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8:37
导语:在勘察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岩土工程勘察外业的重要性主要由其为整个岩土工程做出的贡献来决定,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岩土工程勘察外业的不同时期工作内容以及其对整个工程的影响进行探讨。
2.勘察前期作业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外业可以看做是整个岩土工程的前期活动,而岩土工程勘察外业也有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在勘察前期对整个勘查工作的系统化构思与状况了解。就工作性质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岩石工程勘察人员,在分析岩石工程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基础工作的记录,必须通过详细的现场分析实际勘测,找到地质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评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并走访当地的居民,根据当地的建筑结构类型分析当地需要采用的地基建造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建筑绘制结构图纸,并将房屋结构以及地下水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工程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在进行勘察前期工作时必须注意对基本资料的收集,不能忽视任何细节。通过收集的信息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当地地质情况以及建筑结构的模拟,以此为岩石工程勘察外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提高工作准确率。勘察前期的工作不仅能够为后期工作提供资料支持,还能够为扦插工作提供布置工作的依据,一般进行完勘察前期的相关工作后即可进行勘查工作任务的布置和安排,使得勘察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勘察前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为整个岩石工程的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由于房屋建筑中的地基一样。通过勘察前期工作不仅为勘查工作做好铺垫,也能够初步判断岩土工程的效益及可行性,形成岩土工程的初步概念。如缺少了勘察前期工作不仅勘查工作的进展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岩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基础条件不足造成重大的损失。
3.勘探与取样的重要性
3.1勘探
勘探是对物探、钻探以及坑探等各种勘探方法的总称。从其作用上来看,勘探主要是确定勘探处的地质情况,并结合取样过程对相关因素进行测试分析。物探是一种基本的间接勘探技术,其最大的特点是操作过程简便,浪费较少,方式经济,并能够迅速得出勘探结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结合测绘技术综合考量。通过物探能够为岩土工程提供初步的实测数据。另外物探还能作为坑探以及钻探的先行工程,辅助坑探以及钻探的有效展开。钻探以及坑探是勘探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比较直接的勘探方式。通过钻探以及坑探能够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并未后期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持。从周期上来说,钻探以及坑探由于工作的严谨性以及全面性,在准备以及工作内容上更为周到,因此相比于物探而言周期更长。实际勘探中钻探以及坑探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钻探工作的应用最为广泛。对勘探方法的选择主要结合当地的地层类别以及勘探要求选择最佳的方法,当勘探情况不明时最好采用坑探。勘探能够准确掌握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为工程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促进工期的顺利展开。
3.2取样
取样是利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岩土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选取合适的样品进行地质情况考察。取样数目一般不少于六组。实际测量过程心中一些工作人员只注重样品数量的选择从而忽视样品的随机性。实际勘测过程中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确保勘测结果的可靠性。选取样品时一定要注意样品间的间距,避免出现在同一区域取样造成实测数据比较片面的状况。取样是对勘测结果量化的重要步骤,实际勘测过程中只有做到科学取样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
4.原位测试的重要性
原位测试是勘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一些特殊样品如粘性土壤等就可以利用原装图样进行室内试验,取样过程中样品不会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另外一些土壤由于粘性不够在取样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因此在进行密实度、强度、压缩性等性能测试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原位测试的方法进行。对地质情况的勘测必须还原其真实特性,因此在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时最好能够让样品最接近于其原始形态。原位测试即能够通过相关手段还原样品的真实性,降低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目前最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主要有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波速测试。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主要是利用锤击圆锥头进入岩土中的原理,根据灌入土中的难易程度判断土质的一种现场实测方法。通过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能够对地质分层进行有效辨别,明确土质的物理特性以及化学特性。波速测试主要是利用相关仪器发出的脉冲波对地质情况进行探究的一种勘测方法,这种方法的准确度高,能够对地质情况进行准确量化,但需要借助相关仪器。原位测试能够准确反映岩土工程的施工效果,通过前期数据测量为后期的方案制定以及计划展开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5.现场监测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了解工程场地的地基土构成情况,以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通过对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进而为优化地基基础方案。岩土岩土工程勘察需要技术的支撑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常规的勘察方法主要是钻探、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经过分析资料,绘制相应的图表。作为简单易行的、非常重要的勘察方法是工程测绘,因为它不仅操作起来较方便,而且数据的分析较全面,成果图一目了然便于研究,这有利于了解工程场地地形地貌特点。对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可以量化,通过现场观察分析、原位测试、实内试验及计算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勘察,这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工程建设的场地不同,对于工程场地的勘察要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山大沟深,地势陡峭,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带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是研究工程建筑所在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的适宜性,从而为制定工程场地的选址提供借鉴参考依据,对于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质环境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程场地而言,主要是查清场地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地基承载力、地基土的均匀性及场地是否有湿陷性、场地是否具有液化土层等。
2岩土工程勘察难点
钻探是获得地层结构最主要的方法,了解一个场地的地层结构情况,仅靠调查及踏勘察是不够的,能够了解不同深度地层的地质结构构成情况,但由于钻探工艺自身的缺点,如地层遇到卵石层或杂填土时钻进较慢,且成本较高,对土样的扰动性较大,在勘察进掌握地层的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时难度较大,例如:位于山西太原市东部的府东街东延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项目勘察,在现场踏勘时了解到场地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东延段以北,太行路的东侧,490仓库的的南侧。拟建场地原为黄土冲沟,近十年周边建筑时将弃土和建筑垃圾填到此沟,附近的居民将生活垃圾也倾倒此沟,现状下东高西低,整体呈缓坡状,勘探点绝对高程864.71~895.44m,高差30m左右。场地中杂填土平面分布情况及杂填土的埋藏深度成为该项目勘察的难点。
3探索岩土勘察中难点改进的方法
针对府东街东延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项目场地杂填土较厚的情况,在勘察时除采用了常规的测绘、钻探等手段外,采用了孔内摄像的方法,在场地内选不同钻孔进行了摄像之后终于得到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处理,终于绘制出了该场地的工程地质剖面图,明确的显示了该场地的杂填土层厚度,及分布范围,在通过对这些情况加以分析和研究,终于确定了一个行之有效、较为合理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该方法的应用,对地层结构无影响,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1)过于地质化的勘察资料
长期以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当中的分工都是比较细的,这也就导致了专业间以及室内和室外的配合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并且当时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新技术以及新方法都是比较少的,同时也没有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体系并且专业的设置方面太过细则化。这也就造成了最后不同的勘察人员给出来的勘察报告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再加上设计人员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只是单纯的从勘察人员给出的勘察报告当中去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以及信息,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对岩土工程当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导致勘察工作以及设计工作无法实现连接以及转化。从而导致了勘察工作以及设计工作当中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费,甚至于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很多不合理的设计出现。
(2)数字化地图以及数字化系统的贯通性不足
地形图在设计系统当中是处于基础地位的,是设计系统的底图。但是数字化地图在技术研究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了数字化底图与CAD设计软件之间没有办法实现良好的匹配,这也就妨碍了对接工作的实现。(3)勘察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比较低按照传统的做法,岩土工程勘察部门在向设计部门提供勘察信息的时候主要提供的就是设计图纸、表格以及相应的问题报告。但是这种提交方式的缺点就是,针对于信息内容,采用了太多的定性描述,同时在提交的报告当中含有很多的勘察人员自身的主观认识以及判断,所以说设计人员无法对其中的岩土工程勘察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在对这些勘察信息进行利用的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二、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内涵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从比较狭义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岩土工程项目当中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借助计算机及辅助信息技术实现勘测设计的数字化,这种数字化也就是用现代化的CAD技术来取代传统的手工方式。
三、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施
(一)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以及类型还是非常多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建模方法就是表面模型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传统的建模方法,这种建模方法当中主要应用的就是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从而使人们能够比较正确的对均质地质体进行掌握的一种方法。虽然说这种方法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被淘汰,这种方法在现在还是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这种建模方法当中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就是来源于一些处于离散状态的测点资料。这些数据当中主要包括了两种数据类型,第一种数据就是集合特征数据,第二种数据类型是属性特征数据。在得到了这些数据之后,利用这些数据对地质体界面结果进行一定的解释。对地质体的空间属性的确定主要就是依靠的得到了一些列属性相似的电,然后将这些点用一定的规则相互的进行连接,这样在构成了网状的曲面片之后也就构成了空间属性。在进行勘察的过程当中想要进行表面展示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数字模型法、图示模型法。现在主要介绍一下图示模型法。图示模型法当中的类型是比较多的,比如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线值法以及不规则格网法等。
(二)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实施
在数据化岩土工程勘察的数据当中主要就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数据,一个方面的数据是地理信息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空间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在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当中的来源还是十分的广泛的。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数据地理数据的获得。这些数据主要就是从自然区划图、地形地貌图。真毒自然区划图,这种图的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特定的地区之内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以及居民区和山川等进行描述。同时,针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数据还可以对这些区域之内的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以及处理等。其中对于各个勘探点还需要注意对地理、环境等物理力学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从上面的描述当中我们能够看出,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当中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通过数字化系统建立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分析,并且还需要对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工作给予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就是需要进行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对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当中的数据进行收集,这些收集的数据包括了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中间数据以及最终数据。然后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的模型的建立。然后用户就可以根据这些模型的建立来选取材料,还可以处理以及利用数据库当中的各种相关的信息。
四、结语
在进行水文地质评价时,要根据掌握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评价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造成的影响,科学的预测水位变化造成的岩体工程变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根据自然环境下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分析预测人为活动,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分析地下水对持力层岩土体产生的分解、软化、胀缩等影响,评价地下水为对工程建筑物的腐蚀状况;当工程项目的基础在地下水位以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试验、富水试验,分析评价地下水位变化造成的基础沉降、位移,从而判断地下水位变化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2水文地质对工程项目的危害
据统计,在地质灾害中,地下水造成的灾害占很大的一部分,因此,要认真分析地下水变化引起的灾害,并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确保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工程危害地下水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水位会发生升降变化,当地下水位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从而对整个工程项目造成危害。引起地下水为上升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变化、人工灌溉、施工破坏等,地下水位上升会加快土壤中盐碱化现象,加大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腐蚀;地下水位上升后,斜坡、河岸还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例如斜坡崩塌、滑移等,对工程项目造成严重的破坏;地质水位上升还会造成岩土体软化、强度下降等现象,从而对工程项目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引起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河流改道、地下水排除等,当地下水位下降后,岩土层会变硬,在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地面开裂、沉降等现象,对地质条件产生严重的破坏,从而对工程项目造成影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会出现反复变化的现象,这样很容易造成基础变形,同时地下水位反复变化还会将岩土层中的胶结物带走,降低岩土体的强度,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2.2地下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危害在自然环境中,地下水很少产生动压力,但受开矿、灌溉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的压力平衡会受到破坏,导致局部产生大的压力,如果遇到粉土层,就很容易引起流砂、管涌等现象,从而造成基础变形、位移等现象,甚至会造成边坡失稳,因此工程安全施工事故,对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前,勘察人员要认真分析人为活动带来的地下水压力变化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从而为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2.3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当工程项目的基础需要埋深时,需要考虑到地下水变化对基础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工程项目基础设计时,在没有特殊要求下,要保证工程项目的基础设置在地下水为上面,如果基础需要埋设在地下水位以下,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水处理,为保证工程的稳定性,还要对基础钢筋混凝土进行防腐处理。如果基础埋设在承压水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水位,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地下水喷出的现象,对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当工程项目处于河岸附近时,还要考虑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防止地表水对工程项目的基础造成影响。
3总结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环境问题;勘测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妙月.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性危险评价问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2]王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15.
(一)可行性研究勘查阶段
可行性研究勘查阶段科学的评价了拟建场地的稳定性以及适宜性。这一阶段对工程地质工作的要求如下:1、考察当地的地质、地形地貌以及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等;2、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场地的地层以及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解;3、对于那些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测绘工程地质,开展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查阶段
在初步勘查这一阶段,合理的评价建筑场地内建筑地段的地质状况。这一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如下:1、搜集一些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规模等相关资料;2、对地层、构造、水质以及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分部进行详细的了解;3、对建筑材料的场地以及储量进行合理的确定。
(三)详细勘查阶段
详细勘查这一阶段要与技术设计充分结合起来,并且在分析以及评价岩土工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来进行。详细勘查可以为基础设计、处理地基以及物理地质现象的防治提出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层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由于高层建筑物具有重大的负荷以及分布不均匀,一般情况下要采用深基础,促使地基变形的深度加大。
(一)建筑物场地的稳定性问题
高层建筑物以及超高层建筑物地基变形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一类建筑物的范围不仅会影响地表的松软土,而且也会影响到基岩风化带。在高层建筑物中,不仅要重视地基土体的稳定性,而且要注重下卧层的稳定性。岩性以及成因类型、土体结构等都影响着下卧层的稳定性。所以,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要以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区划为基础,在勘探过程中验证以及查明建筑场地周围的地质结构,通过分析与比较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二)基础类型选择的工程地质论证
目前,高层建筑的主要形式是指箱基、桩基以及复合基础。第一,箱形基础。其中箱形基础的特点如下:较大的基底面积、整体性较好等特点。如果地基中的土体较为软弱以及分布不均匀的时候,此时要选择箱形基础,这种形式不仅会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而且可以合理利用其中的空部分。第二,桩基。桩基包括了钢管、墩基等几个部分。桩基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而且可以避免基坑边缘的稳定性等问题。在上覆较厚软土层的地基中比较适合使用桩基。所以要按照地基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来进行,选择有效的桩基类型。第三,复合基础。如果仅仅采用复合基础这一种形式不能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强度以及变形的实际要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此时要选择箱基下桩基的复合基础类型,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来降低承载量。现阶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采用深层搅拌桩。然而如果施工条件较为复杂,造价较高的时候,此时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促使建筑物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层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途径
(一)详细了解以及掌握建设单位对岩土勘测的要求
工程师在勘查工作开展之前,要详细了解以及掌握建设单位对岩土勘测的要求,并且要充分结合工程的用途以及载荷大小,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的制度。另外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要联系实际情况,注重资料整理、土木试验等环节,对试验、钻探施工等技术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二)工程地质勘查人员要充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勘查工作
在开工之前,工程地质勘查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勘测以及核实工作,并且要核对钻机所使用钻杆的尺寸以及长度,确保各部门技术参数满足实际施工的具体要求。在岩土勘测这一工作中,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选择合理的钻进方式。在测量高程和水位的时候,要选择黄海高程,如果条件不合适要采用假定高程,等到施工工程结束之后来测量地下水位。同时工程师要核对以及验收相关资料来确定相关数量,并且做好现场监督工作,提高勘查技术的质量。
(三)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分析数据,做好整理勘查数据工作
在整理以及分析数据之后要查明现场等实际情况,促使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检测地基处理的质量,特别是做好记录工作,认真分析相关数据,便于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整体质量。
(四)加强回访工作,查明其中的不良地质问题
为了能够促使地基的质量与现实施工条件相符合,这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检测工程的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域勘查报告不相符,此时要合理的分析,减少工程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四、结语
关健词: 工程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 地下水
0前言
整个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晌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入,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
1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 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 在很多地区已发生多起因地下水造成基础下沉和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 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 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 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 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2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晌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两者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3.1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工程勘察中,我们要注意调查了解地下水位条件及其升降变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的变化,雨季水位上升,早季水位下降,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称为水位变动带。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是区域性、渐变的,而且变化幅度较小。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往往大于天然变化,它所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更为严重。
一、为了正确评价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在工程勘察中首先要准确地测定静水位。静水位是指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稳定水位,在测定静水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或多层含水层地区,均应分层测定水位;
(2)静水位的测定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钻进过程中的初见水位不一定是静水位。一般地区每小时测定一次,三次所侧水位值相同或孔内水位差不超过2-3cm者,可作为静水位;
(3)工程勘察需要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测量一次静水位。因为静水位是相对的,它也随着地下水补给或排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当采用泥桨钻进时,为了避免孔内泥浆对含水层的封闭影响,测定静水位前应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20cm或清洗钻孔后,再测静水位。
为了解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可根据工需要进行监测,查明地下水最高、最低水位及变化幅度等。
二、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一些主要岩土工程危害有如下三种情况:
3.1.1潜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含水层颗拉细小,其渗透性弱,地下迳流差,尤其是上覆粗粒松散地层时,地表水容易下渗;
(2)当包气带薄时,毛细带接近地表,土饱和差小;
(3)地下水流梯度小或者平缓时,排泄不畅;
(4)当含水层沿水流方向岩性突然变细、渗透性减弱或遇到隔水层时,潜水排泄困难。
上述四种原因引起潜水位上升,多出现在滨海平原、冲积平原一级阶地及山前平原前缘地带。此外河流、湖塘、水库、梁道等地表水体渗入补给潜水层,也会引起潜水位升高。
由于潜水位升高引起的主要岩土工程危害有:
(1)土壤沼泽化、盐渍化、主要发生干海积平原低洼地带。
(2)斜坡岩土体产生滑移、崩塌等,主要发生于风化作用强烈的丘陵地区。
(3)崩解性岩土软化、崩解,岩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主要发生于风化残积土及强风化岩地区。
(4)导致粉细砂及粉土被水饱和呈松散状态,可能产生流砂、砂土液化等。主要发生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松散粉细砂层中。
(5)可能造成地下洞室内充水淹没;基础上浮,使建筑物失稳。
3.1.2地下水位过大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局部过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改变了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如集中过量的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的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过大而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亦相应的不断扩大;另外,工程活动如矿区疏干、降水工程、施工排水等也能造成局部地下水位过大下降。
地下水位局部过大下降引起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危害建筑物的稳定性。在两广一些隐伏岩溶地区,由于供水、排水造成地下水位过大下降,引起严重的地面塌陷、地裂。
3.1.3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严重者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低层或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当地下水位变化频繁或变化幅度大时,不仅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胀缩幅度也大。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幅度和变化规律。这对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宜选在地下水位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下,不宜选在地下水位变动带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变动带和地下水位以下,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土体从上到下,有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由小~大~小,压缩模量、承载力由大~小~大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地下水位以上部位,经长期淋滤作用,铁铝富集,并对土颗粒起胶结和充填作用,增大了土粒间连接力,往往形成“硬壳层”,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小而压缩模量和承载力增高;而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带的土层,由于地下水积极交替,土中的易溶盐成分淋失,土质变松,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由于地下水交替缓慢,氧化、水解作用减弱,加之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作用,土质比较密实,因而含水贫、孔隙比减小,压缩模量、承载力增高。
3.3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但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这里简单介绍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由于承压水头压力作用引起的垂坑突涌问题。在基坑下部有承压含水层存在时,开挖基坑减小了承压含水层上覆隔水层的厚度,当隔水层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裂或冲毁基坑底板,造成突涌现象。
(1)基坑突涌形式及其危害:基坑突涌形式主要与承压含水层的类型及其岩性有关。当承压含水层为裂隙水、岩溶水或中粗砂、砾砂;卵砾孔隙水时,基底顶裂,地下水从裂缝中涌出,使其基坑积水:当承压含水层为细粒砂层时,基底产生喷水冒砂现象。基坑突涌不但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破坏地基强度, 造成边坡失稳。故应重视防治基坑突涌。
(2)基坑突涌防治措施:首先判断能否发生基坑突涌现象。工程勘察中应查明基坑周围内隔水层的厚度、岩性、重量, 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承压水头高度, 含水层的类型、岩性等, 再根据基坑开挖深度, 判断能否产生突涌现象以及预测突涌形式及其危害。经过判断, 如果可能产生突涌现象, 则需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防治突涌可以考虑两个方案①控制基坑开挖深度, 使基底隔水层保留不致产生突涌的厚度;②在基坑设置排水孔, 降低承压水位, 减少承压水头压力。
关键词:岩土工程建设;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岩土结构特性;地质参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2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4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71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为岩土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并能够帮助工程建设方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与措施,避免不良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施工及未来的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因而是岩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先行环节。基于此,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并结合现代化勘察设备与手段,针对岩土工程项目的建设区域岩土结构特性、相关地质参数等进行采集和分析,科学地对区域内岩土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指导岩土工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施工技术的合理选用;另一方面为各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防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支持,是岩土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岩土工程勘察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所应用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涉及地质、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原位测试、取样、钻探以及室内试验等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地质条件、测绘资料等合理进行选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获得的勘察数据与资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岩土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不合理施工所带来的质量隐患、安全隐患、成本浪费,提高对地质灾害预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中现存的主要技术问题
2.1 岩土分类、描述缺乏准确性
由于自然界中岩土生成与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因而所形成的岩土类型也各不相同,对不同特征的岩土进行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对于岩土工程勘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国相关规定中对于岩土分类描述也提出了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但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仍存在着岩土分类、描述资料缺乏准确性,勘察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而失准或错误的分类与描述很可能会对岩土工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相关技术的选用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出现。
2.2 勘察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许多岩土工程项目开展初期,由于对岩土工程勘察及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勘察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于勘察工作的目标并不明确,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许多工作内容的开展缺乏必要充分的材料依据,导致勘察工作开展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许多分析由于材料数据不足,导致分析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不高,严重影响着岩土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尤其对于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条件勘察分析不到位,更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严重的危害与损失。
2.3 野外勘察工作安排存在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并且可能会涉及各类不同的复杂环境条件,这也都可能会对勘察工作造成影响,需要在勘察工作开展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并能够在出现情况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变化与调整,这也增加了工作安排的难度与复杂性。在实际的野外勘察过程中,仍然存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临时应对能力不足导致的工作安排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加之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导致了勘察工作整体的开展效率不高,许多勘察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条件制约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使得勘察数据资料等真实性与可靠性受到影响,而部分单位或个人出于解决成本或个人利益考虑,可能会对野外勘察工作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人为简化,如减少取样数量,这就更加影响了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2.4 勘察技术方法选用缺乏合理性
由于现代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较多,各种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条件与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合理地进行勘察技术与方法的选用,从而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然而现阶段我国许多岩土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合理运用勘察技术方法的问题,如为节约成本盲目选取经济性好但与工程实际不适合的勘查技术,为求方便一味采用便携式设备进行勘察,盲目根据经验进行技术手段选取而忽略实际地质条件,这些都会导致勘察结果数据准确性的降低。此外,由于对勘察设备装置等缺乏有效的养护,使用勘察设备装置时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岩土取样后不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试验,对于各类测量仪器不按照标准进行校对,这些也都会影响到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并可能造成勘察设备装置的损坏,也无法发挥出其对于岩土工程建设的积极指导作用。
2.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缺乏规范性
勘察报告作为勘察工作的总结性材料,保证其书写的规范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实际的岩土工程项目中,书写不规范的勘察结果报告依然十分常见,在报告的内容中,编制人员由于对工程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未能明确岩土分析的重难点,导致忽视了对于设计与施工的建议及相关问题分析,并且严重缺乏分析数据的综合能力,未能将勘察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勘察结果报告中出现许多漏洞。
3 造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3.1 对相关规定理解片面、不到位
我国目前在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如《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在规定中明确给出了相关勘察费用收取和业务承揽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市场的规范性管理。然而由于许多项目的建设方与施工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对于相关规定中的要求理解十分片面、不到位,不仅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资源不足,并且急于获得勘察最终报告,而勘察单位未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发展空间,不得不投客户所好,使得勘察工作工期被一再挤压,而为获得客户资源又存在着不合理降价的行为,使得实际工作资金十分紧张,这些也就导致了一系列勘察技术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勘察工作队伍专业性不足
部分勘察单位在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十分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使得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不到实际的工作需求,现场勘察作业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加之责任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地约束自身行为,工作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对于勘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甚至放任一系列地质安全隐患不管,这些都会导致勘察质量的降低。此外,由于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也使得勘察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制约着勘察技术水平的发展。
3.3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部分勘察单位由于观念守旧,发展模式更新缓慢,在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十分滞后,缺乏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也无法实现勘察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内部工作人员态度散漫、工作不积极,缺乏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意识,现有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够严格,许多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到位,为勘察工作中各类技术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4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4.1 着力提高岩土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探结果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成为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重点。首先,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为分析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参数依据,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其次,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受力环境差异,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岩土体是非均质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测试结果应具有代表性。
4.2 加强勘察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勘察工作队伍是执行勘察工作的主体,因此,勘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勘察工作的质量,要想有效地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应该着力加强勘察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勘察队伍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针对一些拥有多年工作经验,但整体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对现代化勘察设备与技术掌握运用能力不足的老技术人员,应采取长效的专项训练,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现代勘察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与评定,以准确把握其能力素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的共同运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以此来实现勘察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4.3 加强现代工程物探技术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工程物探专业利用如电磁波理论、弹性波理论等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开发出了与物探方法配合使用的具备数据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身的物探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廉、信息量大等优点。这些物探方法以及设备的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勘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与传统的钻探方法相比,工程物探技术对场地、地形条件的要求较低,花费的时间、费用也较少,且具有良好的勘探精度。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可以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综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男.关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5,(4).
[2] 吴远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问题和处理措施探析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岩土;危害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②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③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2.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2.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③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④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3.2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2)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3)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