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会计教育

时间:2023-03-25 10:42:55

导语:在高职会计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会计教育

第1篇

(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会计人员

为了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而会计又是一份重要的岗位,因而高职会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这种状况,高职会计教育应当以市场为向导,从就业的角度来实施全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活动。在过去高职会计教育并没有根据实际会计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也并未以此来规划教学内容,以至于学生所学到的会计知识无处可用。而新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则能够全面把握会计工作的特点,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并且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来开展高效的、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教学活动。这种以就业为主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之处,能够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

(二)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职会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素质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其要求高职会计教育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会计知识,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行去探究相关会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除此之外,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会计教育,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缩短学生日后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新时期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会计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为高职会计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终身学习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另一个则是继续教育。

二、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会计教育;运用分析

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应用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凸显其自身的价值与效能。

一、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教材

虽然,在整体上来说会计实训教材种类相对较为繁多,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实训教材内容更新相对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实际的教学需求,不断的更新实训教材内容,这样才可以凸显实训教学的价值与内涵。其中必须要对教材的新颖性、系统性以及综合性起到足够的重视,在进行教材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基于学生岗位中心为重点,综合会计资格考试以及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开展,制定完善的、统一的标准以及课程系统[1]。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保障实践教学各个活动以及环节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操作能力,进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技能。

二、严格管理,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控制与管理,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首先,在进行会计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应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从业经验等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必须要在企业中引入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让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的辅导,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专业的教师进行共同授课,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后,鼓励会计教师在企业中开展实践,真正的了解会计工作实践状况,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能力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就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构建而成,因为校外实训基础具有一定的限制。会计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室以及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为主,其主要的实训内容与资料,基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工作报表的实际流程组织工作流程开展实训活动[2]。同时,必须要保障会计实训课程包括了会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各种专业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校内教学以及实训场地。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就是基于校外顶岗实习作为主要内容,进行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可以以下几点开展:(1)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锻炼,对会计业务、核算以及审核等工作进行系统的学习,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会计实践能力;(2)教师可以在企业中任职,通过实际的工作开展提升自身的会计技能,进而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合一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构建“校中厂”,组织开展各种实训课程

因为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会计专业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成功的凸显其教育作用,学生无法在顶岗实习中了解会计方式与工作的流程,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要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而“校中厂”实践基地的构建、会计教学公司的成立是一种可以有效的解决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与手段[3]。学校通过引入一些企业在校内构建,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工作岗位,让学生了解最为真实的会计工作,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这样才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而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学校的场所、设备以及学生开展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用人短缺等问题,可以真正的做到共赢发展。同时,教师与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也可以合作开展各种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为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实践中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就要深入践行课程改革的各种思想与观念,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就要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教材、严格管理,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及校企合作构建“校中厂”等方式,不断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雪.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基于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5(3):74-76.

[2]卢彩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4):188-190.

第3篇

1.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2.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第4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产学研合作

一、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保证。坚持产学研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社会需求上,都应当把校企合作视为办学的支柱之一,并且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办学形式上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建设

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学校才能有活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能更好地把握企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主动实现人才供需平衡。

2 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学计划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只有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吸收各方的优势,制定更科学的培养方案。

3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新教材开发要求学校必须紧密联系企业,把现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离开了产学结合,这是很难实现的。

4 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在教学环节上更突出实践性,实训、实习所占比例较大。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仅在校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走出校门,在企业中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设备资源,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5 有利于促进科研的发展

高职学院的科研项目更多是对企业的技术服务,离开了与企业的结合,脱离了一线生产,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

6 有利于“双师型”和专兼职队伍形成

“双师型”师资和专兼职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指教师既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老师实践技能的提高,选择更合适的兼职老师。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相关的人员在校内兼职上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

“订单教育”本身就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形式,学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共同发展,促进了企业双方的了解,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目前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在校企合作方面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每个企业和单位一次只能接受2~3名学生实习,加上企业担心学生会发现其财务造假问题,所以多数企业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的企业虽然接受学生实习了,但是仅把到该单位实习的学生作为来帮忙的劳动力使用,干杂事的多,真正让学生做会计业务的很少。所以不少学生反映,到实习单位实习很少接触会计业务。既没有填过凭证,也没有记过账,没有进行会计业务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得实习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跟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机构的合作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只是在短时间内派个别的学生到事务所进行实习。校方跟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纯粹为了应付评估等检查,没有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

2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方面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有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当地的会计专业的知名人士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组成。但是,这个机构一般一年只召开一次或两次活动。更多只是为了应付评估需要。还有既然是知名人士,一般都是从当地上市公司或财政局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一般足以自己的企业状况出发宋进行指导。对高职的教学也就不太起作用。

3 在订单式培养方面

会计专业不像其他的机电专业等专业,一个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由于目前社会对会计人才供给多的情况下,很多的企业不愿意订单式培养,他们看不出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企业有带来多大的好处。

4 在校办企业方面

如果学校自己有成立财务公司或记账等机构,那当然对开展教学来说肯定是有好处,但是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一般师资队伍比较紧缺,而且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多余的人员来专门从事记账工作。设置相应的记账机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四、高职会计专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1 更新观念,确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还流于形式,主要是观念没有更新。既然是合作,那么参加的各方都应该有受益,互惠互利。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高校是比较积极的,要求企业提高相关的会计资料、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等等。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是付出,没有什么受益,如提供资料可能泄密、顶岗实习、教师挂职要发工资等等,在企业看来他们没什么好处。所以要深化产学研合作,首先高校应更新观念,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使得产学研合作有实质性的成果。

2 组成“公司员工+教师+学生”的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应自己成立记账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然后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把学生作为主要的员工,由老师带队进行辅导。这样既可以创造收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是没有条件成立记账机构的,可以跟一家记账机构合作,成立记账机构的分支机构,进行相关业务处理。

3 跟记账机构合作

在新生入校时,可以邀请记账的工作人员作讲座,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安排学生到会计记账公司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其规章制度,认识凭证、账簿、报表。在校内课程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会计记账公司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尝试与银行打交道,熟悉交款、提现以及填写基本票据的规范。在完成了全部岗位的校内实习后,以委托单位一个月业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资料,并由校外指导老师考核打分,其余的时间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可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就业单位。同时由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经通过会计记账的实践,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也与被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毕业时,被企业有可能规模已经扩大,需要聘请专职的会计人员,这时企业有可能会优先考虑原先在此实习的学生。  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岗位“零距离”,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要求校内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在会计记账公司挂职锻炼,了解和体验实际岗位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4 跟其他企业合作

积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增加“订单式”培养的比例,会计专业目前“订单式”比例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觉得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本人认为首先要跟企业进行合作是平等的合作,而不是只要求企业提供我们教学需要的凭证等资料、或是订单以应付评估检查,要让企业觉得会从中收益。

对于一些中型企业,高职院校应秉承服务区域经济的思想,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可以每年请教师到企业进行一次的讲座或进行业务的培训,并明确记载在教学计划中。比如像现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刚实行不久,企业的会计人员很渴望能得到这些知识,那么高职的教师是比较知道这些信息的,可以到企业去进行授课,加强校企的亲密关系,同时企业也会受益。让企业更加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学生的状况,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同时教师在企业的培训时可以加强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接触,那么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能力较强的相关岗位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等,更好地做好模块教学,如在出纳实务中,货币资金的核算等理论的内容由校内的教师进行讲解,至于相关凭证的填制由银行的员工或企业的出纳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发挥校内教师理论较强的优势,又可以发挥企业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

5 跟政府合作

高职院校应服务于区域经济,跟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毕业后不会在政府部门工作,那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主要是在一些培训上。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高职教育

一、“互联网+”影响下的会计行业变化

互联网被定义为信息能源,正像电力一样介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引起了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2015年,在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国务院正式《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伴随着“互联网+”对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的改变,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革。其影响如下:

(一)“互联网+”下,会计职能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由“核算职能”转为“管理职能”,实现会计职能向业务前端嵌入。

(二)“互联网+”下,随着电子发票的应用、支付模式的改变,会计业务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而将更深入拓展到单位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项目论证、经营数据分析及运营风险管控等管理领域

(三)“互联网+”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借助这些新技术不断加速转型升级,无论是“秒创新”的技术、颠覆性的商业变革或日益紧密的产业互联网,都昭示着企业管理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将有机融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将融为一体。会计职能、业务、流程的转变必然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上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即从原来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转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互联网+”影响下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建议。

会计工作的改变也必将影响着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进而影响着会计高职教育。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行动计划要求,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要求,而且,还要让他们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用明天的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树立“互联网+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基于此,建议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考核作如下改变:

(一)培养模式“互联网+”下,用人单位将更深入的参与到人才培养中。目前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左右的技能知识后,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入到企业中工作,两者的培养基本上是独立分离的。而未来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信息传播加快,会计高职教育要运用“用户思维”、“迭代思维”、“跨界思维”,让用人单位尽早、尽可能深入的参与到会计人才的培养教育中,以便培养适合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学生。参与方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以“用户思维”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用人单位或许在学生大二时就已经签订雇佣合同,在之后的两年时间,或企业提出其个性化的要求让学校设定方案培养,或教师带领学生直接进驻企业中,以其真实的项目、任务、场景来进行学习。2.以“迭代思维”制作教学内容。随着数据电子化、移动互联沟通零距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结构多样化等原因,学校的教学资源必须及时甚至实时掌握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在这种趋势下,教学内容不再主要是理论知识,而是任务教学;不再主要是课堂教授,而是网络课堂自学与现场实务研究论证结合;不再通过纸质的教材学习,而是通过企业的实务、全真的模拟系统学习.3.以“跨界思维”让企业与学校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培养模式。“互联网+”下,应实现让企业教师走进课堂,让其凭借着一线的工作经验、触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样的,也应更多的让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给予学生任务驱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技巧、态度、能力。

(二)课程设置“互联网+”下,会计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发生大的改变:目前比重较大的核算类财务会计课程将大幅度降低,而管理会计类及信息技术类课程比重将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未来的会计人才除了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外,由于其工作更深入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需要站在企业财务视角去设想企业发展中从筹资到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所以,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需要学习管理知识、商务谈判技巧、战略规划、风险控制等。

(三)课程考核“互联网+”下,借助大数据的应用,课程考核方式将变更为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用人单位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理论考试是传统的考核方式,适用于理论类知识,此种考核方式比重在未来将大大降低;技能测试适用于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实践性知识的应用等,此种考核方式比重将有所升高;用人单位评价考核由于培养模式的改革,此种考核方式比重也将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高一斌.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迎接大会计时代,中国农业会计,2015(08).

[2]万秋梦.“互联网+”从理念到行动,中国总会计师,2015(08).

[3]陈再明.一个企业财务经理眼中的“互联网+”,观点.

[4]王倩.“互联网+”浪潮下会计人员职业成长的趋势—由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引发的思考,CommercialAccounting,2015(10).

[5]梁朝霞.探讨互联网对会计理论及实践的影响.电子商务.

第6篇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 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于西方。1966年,英国学者Ashby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1976年,美国学者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此前后,有关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多与教育和环境密切相关,随后英国学者Eggleston(1977)在其著作《学校生态学》中开辟了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新思路,他提出教育生态学也应该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个体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反应。美国学者Goodlad(1987)拓宽了研究范围,首次提出“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学校建设要从管理的角度人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办学效益。Bronfenbrenner(1979)发展了教育生态学,研究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创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与其所处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之间逐步相互适应的过程(Bronfenbrenner,1993)。Seflon-Green(2006)、Hiller(2009)、Atkiss等(2011)和Bums(2011)等分别借鉴生态学原理针对学校发展、校外资源利用和青年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问题展开了研究,使得教育生态学理论在应用基础上实现了纵深发展。

(二)国内研究国内主要侧重于对教育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如关文信(2003)分析了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康淑敏(2012)应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或思维方式尝试建构了外语教学设计框架。高晓慧、于娜(2013)借助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对研究生英语教师多元角色进行定位。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自从其诞生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规律、教育资源的分布及个体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反应、生态系统的构建、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生态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原理在教师角色定位中的应用;研究层次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包括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实践方面,教育生态理念不仅在国外许多知名院校(如MIT)人才培养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包括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各类各级教育文件、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资源分配;学校层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各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都融合了教育生态理念:CDIO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MES教学模式、BDA多维度体验式教学模式、KOLB体验式四阶段模式、启发式教学、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等。

以上关于教育生态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走生态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特点与目标决定了要走生态化道路会计是集理论性、实务性、专业性为一体的管理学科,由此决定了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目标:(1)需要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实践教学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在实践环境(或虚拟环境)中来进一步理解、感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必须与专业理论知识及非专业理论知识实现无缝衔接;(2)实践教学需要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必须贴近实践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3)实践教学需要帮助学生获得会计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其体系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以上这些目标都与教育生态理念不谋而合。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反映出走生态化道路的重要性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实践教学比重过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且体现在内容和时间上;实践教学未能形成体系,各实训课程目标不明确,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比较随意,没有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的成长规律,各门实训课程间未能实现无缝衔接;实践教学是实践工作的简单模仿,未能将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其中,未能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学生、教师、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实践教学形式、内容过于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院校重硬件,轻软件。以上这些问题,恰好是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违背教育生态化的结果。

可见,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走生态化道路不仅是顺应生态化潮流、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更是由会计专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并且也是解决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必然举措。

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生态系统构建

(一)输入环节 (1)教学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开放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教学资源必须满足生态化实践教学的需求。常见的教学资源有:教材、案例集、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视频、实训室等。(2)学生: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各种环境,以激发他们的潜能。(3)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4)社会资源:包括行业、企业专家、校外知名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等。

(二)转换过程 转换过程,是指输入的各个要素(生态因子)之间的作用过程,借此使得各生态因子得到协同发展。此环节是会计实践教学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因此,拟通过构建并优化设计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转换效率和效果。

(三)输出环节 输出:人才、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实现学生、教师、专业、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

上述三个环节构成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生态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理念 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各种资源的配置需要贯彻以下教育生态理念:(1)系统观: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整体性建设,使各个实训课程和项目间能够在内容和时间上无缝衔接。(2)人本观:实践教学设计需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一是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互动观:实现实践教学中各个要素间的共生共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各个实训课程和项目间的融合互动;实践教学与经济社会的互动。(4)平衡观:一是实现各要素的数量比例、运行模式、资源配置、能量交换等处于稳定状态;二是教学设计理念的平衡,如在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遵循知识间的逻辑关联、遵循业务的流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之间取得平衡。(5)循环观:实践教学系统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循环,实现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发展。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该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

(1)认知实训模块。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要学好会计,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通过认知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知实训的主要形式有:视频播放、社会调研、企业参观等。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需要在实训中强调:企业业务活动涉及哪些会计专业知识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这些专业知识将在哪些课程中讲述。由此,学生在后续学习理论知识时,就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连接起来,了解这些知识将会应用于哪些环节、如何应用。并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差异原因以及相应对策。认知实训在时间安排上,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业务的流程、课程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学校的资源状况。一般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阶段进行。集中进行是指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训教学之前,统一安排时间,使学生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分阶段进行是指认知实训与相应的理论教学相衔接,每一次仅了解与部分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

(2)专项实训模块。专项实训是指某一课程的实训,目标是加深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该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专项实训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给予学生仿真的实践素材,让学生手工或借助相关软件,应用所学的该课程专业知识,完成相应的操作、分析、判断与决策等作业。专项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集中进行,也可以贯穿于理论教学始终,即在每一部分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单项实训,所有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集中实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各章节间的关联性、实训资源等因素。

(3)综合实训模块。综合实训的目标是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训的主要形式有:一是通过给学生构建虚拟企业或项目,让学生应用相关会计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处理、财务分析、管理决策;二是让学生根据相关专业知识,自行设计项目,并进行后续操作处理。实施工具包括手工、Excel、财务软件等。相比于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更具有灵活性、全面性、实践性。此外,综合实训课程还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综合实训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在所有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进行。

(4)社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在实践中来检验、改进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实现相关主体的融合发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学生下企业,如一般学校在最后一学期都有毕业顶岗实习;二是将企业或项目引进学校,如在校内开设财务咨询公司;三是校企合作。

(三)支撑体系 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撑。

将现有教育生态理论应用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生态系统,一方面为会计实践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为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提供相应对策;另一方面也促进教育生态理念的纵深扩展,将教育生态理念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宏观领域扩展到会计实践教学这一微观领域。

参考文献:

[1]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外语界》2012年第5期。

[3]高晓慧、于娜:《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生英语教师多元角色定位》,《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第6期。

[4]张森、贺国庆:《MIT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环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5]吴鼎福、诸文慰:《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Cremin L.Public Education. Basic Books,1976.

[7]Goodlad J I.The Ecology of School Renew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Bronfenbrenner U.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In Galvani M&Cole M (eds.).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2nd Ed.).Freeman,1993:37-43.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问题;培养目标;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77-01

经济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论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会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会计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格局,对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情况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满足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各种经济主体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客观上已将国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二、现行高职会计教育现状

2005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 2006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高职会计教育实践认为,高职会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急需完善和改革问题。(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性。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主要原因。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定位的模糊性造成培养目标的无的放矢和茫然性。(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高职目前课程体系大多沿用计划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学时偏少,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虽然不少,但针对性不强。二是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重复较多。三是一些重要的课程,如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存在明显遗漏。四是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会计专业应该结合会计信息化工程,开设《计算机基础》、《SQL》、《XBRL》等课程。(三)缺乏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师资。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是整个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根本未去接受社会实践工作的检验,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没有接受到实际工作的耳濡目染,典型的空对空教学。(四)教学最弱的环节――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会计教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薄弱的会计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似懂非懂,对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五)重形式轻过程。实践教学形式与过程、效果相分离,从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虽然计划分配了一定比例的学时进行实践教学,但这只是一个理念的进步,没有与之匹配的较理想的实训教材、实训条件,没有经验丰富、高度责任心的指导教师实施实训过程。

三、会计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学术界, 对会计教育目标的研究都很热烈, 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给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强,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且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构建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既包括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实践技能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该突出为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的原则,考虑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对会计应用能力的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应设置《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基础》、《SQL》、《XBRL》、《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理课程。(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种改革内容的落实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以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聘请从事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大力推行会计学科带头人和各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同时鼓励教师可以兼职做会计工作或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四)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写。高职会计教育特色很大程度上能从高职院校自编实训教材上体现出来。比较理想的实训教材应该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仿真性,从生产一线取得的企业资料来编制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应系统化并能体现不同行业的特点而且注重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职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好坏就代表了这所学校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二是创办财税咨询公司。财税咨询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的功能对外是开展记账、税务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是学生会计职业训练的基地,具备会计人员的教育职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窗口,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能够发现实务中的问题,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必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实践,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努力探索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会计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突显办学特色,为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而助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0,9.

第8篇

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区别于纯粹的创业教育,培养专任能力的同时融入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创业的意识。首先,会计职业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会计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处理有关业务的综合工作能力,称为会计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专业能力)。但随着我国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不断外延。高职财会专业不单培养纯粹的会计职业人,更是培养要发展的社会人。会计职业能力由局限于胜任某一会计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外延到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这一能力已经超出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界限,是适应日渐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和财务问题对会计人员判断力及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会计客观严谨的职业性格会让学生进入误将“严谨客观”视同“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思维误区,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更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再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尤其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使得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而是重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1]。在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理念,而这些知识很多在创业实践中会得到应用,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如果说是显性能力,那么关键能力可以说是隐性能力,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培养隐性能力的前提,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依托。其次,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掌握创业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深入企业参加各种模拟实训等社会实践,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再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升华和提高学生为人处事、创新创业、职业胜任等综合能力。

三、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

对各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这大多数是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未充分结合当前实际需要有关。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上进行改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会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主要由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内容构成。因此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主要是改革上述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改革策略[2]。

(一)改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其职业性,这是基本定位。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更新与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高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的培养目标中得不到体现,约束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进展。所以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得到体现。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财会一线岗位,掌握各岗位业务,熟悉会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合,设置的基本思路如下:1、提高基础课比重,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公共基础课应与时俱进,注重多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由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的先导课程,其教学可以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次进行安排,以强化应用为核心。当前职业品行、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语言表达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因此可以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大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经济数学》、《演讲与口才》等基础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开设《专业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基础课程,以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通识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和能力的训练[3]。2、精简专业必修课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从培养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专业核心课需具备整合性、基础性和必须性。专业选修课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扩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必备能力与素养,为能够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兴趣进行选修,弥补不足,发展优势。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先进性和扩展性。因此要精简专业必修课,增加专选课的数量。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职会计专业中可以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贸会计》、《ERP供应链实务》、《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品流转核算》、《金融企业会计》、《纳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多种专选课。通过专选的创业课程的增设,促进学生的创业潜力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3、增加会计实践课程[4],尤其是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会计实践课程。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实践内容不可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训练,应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连接,要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在《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贯穿其中,鼓励课堂上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开展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会计专项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可借助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5]。可增设课外第二类课堂的实践课程。如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好的会计专业学生,开设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学生模拟创业演练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品质和能力。鼓励会计专业学生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进行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或记账公司。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可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为每个项目撰写调研报告,完成企业计划创业书,教师加以点评指导促进创业实践。引进企业管理者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他们自身创业经历为主要教育素材,为学生创业提供学习的榜样。会计学生可以适当参与专任教师承担的行业课题,拓展创业实践项目,在课题完成和与企业的接触中,认知创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6]。

(三)改革教学方法

基于职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消极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对于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无限思考和讨论,倡导不同意见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重视参与式、体验式教学,采取案例教学,教学情景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和合作式的学习,例如《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从资料的自行收集,问题的分析到决策的制定,可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提倡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合作小组或教学班集体内讨论问题,鼓励小组团队合作,培养解决冲突、处理各种工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

(四)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

对期末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考核为重点,对考试内容、考核方式、试题的结构进行改革,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和内容代替机械记忆,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动态的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考核。例如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课程,可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会计教育;启示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西教育厅组织的赴新加坡为期半个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研修班学习,受益匪浅。期间,笔者参访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培训。通过学习,对上述三所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共和理工学院的“问题启发式(PBL)教学”理念、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无货架寿命”理念及“无界限组织”理念。下面,笔者对这些理念进行阐述,结合我国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

1.“问题启发式(PBL)教学”理念

在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培训期间,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院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采取创新的“解析式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其教学过程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任务学生查找资料设定学习步骤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评估。其特点是:

(1)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一个设计者、引导者、监督者。

(2)所设问题不是一般的课堂提问,而是来源于工作、生活中的综合案例;设计的案例必须形象、生动,理论联系实际。

(3)所设案例必须能涵盖当天课程必须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4)案例中要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5)体现开放性,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6)强调师生互动。

(7)鼓励发散思维,注重答案的多样性。体现了“过程”比“答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

(8)学生每天提交学习成果,教师每天评定成绩。

这一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基础,提升素质。

2.“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理念是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创新的代表,它是一种教学模式,按工厂模式建学校,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氛围,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工厂设计的转换升级,已实现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转变;二是强调实践环境的深度融合,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三是保证有实践活动的载体依托,依靠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值得重视的是,“教学工厂”的定位很明确:一是强调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二是要求建立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理论课、辅导课、实践、项目等)的基础之上。

“教学工厂”不是校办工厂。“教学工厂”的目的有: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二是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确保有关培训的课程与企业需求挂勾,与时俱进;四是提供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工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五是搭建促进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桥梁。

3.“无界化”理念

“无界化”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又一大特色,是NYP建校开始就建立的思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所谓“无界化”理念,就是打破学系与学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无界化”的核心就是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无界化”理念崇尚团队合作,加强了不同学系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资源和人才的共享,推动团队精神的跨学系级工程项目的发展,强化了师生的专业能力,提供更多综合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强化了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如亚历山大医院项目,参与企业包括微软、新加坡资讯发展局和NYP。其目的在于为病人提供一套简易的软件应用系统。其中,NYP的“无界化”团队包括信息技术系、电子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的师生。又如泰国教师培训项目,各学系教职工都积极参与,信息工程系与工程系提供实验室,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无界化合作的典范,体现了团队合作。

4.“无货架寿命”理念

什么是无货架寿命呢?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就得下架。教师的知识能力就等同于货架上的货物,要确保不被淘汰,就得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地学习,使知识能力与时俱进。南洋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只要教师自己提出,学校都给予支持。同时非常重视教师能力的转型培训,教师能力的转型是通过培训、项目的开发,在企业的实习来逐步达到的。比如有的教师原本是工程系负责机械方面的,后来又转到设计系,为适应新的环境,专门去参加产品设计培训。在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型时代中,能力转型有利于教职员共同应对变迁挑战。

二、新加坡高职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

研修归来,笔者深有感触,现结合我国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一些情况,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1.借鉴“问题启发式(PBL)教学”理念,完善案例教学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对于一些会计实操技能课程主要实行了以仿真工作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用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因此今后对这些课程,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要借鉴“PBL教学”理念,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工作或生活案例,采用“PBL”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由于企业财务机密的特殊性,会计专业承接完全真实企业会计项目进行开发教学可不可能?在南洋理工学院考察期间,笔者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当参观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时,笔者特地问了工商管理系主任,他如实回答,主要还是以仿真为主,企业真实项目较少。由此看来,会计专业的完全真实项目训练是国际上的共性难题。但我们仍然是可以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用于会计教学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教学氛围。

一是按企业财务场景进行设计会计实训室。墙的四周挂上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图、会计岗位工作职责等,实训场地分割成若干个组区域,每组就是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教学设备及实训用具宜分组摆设,以适合于分岗、轮岗实训需要。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以仿真训练项目导入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项目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个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仿真训练项目来源于实际,又要高于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和企业会计专家通力合作,按照企业真实业务,设计出可行、有趣、实用、先进的仿真训练项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设立记账公司,让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通过设立记账公司,让学生体验全真的票据,全真的业务、全真的证、账、表资料,全真的账务处理流程,全真的纳税申报处理,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会计工作全过程训练。

三是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财务处、实训超市、实习工厂等现有条件,分阶段、分班级、分组,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生进行真实会计业务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借鉴“无界化”理念,强化团队合作

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化”理念主要是指打破学系与学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从高职会计专业内部来讲,首先要先做到会计专业内部“无界化”,要强调会计专业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存在彼此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如一些教师上的专业课或实训课主要还是由任课教师本人开发,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同一门课的不同教师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其次,要做到不同学系、不同专业之间的“无界化”,实现跨专业的合作。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训项目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各自的优势教学资源,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1+12”的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4.借鉴“无货架寿命”理念,提高师资素质

第一,学校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线教师的操作,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因此,建议学校制定政策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发达地区、知名高校、国外等学习,学到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前沿知识与技能。

第二,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第三,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积极参与专业实训室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开发能力。

第四,加强教师的能力转型培养。长期以来,一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不愿意上新课,这实际上不利于教师专业知识多元化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在排课过程中,应使一位教师同一个学期要上两门不同的课程,每门课程在不同班级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这有利于教师的能力转型,有利于教师共同应对变迁挑战。

三、结语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抓住教育培养人的本质特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不移地坚持超前创新意识和敬业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应借鉴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立足本校,立足本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但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他们现成的模式,而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学生层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黄永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