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9:31
导语:在电气硕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科学,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并对系统的运行及效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
IE在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并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得到迅速应用和发展。到了二战期间,美国多数大学的工学院都已经相继成立了正系,并开始招收IE硕士生,到1990年美国已有150所大学的工学院设有IE系,其中92所可以招收硕士生。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IE专业,1993年正式招收IE专业本科生,目前,我国已有150多所高校设立了IE专业。1999年国家教委批准设立IE工程硕士点。
2.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IE最初主要应用在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随着现代管理发展,IE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服务行业、公用事业甚至政府部门。工业工程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目前现代工业工程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因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等。
IE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是具有四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经过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他们本科毕业已多年,外语水平不高,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和陈旧,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多是作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或重要领导者,他们是带着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来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工程硕士学习方式是“进校不离岗”,集中在每周六和周日集中授课,保证了工程硕士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习专业知识。
3.创新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3.1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目标
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和把握工业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努力提高工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业工程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某一门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2 创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正专业工程硕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创新能力;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管工结合,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注意IE领域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的传授。
(1)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工业工程硕士是工程领域里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侧重于工程应用。课程设置强调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因此必须对工程硕士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建立起一个合乎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管理领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主要包括:①学位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运筹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工程经济学、战略管理、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先进制造技术。②选修课。现代生产与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系统工程与管理、新产品开发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价值工程等与工程结合的工程领域或相关的技术课程。学位课学分19分,累计学分33分。
(2)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应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适应工业工程硕士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时间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和工作的空闲时间里进行自修,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如电子邮件等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答疑等。
(3)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关
①论文选题与开题。工程硕士论文研究题目一般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际,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论文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查通过后,由学校组织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②论文指导。工程硕士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兼职导师联合指导,保证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③论文答辩。论文经过导师审查通过,且工程硕士生完成了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并成绩合格,才可以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应有3位专家评阅,其中一位为校外专家评阅,另外两位为校内专家。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并聘请校外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4.结论
关键词:智能风冷控制 变压器 IEC61850 控制IED设计 智能变电站
中图分类号:TM4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32-02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与推进,变压器智能化的研究与设计将是变压器技术发展的方向,风冷控制系统作为变压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必需满足变压器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大多采用强油风冷冷却方式[3-5],控制部分大多采用PLC或单片机完成,系统构成比较复杂,控制功能简单且控制模式基本固定,整个控制系统比较独立和封闭,基本不与其他设备信息交互[6-7],在智能电网通讯及信息共享的要求下,传统风冷控制系统已不能适应智能变压器发展的要求。
本文详细介绍了变压器智能风冷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构成及配置情况、控制原理、功能实现以及控制IED软硬件设计等。
1、系统构成及配置
1.1 系统构成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于IEC61850通讯及信息共享要求,变压器风冷控制作为过程层设备应接入过程层网络,信息通过过程层网络传输,包括控制所需的测量数据、控制指令以及监测结果等,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1.2 系统配置
变压器智能风冷控制器包括冷却控制IED以及就地控制柜组成,根据目前运行的情况,控制器配置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对于无特需要求情况,冷却控制IED作为控制主体安装在就地控制柜上,配置必要的辅助执行单元和电路,完成所有控制及信息传输功能;(2)对于就地控制柜已有简单智能控制器的情况,如PLC、单片机等控制执行单元,冷却控制系统由冷却控制IED与智能控制设备及辅助电路组成,完成控制及信息传输功能;(3)对于就地控制柜采用了特殊控制方式的情况,如风机控制采用变频器控制方式,冷却控制系统由冷却控制IED与变频器及辅助电路组成,完成控制及信息传输功能。
2、工作原理
2.1 基于IEC61850网络通信的数据传输
冷却控制IED所需测量数据主要来自测量IED,包括主变本体相关的油温、绕组温度、主变负荷等,来自其他监测IED数据包括铁芯监测电流、主变油中气体分析数据等,来自智能终端数据包括主变运行信息等,通过过程层网络GOOSE传输方式接收。
控制指令包括来自后台的远方控制指令经测控装置的控制信息、冷却控制IED发给智能终端跳闸信息等,均通过GOOSE传输机制,高效、快速的通过过程层网络传输。
2.2 控制IED运行方式
传统风冷控制系统由于数据采集的局限性,一般采用固定的“运行”、“辅助”、“备用”模式对风机组的控制,或采用奇偶数组控制模式控制风机组的启停,控制模式固定单一,不利于节能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变压器智能风冷控制设计运行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其中手动方式又分为就地手动和远方手动控制方式。自动运行方式下,控制IED根据油温、绕组温度、变压器运行负荷情况以及变化趋势或者异常情况如主变铁芯电流的增大、油中气体反映出的热故障等,综合判断出需要运行的风机组数,发出控制指令启停风机组,完成主变的冷却控制要求。当处于手动就地控制方式时,与传统就地控制手动方式基本一致,运行人员在控制柜就地通过把手或按钮控制风机组的启停;当处于手动远方控制时,通过后台或调度等将控制风机组启停命令下发给测控单元,由测控转发控制指令到冷却控制IED,完成风机组的控制。
2.3 控制IED控制执行
根据1.2节介绍的配置情况,风冷控制IED的控制执行分为:(1)冷却控制IED直接控制辅助电路,如接触器和继电器等,完成风机组和油泵的启停,冷却控制IED需要有开出回路设计要求;(2)采用冷却控制IED与智能控制设备及辅助电路组成的配置系统,冷却控制IED采用通讯的方式与智能控制器信息交互,完成控制及信息传输功能;(3)采用冷却控制IED与变频器及辅助电路组成的配置系统,冷却控制IED采用通讯或模拟量输入输出方式,完成控制及信息传输功能。
3、功能实现
3.1 控制电源热备用
电源控制设置自动手动切换,在自动模式下,控制电源自动完成双电源的互为备用,且具备自锁功能,即当一路电源工作时,另一路电源可靠断开。在手动模式下,支持远方手动切换。
3.2 数据采集
支持GOOSE方式从过程层网络接收与风冷控制相关的测量量,完成控制所需的数据采集功能。
3.3 控制
控制策略根据综合数据分析,合理配置风机运行组数,满足变压器运行要求的同时兼顾节能、循环启停风机组以及风机组先启先停运行等原则。
3.4 切换
切换功能完成远方、就地以及手动、自动等控制方式的切换,满足不同运行方式要求。
3.5 通信
风冷控制IED具有过程层网络IEC61850通信功能,支持GOOSE方式数据接收和发送,完成网络数据的采集以及控制命令、控制结果和监测等数据的发送。
3.6 自检及告警
风冷控制系统的控制IED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具有自检以及异常告警功能,实现自身状态检修。
3.7 对时
控制IED满足智能变电站所要求的对时精度和对时方式。
4、控制IED软硬件设计
4.1 硬件构成
硬件组成包括CPU、FPGA控制器、通信模块、开出控制器、开入采集单元等组成。硬件设计结构框图如图2 所示:
系统所需数据均通过过程层网络获取,设置开入插件满足就地信号的便捷接入,当就地控制柜配置有智能控制设备时,开出插件可不配置。
4.2 软件设计
根据变压器智能风冷控制功能要求以及控制策略设计,其主程序设计流程如图3。
5、结语
变压器智能风冷控制系统设计对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该风冷控制系统的设计符合智能变电站通讯要求,满足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要求,智能化程度高,节能且风机组运行效率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运行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符合风冷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世杰.大型变压器风冷却系统的自动控制[J].变压器,2003年第10期.DENG Shi-jie. Automatic Control of Forced Air Cooling System in Large Transformers [J].Transformer,2003,10.
[2]李化波.一种新型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制[J].电气应用,2007年第6期.LI Hua-bo. Development of a new device of Automatic Control of Forced Air Cooling control System [J].Electrical Application,2007,6.
[3]李化波.基于PLC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究[M].硕士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LI Hua-bo. Research of Large Capacity Transformer Cooling Control Device Based on PLC[M]. Master's thesi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4]王泽峰,等.新型变压器风冷控制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J].变压器,2005年第8期.WANG Ze-feng. Application of New Air Cooler Control System of Transformer to Electric Network [J].Transformer, 2005 08.
[5]杨凯,等.新型智能变压器风冷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2003年第9期.YANG Kai. The Transformer Air Cooling System Based On MCU Control[J]. Electric Engineering,, 2003 09.
[6]冷志国.大型变压器风冷控制系统的研究[M].硕士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LENG Zhi-guo. Design on the Wind Cooling Control System of Transformer[M]. Master's thesi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微网;控制策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s the micro network control research status
DUAN Xiao-rui,LI Jin,ZENG Zhao-wei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55002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stributed Generation obt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by the small capacity of distributed power network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icro network and micro network control strategy, and then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 network.
Key words: Micro network;The control strategy;The status quo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用电负荷正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正逐渐加大,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和燃烧应用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绿色清洁的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分布式发电将分散存在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使分布式能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分布式发电技术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分布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将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以微网的形式运行,与大电网互为支撑,是发挥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能效的最有效方式。
微网概念
微网是一种可将各种小型分布式电源组合起来为当地负荷提供电能的低压电网。它具有联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能提高负荷侧的供电可靠性。微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常采用电力电子接口连接到微网,这增加了分布式电源接口控制的灵活性,但是减少了系统的惯性。微网缺少惯性和运行模式的多样性增加了系统在维持能量平衡及频率稳定等方面的控制难度。微网既可以通过配电网与大型电力网并联运行,形成一个大型电网与小型电网的联合运行系统,也可以独立地为当地负荷提供电力需求。该灵活运行模式大大提高了负荷侧的供电可靠性。同时,微网通过单点接入电网,可以减少大量小功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对传统电网的影响。
微网控制策略
微网在实际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控制问题。当微网中的负荷或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如何通过对微网中各种微电源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以保证微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都能够满足负荷的电能质量要求,是微网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2]。
目前的微网控制方案,按整体控制策略可分为对等控制、主从控制。主从控制一般是指底层微电源的控制是一种主从控制结构:以一个微电源作为主单元,其控制器作为主控制器,其余微电源的控制器作为从控制器。从控制器必须服从主控制器,其之间的通信联系是强联系,一旦通信失败,微网将无法正常工作。主从控制策略主要用于孤岛运行时的微网。对等控制就是微网中每个微电源地位相等,不存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主控制单元。对等控制策略基于下垂控制法,分别将频率和有功功率、电压和无功功率关联起来,通过一定的控制算法,模拟传统电网中的有功、频率特性曲线和无功、电压曲线,实现电压、频率的自动调节而无须借助于通信。
下垂控制、恒压恒频控制和恒功率控制是目前常见三种的微电源接口逆变器控制方法。下垂控制方法就是使接口逆变器模仿传统电力系统的下垂特性,通过有功和无功来调节微电源输出的频率和电迅。该控制方法是基于本地测量的有功和无功值对逆变器进行控制,各微电源之间不需要通信,因此一般用于对等控制策略中[3]。恒压恒频控制通过直接给定电压和频率的参考值,设计控制器来调节接口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主要用于孤岛运行模式,给微网提供频率和电压的支撑[4]。主从控制策略中主微电源的控制一般釆用此控制方法。通常PQ控制用于并网运行状态。设计控制器在并网运行时使逆变器按照给定的有功和无功参考值输出功率,微电源一般不参与电压、频率的调节,主要由大电网提供支撑[5]。当处于孤岛运行状态时,微网必须中有维持电压和频率的微电源。
研究现状
微电网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其灵活的运行方式、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以及绿色高效的经济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对微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2007年度专题课题”中已经包括了微网技术,目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相继开始了对微网的研究。
文献[6]通过对微网实验系统微网主从控制模式和对等控制模式进行比较,得到结论:主从控制微网系统可以实现电压和频率的无差控制,但对主控单元有很强的依赖性,主控单元的选择至关重要; 若微网中存在燃机等输出稳定且易于控制的DG时,应优选其作为主控单元,而光伏风力等间歇性DG作为从控单元; 若微网中不含有可控DG,则选择储能装置为主控单元,但储能装置容量将限制其长时间孤岛运行。对等控制微网具有冗余性,但没有考虑系统电压与频率的恢复问题,属于有差控制,鲁棒性差,并且在控制和应用上尚存在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亟待攻克,目前仅限于实验研究阶段。
文献[7]研究了下垂控制和混合控制的微源控制方法,并建立了微网系统仿真模型, 针对计划孤网和非计划孤网中的下垂控制和混合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2种控制方式对维持微网孤网稳定的有效性,并且任何控制方式下,微网再并网时均需对微源出力进行重新调整,才能平滑过渡至并网稳定运行模式。
文献[8]分析了微网中多个分布式电源采用 P-f 和 Q-V 下垂控制时,微网的频率稳定性。根据微网内分布式电源的输出特性和负荷需求特性,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电源层对等控制与主从控制相结合的微网控制策略,并分析了采用此控制方案后微网在不同运行情况下的暂态特性。
文献[9]主要研究了微电源接口逆变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下垂控制小信号模型,仔细分析了电压频率、电压幅值下垂参数和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三个参数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将微电源等效为直流源或经整流后的直流源,在坐标系中建立了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微电源逆变器控制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下垂特性的双环反馈控制器、PQ控制器。
文献[10]只考虑并网后电网向微网注入功率时,对含有一个DG的微网并网过程仿真,研究了并网过程中频率和电压波动变化,着重分析了在并网前开关两侧电压相对相位超前和落后的两种不同情况,提出了微网并网的最佳控制策略:并网时开关两侧的电压差必须很小,理想状态为零;电网频率必须稍高于微网频率;并网时刻电网电压必须超前于微网电压。
文献[11]详细分析了PQ控制和V/f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对相应的控制器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微网的模型。通过不同运行方式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运行特性,从而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文献[12]分析了传统的下垂控制策略在微电网系统中应用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采用倒下垂控制与下垂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策略。该策略在改善微电网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限制过流情况发生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特点,而且能实现微电网在网络结构或状态转换过程的无缝切换,同时也为不同响应时间的储能装置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提供了可能。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针对微网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垂控制、恒压恒频控制和恒功率控制三种控制方式,在假定条件下通过对其控制原理和方法的分析进行控制器设计,进而搭建模型进行仿真,从而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总结
面对能源危机的挑战,加强绿色能源的利用,既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又可以缓解现阶段能源供求紧张的关系。智能微网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整个电网控制的复杂性。虽然目前微网的实用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微网在降低能耗以及补充电网不足方面的优点会促进专家学者的研究,微网的巨大潜力会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丁明,王敏.分布式发电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 24(7): 31-36
[2]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31(19): 100-107.
[3]黄胜利,张伟国,等.电力电子技术在微网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08,27(9):55-58
[4]赵宏伟,吴涛涛.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技术[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1): 126-128
[5]鲁鸿毅,应鑫龙,等.微型电网联网和孤岛运行控制方式初探[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 37(11): 28-31
[6]王成山,杨占刚,王守相,车延博.微网实验系统结构特征及控制模式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1):99-105.
[7]欧阳翚,牛铭.基于不同控制策略的微网仿真[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 27(3):19-24.
[8]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博士论文].天津大学,2008(7).
[9]赵巍.微网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4)
[10]杨艳天, 张有兵, 翁国庆.微网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J].机电工程,2010,27(2):14-20.
[11]董鹏.微网的控制与保护策略研究[D][硕士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9(3).
关键词:以太网;燃机模块;电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引言
随着燃气轮机在工业现场的广泛使用,对控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控制系统也迅速从液压机械式控制器发展为模拟式电子控制系统,进而发展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到20世纪90年代,燃气轮机开始全面配置数字电子控制系统。近年来,国外燃气轮机的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实现了模块化,并配置了菜单式的开发软件。模块化控制系统中通信总线是系统内部数据交换的桥梁,总线的可靠性是系统可靠性的保障,总线速度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控制器的性能,因此必须选择实时、可靠的通信总线。MIL-STD-1553B、ARINC-429等传统的现场总线可靠性高、使用灵活,工程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却遭受速度瓶颈。工业实时以太网技术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它的发展使工业控制在通用化、模块化、数据交换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特别适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EtherCAT是由德国Beckhoff公司开发。采用以太网帧,以特定环状拓扑发送数据的技术,拥有杰出的通讯性能,接线简单,并对其它协议开放。
1.总体方案
1.1燃机模块式电子控制系统方案
系统的控制对象是某型舰用中档功率系列燃气轮机,控制系统采用开放性的模块结构。电子控制器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模块设计,各模块间采用最新的工业实时以太网Ethercat连接,控制软件设计成可选择、可配置的标准模块和接口,液压执行机构设计成通用的模块化的部件和组件。这就使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变为功能模块的选择、匹配和调整——根据燃机控制系统的信号数量和接口类型选择合适的硬件模块,根据特定控制规律和控制系统要求选择、配置相应的软件模块,根据燃油和导叶的控制要求选择合适液压执行机构。采用的是成熟的模块使各模块功能、性能都有了保证,各部件仅需要进行部分调整就能满足要求,既缩短研发周期,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今后实现性能改进和功能扩展。
1.2燃机控制系统组成
燃机控制系统包括综合电子控制柜、系统软件、液压执行机构、电气系统等。液压机械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包括高压燃油泵、燃油计量装置、导叶调节装置等。各模块可根据具体燃机要求配合使用。电子硬件通用模块包括:电子控制器模块、独立保护模块。系统软件包含控制软件和应用软件。控制系统接收来自控制室或监控台的控制信号,对燃气轮机的起动、加速、减速、稳态工况运行以及停车和重要参数限制实施全面的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能实现对燃机辅助系统的监测和控制,能实现对燃机的故障诊断和重要参数的记录、存贮和通讯。
2.控制软件设计
2.1电子控制器方案介绍
电子控制器由主CPU模块与AD模块、DA模块、FI模块、IO模块等低级模块组成,各模块自带CPU处理器,模块之间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网络通讯技术模块化设计,控制器的各种功能模块之间用实时以太网进行连接,完成数据交互。各模块可以集中在一起也可以分散到燃机的各部分,通过工业总线实现实时信息交流和控制。
2.2控制软件分层设计
控制软件包含CPU模块的控制应用软件、其它通用模块底层软件组成。底层软件与模块一一对应。模块的底层软件主要是实现通用模块采集、输出或信息交互功能,并与其它模块通讯,传递和接受信息,实现控制系统功能。CPU模块的控制应用软件通过与底层软件,根据模块的特点进行功能的初始选择和配置。初步设计的控制软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该层次结构适用于主CPU模块与所有低级功能模块。由于低级功能模块的任务都比较简单,所以并无必要采用实时内核,主CPU模块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传统的顺序结构还是基于实时内核的并行结构。同一功能的器件在驱动程序层向顶层提供一致的接口,在这一层次中需要制定对器件读、写、模式设置、中断、轮询等操作的驱动程序函数模版。整理电子控制器硬件设计中常用的接口器件资料,针对这些器件编写驱动程序并用数据库进行驱动程序模块的管理。
2.3控制软件模块化设计
控制软件采用模块设计,将燃机的主要控制过程、各种控制规律形成标准程序模块。模块划分可层层分解,步步细化,当针对具体燃机时只要选用合适的模块进行组合,并进行对参数设置连接就可形成控制程序。程序的框架设计要保证其可扩展性,根据燃机控制要求的变化,不断的增加先进控制规律、控制算法模块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在对燃机控制系统的特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后,建立对燃机控制软件的通用框架结构、模块划分准则与模块配置策略,通过更改模块配置信息、模块整体更换等方式灵活构建可靠的燃机控制软件。软件模块化按照由粗到细、由繁到简的指导方针,按步骤逐级细化,最终生成最基本的模块单元。根据燃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将控制软件划分为基本数值计算模块库、信号处理模块库、故障处理模块库、起动控制模块库、燃机运行控制模块库、停车控制模块库、辅助系统控制模块库、底层软件模块库、通讯协议模块库。模块一般采用标准C语言编写,与CPU相关的代码采用汇编语言编写,考虑到不同CPU的字长、对齐方式等特性,模块内部均采用自定数据类型,且可通过外部进行设置。
3.通讯软件设计
EtherCAT通讯程序包括网络收发模块、EtherCAT接口模块、EtherCAT设备模块、主站模块和从站模块。网络收发模块完成底层网络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功能。EtherCAT接口模块实现EtherCAT通讯程序与功能软件的接口功能。EtherCAT设备模块实现EtherCAT设备扫描和软件初始化工作。主站模块实现主站初始化命令和循环命令的发送处理,实现和维护主站的状态机。从站模块实现从站设备的配置,同时维护从站设备的状态机。
3.1Ethercat协议
EtherCAT是用于过程数据的优化协议,凭借特殊的以太网类型,它可以在以太网帧内直接传送。EtherCAT帧可包括几个EtherCAT报文,每个报文都服务于一块逻辑过程映像区的特定内存区域,该区域最大可达4GB字节。数据顺序不依赖于网络中以太网端子的物理顺序,可任意编址。从站之间的广播、多播和通讯均得以实现。当需要实现最佳性能,且要求EtherCAT组件和控制器在同一子网操作时,则直接以太网帧传输就将派上用场。然而,EtherCAT不仅限于单个子网的应用。EtherCATUDP将EtherCAT协议封装为UDP/IP数据报文,这就意味着,任何以太网协议堆栈的控制均可编址到EtherCAT系统之中,甚至通讯还可以通过路由器跨接到其它子网中。显然,在这种变体结构中,系统性能取决于控制的实时特性和以太网协议的实现方式。因为UDP数据报文仅在第一个站才完成解包,所以EtherCAT网络自身的响应时间基本不受影响。另外,根据主/从数据交换原理,EtherCAT也非常适合控制器之间(主/从)的通讯。自由编址的网络变量可用于过程数据以及参数、诊断、编程和各种远程控制服务,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主站/从站与主站/主站之间的数据通讯接口也相同。从站到从站的通讯则有两种机制以供选择。一种机制是,上游设备和下游设备可以在同一周期内实现通讯,速度非常快。由于这种方法与拓扑结构相关,因此适用于由设备架构设计所决定的从站到从站的通讯,如打印或包装应用等。而对于自由配置的从站到从站的通讯,则可以采用第二种机制—数据通过主站进行中继。这种机制需要两个周期才能完成,但由于EtherCAT的性能非常卓越,因此该过程耗时仍然快于采用其他方法所耗费的时间。EtherCAT仅使用标准的以太网帧,无任何压缩。因此,EtherCAT以太网帧可以通过任何以太网MAC发送,并可以使用标准工具。
3.2主站软件设计
EtherCAT可以在单个以太网帧中最多实现1486字节的分布式过程数据通讯。其它解决方案一般是,主站设备需要在每个网络周期中为各个节点处理、发送和接收帧。而EtherCAT系统与此不同之处在于,每周期仅需要一个或两个帧即可完成所有节点全部通讯,因此,EtherCAT主站不需要专用的通讯处理器。主站功能几乎不会给主机CPU带来任何负担,处理任务的同时,还可处理应用程序,因此EtherCAT无需使用昂贵的专用有源插接卡,只需使用无源的NIC卡或主板集成的以太网MAC设备即可。EtherCAT主站容易实现,尤其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控制系统和有明确规定的应用场合。EtherCAT映射不是在主站产生,而是在从站产生,此时过程映像已经完成排序。该特性进一步减轻了主机CPU的负担。可以看到,EtherCAT主站完全在主机CPU中采用软件方式实现,相比之下,传统的慢速现场总线系统通过有源插接卡方可实现主站的方式则要占用更多的资源,甚至服务于DPRAM的有源卡本身也将占用可观的主机资源。
3.3从站软件设计
子站模块划分为A/D采样模块、频率量模块、LVDT及振动信号处理模块、热电阻信号处理模块、热电偶信号处理模块、压力信号处理模块、电流电压信号处理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入1模块、开关量输入2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1、模拟量输出模块2,备份槽。主程序通过不同的功能要求调用软件块。软件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数据隐藏,即各模块内部数据私有,并提供外部接口访问这些私有数据,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从而降低各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整个框架提供诸多配置接口,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子站模块实现的功能为DSP外设初始化;获取通道信息;获取开关量输入、拟量输入、频率量输入信号;输出开关量、PWM信号;FLASH存储器操作;定时器的启停、看门作等。
4.结束语
在国内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研制的技术积累基础上,开展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燃机模块式电子器研究工作,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机模块式电子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打破燃机电子控制系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极大提高燃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向阳.模块式燃机电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技术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2]EtherCAT——技术介绍及发展概貌.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6-11-30
[3]周千翔.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分布式电子控制器设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8-12-01
关键词:铁路行车 安全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铁路行车安全定义
铁路行车安全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维护铁路正常运行秩序、保证旅客和铁路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运输设备和货物的完整性的全部生产活动的集合体。
铁路行车工作是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行车过程受到路内、路外以及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所处情况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威胁行车工作的安全。
2. 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
2.1 人员素质因素分析
人是安全的中心,而人的可靠性,首先取决于人的自身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素质 :年龄、性别、记忆力、体力、耐力、血型、视力、视觉、听觉、动作反应时间、疲劳和饮酒等;
(2)心理素质 :气质和性格、能力、情绪、需要和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等;
(3)业务素质:文化修养、业务水平、法律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处理各种非正常情况的作业能力等;
(4)思想素质: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安全意识等;
(5)群体素质:群体目标、群体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群体信息沟通等。
2.2 设备质量因素分析
近年来,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紧张,任务负荷越来越重。设备长期失修带病运转,潜伏着不安全因素。此外,目前还存在线路维修养护不好,车辆厂修或检修质量差,漏检漏修等现象。从对过去发生的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出,各种运输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
(1)线路:钢轨或鱼尾板折断,轨道几何尺寸(轨距、水平)超限,胀轨跑道,道岔病害,路基损毁等;
(2)车辆:断轴,制动梁或下拉杆脱落,制动装置失灵等;
(3)机车:制动系统故障,自动停车装置失灵,蒸汽机车摇连杆裂损、烧漏易熔塞,内燃机车柴油机、传动装置、电机、电器破损,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绝缘被击穿,电器设备短路着火,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故障等;
(4)信号及通信设备、机械部分故障,电气接点接触不良,信号灯熄灭,电线短路、断路、混线、虚接等。
2.3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
高温和高寒都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高温使人容易疲劳,高寒情况下人要多穿衣服使得行动迟缓。温和高寒同时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高温时人会变得烦躁,高寒时人会变得懒惰。嘈杂的噪声使人难以发现异常声响和报警信号;照明不够和大雾天气使人不易识别物体;有害气体和粉尘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等。
(2)社会环境
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岗位工作安排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造成影响。一些不法之徒也对行车安全构成危害。
3.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建议
3.1 提高人员素质的建议
(1)在任用人员时,应该对其进行职工适应性测试,以便于为工作挑选最合适的人,减少潜在的不安全隐患。
(2)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运输淡季、旺季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数,工作量大时,应该增加人员;反之,应该精简人员。
(3)对工作人员尤其是调度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3.2 设备因素的改善办法
防止和排除人为错误的设备:如机车信号、自动停车装置、列车无线调度电话、车站办理进路的监督设备、列车运行速度的测录设备等。
对各种固定和移动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监测诊断的设备:如热轴探测和报警设备、电磁探伤设备、超限界报警装置、各种自然灾害的报警设备等。兼有扩能和安全作用的设备 如自动闭塞、电气集中、调度集中、列车自动控制设备等。
3.3环境因素的解决措施
(1)社会环境因素安全保障措施
铁路运输系统各次管理部门要落实铁路企业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制和奖罚激励制度;加大安全技术设备的投入,依靠科技加强安全监控及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内部团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自然环境因素安全保障措施
铁路选线,应做好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勘察工作;做好自然灾害的预、确报工作及设备技术状态的监测诊断工作。
(3)作业环境因素安全保障措施
在改善作业环境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实施,有效防止人员疾病、中毒现象发生,避免过早疲劳和不舒适感、使作业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把行车安全建立在良好的作业环境条件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施其洲.运输安全系统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佳玲,胡安洲等.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构成及其运作[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TB1699—85,铁道部铁路车站行车作业人身安全标准[M].
关键词 平台;谐波;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31-03
随着海上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流变频驱动中变频器的广泛应用给海洋石油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谐波污染[1]。谐波使发电机产生附加谐波损耗;产生电磁干扰;降低了电网中的电能品质,进而严重影响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乃至各种日用负载的用电质量,因此这种影响需要重视。海上平台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应用强大的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协助进行电力系统分析成为必然趋势[2]。
本文首先对谐波的危害进行了概述,随后介绍了谐波分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某平台不同工况的仿真分析,确定平台电力系统谐波仿真分析数值及影响因素。
1 谐波的危害
谐波是指电网中所含有的频率为基波的整数倍的电量,一般是指对周期性的非正弦电量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其余大于基波频率的电量。当电网中的电压或电流波形非理想的正弦波时,即说明其中含有频率高于50Hz的电压或电流成分,将频率高于50Hz的电流或电压成分称之为谐波。
谐波主要产生以下几种危害。
1)使电网中的元件产生谐波损耗,降低了电网的效率[3]。
2)使电机发热、振动,产生过电压。影响电机寿命。
3)使电缆增加附加损耗,并引起尖峰电压,破坏电缆绝缘层,缩短电缆使用寿命。
4)船舶上的变频设备将产生大量谐波影响电网,同时,电网上的谐波噪声又会引起变频器控制系统电流、电压变化率增大,损坏功率元件。
5)干扰通讯系统,损坏精密元件[4]。
2 仿真分析的必要性
海工装备中,变频器是最大的谐波发生源,谐波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整流装置中的开关元件;逆变单元反馈到直流母线上。计算逆变产生的谐波幅值与频率涉及到电机的特性,函数又及其复杂。随着计算机精度的提高,需要参与谐波计算的条件也随之增加[6,7]。软件分析能够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电气设计人员已逐步成熟应用此分析手段[5]。
3 仿真分析
3.1 模型建立
本文针对辽河一号风电安装平台项目,通过软件进行谐波分析及仿真研究。该平台电力系统主要由6台2125kVA,690V/50Hz发电机(1台备用),690V变频负载由推进变压器、800T起重机等构成,电力系统单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力系统单线图
3.2 仿真分析基本数据
仿真分析数据基于电力系统单线图中各设备参数进行。
3.2.1 发电机参数
本平台采用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提供的型号为TFJ6638-6SA93发电机。
3.2.2 电机/整流器
变频器采用西门子BlueDrive系列,该系列变频器是电力推进特殊设计的一款交流驱动系统。电动机侧的逆变器将采用脉宽调制的方式为电动机提供输出电压,输出正弦波电流。西门子公司对脉宽调制的方式进行优化,将谐波畸变量降到最低范围,提供给电动机的电流波形为正弦波,电动机的转矩在低转速下也能保持平稳。每台变频器的整流器由两套三相全波整流二极管桥式电路所组成,在图1主电网上反馈12脉冲。整流器单元为水冷。逆变器单元将通过半导体保险丝与变频器直流母排相连接。假设电机的效率为0.85。
表1 电机/整流器参数
进出港工况 航行工况 吊装工况
LF LOAD LF LOAD LF LOAD
发电机最大负荷(kW) 5 8500 5 8500 3 5100
推进功率(kW) 1.3 4225 1.8 5850 0
800T起重机功率(kW) 0 0 0.8 624
3.2.3 主推进变压器
主推进变压器采用瑞士Transfor公司变压器,额定容量3738KVA,Uk=8%。800T起重机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其中变压器型号为CSCFD-1000,0.69 kV/0.44x2kV(副边两组),Uk=6%。
3.3 整流器端模拟
变频器因为其驱动电动机系统节能明显、调节方便等特点在海洋平台电力系统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因为非线性的方式产生的谐波对海洋平台电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平台变频负载为推进电机、800T起重机。对应使用工况分别为进出港工况、航行工况、吊装工况。因此,仿真选用三种工况作为典型工况分析,能够代表本平台的谐波特性分析。运用软件仿真分析了平台进出港工况、航行工况和吊装三种运行工况。
3.3.1 进出港工况
仿真分析数据基于本平台电力负荷计算书,进出港工况使用了推进电机,此仿真分析基于24脉冲的运行工况。
3.3.2 航行工况
本次仿真分析基于24脉冲的运行工况,仿真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进出港工况谐波仿真分析曲线
图3 航行工况谐波仿真分析曲线
3.3.3 吊装工况
本次仿真分析基于12脉冲的运行工况,仿真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吊装工况谐波仿真分析曲线
3.4 仿真分析对比
三种运行工况,谐波仿真分析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工况谐波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工况 进出港工况 航行工况 吊装工况
发电机台数 5 5 3
发电机最大负荷(kW) 10625 10625 6375
推进功率(kW) 4225 5850 0
800T起重机功率(kW) 0 0 624
其余负荷(kW) 6400 4775 5751
690V配电板谐波 1.90% 2.00% 1.40%
三种运行工况仿真分析中没有包含电动机等的其余负载。电动机或电阻类负载可以抑制谐波。忽略了这些负载模拟的谐波值,比预期中的更为悲观。
电容性电阻(功率因数补偿)会影响谐波电流的正常路径。电力系统是感性的,但是当感性电路中含有电容负载时,将会反映出来。这些频率如果很接近特征谐波频率,将会导致系统故障。
由于主电力推进产生的谐波阻抗流向电网而导致电压畸变,可通过降低阻抗的方式来减少谐波分量。在平台电网中,发电机是影响谐波阻抗的关键设备,因此,通过降低发电机瞬态电抗值成为降低谐波分量的重要手段。另外,连接电网的发电机数目也将减少THD值。
4 结论
随着海洋平台的大量运用,谐波分析已成为海洋石油装备电力系统分析必须攻克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仿真分析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辽河一号风电安装平台电力系统的谐波曲线,并且通过降低阻抗、降低发电机瞬态电抗等多种方法能够降低电网THD值。
参考文献
[1]安建钧.石油钻机直流电驱动系统的谐波影响及其解决方案[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2,24(2):17-18.
[2]范啸平.现代电力推进船舶电网谐波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12.
[3]魏春先,维东,石作锋.海洋平台电网谐波治理[J].船电技术,2011.5,VOL31,NO.5,68-72.
[4]罗成汉,陈辉.电力推进船舶电力系统中的谐波[J].船舶工程,2007,1(29):69-72.
[5]余颖,郭宏,EDSA仿真软件在电力系统谐波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修船,2008,4,21(2).
[6]胡伟,查晓明.PWM-VSI变频调速系统谐波分析模型的构建[J].电气应用,2006,25(5):59-62.
[7]赵勇,张涛,李建华,等.一种新的谐波源简化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4):46-50.
作者介绍
薛巍(1973-),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海工装备电气
设计。
王艳杰(197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工装备电气设计。
张阳(1983-),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海工装备电气
关键词:主蒸汽隔离阀;合同谈判;经验反馈
1 主蒸汽隔离阀的功能
主蒸汽隔离阀(Main Steam Isolation Valve,简称MSIV)是核电站的重要阀门,用于核电站二回路主蒸汽系统,布置在核安全有关厂房和电气厂房顶部。
主蒸汽隔离阀的功能包括:在主蒸汽管道或主给水管道破裂后防止失控的蒸汽喷放量超过一台蒸汽发生器的储水量,以维持反应堆冷却和安全壳压力升高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任何位置的蒸汽管线或给水管线破裂后,该阀门都必须能够迅速截断任一方向的蒸汽流;当反应堆处于热停堆状态时,该阀还用来将汽轮机侧的部分主蒸汽管道与核蒸汽供应系统隔离开,以进行下游设备的检修。
2 主蒸汽隔离阀的特性
为实现以上功能,主蒸汽隔离阀在设计方面必须具备下列特性:
(1)无论其上游或下游管线发生破裂,阀门能在主蒸汽管线发生破裂时接到隔离信号后5秒内自动快速安全关闭;
(2)控制系统设备应设计成冗余的;
(3)能够进行在线功能试验,并且能在全关位置、全开位置和90%开度位置进行远距离位置指示;
(4)能够进行定期泄漏试验;
(5)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不超过相应蒸汽发生器的参数;
(6)能够满足核蒸汽供应系统设计瞬态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系统瞬态;
(7)具有在设计工况条件下的3000次循环寿命;
(8)通过正常工况和主蒸汽管道破裂工况条件下环境鉴定;
(9)阀座密封性能满足从0MPa到设计压力的静压差和任何温度到设计温度的条件;
(10)阀门悬臂或外伸结构的自然频率不小于33Hz;
(11)在正常、异常、危急和事故工况下阀门应能保证其结构完整和可操作。
主蒸汽隔离阀在检验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要求:
(1)主蒸汽隔离阀的密封性能:测定阀门的主阀座、倒密封和填料的泄漏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①主阀座:正向:0.12cm3/h-每毫米阀座直径(试验介质为水);反向:0.1%设计蒸汽流量。②倒密封和填料:0.04cm3/h-每毫米阀杆直径(试验介质为水);
(2)主蒸汽隔离阀的冷、热循环可操作性:验证阀门在鉴定温度在室温(38℃)及超过室温(38℃)时,在阀门驱动力同系统压力不利的综合下开启和关闭的能力,并测定阀门的正常启闭时间和快速关闭时间;
(3)在最大管端反作用载荷下主蒸汽隔离阀的可操作性:验证阀门在承受接管反作用力端部加载荷之后的阀门运行能力;
(4)在最大地震事件的载荷作用期间及以后主蒸汽隔离阀的可操作性:验证阀门在承受最大地震载荷作用下的阀门可运行性,并测定阀门的快速关闭时间;
(5)在振动扰动期间及以后主蒸汽隔离阀的可操作性:验证阀门振动环境对阀门可运行性的影响,并测定阀门的正常启闭时间和快速关闭时间;
(6)主蒸汽隔离阀的流体阻断能力:验证阀门切断实际流量的能力,并测定阀门的快速关闭时间;
(7)主蒸汽隔离阀的结构材料与使用环境和老化影响的相容性:阀门部件采用金属材料保证防止环境及老化效应,因而在辐照、环境温升及事故工况环境条件的冲刷下阀门不丧失其可操作性。阀门上使用的非金属材料,如垫片、填料、油漆等按IEEE382的规定进行辐照和热老化、以及事故工况环境条件下的鉴定试验。
从设备采购角度来讲,主蒸汽隔离阀有很多不同于常规阀门设备的特点:
(1)主蒸汽隔离阀合同供货范围数量少,一般为4-6台,且均为同一型号,阀门口径大,是核岛系统口径最大的阀门;
(2)主蒸汽隔离阀控制系统复杂,鉴于阀门口径较大,且要求安全关闭时间小于5s,多数供应商采取气-液联动的驱动方式,电仪接口复杂;
(3)主蒸汽隔离阀有缩径,喉径处一般为460-600mm,提高了对阀门振动噪音及总体尺寸的要求;
(4)主蒸汽隔离阀虽然为核2级设备,但是在进行阀体壁厚计算和应力分析时,应该按核1级设备的要求进行。
3 合同谈判注意事项
由于该设备重要性及特殊性,根据阀门设计、制造及以往电站应用过程出现问题,提出以下若干注意事项。
3.1 振动噪音。主蒸汽隔离阀由于公称直径较大,采用缩径,减小过流面积,减小闸板,从而减小执行机构,在成本控制、解决布置问题可靠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各厂家均采用缩径的方式。但是由于阀门存在缩径,通过阀门的高速蒸汽容易产生振动、噪音。根据规格书要求,建议阀门喉径应为公称直径的80%。阀门喉径提高,可有效避免振动及噪音问题,但同时会增加阀门的高度和整体重量,提高阀门的布置难度。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应好充分考虑全部关于振动机噪音的要素。
3.2 承压部件。主蒸汽隔离阀直径为DN800,阀体长度约1600mm,高度约为1400-1600mm,材料为20MN5M,整体铸造或锻造。铸(锻)件较大,且用量较小,分包商的经验一般来自相同阀门,故在合同谈判期间,一定确认阀体分包商是否有鉴定文件,以及之前是否拥有生产并检验合格原型件,若无,应要求供应商在限定期限完成鉴定文件及产品原型件。原型件生产是影响阀门供货周期的重要因素。对于原型件生产过程,采购方及业主方有权利控制生产及检验过程。阀体分包商是否已取得国家核安全局HAF604的认证,这也是分包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3.3 控制系统。主蒸汽隔离阀由于阀门口径较大、闸板重,且需快关,阀门供应商使用了不同的方式达到目的。一般为气液联动,控制系统复杂,需通过单独的执行逻辑实现。目前国内在建项目均采用DCS主控系统,阀门通过DCS中的逻辑控制安全性、布置方面等各方面更有优势。除执行机构本体外,为实现控制功能,供应商还为执行机构配备了液动装置所需的整套液压系统,以及气动装置需要电器附件,如电磁阀、限位开关及电缆等。根据已有条件,在合同谈判期间选择更合理的电气附件分包商。
3.4 易燃物。主蒸汽隔离阀为整体组装到货,安装时应为开启状态,故在设备合同中的供货范围包括初次驱动阀门所用的液压油。由于液压油属于易燃易爆品,应交由其分包商的国内负责液压油的运输和清关工作,并直接运至现场。同时,在合同谈判阶段,还需考虑此部分合同金额的支付问题。
4 结语
主蒸汽隔离阀设备由于其设备功能重要性,设备本身设计、制造工艺复杂性,在合同谈判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很多,文章根据合同管理经验及其他电厂反馈,提出了若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能够对主蒸汽隔离阀的合同谈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单片机;串行通信;总线;计算机;接口
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论文工业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单片机系统由于其抗干扰性能较好被大量应用到工业过程控制的各个领域。因为工业现场环境较恶劣,单片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设计时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根据工业现场反馈的各种问题,随时对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本文设计的这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具有自动采集多路模拟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节和控制输出、与计算机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等功能.
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综合实验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89C51单片机及其仿真系统,温度、压力等模拟量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A/D转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日历时钟模块,看门狗电路模块,FP—GA模块,液晶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及上位计算机,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A/D转换模块将多路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外部数据存储模块为该系统采集的数据提供存储空间;按键控制模块向CPU传回键值,用来设置和调节系统参数;日历时钟芯片不仅可以给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间,而且为系统提供掉电保护功能;看门狗电路模块为系统提供了精确复位和低电压监控功能,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程序跑飞,它就可以在超时周期之后使CPU复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FPGA模块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通过编程可将它作为多种数字逻辑器件使用;LCD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同时显示多行字符及自造图形,主要用来显示采集到的数据、系统时间等;兼容RS485和RS232两种协议的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可以与上位计算机进行远(约1200m)近(约15m)距离的数据通信[1];上位计算机将接收的数据进行存储、显示、绘制模拟曲线、打印曲线和数据文件,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同时发送控制参数,对被测对象的温度、压力等进行控制和调节.
2系统硬件设计
2.1单片机仿真系统
单片机仿真系统可以模拟CPU在仿真机上运行用户程序(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借用仿真机的),也可以连接外部电路来实现动态监测与控制功能.仿真机一般都具有单片机的基本功能部件,如CPU、RAM、用户程序存储区、键盘等;具有单步、设置断点(以便随时观察内部各RAM、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数据变化)、连续运行用户程序的功能[2].
监控程序放置在仿真机内,要仿真的CPU器件位于仿真机外仿真线的端头,毕业论文更换不同的仿真头和CPU,该机可以仿真8031、89C2051、89C51等类型的单片机,该机的调试软件可以直接编辑汇编源程序.通过仿真机进行编程和调试减少了对芯片的频繁写人、擦除和修改操作,只有当程序调试顺利通过才将程序写入芯片,编程方便且节省时间.
2.2传感器的选择及信号变送电路的设计
传感器作为系统的感知器件,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本实验系统中,温度传感器选用精度高,线性度好,使用方便的LM335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选用标准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它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特点.传感器接El电路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温度、压力等专门接口电路,直接与上述各种传感器相连.由于从传感器输出的模拟电信号非常微弱,需对这些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同时为了确保信号不失真,选用了线性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运放OP07,其特点是输入失调电压较高、温漂较小、开环电压增益较高、共模抑制比较大,它输出的模拟信号经10位A/D转换器TLC1543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送人89C51进行处理.
2.3通信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PC)串行通信端口是RS232负逻辑电平,该实验系统上既有RS232接El,又有RS485接口,可以通过RS232总线进行点对点通信,也可以通过RS485总线进行多机通信_3],RS485总线上最多可挂接32个综合实验系统,总体布局如图2所示.所以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近距离通信,通过RS232接口即可;若要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则必须将RS232电平转换为RS485电平后,才可将实验系统挂接在RS485总线上.RS232-RS485电平转换原理如图3所示,通过MAX485的差动输入(A、B)与RS485总线相连进行信号的收/发,由于RS485总线上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所以MAX232和MAX485之间除了接收和发送线外,还有一个信号线来控制MAX485的接收使能(RE)和发送使能(DE),在PC与RS232相连的这一侧,通过PC的请求发送(RTS)来控制.
2.4串行总线I*2C
I*2C总线是PHILIPS公司开发的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串行总线[4].它只需两根线(串行时钟线SCL和串行数据线SDA)就能完成挂接在总线上的若干个IC器件与微处理器之问的数据交换.该实验系统采用具有IC总线接口的看门狗芯片CATll61和可编程实时时钟芯片PCF8563,由于单片机89C51自身没有IC总线接口,所以采用软件合成IC总线与它们相接.
IC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并行总线有地址总线,CPU通过地址总线访问从器件;而IC总线利用数据传送中的前几个字节传送地址信息,所以占用CPU的口线大大减少[5].随着智能化测控仪器日趋小型化和集成化,IC串行总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并行总线..5抗干扰设计
工业监控现场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干扰较严重,为了保证系统可靠工作,必须解决抗干扰问题.针对工业监控现场可能产生的干扰、干扰来源、传播途径等,采用了软硬件方法对系统进行抗干扰设计.硬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对电源噪声进行滤波、大功率驱动电路接口进行光电隔离、集成电路芯片的VCC与地之间并连电容、优化电路板的布线、看门狗监控等;软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软件陷阱、软件自恢复、数字滤波、求平均值等.
对于数据输入通道的干扰,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滤波.当存在随机干扰而使被测信号中混入了无用成分时,硕士论文首先经过一个时间连续的RC滤波电路,再经A/D变换成二进制数字量后,进行数字滤波.因为硬件滤波能很好地抑制高频干扰,而对低频干扰的滤波效果却较差;而软件数字滤波算法对低频干扰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
在控制强电设备的开关量输出通道中,为防止现场强电磁干扰或工频电压通过输出通道反串到监控系统,采用了光电隔离技术.因为光信号的传输不受电场、磁场的干扰,可有效地防止干扰信号因耦合而进入系统,达到电气隔离的效果.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单片机软件和PC机软件.单片机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利用MCS一51汇编语言编写.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该软件由主程序以及数据采集、A/D转换、数据通信、日历时钟编程、键盘中断调控、液晶显示、D/A转换、数码管显示等程序模块组成.下面以加热炉的炉温控制为例,给出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PC机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对单片机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动态模拟显示、报表绘制、打印输出等.PC机软件采用VisualBasic6.0编写,医学论文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实时通信程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双向通信,此外,PC机程序还将单片机采集过来的数据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动态显示、数据统计、生成报表和数据文件等,并对不同情况下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变化规律.
4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测试该系统的实时性,将5台综合实验系统与工业计算机组成分布式多机通信系统,单片机串口工作方式1(传送一帧信息10位),波特率2400bps,一帧数据采用5个字节(其中数据占2个字节是因为A/D转换结果是10位)的格式,如表1所示.5台实验系统各采集一次数据给PC机传送时,理论上连续发送速率为2400/(10*5*5)===9.6次/s.经过测试发现,计算机在120ms后收到了5台综合实验系统发送的共250位数据,实际发送速率约为8次/s,这是因为有状态转换和等待时间;为了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调试好的程序写入单片机芯片,使系统连续运行,120h后观察系统仍然在按设定的流程工作,没有出现死机现象.该系统经过多次改进和实验验证后,据此设计了工业加热炉炉温控制系统并在工业现场安装使用,结果系统能连续正常工作(工业计算机故障除外),测量随机误差为±0.01℃,控制结果满
足了实际要求.
5结论
该综合实验系统不仅能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前期探索研究提供一种方便的实验装置,而且能在远离工业现场的实验室解决工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许多分散的实验项目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验数据正确率高,通信实时性强,系统工作可靠;单片机串行网络构成的分布式通讯系统灵活性强,易于扩充,其基本原理适用于工业现场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检测及控制系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朝青.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1.
LIChao-qing.DataCommunicationTechnologyofPCandSCM[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SpaceflightPress,2001.(inChinese)
[2]杨文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YANGWen—long.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CM[M].Xi’an:Xi’anUniversityofElectronicsTechnol-ogyPress,1993.(inChinese)
[3]高红红.矿区专用铁路调度监督系统的研制[J].现代电子技术,2005,21:84.GAOHong-hong.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is—patchandSupervisionSystemofMineRailway[J].ModernElectronicsTechnique,2005,21:84.(i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