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综合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9:17

导语:在教师综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综合论文

第1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杨玉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汉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汉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要,加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比重,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外还需要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通过知识范围的拓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第2篇

生态理念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中只有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种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和谐发展时,整个大学英语生态体系才能保持流动、平衡的发展,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当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生态因子进入传统的大学英语生态体系后,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其综合信息素养的发展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因此,只有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信息素养得以发展,他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适宜的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信息化,同时激发另一重要生态因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的和谐动态发展。同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为主体特征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信息素养以发展其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从而适应数据信息化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在这样的大学英语教育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培养一种重要的素质,即综合信息素养能力,以有效地把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加以整合,走一条信息+教学素养综合发展之路。在生态理念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灵活熟练使用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解读、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手段(借助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手段的综合使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2)在教育资源全球网络化时代,合理合法地选取、分析、组织、优化和创新信息,充当好教学活动设计者,把教育信息技术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意识。(3)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进程中,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发挥好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帮促者和资源提供者角色。总之,一个具备合格综合信息素养的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自主化以及教学和学习任务合作化。

二、生态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建议

(一)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笔者采取访谈形式对山西省三所不同类别院校(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的六位教师(各两位)进行调查,六位教师全部是女性,职称为讲师,大学英语教龄均超过十年,处于教师的职业转变期。访谈以微信语音交流即时问答的形式进行,每人大约半小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你了解信息素养、综合信息素养和教师综合信息素养概念吗?如了解,你觉得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这一能力是否重要?为什么?(2)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利用与综合信息素养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的?请举例说明。(3)你是如何获得以上这些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自身综合信息素养的?(4)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信息素养吗?有什么可行性建议?通过对六位老师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对山西省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现状作出如下总结:(1)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信息素养及综合信息素养的专业释义的了解,概念模糊,说明需要大面积普及信息素养相关概念。而对于综合信息素养之于大学英语教师能力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一致认可,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目前的教学方式形成挑战,发展综合信息素养无疑能帮助他们适应信息化教流,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促进专业发展,最终优化教学效果,维系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平衡与稳定。(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最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还是在网上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音视频资料来制作PPT,利用Wechat,QQ进行课内外小组活动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等,而对于新兴起的可应用于微课教学实践的录屏、抓屏、视频剪辑合成等技术的了解甚少,几乎没有人应用超大免费且安全的网络云盘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这表明他们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展开,以促进学生可理解性输出产生。(3)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是通过同行交流、自己琢磨来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很少有参加相关专业讲座、信息培训的经历,而他们都表达了提升自己信息素养的愿望。

(二)生态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建议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引言

在许多大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1]近些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英语在教学水平、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也存在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这其中,“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全国英语师资短缺。据统计,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为5.5万人,与所教学生的人数之比为1:130。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基础词汇、积极词汇和语段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在夯实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英语语言的水平,后者则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学一门外语就应该去读这门语言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朗读英语美文。众所周知,作家没有激情,写不出优美的文章;教师没有激情,也读不出课文的原汁原味。读,要动脑子、动口、饱含感情,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蕴涵的情和意。读的人能读得荡气回肠,学的人感情思想才能收到碰撞。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一个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他总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相反,一个平庸的大学英语教师,只知按常规办事,教学表面看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生怕遗漏掉什么,什么都要讲,但又什么都没有讲透,陷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泥塘,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必须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各种英语课程的设计。英语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覆盖了大学各阶段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如果没有课程设计的经验,就不容易掌握构筑完整英语知识结构的各个环节,不利于有重点,分步骤地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另外,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3]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第4篇

化学可以说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一些实验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值得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有好的开始才能够顺利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导入就会显得比较单一,形式上的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需要多下功夫,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开始课堂教学。有一些化学实验想象可以称得上神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给学生“变魔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魔术”过程,让学生能够观察到魔术最终的现象,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切实的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满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水点酒精灯”的魔术,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水能够将酒精灯点燃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学生都会感到疑惑水怎么会将酒精灯点燃呢?在印象中,水通常都是用来灭火的,怎么可能支持燃烧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然后进行魔术演示,接着学生会观察到水真的将酒精灯点燃了,这样的现象马上就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被这样的魔术现象所吸引,并且急切的想要知道出现这样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导入,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就开始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了解钠的化学性质,就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可能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学习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都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一些化学研究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一些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加具体的学习化学知识,从中收获知识,教师需要在举行实践活动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来开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并且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水资源浪费或是污染的画面,首先就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可以设计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化学工厂周围进行观察,寻找附近的河流,观察一些化学工厂附近的水流情况,水资源是否受到了污染,根据学生观察了解到的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的讲解水资源保护以及净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计划,逐渐的带领学生深入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实际化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和理论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或是简单的记录一些笔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说,教师应该探索和创新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同时体验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揭示实验的原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水的净化”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方法对水进行净化,可以采用明矾、活性炭吸附、沉淀、过滤等方法综合运用的形式来进行水的净化,学生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同时了解实验步骤。接下来的实验步骤,首先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向杯中加入少量的明矾,用玻璃棒搅拌,并且加入少量的活性炭进行搅拌,通过最终的过滤,然后观察最后的水样,完成净化过程。那么这一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明矾到了水中可以电离出两张金属离子,其中的铝离子又很容易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最终的反应原理也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实现明矾净水。

第5篇

关键词:综合学习活动;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渐渐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但是,笔者发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却是一个难点,尤其在教学目标设计这个环节非常薄弱,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学习活动课的教学质量、育人质量。

一、综合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指向的主体错误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指向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有时可以省略目标主体,但这是以不影响对目标的领会为前提的。

2.目标水平的层次混乱

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是根据某一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

3.目标脱离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依据国家和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提出的总的教育教学目标、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的性质与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目前,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根据上述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需要、个体差异等因素的考察。

二、综合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设计的主体来看,重智能轻德育,设计上存在盲目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思想陈旧,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常置教材的整体性、思想性于不顾。

2.从设计的客体来看,隐性强显性少,设计上存在艰难性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往往以主题内容的概括提要、活动项目的具体介绍和活动要求的简单提示介绍为主,教学目标因素隐性强、显性少,加之教学参考上没有备课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教案,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从设计的过程看,应付多钻研少,设计存在随意性

由于设计的主、客体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综合学习活动的分析、把握较为肤浅和牵强,对活动内容的领悟、挖掘限于表面和形式。

三、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技能型人才。

(2)当代社会需要。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大支柱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而是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建构出来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也要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3)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学科结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也要遵循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如,语文课的设计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资料极其丰富,涉及到诸多学科或学科内部的诸多领域,因此,活动的主题也极具“综合性”。

2.目的性原则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是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综合学习活动要“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综合学习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的目标进行展开和深入。

3.层次性原则

由于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内容自身具有的层次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区别对待不同学力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层次目标;二是综合学习活动内容自身的层次性。

4.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以这些目标为指导,使制定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这些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能相互排斥、相互矛盾。

参考文献:

[1]洪 明,张俊峰编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1—26.

[2]姜 平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48.

第6篇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 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O158-4

On the Teaching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Chenxue Gang Zhou Jiqua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Mathematics,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develop their thinking skills and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author of Teaching experience, discrete mathematics teaching were studied.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 discrete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不仅是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的必备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一方面,离散数学知识的分散性令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离散数学教学中,往往采用“纯数学”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离散数学对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是离散数学教学中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1精选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及图论等几大分支.各分支均有悠久历史.如果这几部分的内容都要详细讲授,时间上来不及,所以在在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应当有所侧重.比如简单介绍集合论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如何利用集台论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二元关系这部分,重点是二元关系的几个与性质相关问题的论证方法的训练.在数理逻辑上通过将一般命题公式和一阶逻辑公式化成范式,达到强化训练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图论部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对相关定理及其证明思路的理解来体会图论的研究方法.代数系统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群论上,尤其要在代数系统、群、子群、循环群、变换群、正规子群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理解上下功夫.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增加讨论课

老师首先选定讨论的课题,学生分组准备查询相关的文献,并形成自己观点.在讨论课上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从而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最后各小组完成论文的书写.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以及书写论文的能力.

2.2 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有真正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知识点,介绍它的发展史或者引入趣味问题,增加了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注重归纳与小结

离散数学的内容虽然多且散,但通过归纳和小结,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离散数学讨论的内容主要包含系统中涉及到的静态(基本概念)与动态(运算、操作、推理).如集合论中是元素(静态)及其上的运算(动态);代数系统中是集合(静态)及运算(动态);数理逻辑中是公式(静态)和推理(动态).通过归纳与小结,学生能够理清头绪,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手段改革

3.1 教学网站建设

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建设了一个教学支撑网站,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此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2 重视学生作业,定时测验

离散数学的知识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做练习是无法牢固掌握的,因此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把课本上的习题全部做完,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批阅.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选其精华,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覆盖所学的内容,尽量选有启发性质的习题.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认真仔细批改,将作业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要进行课堂讲评.通过讲评作业,帮助学生澄清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3.3 新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法就是试卷考试,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难题的能力.我们尝试做了一些考核方法的改革,把原来的试卷考试和平时的考核两部分,改成了三部分成绩的统一, 即添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写离散数学的论文.把它的评定结果作为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写论文必须要求观点明确、主题鲜明和论述严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之,要把离散数学这一门课教好,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掌握教学规律,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只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具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青杉,孟国艳.关于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忻州范学院学报,2005,21(5):6 .

[2]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翁梅,刘倩,冯志慧等.“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4(12):62―63.

[4]钟敏,时念云.改革课程实验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 [J].计算机教育,2008,18.

第8篇

关键词: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 毕业论文 指导方法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论文与设计往往使他们绞尽脑汁,烦恼不已。那么,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如何指引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呢?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法。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完全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苏凤,王兴亮.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田蓉辉.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8).

第9篇

一、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的现状

关于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现状的文献非常有限,侧重点不同,但有两个基本共识:一是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独立见解,大胆尝试,过程重于结果。(孙文抗,2004)

穆凤英(2001)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五所高等院校部分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几项主要结果表明:(1)调查对象中选文学方向的占半数以上,影响选题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占有资料和所学课程;(2)大多数人对做论文的认识不足,只是为了学做论文或完成任务;(3)半数以上得益于开过的课程及教师的指导;(4)多数人缺乏主动查找资料的意识。这份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生的选题倾向、做论文的认识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已经做出的关于学位论文的研究多是针对老牌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其他学校(如新升本的院校)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的研究较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专升本的院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辅导的论文写作实际,以及从其他老师处了解到的信息,对学士论文写作与大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选题范围是论文写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院两届学生中,选文学题材的半数以上,影响他们选题的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占有资料和所学课程。其他学生选了语言学、教学法和翻译方向,极少数人选的是商贸方向。由此可见,多数英语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中,文学类课程的影响力占较大优势,这与开设时间较长(至少两个学期)、相关资料也较丰富和容易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语言学、翻译和教学法则处于相对弱势。即使教师想尽办法去调动学生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仍普遍觉得语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艰深,对所学的知识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学过即忘,或是根本放弃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所以这类选题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另外,语言学和教学类的参考资料多数专业性太强,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甚至需要教学实际来验证,这些都使学生忘而却步,只有去选稍显容易的方向。

对论文长度的要求也会对写作质量产生相当的影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2000)要求论文长度为3-5千个单词。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个要求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不管规定的字数多少,在实际的论文写作中,仍然有学生为了凑够字数大量变相抄袭的现象。所以,大纲建议的论文长度,不仅是个量的问题,也体现了对质的要求。就目前本科毕业生的一般水平而言,能用3-5千个英文词写出大纲要求的“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孙文抗,2004)

学生做论文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种种困难,诸如找不到参考资料,不清楚论文的具体要求,论文的格式,英语表达能力有限,甚至文字的排版问题等。

学生不清楚论文的具体要求,与学术论文课的开设与否有直接关系。根据03级学生论文写作的实际,我院为04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了20个学时的学术论文写作课,讲授如何选题、查资料,如何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论证步骤,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如何正确合理的引用文献等各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即便如此,不少学生仍反映不清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步骤和要求。这固然与该课程开设时间有限有关,与理论的讲解和学生的写作的实践和体验脱节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才出现了写作中的种种问题。

在查找资料方面感到困难的学生也比较多。近年来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数和入学人数的急剧增加,英语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料的严重不足是可想而知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部分资源,但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查找资料的意识、能力和技巧急需提高。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查资料,需要查什么资料,如何利用查到的资料。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高了极大的便捷性,但其负面效应在所难免,部分学生有抄袭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诚信教育,还要加强从选题、资料收集到终稿、答辩的全程指导,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是论文写作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学术论文要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范,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教师指导不可能替代学生遣词造句,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低下是写好毕业论文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抄袭动机的一大根源。尽管我院一再强调不能一字一句地批改论文,但面对如此多的语言方面的错误,教师很多时候不得不忙于纠正论文中的语言问题。所以,如何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英语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决不是通过批改毕业论文就能做到的。

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做学士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科学态度,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反思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续润华,李建强,2000)尽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这是保证课程讲授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前提。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将其设计成讨论课,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为上好讨论课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学生不得不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课堂讨论既能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又能在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语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从平时写2-3百词的比较随意的短文到3-5千词的学术论文,跨度较大,单靠一门学术论文写作课显然不够,英文写作功夫更是需要长期积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无论基础技能课还是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每学期教师都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型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写出报告,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学生一进入高等学校,可以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4.授课与指导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都应该授课结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学术写作课程为例,该课程在《大纲》中与文学和语言学并列为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有其相当的地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除了讲授常规的研究方法和行文规范外,还应该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通过分析和讲解一些往届学生的论文,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领会论文写作的规范和具体要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