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2:56
导语:在土木材料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不断进步与改善。现代土木工程中,尽管传统的土、石等材料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新型材料所取代。目前,水泥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已是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新型合金、陶瓷、玻璃、有机材料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各种复合材料等在土木工程折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1 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及要求
与以往相比,当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已获得明显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1.1 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
鉴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论文参考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以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人工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将会向着再生化、利废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1.2 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
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1.3 从土木工程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满足现代土木工程结构性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材料应用也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水泥混凝土等结构性能向着预制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材料向着半成品或成品的方向延伸,材料的加工、贮存、使用、运输及其他施工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强度逐渐下降。这不仅改变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也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于土木工程使用的手段和观念。
2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产值、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大户,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目前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废渣类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建材,这类建材以废渣为原料生产砖、砌块、材板及胶凝材料,其优点是节能利废,但仍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研究和开发更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使这类产品无论是成本上,还是性能方面真正能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第二、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的建材产品,用工业废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可生产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石膏的许多优良性能,开辟石膏建材的新来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废石膏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利用废弃的有机物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可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这些材料消除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石油等资源,符合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四、利用各种代木材料,用其他废料制造的代木材料在生产使用中不会有害人的身体健康,利用高兴技术使其成本和能耗降低,将是未来绿色建材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利用来源广泛的地方材料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产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区都可能有来源丰富、不同种类的地方材料,根据这些地方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可生产各种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复合性材料也是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
3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向
众多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的一些趋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论文参考网。
节约能源,采用低能耗、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优先开发、生产低能耗的材料以及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节能型材料。论文参考网。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产品可循环在再生和回收利用,无污染废弃物,以防止二次污染。
总结: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材料往往标志一个时代的特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王福川著
[2]《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 彭小芹主编
[3]《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志源、李启令主编
[4]《土木工程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罗福午著
[5]《土木工程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 阎西康、赵方冉、伉景富、韩龙军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特点,立足于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创新性的构建了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单独设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材料分析技术、专业方向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验课程,并在教学中逐次推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源于问题,始于实践[1]。实验是理论课程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是理论的延伸,是理论再实践的深化。实验是所有工学和理学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段。实验不同于理论,往往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时却经常因某个细节而造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相符,而某些细节经过研究探索,可能会促进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理论显得更相辅相成。土木工程材料属于传统材料,属于典型的应用型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典型代表,其大量的科学理论首先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总结,来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和提升。
1实验教学的分析
良好的实验教学是促进并实现“工学并举”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动手,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问题和结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我校郑家茂校长指出: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1]。如何通过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以往的实验教学一般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采用非单独设课方式,以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一般占10~30%,但多为论证性实验,仅针对某单一目标,对课程整体理论的连贯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事实上,培养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在满足若干学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与课程紧密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践体系的实施,才能实现[3]。同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提高单独设课效果的基本保障。我校材料专业实验室拥有多位博士和全校仅有的两位教授级高工,在院系的支持下,构建了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实验课程间、不同实验间的紧密联系,并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践。采用单独设课,实验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但同时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2],要求实验教师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的科研经历。
2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实验教学应在立足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基础实验是扎实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不能忽视基础实验的作用。虽然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础不够,过多的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二者应相得益彰,不可偏废[4]。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不能片面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索功能,甚至过高要求产生创新成果,应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如何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强调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强调合作与团队意识等[5]。事实上,综合性实验往往也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基础实验组成,只是更强调各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某个简单实验的结果,能用来表征该材料的某些关键性能,无疑该简单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完美实验设计的诠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与该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包含文献综述,熟悉和了解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性能、整个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可能的结果,实验过程的操作,结果计算,对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等。实验前,应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过程,了解实验设计方法,了解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和现象,并初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所在,对比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等;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偏离等。通过完成从了解实验、设计到结论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有效的实验结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从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全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我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全局化、整体构建的思路,制定了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和分析为主线,以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工艺的相关性为牵引,突出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设置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具体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制备技术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独立课程。每门课程中,又同时包含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和层次性。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结合硅酸盐材料方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显微世界和材料的鉴别技术,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兴趣。而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三门课程均偏重于方法的学习,同时注意学科交叉,制备技术偏重于材料的各种制备工艺与方法,性能测试则在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实验课程所制备的具体材料进行系列性能的测试,分析技术则偏重于所制备样品的微观分析,三者之间借助制备的材料相互联系,相互穿插,但同时又各有侧重;实验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材料的各种典型实验,及相关性较强的部分金属材料性能试验,提升了实验内容的深度,突出“理论够用,实验为主”,基础性实验项目教学中,更强调理解实验原理、步骤的流程,重点讲解其中易引起实验结果产生偏离的步骤、原因及注意事项等;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和指标要求为目标,综合应用各种基础实验,分析材料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实验的理解、动手操作、对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总结和评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4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说明
材料制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考虑了专业特点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材料或产品在生产工艺上的延伸。大多数材料的更新发展和进步,主要通过配方的改进和工艺的更新来实现。配合比设计即材料的配方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为通过计算配方,实验验证性能,得到合理配方;各种泡沫轻质材料的制备原理基本相近,均为在基体中加入各种气体形成气孔,以金属为基体,加入气体即成为泡沫金属,以陶瓷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陶瓷,以混凝土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混凝土。而不同基体,因其特性不同,引入气孔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模压法是采用预先制备好的模型,将所需制备的材料加入模具中,采用浇注或者加压的方法制备出与模型相同的产品,除广泛用于混凝土模型、构件或试件的浇筑、墙体材料的压制成型外,同时也是模具设计和工艺制品常用的方法。水热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领域,如用于生产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生物材料、使合金变成超细粉末或结晶粉末等,是指温度为100~1000℃、压力为1MPa~1GPa条件下利用水溶液中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制备出一种新材料的方法,其关键是根据所需制备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合适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长等。高温烧结法是把各种原料粉末或粉末压坯,配入适量的燃料和熔剂,在高温炉或窑中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的温度,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采用不同原材料,在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度下,可制得不同的产品。高温烧结是陶瓷材料制备的常用方法,也是合金等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该制备方法的关键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然后根据原材料的特性进行工艺的合理优化。性能测试实验课程的设置,注重实验间的对比与分析。如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何异同?如同样是力学性能,木材、钢筋、高分子材料各有何特性,实际使用中如何考虑?另外,同样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无损检测,测试不同材料如金属和混凝土时,方法有何异同,是否可相互借鉴?通过课程中的综合实验,分析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如力学性能与渗透性的关系;同样是混凝土渗透性的表征,RCM法、电通量法、气渗法等,有何异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总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等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等。综合实验中,还包含制备实验所制备材料的部分性能,从而进一步了解制备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对材料制备、性能的综合评估与分析。专业方向大型实验则在补充了前述缺乏的少量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为目标的小型课题,其包含技术较成熟、目标相对简单且较易实现,结合学生理论课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内容包含从原材料、性能指标、测试、分析技术的测试应用和综合分析,必须覆盖原材料的关键性能(含物理性能和形貌)、工作性、重要的力学性能和易于实现的耐久性或功能性(如吸声/导热/无损等特性)测试等,适当微观分析。且尽量控制工作量和学生的实验时间,工作量不宜太大,需轻重、难易结合,注重于前述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于整个科研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微型课题。需要学习者较为全面地熟悉掌握专业和课程的基本原理,才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设计性实验的安排应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进程紧密结合。
5结语
以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材料,以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为主线,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结合专业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验或科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庞超明 张亚梅 梅建平 张萍 韩雪芹 单位: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3.
[2]金南国,钱匡亮,孟涛.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9(9):111-112.
[3]庞超明,秦鸿根,张亚梅,等.材料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71-275.
[关键词]建筑 文化 生命 体系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46-01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勤劳而勇敢的中国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不懈斗争中,从“穴居”“巢居”进步到“筑室”而居,出现了居住建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他方面的建筑也相继兴起。
中国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体系。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它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本质。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过程中,它不断地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风向标。正如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老先生在他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谈到:“中国的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形成了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才能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它诠释着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民族,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看得极重。随着野蛮原始充满血腥的部落时代的结束,封建儒家将“礼”作为社会准则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的渴望。一方面,儒家大肆鼓吹“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大恶”,惟有藏其心方可有“礼”。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见,他们同样无法逃避对于生命的认识。
由此,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完成主人的任务使命,它还深深地打上了生命的印记,它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
正是由于建筑没有客观永恒存在的必要,所以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般发展出用石头兴建的建筑。中国人很讲究天人合一,因而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和人的寿命一样,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主人的起起落落就决定着建筑的生命,当主人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建筑也就相对而言是寒舍、陋室,但当主人飞黄腾达时,建筑也就生机盎然。当主人撒手人寰之后,建筑也归于沉寂,终因岁月之磨蚀,无人照料而破败。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加具有生命的意义,木材作为建材也就成为必然了。
提到建筑材料木头,就不能不联想到土。中国人历来讲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可见,土与木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建材。《尚书•洪范》中,箕子陈述上天赐给禹的“九畴”中,第一条便提到“五行”之说。中国古人形象地联想到:木,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土,居中央,主方正。两者皆为吉象,并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同样,古人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它暗示着死亡,因此墓室多用石材砌成。而且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即使是修筑城墙,中国人也大都不用石材,而是用夯土。所谓夯土建墙即指版筑夯土墙。它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尽管后来也有用到石材,但那石材都是贴在夯土墙上。即所说的“砖包墙”。
生命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起永恒还要重要许多。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气,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木材之外,造型的生气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不用石材作建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太重,不够飘逸了。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东西多用实的山墙;南北多用虚的门窗,可以开启,让气流和光线畅通,符合人之所需。同时,在六朝之后,中国建筑产生了地面用短柱支撑,屋顶以曲线起翘,聪明地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这无疑是一种生韵的生动表现。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建筑是生命的建筑。建筑表述的是隐含着建筑者深层的观念形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文化的系统意义。
中国人在几千年不断磨合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并且,中国人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因而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即为“人本的精神”。
何为“人本精神”?按照西方人的解释就是以人的本位来观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在中国,中国古人们将其解释为人与空间的和谐,一切顺应自然,按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建筑上面,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本身构成,它都与自然和谐统一。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基本上是对称的。因此在中国的古代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的匣子,都成“组”出现。四合院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起码的建筑了。每一个组合都反映着天命的观念,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老先生曾经在他的讲演稿中提到:“建筑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的确,中国古代建筑由一张白纸被描绘得色彩斑斓,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将会愈加明显,它包罗万象,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延续千年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第1版(2005年5月1日).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节能
工业时代到来以后,人类的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和智慧来不断地改善人类各种活动的居所和环境,以满足如安全、舒适、高雅等心里和生理上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涉及到功能、材料、技术、自然环境得诸多因素,同时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考虑如何满足需求,于是又越来越注重如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传统的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非再生资源物质,巨大的物质消耗反过来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要求,使建筑设计和建设必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过多的利用自然不可再生资源必然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将来建筑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从功能配置、空间组合、技术选择以及总体布局的方向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本文就将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态化设计理念,以使人们建筑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1 社会现状与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1.1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如下:人口世界第一;人均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最大,人均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最小,人均资源最少,人均森林面积最小);经济处于第二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长;城市化进程过快,环境和生态平衡普遍遭到破坏,出现交通拥挤,房价暴涨,就业困难,水土资源和能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小、自然灾害多等诸多民生问题。
有些地区现代化建设中一味地注重城市化进程,片面提高建筑标准,大量地拆迁、重建、扩建,甚至肆意占据耕地等,这一系列的不良的、盲目的发展现象必定会加剧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1.2 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为了避免我国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继续遭到破坏,我们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建筑设计师们应一致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使人们活动的居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还对崛起和尚未被开发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生态设计手法
2.1 建筑设计方案
(1)建筑于风水融合。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只能片面地将就建筑结构体的特色,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环境的特点,往往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将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为生态化设计理念,讲究的是建筑体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应相互融合,以至于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因此会利用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出与风水融合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2)建筑建设的经济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不提倡铺张浪费,过度奢华。其目是在建造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
(3)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经济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生产资源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采用节能设计:①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金属等;②充分利用自然,尽量减少人工能源的利用,如科学合理地设计通风、采光、保温功能系统。
2.2 建筑材料方面
(1)视觉表现。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特性,尽量减少修饰,以材料的原始风格元素装出新的美学视觉,起到别出心裁的视觉表现效果。例如木质框架部分可以不涂油漆,砖墙不刷装饰涂料。
(2)普通建材的创新利用。①木材:利用木材的原始特性进行设计木构建筑,把木材用于建筑表面,并与其他材料结合实用,既营造出独特的视觉表现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最佳性能。②玻璃、铝扣板等,如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具有革新意义,以及玻璃纤维运用于千年穹顶工程中。③陶土面砖:不同颜色的面砖利用自身的特殊质地吸收阳光,发射出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的。
2.3 建筑中的少费多用
(1)节约原材料。建筑施工过程的建筑材料消耗巨大,而建筑材料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自然非再生资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不断取代旧材料。新型材料具有自身重量轻,体积小,抗压强度高等有点,从而减轻了建筑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阔达了建筑内容空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大空间膜结构,使建筑围栏和结构巧妙地融为一体,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材料的利用。
(2)节约能源。节约能源是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的重要核心之一。而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并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这需要依靠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实现。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思想,巧妙地设计建筑的功能系统,实现自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建筑运营的能耗和相应配置的投入。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考虑到光电板的价格昂贵,因此通常比较常用。但是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自2005年起,我国某些建筑开始利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
(3)旧建筑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也是一大很有潜力的策略。当前不少建筑设计师专注于旧建筑再利用的设计和研究上。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注重旧建筑再利用,很少滥拆旧建筑,然而我国当前出现的大量的盲目拆迁、重建和扩建的现象,而且更可笑的是,许多地区政府以重建和扩建来太高GDP,应有政策进行干预。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经济,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政府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和建筑规划设计修正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目前这种大拆大建的做法造成的浪费实际是不估量,从经济学公式上是抬高了GDP,而实质抬高的只是泡沫,并未给经济带来实质的增长。可见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和推广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为了自己和后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代化建设必然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政府为了积极地推动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发展,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和每平方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了规范。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也将极大丰富建筑科学技术内容,促进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全面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着健康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玲,饶永.对皖南古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运用的思考[C]//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2]刘杨,张峰.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及几点思考[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 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3]叶耀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原则[J].科技导报.1998,(3):11.
关键词:市政工程;问题分析;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V148+.5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人类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在随之加紧,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观念也在日渐的加强。市政工程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在建设过程中对声音、水源、空气以及废弃物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1市政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分析
1.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灰尘问题一直是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指的是在施工现场的各类作业车辆以及在空气中的地面因风力原因,扩散到空气中的粉尘。主要包括了道路扬尘、施工扬尘、风蚀扬尘等。道路扬尘在空气灰尘污染中占有的比例是最大的。市政工程灰尘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道路路基开挖、土地平整以及路基的填筑等施工过程中,由于风力以及机械动力等原因,造成粉尘以及扬尘等灰尘污染;其次,砂浆、水泥以及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运输、仓储等过程中操作方式不当,造成的泄漏,产生扬尘污染;第三,土灰、混凝土等的拌合加工引起的扬尘污染;第四,市政施工中运输车辆的行驶,再加上建筑沙石等泄漏造成的扬尘污染。
1.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地面冲洗废水、降水造成的地表径流浆料进入水体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造成的。这两个原因会对施工现场附近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水质中悬浮物质、油性物质以及LMN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尤其是市政桥梁跨河道施工时,对周围水质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1)工程混凝土养护用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主要特征就是PH值偏高,可达到9-12左右。混凝土养护需水量较少,且蒸发吸收快,一般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因此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施工设备、车辆冲洗废水。工程施工设备以及车辆冲洗废水的主要特征就是石油类以及悬浮物污染,再冲洗时要更加注意防止废水流入地下水。
(3)工程沙石料加工废水。根据对一般大型沙石加工系统冲洗废水的监测表明,其废水产生量约为加工沙石方量的3倍,是一个比较大的水污染源。沙石料废水主要成分是悬浮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容易造成地表水水质污染加剧河道的淤积。
1.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施工噪声主要是指生产施工过程中发出的干扰周围生活的环境噪声,其特征为噪声源相对稳定,但是产生时间波动性较大。主要产生与施工现场的构架加工而产生的机械声音。市政工程的噪声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变现为以下几点:
(1)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种类多。在市政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其施工设备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施工阶段的施工设备数量差异也较大,这就决定了施工噪声污染的随意性以及无规律性。
(2)不同设备噪声源特性不同。部分施工设备噪声呈现振动式,具有突发性以及脉冲性,对人听觉器官的影响较大;部分设备振动频率较低,不易减弱,使人听上去很烦躁;施工机械的噪声最大,不同设备的噪声级别相差也很大,部分设备的噪声污染可以达到110db左右。
4、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主要表现为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两类,其来源主要有四点。第一,进场前的清场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杂草、灌木等植物以及土壤层熟土等;第二,路基开挖时的弃土,路基开挖操作产生的废土一部分用车辆外运处理,一部分用作回填土来使用,不能随意处理否则将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第三,施工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了施工中的水泥土块、木材以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且数量较大;第四,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产生平均每人每天大约1kg左右,假如这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排放,将严重影响到城市环境卫生以及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2市政工程与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2.1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扬尘防止保护措施。在对市政工程开挖土方的管理中要实行集中堆放,从而缩小扬尘的影响范围,并进行及时的回填处理减少影响时间。再对水泥以及混凝土等的运输时要采用密封的罐车进行运输,如果一定要采用敞篷车进行运输,则一定要将车上物料用蓬布遮盖严实。施工的道路要尽量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及清洁专职人员,保证道路清洁以及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工程材料仓库以及临时材料堆放点要防止物料的泄露污染,仓库周围要设计有输水沟,防止雨水浸湿以及物料的流失。施工现场散装水泥罐周围要设置防粉尘的保护围栏。在市政工程施工期间,燃油的机械设备使用较多,对于固定的机械设备来说,在运行敏感点上风向50m的范围之内,要加装除尘设备。
2.2市政工程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污染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防治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水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控制。对砂石料冲洗废水的处理,因其悬浮物含量较大,因此需要建立沉降池进行沉降处理,待悬浮物沉降后进行排放,部分的废水沉降处理后也可以用作建筑现场的洒水防尘。对混凝土养护废水的处理则可以直接采用薄膜或者是塑料溶液喷刷在混凝土表面,待溶液挥发完全后,会与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料薄膜,使混凝土与空气隔绝。对于设备以及车辆的冲洗废水处理,要尽量的要求设备或车辆对附近的清晰点进行清洗。另外,施工人员要尽量的选择有污水排放系统的地点作为项目部的所在地,从而使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污水排放系统。
2.3市政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在市政工程的施工期间,噪声的主要来源是施工设备以及施工运输车辆。施工单位要选择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施工设备及车辆,尽量的选择低噪声的设备车辆进行工地施工。选用低噪声的设备车辆可以有效的防止噪声污染,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污染,低噪声型的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比同类的工程车辆降低约10-15bd的噪声指数,不同型号的压路机噪声声级也可以相差5db左右,同时也要合理的安排设备施工的位置。
2.4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的进行清运处理,表层土可以集中堆放也可以用作绿化用土。对于施工废土的处理出了部分的废土进行回填处理之外,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首先要考虑回收利用。钢筋、钢板、木材等下脚料可以进行分类回收,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
结束语
市政工程的环境保护项目,是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环节。应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建设与环保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努力寻求矛盾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居住环境,防治人类与环境关系失衡,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兵;;浅论如何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J];中华建设;2010年02期
[2] 申展华;冯卡;;浅谈如何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关键词:装配整体式框架、建筑产业化、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建筑业仍停留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阶段,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浪费材料而且不利于环保,效率低下,工程质量也难以保证;国内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主要集中在构件节点连接方式、接合部受力性能以及不同连接方式下的整体抗震性能方面。连接方式是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核心技术,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和震害调查表明,只要预制构件的接合部位有可靠的连接,则预制混凝土结构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中国2009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提出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我国以工业化为平台,通过工业化实现节能环保、质量稳定和效率提升,并利用规模形成的先发优势,最终确立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一、 建筑产业化,
建筑(包括量大面广的住宅)产业化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以提高建筑生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筑业的深刻变革。建筑产业化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新型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综合了框架结构和装配式结构的优点,克服了传统装配式房屋的所有缺点,由于采用了梁墙整体预制的方式,梁和墙可以采用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生产,或者在墙体材料中混入陶粒、珍珠岩、聚苯颗粒等材料,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甚至采用筛选过的建筑废墟破碎材料作为骨料,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真正的做到节能环保,适宜批量工业化生产,值得大范围推广,意义非凡。建筑产业化是建造方式的变革,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施工工艺
1、预制柱的加工、运输和吊装
该结构体系采用高强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柱的形式,其承载能力是传统钢筋混凝土柱的20倍左右,与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柱相比节约混凝土30%以上,降低成本的同时减轻了结构的自重。对于钢筋的锚固形式,采用弯曲锚固、钢筋锚固板锚固和钢筋墩头三种锚固形式结合使用。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三种锚固形式的灵活应用不仅解决了钢筋过密无法绑扎的施工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成本、节约钢材。预制柱钢筋绑扎如图3所示,采用单片复合螺旋箍筋、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对混凝土形成有效径向约束并满足高强箍筋配箍特征值和构造要求的钢筋混凝土。待绑扎完成后,合上钢模浇筑混凝土。表面压光处理,之后,预制柱蒸汽高温养护,养护时间只需要九小时左右,大大缩减了项目工期而且还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制作完成的预制柱运至现场吊装、校正、灌浆固定。
图1 弯曲锚固和钢筋锚固板锚固 图2 墩头锚固
图3 预制柱绑扎
2、、钢梁安装
用高强螺栓连接钢梁,工程项目后期预制柱与梁连接采用高强螺栓对拉节点形式,该节点形式较项目先期施工所用牛腿式节点形式施工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工期,同时节约大量钢材,降低了成本投入。预制柱改用一次性预制、吊装双层,从而加快了柱子生产速度,成倍提高吊装、校正效率,缩短工期;另外双层预制柱较前期施工的单层预制柱省去了中间节点连接的钢板箍、锚固栓杆等材料及其相应施工工序。
3、预制板的吊装、浇筑施工
预制空心楼板吊装就位,,浇筑板缝完成预制板的安装。板端与钢梁搭接、板端板与板连接、板侧的连接分别如图4、5所示
图4 板端与钢梁搭接、板端板与板连接形式 图5 板侧的连接
装配整体式建筑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新型抗震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体系与传统现浇建筑对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成功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将对中国建筑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材料用量下降,节能减排:
(1)节省钢材。预制柱采用高强特钢制成的螺旋箍筋,这种高强特钢的强度是普通钢筋的4倍,使箍筋直径由12mm降至5mm;新型抗震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中为预应力钢绞线,每平方米含钢量仅为4kg,而现浇结构每平米含钢量将近17kg。以上两项减少钢材用量4倍多,而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含钢量持平,综合起来,新结构体系用钢量比现浇结构节约达20%。(2)木材、架子管等支撑体系基本不再使用。由于梁为钢梁,楼板、柱均为预制,现场装配施工,基本取消湿作业,木材、竹胶板除预制空心楼板板缝处少量使用外,其它工序不再使用;架子管等支撑体系除安全文明施工少量使用外,其它工序也不再使用。(3)混凝土方面,由于高强螺旋箍筋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柱的承载力,使柱子的截面变小,减少混凝土用量近30%;楼板为预制空心楼板,减少混凝土用量1/4;梁改为钢梁,不再使用钢筋混凝土,综合起来将节约混凝土近一半。
减少劳动人员数量。
由于梁板柱均在工厂批量流水预制生产,然后现场装配施工,基本取消湿作业,减少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近10倍。传统现浇结构每平米建筑需要人工2.5个,如果保证50万平米主体工程120天完成,每天施工现场作业人数要达到1万人,采用装配式结构后,包括各预制构件加工厂在内,作业工人总数不超过1000人。面对目前劳务市场中劳务人员数量变少、劳务人员技能变差、劳务人员年龄变大、劳务费用越来越高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降低成本。
由于新型抗震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的材料的用量下降,人工数量减少,成本比现浇结构将降低15%,降低造价200元/㎡。以建筑面积50万㎡白沟箱包广场工程为例,采用新型抗震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比传统的现浇结构建筑材料及措施费节约达8000万,人工费节约2500万,整个工程节约造价达1亿元,每平米降低成本200元。我国每年框架结构施工面积达4亿平米,如果用此新结构体系建造将节约造价800亿元,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财富。
提高抗震等级:
由于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的梁采用钢梁,楼板采用预制空心楼板,大大降低了结构的自重(经测算可降低自重41%),质量的降低可提高结构的抗震等级,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可比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大大提高,降低了地震灾害发生时,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提高建筑质量:
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涵盖全家居解决方案,避免了传统现浇结构施工产生的如胀模等质量问题。预应力空心楼板的使用,使屋面顶板裂缝问题得到解决,建筑观感更好,便于结构维护、耐久性好。
缩短施工周期:
由于预制构件工厂化批量生产,施工工序减少,而且受季节性影响较小,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就白沟箱包广场50万平方米工程量而言,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仅结构主体需1年以上,而采用装配结构后只需半年。可见,采用此新结构体系可大幅缩短工期,缩短资金占用期限,提高资金周转率。
综上所述,此结构体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节能减排、低碳降耗、绿色环保的优势。对企业来讲能够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总结:
装配式结构在欧美的应用相当广泛。在亚洲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比重美国为35%,俄罗斯50%,欧洲为35—40%。近20年来,装配式结构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人们发觉装配式结构的潜力还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材料工业的发展,加工设备、吊装机械的进步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就目前来看,全国框架结构年施工总体量在2.4亿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装配式结构在我国建筑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装配整体式结构将具有节约混凝土、节约钢材、降低自重、提高抗震能力的优势。这些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将真正的实现建筑产业化,打造节能环保、低碳降耗的绿色人居环境,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王召新,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王东辉、柳旭东,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混凝土,1002-3550(2012)01-0113-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55)
摘要: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严重。推行绿色施工为我国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然而在绿色施工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绿色施工的内涵,列出了绿色施工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施工企业的成本分析,为提出政府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 绿色施工;成本分析;政府机制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1-03
作者简介:刘云龙(1990-),男,河南商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1 绿色施工的内涵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兴旺发达,然而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严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较低。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来绿色施工的概念。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概括起来就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1]
绿色施工紧扣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响应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为建筑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型道路。在新模式下,绿色施工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注重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②生产发展的前提应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保护;③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④推行建筑业的信息化、工业化。[2]
2 目前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施工中存在的缺陷
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但是在传统建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各种材料,而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整个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传统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施工方并不会做相应的处理,例如建筑垃圾通常是直接投放自然处理,最终的污染都只有政府去买单。据统计,人类建筑活动使用人类自然资源的40%,能源的30%,而我国建筑行业中水泥和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55%和25%,建筑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同时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30%-40%。
2.2 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但并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只是对绿色施工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目前,绿色施工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绿色施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绿色施工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绿色施工意识不足。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还未能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所在,也未能将绿色施工放到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位置上。同时,绿色施工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保护环境就是绿色施工,而忽略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②承包商利益影响绿色施工的推进。一些绿色施工技术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如封闭施工、减少噪声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增加的成本在近期不能为承包商带来明显的收益,而承包商的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这和绿色施工的要求相悖,导致绿色施工流于形式。[3]
③施工工艺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绿色施工在我国起步较晚,绿色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还不太深入,没有先进的针对“四节一环保”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4]而目前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热情不高,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方面也比较缓慢。
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不完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规范是实施绿色施工的必要条件。[5]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与绿色施工相关的法律体系和规范标准,许多行政管理部门注重更多的是文明施工,而对绿色施工的监管和关注相对较少。
3 政府机制分析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绿色施工的推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文章主要运用决策树和施工企业收益分析的方法对政府采取的强制措施、鼓励措施、强制-鼓励措施进行分析。决策树分析如图1。
A表示政府不强制、不鼓励时,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
B表示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时增加的成本。
C表示政府强制时,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所增加的费用。
D表示政府鼓励时,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所减少的费用。
E表示当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时,政府治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当施工单位完全实施绿色施工时,E=0。
F表示政府强制实施绿色施工付出的成本。
G表示政府鼓励实施绿色施工所付出的成本。
对该模型的分析如下:
①当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的政策时,施工企业不采取绿色施工的收益明显大于采取绿色施工时的收益,因此施工企业将不会实施绿色施工。此时施工企业收益为A,政府付出的成本为E。
②当政府只采取强制措施时,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为A-B,不实施时的收益为A-C,当政府的惩罚力度C大于B时,施工企业将会被迫的实施绿色施工。
③当政府只采取鼓励措施时,施工单位实施和不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分别为A+D-B、A,因此施工企业是不会实施绿色施工。
④当政府采取强制-鼓励措施时,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收益为A-B+D,不实施绿色施工的收益为A-C。当B-D大于C,企业将会实施绿色施工。
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时,并不是完全实施或者是完全不实施,而是有一个度。通过以上分析再对施工企业的收益与实施绿色施工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如图2)。直线C1、C2、C3、C4分别表示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只强制、只鼓励、强制-鼓励措施时,施工企业的收益与绿色施工程度的关系。当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或只鼓励的措施时,施工企业的收益会随着绿色施工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会尽量减少绿色施工度;当政府采取只强制或强制-鼓励措施时,企业的收入会随着绿色施工度的增加而增加。显然当政府采取鼓励-强制措施时企业的收益大于采取只强制时的收益,施工企业将会更加主动地实施绿色施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4 政府机制的实施策略
政府部门不是绿色施工的直接参与主体,而是通过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手段来对绿色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绿色施工在我国发展的这几年,政府做过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针对目前我国绿色施工实施现状,政府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通过对政府机制的分析,文章对绿色施工措施提出了以下切实可行的方案。
4.1 设立绿色施工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部门,在绿色施工方面遇到的很多问题,各个部门都相互推诿,导致绿色施工效率低,推广进度慢。为了使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能够有序地进行,政府有必要设立该部门。
绿色施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工作:①整合与绿色施工有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实施项目各方的责任。②宣传绿色施工理念和发展方向;营造实施绿色施工的良好氛围(保障建筑业各方权益的法律环境,各方能获得效益的社会氛围)。[7]③对建筑业各个参与方绿色施工的实施进行监督,并利对绿色施工项目进行评价和认证,用评价指标考察其经济、生态指标,促使绿色施工落于实处。④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为绿色施工的推进提供便捷。
4.2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绿色施工会增加建筑业参与方的成本,使的绿色施工的推进缓慢。如果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来降低各参与方成本,同时增加不实施绿色施工单位的经济成本,那么绿色施工的实施将会大大增加。
奖惩措施主要有以下方式:①给予实施绿色施工的项目贷款优惠。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较大,贷款资金较多,政府可以给予施工单位利息上的优惠政策,以便绿色施工的实施。②对实施绿色施工的项目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发挥绿色施工的外部经济性。③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管制政策、征收排污费的方式,来增加传统施工模式的成本,使得绿色施工不在成为施工企业负担。④增加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为绿色施工做出榜样,同时对实施绿色施工的企业进行考核,对通过考核的单位进行宣传,增加企业绿色施工热情。
4.3 鼓励有关绿色施工的科学研究
绿色施工时一种新型的施工模式,是对传统施工管理和技术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政府可以鼓励校企联合,为绿色施工不断地推进注入新技术、新力量。同时政府应当设置绿色施工技术专项基金,为绿色施工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5 总结
绿色施工是与国家导向相一致的先进施工模式,发展绿色施工将会大大降低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府作为绿色施工政策的引导者和推广者,应当积极鼓励建设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目前的环境资源压力。因此绿色施工将会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施工导则[S].2007.
[2]肖绪文.建筑绿色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9-22.
[3]张钢军.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4(1):54-57.
[4]王晓华.新观念下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问题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4(33):75-76.
[5]马南湘,马骏.绿色施工内涵分析与推广应用策略[J].建筑工程,2015(2):53-55.
一、笔的初创
毛笔的创造始于史前石器时代。那时,与人类简单而原始的劳动工具一样,毛笔实际上是在与硬笔共同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选择和改进的最适于绘画的用具。史前绘画既无固定类别,图形也较简单,用笔亦无专用和固定形制。同时因年代久远,史前笔的发生与初步发展状况,几无史料可考,惟可依据仅有的传说及近世考古发现的原始彩陶纹饰、少量原始岩画、壁画实物等图画笔迹加以推测。
《物源》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大多陶器纹饰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1]有的图画也可能硬笔与软笔结合使用。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先秦时期是中国早期文化从成长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国家制度出现并初步完善,礼教发达,文字进步,绘画也作为礼制教化的工具被提倡和大量应用,书画用笔随之也有了较大进步。这时毛笔应用已较普及,至战国时,毛笔制作也比较精致。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依照自己的方式认识自然,把握规律,逐渐养成了与自然相互协同的观念,并进而形成阴阳、刚柔等易学思想。在这种观念和思想养成的过程中,对绘画用笔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结果是:放弃硬笔,使用软笔。因此,自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毛笔创始后,软质的毛笔便逐渐取代了硬质笔而得到普遍应用。近代考古中,殷商时期大量的陶器和甲骨上发现有以红或黑色书写的痕迹。如一九三二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陶片,上书一“祀”字,笔锋清晰。一九三六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有的甲骨片上发现有漏刻的用毛笔书写的笔迹。战国时期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驭龙图,画中线条有扁有圆,粗细变化自然,显然为毛笔所画。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毛笔已大量应用于书写文字和绘画。当时毛笔样式仍较原始,但制作已很精良。一九五四年六月,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晚期木椁墓出土毛笔一只,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毛笔,称为“长沙楚笔”。该笔套在一只小竹管里,杆长十八点五厘米,径零点四厘米,毛长二点五厘米。该笔头为上好的兔箭毛做成,可见选料已十分精致。笔头仍用较原始的方法做成,将毛围在杆的一端,后用丝线缠住,外涂生漆。[2]这种做法,仍然保持着原始毛笔的基本形制。另外,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也出土类似毛笔一只。
二、形制的革新和披柱法的创始
春秋战国前,各地毛笔名称不一,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称笔。秦统一六国后,始规范名称曰笔。[3]
毛笔形制的革新,主要指笔头与笔杆联结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战国、秦汉之交。战国以前,笔头做法为将毛裹在笔杆,以丝线捆扎,涂漆加固,为一种较原始的方法。这种方法所制毛笔,笔头中空,使用时容易分叉。秦以后,改变了这一方式,开始将笔杆一端掏空,将笔头纳入此空腔中。作为制作方法的这一简单变化,虽然并没有改变毛笔的基本样式,但其中所蕴含的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对于笔画的要求和掌握,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智慧创造,却为今后毛笔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形制和制造工艺规范,而这种形制及其功能,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形制变化之后的毛笔,近些年在考古发掘中有所发现。如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毛笔三只,外套竹制笔管,笔杆亦竹制,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内。[4]
可见,将笔头纳入腔内的形制转变,秦代晚期已经完成,而在此之前,这种工艺当有一逐渐转变的过程,但目前尚无更早实物出土。从出土汉代毛笔看,将笔头纳入腔内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将杆的一端镂空,纳入笔头,以生漆衔接,有的再用丝线缠绕加固。如一九九五年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汉墓出土木杆残笔、[5]一九七五年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初期墓出土毛笔,[6]即属这种类型。另一种为将笔杆纳入笔头一端打眼,后一分为四,纳入笔头后以丝线缠扎,并用大漆涂饰。如一九三一年蒙古索果卓尔出土东汉初年居延笔、[7]一九八五年四月江苏连云港陶湾黄石崖西汉中晚期西郭宝墓出土毛笔等,[8]即属这种类型。此外,纳入笔头有深有浅,浅者一般不足一厘米,深者有达二厘米左右。如连云港网疃汉墓出土毛笔,其中一只笔头总长四点一厘米,纳入腔内为二厘米。这种形制可以增加笔头蓄水量,为快速书写带来了方便。[9]
秦汉时期,毛笔作为直接书写的工具已大量使用,[10]因此对毛笔的性能有了更高要求。从出土战国及秦汉毛笔实物看,当时制作毛笔时选毛已十分精致,除用兔箭毛以外,并开始选用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由于汉字形体和笔画的演变,书写时要求毛笔笔头既劲健、富于弹性,又要蓄水量大。同时,大量壁画的绘制,对毛笔也提出了同样要求。而披柱法的创始,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所谓披柱法,即选用较坚硬的毛作中心,形成笔柱,覆以较软的披毛。[11]这样制成的毛笔笔头既劲健,蓄水量又大,适合快速、大量书写,并适于绘制大幅壁画和勾画较长线条,于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成为此后我国毛笔制作的基本工艺方法之一。世有关于秦始皇时名将蒙恬造笔的传说和记载。[12]晋崔豹《古今注》曰:“昔蒙恬之作秦笔也,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所以苍毫,非谓兔毫竹管也。”[13]柘木为一种坚实致密的贵重木材,可知其时制笔杆,不仅用竹,而且用木。而“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所用正是披柱法。这种方法从出土汉代毛笔也得到证实。如一九七二年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毛笔一只,杆颖均完整。笔杆竹制,其上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笔头中心为黑紫色毛制成,外覆狼毫披毛。其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为出土汉代毛笔中较完整的一只。[14]
秦汉毛笔除笔头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外,并开始注重笔的装饰。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西汉天子笔云:“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以杂宝为匣,厕以玉壁翠羽,皆值百金。”[15]《文房四谱・笔谱》记:“傅玄云: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非文犀之桢,必象齿之管,丰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可见雕饰之华丽。秦汉毛笔一般皆配以笔套、笔匣,笔套多竹制,笔匣多髹漆彩绘,美观大方。
秦汉时期流行“簪笔”风尚,即仕人多将毛笔插于发中,为一种礼仪装饰。[16]因此,秦汉毛笔笔杆多端部较细,是这一时期毛笔形制的特征之一。
东汉时期,张芝为一代制笔名家。他名伯英,敦煌渊泉人,精草书,被三国韦诞誉为“草圣”。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传为佳话。世传张芝作书用鼠须笔,[17]其自制笔也名称笔史。南齐萧子良赞曰:“伯英之笔,穷神尽意。”其制笔方法,未见书传。
三、制笔技术和工艺的改进
自秦汉时期毛笔形制确立并得到发展以后,三国时期韦诞又将制笔工艺向前推进了一步。
韦诞,字仲将,三国魏人,家京兆(今陕西西安),善书。曾官武都太守,后以能书留补侍中。对书写用笔、墨、纸等极为讲究,并善自制笔及墨。其所制笔人称“韦诞笔”。具体制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笔法》中有较详细记载。其曰:“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和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或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毫青衣羊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18]这段文字疑有脱漏,观其大意可知,韦诞制笔以兔毫和青羊毛为主,兼而用之,并以青羊毛或兔毫为笔柱,可说是早期的兼毫笔。其制作过程从选毛、拍毛、整齐、卷裹,到分层匀扎,装套等,反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笔工艺流程特色。
两晋时期,制笔工艺在毫毛选采、配伍及技术上又有提高和改进。大书家王羲之也熟知制笔法,著有《笔经》,曰:“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协际扶疏,乃其次耳。”又曰:“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19]其毫毛选采已极为讲究,积累了丰富经验。《笔经》又曰:“世人咸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说明了对制笔技艺的高度重视。如毫毛采好后,要以纸裹石灰汁,将毛用微火煮,稍沸,以去其碱。制作时,先将各种毫毛按需要进行配伍、整齐、分类、扎头,然后安装。毛笔制成后,又须“蒸之令熟三斗米饭,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20]其对毛笔制作工艺及性能的要求已十分严格。这种精工制作的毛笔,既是当时汉字笔画变形及绘画技法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反过来对书画笔法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宣笔的崛起及长锋笔的出现
制笔过程中工艺的改进和毫毛采选的讲究,既促成了毛笔特性的提高,也使隋唐的制笔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达到了更加兴盛的阶段。宣州(今安徽宣城)在晋时为宣城郡。当时此地就以兔毫制作紫毫笔。到隋唐时,宣州制笔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其所制笔选料精审,工艺精良,不仅用作贡品,且深受士人喜爱,许多诗人曾赋诗称颂。如耿漳《咏宣州笔》曰:“落纸惊风起,摇空怕杜ā5で嘤爰褪拢舍此复何从?”可见钟情之深。白居易《紫毫笔》曰:“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诗又曰:“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说明了宣笔主要以兔毫制作,选料、制作精细,十分昂贵。当时此地出现了不少制笔名家,主要有宣州陈氏、诸葛氏、黄晖等。
宣州陈氏,为宣州陈姓制笔世家的称呼。陈氏制笔在晋代即很有名,至唐代,随着宣州制笔业整体的发展,声名日著。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唐代时,陈氏家尚藏有王羲之《求笔帖》,说明陈氏笔深受王羲之喜爱,估计曾受王羲之之请为其制笔。唐代书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但觉不合用,谓“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说明这种笔尚不适应柳体劲健刚硬的笔法。诸葛氏也是宣州制笔世家,与宣州陈氏同享盛誉。宋郑文宝《江表志》记宜春王从谦喜书札,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劲妙甲于当时”。可知诸葛笔既与宣州陈氏笔同适用于王羲之书法,则性能样式当比较接近。宣州制笔名家黄晖,所制笔锋短而犀利,形粗壮如鸡距,故称“鸡距笔”。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称赞此笔。赋曰:“不象鸡之羽者,鄙其轻薄。不取鸡之冠者,恶其柔弱。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搏。将为我之毫芒,必假尔之锋锷。”表明了此笔劲健的特色。
唐代毛笔的形制主要为粗杆、短锋,笔头原料以兔毫为主,另有少量鼠须、羊毫等。这是与隋唐时期书法尚楷,绘画多以细线勾勒,敷色浓重的技法相关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及哈喇和卓唐墓曾出土毛笔,其形制与汉晋时期毛笔相比,笔杆明显增粗,笔锋相对见短。[21]日本正仓院也收藏有中国唐代毛笔,其形制与吐鲁番出土毛笔形制类似。由这种笔干粗壮的形制,可知此时以笔簪发的习惯已经消失,毛笔只适应书画的要求而制作。上述宣州陈氏、诸葛氏、黄晖等名匠所制笔,根据记载及名称判断,也应与所见毛笔实物形制及特性接近。
但是,由于唐代绘画技法已出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既有精描细染的人物画,也有青绿重彩的山水画。特别是水晕墨章和破墨山水等技法的兴起,必然对毛笔的特性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促使毛笔形制发生改变。同时,书法中楷、行、狂草等不同书体、书风的并存,也是促成毛笔形制多样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长锋笔的出现。长锋笔实际上是笔头较长。柳公权曾有帖云:“近蒙寄笔,深慰远情。但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折有凭,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22]前曾述柳公权不适用宣州陈氏所制笔,他所说毛笔锋要优柔,出锋要长,管则要细,这些都与唐代毛笔的主流样式特征相反。可见原有的粗杆、短锋不能适应柳体书法的要求,需要毛笔杆细、锋长。实际上,杆细、锋长在当时不仅对于书法言,而且应当代表了唐代部分画家对毛笔形制改革的愿望。于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长锋笔应运而生。(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重建美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2002年度论文精粹》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此次转载时作者有所修订)
注释:
[1]参李兆志《中国毛笔》.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2]参见《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刊《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椁墓》。
[3]《说文解字》聿字条:“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又笔字条:“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又画字条:“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尔雅》:“不律谓之笔。”
[4]见《文物》1976年第6期。
[5]据石雪万《连云港地区出土的汉代文房四宝》。载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1994年第四期第87页。
[6]见《文物》1975年第9期。
[7]见《文物》1973年第10期。
[8]据石雪万《连云港地区出土的汉代文房四宝》。载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1997年第4期第87页。
[9]据石雪万《连云港地区出土的汉代文房四宝》。载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1997年第4期第87页。
[10]先秦时期,甲骨、金石是主要记事材料之一,此时毛笔只是作为刻画、铸造的辅助工具来使用。秦汉以后,人们记事主要以毛笔和墨直接书写于竹木简、帛、纸等材料上,提高了效率。
[1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和东晋王羲之《笔经》,都有关于毛笔披柱法制作的详细记载。如王羲之《笔经》谓:“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见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繁势追二之造》。
[12]关于蒙恬造笔,说法不一。文献及出土毛笔实物皆证明,蒙恬非笔的创始者,而可能是毛笔的改良者。晋崔豹《古今注》曰:“秦以前已有笔矣,盖诸国或未之名,而秦独得其名,恬更为之损益耳。”唐徐坚《初学记》、《文房肆考图说》等亦持此说。
[13]据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一之叙事》。
[14]参见《文物》1972年第12期。
[15]据《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北京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6]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引用古人文字中,多有笔记载,可参阅。
[17]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世说》谓“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
[18]《齐民要术》卷九“笔墨第九十一”。
[19]见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二之造。据《历代文房四宝谱选择》,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0]王羲之《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