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34

导语:在建筑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第1篇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4]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7-79.

第2篇

到德国留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多学点知识,毕业后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大家都知道,德国的学位比较难拿到,而且学制也比较长,在德国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德国读学位比较特殊

德国的学位比较特殊,是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接轨的。中学是十三年制,中学的毕业考叫做Abitur,申请大学也要看Abitur的成绩,成绩是5分制,很多比较好的专业有分数限制,比如说医学、建筑学、心理学、法律,有的学校经济学也是受限专业。大学的学制为8到12个学期,毕业后拿到Diplom(理工科),或是Magist(文科)相当于美国的marster digree也就是硕士学位。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是12年制,所以想留学德国,高中毕业生或是大学在学不够两年的学生,只能申请德国大学的预科,而不能直接申请大学入学。

预科是为外国学生准备的

所以预科是专门给外国学生准备的,读预科首先是学习德语语言,其次是巩固高中学过的知识,预科又分不同的方向,比如说BWL(经济学)方向,Informatik(计算机)方向等等。一旦预科定了方向,申请大学时就不可以改了。有分数限制的专业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申请,只是有可能要等很久。比如说我申请过自由柏林大学的新闻出版专业,收到的答复是:今年本专业给外国人的名额是3个,申请人有140个,我排在第48位,我的Abitur成绩评估是1,6分,本专业的要求是1,2分。这也就是说,我要想等到这个专业,至少要等上5到10个学期。当然这也要视学校而定,自由柏林大学是比较知名的大学,文科专业水平比较高,所以招收学生自然也就比较挑剔。

公立、私立大学各有所长

德国的大学有其特点,它并不像我们的高校分出明显的三六九等,像什么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大专,电大,职大等等。德国的大学基本上是水平平均的,有的大学历史比较长,自然它的很多传统专业比较强,有的学校建校时间短,但教学上却有很多新的仪器设备可以使用,所以说他们是各有所长。

比较公认的是TU 卡尔斯鲁勒,TU亚琛和TU达姆施塔特,是工科院校里面比较有实力的,特别是卡尔斯鲁勒的计算机专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海德堡和图丙根的医学是比较有名气的,曼海姆的经济学是全德国最好的,慕尼黑大学的法律也是很知名的。艺术院校里面要数慕尼黑、柏林、杜塞尔多夫、哈勒等。

如何选择专业

如果在国内大学在学2年以上,或是在国内已经毕业的学生,则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大学的专业,在学的同学原则上也是不可以改专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没有毕业的话,就只能申请与你的专业相关密切的专业。而已经毕业的朋友就可以随便更改专业,通常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在更改专业的同时要考虑的一点是:选择有关的专业,有很多课程是可以认证掉的,也就是有些相同的课程可以不用再学,有很多考试就不用考了,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如果专业相关很多的话,可以直接越过基础课进入专业课的阶段学习,这样拿学位就可以省去至少2年的时间。

选专业与就业关系甚密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将来的就业问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是不是就会令人找到满意的就业机会,有一句话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也许现在的垃圾专业没有人问津,过五到十年就成了最抢手的专业,就业一点也不成问题。

比如说在德国现在最看好的专业是Informatik(计算机),或是经济工程学,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其他的专业都趋于平稳,看学生本人的成绩和能力而定。在这里我要说几个比较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这只限在德国,因为如果将来回国就业,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国内有更广泛的前景,在这里也许全无希望的专业到国内却正可以大展身手。比如说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在德国几乎已经饱和,每年却毕业很多学生,大多数是立即加入失业大军,或是转行,或是到国外谋求发展。身边就有好几个例子:同学的哥哥,建筑学毕业,在德国到处找不到工作,最后在英国伦敦找到一份工作,远走英伦。我在生物实验室打工的同事,大学学的是园艺建筑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又用她以前进修的生物技术助手的经验到实验室工作。另一个女孩学了8年的建筑,毕业以后在一家小小的公司里面画图,这样的工作一个高中生进修2年就可以做到了。而我的邻居也是学建筑学的,辍学已经有好几年了,因为他知道毕业就等于失业,与其如此还不如就这样泡在大学里,生活过的悠哉游哉。土木工程学也并不乐观,我认识的一个德国女孩现在正在做她的毕业论文,她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名牌大学毕业,6年拿下学位,在美国读过半年,葡萄牙读过半年,英语德语答辩、做报告,大部分考试成绩在2分以上,即使如此,她说很难找工作,她说她的同学里面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还没有一个人到目前为止找到一份工作的。生物学也并不乐观,我在实验室打工,我的老板是一个博士生,他刚刚做完博士论文,结束了在这个研究所的项目,我问他接下来怎样,他说他已经申请领失业救济了。

难的是把专业读到底

选择专业还要考虑自己究竟能不能念下来。因为德国的学位真的很难拿,与其半途而废,不如找一个相对比较好读的专业来“进行到底”。因为考试只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都没有过的话,就只能换专业,再不过,就没有机会再学下去了。所以有很多人已经注册了很多个学期就是不敢去考试。我有个同学学的专业是微系统工程,课程很多,考试很难。刚入学的时候全系一个学期的同学有150人,其中不到5%外国人,到了基础课结束时,只剩下35个人了。可见选择专业的重要性,提早知道自己不能胜任,要知难而退,因为时间是最最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语言障碍。

大学的考试模式

德国大学的学制通常是这样:4到6个学期基础课程,然后有一个大考,叫做Vordiplom就是“硕士前”的考试,然后进入专业课程阶段,通常也使4到6个学期,然后又半年的实习,写毕业论文,Vordiplom毕业考试。考试通常有两种形式,笔试或是口试,笔试就不用说了,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口试是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新鲜的概念,这里我简要的介绍一下。口试和笔试是并行的两种考试方法,其分量并不轻于笔试,通常时间比较短,只有半个小时,主考官是教授,一般每门课有2个主考官,学生可以自己报名,然后由秘书制定考试日期,每学期中间报名,假期的最后几周考试。考试前一个月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取消报名,考前一个星期可以凭医生的证明推迟或是取消考试,否则不能参加考试按不及格处理。考试期间教授会提出若干个问题,被试者一一回答。考试时可以有观众,这样会减轻被试者的心理压力,也是对于观众的一次热身,对于以后自己参加口试是很有帮助的。

第3篇

1.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2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第4篇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第5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33-03

一直以来,在就业市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上岗即可适岗,而目前应届毕业生总体情况是自身综合素质并不很高,特别是毕业实习期间没有参与过任何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毕业生,其综合能力与企业的要求相差较远,在本专业内就业难度相对较大。高校一定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中企业方面的要求,否则别无选择。而化解这种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要求。

本研究以我校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探讨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成效。

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国家教改的需要。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必须要加强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基地。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提高师生业务素质,高校服务于地方并促进地方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的需要。自2001年以来全国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截止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约700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2万人;而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相比,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仍显不足。多年来人才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高校实践环节的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1-3]。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受校内条件的限制,理论教学往往与实际相脱节,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大学生通过在基地的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切身感受行业发展的现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参与基地项目的设计、施工、预算、招投标、管理,可以锤炼品性,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大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可以切身感受、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相应待遇问题,企业也可零距离观察了解这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旦企业岗位有需求,学生很容易在毕业后去实习单位就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利于大学生就业。

3.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完善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又是校企联合的研发试验基地。高校和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专业联合研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传播学校影响力,解决企业的急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园林专业而言,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4-6]。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园林人才,除了重视校内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必要建设高质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二、校外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满足了大学生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2008年学校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开设的实验课尽管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占比超过90%,专业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1)实验内容局限于某一章的内容,知识点和综合度存在不足的现象,缺乏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受岗位考核目标的影响,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法研究和申报教研课题缺乏积极性。(3)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不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4)专任教师8人,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课外实践指导欠缺。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外援,迫切需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众所周知,要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园林复合人才,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校内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的功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只有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才能与园林行业的实际和市场接轨。各种规模与类型的园林企业代表着当今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在专业公司实践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也可以锻炼师资队伍,企业增效,一举多得。于是,园林专业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教改尝试,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园林系从2012年开始先后同省内13家园林公司签订校企共建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经过校企双方几年的共同努力,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1.校企合作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双方互惠互聘合作,建立了一支由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和企业园林工程师、高管人员相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学校选派老中青年教师赴企业进行实习指导,同时邀请企业高管、高工来校参加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相关课程的讲学,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校方获得了大量的产业信息,为科研立项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撑,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2.基地运行获得多项教研课题。从2012年开始,动员教师并联合校外基地企业申报和参与各级“创新强校工程”、“质量工程”等建设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开启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013年获1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园林专业计算机设计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发;1项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空间构形量化分析。2014年获得1项省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园林人才校外实践基地;1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项目为导向的《园林建筑O计》课程教学改革;园林专业获校级“创新强校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获得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1项:“佛科院―广东绿雅环境艺术工程公司”园林人才校外实践基地;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即基于佛山城区“一路一树一景观”的道路绿化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项:“基于空间句法的岭南园林特色研究”和“辣樟等广佛适生园林植物在活体状态下的驱蚊效果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即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和“园艺专业型硕士协同培养改革试点”;获校级学术基金1项:对佛大新校区园林植物规划的几点建议。3年多来共有十多项课题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资金支持。

3.目带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严抓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园林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带动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例如2013―2015年分别有3人、13人、11人获得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2014年、2015年分别有11人、25人获得校级大学生学术基金;2014年、2015年分别有10人、12人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2015年有2项被推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标志着我校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取得了质的突破,跃上了更高的一个台阶。

组织动员大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邀请行业专家、公司高管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园林专业自2014年开始组织一年一度的“仙湖杯”园林景观设计大赛,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年度科技文化节以及其他专业实践活动。例如2012级1人荣获“燕园杯”第八届全国(国际)青少年书法美术大展三等奖,2011级、2012级各1人荣获“创青春・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12级7人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级三等奖,2012级2人荣获2014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省级第一名,2013级1人获得首届佛山市南海珈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举办的“珈祥杯・水景园艺设计大赛”二等奖,另有5人获得三等奖。再比如由恒大集团承办的2015年首届“恒大杯”全国大学生园林设计大赛,我校园林学生参赛作品《回家》获得优胜奖,表明我校园林专业办学的水平和学生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4.共建实践基地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园林专业从2012年开始,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签约13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实习后留在原毕业实习单位工作,从而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虽然省内多所高校相继增设了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但是凭借重视校外基地建设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办学特色,多年来我校园林专业就业率高达98%,专业对口率80%以上,就业率远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园林专业的就业率和对口率在我校每年都稳居前列,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明显的办学特色。比如2008级3人、2009级1人、2010级2人、2011级2人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绿雅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和壹一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最后被公司录用。从以往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我校园林专业办学与社会行业需求高度吻合,方向正确,毕业生素质较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5.校企资源共享创造了互利双赢局面。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了共享。校方邀请基地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来校,通过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进行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基地企业的实践场所、专业人才开展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或项目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类型和教学计划的与时俱进,也保证了教学大纲制定的前沿性和实习、实践的针对性,明显提高了校外实践教学效果;校方师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在锻炼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这种校企接地气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达到了互利双赢目标。

三、结语

园林专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创业创新训练平台。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与创业创新训练的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带动了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校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增强了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发展,实现了互利双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在严抓课堂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合人才市场需要的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163-166.

[2]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34-135.

[3]任敦亮,母丽华,姜洪喜,等.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林区教学,2015,(2):5-6.

[4]黄小燕,张力,卢集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14,(22):135-136,151.

[5]汪俊辉,胡烨.理工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81-82.

[6]刘军山,王成刚,王文,等.“双师+科研”型实验教学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40-243.

Research on Out-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REN Ji-jun,HUANG Ji-chuan,LV Hui,WANG Yan,ZHOU Rong

(Foshan University,Foshan,Guangdong 528000,China)

第6篇

关键性:CFG桩 加固 黄土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简称CFG桩。它是在碎石桩的基础上掺入适量石屑、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和后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强度的桩体。其骨料仍是碎石,用掺入石屑来改善颗粒级配,掺入粉煤灰来改善混合料的和易性,并利用其活性减少水泥用量,掺入少量水泥使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具有某些柔性桩特点的高粘结强度桩,其强度等级在C15~C25之间变化,是介于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的一种桩型。

CFG桩复合地基由桩、桩间土及褥垫层3部分构成。其加固机理:当基础承受垂直荷载时,桩和桩间土都要发生沉降变形。桩的变形模量远比土的变形模量大,所以桩比土的变形小,由于基础下面设置了一定厚度的褥垫层,桩可以向上刺入,伴随这一变化过程,褥垫层将上部基础传来的基底压力通过适当的变形以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桩及桩间土,使二者共同受力。同时土由于桩的挤密作用(沉管方法成桩时)而提高了承载力,而桩又由于其周围土侧应力的增加而改善了受力性能,二者共同工作,形成了一个复合地基的受力整体,共同承担上部基础传来的荷载。如不设置褥垫层,在桩体沉降很小的情况下,上部荷载主要由桩体承担,与桩基作用机理相近,桩间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不设褥垫层或褥垫层较薄时,桩对基础的应力明显集中,需考虑桩对基础的冲切破坏,当褥垫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基础反力接近天然地基的反力分布,已不存在基底面的应力集中,无需考虑桩体对基础的冲切破坏。另外不设褥垫层时,水平荷载主要由桩基来分担,随着褥垫层的设置和增厚,桩顶承受的水平荷载逐渐变小,当褥垫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平荷载主要由桩问土承担,这样大大减少桩体发生水平折断的可能性,以免桩体在复合地基中失去工作能力。对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宜设置扩大桩头(或桩帽)和加筋垫层,垫层厚度宜取300~600mm,垫层材料宜用砂砾石、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1 工程概况

1.1 地质条件

兰新第二双线某工点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黏质黄土、粗圆砾土、卵石土及白垩系下统泥岩。岩性如下:黏质黄土(Q4al3),分布于地表,厚3.0~6m,黏性强,具孔隙,底部多分布有薄层粉土和砂土。软塑-流塑,表层多为硬塑,σ0=80~100kPa。粗圆砾土(Q4al6):下伏于黏质黄土,厚度1.8~5.4m,饱和,中密,σ0=500kPa。卵石土(Q4al7):下伏于黏质黄土,厚度6.0~8.0m,潮湿-饱和,中密,Ⅲ级硬土。泥岩(K1Ms):下伏于卵石土, Ⅳ级软石。据钻探揭示,工点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埋深1.5~4.0m,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和农田灌溉影响随季节变化。水质为硫酸盐侵蚀,环境等级为H2。对钢筋具氯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为L1。

1.2 参数确定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参数主要有地基参数、设计参数两种,以某工点一断面为例,地基参数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勘探资料确定,见表1

表1 地基参数

设计参数根据地区地基处理经验及具体工程确定,本工程取值如下:列车换算荷载为61.6kN/m,填土宽度B=13.6m,填土高度H=6.96 m,填土容重γ=19kN/m3,路基本体预留沉降量为1‰;桩的直径D=0.40m,桩身强度P=15MPa,桩身强度折减系数=0.333,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0.75。

2 复合地基计算

2.1复合地基承载力

按照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宜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设计时按式(1)估算:

式中――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kN);

σsp――复合地基承载力 (kPa);

m――面积置换率;

Ap――桩身截面积(m2);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σs――处理后桩间土容许承载力(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容许承载力;

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的取值,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容许承载力时,可按式(2)估算(、取值应考虑施工方法的影响):

式中 U――桩身截面周长(m);

――桩周第i层地层的容许侧阻力(kPa);

――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

――桩尖地层容许端阻力(kPa)。

2.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

高速铁路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复合地基沉降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加固区沉降量;

――下卧层沉降量。

ms――沉降经验修正系数,与地基条件、荷载强度等因素有关,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其值可取1.0~1.4。

2.3 计算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参数及计算公式,复合地基计算结果如下表2:

表2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

对上表进行计算分析,对于软弱土层相对较薄的地基采用CFG桩进行加固时,桩尖进入软弱层下部较硬地层可有效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综合考虑复合地基沉降值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桩间距采用1.5m,桩长采用6.3m。CFG桩横断面及平面布置图见下图1、图2:

由于本段黄土饱和度较高,成桩方式设计采用长螺旋成孔,建议现场进行振动沉管成孔与长螺旋成孔工艺试验对照。

2.4 工程实施情况

现场按照设计桩长、桩间距、桩体强度进行工艺性试验,检测情况如下:

(1)振动沉管施工CFG桩完整性检测发现,存在以下桩身断桩缺陷及桩身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易断桩等严重问题。经对桩芯取样验证发现,振动沉管在地下1.5m、3m左右极易产生断桩,且桩体总长达不到设计要求。

(2)长螺旋成孔施工CFG桩完整性检测,桩身完整性及桩体强度、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

3 结论及分析

对于西北黄土地基采用CFG桩进行加固时,以下几个方面必需重点考虑:

(1)地基参数需结合工程经验加以判断,相对常规偏差较大的数值要分清产生原因,加强地质核查,尽量避免对设计文件质量造成影响。

(2)对于地下水位较浅且地下水位线易随季节变化的黄土地层,不宜采用振动沉管法成孔。当确需采用振动沉管成孔时,需经先导性试验确定各项控制参数,避免缩径及断桩现象的产生。钻至预定深度后应尽量少提钻,且应在混凝土淹没钻头一定高度后再提钻,提钻速度也不宜过快,一定要注意提钻速度和泵送速度的匹配。

(3)对于较薄层松软土地基,下伏有持力层时,设计桩长宜进入持力层0.5~1.0m,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同时通过桩的施工可对地层进行进一步验证,以保证工程安全。

(4)废桩处理:对于出现个别的Ⅲ类桩,可采用接桩处理,但对于断桩部位较深且受场地及地下水的影响,开挖通常比较因难,宜采用补桩的方法解决。补桩时要注意不能破坏其它的桩。对于大面积Ⅲ类桩或Ⅳ类桩需查明原因,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铁道部. 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薛会青.长螺旋CFG桩在武广客运专线的应用及造价分析.铁道标准设计. 2009.

第7篇

1当前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现状

1.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结构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2]。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个人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三个方面,其下层因素中最能表现大学生能力强弱的是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及已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

1.2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职业目标不明确

职业目标是在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个人的人生目标由职业理想确立,并最后通过职业理想实现[3]。目前,很多安全工程研究生缺乏职业理想,没有奋斗目标,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毕业后从事哪个行业,从哪里做起,最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并且他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绝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对研究生开展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导致很多研究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不明确。

1.2.2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明显滞后于企业的需求。这就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且在应聘过程中,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滞后或者不足造成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处处碰壁。主要是因为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滞后且面窄,部分课程内容已经脱离现实,缺乏前沿性和发展性。

1.2.3实践动手能力差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十分薄弱,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发展个性;重考试分数,轻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等。而研究生也只重视课程学习和论文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必须花费一定金钱和实际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雇佣应届毕业生。而很多研究生认为自自己学历高,对工作的期望值也高,而自身学术基础没有打好,掌握的安全领域专业技术又少,“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少见,直接影响着就业前景。

1.3安全工程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3.1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影响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高校原因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存在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缺乏特色,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性能力培养;其次,由于缺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参与,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实效性。最后,高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处于无表现阶段[4]。

1.3.2研究生缺乏培养就业能力的意识

通过与身边同学关于就业方面的交流发现,不少同学对就业能力的概念存在偏差,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也很狭小。而且普遍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毕业前几个月进行的,读研前2年期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几乎没关系,因而,都不会有积极、主动、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

2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是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5]。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及创业能力。

2.1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由于该“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特点。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截然不同的安全要求和保障条件。采矿、石化、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用人单位需要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开展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安全,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即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安全专业人员的沟通、组织、综合分析、创新、应变、表达等能力。然而,现行不完善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安全工程毕业生安全管理知识薄弱、安全技术不扎实、没有充分了解相关行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法律法规、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应聘和未来工作岗位上处于劣势。因此,高校必须改变安全工程学生培养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安全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帮助安全工程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2.2安全工程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随着诸多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其数量已超过现有市场需求和经济所能吸收的力量,导致出现严重的就业难的现象。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就业,必须要具备他人所没有的能力和特点。而应用型人才具有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知识面广、专业素质全面等特点,在同等条件下,是招聘单位的首选。

2.3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

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应用理论与技术,能够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安全问题的致因及其变化趋势,找到解决安全问题的最佳方案,并自行运用生产工具解决该安全问题。只有具备了安全工程应用领域的知识,才能将安全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出人才的多样性优势;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方位的安全工程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保障安全工程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5]:

3“产学研”合作对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3.1“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社会各行业安全领域需要什么安全理论和技术?”对于绝大部分安全工程研究生来说是未知的,甚至不清楚自己未来从事安全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在校期间,由于培养机制的弊端,通过课堂讲授的安全技能是不完善的且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使得培养出的研究生很难掌握一些安全领域必要的技能,专业技术能力也存在不足。而“产学研”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规划制定、制度设计、系统管理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产学研培养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其应当有别于职业教育,研究生通过有限时间内产学研模式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本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避免和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崇尚空谈的弊病。

3.2“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求职应聘能力

在高校校园招聘的现场,每个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问应聘学生同一个问题,即“有没有相关行业的实习或工作经验?”。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应当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到高校招聘的对象是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学生,因为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安全生产第一线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训练,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应聘竞争中胜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3.3“产学研”合作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安全工程研究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走出实验室,真正地去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接触社会,使他们更加了解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实际工作训练,有助于他们毕业后尽早走进职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自我调整,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忍耐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表达控制能力。“产学研”是大学生从朦胧走向成熟,从校园向社会,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

4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为了克服现行安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研究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1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出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学生就业[6]。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安全工程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去该企业工作。该培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软硬件条件,为企业培养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不仅可以克服企业缺乏高级安全专业人才的不良倾向,还能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2建设产学研“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可以将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安全领域高级技术人才请进学校来,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建设产学研“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导师通过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真正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地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研究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紧贴企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是以纯逻辑知识体系为依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安排研究生教学课程内容时应当以技术实践活动项目为线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的培养赋赋予学生的全教育培养过程中。此外,将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于指导,提高安全工程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指导改进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不断建立、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结论

第8篇

为什么“德国制造”在全世界都受到追捧,而且长盛不衰?在一些不同角度的解答中,有一个答案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提及的——德国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车间技术工人。而且大家同时提到一个概念: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度。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企业,另“一元”指职业学校。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为2年~3.5年,无入学条件。被录取的学生需与企业签约,而后以双重身份——在企业当“学徒”,在职业学校做“学生”——交替学习。学徒学习期间不交学费,每月还可以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学习结束后,学徒通过德国工商总会的考核,便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之所以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参与程度高。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以双元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服务,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拥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在德国全部劳动力中占80%,这支队伍为占德国工业总产值80%的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度高,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

行会承担职业人才培养

在德国,行会是“行业的自我管理组织”。德国有多种行会,如工商行会、手工业行会、农业行会等。从对职业教育的贡献来看,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最为重要,它们管理的职业培训合同数分别占到了德国培训合同总数的60%和30%,即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承担了德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9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分离式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管理由不同部门承担,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此,行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行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教育《培训合同》的管理。学徒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是学徒制最重要的特点。其次是行会组织的职业教育证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的结业考试由行会负责。行会负责建立任期五年的考试委员会,成员是所涉及专业领域的专家。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审查与监督细致严格。行会代表国家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元”——企业培训进行资格审查、日常管理和监督。根据规定,德国所有企业均须加入相关行业的行会。

根植于企业的技术学院——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

一是倡导整体性教育。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如为西门子公司内部以及外来用户设计互联网网页,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

二是毕业后可继续获得工程学士。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可以通过“双元制”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4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三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技术学院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技术学院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结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需要介绍企业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交往的经验。在企业的实训中,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应该熟练地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做出判断。为了增强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过程、决策过程的经验。

入选博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经历

博世(Bosch)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技术、工业技术和消费品及建筑技术的产业。博世以其创新尖端的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闻名于世。博世集团于1886年由罗伯特?博世先生创办。

对入选博世学徒班这件事,每一代博世学徒都认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经历。最初博世只提供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方面的培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务不断增加,工种也变得更加多样,博世的学徒班培训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的培训既包括工业机械师等传统岗位,也包括商务、机电一体化、IT技术和行政助理等新岗位。一百年来,博世学徒制培养了超过十万名优秀的年轻技术人才。

博世学徒制是一个系统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博世公司决定将自己在一百年里累积的学徒制教育经验推广到德国以外的博世工厂,培养更多技术娴熟的学徒,把研发蓝图变成精美产品,投放到更广阔的市场,帮助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竞争力。如今,博世学徒制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成功实施。

第9篇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

批发业在2002年效益会继续滑坡,外资开始对批发业的进入,会使我国的批发业发生转变,而零售业则进一步分化。连锁经营在2002的发展会加快,而非连锁性的零售企业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全年批发零售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会与2001年持平,但行业集中度会提高。

2002年,预计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18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5%,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5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将超过15%,涉及环境污染防治的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返回顶端]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二)

时间:2003-11-23作者:

第二篇产业/行业经济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版权所有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