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贷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33

导语:在信贷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贷文化论文

第1篇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含量远远超过以前以单一形式传输信息的数据量,在传输速率不能降低并且同时信息容量增大的情况下,电信网络必须努力提高传输通道的容量和速度,否则必然不能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因此,要实现社会信息的多媒体化,必须依靠宽带技术。

宽带网络按其技术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个部分。传输网是所有信息元素传输的基础通道,信息单元和数据就是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移。宽带交换网络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分拣和转发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接入网是整个宽带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到宽带网上。

宽带接入网

接入网的建设占全网投资的比例较大,是技术最复杂、实施最困难、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合理地发展接入网。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既要节省投资成本,又要坚持高起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低速业务开始,逐渐向高速业务发展。当前常用的窄带接入技术有频带Modem技术,V.90标准的Modem下行速率是56kbps;窄带ISDN接入技术能在一对普通的电话线上,通过基本速率(2B+D,144kbps)接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的多种电信业务。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基于电信网用户线的数字用户线(DSL)接入技术

DSL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双绞铜线的用户线高速传输技术,包括HDSL、SDSL、ADSL、RADSL及IDSL等,统称为xDSL。

ADSL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其下行速率达8Mbps,上行速率达640kbps,能传输3~5km的距离。ADSL所支持的主要业务是因特网和电话,该技术接入速度可满足宽带因特网接入和部分宽带应用(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更重要的是结合ATM等宽带干线网络技术,可以支持广播级的视频分发和VoD。

利用ADSL技术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保护这一巨大投资,并充分发挥铜线的潜力。其次,用户随时可以上网,无需每次重新建立连接,而且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每个用户都可以独享高速通道,没有阻塞问题。其主要缺点是对线对的要求苛刻,目前只有大约30%的线对可以开通ADSL业务。

目前一种简化型的、无分路器的ADSL标准已经问世,称为G.Lite。其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速率降低到1.5Mbps左右,第二是在用户端不用电话分路器,价格可以下降,安装更为方便。它具有自适应速率适配能力,抗射频干扰的能力比ADSL强,主要业务为因特网接入、Web浏览、IP电话、远程教育、在家工作、可视电话和电话等。

VDSL系统

有关ADSL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下行带宽,即演变成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系统。这种技术在双绞线上下行传输速率可以扩展至25Mbps~52Mbps,同时允许

1.5Mbps的上行速率,其传输距离则分别缩短至1000m或300m左右。很适合光纤到小区(FTTC)的接入方式。由于它能提供高速接入带宽,且能满足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的要求,所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的宽带混合接入方案。

(二)基于CATV网HFC传输设施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接入技术

有线电视网是用来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地面网络,所有用户共享下行带宽,是真正的宽纭FC(HybridFiberCoaxial,光缆同轴混合)技术推动了CATV网络的发展,HFC网不仅可以提供原有的有线电视业务,而且可以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其他交互型业务。CableModem方案是以HFC为基础的高速接入技术,CableModem用户共享下行数据带宽,而每一个子信道下行通道的数据吞吐量都可以达到25Mbps~40Mbps。

传统的有线网只能传输单向业务,必须升级为双向的HFC网络才能实现双向宽带传输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可开通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因特网高速接入及语音电话等多种新的增值业务。CableModem的开通率高,不存在ADSL因线缆质量和串扰引起的开通率低的问题,只会因为共享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每个用户的可用数据带宽。

(三)基于光缆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

宽带有源光接入

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这种系统可称之为有源光接入,主要是为了与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对比。SDH技术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的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

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仍只是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楼)的程度,光纤的巨大带宽仍然没有到户。因此,要真正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能力,单单采用SDH技术解决馈线、配线段的宽带化是不够的,在引入线部分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Modem、FTTB/C+局域网接入等方式提供业务。

宽带无源光接入网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PON)是既能提供传统业务,又能够提供先进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平台。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APON下行采用TDM,而上行采用TDMA技术,其下行速率为622Mbps或155Mbps,上行速率为155Mbps,可给用户提供灵活的高速接入。ATMPON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源点到多点式的网络结构。光分配网络中没有有源器件,比有源的光网络和铜线网络简单,更加可靠,易于维护。特别是如果FTTH大量使用,有源器件和电源备份系统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对器件和设备的环境要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周期可以加长。APON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此外,ATM统计复用的特点也使ATMPON能比TDM方式的PON服务于更多的用户,ATM的QoS优势也得以继承。

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是扩大光纤传输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WDMPON)用于接入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基于以太网(Ethernet)的高速局域网接入

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相似,技术上可以达到10/100/1000Mbps三级。采用专用的无碰撞全双工光纤连接,已可以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的应用需要。以太网技术将IP包直接封装到以太网帧中,是目前与IP配合最好的协议之一,它以变长帧来传送变长的IP包。在当前因特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太网正在转变成一种主要的接入方式。

(五)基于无线传输手段的无线接入技术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其无须敷设线路、建设速度快、受环境制约少、初期投资省、安装灵活、维护方便等特点而成为接入网领域的新军。主要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有三类:已经投入使用的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直播卫星系统(DBS)以及正在做现场试验的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LMDS工作在毫米波波段,可用频带至少1GHz。典型LMDS由类似蜂窝配置的多个发送机组成,单个蜂窝的覆盖区为2~5km。LMDS不仅可以提供因特网接入,而且可以用来互连局域网。LMDS几乎可提供任何种类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图像等,还支持TCP/IP以及MPEG2等标准。

总的来看,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敷设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较密时成本低,可以作为电信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宽带传输网

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传输主要的物理介质必然是光纤。利用光纤组建宽带传输网的优势有三点:

(1)能提供高带宽。光纤的带宽允许高速数据传输,通过复用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完全能够适应多媒体通信对传输速度的要求。

(2)极低的衰减度。通过光纤进行传输的光信号具有低衰减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无需中继器就可进行长距离传输,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减少由于中间环节而形成的断点。

(3)保密性强。传输的光信号是非电子的,不受电磁影响。

SDH传输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完整严密的传送网技术体制,它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简化了信号的互通以及信号的传输、复用和交叉连接过程;它安排有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它有统一的标准光接口,能够在基本光缆段上实现横向兼容;采用SDH组网技术还可以构成具有高度可靠性的自愈环结构,确保实现业务的透明性,这对某些方面的业务应用十分重要。

光纤通信继续向大容量、高速纵深发展,为宽带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目前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WaveDivisionMultiplexing)技术的高速传输系统,其产品已可达到400Gbps,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已超过3Tbps。这也为IP网络的QoS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带宽富余的情况下,当网络利用率低于70%时就可以提供有保证的QoS。

当前传统语音网络、数据网络正在走向统一。TCP/IP协议将在整个网络占据统治地位。IP可以承载所有的业务,包括数据业务、实时语音、视频等交互式多媒体业务。未来网络是以IP技术为核心构筑的综合传输语音、数据和视频的大一统宽带IP网络。但IP网只能架构在各种基础传输网之上,目前IP的传输模式如下。

(一)IPoverATM

具有动态带宽分配、高QoS的ATM是一种交换、传输、复用设备,也是承载IP所有业务的理想平台。IPoverATM是面向连接的ATM与无连接IP的统一,也是选路与交换的优化组合,可以综合利用ATM速度快、容量大、多业务支持能力的优点以及IP简单、灵活、易扩充和统一性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对于电信网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TM作为多业务平台是比较理想的。即使在将来,在网络边缘地带,ATM作为业务汇集点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二)IPoverSDH

IP与SDH的结合试图将IP分组通过PPP协议或SDL协议直接映射到SDH帧,从而省掉中间的ATM层,保留因特网无连接特征,简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易于兼容不同技术体制和实现网间互联,在以IP业务为主的骨干网上疏导高速率数据流。

(三)IPoverOptical

从理论角度分析,IP到传输链路层之间增加ATM、SDH纯属多余。因此IPoverOptical是一种理想的体系结构:层次少,避免了功能重叠;设备和网管复杂度低;额外开销小,传输效率高;组网和网络配置简单;可直接利用DWDM技术。

宽带交换网

当传输技术逐渐向宽带迈进的时候,使各种不同业务充分地利用传输资源的交换设备也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是当前网络建设中的热点。IP的灵活特性和ATM的快速交换能力互有千秋,必将在将来的网络技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ATM

异步传输模式——ATM就是目前解决宽带综合业务交换的一种方案。为适应多媒体通信的要求,用户必须支持不同的网络:数据网、语音网以及视频网。网络结构也必须适应不同的应用,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用于局域网,PPP、SLIP以及Modem用于广域网。如此复杂的要求,是以前的交换水平所不能达到的。ATM技术的出现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能够提供一个公共的、统一的网络交换框架,支持用户对数据、语音和视频的综合需求。

在ATM技术中传送信息的基本载体是ATM信元,ATM信元与分组交换中的分组十分类似,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使用定长的53字节的信元长度,整个信元字节中包括5个字节的信头和48个字节的信息域,信头用来承载信元的控制信息;其后的信息域一般是承载用户信息。在信头信息中VPI表示虚拟路径标识符,VCI表示虚拟通道标识符,这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信元的路由信息。ATM交换机就是根据这两个信息段选择路由线路。

以ATM技术为主的宽带交换网是面向连接的。当发送端想要和接收端通信并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数据时,将建立一条虚拟电路。之后,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分割成ATM信元,通过建立的路径传送到接收端。当信息全部传送完毕后,该虚电路将取消。ATM宽带交换网的目标,也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任何业务形式的数据传输都能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率。这样就能使宽带传输网高速传输多媒体信息,并毫不停滞地通过交换网络迅速、灵活地选择正确的目的方向继续传送。

(二)路由交换机

第2篇

1.教学体系现代化、创新化教学体系现代、创新化主要体现在技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就业岗位来设置开设的专业,确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需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的需求,体现区域性特点,以应实践为主旨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是使教育程序化的手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教育理念现代化、创新化先进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创新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创新化的第一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合理利用科学、有超前意识、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远见。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共同抗击风险的能力。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能就业、就业好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及职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教现代化、创新化的走势

1.从在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把市场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系统,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将一生一次性学习观改变,有就业需求就需要再次学习。当今社会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3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4篇

关键词:多元化投资;相关性;企业核心竞争力

1多元化投资战略应用现状

风险与收益的选择是多元化投资的核心问题。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若干种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不是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表面上这只是“证券”投资理论。但如果我们把这里的证券看成是资产的代名词,它就可以是任何产生现金流的东西,例如一项生产性实物资产或者是一个企业。这样看来,如果上面的论断是成立的话,多元化投资战略便是一个理想的战略,但实践中真的如此么?

IBM从一家大型机等计算机硬件厂商成功转型为集硬件、软件、服务三架马车于一体的IT霸主有力的佐证了“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有效性。但是,实达集团兵败PC,联想集团在互联网领域大撤退,却又从反面对“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有效性提出了置疑。

实践的矛盾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将马克维茨投资理论中的“证券”简单的替换成任意的“资产”。但是中国的许多企业却并不这么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成为他们多元化经营的最好理由。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多元化投资战略做一下分析,好让中国企业看清,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需要普遍多元化的地步,多元化是不是真的可以分散风险呢?

2多元化投资的特点及分析

企业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不只生产或提供某种类的产品或服务。一般而言,只要一个企业的经营领域能够覆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同质的产品和市场,即可视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与多元化经营相对的概念是专业化经营。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的讨论已旷日持久,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分别对他们的利弊进行分析。

2.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利弊分析

(1)多元化的优点。

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正如产品发展周期所分析的那样:每一产业都有一个由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生命周期。如果企业过于依赖某单一产品,企业就要面对较高的经营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转向,取得一定程度的风险互补。

同时,多元化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多元化发展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联合方式展开的,它能够使企业在某一行业发展的初期,就占得先机,获得超额利润。

(2)多元化的缺点。

若企业盲目搞不相关多元化,则可能丧失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非但起不到风险分散化的作用,反而会增大风险。这也是证券投资分散化选择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的最大的不同。

此外,过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决策者进入一个陌生的新领域,隔行如隔山,由于对新产业不熟悉,在业务方向的把握上,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常常难以达到准确。

2.2专业化经营战略的利弊分析

(1)专业化的优点。

专业化,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心无旁鹜地专注于单一业务,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优势的集中,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化、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任何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有限的火力,专攻一点,使规模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

显然,专业化企业易于管理。由于企业的各个相关部分相互联系,用户相对集中。

(2)专业化的缺点。

企业风险大,一旦该行业出现动荡,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特定产业与市场的容量有限,本行业的发展若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则发展前景会受阻,企业的发展也将随之陷入不良的境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与专业化各有利弊。但是同样搞多元化,为什么有的企业增加了股东财富,而有的却摧毁了股东的价值呢?事实上,企业多元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很多。尤其是,任何一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失败,而成功却需要具备多种条件。

任何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多元化投资失败,并不是说多元化投资无章可循。如果我们找到我国企业多元化的盲点,抓住多元化投资成败的关键,选择好多元化投资的模式和程度,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多元化投资成败的规律。

3中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我们的经营者普遍存在着的浮躁心理。不少企业,在不具备多元化投资实力的情况下,就昂首挺胸地进入了,结果是企业力不从心,刚刚并购后就重新剥离资产。可见很多的企业本身只是一个鸡蛋,如果要硬分的话,只能是将仅有的一个鸡蛋打破。

目光短浅也是我们企业常犯的一个毛病。这些企业把多元化看称是一种新潮流,认为只有搞多元化,企业才能做大作强。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把我们的企业的发展方向锁定在狭窄的发展道路上,限制了企业的成长途径的选择。其实,企业发展的途径很多,比如企业内部的有价值的创新,健全的内部管理控制等等。

正是由于以上浮躁和狭隘心理的存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走多元化之路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怪圈。

4多元化投资成败的关键

既然多元化战略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那其成败的关键在于什么呢?笼统地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决定着多元化对企业是“馅饼”还是“陷阱”。那么,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呢?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只有选择了适当的产品方向以及相应的良好竞争的环境,企业的多元化成功才可能变得顺理成章。

抛开多元化投资的外壳,就多元化战略本身,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多元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又可以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实践表明,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同时,无形关联也不能忽视。有的专家甚至说:多元化胜在管理,其成功重要的一点,在于找到适合管理新的业务领域的管理团队。

无论企业的战略如何,都必须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国外成功的企业,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在这行业里逐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存基础。所以,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应首先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再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科学的多元化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3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5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的方向

在中国的现阶段,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相关多元化是优于非相关多元化的,这一结论得到了我国学者实证研究的印证。比如,张卫国、袁芳、陈宇(2002)选取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72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的经济绩效普遍好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雷良海(2003)选取44家上市集团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多元化经营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比非相关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强,实施高度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的负债水平要显著高于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同时,我国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并不是无限度的。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国内有谚“欲速则小达”,“贪多嚼不烂”——这些都是在讲“度”的。麦肯锡两位资深顾问NELLW.C.HARPER和SPATRICKVIGUERI在一次实证研究中,选取了标准普尔成分股的412家公司,并且根据业务收入来源,将他们划分为三组:专业化(单一业务部门的营收≥总收入的67%);适度多元化(两个业务部门的营收相加≥67%);多元化(任何两部门收入之和<67%)。基于这些公司1980-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他们发现,适度多元化公司以13%领先于其他两类企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这些企业的“三年平均业绩”,适度多元化的企业有4/5的时间超过其他两类企业。所以,在我国,正处于多元化以及过分专业化的企业,都可以尝试从适度多元化的战略中受益。

6结语

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核心,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对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分析了中国多元化投资的盲目性,并提出投资项目的相关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多元化程度的把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当然,本文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侧重于理论上的阐述,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经验验证。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通过实地研究的方法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本文的结论在中国的环境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威廉F.夏普〔美〕著,胡坚译.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M].大连: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一、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利率攀升,使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收益率逐渐不能弥补短期负债成本。为了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政府开始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1968年美国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1983年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设计发行了抵押保证债券。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的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当前,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遍及应收账款、版权专利费、信用卡、汽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也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3资产证券化出现的意义。资产证券化在很多国家都是政府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这宣告了一种全新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的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并且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主力军。

作为一种有效的结构融资方式,它通过对流程进行精妙的设计安排,使融资者和投资者等各利益参与方按照它们各自的承诺所确立的各种合约,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牵制,为发起人和投资者各自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进而达到风险分担、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风险的伴生性,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给融资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整个证券化业务过程每一业务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4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以下四类: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即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账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

二、我国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资产证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起来变现和出售,以尽快收回资金,增大货币的扩张效应。在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负债与长期贷款资产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将贷款证券化,使长期被占用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则整个金融系统就有了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银行就可较快地回收资金,扩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资产证券化本身并不意味着收入的增加,而在于释放资本,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把释放的资本用于其他较高边际收益的项目,将增加更多的潜在利润。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途径:如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托管人的时间差可获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银行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持对地区和行业的相对优势,扩展其他业务,实现规模经济。

2增进银行资产的安全性。证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资产流动性,而且导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资机会的产生。通过证券化组合、出售、购入,商业银行的风险被分散给了其他投资机构和单个投资者,加强了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资产证券化也为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3改善信贷结构,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资产证券化市场,实现贷款等资产的流通转移,回流资金,获得新的投资机会,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盘活资产和转移信贷风险。同时还能够刺激居民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及耐用消费品贷款,有效地解决消费信贷的资金约束问题。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为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拓展了空间,为商业银行配合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开拓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新领域。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改变了传统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的角色,使其同时具有“资本经营”的职能。首先,资产证券化带来了融资方式的创新,贷款资产组合多样化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通过在市场中较好地匹配长期和短期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真正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同时也可以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已经有许多资产证券化所需的结构化工具被创造出来,如抵押担保债券,高级或附属证书结构及过手证书结构等都是最常用的资产证券化工具。这种多元化、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国际金融业由分业到混业经营的实现。

三、我国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可以把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简单地分为优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

1优良资产证券化不存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可分为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优良资产是指资产按照协议使用,已经及时实现了到期的权益,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保证未来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资产信用的情况出现。

优良资产本身意味着较高的信用和可预见的现金流,通过适当的组合和大量的资产,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通过真实出售,可以获得外界高级别的信用支持,实现信用增级。可以认为,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优良资产的证券化能够顺利进行。

2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问题思考。自1999年4月以来我国相继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证券化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方法之一,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的决心。但我国商业银行20%左右的不良资产率,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按照人民银行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和损失可以归于不良资产。损失是指义务主体不复存在或完全没有履行义务的可能。可疑和次级是指存在或明显将存在违约可能的资产,但未来仍有全部或部分收回权益的可能。次级相对可疑来说,流动性要好,保全的可能性大,违约程度轻。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和优良资产证券化相比较,存在以下目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1)如何处理损失。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实质是对资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的重新组合与分配,不会产生额外的收益,不能用来弥补损失或亏损,因此对于损失,资产证券化是无能为力的,损失必须通过核销或其他方法处理。

对于次级和可疑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处理这两类贷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损失。如果通过账面价值处理,谁将承担这种一定存在的损失?商业银行不会承担损失,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真实出售,证券对商业银行没有追索权。特设交易载体SPV作为一个特设机构,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空壳”公司,投有能力承担损失。外部担保机构对于这种损失更加没有动力承担。

另一种考虑是根据次级和可疑贷款的期望收益进行折价处理。但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本不愿意折价处理,因为次级和可疑贷款以账面价值挂在账上时,不必确认损失;但如果在他们在位时确认损失,他们就可能会承担部分责任,尽管最终总会追究责任,但只要不发生在他们任上就行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动力掩盖不良资产的资信状况,通过一些处理减少账面上的不良资产,把损失转嫁出去,从一定意义上说存在道德风险。

(2)不良资产的稳定现金流问题。宜于证券化的资产最关键的条件或者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而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产生未来现金流或者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就是一个疑问。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方法,能够按期付息的贷款都是正常贷款,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自然不会被列入剥离范围。列入剥离范围的不良贷款中,损失贷款由于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因而不可能证券化,有可能进行证券化的只是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长期“沉淀”。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可以说,不良资产本身就意味着存在极大的违约风险,现金流是极不稳定的,资产证券化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交易手段而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更不能挽回实际上已经形成的损失。

(3)信用担保问题。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必须有信用担保才能使该证券为市场投资者接受。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已存在有明显风险,因此担保主体的寻找将极为困难,虽然国家财政在特定时期必须承担保证责任,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4)道德风险问题。不良资产的处理,需要高超的技巧,但SPV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信息;不良资产和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关联,但真实出售后,变得与它无关,它将不会花精力去处理有关问题,有时甚至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商业银行可能要求债务人将用于归还证券化资产的款项转移到非证券化的资产上;商业银行如果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则对放贷质量也更加漠视,反而使不良资产有膨胀的危险;债务人原先可能为了不破坏与银行的信任关系,尽力履行义务,现在权利义务关系转到与之没有关系的SPV上,债务人更有动力赖账;如果投资者预期到这种情况,将不会购买这种证券,存在“逆选择”问题。

(5)商业银行的“旧车市场”效应。再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证券,一种为优良资产证券,一种为不良资产证券,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的披露也是有限的,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证券所依附的资产的资信状况或者了解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在一个劣质品充斥的市场里,根据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劣质产品将把优质产品赶出市场,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只制造劣质产品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不大,优质产品对商业银行更有意义,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树立只生产优质产品的声誉,必须放弃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想法。

四、我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可以综合运用催收、转让与出售、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及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处置接收的不良资产。为了提高回收率,已经开始运作的AMC把接收过来的企业债权大体上分三类处理:一是对既无还款意愿又无还款能力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客户),采取破产清算进而核销债权的方式一次性处理;二是对于有能力还款但不愿还款的企业,采取提起法律诉讼的方法,通过法律手段追回债权;三是对于愿意还款但目前没有能力还款的企业(大多数为这种企业),采取债转股、分拆重组、行业重组、资产置换、债务置换等方法处置,其中国家经贸委推荐的技术先进、制度不存在问题、产品有市场,只是财务成本高的该类企业,采取债权转股权的方法处理。

第6篇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

第7篇

(1)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人们审美角度的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是真正的个性化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并且人们的审美观较以往有着较大的变化。个人与各种社会环境之间都存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的传递使艺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过去泾渭分明的各种艺术之间的鸿沟逐渐被高速传递的“比特”填平,艺术不但向商业消费转移,也变成视觉符号转移到商业艺术中间。手绘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其极具个性化的艺术特征被人们所认可,在广告、影视、平面设计、网络界面等内容中,都可以窥见手绘动画设计的元素。[2]一方面人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受到视觉冲击,无须再为审美而跑博物馆这些高雅艺术的聚集地;另一方面,眼睛又无不很快厌倦而需要新的视觉冲击。在新媒体时代的映衬下,人们对于动画艺术的欣赏角度发生了变化。

(2)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表现形态。

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很多艺术形式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新型艺术形式将快速取代旧的艺术形态,而成为当下时代的主流艺术。在社会变革内驱力的推动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新媒体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它更代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整合的过程。如今,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芥蒂越来越小,甚至造成了科学化的艺术假象,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2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表现个性化的价值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动画家或艺术研究人员对手绘动画艺术表现个性化课题的研究一直在继续。相对于国外手绘动画的发展而言,国内新媒体环境中的手绘动画艺术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但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手绘动画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该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基于此,需要业界共同构建出一个健康的手绘动画艺术平台,让手绘动画艺术中的个性化表现得到充分的展示与推广,让人们意识到手绘动画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及其多元化的影像特征,使手绘动画艺术的个性化表现通过新媒体的包装之后重出江湖,令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重新认识到手绘动画艺术设计的价值,并能够从中获得绝佳的艺术感受。

(1)新媒体时代环境中的手绘动画的艺术价值。

手绘动画艺术不是一项孤立的艺术科目,而是集合动画原理、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内容的综合艺术门类。对于手绘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要将其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来分析,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段所看到的手绘动画艺术的价值不尽相同,而且,其艺术内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的手绘动画大多应用了多种平面设计技术,将层层画面通过影响技术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一种似乎可以触碰到的视觉感受。这便是手绘动画的艺术价值所在。

(2)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个性化的实践价值。

1)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自从我们的社会步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人们对于动画艺术的审美角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且,审美角度可任由人们转换,以便于获取更新潮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诸多艺术都依托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其艺术表现力较为相似,但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艺术略有不同,以其个性化的美感让人们在内心当中不自觉地就为其留有空间,让手绘动画艺术填充进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手绘动画可以调节并改善现代商业动画中的重复模式,将更多个性化的元素融入动画市场当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丰富了动画艺术的内涵。在当前,动画艺术制作领域中蕴含着较为繁杂的媒体技术,无可厚非,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福利。但就动画艺术表现而言,具备再多的多媒体技术,却不具备动画艺术的内涵,则也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形式。相比之下,传统的手绘动画艺术更具有“人情味”,经过新媒体技术的包括,则更具看点,也好过那些现代动画制作中花哨的光与影、烦乱的打杀动作等内容。

3结束语

第8篇

网络成为城市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唾手可取的便捷手段。文本的开放性促使包装信息的适时性,阅读的交互性具备了可行性,同时文本还可以转型为图形图像文本、声音文本、多媒体视听文本,包装设计的维度从二维向三维、四维拓展开来。再次,融合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敏锐地察觉到媒介的出现将完全改变传统和文化的面貌,正如他预言的机械复制将深刻影响视觉文化一样,电子商务下的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利用技术机械地复制,还可以在特定的构架下“智能地拼贴”。在虚拟化的包装设计中,拼贴即是各个元素的数字组合,一个元素可以从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变成另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而且拼接排列的方式是无限的。不同元素的组合拼接使得所有元素和素材的边界敞开了,它们之间不断相互沟通和作用,不断生出新的意象。这些意象又继续与其他意象作用,无限地发展下去。必须指出的是包装设计师挪用或拼贴的过程并非随意组合的数字游戏,更需要整合与创新。整合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和嗅觉符号,将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象化,灵活的拼接和新旧元素频繁的对话和融合,数字化包装才可能表现出巨大的张力。

二、“祛魅”的实物包装

在传统销售方式中,人们不会将商品与包装割离来看,许多包装常常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包装即是商品。包装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会阻碍消费者观察判断。但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新兴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步占领传统消费市场,特别是在网络购物这一活动中,商品本身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绝对因素。包装信息可以不在包装实物中出现,而是依靠电子信息传递。此时,“祛魅”后的实物包装卸下了华丽的外套。祛魅的说法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我们在此引用“祛魅”来指除去光环——外观没有装饰的实物包装。包装的“祛魅”意味着包装设计艺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波德莱尔曾经这样解释“光环的消失”:这个光环消失在哪里?消失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巴黎……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包装消失的光环,消失在哪里?消失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电子商务通道中……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的人都有体会,网购的实物包装日趋简单,主要完成保护商品在快递过程中避免因震动、光照等造成商品的损坏。以功能性为主导的包装设计冲淡了包装的艺术魅力,却是包装设计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波德莱尔不拒绝现代生活的混乱与喧嚣,从中发现了诗意、美感与创造力。实物包装卸掉新颖的外观,靓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没有光环的实物包装还具有美感与创造力吗?首先,来看看实物包装简化的版面设计。一些实物包装抛弃了易逝的表面装饰,设计风格趋于简洁而明快,用最简化的手法对复杂精巧的结构进行隐喻,利用内在形式规律所产生的视觉延伸效应,最大范围地与不同消费者的主观意象相匹配,一方面触发消费者的联想活动,一方面调节了人们生理机能中的视觉平衡,满足人们对舒适、稳定、和谐的心理需求,也符合现代消费者“休闲消费”的心理趋势。其次,利用符号化的图案设计。科学研究表明,人视网膜与摄像机不同,它向脑部视神经发送的不是原始像,而是经由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处理后再以抽象信息经视神经送给大脑。因为视网膜只能用几何模形发送物体的轮廓信息,因而就构成了人们对几何体的偏爱。所以我们在很远处往往就能发现一些特殊符号构成的标志。抽象的符号可以通过视觉语言进行无声地沟通交流,能跨越地域限制、突破语言障碍、融合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在包装图案设计时,从具体的形象当中,抽取美的本质因素,将图形分解重构,以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标志性纹样,使用隐喻性的方式表达某种特定符号语境,从而综合成一种能在人的精神上引起美感作用的包装艺术语言,也再现了设计美学在新的现实中创新与发展的逻辑需求。再次,应用多元化的结构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将表层的形式,如线条、材料、色彩和形状在空间中有机地组织和统一起来,构成一种空间结构关系,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代表的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一种文化价值的去向,一种视觉形式的风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环保材料等各类绿色材质的运用,以及人们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的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包装结构设计逐渐颠覆传统构造,材质选择更为宽泛,视觉个性更为张扬,功能设计更为人性化。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语境下,“祛魅”的实体包装素面朝天,却表现了特殊美感与创造力,在外观设计上精简化,图案设计上符号化,在结构设计上多元化,包装与使用价值合二为一,我们在包装视觉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三、形式与功能的平衡

在包装设计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利用自然界的原始材料,如树皮、茎叶、兽皮、果壳等所进行的早期包装,还是运用种类繁多的有机材料、复合材料所造就的现代包装;无论是早期使用手工编织捆扎技术的包装,还是前工业时代采用的半机械,半手工操作技术的包装,抑或是运用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手段的现代包装,人类早期包装设计的基本目的与基本功能到现在依然存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丢勒认为,“越是美的事物,其形态越是能够反映功能,美的感觉是与对象的功能性相匹配的”。在艺术设计领域,形式美法则与功能性的探讨不曾中断。在包装设计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一直在努力平衡相互的关系,我们以一些日用品包装为例,看看不同历史时期包装设计的视觉形式与功能性两者是如何发展的。在古典艺术时期,由于艺术品和工艺品是少数权贵阶层享受的对象,因此在有闲又有钱的条件下,艺术的接受过程可以是仔细把玩与品味的,刚刚萌芽的商品包装更似一件艺术品。19世纪早期的包装具有典型的手工艺术装饰特点,视觉形式上重装饰,轻传达,更多地讲究外观的装饰效果,而非结构与整体的需要,设计人员依然沿用培养艺术家的方式来训练。包装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性还没有渗透到刚刚萌芽的新观念中来。工业化时期的包装设计在观念、技术和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当时的设计领域,并没有觉察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来的根本变更,也没有看到机械化生产条件对设计的要求。因而在包装设计的把握上,只注意到装饰风格倾向,忽略了造型与装饰的结合。包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作为产品的附属和保障运输过程的需要。同时,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由于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加上交通所造成的交流不便,民族与地域风格在这一时期的包装中出现得较为普遍。新的视觉形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工业化后期所强调的逻辑化、理性化、标准化、组织化以及功能化的价值取向,使得设计师更关注技术与艺术,功能和美的结合,产品包装需要与工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操作相适应。以可口可乐为例,1899年可口可乐实行瓶装生产,但是1910年以前,瓶子皆由人手生产。可口可乐的1899的包装更似一件奢侈品;可口可乐企图设计一种“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辨别”的瓶形,1915年设计成一种独特造型的弧形瓶身,但由于批量生产时在传送带上不稳定,1916年又对此弧形进行了瘦身,经过改良后进行批量生产了。我们看到此时包装的视觉形式与其功能结构进行了一次妥协。1960年,可口可乐推出了钢罐包装,设计师们可以将所有的产品资讯都印在整个可口可乐罐身上,它带来了更人性化的理念,这不仅让产品所蕴涵的信息量增大,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人们也乐于将这种小巧的罐随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包装形式与功能的联手。21世纪,可口可乐做出的大胆尝试,他们一边在线上利用环保理念宣传产品做虚拟的产品包装,一边在线下尝试各种视觉形式包装可乐。在哥伦比亚的海滩上,一间可口可乐饮品店的瓶子是直接用冰做成的,将可乐直接倒入其中,消费者直接拿着冰做的可乐瓶子饮用,当可乐喝完,甚至可以直接把瓶子扔掉,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因为扔到沙滩上,瓶也就变成水了……这一次或许是包装功能对于形式的一种调侃。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对物质极为丰裕的人们而言,物质的功能性需求不再成为人们消费的焦点,而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情感性需求。

第9篇

(一)农业信息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中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当前国家与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某些农业经济学家对国家重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解读,反而具有农业生产指导作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突破相关信息较少。同时,农业信息平台上共享的农业信息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素质较低的农民与某些地方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人员不能理解。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农民自身、与农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及一些如农村生产合作社、农业信息中介等私营机构,不同的农业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内容的倾向性与侧重点不同,因此要求农业信息平台中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定位与分类,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同样进入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使得人民逐渐认识到先进农业生产信息与技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一些地方政府与农民仍然片面坚持“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忽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信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大部分是农民,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低,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程度低,这也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四)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缺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农业经济想要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推进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大多是不具备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的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落实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职能机构,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新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机构与个人及农业生产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统一、规范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并不断完善信息与传播过程中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生产专家、大众媒体与信息服务机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自身在内的综合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信息的收集与精确定位分类工作,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对于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针对性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同时还应该不断开展农业信息下乡工作、组织农业科技生产队伍进驻农村对实际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加强农民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新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二)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积极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具有的真实直观的引导作用来进行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宣传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地项目首先就是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农业村镇作为信息化基地,可以采用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地方企业资金与技术投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扶持、农民自身收集等方式,为基地大部分农民安装计算机并接入农业信息共享服务网站,建立农业信息化农民专项培训队伍,帮助基地农民通过计算机获取具有农业生产指导性的农业信息,并不断完善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就是注重农业信息使用者———农民自身的信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者获取与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以保证农业信息能够最终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具体可以通过网上远程教育、建立统一农业生产专业信息技能培训平台,建立相关职能机构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及持证上岗工作实施严格监督;另一方面由政府做担保与引导,组建一个具有丰富农业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专家队伍,同时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经济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