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9:30
导语:在养生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制造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高职院校生源迅速增长,教学规模逐年扩大。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毕竟属于专科最后一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表现为高职生的文史哲知识基础薄弱;缺乏人文情感,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欠缺吃苦耐劳精神,容易随波逐流。刚入校的高职生摆脱了应试教育,进入到宽松的环境,容易被文化快餐吸引,于是,大行其道的文化快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爱。文化快餐对高职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知识来源的选择上,学生在书籍上的消费投入日趋减少,而在数字产品上的资金和时间消耗相对增加。学生选择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供给的快餐化信息,热衷于以音像为媒介的间接阅读,获取的是短暂的感官享受,肤浅的思维。
2.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偏重于通俗文化、网络小说、娱乐休闲等内容,阅读的态度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的倾向。传统经典的阅读日渐边缘化,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仅仅把阅读传统经典当作课余消遣,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从未阅读过,也不打算阅读。
3.在教学方式的喜好上,快节奏、大容量、花样翻
新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以研读、感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乐于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快餐式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新奇有趣,多媒体的过多运用也容易导致喧宾夺主,读文变成了直接的看图、听音,抹杀了文字的独特魅力,遮蔽了学生对丰富文化内涵的感悟,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4.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化快餐对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负面作用。高职生本身就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淡薄,文化快餐过度的通俗化和图像化,造成学生阅读思考的缺失,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自己解决,而是直接求助于更为快捷的途径,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网络在校园的普遍推
广使用使原本在校园还占一席之地的图书馆阅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把空余时间交给了电脑和手机而不再去图书馆学习,一小部分高职生甚至从不去图书馆。一方面是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现状也说明了高职生对文化快餐的全盘接受。
二、文化快餐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利弊
1.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有利面
在一个充满文化快餐消费的社会中,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对它的认同说明它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快餐文化”也是文化,虽然营养有限,但它多少还是补充了高职生贫乏的文化知识。现代大众传媒对经典文化进行视觉化、通俗化、娱乐化的改造,高深难懂的书面文字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化口语和生动形象的故事,更易于被学生主动接受。比如,大家认可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通俗化、趣味化,对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文化快餐不仅满足了高职生及时充电的需求,而且,它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再次,高职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少、实践学习的时间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少、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多,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又需要各种精神食粮,文化快餐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享受和乐趣,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精神满足和抚慰。
2.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危害性
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所起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而不利影响却更为突出。首先,文化快餐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消费文化,过多接触会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弱化、审美能力退化、文化欣赏水平降低,使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部分学生精神生活陷于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状态。很多学生在校三年貌似在不断地“阅读”,但是,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测定和就业后用人单位评价上不仅看不出,而且还表现得浮躁、肤浅。其次,大众媒体不断炮制出来的文化快餐具有世俗化、趋同化、泡沫化倾向,存在对传统经典的随性戏说、解读,甚至为了通俗而通俗,为了利益而媚俗,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经典本义的理解,容易误导学生。再次,文化快餐关心的是文化对于受众的刺激性、吸引性和迎合性,这种目的性所带来的满足是短暂、贫乏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消费型享乐型人格。相反,经典阅读带来的满足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信念和热情,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人格,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种满足是恒久、丰富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建设性成长型人格。高职生长期浸泡于文化快餐中,成为文化媒介的奴隶,一直获得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满足,无益于优秀人格的塑造。尽管文化快餐具有一定的文化补充功能,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快餐”只应是辅,不能取代正统、经典的文化而成为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高职院校肩负着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更不能漠视这一现实,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三、合理有效引导文化快餐,探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途径
1.对文化快餐进行有效引导
正如纸质阅读不能取代网上阅读,传统文化也不能淘汰快餐文化。传统文化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快餐则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途径。要引导高职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掌握两种阅读的比例,不能任由趣味性强的文化快餐占据自己的时间,要引领他们摆脱浮躁功利的心态,通过各种方法把从文化快餐中涉猎到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到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以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培养高职生的文化自觉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文化自觉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文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学习观。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跨学科、跨专业去涉猎文化知识,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满足于流行的、已知的理论和观念,对现成知识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又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大胆假设和探索,这有利于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素养。
3.摒弃快餐式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带头阅读经典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教学与提高学生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去读好书,开阔视野。教育者的心态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心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42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自觉摒弃快餐式备课和快餐式教学,要认识到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认真对待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创造便捷、高效的经典阅读途径和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投入,提高经典著作拥有的数量、质量。其次,要推广丰富的传统文化阅读方式,通过开设文学欣赏、经典作品赏析等选修课程,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文化讲评、专家学者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的频率,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研讨成为常态。同时,要举行多种多样的促进经典阅读的竞赛类活动,借助经典诵读、阅读感悟、经典舞台剧等比赛方式推进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5.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以雕塑、宣传栏、道路建筑、校史博物馆等来展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组建或参与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发掘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优秀企业,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种文化,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6.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首先,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类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艺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声乐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的,交流思想信息、感情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因为人人都能歌唱。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形式。”
其次,正因为声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为歌词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等。拿现在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海洋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最后,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外化,是艺术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艺术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我们要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我们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为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
从以上来看,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文化修养的确是把我们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但如今已经衍生成一个涵义极丰富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道德层面与法律三方面进行解释,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集中于对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小学生是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群体,他们好玩好动,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较弱,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所以,人格尚未形成与型。正因为如此,这一群体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可塑性大,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来共同努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城市日益形成的“421家庭”特征(所谓“421家庭”,即四个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家庭成员关注的焦点,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爷爷奶奶、父母亲的过分溺爱,容易小学生任性自满、依赖性强的不良人格;而过分保护则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退缩、抗挫折性差、责任心差等消极人格,加之社会文化影响与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化,也容易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形成误导。所以,做为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外因环境,学校在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中需要承担极其重要的责任。中国句俗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生人格的健康与否将成为决定其一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学校教育特别是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效果奇特、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二、目前举行的具体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目前开展了文明班队评比、经典诵读活动、校园科技艺术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传统主题文化活动、棋文化、闽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发挥了较好的指导定向作用。
(一)“皮格玛利翁效应”的运用——文明班队评比活动
开展文明班队评比活动是“皮格玛利翁效应”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的较好应用。所谓“皮格玛利翁效应”,简单一点说,就是当学生的良好行为能够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肯定、信任甚至高度赞扬时,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获得一种持续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能够将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并做得更好,这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在小学中做实验证实“皮格玛利翁效应”,结果证实效果十分明显。即两位专家在学校中随意选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随意选出几名学生并通知老师,极有把握地赞扬了这几位将来可能会发展较好的学生。结果几个月后,专家又来到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这几名学生果然成绩进步显著,且思维能力也较突出,行为习惯也十分良好,原因就是他们从老师口中得知自己被肯定与赞扬的事情。为此,我校也积极将“皮格玛利翁效应”运用到鼓励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文明班队评比活动中,教室地面、墙壁、桌椅、门窗、讲台、黑板等卫生情况,学生的文明举止与礼貌风范,早自习、课间操、午间、放学时的考勤与纪律情况都被列出重点的评比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班级体以口头表扬、发奖状、赠锦旗、经验会等方式积极给予高度的表彰,对于表现进步明显的班级也要积极给予有效的赞扬,这样能够激励班级体所在的学生持久地将这些良好文明的行为坚持下去,达到培养学生卫生文明与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养成有责任感、有集体荣誉感等个性特点的目的。
(二)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品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思想精髓大多依靠经典书面文字流传至今,小学生也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唐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能静下心来认真仔细诵读经典的诗词歌赋文等文学篇目,必须从中受到潜移默化,丰富思想,开阔胸怀,陶治性情,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达到提升人格品位的目标。在众多经典文学篇目中,诗歌由于对仗工整、用词优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做为小学生在早自习中诵读的首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对学生悄无声息的影响不止在写作技巧上,更能体现在人格修养中,如诵读《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能教育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读《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句,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多角度性;读的《》,培养自信乐观、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读李四光《我不能失信》的故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读《孔子拜师》的故事,培养学生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等等,除诗歌外,还有一些散文如《论语》、《孟子》、《荀子•劝学》、《师说》等也应该成为学生诵读的内容。除早自习学生的个人诵读外,我校还积极采取了如加强课堂学生诵读、校园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淋浴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古人高尚道德情操,将来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青年。
(三)棋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众多棋类中,做为中华文化遗产之一的围棋,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游戏,从产生之时就与促进人格发展紧密联系。古人称围棋为“手谈”,说明下围棋不需要与对手语言交流,而是用手进行“无声”交流,小学生下一局的时间大约2小时,因而必须坐得住,这对于集中力容易分散,喜欢受外界新奇刺激事物干扰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而且下围棋一般必须要分出胜负,多次遭受失败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感、不服输个性,同时,学生必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的动脑筋想办法取得每一盘的胜利,能力提高的时候也能够培养起稳定的情绪,沉着的个性与平和的心态。因而,我校专门开设棋课,把棋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教学中,还利用周五大课间活动时间对全校学生讲棋,校园内设一块棋板,每周设个棋局让学生解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此外,我校经常举行围棋讲座、开设暑期培训班与校内围棋大赛,确实,经过几年围棋系统训练的小学生,其做事注意力明显集中一些,意志力较为坚定,性格沉稳外向,处事积极沉着,情绪更为稳定,这都说明小学生经常下围棋,有益于人格健康发展。
(四)闽南文化、传统主题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对健全小学生人格的作用
另外,我校的闽南文化、校园网络科技文化、传统主题文化等活动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铸就也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如我校在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影响触动下,我校将开设具有民间传统艺术特点的木偶活动课程,通过老师带领学生自编自导木偶剧,使学生音乐、舞蹈的学习内容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目前我校的舞蹈《戏偶》获得省舞稻创作汇演一等奖,事实证明这一充分体现闽南文化艺术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实践能力。此外,今年我校还专门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在元宵、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之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达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倡导团结和睦、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平等友爱、和谐有序校园环境的目的。当然,我校还开展了各种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长跑活动、参加历史博物馆等活动,着重培养起小学生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念。利用校报、学校网站、校广播台、橱窗展览台积极宣传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鼓励小学生在手工劳动课上动手发明创造,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发明比赛,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然,学校目前的文化活动在培养与健全小学生人格方面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在人格内容系统的关注上不完整,健全的人格应该不只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层面,还包括良好的个性、气质与性格,但是学校在人格培养的关注上往往就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着力多,在个性、气质与性格相对较少。因为道德品质是一个成人教育,这是为人最基本的教育学校自然责无旁贷,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通过选拔考试,入重点中学甚至大学帮助更大一些,所以成为不仅是学校也是家庭关注的重点,这与目前的升学考核体制有很大关系。但是良好的个性与性格对小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影响更大一些,对学生目前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不大,所以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常见一些得高分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家长前拥后簇,孩子被包裹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胆小懦弱或者任性自大、自以为是的个性,学校将其归结为家庭的责任区,而由于家长教育的失当之处,也造成了不少学生人格不健全之处。
四、未来改进的对策建议
学校应在文化活动上着力弥补小学生在个性与性格方面教育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
曾任英国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就自豪地说过: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干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培养,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有效的活动如号召学生自己独立来上学与放学后独立回家,自己收拾文具与背书包;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的作用,并将正反方面的例子做为鲜活教材来教育启发学生家长。
(二)加强小学生责任感、感恩品格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来说,责任感与感恩之心的培养也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可以首先通过教材上的鲜活例子教育启发学生,如小司马光面对失足落水小伙伴的险情,毅然挑起责任砸缸救人的事例;小珊迪关怀弟弟,不忘还钱的品格。同时,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母父亲节在各班级开展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号召学生为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
文化素养是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约定,如果正规的文学知识停留在某个点上,便失去其价值。因为生活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文化素养要求在创造公众语言和“群体思考”上对琐事及其用途有范围广泛的理解。文化素养强调这些片段信息的知识的创造者假定听众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1]。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文化素养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1.1 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 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 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3 图书馆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 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 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关键词:文化休养;声乐美感;艺术表现
一、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一类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包含了文学诗歌、音乐乐曲以及戏曲戏剧,又互成一体。它要求我们的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专业技巧,还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面的艺术修养。声乐作品是乐曲和文字的结合,歌唱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声乐作品的演绎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等,才能更好地去演绎声乐作品。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演变特征,各个时代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汲取,使其转变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才能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和演绎中传达出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思想。所以,文化修养的提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的声乐表演将停留在苍白乏味,华而不实的表面,不能称之为艺术表演。
二、如何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处理的过程,声音控制的过程,是一个歌唱演员以自己当前的歌唱技巧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而进行的。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是建立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的,而这种控制也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和提高发声、呼吸等技巧,还要注重我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感、情绪调整能力和艺术直觉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才能养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就声乐演唱来讲,我们需要“多听”、“多看”。“多听”唱片琢磨名家的演唱方法;
“多看”音乐会来学习他们的舞台表演。另外,大量欣赏器乐表演,积累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艺术审美感以及不同的艺术情绪处理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的从其他的各类艺术类别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艺术美感的鉴赏能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可涉猎,例如,绘画、诗歌、文学作品、雕塑、甚至于电影、摄影、艺术设计等现代艺术表现方式都是我们可以去观摩学习的。因为各种艺术门类虽说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美”:喜悦之“美”、恋爱之“美”、凄凉之“美”……胜利的“美”、劳动的“美”、丰收的“美”等。所以,在艺术当中,“美”是相通的,我们从不同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和体会不同的“美”,去发现不同的表达“美”的方式,
其实就是一条提高艺术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人们常说的
“十年磨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反映了艺术表演这条道路的艰辛和漫长。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漫长的修行和千锤百炼才走到了艺术的巅峰。在舞台上耀眼炫目的表演来自于台下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们为之倾倒和钦佩的不止是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求索的精神,这些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三、在文化艺术修养中养成良好的声乐美感
声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观众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使歌声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蕴含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一个发声者,除了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强弱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这需要歌唱者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和感受:体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生动事件;观摩身边各种形形各种人的说话、表情、和情绪: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风光的美感:通过听录音、看录象及观看歌唱家的表演,从中去领略声音与读字的美感、韵味;通过电影、电视、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和场景氛围的音视觉渲染,丰富和积淀我们的音乐美感。
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美感。情绪美感与声音美感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只有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说艺术真正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表达。歌唱艺术则是考验表演者能否准确而又饱满的表达和传递出作品包含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染和打动观众。首先就要求表演者自己被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所感动,进而把这种情绪和情感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然而,歌唱者的情绪感受是通过自身的审美观所决定的。这种审美观必须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欢的,是社会审美和主流舆论所倡导的,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我们通自己的对声乐作品的表演将这种情绪真实的表达给听众,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part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ultural awareness;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单纯由事物本身决定,人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环节。同化是把新旧知识经验相联系,把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中;顺应是新旧知识经验互相作用,使个人认知调整或改组、原知识经验丰富和充实。知识建构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活动性学习,即通过活动实现知识经验的增长;二是观察性学习,即通过对他人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获得、丰富或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三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经验的增长。建构主义学习有六个核心特征,即积极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建构性学习、累积性学习、诊断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高职学生广告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以小企业广告策划为例,高职学生单纯依靠书本得到的广告策划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策划,其结果可想而知。策划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广告目标方面,只重视产品推介、过于关注销售数量和眼前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能从国家、地方和企业战略等高度全面系统地塑造和宣传企业的良好形象;广告内容方面,片面地从企业名称、历史和规模、设备和技术、质量优势、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考虑和策划;广告方式单一,忽略了小企业实力小、资金缺等实际情况,囿于大众媒体广告形式以及户外广告范围进行策划,很少有人在企业传播方面进行企业形象塑造和宣传策划;广告受众的选择方面,重点对各类消费者,很少考虑对金融关联者、关联事业者、政府及其相关人员等对企业发展有深刻影响的群体进行传播,更忽略了内部员工对企业形象塑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集中反映了高职学生宏观思维高度不高,微观思维深度不够,视野不开阔。
2.原因分析。这里主要从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即广告策划教学还不够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广告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不密切,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只重视可视、可测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难以预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欠缺;教学设计没有正视高职学生不善理论学习而长于实践探索的学习特点;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创新热情。
三、构建高职生广告策划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以任务教学模式促进广告策划基本能力的构建。一是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必须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学生在其中开展自主操作活动,知识才有意义,经验能力才能有效迁移。以企业真实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符合活动性学习的特点和要求,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增长知识经验。二是引入任务教学方法,构建广告策划基本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理解新知犹如植物之间的嫁接,要以既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广告策划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建构广告策划基本能力。广告策划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原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丰富和调整原有知识和经验。任务教学法要求和指导学生按教学四个步骤开展学习活动:明确目标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在完成教学四个步骤后,引导学生总结广告策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市场、商品和消费者调研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商品定位、消费者定位、广告定位,依据四个定位确定广告主题,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主题进行广告策划。掌握了广告策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广告策划的基本能力也基本形成。
2.以项目教学模式促进广告策划创新能力的构建。广告策划基本能力构建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突破的瓶颈。这一阶段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引入企业项目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小企业广告策划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适合实施项目教学法。这里使用的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步骤基本相同,即明确项目标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项目完成情况检查评价。不同的是,项目任务更复杂,目标任务由学生自主分析确定,教师不做过多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二是通过项目评价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是广告策划创新能力构建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后,成绩要肯定,不足要指出,但一定不能以教师预定的行为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果,更不能以统一标准要求和束缚学生,而是要通过项目评价,肯定成绩和进步,引出问题、不足甚至争论,生成教学目标,促进深入学习。项目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完成的项目结果进行检验,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建构主义认为,评价不应被视为教学设计的附加部分或预先测试,不应与教学过程分离。学习的结果是由个人建构的,最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学习者本人。项目评价应分为两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有条件的可引入企业评价),这些问题和不足是学习中出现的,是学生发现或自我觉醒的,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契机,也是生成新的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通过项目评价,学生策划存在的不足,如广告目标急功近利、传播内容偏颇、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对象(广告目标受众)选择模糊不清等,成为学生自觉克服的缺点、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目标定向的,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相应的预期,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可见教学目标设计十分重要。长期受泰勒目标模式的影响,我国各类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是以行为目标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具体性、可操作、可观测性、统一性、预定性。优点是指导方便,可测可控,评价客观,效率较高。缺点是只适用于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测定行为结果的创造性能力方面的培养。
3.以生成性教学目标促进广告策划创新能力构建。第一,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概念。生成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产生于学习过程,产生于学习者与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斯坦豪斯认为,通过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教育成功的程度即其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根据上述观点,广告策划创新能力培养应该通过项目评价生成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目标。第二,广告策划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生成。强调教学目标生成于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总目标应该预设,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深度发现问题、多维角度看问题和高视角宏观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目标等也应该预设,必需且能够预知的行动目标也可以预设。下面以小企业广告策划为例,探讨广告策划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一是发现问题的数量;二是隐性问题发现的比例;三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广告策划前期工作中,学生通过调研能发现多少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优势和劣势各有哪些?特别是融资困难、知名度、美誉度等难以观测的隐性问题,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上述问题调研的渠道和方法是什么等,发现得越多,渠道越多样,表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超强。按照上述三个指标评价和鼓励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之二:培养多维度理解问题、高视角宏观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把信息、知识转化成创新灵感或创新策划的能力。具体目标:一是对一个问题能从多少个角度去理解;二是从不同高度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三是对一个任务能提出多少个解决方案;四是创新思维的品质等。比如,影响小企业广告决策的问题,考查学生除了知道实力、资金、广告费和广告效果、成本等因素外,是否发现深层原因?又如,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问题,能够通过广告和企业传播活动来完成,这是基本的创新要求;能够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如公益、公关、业务活动等来完成任务,这是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如果策划利用公务活动等来传播企业信息塑造企业形象,创新利用一些特殊媒介如论坛、现场办公会,甚至把政府当作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来传播企业信息和形象,那就是更高一级的策划创新了。创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需要与之相应的创新传播内容,这又是另一级的创新要求。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方面,考查学生能否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社会公众心理、先进的效益观念,能否从经济和营销理论的高度,甚至从更高的政治政策层面如国家、地方战略高度,来谋划广告策略,把企业广告和企业传播结合起来,在企业广告中传播,在企业传播中巧妙进行广告宣传。这些都属于高层次的创新要求,都应该成为策划创新的教学目标。以这些教学过程生成的教学目标,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广告调查、案例鉴赏、文献研读、理论学习等,加强深度发现问题、多维角度理解问题和高视角宏观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之三:学习态度转化与学习能力提高程度。这一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观察性、活动性以及理论学习三结合的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观察性学习指通过对他人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观摩,获得、丰富或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能够检验、矫正和丰富学习所得知识和经验的最佳的学习方式。观察性学习不仅包括过程、动态、实践的观察和学习,也包括结果、静态、理论的观察和学习。活动性学习和观察性学习相伴相随并存在互动关系。当碰上难题时就会通过行动观摩、文献研读、案例研究、理论学习等观察学习活动,学习别人的策划思路、方法等,并与自己的策划进行对比,发现不足,纠正错误,调整原有的思路、方法。观察性学习便于开展、生动直观、效果明显。由观察性学习开始,调动学习积极性,实现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理论学习三者结合,对高职学生学习策划知识、积累策划经验、探索策划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