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模糊数学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41

导语:在模糊数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模糊数学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

我院2010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115人。

1.2设计实训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及临床真实工作过程设计训练内容及流程。实训学时8学时。

1.2.1训练内容

工作准备(更换洗手衣、戴口罩和帽子)手术人员无菌准备(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无菌器械台的准备、手术的摆放、无菌器械台的管理及术中配合、协助手术人员消毒铺巾、手术后的整理等。

1.2.2操作流程

①器械护士实训项目:器械包、布类包的准备自身准备(手臂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无菌器械台的管理协助消毒铺巾术中配合与术中的无菌原则手术物品的清点(开腹前、关腹前、术后)术后器械的整理。②巡回护士实训项目:接手术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口述)配合麻醉(口述)安置手术手术物品的清点(开腹前、关腹前、术后)协助消毒铺巾术中观察,送手术病人回病房(口述)术后整理。

1.3实训方法

1.3.1准备阶段

①角色扮演分组:学生自愿结合,每组4人,分别扮演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手术者、手术第一助手。②场景准备:模拟手术室———包括更衣间、器械敷料间、无菌洗手间、手术间。手术间含手术床、无影灯、输液架、麻醉机、器械台、各种器械包等真实手术用品,按手术室要求合理摆放。

1.3.2实施阶段

①教师角色扮演示教:按临床真实手术室工作流程进行演示。②学生小组合作性练习:学生按角色扮演小组参考教师的示范分别扮演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手术者、手术第一助手进行演练,一个流程结束后交换角色练习。由于所需时间较长,课后开放实训室让学生反复演练。

1.4评价方法

1.4.1组内成员及组间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在每次情景训练结束后,组员之间进行评价,相互找出存在问题,小组间相互找出优点与不足,以免重复发生。

1.4.2教师点评和小结

各组学生表演完毕,在组间互评后,教师当场点评学生的表演内容和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4.3技能操作考核

技能考核参考教师自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考试。考核按操作流程进行打分,要求动作规范,符合无菌操作原则,全体学生均由同一组教师严格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

1.5教学效果评价

实训结束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回收率100%。

2讨论

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良好的学习

环境和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功的外部条件[4]。采用综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实验教学设备及物品真实,与临床一致,将学生置身于手术场景之中,体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价值,增强了做好一名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因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通过角色扮演,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模拟手术室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作为表演者,按照真实的手术室护理流程进行工作,并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充分展现自我,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2.2提高了学生手术室护理的综合能力,强化了无菌观念

情景模拟教学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6]。多年来在手术室护理实训教学中采取的传统片段教学方式,使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很难短时间适应手术室护理工作,动手能力差。而综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完全模拟临床真实手术室工作流程,使学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分工与配合、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有了整体把握,较系统地掌握了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自信心,缩短了与临床护理实践的距离,为顺利进入临床手术室的实习奠定了基础[5]。同时,综合情景模拟训练提供了一个与临床手术室相同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必须按照临床手术室的护理流程进行工作,时刻提醒自己处于临床工作状态,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强化无菌观念[2]。

2.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综合

第2篇

关键词:中外学术论文摘要;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59-02

前言

摘要,作为一种学术体裁,其主要功能是迅速而准确地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摘要以其内容的客观性和信息传递的精确性而著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摘要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和“客观”,因此,一些模糊限制语便出现在摘要语篇之中。模糊限制语是指“有意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家拉科夫于1972年在他的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由于人们一贯关注学术语篇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忽视了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修辞作用,而对于摘要中模糊修辞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深入理解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和语言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摘要语篇中的分布状况、语用功能和文体风格,以及中外学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的异同和原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摘要语篇中的模糊修辞,增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为更好地开展ESP教学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Swales学派的IMRD结构作为分析语料中摘要宏观结构的参照,即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分为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语步。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由Varttala划分的以下五类词汇形式的模糊限制语:认知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二、结果与讨论

(一)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分析

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讨论语步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引言和结果语步,而方法语步中模糊限制语的密度最小。这主要是由于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的。从功能上看,引言部分主要是引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语步中,作者通过评述该学科内前人研究的成败作为切入点,阐述其论文研究的目的、动机以及核心内容。在评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时,作者除了使用一些像“few”、“little”等属性模糊限制语来暗示读者以往研究的空缺外,还使用了一些像“neglect”、“violate”和“inadequate”、

“outdated”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谨慎地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间接地表达了该领域仍需大量的科学研究,还暗示读者本项研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语步是论文摘要中最客观的部分,是对研究所用到的实验、数据、方法、程序进行精确描述,为下文新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提供依据,并不涉及对实验结果的推论。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这一语步中的出现频率最低。

结果语步的作用是展示研究结果,要求作者对其研究结果作真实、准确的描述,因而拒绝大量模糊限制语的存在,只是使用少量像“re-examine”、“re-observe”等带有前缀“re-”的表示反复意义的行为动词和像“show”、“reveal”等表示客观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表明研究结果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无数次实验,在对客观事实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显示了新的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讨论语步是学术论文摘要中最具有主观性的部分,是作者在完善和拓展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论断。在这一语步中,作者大量使用一些像“interpret”、“argue”、“suggest”等表示诠释和推论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阐释和捍卫其研究结果,力图说服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接受其新观点。与此同时,作者还大量使用一些像“perhaps”、“probably”、“possibly”等表示可能性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谨慎地表达自己新的学术观点。这类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帮助作者以更精确的方式表达其尚未被确立的科学论断,而且可以帮助作者在日后新论断证明有错,遭遇反对时避免承担个人责任。此外,一些像“implication”、“application”等“显性”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讨论语步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此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明确地表达其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从而使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意识到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其对于该学科的贡献。

(二)中西方学者在其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

经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与统计,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在其撰写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明显多于中国学者。这表明西方学者善于使用模糊修辞来帮助其精确、严谨地表达学术观点,而中国学者则不太习惯使用这一语言策略。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低。此外,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对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中国作者,他们使用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像“prove”、“demonstrate”、“report”等行为动词,像“assume”、“think”、“believe”等推论动词,还包括像“appear”、“seem”等感官动词。相比之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涉及像“show”、“suggest”、“propose”等这一类行为动词,而像“believe”、“seem”等推论动词和感官动词却没有出现。

从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看,西方学者对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国学者。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大量使用了一些像“novel”、“innovative”、“new”等具有肯定意义的态度型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强调其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而这类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却不曾出现。此外,在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像“rarely”、“slightly”等降低语气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像“meaningful”、“good”等情态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也有像“hypothesis”、“assumption”等推论型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发现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了模糊限制语在摘要各语步中不同的出现频率、语用功能和修辞风格。不仅如此,中外学者在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体现着其特有的人际功能,既帮助作者准确客观地反映其科研成果,又使其表达了谦虚、礼貌的态度,营造出与读者以及其他学术同行对话的空间。期望本文能丰富ESP教学研究,为学术英语写作和跨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M]. Am-

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 1998.

[2]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

ic of Fuzzy Concepts [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183-228.

[3]Meyer, P. G. Hedging Strategies in Written Discourse: Stren-

gthening the Argument by Weakening the Claim [C]//In Mar-

kkanen, R. & Schroder, H. Hedging and Discourse: Approa-

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

ic Text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7.

[4]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

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7(1):58-78.

精品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