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9:36
导语:在电力工程及自动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引言
我国在电力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这离不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实践应用。然而,我们还需要深入地对电力工程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运用更为高效的举措,以获得更佳的运行效率[1]。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自动化技术以此为依托,通过通信网络传输介质,实现对电力运行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并且还可以为电力系统的电力调度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从而更好地协调不同区域的电力运行状态,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极大地保障了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优化了电力运行相关参数,更好地提升了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在电力工程领域,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实现自身的改革创新,以确保电力需求。因而,电力自动化技术就成为了提升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之下,可以较好地减少电力工程的成本费用,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比。同时,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还可以更为及时且完整地实现对电力数据的统计和共享,在自动化技术的操作界面之下,工作人员可以以实时数据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调节对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失误和偏差,更好地强化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监控。在电力工程的电力技术应用中,还可以更加迅捷地处理电力系统的运行故障,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使工作人员快速获取故障异常信息,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故障处理措施,更好地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力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应用还可以使维护工作更为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终端相连,在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平台界面之下,电力维护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并采用适宜的维护措施,更好地保障电力设备运行的正常和稳定。
3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了一种成熟而先进的应用方式和技术,它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电力需求,并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之中,充分发挥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3.1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变电站
由于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依托和支撑,因而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实时优化和调节,较大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变电站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检测,获取相关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变电站设备的有效性能。同时,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条件下,变电站的传统设备装置还可以为新的设备装置所取代,在更为先进、更为完善的设备装置利用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智能化、可视化的监测,从而实现变电站运行的诸多任务,更好地提升变电站的运行效能。
3.2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网调度
在电力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计算机屏幕显示器等设备,实现对电网的调度工作和任务。在成熟、先进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实践之下,电网调度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能够更为准确、全面地获取电网运行的参数信息数据,并且在获取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同时,实现对电网运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分析、处理等工作。这无疑显现出传统电网调度所无法比拟的应用优势,在传统的电网调度方式之下,工作人员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取电网运行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延迟,这就使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获知电网系统的运行异常和故障,使电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为电力企业带来无谓的损失。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之下,可以通过人机互动界面,实现人机良好互动,并及时而完整地获知电网运行相关信息,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和故障预警,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电网系统运行故障的处理,减少电网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好地提升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
3.3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分散测控系统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之下,分散测控系统成为了电力系统中相关电力信息的输出系统,在这个模式之下,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好地实现对电力运行的实时监控,更好地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与安全。
3.4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
电力自动化技术也逐渐引入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之中,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与电力自动化技术相融合的方式之下,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好地实现对电力运行信息的确认和反馈,最大程度上减少电力运行信息的误差。
4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4.1现场总线技术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之中,可以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对电量相关数据的采集、传送和数学模型的自动化计算,从而实现正确的判断,它并非是对现场整体的监控,而是针对关键性的、针对性的电量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控制,在这个多向、多站、数字化的信息网络之中,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前置机和上位机的协调性,使两者配合默契,并在电力仪表的应用控制环境下,不断完善和优化,更好地推动电力系统的发展。
4.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在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还要运用先进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它借助于计算机存储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发展趋势,因而,要深入研究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督,提升数据库数据的传输速度和质量,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监测、控制的实际需求。
4.3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
在电力工程的电力自动技术之中,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也是非常重要而关键性的技术。它可以通过智能化、自动的无功补偿方式,利用动态补偿及固定补偿方式,在科学电压限制条件技术的应用实践之下,运用投切开关,实现对电容器投切的智能化自动控制,从而实现缺相保护的功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对负载变化的适应性。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电力行业也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也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相适应的,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行业需要大胆尝试创新,要充分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更好地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建构和完善完备、便利的信息体系,从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兰.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7):117.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0-02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全面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证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鸿,李国宁,等.构建铁路特色专业课程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8-219.
[2]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186.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创新实践 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心已由注重理论研究转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为了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因而,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如何设置创新实践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开拓学生专业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理论扎实”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热点。武汉东湖学院积极响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及学生群体特点,不断调整实践环节的设置,从而满足院校向技术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需要。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践环节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创新与专利
《创新与专利》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亮点,以生动形象的实例来介绍专利申请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技巧,用专利手段保护创新成果。该课程能够在专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随着该课程的开设,学生专利申请的参与度和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上升,呈现良好态势。
二、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在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设计型实验的比例。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同时《课程设计》又是专业知识深化、专业视野拓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全面锻炼的契机。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掌握专业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各种规程、规范、手册和参考资料等。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微课程
微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教学环节,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程通过专家讲座、观看视频、座谈讨论、实践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专业相关信息,接触实际工程,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电力工程施工和管理,增强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了解电力工程建设中提出的各种矛盾、实际问题、方针政策、施工规范和解决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六、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解决实际工程及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学习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七、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由在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过渡中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实践。
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术专题交流,分享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成熟,各项实践活动开展顺利,基本满足技术应用型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将继续探索实践课程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化冰,翟子楠.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18-19.
1、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某110kv中心变电站110kv线路保护记主系统设计课题。该变电站是最末一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1亿千瓦时,用地总面积为8070.1374公顷。向家坝水电站110kV中心变电站为向家坝水电站提供施工供电电源和电站建成以后作为厂用电备用电源的一座变电站。设计容量为350MVA,电压等级为110/35/10kV, 110kV进出线有5条,中压35kV侧有10 回出线,低压10kV侧有20 回出线.
2、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10kV变电所是电力配送的重要环节,也是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变电所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运行。它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电气主接线是发电厂变电所主要环节,电气主接线连接直接影响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它的拟定直接关系着全厂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电装置的布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控制方式的确定。
随着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所二次系统,继而实现“无人值班”变电所已成为电力系统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能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部主要是高原地带,在高海拔的条件下,农村现有的变电技术远达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变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的深化。因此,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小城市以及农村的变电站的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来提高变电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通过实践去体验、探索。
当今世界各方面因素正冲击着全球电力工业,在国外变电所技术有十分剧烈的竞争,而世界范围内的变电所都采用了新技术; 其次,不同的环境要求给所有的电力供应商增加了额外的责任,使电力自动化设备尤其是高压大功率变电站的市场开发空间大大拓展。另外高压变电所的最终用户对变电站的自动控制、节能、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迫使其上游提供者尤其是系统集成商更加重视地区性电能分配技术方面的需要,所以变电所在世界上飞速的发展,从而要求我国变电技术上也要加入世界先进的变电技术行业。
随着电网建设改造和110kV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与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要求电网变电所既要安全可靠地向用户供电,又能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资源共享,实现变电所远动通信,实时数据测量和采集,电气设备运行监控,一、二次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防误操作闭锁、电容器的自动投退,主变有载开关的自动调节,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选线以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投退,定值的检查和远方修改等功能,从而在配电网络正常运行时,能监视各种运行工况,优化运行方式,合理控制负荷,调整电压和无功功率,自动计量计费。在配电网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能迅速查出异常情况并快速切除,隔离故障,迅速恢复非故障线路供电。要实现这些功能,采用常规变电所的一、二次设计,选用传统的二次设备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必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研制和开发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以全微机化的新型二次设备代替常规设备,尽量做到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块软件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计算机局域网代替大量信号电缆的联接,用主动模式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 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不仅功能上满足了配电自动化的要求,而且集微机监控、数据采集和微机保护于一体,将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变电管理和通信等综合为一体,做到硬、软件资源共享。实现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城网变电所的遥控、通测、通信、遥调的要求,并实现了变电所的无人值班运行,同时简化了变电所二次部分的硬件配置,减轻了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工作量,降低了变电所的总造价和运行费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路器交流操作技术的成熟,保护和监控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提高和对室外环境的适应范围扩大,小型化无人值班110kV变电所必然向三无(即无人值班、无房屋建筑、无电缆沟道) 方向发展。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
4.1电气主接线设计
110kv进出线的接线方式,35kv出线的接线方式,10kv出线的接线方式设计。在进出线路较多时为便于电能的汇集和分配,常设置母线作为中间环节,是线路简单清晰,运行方便,有利于安装和扩建。由于本变电站各电压等级进出线较多,应采用有母线连接。接线方式主要有单母线接线、单母分段、单母分段带旁路母线、桥形接线、3∕2接线、双母接线、双母分段接线。
4.2变压器选择
包括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变压器容量的确定,变压器相数的确定,绕组数
量的确定,调压方式和冷却方式的选择。
4.3短路电流计算
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短路电流计算应按远景规划水平年来考虑,远景规划水平年一般取工程建成后5—10年中的某一年。计算内容为系统在最大运行方式时,各枢纽点的三相短路电流和单相接地短路电流。
4.4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
进行设备选择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地采用新技术并注意节约。电气设备必须按正常工作条件进行选择。选择高压电器,应能在长期工作条件下和发生过电压、过电流的情况下保持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在选定后应按最大可能通过的短路电流进行动稳定和热稳定校验。校验短路电流一般取三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若发电机出口的两相短路或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及自藕变压器等回路中的单相、两相接地短路叫三相短路严重时,则应按严重情况校验。
4.5 110kv线路保护的设计
选择保护方式时,希望能全面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同时满足四个基本要求有困难时,可根据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在不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某一些要求。
选择保护方式时,应力求采用最简单的保护装置来满足系统的要求。只有简单的保护装置不能达到母的时,才考虑采用较复杂的保护装置。
选择保护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故障出现的机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电力系统近期的发展情况、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因素。
4.6 应用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深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综合所学知识,并用于工程实践。通过该课题的毕业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20xx年秋季学期第11周前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
(2)20xx年秋季学期第12~21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10万个印刷符号外文资料),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
(3)20xx年春季学期第1至5周
写出第一章概论和第二章理论分析。
(4) 20xx年春季学期第6至12周。
初步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教师批阅。
(5)20xx年春季学期第13至14周。
修改、整理和定稿。
(6) 20xx年春季学期第15周。
毕业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完成《金沙江向家坝110中心变电站110线路保护及主系统的设计》 完成时间:第15周
7、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已完成《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课程学习,并对电力系统的一次及二次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在设计中必须采取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的措施。
8、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完成需要解决电气主接线,电气设备选择等技术问题,需要得到指导老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上册、下册)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1998
【2】许建安 王风华编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8
【3】张玉诸发电厂及变电所二次接线 华北电力学院 ,1984.10
【4】电力设备选型-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
【5】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 水利电力出版社,2007.4
【6】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典型方案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
【7】安徽省电力公司编 35-110kV箱式变电站模式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9
【8】关于建设35kV或10kV变电站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中国建设信息,2007.6.
【9】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江西电力,2007.3
【10】箱式变电站在中低压电网中的应用 山西电力,2007.7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关键词:初步设计;电气一次部分
前言
本论文通过作者对一个变电站扩建工程的初步设计说明编写,主要介绍了变电站初步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初步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计算法等。通过对主接线进行设计、总平面方案的设计、短路电流的计算、及设备的选型等具体方面。来论述电力系统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1 扩建改造依据
1.1.1 广电规[某年]某号文的批复。
1.1.2 《南方电网110kV标准设计》。
1.1.3 相关电力工程的国标、行标,设计规程、规范及标准等。
1.2 建设规模
110kV某站扩建规模下:
1.3 主要设计原则
1.3.1 本站为已运行变电站扩建工程,本期在原有总平面布置上,扩建40MV主变一台,#2主变110kV及35kV主变进线间隔,完善110kV、35kV最终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其他配电装置布置保持原状。
1.3.2 110kV、35kV电气设备分别按不小于31.5kA、25kA进行设备选型。
1.3.3 变电站按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设计。
1.3.4 扩建部分所有保护采用微机型设备,完善原有五防系统及增设遥视设备。
1.3.5 CT二次电流为1安。
1.3.6 设备的抗震烈度选用7度,设备的外绝缘按Ⅲ级防污标准选择。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静态总投资(数量)万
动态总投资(数量)万
以上内容反映了该变电站的设计依据和基础资料,对扩建工程应有已建成部分的概述及存在问题的说明。
2 电气一次部分
2.1 电气主接线
2.1.1 110kV 接线
110kV接线最终为单母线断路器分段接线形式,出线4回;现为单母线接线形式,出线2回(附东线、附西线);本期工程扩建110kV#2主变进线间隔、分段开关间隔、#2 PT间隔、备用出线隔离开关及检修开关。扩建后形成单母线断路器分段接线,出线回路数维持原有不变。
2.1.2 35kV 接线
35kV最终为单母线断路器分段接线形式,出线4回,两段母线各带2回出线。现状为单母线接线,#1主变进35kVⅠ段母线,带出线3回(附双线、双水线及七和线)、PT1回。本期工程扩建35kVⅡ段母线及分段,包括:#2主变进线隔离柜1面,#2PT柜1面、分段隔离柜1面、分段开关柜1面、过渡柜1面,拆除连接35kV七和线和Ⅰ段母线的封闭母线桥,将七和线改接至Ⅱ段母线,形成单母线断路器分段接线形式,每段母线各带2回出线。
2.1.3 10kV 接线
10kV接线最终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出线16回。现状为单母线接线,#1主变单臂进线,带10kV出线8回、10kV电容器组出线2回。本期工程扩建10kV II段母线及分段隔离柜(分段开关柜首期已上),#2主变单臂接入10kVⅡ段母线,带10kV出线8回、10kV电容器组出线2回,形成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
2.1.4 中性点接地方式
本期扩建的#2主变的1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与现有#1主变一致,均采用隔离开关直接接地方式,可灵活地选择不接地或直接接地,以满足系统不同的运行方式。
经计算,本站10kV出线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小于10A,故10kV采用不接地系统。
2.1.5 站用电
本站站用电为单母线分段接线,设分段断路器,正常分列运行。站用变为两台容量为160kVA的干式变压器站,其中#1站用变电源取自10kVⅠ段母线。本期扩建工程将#2站用变改接至10kV Ⅱ段母线上。
2.2 电气总平面布置
2.2.1 现状
本站为半户内式GIS变电站,站址呈矩形布置,东西方向长66m,南北方向宽50m,占地面积3300m2。
配电装置楼布置在站区中心,四周为环形公路。电气设备除主变采用户外布置外,其余均布置在配电装置楼内。进站大门设在站区东南侧,进站道路宽6m,与变电站东侧的公路相连。
配电装置楼为四层建筑,一层为电缆层及水泵房。二层布置有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及警传室,10kV高压开关柜采用户内双列布置。10kV电缆沿电缆沟朝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出线。三层为GIS配电室、35kV配电室,GIS配电室间隔排列顺序自东向西依次为:附东线、#1PT、#1主变、附西线、分段、备用出线、#2主变(预留)、#2PT(预留)、备用出线,现有的2回110kV出线朝北架空出线;35kV高压开关柜采用户内双列布置于35kV配电室内,35kV出线朝东架空出线。四层布置有继保室、通信室及资料室。
主变压器紧靠配电装置楼南侧,自东向西依次为#1主变、#2主变(预留),主变110kV侧采用钢芯铝绞线经SF6空气套管接入110kV GIS设备,10kV侧采用绝缘铜管进10kV配电室。
2.2.2 本期工程
本期工程扩建的#2主变压器、110kV #2主变进线间隔、#2PT间隔、备用出线隔离开关及检修开关、分段开关;35kV Ⅱ段主变进线开关柜、母线分段开关柜、分段隔离柜、拆除连接35kV七和线与35kV I段母线的封闭母线桥;10kVⅡ段主变进线开关柜、母线分段隔离柜、出线8回、电容器组2回,将#2站用变改接到10kV II段母线。
2.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2.3.1 短路电流计算
依据可研的资料,以2015年为远景计算年,本站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如下表:
由计算结果可知,110kV母线短路电流较小,考虑系统的发展及电气设备的产品标准,110kV电气设备的开断电流按31.5kA选择,35kV电气设备的开断电流按25kA选择,10kV电气设备的开断电流分别按40kA和31.5kA选择。
结合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并根据SDGJ14-86《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电气主接线以及所选设备均能满足系统运行条件和规范要求。
2.3.2 电气设备选择原则
(1)污秽等级
电气主设备尽量按国产化、无油化、小型化、低损耗、低噪音及安全经济的原则选择。110kV、35kV、10kV设备开断电流分别暂按31.5kA、25kA、31.5kA考虑,外绝缘爬电比距按Ⅲ级污区设防,泄漏比距户外设备按2.5cm/kV,户内设备按2.0cm/kV考虑。
(2)主变压器
主变压器选用110kV低损耗三相三卷自冷有载自动调压油浸变压器。根据电网运行情况,为保证供电电压质量,110kV侧采用国产优质或进口有载调压开关。#2主变电气性能考虑与#1主变并列运行的必要条件。
型号:SSZ11-40000/110
额定电压:110±8×1.25%/38.5±2×2.5%/10.5kV。
阻抗电压:U1-2=10.5%,U1-3=17.5%,U2-3=6.5%。
接线组别:YN,yn0,d11。
冷却方式:ONAN
调压方式:配进口或优质国产有载调压开关。
110kV 侧中性点避雷器:YH1.5W-72/186W。
35kV 侧中性点避雷器:避雷器YH5W-51/134W。
(3)110kV 配电装置
110kV 配电装置采用GIS全封闭式组合电器
主母线额定电流2000A,主变、出线、电压互感器回路额定电流1600A,额定开断电流31.5kA,动稳定水平为100kA;主变、出线回路电流互感器配4个二次绕组,母线电压互感器配3个二次绕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按DL/T5137-2001《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管理规程》第5.3条要求配置。
避雷器:避雷器均采用氧化锌避雷器。
(4)35kV 配电装置
35kV 配电装置采用户内金属铠装移开式全封闭开关柜,内配真空断路器,额定电压40.5kV,额定电流为1250A,额定开断电流25kA。电流互感器三相配置,二次绕组4个。
35kV 避雷器:采用氧化锌避雷器。
(5)10kV 配电装置
①10kV 开关柜选用XGN2-12箱型固定式金属封闭开关柜,额定电压12kV。进线柜及母联柜额定电流3150A,额定开断电流40kA;馈线柜断路器额定电流1250A,额定开断电流31.5kA。电流互感器三相配置,进线5个二次绕组,出线、电容器3个二次绕组加零序,分段选用3个二次绕组。电压互感器选用3个二次绕组,避雷器Y5W1-17/45氧化锌避雷器。
②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采用户内框架式电容器补偿装置,电容器组串接5%干式铁芯串联电抗器。电容器组中性点设置4极联动的接地开关,其中3极用于进线,1极用于中性点。
2.3.3 导体选择
(1)110kV主母线工作电流按2000A考虑。
(2)110kV、35kV、10kV进线工作电流按1.05倍变压器额定容量计算选择。主变110kV侧宜采用架空软导线LGJ-300型与电气设备相连,35kV侧采用VJV22-35-1X400电缆与屋内35kV设备连接。
10kV侧采用金属绝缘铜管与屋内10kV设备连接。
各电压等级导体选择结果参照下表:
这部分电气一次内容具体论述该站电气主接线方式、电气总平面布置、短路电流计算、设备选型等方面的内容。
3 结论
本文拟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的初步设计说明,粗略的介绍了变电站初步设计电气一次部分的重要内容,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设计原则,将宏观的勾画出工程概貌,控制工程的投资,体现技术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所以初步设计是变电站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设计阶段,各种设计方案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选泽。
参考文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2006.03.
论文摘要:电力科技档案是电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它不仅是工程竣工投产、达标验收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今后电网生产运行、改扩建、维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做好电网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阐述了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性质、特点、形成规律、工作原则,探讨了供电企业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一些做法,提出新时期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电力科技档案工作的再认识,并针对项目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健全科技档案的规章制度、加大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加强对基层科技档案人员培训和注重科技档案的利用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基层;科技档案;电力建设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数据、声像、图表、软盘等各种载体,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起来保管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
一、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电力建设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工程、改建工程、扩建工程和恢复建设工程。这些建设项目一般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是指整个电力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一个工程从酝酿、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应该归档的文字、图纸、图表、计算和声像材料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包括依据性材料、基础性材料、工程设计(含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和工程验收的文件材料。由于大的电力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竣工投产有着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多、工程复杂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历史全过程的工程档案,也就具有相同于工程一样的形成周期长、专业复杂、成套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而零星项目(如城农网、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的10KV及以下工程)则因为工期短、同时施工项目多、分散施工等特点,其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档案,也就有着形成周期短需及时积累、整理材料、共用立项、审批文件和典型设计图和数目多的特点。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的形成,按照电力建设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工作阶段,形成的档案主要有立项及审批文件、项目建议书及批复、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设计基础材料、设计任务书、征用土地、红线图、房屋拆迁及拆迁赔偿、合同协议、工程和设备招投标文件及施工现场的“五通一平”等工程管理性文件。以上这些文件材料多以文字或图册的形式存在。一般来说,格式较为规范,书写材料基本符合要求。一个建设项目虽然从审批立项到开工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往文件较多,但只要有专人负责,把住收、发文件关,坚持文件的统收统发、集中管理,特别注意帐外文件的管理,前期文件是能够达到齐全完整要求的。
二是施工阶段,该阶段形成的档案主要有施工许可证、施工组织设计、开工报告、工程技术交底、施工记录、施工图及图纸会审记录、材质证明、设备使用说明书、产品检验、工艺规程、出厂合格证、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验评资料、质量鉴定、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事故处理报告、设备安装调试记录、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级、工程质量检验评级文件、施工技术总结、未完工程清单和工程项目的监理、生产技术准备、安全操作规程、技术培训、技术准备计划、开停车方案、试生产和涉外文件等方面的文件材料。施工阶段由于现场办公条件较为简陋,设计、施工、监理、调试等多个单位现场工作,文件材料来源多,信息量大,给文件的收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施工阶段形成的文件有图纸、表格、照片、探伤底片、录像带、文字材料和计算机软盘、光盘等多种形式和载体,书写材料很难控制。因此,加大施工阶段档案工作的力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认真做好施工阶段各类文件材料的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是工程档案能否达到齐全、完整、准确的关键,也是档案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三是竣工阶段,形成的档案主要有工程竣工图、工程质量的评审材料、反映工程建设过程的现场声像材料、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竣工总结、竣工报告、工程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和环保、工业卫生、消防、移民等单项验收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竣工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大多为图纸、照片、录音、录像和文字等形式和载体,格式较为规范,书写材料基本符合要求,而且一般比较齐全、完整。这个阶段最为关键的工作是竣工图的编制和编制质量的审查工作,而竣工图质量的高低,主要是做到图实相符。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有完整准确的更改通知单,二是工程监理应认真做好对竣工图的审查工作。竣工图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竣工图的编制规定,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别,分别由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工程的前期工作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阶段,形成的档案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又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基建程序和专业技术内容相衔接,只有收集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文件材料和图纸,才能确保一个电力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二、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特点及原则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一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是实现电力建设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工作。它随电力建设项目的开始而建立,又随电力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交付使用而告终,与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同步。
1.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特点
(1)有特定的工作对象。一个具体工程的档案管理。
(2)有特定的工作内容。检查、指导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进行建设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开发利用。
(3)有特定的作用。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质量验评、生产准备、试生产及投产后的生产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依据、提供服务。而这种依据和服务所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工程项目及时投产、发挥投资效果方面,而且还延伸到整个工程交付使用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2.集中统一管理档案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电力基本建设周期长(或极短)、单位工程多、技术要求高、档案数量大,因此,更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是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开展业务指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转贴于
三、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后,由于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相对于水、火电厂建设而言,受到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电压等级不同、施工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电网建设中档案管理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验收。
四、对基层科技档案提出的建议
基层科技档案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与新时期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为使基层档案管理及时跟上社会发展,满足新形式下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建议对基层科技档案工作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1.健全科技档案的规章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不断地深入推进,科技档案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显突出。随着各界对科技档案管理意识的增强,《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电力工程达标投产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库(2009版)》等涉及档案工作的管理办法及规定相继出台,基层科技档案工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参照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各级档案管理责任,并加大对基层档案管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权责分明,一切按制度办法办事。在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了《输变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技改、大修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以《输变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为例,在总则中规定了该管理办法的范围、制定原则、管理体系等;在管理职责中细化了相关单位的职责,如建设部门职责、办公室(档案)职责;把归档范围进行细化并落实责任部门;明确档案的归档要求,如必须提交正本、竣工图的编制及修改、归档文件的材质要求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执行后,档案工作已初见成效。
2.加大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
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包括物的投入和人的投入两方面。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物”的投入是前提。物的投入包括能满足要求的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以及必备的计算机、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摄影机、服务器等现代化管理设备,也包括灭火器材、空调机、去湿机、温湿度测试仪、吸尘器、消毒杀虫设备等现代化设施。
配备足够比例的档案人员。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要充分认识到人在档案工作中的关键作用。造就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多学科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熟悉档案业务的专业人员,以适应现代化档案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包含的范围广,如电力企业科技档案就包括电力系统生产调度、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以及设备、仪器四大类。其中,电力系统生产调度又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调度通讯等六类。科学技术研究包括调度通讯、自动化及供用电科研、架空线路、配电网科研、变电站科研、直流输电线路科研等八类。基本建设包括调度自动化通讯工程、架空线路、配电网工程、电力电缆线路工程、变电站工程等八类。设备、仪器包括综合设备、架空线路、配电网设备、电力电缆及检测设备、变电站设备等八类。要做好如此多类别的档案工作,要求科技档案人员一定要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配备基层档案人员时,应从科技档案管理的要求入手,注重年龄、文化水平,应特别重视人员的专业结构。为保证档案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工作连续性,不要随意、频繁调换档案人员。重视保证档案人员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奖励、晋升的权利,稳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3.加强对基层科技档案人员的培训
对基层专(兼)职档案人员上岗前实行上岗培训,上岗培训包括档案职责范围、档案知识、计算机知识、档案应用系统知识等,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结合具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及时传达档案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要求。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以跟上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档案工作水平。
4.注重科技档案的利用
科技档案应由过去单一的保管向有利于利用的方向发展,提供利用才是科技档案工作的目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公众对科技档案工作不正确的认识。其次,档案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主动性,不断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业务水平,采取多种形式,迅速、准确地提供详实的材料并做好相关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提供档案服务,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地位、作用和意义。
基层科技档案的利用一般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起凭证作用。一般需要提供档案中的合同、协议。在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档案以其权威性对其提供的证据作用已引起公众重视。它使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通过规范、详实的科技档案利用,使相关工程项目提前竣工投产、设备维修提前使用。一般需要提供的是档案中的设备资料。三是工程设计中重复利用科技档案,既节省设计工作量,而且经重复利用的图纸是经实践考验过的,设计质量又有保证,它在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节约了工程设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提供的是档案中的竣工图。宜宾电业局的《利用科技档案节约设计工作量创效益》就获得了四川省开发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成果评奖活动三等奖。针对这三方面的利用,各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人员可根据已往经验结合其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采取有利于利用,又不与档案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最好方式提供服务。
5.加强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已可行。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将信息化、网络化引入基层科技档案工作,逐步实现基层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同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在西安交大种下科研理想的种子
1990年,陈皓勇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并在这里学习、工作长达16年,度过了人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也在这里种下了此生与科学研究相守的理想的“种子”。西安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为他日后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陈皓勇以优异成绩选择了本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94年,他结识了刚从日本归国的著名电力系统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教授,从此跟随王锡凡教授学习、工作长达12年,在王锡凡教授的引领下真正跨入了电力科学的大门。
1995年,陈皓勇以优异成绩成为王锡凡教授的研究生,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优化规划和电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王锡凡教授强调创造性的培养,对研究方向的把握更重于具体指导,对学生科研工作的启发更重于直接参与,使他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2000年,在王锡凡教授的鼓励下,陈皓勇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除担任专业主干课“电力系统分析”等的教学工作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王锡凡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并且自己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参与了《电力市场基础》新教材的编写。
2006年,陈皓勇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在这里又得到了中国工程院李立浧院士等老一辈电力科学家的关心和支持。除继续前沿理论研究外,更找到了科研成果的良好应用平台。在华南理工大学,陈皓勇除继续担任“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工作外,还创造性地开设了“电力市场概论”、“电力经济与管理导论”等一系列新课程。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重大专项(子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并且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陈皓勇还承担了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等企业的一系列重点项目,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期间,陈皓勇拓展学科领域,融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和能源相关学科的优势,先后参与筹建华南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等的筹建,也翻开了个人事业新的一页。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陈皓勇仍然不忘母校,和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保持着长期和紧密的科研合作,联合申请了国家重大项目,和王锡凡院士等共同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即将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在电力系统优化领域奋勇开拓
严谨的科学态度、力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一直是陈皓勇的科研准则,而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和基础前沿研究,则是陈皓勇的科研特点。
陈皓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电力系统机组组合的协同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并将其推广于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电力市场决策等多个领域。
协同进化算法借鉴自然界中的协同进化机制,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多个物种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从而使整个系统不断演进。将工程应用领域待求解的问题映射为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的进化来达到优化问题求解的目的。协同进化算法为电力系统优化提供了新途径,也为解决一般复杂工程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算法。电力系统机组组合问题的协同进化算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该方法作为传统进化算法的扩展,具有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能力。陈皓勇将“协同进化算法”进一步拓展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还将协同进化算法应用于寡头垄断电力市场的模拟和分析,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开辟了电力市场仿真建模的新方向。
电力系统作为典型的分布式大系统,其规划和运行中的很多优化问题都是大规模、离散、非线性的,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求解。陈皓勇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大系统随机与离散优化理论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的模型及算法。
在电力系统规划方面,他提出了基于改进Lagrangian松弛法和随机生产模拟的电源规划模型和算法,发展了基于多目标(协同)进化算法的输/配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方面,除提出机组组合问题的协同进化算法外,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基于鲁棒优化思想的多风电场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模型和算法,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和内点法的含整数变量最优潮流,建立了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配电网重构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面,提出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大电网无功优化,研究了基于退火选择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多时段无功/电压控制等问题。陈皓勇作为国际上鲁棒调度思想的首先提出者之一,在2012年IEEE电力与能源学会年会上宣读了相关论文,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专注基于博弈理论的交叉学科研究
当今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不同领域间日渐形成壁垒。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陈皓勇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当代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学科交叉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人类所面临重大问题的综合性解决,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陈皓勇是国内少数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工程领域学者之一。
“博弈论”是陈皓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学术名词。博弈论有时也称为对策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及其他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陈皓勇对博弈论的兴趣起于电力市场的研究。
在现阶段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规划和运行决策中通常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的统一优化模型难以适用。作为一类先进的数学工具,博弈论通过建立电力系统中多方优化决策模型并求解均衡策略,使得各方均能获得最佳收益。陈皓勇长期从事基于博弈理论的电力市场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提出了运用多项式方程系统求解电力市场均衡的方法,首次形成了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电力市场博弈分析系统理论和方法。并在国际上首次结合基于协同进化计算的智能模拟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电力市场主体的交易策略和市场均衡问题。这些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并被认为在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整定计算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main protection for 10KV power supply system, discusses how to choose reasonable protectio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Key words: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setting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4
前言:
电力系统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五个环节组成。各种类型的、大量的电气设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由于其覆盖面宽、运行环境复杂以及各种人为的因素的影响,电力系统发生故障难以避免。电力系统的发、供、用是同时完成的,任何一处发生事故或故障,都有可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10KV供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能否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不但直接关系到能否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而且涉及到电力系统能否正常的运行。
110KV供电系统中继电保护的配置
10KV的供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一般应设置如下保护配置:
1.1供电线路应配置的继电保护
10KV供电线路一般均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电流保护的时限不大于0.5~0.7S,并没有保护配合上的要求时,可不装设电流速断保护;自重要的变配电所引出的线路应装设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当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不能满足选择性动作时,应装设延时电流速断保护。
1.2配电变压器应配置的继电保护
当配电变压器容量小于400KVA时, 一般用高压熔断器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为400~630KVA时,高压侧采用断路器时,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电流保护时限大于0.5S时,应加装电流速断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为800KVA及以上时,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流保护时限大于0.5S时,应加装电流速断保护;对于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应装设瓦斯保护;另外还应装设温度保护。
210KV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
10KV系统中装设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小事故范围或预报异常工况,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安全和供电可靠性。
供电系统中运行正常时,能完整、安全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迅速、由选择性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况时,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3 继电保护的基本类型
电力系统中的故障种类很多,但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应属各种类型的短路事故。一旦出现短路故障,则电流将急剧增大、电压将急剧下降、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角将发生变化。针对物理量的不同变化,可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反映电流变化的保护: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等;反映电压变化的保护:过电压保护和低电压保护;既反映电流的变化又反映电压变化的保护: 反映电压与电流之间相位角变化的方向过电流保护;放映电压与电流之间比值的距离保护;反映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差的差动保护;反映系统中频率变化的周波保护;反映变压器内部故障的轻瓦斯和重瓦斯保护;反映变压器温度变化的温度保护;
4 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
4.110KV输电线路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1)过电流保护。过电流保护动作电流计算式为:
)/()
式中:—过电流保护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可靠系数,取1.2~1.3;
—返回系数,取0.85;
—自启动系数,可根据计算、试验、或实际运行数据确定;
—电流互感器接线系数,对于两相两继电器的接线方式,=1;对于两相单继电器接线方式,=;
—电流互感器变比;
—最大负荷电流。
(2)电流速断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动作电流计算式为:
式中:—速断保护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可靠系数,取1.2~1.3;
—电流互感器接线系数;
—被保护线路末端故障时,流过保护处的最大短路电流。
(3)零序电流接地保护。零序电流保护动作电流计算式为:
式中:—零序电流互感器变比;
—可靠系数,瞬时动作时,取4~5,;延时动作时,取1.5~2;
—线路电压
4.210kV变压器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1)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整定计算式为:
式中:—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可靠系数,取1.25~1.3;
—返回系数,取0.8;
—负荷自启动系数,一般取1.25~1.3;
—电流互感器接线系数;
—电流互感器变比;
—变压器额定电流;
(2)电流速断保护。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的计算式为:
式中: —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短路电流的最大值;
—可靠系数,取1.3;
—电流互感器接线系数;
(3)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①按躲过变压器最大负荷电流整定计算式为:
式中:—可靠系数,取1.2~1.3;
—返回系数,取0.8~0.85;
—负荷自启动系数,一般取1.2~1.5;
—电流互感器接线系数;
—电流互感器变比;
—变压器额定电流;
②按上、下级保护装置定时配合整定的计算为:
式中:—可靠系数,取1.1~1.2;
—上级保护断路器处过电流保护一次动作电流;
—下级保护断路器处过电流保护一次动作电流;
5 过电流保护动作时限的整定原则
为使过电流保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各相元件的过电流保护应具有不同的动作时间,如图1所示:
图1 元件动作示意图
在线路L1、L2、L3的靠近电源端分别装有过流保护装置1、2、3。当D1点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由电源提供并流过保护装置1、2、3,当短路电流大于它们的整定值时,各套保护装置均启动。但按选择性的要求,应只由保护装置3动作于跳闸。在故障切除后,保护装置1、2返回。因此就必须使保护装置2的动作时间较保护装置1长一些;而保护装置3又要比保护装置2长一些,并依此类推:即 。
不难看出,各级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限是由末端向电源逐级增大的,也就是越靠近电源端,保护的动作时限越长。各级之间的时限均差一个固定的数值,称其为时限级差Dt 。对于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时限级差Dt,一般为0.5s;对于反时限的时限级差Dt,一般为0.7s。越靠近电源端线路的阻抗越小,短路电流越大,而保护的动作时间越长,当过电流保护时限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加装电流速断或延时电流速断保护。
6 总结
合理选择与配置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既能快速有效地切除故障设备和线路,又能满足选择性的要求,将事故停电范围降到最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整定计算[M],中国电力出版社。
[2]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