知识对于多数的学生应该没问题。但正确率就不敢说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看错、抄错?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想清楚先做什么?能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认真化,认真问题重复化,重复问题创新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考试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实力需要靠结果来证明。我们会的知识做错了,这种情况可不少,我们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做题技能,把难题化为易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程序化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做数学在计算过程中,哪步出错了,需要我们记录下来。坚决克服。在解题过程中经常鞭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边读边画,数形结合。摸清问题再难也要一步一步地解决,多归纳、多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就能鼓励学生去克服一些困难。品德养成是一种习惯,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加强习惯养成,能重复问题,就能把问题简化。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二元一次方程应用中,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建中有变。让学生在思考中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习惯。不感情做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结语
关键词:理工科 ;教师素质;自学能力;综合和“升华”能力;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及人才市场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渴求,高等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容忽视的方面军,独立 学院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担的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独立学院要发展,一定要创立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办学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专、精、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力求办成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目前供独立学院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除了教育部推荐的规划教材以外,还有各出版社及各地各校自编的各类教材,专业门类繁多,层次深浅不一。有的涵盖面相当大,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有的内容较深,甚至涉及到某些边缘学科;有的系实践性课程或新兴学科,要求授课者自身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些教材的出现,是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标志,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些新教材的出现,无疑给教学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给别人“传道”、“授业”、“解惑”,则自己首先要“身正”之外,还必须“业精”,否则只能是“己所未学(不欲),无(勿)施于人”了(此处系套用成语)。
下面仅就上述理工类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学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要能够胜任上述理工类教材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因为上述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广阔的,往往是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气象、计算机等“无所不沾”,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提出了“广博”的要求。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旧教育体制的制约下,所学专业分类十分明确,分工十分细致,也正是这种“专业分工”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在新教材面前往往无所适从。
面临新世纪已经来临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五彩缤纷。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各类知识互相交织,新的尖端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使我们大有目不暇接之感。“哪得渠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授业者” 的教师,仅满足于原来的“一桶水”、“两桶水”那是根本无济于事的,必须始终保持“有源之活水”;如果不及时地充实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上岗中将无插足之地。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大学问家或知识渊博的学者,但至少必须做到在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相关学科有足够的了解。要注意,这里的“相关”范围应该足够广,教电类课程的要懂点机械,教建筑的也要懂点电子,教理工的不但要了解数学、化学,也要了解地理、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内容;所有的理工科教师都应该掌握适度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后者,因为已经全面展开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注1)即便是自己十分熟悉的本门学科,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其知识更新的高速度也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因此,具有广博的知识是理工科教师的必备条件。
二、教学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应从教师职业可持续发
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积极抓好在职进修,努力获取新知,自觉地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学能力,要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手段,进修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要充分利用教学工作之余的闲暇,查资料、做索引、利用网络、定时观看教育电视台的教学节目甚或科普知识等等,要象海绵吸水似的“贪婪”地汲取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获得新世纪合格教师的资格证。
三、教学者必须具备较好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升华”能力。
教师在掌握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资料后,还必须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提炼和“升华”,适当地反映到自己所教的课程体系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要对各类知识的衔接点、融汇处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例证随手拈来,数据脱口而出”,进而上升到既“严谨有序”又“挥洒自如”的境界。
四、教学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的影子:注重理
论,轻视技能。作为独立学院这一崭新的办学形式,有望能从旧的思维柜架中脱离出来,走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应该清醒地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要科学而准确,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不能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作为从事理工科教学的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不但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教学仪器,更重要的是必须对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使用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某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可以预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对动手能力要求更高的课程设置必将不断出现,作为理工科教学工作者必须“未雨绸缪”,事先磨练好我们的双手。可以这样说,对于教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矣。
“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因此,教师的教学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力求艺术美,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备课艺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自己就得具备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唯物辩证思想,就得净化感情,有高尚的情操。备课时首先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略“美”,从“美”中产生“情”,然后再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备课的艺术性和课堂的成功,主要还有懒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对教材刻苦钻研,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对教法的认真探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讲课艺术。在教学中,有风格讲艺术的课堂才是美的。在形成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要追求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用精练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环环相扣。或带领学生神游于知识的大观园;或把知识融入一个个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或运用幽默诙谐、妙言迭出的话语让学生感受美……在这种宽松、自由、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师生愉快合作,感情达到共鸣,其中审美教育的因素便会慢慢渗入心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如教材中许多描绘大自然壮丽山川的篇目,看来写景,实则抒情,教学采用听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画面、耳听音响、口述文字、心游四方,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美的感染。
三、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审美教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向全体,后者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不限,因材施教,可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
(1)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指导阅读。初中生涉世不深,常喜爱看情节离奇、荒诞不经的书或武打言情之类的书,如不引导,学生不仅耗费精力,而且道德情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好课外阅读,经常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作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或节选名家名作中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或不失时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相互推荐好作品。
(2)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不断提高学生识别美、鉴赏美的能力。
(3)适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考察社会今昔变化、收集神话传说等。在这些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引发学生的灵感,并引导学生写游记、参观访问记、观察日记、抒情散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
1.2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必须有责任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医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单位的认可。因此对医学教育有了全新的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蕴和灵活的思维的合格医学生。因此,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1.3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医学研究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者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探索持续性发展的医学教育,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崇高的医德是对医学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触发各种疾病的诱因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医学工作者更加关注人们的习惯和状态,以及生存环境等,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决办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培养医学生就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2加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径
2.1改变观念,优化设置
首先,医学教育者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人性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源动力,也是从医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痛楚,从而更好的医治。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课程,丰富内容,完善人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是医学人文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医学院校必须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从事过人文教育研究的临床教师,才能承担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务。另外,还要为临床教师提供各种人文教育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气氛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和知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热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吸收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开设各种人文系列讲座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扩大视野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