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49

导语: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第1篇

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是非常朴素的,也是非常单纯的,如果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他喜欢这一学科的教师,因为喜欢教师所以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当学生从心理上喜欢上了数学教师,就会觉得教师所讲的课程内容都非常有意义,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首先要从情感上抓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这样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效果。当然这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下功夫,采取多种措施去吸引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教学手段的选择,例如可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幽默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致,使得学生愿意去学习。相反,在严肃、呆板、紧张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不愿意学习的,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好。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建立一种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树立尊重之情,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宗旨是平等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每一个学生不管是身体相貌,还是学习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树立一种思想,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不应该去忽视他们,不能冷落或者挖苦这些学生,要知道这些学生更需要关注,所以应该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去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要以亲切的目光去激励他们,让他们知道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相信他们能够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朵奖励的小红花,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数学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挖掘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愉快而健康地成长学习。

三、拥有责任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颗热爱教育的心,要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之情,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上多下功夫。数学虽然是有关数字的教学,但又不单单是数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满着各种美的因素,例如数学图形的美、数学逻辑的美、数学趣味的美等,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关于黄金分割的应用,让学生懂得数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科,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具有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第2篇

农村小学生跟其他同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从小就远离父母,缺乏父母频繁的联系,一种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由此缺失了,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缺少亲子关系的环境中,他们非常容易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愿与人交往,具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忧虑、失落、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独立生活,比如,帮家人烧火做饭等方面的独立性。然而这方面的性格从家里带到了学校中去,在学习中他们往往秉承一个信念,独立学习,这样才不会被其他同学超越。而这样不好的想法往往导致他们从小缺乏团队合作,进而没有把良好的独立生活的性格转化到团队合作上来学习,这样导致了在学习上团队学习、互相交流的氛围缺少了。他们会形成自闭的性格,减少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合作,团队意识差。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座位安排上尽可能男女同学混坐,这样会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

三、充分调动学习情绪

在调动小学生学习情绪上,广大小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工具上入手,将教学实际化、可观化。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爱学习的兴趣。在农村小学中,他们所见事物比较少、世面比较窄,广大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教具,亲自示范,这样会更形象、生动地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应用、亲自组装教具。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还能对课堂所教内容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所教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同时也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充分利用资源

农村小学应该充分利用班级人数少的优势,这样教师教学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多安排一些课时,加强学习课余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同其他同学的互相交流、协作的能力。

五、结语

第3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自主式,教师学做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些相关的人或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时实行抢答,看谁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的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对,并亲自讲解争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环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欲望。

三、树立标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是理想和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无论是本班的,还是本校的,或是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为学生的标杆性人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严格管理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有成绩要表扬,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虽然要严格管理,但是要注意严中有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爱说、喜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进行一场拔萝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主题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图上内容,说出两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说出它们的表情及内心活动,还有对话内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时候,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人人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后,将合理的算法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在学生得出用计算器、口算、竖式算等方法的时候,我又发动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学生有的说用计算器方法好,最准,但携带麻烦;有的说,口算最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现错误;有的说竖式算得好,又快又准确,不过要注意数位对齐,又费稿纸……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学生争先巩后地抢着说,热情很高,不仅说出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还体验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悦。

五、巧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第4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2.结语

第5篇

现在小学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感知数学。那我们首先来说说课前的生活情境应用,说到课前就涉及到预习。我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指教师在上这堂课的内容前要求学生一定要看书,看懂书上所写的什么的,而是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做与该课有关的生活上面的预习。比如学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学习方面的预习,“你们周围有哪些东西像三角形的东西啊”“这些东西有哪些不同呢”等等。这样生活化的预习,是将数学知识现实化,不会让小学生太有负担,也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他们有热情地好好学习。

二、课中生活情境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有效生活化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学到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手表等等,还有就是可以展开一些活动让同学们认识时间,探讨时间。比如跳绳的活动,同学自愿跳绳,跳100个或拍皮球100个,另外的同学计时,最后看该同学用时多少,多少分,多少秒等等,这样也更能让同学们更生活化的理解时间。例如,学到圆时,老师可以带飞镖和玩飞镖的圆盘来,先让同学们试着玩玩射中飞盘的圆心,然后就可以渐渐深入的讲解圆的知识,包括圆心、半径、圆周率等等。比如学到圆时,老师也可以带个呼啦圈来,先让同学们转一转,滚一滚,然后可以提提问,为什么呼啦圈能像轮胎一样滚动呢,轮胎为什么又能滚动呢等等,然后渐渐地深入到圆的相关知识。这种情景创设与问题引导,是生活化的,比较灵活有趣,不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讨论,学习,快乐而又实用。同时这样也会让同学们更加关注生活周围的事物和与该事物相关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课堂效率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生活情境在课堂上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再来多举几个例子。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学到人民币,对于小学生来说,货币的概念比较复杂,所以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能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两方,一方是买方,令一方是卖方,利用同学们的铅笔盒、笔、本子、橡皮擦等等作为道具,进行买卖交易,这样两方都能通过这种情景创设的游戏理解货币,分清货币的币值等。然后老师再趁热打铁,更深入地讲解与货币有关的知识,如币值等。还有当学到小学数学知识平均数时,也可以适当创设情景,如老师带糖果道具到教室,给一个同学17颗糖,另一个同学只给3颗糖,老师问同学们,这公平吗,你们认为这样分配好吗,不好,要怎么分配才行呢等等。提问了同学们会提出自己的各种见论,比如老师应再给另一个同学14颗糖啊,第一个同学应分给另外一个同学7颗糖啊等等,有了前面做铺垫,老师就可以更好地讲解平均数和平均分配了。

第6篇

目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备课的目的只是为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罗列顺序,将其以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不仅不能够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反而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收集与相关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和问题,通过探讨的方式展示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其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在课程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再引导教学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思路,从而使学生理清脉络,将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从困惑到真正理解的过程,而理清困惑的过程恰恰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重要作用。有句名言说的好“失败是成功的高速公路”,借助这一名言背后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正视错误,深入的分析学生出现不同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使其明白其错误的根源。从错误不断纠正到正确并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向灌输正确的思想,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调查可以发生,学生对于其曾经犯过错误并且经过一定的过程得到纠正的知识点,往往比一次就掌握了正确的思路的知识点,具有更深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犯错的概率也降低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一味的否定错误,而应该充分的发掘错误的价值。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应该每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物,使自己热情不断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友善的方法进行沟通使其改正,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下老师可以通过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四、适时总结教学内容

“有效引导”式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但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老师应在每个单元课程学习完毕后,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系统总结概括一下,帮助学生构造知识框架,巩固学到的知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现在的“一对多”式教学,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都不相同,因此,老师在归纳总结问题时,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情况,合理设置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加强师生沟通,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因而数学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结论,套用数学公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对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困惑或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教师拿出教具(3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猴子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子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了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从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巧妙设问质疑”,挖掘学生思维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再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灵活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提问,寻找问题答案进行独立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例如:甲数是90,乙数是30,甲乙两数的积是多少?教学中,提示学生把已知条件“乙数是30”隐蔽起来,利用它与甲数的间接关系告诉,这样使学生积极动脑得出①乙数比甲数少60;②甲数比乙数多60;③甲乙两数之和是120;④甲数是乙数的3倍;⑤乙数是甲数的1/3;⑥甲数比乙数多2倍等。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8篇

将数学问题的解答结果从原有的唯一性改变为开放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迎接思维的挑战,同样是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情感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改动或转换,如添加多余条件、隐藏必须条件(使问题不完整)、调换条件和问题等等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展开思考,结合数学学习情感的交叉渗透,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水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中关于“质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里填入两个不同的质数,使等式成立。+=12”在教学中,我故意遮掩了问题,放手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填,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生:我填6和6。因为两个加数完全一样。生:我填3和9,我填的一个是质数,另一个是合数。生:我填5和7,这两个数都是质数。生:我填4和8,两个都是合数。生:我填1和11,一个是质数,另一个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将一道基础题进行了再加工,使之从单一的考察质数概念,到综合考察了学生对于质数和合数的综合运用,加大了知识容量,增强了对于学生思维的挑战性;结合“你为什么喜欢这样填”的提问,将填写与说理同时进行,展现了学生个性化解题背后的知识依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在解答中的成功体验。

二“、喜欢怎样做”———体现层次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得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将学习情感引入到层次化教学中来,可以使得分层教学更加自然生动,避免挫伤学生敏感的自尊心,使之较为全面深入地贴合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个性兴趣和学习习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首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出示一块圆形的饼,将其平均分成2份,提问: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富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你喜欢采用哪种方式来表示分数,就用哪种方式。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进行思考———(1)你能用这块饼表示四分之一吗?(2)把一根彩带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表示几分之几?(3)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中2个圆片表示这些圆片的几分之几?这3个问题体现了三个不同的认知层次,从简单的认识什么是几分之几,到进一步感受什么是单位“1”,继而思考分子、分母在整个分数表达中的意义。学生根据“喜欢”来寻找适合自己的问题展开操作,教师再通过交流,让学生彼此分享,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展露自己的思考价值,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第9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测法”等原始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并介绍我国从秦朝开始就实行统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将原来的“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等,实行新的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读写后,以环保来作背景材料: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一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这个数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数,由此,学生就对这个大数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了节水意识。所以,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生活化

纵观数学的发展与形成历程,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改变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学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数学训练与语言积累训练相结合。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位教师从一年级抓起,学了数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家中、校园以及上学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课前用2~5分钟时间交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应用题、文字题教学中以及试题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分析题中的语言表达,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数学语言训练;二是要把数学与社会、自然、体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在《统计》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对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电使用,各种车辆购置、社区建设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从中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再如,在体育教学中铅球、铁饼场地的画法,也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是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如在学习小数应用题时,可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与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渗透生活化

数学新课标前言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实施建设”中指出:“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美体现在符号、公式、逻辑、语言的简洁美、数和形的对称美、统一美,还体现在数学命题、解题的方法巧妙、灵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谁,每解开一道有趣的难题,心中总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地里设计了一座花坛,使花坛的面积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设计师们各尽其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花坛,不少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了对称美。又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教师在引导探究中贴近生活

从数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它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数学内容,并编抓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如在应用题数学中,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再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可以补充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老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数学手段看,要重视综合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使用先进的数学手段,增加数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五、让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应用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