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教育

时间:2023-03-24 15:08:42

导语:在化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教育

第1篇

1、以情育情,发挥教师主体性,学生主动性

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重要反映。健全人格应具有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客观理智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才能在学习之中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有差别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意承认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通过教师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学生。

2、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中贯彻情感教育

创设学习化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和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于积极`肯定情绪想联系的个性倾向。毫不夸张的说,情感是化学教学中的剂,兴趣是化学学习中的催化剂。学生对社会热点有一种新鲜感及了解内容的强烈欲望,因此要把握好理论和社会的联系,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全面发展和变通走向。人的任何心理过程和行为总是带有某种情绪色彩,对人的环境应起着这样和那样的作用。所以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情景设置中应考虑到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心理压力大,耐挫折能力弱;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差;学习目的性模糊;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心理疏导。所以在情景设计中应该指导他们学习的目的情感符合社会的需要、明确社会价值方向,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而设计情景完成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动力。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化学素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也能将化学教育发展为一个新的。在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直觉的情感体验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感。

3、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巧妙的组织讨论教学

陈景润说过这样一句话“首先应该有自信心,没自信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在化学的教学中课堂问题与讨论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发言讨论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并积极鼓励这一部分学生的讨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求教师以指导的形式组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练习和提取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问和答的过程中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改善课堂环境或以分组形式或以坐位形式来进行生生交流,使教室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乐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讨论能力也是学习化学疑点和难点的一个方法。

4、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教育尤其注意农村化学教育

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科技的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广大农村中的化学教育,本着实验少、实验难的观点,在生活中谋求基础实验或叫生活实验。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出发,才会对问题情景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教育之中找到适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二、实验部分教学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载着我们的行为,教育心理学曾用性格差异来划定学生发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我们的化学教育要用情必真,实验要用情必慎。陶行知说的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在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1、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第2篇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ACS)提出了绿色化学口号。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它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实践,是指设计和研究没有或者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始端就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主张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实现预防污染。

    2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地球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今天,追求“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和生活价值的必然选择。绿色理念所倡导的利益,是护卫人类合理繁衍生息的一种正当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长远利益。基于此,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表现。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将进入企业。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环境素质,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运用环境知识来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重视环境、懂环境、治理环境的人才,这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未来人必须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途径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劳动者,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势在必行。必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从当代人类与未来人类关系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绿色意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绿色意识的一代新人,使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环境知识、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成为社会的“绿色公民”。

    3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具体做法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例如废水废液、废气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思想,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技能。

    3.1在演示实验中实施绿色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化学演示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的规范化操作和环境教育的最直观的教育。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

    3.1.1准确、规范地演示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操作中,即使是仪器的存放也应该正确有序。例如,胶头滴管应该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烧杯中,而且一只烧杯只能放一支胶头滴管。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在教室中做有毒有害气体的演示实验。若做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就必须要有尾气处理装置,确保这些气体不扩散到空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演示实验结束后,残余的药品在继续反应,产生有毒的气体,甚至造成实验事故,所以应该妥善处理。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不能随意倒入废液缸,特别是同时演示几个实验时,应考虑到废液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如硫化氢的水溶液和亚硫酸反应后的液体不应和强酸混合,否则会产生气体污染环境。只有教师做到了演示准确、规范,学生才可能操作准确、规范,也才能使绿色教育落到实处。

    3.1.2推行绿色实验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途径在分析化学分光光度法测定有色溶液的浓度,用高锰酸钾溶液来代替“磷的比色测定”这个实验,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的,现象明显,操作也简便,且用高锰酸钾整个实验过程无毒、无污染而且用过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后可以再利用。

    3.2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实施绿色教育教育学生在头脑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4R”原则即拒用危险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回收使用来考虑和如何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环境效应。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实验后的处理都能充分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的发生。

    3.2.1在预备实验计划中思考绿色实验高职的学生已有了在中学获得的实验技能,也形成了一些实验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并思考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尽可能使用少量试剂、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或排放,并将此做为预备实验计划是否合格的标准。

第3篇

(一)美育的源头及发展

美育一词产生于西方,是审美与教育的合称。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加通才给美学命名。他创造了一个新词“Aesthetica”去称谓这门学科。[1]在中国,早在孔子就提出了并建立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态,继而孟子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共同的美感问题、人格美的培养问题、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到了近现代的,他认为“美育是世界观教育的唯一途径”。[2]

(二)审美教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发掘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话题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其审美话题可细分为十类: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化学实用美、化学科学家的思想美和人生美。

(二)化学教育的审美性

对于美育的传播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进行美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在追求化学美的同时,美育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中。教学内容美表现为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内容的新颖性;要注重教学内容内在的有机结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在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时,也愉悦的享受课堂的多姿多彩。由被动化主动。教学结构美。主要指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教学过程有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是教学结构美的核心。这样让繁杂的知识系统优化的排列在一起,由浅到深,由简到易,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带来美的享受。教学情感美和语言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对于美的事物会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要带有感情和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了解学生,寻找闪光点,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化学审美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原则。指要把逻辑分析能力和感性、认知的情感活动相结合,不被一单方面所牵绊。在逻辑推理下的结论的辅助下,发挥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对事件进行再创造,不单只局限于形象化的材料,也可根据感官世界和日常经验所得,来进行判断和重组。

第4篇

一、化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1.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更主要地承担起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创新知识的提供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者的角色。

在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一些新鲜别致,又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提出“如何处理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出循环使用,再去还原氧化铜,点燃做还原氧化铜的热源等方案。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当然,在创性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仍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知识,能力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能力提供创新知识,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创新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充电”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教师,不要只是做“书生的教育家”或“经验的教育家”,而是要做有胆有识的“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具有开拓和创造性能力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不能满足于自己所学所教的那些有限的知识。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如不善于学习、思维僵化、孤陋寡闻,不但会误人子弟,自己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1) 利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实验的探索性和实验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化学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但有必要设计一些创新实验活动,而且更应该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还原化学本色,提高化学创新教学水平。这些创新性研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从事化学学习与研究,指导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念,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这一结论时,可做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3)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里品质和创作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在适当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做一做,检测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2. 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理知识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是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道路。学生在自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接受能力的层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个性发挥,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

(2) 增加表象储备,培养创造思维

多媒体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信息,不仅能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合,而且使其能进入形象的世界,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知。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力创造力。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好活力。

3. 化学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场所

设置作业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注意切勿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要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研究探索性的习题,学生的解题热情才会调动起来,才能够把化学学好。

三、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教育中后进生与优等生平等。

后进生是指一些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很有创造潜能的天才。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后进生与优等生同样都有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一蹶而就。

在日常教学中,应从基础教育入手,做到“润物细无声”。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要帮助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就有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第5篇

虽然化学学科帮人们解决如此多的问题,但化学学科仍旧被冠以后继乏人,声誉不佳,吸引力不强的帽子,许多人将环境污染,化学灾难等都“归功”于化学,化学学科由此被边缘化,变得越来越受冷落。有人竟然认为化学在未来有可能被消解,有机化学将加入到环境科学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化学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不受欢迎的现象。美国化学家认为:化学应当拥有自己的中心理论。

造成大家排斥化学学科的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许多化学工作者只关心自己的研究,并不重视对自己学科进行宣传,对于后人的培养也比较疏忽。许多言论都对化学学科有不公平的论述,对于这些公开诋毁化学学科的言论,许多化学家也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也为化学学科正名。还有许多其他学科的工作者也曾这样评论过:交叉学科埋没了化学学科的形象,作为重要的中心科学,如此不受重视,化学家并未对其作出强烈的反对,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这种谦虚的美德才造成化学变成落日科学,无法吸引优秀学生。作为专业的化学工作者,应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对化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作出系统的总结,然后通过集思广益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解决方案,从本质上解决化学学科所存在的不良问题。

2化学学科的改革

我国化学基本课程目前还存在很多与当今科学发展不符合的地方,这些都造成化学学科的内容体系和普及受到了影响,需要作出修订和调整,只有对化学学科做出相应的整改,才能使这门学科担当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当今的化学学科教育已经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许多的教学问题出现在化学学科教育中。要对化学学科进行改革,就应当改变其课程的陈旧内容,对学科中与现代化学脱节的方面进行摒弃,将课程的内容精简和压缩,不要过分强调其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才能吸引大量优秀的青年投身化学学科事业,为化学学科做贡献。

所以,构建化学学科新的课程体系需要带着全新的思路,做出更好的顶层设计,超越过去完成新的化学学科要求。在解决化学学科存在的内容陈旧,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时,就应当在改革化学学科的课程体系上下功夫,多与国外的化学教育学者交流,吸收他们先进的成功的工作经验,使化学学科在其领域真正发挥它的支撑作用。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89-01

1 绿色化学教育体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教育已纳入化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教材之中。解决化学污染,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需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点带面,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二是见缝插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三是学以致用,用绿色化学观点改进中学化学实验。

2 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2.1以点带面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教师可以以点带面,介绍环境污染及其危害,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例如:在讲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先让学生阅读“图4-19空气质量日报”,并由学生相互讨论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严重性。进而有的放矢地讲述了世界环境污染最著名的“公害”和“十大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

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出绿色化学的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量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卤素”中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中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2.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在新课标化学教材中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用绿色化学观点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又一重要的教育方法。同时,实验又是绿色化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实验,使其向无污染方向发展,这是当今中学化学实验的发展方向。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1)发展微型实验;(2)改进实验及仪器装置;(3)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

2.3.1剂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减少污辱源

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即对一些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药进行限量。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危害性极大。本人曾对学生进行过关于化学实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2%的学生认为做化学实验不安全;对于一些有污染的实验,约有46%的学生表示不想做。可见常规实验的不足,因此,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能减少中间生成物的转移过程和试剂在器皿中的附着量,从而减少实验中的“三废”。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2.3.2改进化学实验,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总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程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指明了药品浓度,有些实验没有指明药品浓度,对许多涉及药品浓度的实验探索和改进,既节约了药品保证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如铜与稀、浓硝酸的反应,教材中都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按教材中做,不仅浪费药品,而且产生释放出NO和NO,等有害气体。实践中可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合并,利用废医用一次性注射器作实验仪器,拔掉针头,按上橡胶塞,药品是浓硝酸、铜片和NaOH溶液。

2.3.3实验操作规范化,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全国的中学每天在做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课本中都没有明确给出限量,如果把药品规定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特别是像制备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乙烯乙炔的制备实验等,往往会毒化教室,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减少化学实验污染以及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紧迫性。通过相应的试剂将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污染物地排放。

上述重点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习题教学及实践活动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思想 培养策略

The chemistry idea education should be infiltrated into the junior chemistry teaching

Ye Jianfang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elucidat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emistry idea in brief and also offered the strategy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hemistry idea in the junior chemistry teaching, hoping to deliberate with the craft brothers.

【Keywords】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hemistry idea Culture strategy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人的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化学,同样肩负着这样的重任。在初中化学启蒙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主动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外,还应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化学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形成科学观点,掌握科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广泛、更深刻、更持久、更有利。为此,笔者在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几种化学思想,并就其培养策略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旨在对素质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行们商榷。

1.化学思想的内涵。化学思想是人们对客观物质及其化学变化规律的最根本的认识,是化学家认识世界、解决化学问题的原则、方法的总和,化学思想是科学思想在化学方面的具体体现。化学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

1.1 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探索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奥秘的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撰文指出,20世纪的化学有三大理论成就,其中之一是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初步认识了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规律。20世纪的化学理论研究成果也表明,反应动力学、合成化学等的研究都是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是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思想进行设计和研究的。化学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和发明,都是在这一化学思想指导下实现的。例如,人们发现硅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于是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合成了性能优异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同样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人们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结构,制造出形形、功能奇特的合金材料。

在人类研究化学过程中,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学习和研究化学时我们就应当形成“结构相似的物质性质相近,结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我们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1.2 物质运动变化的化学思想。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在化学科学发展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而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人们在化学研究中形成的这些认识升华为物质运动变化的化学思想,指导着人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有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化学思想,我们就不会用僵死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化学思想,我们就会关注环境对体系的影响,关注外界条件对事物变化的影响。

1.3 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思想。在理论化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已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共识。任何化学理论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验检验才能得到认可,在得到认可之前,看似完美的理论都只能是假说。例如,人类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玻尔原子模型、元素周期律等化学理论和原理的产生,无一不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基础之上的。从300多年前,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再到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成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从此,质量守恒定律才被人们所认识。

掌握“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唯一标准”的化学思想,我们就能客观地看待物质世界,科学地应用化学理论解决化学问题,我们就能重视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唯一标准”的化学思想,我们也就会重视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坚持实践与理论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

1.4 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化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化学服务于社会生活,化学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化学科学的发展中,化学家们在合成新物质、制备新材料满足人类生活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十分关注化学科学成果的应用对环境、特别是人类生命的影响,并致力于研究环境友好的化学技术,致力于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化学方法。化学科学发展中产生的绿色化学技术、原子经济化技术等都是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的充分体现。

2.在教学中进行化学思想教育的策略。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观点。其中,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化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注重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等策略来帮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

2.1 在化学史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思想。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选择典型的化学史料进行化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思想。

化学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发现、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化学家智慧火花的闪烁,都闪烁着化学思想的光辉。例如,元素周期律、等电子原理、相似相溶原理的发现,充分体现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化学思想;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思想;燃素说的破灭和氧化学说的建立、惰性气体改称稀有气体等,充分体现了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唯一标准的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史教育,就能够让学生从化学发展历程中深刻认识和体会化学思想,认识化学思想在化学科学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第8篇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和食品等专业的大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公共基础专业课,它涉及的学生面较广,对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很现实的教学基础。同时无机化学的教学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担和启发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过渡,因此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然而近年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学效果也越来越难于保证。刚进人大学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生生活,常常表现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欠缺,这反映当前教育对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一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尽快完成从中学基础知识学习到大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转变。所以,如何做好中学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过渡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就成为中学和大学化学教学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中学化学教育和大学化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描述不够准确

中学化学教学始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点的严密性、科学性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教辅材料及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化学基础知识的科学性偏差。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导,影响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电子层数较多的原子半径总是大于电子层数少的”。这一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这些问题在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上往往都很少有确切而较深入的专题阐述,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出了上述那样的结论,再经过长期的传承,这些结论变得理所当然了,也很少有人再去质疑。再如,对cl2分子形成的描述包括:(1)2个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一本文由收集整理个氯原子核对另一个原子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即2个氯原子之问的异性电荷静电吸引力;(2)2个氯原子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核和核之间的排斥力,即2个氯原子之间的同性电荷静电排斥力。合理的描述为:当2个氯原子成键,原子间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和吸引力相当,处于稳定状态;当氯原子问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当氯原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总表现为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可见,中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出现科学性偏差,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学化学偏于注重基础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从内涵和外延2方面去把握,容易产生科学性偏差。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科学性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做出适当的调整。

1.2 不同的教育目的造成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不顺利

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中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为主。中学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比较淡薄,能够经常注意到教学衔接的不多,平时又很少相互交流。同样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到中学听过课,对中学新课程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由此看来,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对学生将要学什么或已经学了什么了解甚少,在教学中又不考虑中学与大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必定会让学生感到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之间出现断层,难以顺利地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学与大学不同的管理模式,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从主观上影响了教学衔接的开展。

1.3 不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的衔接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表现在基本化学事实少,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有的不要求定量表述,联系实际过少,然而对基本概念的要求过高。过多地追求严格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化学计算要求高,过分强调其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2)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3)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确定的东西,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而且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化学教育以化学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讲解为主,主要是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中学基础化学教育之上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 做好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1 教材的及时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体。不少教材的编写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线,过分强调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对于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和开拓精神强调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此教材的编写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旧框架和旧结构,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和反映化学前沿领域的新成果补充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更新教材内容,使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学化学教育仍然是应试的,尽管这一前提无法改变,但是可以将一些新题型加入到考试中,例如一些比较主观的题目的引入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积累的知识进行解释,自圆其说即可。这样能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视野,使学校,老师和学生3方面都重视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时代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尽管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则是化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多组织教师交流、进修,更新参考书籍。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大学化学教材,了解大学阶段学生学什么,面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深化化学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大学教师也应该系统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应首先复习中学化学内容,随后指出中学化学知识的局限性,接下来通过大学化学教育去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充分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可以和中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交流,使中学教师能深入地了解高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与中学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使2者的衔接更加顺畅,也可以缓解高考造成的巨大压力。

2.3 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去向。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中学阶段,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方法称为“填鸭式”、“灌输式”。教师会把所有可能考试的知识点讲到,学生的思维被大量的题目以及标准答案所禁锢了。然而,大学教学包含的信息量大,仅凭借在教室里读书是难以做到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新型学习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此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由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过渡,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第9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化学实验;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养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通常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艺术美的鉴定、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全面健康成长。在中学阶段,美育教育是使学生对事物有认识美、感受美,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追求等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应率先体现美的启蒙性、先导性、适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把美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

1、让学生领略到化学仪器的外形美

各种仪器外形有异,应用不同,但都酷似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因此教学中,在向学生介绍仪器名称、用途的同时,让学生对每一种仪器进行观赏、领略到每一种仪器的外形美,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仪器的美凝结着无数化学工作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创造精神,是一种美的创造,利用它,鉴赏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2、让学生感受到实验装置的形式美

实验装置是否美观大方,是教师审美情趣高低的表现,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实验装置安装外形美,做演示实验装置时,教师要选择洗涤干净、大小合适,比例相互协调,搭配合适的仪器,在实验装置上要装配紧凑、稳定、高低适当,错落有序,大方得体,使学生感受实验装置的整体和谐之美。

3、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操作美

实验过程最容易诱发学生的美感,因此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操作不仅要严肃认真,程序规范,一丝不苟,操作熟练,动作灵活,符合最佳程序,使学生感到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似艺术表演,赏心悦目,以熟显美,而且要实验现象鲜明,结果准确,真实可信,以真衬美,使学生体会美的享受。

4、让学生观赏到化学变化的美

化学实验过程中常随着鲜明的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溶解、气体逸出和吸收,体积膨胀和缩小,颜色骤变和消失,具有瞬息万变,色彩明快的特点。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准确反映出自然界物质问相互反应的规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科学美的直观感,鉴赏到化学变化之美,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设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