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体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8:50

导语:在农村体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体育论文

第1篇

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环境。农村体育活动地点所处的地理和气象环境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农村社区体育的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水平而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的总和。农村社区体育的人工环境既指在人力作用下形成的运动场地或高度人文化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由此看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农村社区体育观念(心理要素)、体育制度(行为要素)、体育器物(物质要素)、自然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统一和协调,它们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相关政策指导

不到位、实践相对落后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层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相比,体育经费投放、场地建设、人才保障等远远落后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其它领域,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笔者于2013年底查阅了两型社会获批以来长沙市体育局、株洲市体育局、湘潭市体育局、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两型办等主管部门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结果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颁布的1005个文件中,涉及有关两型社会的政府文件为20个,体育方面的文件为1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株潭地方体育局颁布的文件14个,其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文件8个。从高校科研来看,有关两型社会的研究为9081(个/篇),其中论文6753篇,硕博论文1358篇,课题970个;有关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为1093(个/篇),其中论文476篇,硕博论文476篇,课题141个(见表1)。由此可见,体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依然停留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中,而与两型社会对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对重视,其生态化建设没有与两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步推进。这与笔者2011年初所检索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同时显示: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体育论文、有关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居高不下,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生态化,态度是积极的和有信心的。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欠缺整体规划、无借鉴经验

根据湖南省“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当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长株潭的人文、自然、体育发展等因素去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以长株潭的总体规划为切入点,对长株潭建设过程中已经编制且审批通过的14个规划和已经编制但在待审的4个规划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18个规划中,只有4个规划涉及到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且都语焉不详。例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中只涉及“运动”“体育场地建设预留用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简单的词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笼统提到了把洞井-跳马作为体育休闲区,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承接体育培训,把昭山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把湘江列入体育休闲区域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有简短两句话涉及把长沙的圭塘规划为体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体育基地、湘潭酝酿体育休闲等;《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有寥寥数语要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文化体育均等化。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既无具体规划,也没有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两型社会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期的经验借鉴,其范围内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显。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都缺乏整体规划和经验借鉴。

(三)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长株潭处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马鞍型的中、北低地势地带,成“品”字形排开,其广泛的农村居住范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在体育习俗的养成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体育陋习根深蒂固、体育生态意识贫乏、体育生态规范或缺、体育生态教育贫瘠等状况,促使农村居民对体育器材的保护、体育场地的维护、体育行为的约束、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出现体育场地的随意占用、体育器材的恶意损害、体育广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乱扔垃圾、烟蒂、随意吐痰、破坏周边绿化等情况。调查显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情况较为严峻,有87%的体育场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农村体育场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时,长株潭范围内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给农村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选择性。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长期分散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在体育生态观念、体育生态意识、体育生态项目选择等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外。

三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政策指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应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文件,如有关加强长株潭农村居民体质监控工作和开展“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有序推进。从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配置、运动环境维护,到村落、社区、乡镇的体育生态运动场所的配备,都应当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证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乡镇文体办要在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如《ⅹⅹ乡关于体育文化周开展工作实施方案》《ⅹⅹ村关于成立“健身秧歌队”“腰鼓队”的通知》等,并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也保证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发展规划,加强试验区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要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通过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试验区建设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快整体规划。从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放、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从业人员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共享规划》,以保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在其生态化及发展方面有章可循。试验区建设,首先要围绕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龙、滨湖等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列入绿心地区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出台相应的如《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来加快和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建设,再根据实施方案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其次,通过对绿心地区及先导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试验区经验向周边农村社区辐射,编制出台《长株潭3+5城市群体育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体育运动项目,要以长株潭农村社区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以洞庭湖、湘江为经线,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为纬线,公共自行车项目为网状覆盖面,力求打造一个集赛龙舟、登山、自行车于一体的原生态体育运动项目。

(三)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态意识,加强体育生态行为规范和体育生态道德建设

第2篇

一、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农村经济再发展的意义

1.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着力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务、食品、电子、保险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改善农村体育消费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优化乡镇居民消费的内外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支出。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市场供给什么和供给多少,体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和总量又决定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那么,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体育消费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引导体育投资和生产,决定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增加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健康要求,能够促进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居民减少对预期健康支出的费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预防性储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即时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性体育消费场馆严重不足;从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经费比重形成上升趋势,但真正投入到体育设施的经费比例低,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山区,对体育和卫生事业经济投入不到7%,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数量少,现有的一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陈旧,满足不了新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阻碍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农民体育消费的信心。

2.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年人情费支出平均在5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2000元以上,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人情消费作为农村居民的一种畸形消费,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与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而且对农村体育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制约了体育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虽然我国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意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及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体育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或是由村委会兼管,甚至存在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情况。这样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地方财税政策不够完善,阻碍农村体育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调节都是围绕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支出为主,实际用于体育服务及其体育产品等方面的财税支出非常少。即使是加大财政投入的大部分税优政策也是一次性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如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为奥运会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而免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参赛运动员因参赛而获得的奖金和奖赏收入而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而且,现行的分税制财权体制还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统筹层次较低、监管措施不严及政策一年一变”的问题,极大挫伤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投资意向,不利于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居民体育消新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第3篇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现状;体育教学;教学体例;心理健康;学生潜能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法子来增强农村的体育教学呢?

一、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

因为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结业,不懂得体育教学纪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勾当中根本起不到示范浸染。大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放置2—3节体育课,但经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类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勾当,则是学生自由勾当,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磨炼时刻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体例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搜检,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体面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灰尘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时代,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生意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勾当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发生了厌倦情感。

3.强调平安,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跟着媒体对学校平安事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的平安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平安问题。一旦出了事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抵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大都情形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划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教师的四肢行为,冲击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4.体育运动项目的削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不明,此刻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提高了,体重也增添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向。“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层见迭出。

另外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平安考虑,打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行为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削弱。同时,因为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精彩的思维道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磨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沉沦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1.农村体育教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酬报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成长规划。要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缔造精彩前提……领导干部要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的难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讲话》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尚方宝剑”,学校领导要以此为契机,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好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配齐配强教师,开足课时。

2.完善体育考试、评估的“指标体系,调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系统中学校体育工作的权重,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

3.改变陈旧观念,立足现实,深挖学生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互相配合,改变以往只重教学成绩而不重体能素质的做法。凡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哪怕竞技体育成就再高,只要学业成就不及格,也一票否决,不得加入体育队。碰着这种情形,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配合会诊,找出原因,帮助学生迎头赶上。

4.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因地施教

目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和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农村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保证农村初中体育课能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可利用操场边的公路当跑道,附近有山的可组织学生进行登山,也可以在田间小道上慢跑等,但这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效果

第5篇

呼啦圈是一项器械简单、练习活动占地不大、轻便美观的身体运动项目,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活动,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经过反复的呼啦圈练习,能获得腰腹肌肉、臀部肌肉、腿部肌肉较好的运动与发展,能有效提高人体腰、髋、膝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还可常用于比赛、娱乐表演等。在呼啦圈活动时,依据活动对象的特点,通过音乐引导,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入境生情,融情入境,让他们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和感受进行呼啦圈练习带给自己的快乐,从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中,由于学校和家长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够全面,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轻体育锻炼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有限,为贯彻上级部门落实“阳光体育”的要求,在对其内涵理解不透彻的前提下,开展一些体育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可离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却渐行渐远。对此,针对农村小学的具体条件,以简单易行的呼啦圈运动项目为活动载体,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为推手,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农村小学“阳光呼啦圈”活动特色。为探寻农村小学德育与体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提供新的途径。

二、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的策略

为能有效地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通过查询、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以“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促进德育创新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统一学校行政领导、教师的思想认识,把探索德育与体育结合的德育创新途径作为本研究目的,通过“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质锻炼,陶冶学生情操、磨练个人意志,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身体练习活动中,养成讲纪律、讲规则、讲成效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全面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探索出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作为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

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与德育工作的结合为突破口,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渗透智育,促进德育,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开足上好体育课,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了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每天上午9:10—9:40统一安排全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设置方面,主要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主,并以传统课间操、集体舞、跑操、游戏等项目为辅,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龄段学生的锻炼需要,而且能充分利用校园场地,保证大课间活动秩序和锻炼效果。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由少先队辅导员牵头、班主任落实、任课教师辅助,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由学校对各班出勤活动进行监督考核,确保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各班班主任全程跟班,督促学生按时到场、认真活动。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和考评记录。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其他老师,特别是体育运动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的积极性,让更多教师也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强身健体,与学生加强交流,不仅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们在做操的同时,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从运动中体会活动的快乐,培养起集体意识,校园活力明显增强。

2.利用农村小学自身条件,形成“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校园文化

学校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取得更好的实效,十分重视对包括校园文化、宣传教育、还有体育场地及器材、各功能室及设施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布局特点,我们在进行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这一方面的建设投入,及时添置各项教学训练设施、器材,保障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现在,只要人们行走在校园,就会深刻感受到这所干净整洁、美观漂亮、富有活力的“阳光学校”文化。

(二)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推手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通过“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我校的班级形成勤奋、民主、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班风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每一个同学都有树立集体观念,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促进校风建设,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高度的自信和快乐,他们在学校已不仅仅是普通意义的学习了,他们每个人是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突破的团队中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他们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在学校学习就是他们最快乐的事!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架起了德育与体育之间的桥梁。我校在此工作中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深入,吸引了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满足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所以,我校愈发高度重视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因为这为我校带来阳光的精神面貌,阳光灿烂般的育人思想,也带给学生阳光健康的身体。

三、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的反思

(一)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开设了以“阳光呼啦圈”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其口号为:“阳光呼啦圈,快乐转转转”。我校紧紧抓住这条特色主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呼啦圈系列活动。发动师生全员参与,腰转、小腿转、大腿转、颈转等,还有的学生一人转几个呼啦圈……花样百出,精彩极了;同时学校还在每个学期专门设置了特色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扩展

“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是阳光体育活动中的一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形式。为又好又快地实现“中央7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的原则,做到五个落实,即时间落实、场地落实、项目落实、辅导教师落实、人员落实。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和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我校的实际,把“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延伸为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让“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开发活动项目立足乡土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多元化,学校不能因为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器材场地不足等原因就消极等待,应该克服困难,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运动项目。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这样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方法、手段,让学生尝试对“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的故事情节、游戏的场地、器材和整个游戏规则进行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应注重体育与德育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学校可以采用板报、网络、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到“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的热潮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同伴间的团结协作形式,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六)突显学校创新德育特色

第6篇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普遍偏低。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较为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学对体育设施等体育硬件物质文化的投入偏少。体育设施不完备、体育器材落后,这是当前广大农村中学普遍面临的现状,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难题。良好的校园体育设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健身理念,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念的贯彻落实创造好的条件。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设施建设等原因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的体育硬件相对落后,这必然会对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本人任教的学校就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中,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落后,体育器材也较少,这一现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二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忽视使得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较为落后。由于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往往把优势的体育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地区,政府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投入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教师、场地设施、器材等影响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投入方面,这种政策性偏差更为明显。我所在的县,虽然多数农村中学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由于师资缺乏、场地狭小、设施陈旧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农村中学的体育课称为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一个连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都难以实现的地区,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可想而知。三是学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偏见使得农村中学体育文化建设稍显薄弱。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长时间,但是当前考试升学制度并没有改变,升学率依旧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忽视了体育健康教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比例微乎其微。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概念式的空谈。四是社会对体育的误解影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繁荣。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民家庭,家长多数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他们对校园体育课堂开设产生误解,认为上体育课纯粹是让学生玩耍,通过体育课堂的方式锻炼身体还不如劳动来得迅速。这种观念的存在,影响了农村中学学生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校园多样体育文化的形成,使得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仅仅局限在设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的投入等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在这个方面上,我所在的学校具有一定的特色。多年来,学校与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家长普遍支持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二、完善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策

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前景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现状,我就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配置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规划上,教育主管部门尽量在体育教育资金上扶持农村中学,加大农村中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标准塑胶跑道甚至是比较专业的体育馆等设施;为农村中学配置较为完备的体育器材。通过这些措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地设施,提高农村中学体育硬件文化水平,为农村中学体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在师资调配方面支持农村中学体育文化的发展,通过向农村中学输送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带到农村中学体育文化建设。其次,学校的相关领导层要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设施的完善是体育文化形成的基础,体育文化的的形成时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其发展更需要依靠学校领导层对该文化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学校领导层应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按照课标要求安排体育课,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运会、举行课间操、举办体育文化展等方式,倡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再次,教师要更新体育课堂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学生是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爱。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来源于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课间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游戏和教学内容互相穿插。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争取主体力量。最后,学校要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农村中学分布零散,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体育办学条件,基于这种特点学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形成有自己的风格,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学校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好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甚至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中学在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言非常重要。

三、结语

第7篇

(一)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同时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也为教育带来了严重问题,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投入非常少,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二)户籍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身份存在很大差异,农民工要将子女留在城市接受教育需要花费更多财力,这种城市、农村户口上的不公平待遇,让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盲区。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祖父母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和社会道德教育。加上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农村家庭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只有打工才能挣钱。同时,农村的教育质量较低,毕业后学生失业率较高,这也是导致家长不愿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因。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逐渐消除城乡原有的二元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政府要建立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统一发展。政府要从相应政策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推动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在附近区域就业,逐渐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二)改革户籍制度

通过对传统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渐消除城乡存在的隔离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相关政府部门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落实配套措施,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证,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监督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落实,避免城市对农村子女存在歧视以及各种乱收费现象。

(三)重视家庭教育

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家庭教育。首先,村委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探访,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活动,给与其更多关爱。其次,提倡留守儿童的父母履行监护职责,让其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与子女长期保持沟通、联系和交流。另外,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还可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等形式,宣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以及有效措施,推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逐渐完善。

(四)注重对监护人的指导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施力度。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下长辈履行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监护人具有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此,组织监护人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只有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应开展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情况,对他们进行家访,了解其具体情况。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缺乏家庭关怀,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儿童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像亲人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1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3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超级秘书网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