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48

导语: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

第1篇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既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符合媒体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符合学科的特点。

虽然在观念上达成共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而言,圆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顺利把学生推向市场,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缺少政府财政性投入,同时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尚处于起步阶段,举办方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因而对于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比较慎重。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这些设备资金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百万元的投入,因为投资的限制,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是实践教学中的一大硬伤。

实验设备不足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实验室,但是因为设备数量有限,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五六个乃至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当前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实践教学中的又一障碍。

从师资上看,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老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中间除了第二类是真正有新闻实践经验的老师,其它都缺乏实践经验。而从媒体转入高校的老师所占比重很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讲操作性的问题时都会心里没底,只能讲理论课。即便勉强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也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过于被动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按照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实践时间固定、集中,学生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安排的实训项目。此外,由于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多数学校的实验室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如果在固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实训内容,课下也不能随意使用机器。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设计好的实训项目,自主动手拍摄、剪辑的机会并不多,这使那些有能力、有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拍摄的同学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出路的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尽可能的使实践教学和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实验教学、采访实习、摄影摄像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环节,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等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做到了专业实习不断线,实践教育不断线。除了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外,在一般课程讲授中也要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方法的更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必须将实验、实习放在重要的地位,除了合理安排实验课时外,还应将实践带入课堂。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校内实践平台

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有先进齐全的硬件设施。

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校内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力度。事实证明,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的多少和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扩大校内实践平台。比如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电视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可以构建起一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开放的校内实习基地。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相对真实的新闻工作环境,这种学习方式便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实践功能,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三)建立实习基地,开拓校外实践平台

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将学生放到真正的媒体环境中进行锻炼,各大高校普遍的做法是与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随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传统媒体也很难容纳那么多的实习生,况且独立学院名气小,在和一本、二本院校抢占传统媒体实习基地资源时并不占优势。因此,我们除了尽可能努力的争取传统媒体作为实习基地外,还应该让思路更开阔一点,努力发展新兴媒体和相关媒体产业为实习基地。例如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网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元的媒体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又有利于独立学院开发新的特色专业,增加教学内容,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而且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实践的自主性。

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诸如校园DV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总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作激情,营造一个重创作、重实践的校园氛围。

另外,摄像技术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可在课后或节假日有组织地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学习完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与制作课程之后就可以在课外时间在所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电视节目的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优秀电视作品和优秀人才的发掘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一来,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行购买设备,组建摄影协会、影像工作室等社团组织,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自行创办网络电台、新闻博客(播客)等自办媒体,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要积极鼓励这些工作室或自办媒体面向市场,承接各种影视制作工作以及广告业务。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打造宽大的实践平台,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以后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五)引进专业媒体人员,专业教师进入媒体“轮岗”

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首先应该是教师。广播电视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殊不知,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教员通常要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全美五大最佳新闻院校的教授,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历。

为了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适合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的媒体人中聘请教师,同时,也要创造机会,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

从电台、电视台、报社或网站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媒体人,不仅能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甚至还能通过这些专业媒体人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帮助。

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旨在让媒体从业经验不足的新闻专业教师,在新闻第一线增强新闻业务的动手能力,感受媒体的竞争态势,从而改进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第2篇

1 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传播方式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传播相结合,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将在40年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们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多,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多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台借助网络,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电视网络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资讯,人们不仅可以获新闻文章和视频,获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京奥运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奥运会实况。

而且,电视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总是第一时间将世界、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显眼的位置,同时设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滚动最新新闻,方便观众阅读。而且有的观众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将自己身边的信息已最快速度发送到网上。这种方法被很多电视台使用,在增加电视台点击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的关注度。

1.2 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录制、发射播出和接收过程中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很多电视台所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编码,形成数据处理文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声音和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开辟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天地。在处理影音文件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这样处理后,信号处理链路基本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音频的传播方式达到广播的级别,而且数字视频压缩的比例也大大减小,达到无压缩级别。这样的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有了质的提高,而且目前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信号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信号传播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电视频道专业化、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线电视的普遍,人们家里的电视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省市卫视,甚至县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多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孕育了专业的电视频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频道,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频道,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我国就有几十个新闻频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发达的经济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经营好主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影视制作和网路传输等产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产业。比如我国知名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诚勿扰》、《一站到底》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都是注重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电视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电视台要转变思想,要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其它电视台的经营方法,拓宽经营渠道,要利用多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的方法,改变原先只是依靠广告费推动电视台发展的思维。

2.2 注重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传播的规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需解决,而且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媒体,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对那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比如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问题。而且有的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缺乏实质性操作,并不会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观众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者,在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制约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要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使电视台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生活。要增加与观众互动,建立健全电视台的反馈制度,可以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观众沟通。

2.3 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大媒体”意识,面对国内媒体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发展趋势,为了占据主动权,[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向专业化新闻频道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而且,电视新闻传播要注重培养各式人才,比如记者、编辑等。对于我国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这样的实力,开展24小时新闻直播。同时面对我国部分新闻频道名不副实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时效弱、新闻重复等现象。

3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正确的对策。要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要增强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树立“大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的新探索、新对策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张彦一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电视主持人如何提升素养,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知识功底、思辨特质、文化品味、品牌气度、和谐传播等五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述深入,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4篇

一、纸媒、广播、电视形态的更迭 

回溯到笔者的青年时代,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国内的大众媒体都是独立的、功能区分的界限清晰。首先出现的媒体类型是报纸,每天都可以买到,然后广播出现了,用专门的收听设备收听。大多数家庭把收音机固定放在客厅或厨房。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出现,广播的便携性逐渐提升,收音机被收听者随身携带。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广播接收装置也被大量安装在汽车中。传统大众媒体最后出现的是电视,作为一种固定观看的设备,每个家庭都有一两台电视机。1967年,英国开始有了彩色电视,随后变得越来越流行和普及。 

大多数人对媒体的使用取决于每天的时间表和日常的工作和休闲模式。英国人使用媒体典型的方式是:在早餐餐桌旁读报纸,在上下班的火车或公交车上阅读,午餐和晚餐时也会读报。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收音机,其他收听场所包括开车上下班的途中;居家主妇、工厂工人把广播当作做家务或工作时的背景音乐来收听;在商场,广播普遍被作为环境音等。电视则需要专门去观看,多数英国家庭傍晚时全家人一起坐在客厅,收看直播或节目单上的固定电视节目。 

20世纪70年代,更多的技术发明使今天意义上的广播和电视受众概念确立起来,他们选择的权利开始显露。收音机开始有录音功能,电视机也开始有录像功能。这些新增的功能让听众和观众能够把正在播放的节目录下来,过后再重放。人们不需要被迫调整日程去适应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而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选择收听或收看。今天看来,这个很小的进步也十分重要,这些设备不仅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內容,还可以通过它们收听或者观看那些并非来自电台和电视台的音视频内容。例如:听众可以播放喜欢的音乐卡带,而不是听广播里的直播音频流;那些观看直播电视节目的观众,也可以在电视机上看电影录像,甚至观看自己录制的家庭影像。 

二、什么是“新媒体” 

过去的30年间,数字科技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受众的权利。接下来登场的新技术——计算机,包括计算机化的电台和电视接收终端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上互通互联。所有旧的媒体形态都被整合到计算机化的终端上,我们将其定义为“新”媒体,尽管这种命名并不十分准确。 

首先,数字技术强化了“新媒体”的感觉,主要指媒体形态在呈现方式和使用上的融合。你可以在电脑上读报,可以在计算机或电视机上听广播,同时还可以接收到所听节目的画面信息。这就需要有一种录制或抓取音视频信息的网络工具,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发的数字播放器iPlayer(爱播),可以点播广播或电视节目;在电视上,可以使用SkyPlus(天加)录制播出的节目内容。人们也可以在电脑或电视上观看电影或播放DVD。 

其次,强化“新”媒体感觉的数字化技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微型化”。包括电池技术在内的诸多改进使计算机更加便携和小巧——如iPad(苹果公司研发的一款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一直以来报纸的读者可以随处携带报纸,过去的50年间收音机也几乎一样便携。然而现在你仅需要带着自己的接收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看电视直播或看电影。 

最后,借助新技术,互联网制造了真正的“新媒体”——这些网生内容多数模糊了私人和公共传播的界限。除了电子邮件、短信、Skype(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还有社交网络,如脸书(Facebook)、微信、博客、推特(Twitter)和照片分享平台Instagram(照片墙)等。下载应用程序(App)到移动设备上,它们可以提供最新的新闻、体育、出行以及天气信息等。我们或许预期新媒体的产生会增强纸媒、广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因为它们既能通过传统的渠道传播也能通过新的渠道传播,事实上,互联网提供了如此海量的媒体内容选择,旧的媒体传播形态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的魅力。 

三、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 

我们先来看看报纸的发展。纸媒的传播基于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媒介技术——造纸和印刷术,我们知道这两样都是中国人的发明。在西方,19世纪60年代开始,报纸的流通呈下降趋势。传统日报的收入一部分来源于广告,一部分来源于读者订阅。但19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免费报纸”的冲击。免费报纸的资金支持完全来自广告费用,不需要读者花一分钱。不过免费报纸和传统报纸目前都承受着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许多报纸的对策是保留传统的发行方式,但是利用网络拓展发行:报纸可以在网站或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上阅读,有些是免费的内容,有些则需要付费订阅。 

广播电视的情况类似。广播节目可以在便携收音机或汽车里收听,也可以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收听。而广播电台也面临着来自音乐网站的激烈竞争,例如:Spotify(声破天)、Grooveshark(鲨客)、Deezer(迪泽)等互联网音乐平台在年轻听众群中深受欢迎。语言类广播受到来自播客(Podcast)和网络音频点播内容的强烈冲击。电视节目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机收看,还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全天候收看,尽管晚间仍然是电视拥有观众最多的时段,但无法回避的是,传统广播电视正面临流媒体供应商的激烈竞争。Amazon(亚马逊)和Netflix(美国一家提供互联网随选流媒体播放的公司)提供给用户的不仅是数量庞大的电影,还包括其他题材的节目类型,如纪录片和喜剧。对于那些具有碎片化收视需求的人群而言,还有YouTube (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等其他众多的视频分享网站供选择,如果人们不想再看传统的电视,那么互联网上一点也不缺少各种可供选择的内容。

       四、基于传播本源的媒体现场感 

在这种状况下,广播电视还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扮演怎样的角色?当广播电视诞生的时候,它伟大的、非凡的功绩是把“现场感”③(Liveness)要素带入大众传播领域。对于人类而言,与生俱来的交流需求是“实时”的,这因此成为所有媒介化传播形态试图去构建的传播语境和传播条件。 

(一)接近“非媒体”的广播电视传播 

书写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给我们的是经过策划的、稳定的信息传播内容,但这种交流发生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非面对面,因此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在场交流的缺憾。因此,对于大众媒体的每一种新的形态在呈现内容的时候,遵从的原则是通过专业的传播方式还原交流的“现场感”,还原“即时交流的鲜活感”。纸媒显然不具备实时性,但是纸媒选择了与“现场感”最接近的方式:追求内容的时效性或时新话题性。广播和电视接受了对于“现场感”呈现的挑战:通过即时性的传播克服了远距离观众无法接近“实时”新闻事件的障碍。如果我们把媒体当作用户“现场感”缺失——事件不在场状态下的一种必需品,我们可以说广播和电视实际上已经十分接近“非媒体”了。④ 

(二)“录播”节目的现实价值 

对于新闻和其他重要的事件报道,如体育和天气报道等,“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对于多数演出和演讲来说没有必要一定要实现“现场感”,因为除了新闻和时事动态,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不具有时间敏感性。提前录制的确带来很多好处。我们以戏剧为例,来看看录播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优点。 

1.提前录音或录像便于编辑:演员多角度的表演可以被拍摄,错误部分可以被删掉,这样所录制的剧集会比在剧院的现场表演具有更高的质量; 

2.表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内容呈现给观众,演员的近景以及面部表情的呈现也成为可能; 

3.戏剧的场景不再局限于舞台布景,也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中摄制; 

4.戏剧的最终版本可以重复播放,成为可以永久保存的艺术作品,而不会随着每次表演结束而消逝; 

5.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受众每日的消费品,传输大量各种各样的内容。提前一次性录制多个节目降低了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单个节目作为某个系列的一部分存在。 

(三)广播电视成为居家的、个人化的媒体 

在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实时性:第一个是日益增长的“播音员+音响”的报道趋势,哪怕那些内容本可以有条件让听众实时收到;第二个因素是受众的行为方式——受众习惯于在节目播放时将其录制下来后再看。这就意味着尽管广播和电视是潜在的直播媒体,实际上其直播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也促使大众媒体体验转向个性化消费的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像报纸一样,广播和电视成为居家的、个人化的媒体,是在自己的家里或私人空间中使用的,这与剧院演出的戏剧或影院上映的电影是不同的。其历史价值是使剧院、影院这些老的、集体观看的体验转化为像人们阅读小说或报纸一样的个人体验。 

(四)辩证考量传统媒体的“现场感” 

那么,媒体的未来将会怎样?传统的传播网络和传播渠道正面临来自网络流媒体的冲击,如亚马逊(Amazon)、Netflix、YouTube等。它们所制作的电影、专题节目、喜剧和纪录片得益于规模经济,以传统广播电台、电视台无法匹敌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生产。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廣播电台、电视台回归其最初的“现场感”,专注于新闻、体育赛事和时事动态就行得通——这些内容是广播和电视真正强势的领域,因为它们是实况转播或近乎实况。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谨记:实时性或近乎实时性不再为广播电视所独有。新媒体赋予其受众的部分功能也具备实时性优势。短信、网站、线上论坛、Skype通讯软件、电子邮件、推特和Instagram图片分享平台都可以是几乎或真正实时的:因为新闻的传播无论是通过公众平台或是个人平台都像野火一样迅猛。就这方面来说,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实际上处于劣势。现场感实现的前提是受众能够实时地消费信息:如果新闻是12点钟播放,那么你必须在那一时刻听广播或看电视。但即使是纯新闻频道,你转台进去的时候不一定在播你想看的某条新闻。因此,广播电视内容的实时性和个体消费者的自主性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在传统媒体中后者必须屈从于前者。而在新媒体中,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电脑和智能手机比传统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更灵活便携,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接收到海量和自由选择的内容。 

五、传统广播电视未来的预判 

(一)广播电视可信度和权威性的延展 

那么,传统的广播电视还可以提供什么呢?答案不仅要从媒体自身寻找,更要从广播电视机构和体制中寻找。新媒体中会有谣言和谎言的传播,但是,传统广播机构的职责是要能够辨别真假。新媒体可以很容易地捕捉个体事件,这些来自新媒体的声音或图片资源可以为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用。但有时候尽管新媒体所捕捉到的个体事件本身是真实的,但未必事件整体状况是真实的。因此,能够让专业记者对事件整体从合适的角度播报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责。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公司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二)旧有的大众媒介形态短时期内不会消亡 

本文所提到的广播电视的未来是笔者对传统媒体所持有的信念。尽管传统的媒介有时互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媒体,而且新旧媒体的界限也是模糊不清,传统媒体单个来看其原本的形态从未消亡。历史告诉我们,尽管其影响力在减小,但每一种形态的旧媒体仍不可替代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很大数量的受众需求。很多人曾坚信影院的诞生会带来剧院的消亡,无线电广播的诞生将带来纸媒的消亡,电视业的发展将使无线电广播和影院无容身之处,就像现在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会带来广播和电视的消亡一样。然而,以上种种都未发生,这是因为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大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在舒适的私人空间看戏剧或电影,但也有时候,会有人想要从自己的家中逃离,与他人一同观看戏剧或电影。还有时候,人们更喜欢听收音机而不是看电视,因为相较于直接看画面,他们更想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或者没有画面分散精力以便使他们能更好地思考。

           (三)新媒体并不“完美” 

同样的,人们有时不去看手机的新闻应用程序或电脑网页,而选择看传统的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的观看既有个人感也有群体感。不仅会有一个看得见的可信的新闻播报员以适当顺序引领观众看新闻,而且在我们意识当中很清楚有很多其他人跟我们一样在看新闻,这就带来一种群体感,会有重要事件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参与感。而网页和应用程序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为一体,会带来令人困惑的观看体验,缺乏简单明了的叙述脉络,缺少新闻专业人士的引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网页和应用程序包含的各种媒体形式中。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缺点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显著优点面前,都不值一提,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将来,在传统大众媒体行业工作的同事们可能不得不接受传播内容范围变窄的事实,他们会因失去部分受众而转向新媒体。但是,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将跟以往一样有价值。 

编后记⑤: 

今天,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趋势的轰炸中,很多国内广电行业一线工作者和媒体研究工作者,疲于追逐最新的媒体现象或者是新技术,试图把握媒体发展的未来,却忽略对于现象之下本质的把握。安德鲁﹒克里斯尔教授既是媒体形态演进的亲历者,也是媒体理论研究者,他凭借几十年广播电视媒体研究的深厚经验,回归媒体传播的本质,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用户需求”“满足需求的内容”“媒体形态作为桥梁或者工具”这三个关键点上。在这个考量的坐标上,挖掘大众媒体的独特媒介属性和优势,穿越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迷雾,洞悉未来媒体竞争的基本格局。 

讲稿的字面意思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抬高了读懂该文的门槛。做学问,首先是语言本身带来什么样的知识体验;其次是语言之下的“科学的研究逻辑”。这也是学界研究区别于业界研究主要的方面。后者可能比“语言”本身带来的内容体验更為关键,因为这是保障研究结论科学性、预见性、长期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安德鲁·克里斯尔教授讲座内容的原意所在。 

注释 

①根据2017年6月13日、14日、15日安德鲁﹒克里斯尔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和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讲座内容翻译整理。 

②安德鲁·克里斯尔(Andrew Crisell)教授,英国广播电视理论和历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其著作《广播原理》(Understanding Radio )和《英国广播电视史》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of British Broadcasting)被选作英国本科和研究生的通用教材,也是该领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安德鲁担任威斯敏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高校博士论文答辩主考官,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编辑咨询顾问,也是多家学术期刊编辑咨询顾问,如常任全球广播研究核心期刊《广播杂志》(The Radio Journal)论文审评专家小组成员。 

③“现场感”指的是实时信息和实时交流的状态。Liveness中文意思可以对应“现场感”“实时性”等意思,根据表述的具体含义不同,翻译选取不同的词语表述Liveness这一英文原文。 

④“非媒体”的意思是,与纸媒比较,广播和电视还原真实的功能更强大了。 

第5篇

贾宁,男,播音指导。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播音主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理事。1974年起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组长,获得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荣誉,播音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正式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任专职教师,著有《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等教材及论文。多年间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系统以及文化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毕业生中有多人获得全国“金话筒”奖。贾宁教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善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系统。学风朴实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为人谦逊诚恳。他的影响力、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获得了多方赞誉。

本期专栏介绍贾宁教授关于播音主持研究的学术论文三篇,以期在业界、学界起到借鉴作用,为我国播音主持研究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

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摘 要:2008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天津电台成立电话广播工作室,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践全面、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借鉴经验。新课程围绕电话广播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形成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格局,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了条件,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关键词:电话广播;教学实践;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7-03

电话广播是由传统媒体广播电台、传统通讯渠道电话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兴媒体。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固定电话用户(听众)每月只要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话机自由选择收听特制广播节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友好协商,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这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探索、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使电话广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点、提高播音主持实际水平的重要实践阵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实战技能水平,使播音与主持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机接轨,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一、电话广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英华亲手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延文手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落户。这在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中开了先河。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合作创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并将工作室设在高校,先期总共投资近100万元,其中包括录音系统、编辑系统设备以及两条光缆线路分别流量为100兆和10兆,分别连接电台与联通公司、天津师范大学和电台,使之形成流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目前,电话广播拥有实验型录音室5 间,录音设备5 台(套),必要时同时利用教学用播音教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并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编辑、剪辑、传送体系,连续三年持续稳定运转并规范化运作。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现全面、稳定、深层次的具有产学研合作性质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电话广播实践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草创、起步阶段

2008年5月至电话广播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的9月,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栏目已经开始试播。在电台新媒体开发部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领下,由部分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原学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部分成员)开始进行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的试验,摸索节目运作流程。

电话广播播音室就直接设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改装、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设备并重新装修的原先的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择地另建),并可利用教学用播音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由于录音地点临近上课地点,创建初期,保证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参与人数较多,积极性较高,还吸引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实践中也发现有制作节目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传输不及时等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时与新闻传播学院沟通,提出了从教学体制上实现规范化,以保证电话广播工作持久化的设想。

为使电话广播工作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看家”内容和品牌内容,同时提高电话广播实践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2008年9月电话广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报学院和校教务处批准,撤销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设立新的课程《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纳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范畴,34学时,记学分2分。

(二)探索、布局阶段

2008年10月,《广播播音与主持》作为必修课正式运作,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的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在老师指导和部分学生骨干协助下,由参与实践课的三年级全体学生轮流参加,在每周一学时《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础上,选派学生自主完成电话广播部分时段的编辑、播音、录制、剪裁、制作全过程(其规模与参与程度为全国空前)。而节目的编辑、上传及管理工作,由部分毕业班学生带领部分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学生运作。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巩固了本专业学生播音主持、广播文稿编辑、音频编辑制作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具体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专业教师分别从周一到周日带班。将2006级的全体学生分成7个专业小组,每天分别由一个小组值班。早晨6点30分全组同学到电话广播编辑部签到,由专业教师担任领班,分派稿件和分配录音间,要求学生在7点45分之前上交录制完成的节目,统一进行剪辑和审听,挑选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发送到电话广播网络,成为听众可以随时选择收听的新型的广播节目。

带班的教师将每个组学生的新闻节目录音集中起来,每次都进行评判、打分,从吐字发声到对稿件的理解表达,逐一进行评判,最终给每一个学生在电话广播中的表现做出整体评价。

(三)完善组织阶段

2009年,原学院社团广播站经调整、充实,组建新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级为主的学生成为电话广播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实体,全面组织这项工作。配合专业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进行技术操作,完成上传节目、与电台总部接洽、协调等工作,形成了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的格局。

声线传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量考核标准,严格管理节目播出流程,保证了节目的质量,使电话广播成为“正规的媒体”。

声线传媒工作室定期请辅导老师讲解节目的选稿、编辑、流程等知识,请电台在职编辑、记者和台领导进行讲座。声线传媒工作室继承了学校优秀社团原学院学生广播站的传统,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成为学校十佳社团,是所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与专业联系最紧密的,这个经历使社团成员成为本专业学生中最早的“广播工作者”。

(四)发展、开拓阶段

2009~2010学年,《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调整到晚间课后进行,而且将1个学时的时间改为集体上课,研究以往播出节目或分析当期稿件,之后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节目录制。节目上传时间也改为晚间,截稿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适应老师、学生以及声线传媒工作室的时间安排和节目播出的流畅。

同时,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与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三个小组的同学安排到《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程学习,主要进行电视节目采制、编辑、主持、制作等内容的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组的同学仍从事电话广播实践(2011~2012学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向和双语播音与主持、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的学生按学期轮换参加电话广播和电视节目实践),由声线传媒工作室负责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至此,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实践领域,《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学生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除做好电话广播工作外,还开拓了广播节目直播体系,在校园广播开设新闻、娱乐、服务等类型的节目,并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考试的听力专用调频广播频率在非考试期开辟了日播广播主持节目娱乐主持节目,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到节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广播联盟的支持下,收听范围已扩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边社区。

三、电话广播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把校外实践基地搬到校内,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93建立至今,陆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多处,其中有些已经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因不能保证实习学生实习后的就业,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前去实习;而有些尚未签署实习协议的单位却因为地处学校所在城市、以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而成为实际上很稳定的实习单位。建立什么样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建立?成为一个难题。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建在校内,借助媒体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学生的人力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实产品,电话广播工作室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2008年至今,只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节目累计就达1500多组,近30000分钟,收听人次100多万。2008年至今,参加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学生累计600多人,其中参与较多的200多人,电台颁发实习证书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电话广播工作室有过“媒体经验”的学生进入电台、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都从电话广播实践中获益。2005级学生李大卫在电话广播初创的2008年就是首批积极参与者,2009年初以“寻找男主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2006级黄钊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田翔、于杨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声线传媒”负责人张昱,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7级张健就职于山东教育电视台;王一如进入杭州西湖之声台,都迅速成为业务骨干。电话广播成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实践。

(二)把专业教学课堂搬到“电台”,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效果

2008~200年起,设立专业必修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通过电话广播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部核心课程的体系得以在实践中完整体现和最终实现。从大一至大三学习的大多数专业课讲述的概念、理论、方法,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体系中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音频编辑》、《播音作品鉴赏》等内容体现的基础实训,在播音室环境下得以形象化体现。以《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训,在以电话广播形式出现的《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上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这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的带有社区广播性质的调频82.6广播、带有网络电视台性质的院学生电视台、带有社区文化性质的包括馨韵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学院庆典、专业庆典演出、专业汇报演出等,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策划、组织、经营、操作能力的体现,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倡导的“仿真” 训练转变为训练中的真实,使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从潜能向现实转变,使学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从“半成品”向“准产品”转变。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其中,初期在广泛录制节目后“挑选节目”环节的设立,后期在课堂指导课后“挑选人员”环节的设置,就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为起点,使学生在整个播音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状态导向,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就会被淘汰,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下,竞争几乎无处不在,竞争也是如此的残酷,必须积极面对。这个真实的一线播音主持环境为将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提供了绝好的感受和理解职业状态的机会。作为电话广播最早参与者之一的2005级学生张剑同学,在2009年毕业前以电话广播为内容撰写的论文《电话广播——脱胎于传统的新媒体》(指导教师贾宁)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三)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探索实践教学规律

2008年电话广播开办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专送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等纸质报纸上选稿、修改、编辑,播音室直接读报纸稿件,事后保留音频和稿件。因为当时人员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确,稿件和音频整理、保存不及时,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声线传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时播音稿件改为在网上电子报上下载稿件、编辑修改,播音以读屏形式实现,之后的设备更新也保证了电脑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电子稿件和电子音频都能做到分类保存、方便搜索。这些资料的保存,和其他专业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专业会诊、期末口试等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样,成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料。由于现在专业教学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课上的录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电话广播的音频资料是最完整的。这也为其他专业课实训音频资料的管理提供了经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计划将教学实践的所有电子设施用网络连接起来,分别建立音频和视频两个局域网,资料统一管理,分级别进入,资源共享,有些资料与互联网连接,社会共享,并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条件。这应该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电话广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设备不足,其中包括广播播出设备和剪辑设备、播音间空调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另外,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节目的设置更多与一线节目相融合,增加更多节目品种,使节目真实度和可听性更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到广播电视传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业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 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 2008(12).

第6篇

下午好!我毕业于__x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于今年六月底到中心工作。在这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无论是我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__新闻》以及《__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__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四、对今后工作的打算。.

由于我们的工作核心是“为领导服务”,所以我要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想领导所想,做领导所急”不是坐着等任务,而是积极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源,为领导的工作提供依据,出谋划策,做好定期的领导专供,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摄像和编辑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目前对于资源部来说,建立一个全面大型的数据库也是迫在眉睫。然而要做好这份工作,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平时多多的积累和努力的工作。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够多动脑筋,为更加合理的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献计献策。戒掉自己急躁粗心的毛病,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希望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及时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让我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能为中心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谢谢!

第7篇

我是李,首先真诚感谢在座的领导及同志们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我竞聘的岗位是总编室副主任,之所以来竞聘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有较为丰富的人生历练:

1990年4月到XX年8月,我在晨鸣集团从事了十年的宣传工作,编辑出版了《晨鸣简讯》和《晨鸣报》。这XX年,让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从XX年8月到XX年12月,我在寿光寿光电台、电视台先后从事《寿光新闻》的编辑、记者和值班副主任等工作,这个XX年让我的新闻敏感和职业责任感大为提升。一起相伴做过新闻的同行,都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们经常在华灯初上的夜晚,才离开岗位,也常常在紧张的两会期间,争分夺秒,完成采访任务,更有时候,我们夜晚冒着大雨来到单位,修改新闻。我很感谢在这个期间,战斗在一起的同事们,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关注全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关注着百姓民生。这期间我参与编辑的《寿光新闻》、采制的消息和播音作品在中央、省市广播电视新闻奖评比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国家级奖项。XX年和XX年分别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人事局、潍坊市广播电视局评为全市优秀宣传干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XX年,我在人力资源部工作一年,初步学习与掌握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招聘、培训、薪酬体系建立等方面知识,并参与《寿光广电》杂志的编辑工作。

从XX年开始,我来到总编室,在这个和睦的团队中,我按照要求,完成了广告审核、作品参评、记者资格申报等工作,并做好合同管理,设计了广告进度统计表,对价格、时段认真把关。

从 XX年2月开始,根据领导安排,我参与《寿光广播影视志》的编纂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积极调整好心态,与其他编辑们一起收集资料,多次校对,目前近40万字的文稿,第三次大的校对正在进行之中。因着这个经历,也让我了解了志书编辑的相关业务,并掌握寿光广电60年来的发展脉络,这个过程,也熬练了我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二、有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

感谢在广电新闻部,让我掌握了各类新闻的采写能力,也因着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找到自身的短板和未来服务社会的方向。

1999年和XX年,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我考取了国家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资格证。青少年心理、婚姻家庭、亲子教育成为我一个新的学习方向,并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多次深入寿光二中、建桥中学、实验小学、古城罗桥小学等地,开展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团体心理疏导。

在XX年,组织7位心理服务志愿者,参与到寿光电视台菜乡播报小记者的培训,将感恩教育、团队塑造等多个课题带给小记者。

XX年底,感谢领导安排我到贵州织金电视台进行了为期半月的帮扶,借着这次机会,我得以走进大山深处,目睹了当地贫困孩子的艰苦生活状况。回来后,制作了《大山深处的呼唤》、《贵州织金明华小学新年三盼》等课件,在学生中进行分享,以期待更多的人能关注贫困儿童。

在走进学校、走近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现在很多孩子有心理困惑,而很多问题孩子是由家长造成的,所以,我建立了学生qq群,为中小学生义务解答困惑和烦恼。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当问到,您觉得家长需要学习与提升吗?如何学习与提升?这个题目时,100%的家长认为需要提升,但95%的家长不知如何提升,所以,为满足家长们的急切需求,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在菜乡贝贝小记者栏目组的帮助下,我尝试开办《家长课堂》公益节目。先后邀请国内外的相关教育专家围绕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怎么办?如何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请专家做出现场解答。11月26日,还邀请上海市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周煊来到寿光市实验小学进行《寿光电视台家长课堂进校园,专家辅导面对面活动》,共有300多位家长现场听了讲座,很多家长反映讲座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4、参与筹备寿光市总工会职工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的创建、志愿者选拔及成立大会的准备工作和寿光老年大学心理课程的教学与分享。

也许你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你热衷于志愿服务,我想用《圣经》箴言书的一句话做一回答: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也就是当你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时,请一定不要吝惜。

如果这次我能竞聘成功,我将协助主任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一、把职工培训工作做深作细。

未来的竞争,是整体实力的竞争,而提高整体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学习培训。

我们集团这些年来职工培训工作做得很有效,既有从山东传媒学院请来的较为高端的培训,也有从省台、潍坊台请来的名记者培训,难能可贵的是各个部室,都很注意员工素质的提升。集团开展的拓展训练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也丰富了员工的生活,增强了向心力。这些好的做法都将在未来保持与发展。除此之外,在以下方面做些补充。

1、组建一支来自集团内部的广电培训讲师队伍。

有一句话,“你想走得快,单枪匹马,你想走得远,加入团队。” 我台拥有一支业务棒、水平高、德行好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将他们的所学所知分享给年轻的一代,那将是一件善事。因为,分享,能带来正向的能量,分享,是人类最好的赠与和布施,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享了才如活水一样,充满生命力。

初步计划组织选择10-20位组成讲师团队,每位同行可从各自的领域拿出精彩的课件,组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团体辅导课,实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

2、打造广电大讲堂这一品牌。我注意了18大报告中,关于对文化建设的论述,报告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办广电大讲堂,也正是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寿光日报社正在运作北海大讲堂,涉及的门类很多,天文地理、国学宗教,方方面面的讲座在逐步展开。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这一工作,创办新的品牌。初步设想,开始时期走高端路线,也就是做高端的讲座,前期王主任与北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做过相关的对接,如果时机成熟,可以与我市的重要部门合作,联合开办高端的讲座,并将相关的视频在本台播出。这样,不仅能提高寿光的城市品位,而且,会大大提升广电的影响力。

此外,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从相关院校和上级台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开阔大家的视野。

3、在关注员工业务提升的同时,尝试开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这个计划是以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服务,科学规范地操作方法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员工工作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协助企业营造有创造力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绩效,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帮助员工及其家属更好地面对在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种种问题,也能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更好地体现企业人文管理的精神。

届时会邀请专家来为大家进行国学知识、压力疏导、家庭和谐、亲子教育、人际沟通、自信心培训等方面举办团体活动,让大家能在这个团体中收获更多。

4、做好《寿光广电》杂志的编辑工作。《寿光广电》创刊于1999年,从XX年改版成杂志,两月一期,在领导和编辑的努力下,理论实践、文苑拾贝等栏目,都有很强的可看性,是一本质量较高的内部杂志。未来,除保留和发挥这些好的栏目之外,再根据市场需求,开办些更能与社会接轨的栏目,如名家专访、心理茶座、百姓人物、社会热点等,增加实用性,力争做成一本受大众喜爱的杂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感谢你们耐心听完了我的汇报,以上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第8篇

局台领导、各位老师、各位电视同仁,你们好:

我竞聘的岗位是首席记者。请允许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今年35岁,1991年从滨州师专毕业,当年参加地直分配,被分配到滨州崇山煤矿。在那里工作了7年。7年中做过滨州市在煤矿举办的机电中专班的语文课老师,崇山煤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职员。后来担任公司及煤矿办公室秘书。曾多次到井下,亲身体验了煤矿工人的辛苦与不易。在这期间,我在工作之作。曾创作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后期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试论企业人才培养》获得滨州市重工局论文一等奖。1997年底从企业停薪留职。1998年8月被招聘到我单位。作品获山东电视新闻奖二等奖,滨州广播电视一等奖等奖项。目前在电视专题部工作,是邹平县十佳记者。

回顾我六年电视工作的经历,我深深感到我的成长离不开电视台这个事业发展的平台,我的每一个进步离不开局台领导的教育和指导,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我希望在今后能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电视新闻工作者,首要的要求本文转载自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思想从哪里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科班出身的记者有时打不过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为什么?因为程咬金的三板斧很厉害,这三板斧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他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干净利落,非常实用,如果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效率高,效益好,一个“快”字就能让诸多高手胆战心惊或者人头落地。但是现代的“程咬金”也要学习,也要创新和提高。因为三板斧在这个传媒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是靠不住的,你要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理性的认识,首先就要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人。

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积累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忍受寂寞的过程。你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就修不成正果。工作六年,很难说我就修成了正果,但是有一点我很欣赏我自己,那就是我在不断的学习,不轻言放弃。

第9篇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实践性培养模块,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合格人才是目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摄像类实践课作为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电脑艺术等相关专业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应用于摄像类人才的培养,即从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编导三大岗位定位出发,按照其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来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

二、在摄像类实践课程中应用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1.摄像类实践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摄像类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发现摄像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已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模式却存在不少问题。

(1)对摄像类实践课程的培养理念的存在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按照电视摄像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摄像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对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没有从专项技能和专业项目出发来安排教学和实践内容。

(3)对于电视摄像岗位就业人才的能力和职责不明确,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不强,进入岗位无法较快适应岗位需求,从而造成了摄像类人才的短缺。

(4)摄像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2.传统模式下培养的摄像类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影响了摄像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模拟实战的情境教学和实践,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体验今后走上岗位后自己面临的职责和任务,才能按照电视摄像师的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面向市场需要及就业需求,改革传统实践内容和方法,对摄像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构建,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三、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研究分析——以摄像类人才培养为例。

1.研究对象

08级、09级、10级、11级四个年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及09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实发144份,实际收回问卷132份,回收率91.67%。有效问卷118份,其中男生48人,女生70人,有效回收率89.39%。

2.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学生对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及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的不同岗位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1)学生对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的认知程度与效果

摄像类课程岗位定位制培养,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一个岗位,23.73%的学生认为非常好,认为好的有58.47%(见图1),可见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的教学方法认可程度很好,兴趣也很高。由于采用了该种教学方式,学生对于摄像类课程的满意程度也非常高,非常满意的达到13.56%,满意的达到52.54%,总共超过了66%(见图2)。

学生对于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效果也比较好,有7.6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效(见图3),对于自己学习摄像类课程和实践操作有很大帮助;认为有效的达到40.68%,即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他们能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效果有所帮助;尽管有44.0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但是他们也能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加强。

(2)学生对于不同岗位的喜爱程度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见图4),岗位定位制让学生在摄制组节目制作中担任不同角色和岗位,学生主要担任的角色是摄像师,说明学生对于摄像技能的操作比较重视和感兴趣。从其他岗位的比例上发现,学生基本在每个岗位上都进行了尝试和锻炼,说明岗位定位制的培养方式发挥了作用,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

四、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应用于摄像类人才培养的前景。

1.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理念从基本技能过渡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摄像师岗位为依据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现“摄制组”仿真情境;评价手段兼顾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注重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2.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基于电视摄像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将电视摄像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实证研究可见,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对于摄像类课程的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3.岗位定位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熟练掌握电视摄像操作技能,且能够了解并且实践作为电视摄像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会以后自己将从事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并且找到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兴趣,为更好地择业奠定了基础。

因此,电视摄像类实践课程按照岗位定位制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知识牢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国忠,在旋转舞台上不断创新超越——浅谈电视摄像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职工教育,2006,(08).

[2]赵晓清,邹霞,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

[3]赵立,胡小刚,.浅谈电视摄像记者的职业素质[J].新闻知识,2008,(08).

[4]瞿晓,学习德国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