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1:41
导语:在林业技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总题量为300题。综合笔试大纲打破原大纲按传统学科划分的模式,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场景,将考核的内容与知识点重新归纳整合为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课程是其必考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占总成绩的13%,另外专业综合及实践综合也均融入基础医学的知识,因此加强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上述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3完善题库建设,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新变化虚拟网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由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不断演进,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步人到一个新的时代—新经济时代。与之相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方式也必须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说中国在工业经济时代落后于西方,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侮辱,那么,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一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机遇。而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企业管理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必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就要认识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以下新变化。
一、企业外部环境:由实体向虚拟转变
传统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设备的采购,车间的生产,到市场的销售,都是一种实体的转换。而知识企业,其重要特征表现在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运用。这种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载体就是网络经营。网络通过在全球的日益普及、发展和延伸,通过把世界市场的空间、时间与模拟形态组合在一起,既对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活动进行在线模拟,又不断地营造着现实经济世界的商务经营方式和运行环境,从而将传统工业企业的实体经营模式逐步推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虚拟经营模式。目前国内外正在日益盛行的电子商务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的最初含义是指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当时主要指网络零售业与消费者之间所进行的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活动。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是将买方、卖方,以及服务于他们的中间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交易行为集成到一起的电子运作方式,或者说是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网络并与互联网连接,将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同外界信息沟通与处理一致化,并使内部业务运作模式同互联网信息交互方式相统一的动态协同过程。由于网络通过的无地域性和无时间性特点,企业上网和网上运作,使得企业置身于一个大跨度的全球性经营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和商务平台,可以在跨国、跨地区、跨企业、跨消费群体之间广泛和方便地进行经济、技术、产品与市场等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从而可使企业大幅度地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水平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增强企业创新与市场应变能力。
二、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向联盟转变
新经济加快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企业竞争的优势从掌握自然资源转变为掌握信息资源和智能知识。而任何单个企业是很难独占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源的,因此,需要许多相关企业组成一种同盟,来共同研制、分享这种资源,由此传统的企业便演变成现在的虚拟企业。这种虚拟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企业体,各自专门负责整个企业流程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活动,并透过彼此间的合作网络,完成全部的企业成果或职能。
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形式。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互补性。这种联盟与合作的过程具有合作方式灵活、合作内容以高技术性项目为主、合作范围广泛等特点。联盟主要具有以下优质:竞争优势急剧扩大,其整体优势远远大于各联盟成员的优势简单叠加;分散了各联盟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能够广泛拓展市场,快速敏捷地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各企业的资源得以共享,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防止由于组织膨胀、机构臃肿、投资巨额而产生的.“大企业病”,减轻企业负担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大规模经济等。
从当前国外的实践来看,虚拟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这三个行业。其中最经常被虚拟的功能是生产功能,即把原来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全部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的工序,这些工序由不同的企业去生产,然后再把这些不同的零部件组装生产出完全的产品。世界著名的运动鞋“企业”耐克和锐步就是典型的虚拟企业。这两家公司一向被认为是制造运动鞋的厂商,然而实际上耐克只拥有一个很小的生产单位来生产备用的零部件;锐步则更是不从事任何制造活动。它们是通过与亚太地区如台湾、韩国和中国的运动鞋制造商签定生产合约而交由它们去生产制造。这样的虚拟式的组织结构使他们能够对迅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作出反应,从而赢得优势,取得成功。
企业的虚拟运营及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企业也必须适应这种全球性的技术发展和变革趋势,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积极导人电子商务,大力推行网络化经营与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企业组织结构: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传统大型工业企业在同一时空聚集了数万甚至数十万人从事着不同工序的加工与生产。要使这些人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就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并在这种分工的基础上,由高级管理者来进行指挥和协调。因此,传统企业组织结构虽然形式不同,如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层级结构是传统工业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但这种结构却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传统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不适合现代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适合现代急剧变化的环境,不适合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特别是不适合技术创新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组织结构。
1.会计信息的公共信息职能深入扩散,审计报告的经济后果性加强,利害关系人增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转变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行政当局更多地依赖会计报表中的相关经济信息来识别分析监管对象、重点,信息的可靠及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成为判断获取的会计资料可靠性的依据。另外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中小投资人的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强化,当潜在的投资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他们就寻求经济利益的补偿以求转嫁风险。于是为公开披露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意见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首当其冲成为追究的对象。
2.企业面临的市场约束不断加强,巨大的经营压力使其操纵会计报表的可能性增大。资本市场进入门槛的限制、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亏损公司退市压力、投资人的回报要求等重重压力,使上市公司一旦步入困境,就会寻求各种方法来粉饰会计报表。由于上市公司大多系剥离分立模式,母子公司天然的血缘关系就使其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托管等手段来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及企业由内部人控制,使注册会计师不能够获得充分完整的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3.社会公众和司法界人士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与独立审计客观能够达到的目标差距较大。目前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就意味着对会计报表做出保证。社会公众的认识极大地影响着法律界的认识,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构成强大的压力,使目前“深口袋”理论盛行。该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帮助报告使用人合理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而不可能对其经营效率、效果和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保证。
4.注册会计师在资本市场博弈中自身行为的不规范,职业风险意识差,执业质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时,面对激烈的会计市场竞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或无条件接受委托,或顺应上市公司意图,或在职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未能发现重大的错报和漏报。上市公司一旦东窗事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难辞其咎。
面对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从行业协会管理的角度来讲,应加强行业自律,实行审慎监管,维护行业形象,加强社会沟通,以消除和减少公众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具体如下:
1.严格会计市场进入约束,完善事务所退出机制。在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应严格控制数量,推行合伙制。首先控制合理的事务所数量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不计风险。低价收费等扰乱会计市场现象的发生。其次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最高管理层在事务所处于特殊地位,业务承接风险控制一般由其负责,承办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合伙制的实行可以有效增强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最后应建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考核评价系统,对不符合约定标准的会计师事务所必要时要求其退出。退出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调动现有事务所加强管理、开拓业务、谋求发展的积极性。
2.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促使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对事务所的运作实行动态监控,保证其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应得到有效运作,这可以避免出现事务所内部人员独断控制所导致的不计风险、任意接收业务委托、降低质量标准的弊端。目前为了保证治理结构真正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事务所评价系统,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应对事务所组织体制、决策机制、机构设置、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资源管理(人员聘用、晋升、培训)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及办法,实行定期评价。
第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分类,据此进行业务承接限制,使事务所业务能力与承担风险能力相适应。
第三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类别事务所的监管重点、改进方向,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及可行性。最后要建立重大事项备案制度,及时掌握事务所的重大决策,并提供政策指导及支持。
3.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实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质量监管。
(1)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及控制程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测评办法。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委派、晋升、辞退等相关制度中应体现质量控制要求。另外审计项目应建立从业务联系、风险评估、人员委派、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审计过程监督及事后监督到出具报告一套完整质量控制程序。通过上述措施使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框架并保证其正常运行,以此为基础分析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确定监管的时间、方式、重点领域。
(2)建立事务所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识别重点监管对象,完善事务所检查的方式、程序及处罚办法。通过建立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搜集力0工、处理,可以防止、发现、纠正事务所质量控制中的偏差和薄弱环节,确定监管重点。有效的检查选择方案、人员委派、检查计划、实施及报告处理程序,有利于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效率,保证检查质量提高和检查目的的实现。另外建立调查及惩罚委员会,有助于检查的独立
性和公正性,减少人为干扰。检查结果及时有效地执行是警示和惩戒作用的集中体现,一旦做出处理决定必须予以坚决贯彻实施。 4.加强与政府监督的结合,拓宽社会监督的信息渠道。财政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及事务所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提供事务所执业质量信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把握政策导向,一方面可以树立行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为事务所提供政策服务,帮助其理解政策意图,减少执业风险。关注社会公众对行业的评价,对反映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树立社会公众信任感,建立完善信息举报制度,拓宽获取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信息渠道。
论文关键词:农业土地集体租赁;养老保障;所有权;经营权;租金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对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当前农村面f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发展后劲问题
农民要减负增收,农村要繁荣稳定,就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因此,发展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农业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上的提高,是科技与农业相互溶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公有和公平的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每个家庭都按其人口数承包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就被零星分割。农村土地的零星化,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村家庭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农民在农村劳动工具系统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能把手工大量地投入到农业,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国际竞争之中处于不利地位。据测算,1998年,我国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一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粮食商品将以更凶猛的势头,以更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市场,这对中国传统农业来说是致命的。可见,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就要推广农技,而要推广农技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
中央实施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膨胀,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引发之中:人口老龄化。
至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据人口学者估计,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22、2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显而易见,农村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灾之地。今后我国居民家庭大都将显“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至二个孩子,中间的俩夫妇成了家庭的全部支柱,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人们逐步关注知识的今天,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将日益增大,这势必严重挤占对老年人赡养的费用。但我国目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万,剩下的只能靠家庭养老,这部分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大部分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所谓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我养老,甚至有占82.2%左右的农村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和孙辈。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正日益受到商品经济意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是靠不住的,可见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进入小康水平,家庭财政盈余不多,暂无能力缴纳数目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于农村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社会即使有巨额的福利款项,分发下来,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社会无法承担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责任。那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养老体系呢?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点只能在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治本良方。
第三,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只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l7%和耕地面积的25%,却生产了世界粮食的2/3,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80%以上,却只生产世界粮食的l/3。可见对于现代农业,人力太多也是负担,只有紧紧依靠科技才是强农之策。而且农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较高,如果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很难拉动国内消费,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在人为和体制上的障碍,转移农民,增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这还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或接近工业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要求实现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实现以机器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手工劳动依然普遍,农业人口仍占多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不说这种形势将阻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
二、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几种设想的分析和探讨
农业要产业化,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已经出现许多种模式,主要有:使农业土地私有化,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应当说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们也都有一些不妥之处。
其一,使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通过土地的买卖关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毫无疑问,投资者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后,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地调节生产。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土地私有,就动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这将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是绝不会允许的。
其二,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按照他们签定的合同,相互合作,联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户也没有了产销不对路的后顾之忧。从表面看,这既方便了企业,也富了农民,好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设想只能在短期内呈现其优势,却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1.在这种产业化模式当中,公司确实是进行了规模生产,但对农户、农业来说仍然是分割经营,农民只能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继续进行他的小农生产,这不符合时代潮流。2.与强大的企业相比,农民显然处于弱势群体,有可能引起“坑农”事件,伤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其决策绝不会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3.由于农业有了赚头,会造成“民工返乡”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其三,农业股份经营模式。即农户以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当作股份,入股于某企业。作为股东,农民靠股份的分红、股息获得生活来源;而企业有了土地,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这看似一条成功之道,但我们应当清楚,农民一旦入股于某企业,他就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农民将血本无归。这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农民根本没有条件去承担这种风险。
三、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比较能够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是:1.改变农业土地被零星分割的局面,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不致于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2.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3.解放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面的农村劳动力。笔者觉得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能够弃上述几个模式的弊端、扬它们的长处。这里所谓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就是要求农民放弃一定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作为出租人,以收取定额租金为条件,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合同,将土地出租给投资人独立经营方式。当然这里的租金应当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的专项资金,这是由农村老龄化严重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民的地位没有受到动摇。在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当中,农民只是把土地的经营权出让,从而去获得租金的报酬。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农民仍是土地的主人。即使投资者出现亏损或者破产,农民仍可不要承担任何风险,这对于农民来讲相对容易接受。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他是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是广东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名校长。
将这诸多荣誉集于一身的,是被喻为“烘焙技术传道士”的周发茂。他30年“授业”“传道”的职业历程,搭建起了广东烘焙行业和职业教育深度对接的桥梁。
传奇人生:与烘焙技术的30年不解之缘
每个成功人士背后总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周发茂也不例外。
1957年,周发茂出生在广东省徐闻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个年代,正是和“”相继而至的时候。周发茂跟所有农村孩子一样,干农活、挣工分,帮补家用。但他并不甘心只做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随时寻觅着改变命运的曙光。1978年,他抓住了中国恢复高考的难得机遇,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成为该校林产化工专业的学生。
1982年,周发茂因学业优秀,毕业留校任教。三年不到,他就获得了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按照常规,周发茂的人生方向已经大致明晰,不出意外,他将沿着“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传统路径成为一名学者专家。但“不安生”的周发茂却有惊人之举。1985年,三十岁不到的他做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大胆选择: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南下广东,到广州华美烘焙技术培训中心担任一名普通的面包培训师。在那个保守的年代,这是令人跌眼镜的行为。特别是烘焙的对象“面包”,在那个年代还是稀奇物。但从这一年起,周发茂的人生硬是与“面包”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广州华美烘焙技术培训中心与美国小麦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1986年,周发茂通过层层选拔,与其它两名教师被派往美国烘焙学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Baking)学习焙烤技术,成为了一名“搓包仔”。
美国烘焙学院1919年由北美洲批发与零售烘焙食品工业所创办,是世界最重要的小麦及谷物的研究发展中心之一。在美国学习的这段时间,周发茂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并深深喜欢上了焙烤技术,烘焙技术成为他的事业、他的理想,一辈子的追随。
当时,国内的面包西点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焙烤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美国的留学经历和对烘焙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使周发茂很快成长为烘焙专家。但是,周发茂清楚,面包技术靠的是知识、手艺和经验。20多年来,他紧跟行业技术变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他向来华美烘焙技术培训中心讲学的外国专家学,吸纳西方的先进技艺;向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的一线师傅学,深入市场了解动态和顾客需求。碰到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新问题,他就自己琢磨、钻研,从产品开发、原料应用、工艺改造,到编教材、改造实验室……一样一样“摸着石头过河”。
长期坚持一线实践,为周发茂后来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他一直走在行业技术的前沿,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烘焙行业的发展。他先后主编了《面包生产工艺》《蛋糕与西点》《广式月饼》等教材,发表了“氧化剂对面粉烘焙性能的影响”等几十篇论文。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主持制定了广东省的面包西点技能鉴定标准及题库,参与起草了国家面包质量标准和月饼质量标准。
大师风范:传道授业,培养3万名烘焙技术人才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仅有烘焙事业的成功,我们只能称周发茂为“大匠”。而论及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对烘焙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周发茂无愧于“大师”的赞誉。
在美国学习期间,周发茂收获的不仅是烘焙技艺,还学习吸收了美国先进的职业理念。回国后,他先后担任食品加工专业课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等,在我国烘焙技术教育发展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在学生眼里,他是传道、授业的好老师。在教学上,周发茂坚持职业教育必须在“做中学”。他注重实验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一套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方法。他还把技能大赛作为提升学生技能的平台,从1997年开始,牵头举办了15届“全国烘焙技术比赛”。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华美烘焙中心已为我国烘焙行业培养了3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如在上海、沈阳、西安、大连等10多个省市进行面包连锁经营的桃李集团的40多位技术主管均参加了周发茂开办的培训班;地处福建莆田的百年老店复茂食品有限公司继承人郭继光父子俩均是周发茂的学生。因为桃李满天下,周发茂所在的华美烘焙中心被称为“面包师的摇篮”。
在同事眼里,他是事业的好伙伴。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周发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并要求学校教师继续深造;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与同事开展学术研讨和业务交流;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美国、香港、泰国、瑞士等国家进修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师有的成长为国际面包竞赛裁判,有的成为广东省技术能手。他们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开展行业新标准新技术培训,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如学校教师何广洪,仅具有初中文化,然而在周发茂的培养下,他从实验员成长为指导教师、技术骨干、省级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高级技师。
作为一名校长,他勇于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校发展壮大。在周发茂的带领下,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单位。如今,学校拥有烘焙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中西烹饪实训中心、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国际商务实训中心、会计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五个全国一流实训中心;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中国糖制品焙烤食品协会、美国小麦协会、美国葡萄干协会、美国蓝梅协会等国内外顶尖行业协会的技术培训基地和指定比赛场地,是劳动部指定的“全国烘焙技术比赛”的主办单位,成功举办大型示范会、产品推广会、国家级烘焙食品类比赛近百次。食品专业成为该校的核心品牌专业,招生年年爆满。
普世情怀:引领烘焙行业健康发展
一个令人敬佩的大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之外,还要有关心本专业、行业健康发展的普世情怀。周发茂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他时刻将中国烘焙业的健康发展装在心中。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几乎所有的面包生产企业都在使用轧面机和快速法生产所谓“港式面包”。周发茂敏锐地发觉这是一股歪风,长此以往,会将烘焙行业引入歧途,伤害消费者。他顶住压力,挺身而出,利用各种媒体大声疾呼“港式面包非港式”,极力推介科学的二次发酵工艺,为我国烘焙行业健康发展、提升档次做出了特殊贡献。在生产第一线的烘焙业者都尊称周发茂为“师傅型学者”。
1996年,周发茂意识到中国烘焙行业发展处于上升势头,但也时常出现企业失范的现象,迫切需要成立行业公会来制定行规行律,监督经营行为,纠正和制止企业一些不合理做法。周发茂作为三位创始人之一,牵头成立了中华工商联合会烘焙业公会,这对于引领行业的动态及走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作为烘焙名师,周发茂多次提出烘焙产品的食品安全警示,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明矾在泡打粉内的使用危害、蛋糕油的过量使用等这些为食品小厂家所忽视的问题恰恰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所在。周发茂呼说:“面粉、蛋糕是日常食品,长期食用加入过量添加剂的食品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食品行业应该提倡安全、天然的发展方向。”周发茂与专家多方呼、积极奔走,努力遏制食品行业随意加入过量添加剂的不良现象。
2001年,随着央视播出“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报道,“冠生园”事件震惊全国。那时的周发茂无比痛心,他发挥行业专家的号召力,带头起草全国行业馅料标准。此后,又相继起草月饼、面包两项行业标准,为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西部;集团化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各行政地(市)区域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产业结构水平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同质异性特征对人才资源结构水平提出了不同要求。中、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增强职业型、地域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性
1.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升级程度不同,对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比例也不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既要改变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又要解决规模发展问题。以县域经济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提高上必然要加大投入。职业教育既要培养输送一批初中级人才,又要培养一批高级专门人才,才能满足转变过程中的多层次需要。
西部地区各区域农业、牧业、林业发展不平衡,资源型工业地域性强,对职业技术专业性要求各不相同。要求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几个特色和品牌专业,要把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合作,充分发挥各行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多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任务
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开发利用条件的限制,整体质量不高,必须发挥各个层次和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多层次开发利用。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民工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输出创造条件;同时要通过中、高级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提高新一代劳动者素质,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优质劳动力资源。最后要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升级加强在岗劳动者技术培训,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服务。
3.集团化发展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西部职业教育有较快发展,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各个县市发展和分布不平衡。以地、市、州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职业教育分布和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有些行政区域内有高职和中职教育,有的只有中职教育,有的少量中职教育兼有职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产业、无专业,大产业、小专业,大行业、小职教,有中职、无高职现象交织在一起的现象特别明显。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条件差、行业企业背景不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难度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单个职业教育机构拥有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别是有限的优质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企业顶岗实习基地、高素质专业教学带头人等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横向和纵向开放及综合利用的巨大空间。集团化联盟有利于系统整合、流动配置,充分利用有限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二、阻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1.教育结构失衡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给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高职及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省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挤压了中等职业教育,导致西部地区生源规模上“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类型失衡、高职与中职教育专业结构失衡”。[2]职业教育生源基础不稳、内部联系分割、发展速度和质量均受到影响。
2.就业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性需求的矛盾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效益高的规模以上企业少,一般集中在省会城市,地、市、州域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人才聚集能力弱,高技能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企业从其现实需要出发,以生产适应性人才需求为主,前瞻性创新发展、设计研发性需求少,因此对初中级人才聘用较多,聘用储备高级人才少。加之资源型企业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对减弱。
3.教育投入与就业回报的矛盾难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职业教育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希望毕业生大多数在本地就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作用,输出一部分劳动力发展务工经济。市场就业制度以及职业教育的非义务性导致人们追求快速、高效回报以及更好的就业质量。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异地求学求职明显多于本地,高技能人才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现象严重。职教人才异地就业投入回报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影响家庭职业教育投入。 转贴于 三、以高职教育为龙头,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1.统筹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大力发展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链接产业转移和升级。西部县域经济以农村经济为主,城镇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资源型工业企业。以县为单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同时注重基础加工技术和现代服务专业建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工外出就业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
(2)以服务地(市、州)域经济为主,创新高职教育产、学、研校企深度合作发展模式。以若干县域经济社会共同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支柱产业、特色行业高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特色资源产品加工增值新技术,把自身建成中小企业技术孵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同时充分利用与发达地区现代企业签订的顶岗实习合作机制,及时引进推广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生产技术。
2.发挥优势,整合人才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资源,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充分发挥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作用,指导县(市)职业中专及职业培训机构,校校强强合作、以强带弱,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指导实验室建设,开放先进实验实训室,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践教学优质资源库。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岗位群)工作过程为主线,共同建设核心技能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专项实践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数字化共享共用。
(2)建立中职高职教育立交桥。改革高职招生政策,在集团内部建立优秀中职学生直通高职机制,包括在校中职生直通高职和有企业经历中职生学历技能提高,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和贯通,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使各区域内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3)健全企业职工培训教育机制。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按照在校高职生1∶1的关系承担和完成社会培训任务,职教集团必须把区域内企业职工培训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任务。作为高职教育的后续、补充和完善,要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以在职培训为主,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实际能力为核心,把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
3.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依托地方政府统筹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的“师傅、教师”流动共享制度。建立职教名师一校为主、流动兼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统一颁发聘书,给予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实现区域内兼职教师资源共享;由政府出资,每年从学校和企业选派优秀“双师型”职教人才到发达地区企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学成后相互兼职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和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推进区域同类企业技术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