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2:56
导语:在通信线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一,同步性特点。在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媒体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协调与配合,让传输的数据、信息及事件可以始终保持同步联系的状态,为各类媒体在通信终端下能够同步播放提供可靠保障;第二,集成性特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现代通信技术逐步实现了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化背景下,多媒体类型的现代通信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通信技术集成性的特点不只是对所有信息进行集成,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处理设备设施进行集成处理。现阶段集成类通信技术中包括新型的软、硬件技术,可在同时间处理数据的采集、显示及采集等工作。
2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语音、视频图像和多媒体三大部分。其特点为:一是集语音、数据、视频图像和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承载系统;就高速公路管理所需的通信业务而言,话音通信仅占整个通信业务很小的部分,主要通信业务是数据、视频、图像及多媒体等;二是业务流向呈现星型分布: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由省中心、分中心、管理处、收费站、服务区、养护中心等构成,主要实行按断管理,管段内的各种管理数据先汇集到分中心,然后再由分中心汇到省中心;三是传输距离长、业务接入点分散:高速公路里程一般从十几km到几百km,其管理机构沿线分散在高速公路旁,决定了高速公路通信网的长距离和业务带状分散性。
3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3.1数字地图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时代下,高速公路大多数处理数据的手段都会受到数字技术影响。我国数字地图技术与国外相比差别很大,目前国外数字地图技术发展的比较完善,主要以网络式分布为主,有利于指导高速公路运行工作。目前,数字地图技术在高速公路中具体应用有GPS定位、交通路由选择、交通分流、出行服务等。但我国数字地图技术并不完善,在高速公路发展中数字地图尚不统一,基本都是靠高速公路系统工作人员自主研发,这样难以真正发挥出数字地图指向。
3.2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领域都广泛应用了卫星定位技术,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尤为重要。比如,在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卫星技术对于野外勘探、线路设计等的帮助,后期车辆定位,高速公路救援、交通流量、事故监测、交通疏导等。
3.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ITS)在我国高速公路上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用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高效、准确、实时的综合运输与管理系统。首先,实行联网收费是其主要表现发展,这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建立具备指向性的汽车导航系统,这有利于运行单位工作人员更好开展工作。汽车导航系统的良好性能,能够妥善解决高速公路上认车难问题,并且还能够极大提升运输效率。现有智能交通有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等。
3.4枢纽站休息、服务技术
交通枢纽站是高速公路上集中停车站,主要供人们休息、进餐、购物。目前我国在枢纽站休息、服务技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很多高速公路系统中已经逐步建设了枢纽站,但是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随着现代化不断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让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得到了体现。因此,加快枢纽站的建设,能够极大满足人们实际需要,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发展。
3.5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1.1数字无线电台应用
目前,铁路常用的数字无线电台主要有450MHz、400MHz数字无线电台。450MHz数字无线电台主要用于普速铁路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调度命令和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400MHz数字无线电台主要用于站场常规无线通信。国家规定给铁路的450MHz、400MHz频点有限,需要各铁路局申请额外频点才能满足站场无线对讲业务需求。铁路总公司铁运函[2014]31号要求,货车列尾装置可采用GSM-R/400MHz双模列尾装置,在非GSM-R铁路区段,列尾无线通信使用400MHz频率;站场无线调车继续使用铁路专用的400MHz频段频率。在编组站,规划分配的400MHz专用频率资源不足,无法满足运用需求时,由各铁路局无线电主管部门负责向属地省级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400MHz额外的频率。对于当前使用450~470MHz频段频率用于铁路养护维修、生产组织、监控监测、公安保卫、应急保障等各类区域性普通无线电对讲通信业务,应结合更新改造退出450~470MHz频率。需要继续使用的业务,由铁路局统一向属地省级无线管理部门申请400MHz、150MHz、160MHz的频率。铁路总公司规定,对涉及车地人员之间相互通信的业务,为简化终端设备的配置,宜优先规划申请400MHz频率,以便与总公司规划的跨局通信业务频率工作在同一频段。站场所有业务采用无线电台通信,则会造成无线设备设置分散、数量多、无法集中维护和管理。而且,无线电台通信不适应高速率、高带宽的车地数据信息业务传送,不能满足未来站场的自动化、智能化、高带宽业务发展需求。
1.2数字集群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集群通信,即无线专用调度通信系统,早期,集群通信从“一对一”的对讲机形式、同频单工组网形式、异频双工组网形式以及进一步带选呼的系统,发展到多信道用户共享的调度系统,并在政府部门、警务、铁路、地铁、电力、民航等各行各业的指挥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上数字集群调度系统主要有TETRA、iDEN和FHMA3种较为先进的技术体制,由于这3种技术体制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互通性不太理想,主要用于地铁、航空、公安等专网应用,未在铁路领域获得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数字移动无线电标准(DMR)制定,我国无线设备供货商根据数字移动无线电标准(DMR)为各企业用户提供DMR数字集群系统设备。DMR标准是完全公开的标准,国内拥有众多供应商支持,国内设备厂家生产的400MHz的DMR数字集群系统已在部分铁路站场获得应用。铁路使用的400MHz的DMR数字集群系统主要采用403~470MHz频段的专用频点,通过数字通道实现基站与IP控制服务器间的连接,控制台、运用服务器与IP控制服务器连接,构成站场无线通信平台,可提供同频单工或异频双工方式,根据站场业务特性要求进行业务与频点绑定,也可以各业务采用公共频点通信。400MHz的DMR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移动人员间点对点对讲功能,以及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间的点对点低速率数据信息传送。站场所有业务采用400MHz集群无线通信,其无线设备可以集中设置、减少设备数量、并能集中维护和管理,最适用于解决站场平面调车业务和无线对讲业务,以及综合自动化SAM系统车地信息传送。但是,不适应高速率、高带宽的车地数据信息业务传送,频点也受限于国家规定给铁路的400MHz频点,系统能提供的业务容量有限。
1.3GSM-R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GSM-R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中国铁路列车无线通信主要采用的技术,铁路总公司已建立了一整套相关标准和规定。在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重载铁路、城际铁路或部分普速铁路均选择GSM-R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构建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列车无线调度语音通信,以及调度命令、车次号校核、列控信息、机车同步操控等数据信息传送。GSM-R系统包括移动交换子系统(SSS)、移动智能网子系统(I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GPRS)、无线子系统(BSS)、无线终端、运营与支撑子系统(OSS)等部分。其中,移动智能网子系统(IN)由铁路总公司统一设置2套,互为冗余,作为全路GSM-R系统共用。在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设置移动交换子系统(S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GPRS)、运营与支撑子系统(OSS)各1套设备,根据用户需求在铁路沿线、车站、枢纽设置无线子系统(BSS),配置相应的无线终端设备。虽然,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铁路沿线和车站统一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平台,提供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站场常规无线通信语音和低速数据信息传送,设备能集中维护和管理。但是,由于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点有限,站场所有业务采用GSM-R的系统实现会造成信道占用很大,现有的频点不够使用,当站场靠近正线铁路或通过正线列车时,会对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产生影响。因此,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未被全面应用于站场常规无线通信业务。目前,只能适用于解决站场部分语音业务,以及低速率、时延要求不高的数据信息传送。
1.4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
WLAN无线局域网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属于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使用户摆脱各种线路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WLAN(Wi-Fi)无线通信可采用2.4GHz或者5.8GHz通信频段。在铁路领域,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主要应用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车地数据信息无线传送。采用2.4GHz频段和IEEE802.11g、IEEE802.11n标准的设备进行组网,实现综合自动化CIPS调机业务等信息传送需求。综合自动化WLAN无线局域网系统主要由WLAN终端设备、接入点设备(AP)、接入控制点设备(AC)、PORTAL服务器、RADIUS认证服务器、用户认证信息数据库、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等组成。由于WLAN无线局域网频点是公众频点,将会受到外界终端设备的干扰,列车遮挡物影响,以及缺乏站场无线对讲业务、无线调车等业务的终端设备支持。因此,WLAN无线局域网不适用于涉及行车安全的铁路调车业务,不适应未来站场业务发展需求。
1.5LTE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LTE移动通信技术是铁路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方向,比较适用于宽带数据信息无线传输。LTE有TD-LTE与FD-LTE两种不同的制式,虽然总体上都满足大带宽的数据通信需求,但也存在很多不同。FD-LTE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进行接收和发送,依靠频率来区分上下行链路。TD-LTE是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作为信道的承载,可以根据上下行的数据大小动态进行分配,对于频率信道的利用率更好。未来铁路移动通信采用TD-LTE的概率较大。目前,在朔黄铁路已引入TD-LTE集群技术应用于列车同步操控、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构成;在部分铁路局站引入TD-LTE集群技术应用于站场货检、车号等无线对讲和作业信息传送;在郑州地铁引入TD-LTE集群技术用于车地间PIS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传送。工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及我国频谱使用情况,确定使用1447~1467MHz频段建设时分双工(TDD)工作方式的宽带数字集群专网系统。而1785~1805MHz频段,则主要用于本地公众网接入,对确有需要的本地专网也可用于无线接入,具体频率指配和无线电台站管理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在同一地区给一具有无线接入业务经营权的公众网运营商或专网单位指配的频率宽带一般不超过5MHz。未来,在铁路领域,可以考虑申请使用1785~1805MHz频段的5MHz带宽用于站场无线通信业务。TD-LTE支持1.8G/1.4G/400M专用频段,覆盖增强算法、高增益定向天线、高终端发射功率,多方式天线组网。TD-LTE移动通信系统移动性好,支持350km/h,具有完善的QoS业务保障,可二次开发定制终端、调度台、无线通信模块等;可提供调度通信语音业务、低速率或高速率数据信息传送业务,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解决方案。LTE移动通信技术在铁路调度通信业务中的应用正在研究开发阶段,在站场或编组站中的无线调车、无线对讲、综合自动化信息无线传送系统中尚未被应用开发。
2未来站场综合无线通信系统技术选择
站场或编组站作业范围比较独立,技术作业业务较多,综合上述几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介绍,以及应用于站场多种业务情况下的可适用性进行分析,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选择TD-LTE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未来站场综合无线通信技术。TD-LTE移动通信技术已在铁路和地铁领域获得应用,具有技术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安全可靠,具备集中监测和维护管理,能满足站场各类业务综合承载能力和未来各业务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铁路局可以申请使用1785~1805MHz频段的5MHz带宽合法频点用于站场无线通信业务。站场无线通信使用TD-LTE数字集群系统,可将公网MME、HSS、S-GW以及P-GW等多个网元合并为一个网元eCN,使其小型化,降低核心网成本,可以有效的节约近期工程投资,为将来铁路正线引入LTE移动通信系统应用预留互联互通条件。TD-LTE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主要由核心网节点、无线子系统和无线终端组成。其中,核心网节点设置TD-LTE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通过交换机等设备与各种业务应用服务器相连;无线子系统根据站场覆盖和业务需求在铁路站场内设置,无线子系统设备包括LTE基站设备BBU(BasebandUnit)和RRU(RadioRemoteUnit)设备;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无线终端。
3结束语
【关键词】 城市架空通信线路 落地改造 方案
一、城市架空通信线路现状
通信线路是保证信息传递的通路,最早专指通信明线的架设。而随着无线通讯的发展,目前长途干线中有线主要是用大芯数的光缆,架设空中线路通道是数据传输的一种保证。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在城市的高空中架设已经不合时宜。而架空线路主要指架空明线,架设在地面之上,是用绝缘子将输电导线固定在直立于地面的杆塔上以传输电能的输电线路。
传统意义上来讲,因为架设架空新路的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维修比较方便,成本较低,所以一直被广泛提倡,不过 架设线路实在户外,所以自身但容易受到气象和环境(如大风、雷击、污秽、冰雪等)的影响而引起故障,同时整个输电走廊占用土地面积较多,易对周边环境造成电磁干扰。在城市发展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要想能够在城市中见到更加广阔的天空,那么城市通信线路落地规划就是必须要做的事了。
二、城市架空通信线路成因
城市在发展初期,有着便利的供电系统,而成为最便捷的供电系统最初就是架空线路的最终目的。随着通信的发展,也是最先在城市完成通信线路的架设。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线路沟通范围的扩大,在城市的周围出现了大面积的架空线路走廊。越来越多的线路交织在空中,而城市在发展,逐渐这些线路高架就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范围,这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通信线路与居民生存空间的冲突,所以开始寻求地下线路埋设,线路落地之后,依旧可以进行相关的信息传递,不过地下也有着一些安全隐患需要注意,所以总体上针对城市建设的改造,通信架空线落地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最实际有效的办法。
三、解决思路
因为城市建设发展的追求简洁化,所以现在的基本设施建设都追求简单化,我们可以做到在可行性一定的情况下,好好的完成基本任务,然后解决大部分的线路架设不合理带来的错误。现在可行的办法就是落地改造,首先就能完成解决遮挡光线的问题,还市民一片天空。
另外为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供电公司系相关的规程明确规定重要用电场合需要敷设双根电缆,不过同时由于电缆的散热(地埋)明显不如架空,有一比二的关系,就是相同的截面,电缆需要双根才能“顶”一根架空线的载流量,所以在的时候,原来一根线路现在需要四根,成本在增加。为了解决成本的增加,就要选取更好的材料进行线路的载体。
四、解决方案
落地改造方案是最好的方案,及时面临成本的只能加等不合理因素,但是的确能够解决高空架空线的环境危害。所以如果目的是进行城市环境改造,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落地。
而在落地改造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要配合道路建设,尽量不要在路面上随便开挖新的通道,在道路建设时期就要设计好的预留通道,可以利用起来,进行线路铺设。其次,在经过老鼠或者虫害多发区时,一定要做好预防,绝对不能因为鼠虫灾害而导致线路断裂,这样的话,修缮成本过高,得不偿失。另外还有防水、防断层等,做好基本的加固和支撑保护。最后就是定期检查,保证不要成地下环境的污染。注意到这些方面的改造方案,就基本上完成了最终的方案设计与选定。
五、总结及建议
因为城市通信中无线应用更广,所以需要进行落地改造的几乎就只剩了光纤落地。所以针对光纤落地的设计可以更多一些,从而达到最终的保护环境与信息传递并重的局面。在此,需要给出建议,就是在进行改造的时候,先进行线管的设计,有了设计的指导,能更好地在改造的时候惠及更多的民众。当然,进行改造本身就是一件惠民的基本设计,所以顾及民众需求,进行合理铺设,是进行相关任务地基本要求。
结语:因为城市建设的要求,所以进行落地设计。而城市通信架空线落地明显更针对光纤落地,所以在新的改造方案中,一定要注意光纤保护,选用合适的材料,以及践行环保理念,这才是改造的最基本目标。再回头看落地改造,其实就是城市城区改造的一个常见的方面,所以要注意在改造过程中,保证符合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文思波. 通信管道建设的质量控制及改善研究[J]. 通讯世界,2016,(06):54.
[2]龙玺. 基于磁场测量的输电线路故障行波检测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通信传输;信号衰减;问题;处理方法
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分,推动通信行业的整体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成为全球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信传输中信号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整体的通信传输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通信传输中的关键是信号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环境中信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具体的分析影响信号的质量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更加适宜的处理方法。
1 造成通信信号衰减的因素
通信传输中信号主要是通过通信线路进行信号的传递,以此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但是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信号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从通信线缆的好坏以及安装连接工艺等方面对影响信号的因素进行分析。
1.1 线缆自身造成的影响
线缆在生产的过程中整体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有些线缆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一些线缆在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线缆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内径没有处于中心位置,这样就会出现通信传输中信号受到干扰,使得整体通讯连接性不足。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线路如果出现信号传输的不连贯,就会造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就减弱的情况,造成整体的信号传输不利。因此在进行通信传输过程中需要关注线缆的作用,提升线缆的整体建设水平。
1.2 缆线连接在红的问题
如果缆线自身参差不齐,就会出现线路表面因为熔后接触点处出现通信信号的不连贯,造成线路因为信号内部的受损造成信号减弱。进行线缆切线的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是断切线法,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线缆切面的存在差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时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减少线缆的损耗。同时,空气中的杂质较多,当线路熔接点的端面沾染到一些特殊的物质,就会产生线路内部的损耗,一些通信信号会受到这些杂质的影响,造成信号的终端和削弱,严重的时候会出现附加的损耗,影响线路的正常使用。
1.3 线路弯曲造成的影响
通信信号的强度不同会直接的影响传输模式,因此通信信号的弯曲会造成信号的连接处传输方式发生改变,使得整体线缆的传输模式发生变化,如果严重弯曲的话,一部分信号出现辐射的情况,形成一层辐射膜,可以将信号进行屏蔽,使得信号无法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传输,造成信号受到影响。其次,信号的损耗程度和线路的弯曲半径成正比,如果线路弯曲程度增大,相应的损耗程度也会增加,因此需要更好的控制线路的弯曲半径,防止线路出现信号的严重衰减。
2 控制信号传输质量衰减的措施
在进行通信信号的管理中,信号衰减问题对整体的通讯质量影较大,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掌握更加充足的解决方法,为控制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更加全面的控制。
2.1 控制使用线缆的质量
在进行通信线缆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提升生产工作工艺,严格的规范生产行为,尽量避免缆线的质量缺陷。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全面的检查线缆的质量,仔细对线缆从生产到使用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全面对线缆进行检测,掌握其中存在的瑕疵和缺陷,同时尽量选择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供应商,并且尽量采用统一批次线缆,以此来减少线缆连接时的接头损耗,缓解因为线缆原因造成的线路损耗。
2.2 对连接手段进行革新
在进行线路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关注通信线路的结合尺寸,保证线路的半径误差尽量在较小的范围内,对连接的情况进行仪器检测,保证线路连接过程中性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降低障碍性损耗值。在进行线路连接时,需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一些不良的线路连接设备进行规范,保证每根切线都具有整齐的切线。同时,在进行线路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线路安装过程的整洁性,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切割设备的整洁性,在施工之前需要控制好发电器、发电机和作业台的整洁性,尽量消除线路污染造成的散射损耗和吸收损耗。最后,尽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掌握更加充足的测试工艺,掌握更加全面的通讯管理费方法,认真调整连接设备的工作参数,尽量的将损耗降到最低。
2.3 减少缆线的弯曲
在进行缆线的安装时,需要对线缆的有效弯曲进行控制,在出现较大半径的弯曲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维修,保证维修的过程中对线路接头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尽量避免出现弯曲的情况。对技术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施工和培训工作,施工中尽量减少缆线弯曲的情况,在安装的过程中就将线缆拉直,避免因为线缆的问题造车损耗的发生。同时定期的进行线缆的检查工作,并对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记录,在日后的检查中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保证线缆运行中弯曲现象及时得到解决。
3 结束语
通信信号的传输是进行信号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信号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减弱的情况,使通信线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损耗,近而造成通信信号的衰减,最终导致信息传输中断,极有可能造成用户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通讯发展中需要关注影响信号的诸多因素,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线缆,规范线缆的连接形式,提升线缆的整体安装质量,为信号传输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信号在传输中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刘健.通信传输中信号衰减的原因及解决对策[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2]赵新宇,孙岩.试析通信传输中信号衰减问题的处理对策[J].信息通信,2015,08:166.
[3]冯莉雯.通信传输中信号衰减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9:32.
[4]王文韬.通信传输中信号衰减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156.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Ping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一款功能强大的工具软件,利用Ping可有效检刚网络泉间连通,可快速判断、排除网络中出现的故
在网络的维护过程中,Ping是一款使用最频繁的工具命令,它内置于Windows系统的TCP/IP协议中,无需单独安装Ping命令功能强大,通过它可以检测网络之间的连通性,或检测网络传输的不稳定性。了解并掌握Ping命令工具的特点及应用技巧,可有效提高排除网络故障的工作效率。
1.利用ping命令测试网卡及其配置
通过使用ping计算机的本地IP地址或ping127.0.0.1可直接检测计算机是否正确安装了网卡设备,网卡设备是否安装了TGP/IP协议,以及网卡是否正确配置了IP地址和子网掩码。具体使用形式是:ping本地IP地址或ping127.0.0.1。如果ping计算机本地IP地址成功,则说明网卡设备TCP/IP协议已正确安装,反之,说明网卡的驱动程序正确,可能没有安装TCP/IP协议。如果ping127.0.0.1成功,说明网卡设备没有故障,若不成功,则说明网卡设备驱动程序或TCP/IP协议没有正常安装。这里的127.0.0.1是网卡的自带默认的IP地址,不论网卡中是否分配了IP地址,该地址都会存在,且在本地计算机中有效,在网络中无效。
2.利用ping测试局域网连接
在局域网内,计算机之间的相互连接联通情况可通过ping局域网内其它计算机或服务器计算机名或IP地址便可测试同一网络(或VLAN)的连接是否正常。具体有如下情形:
2.1检测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是否正确
通过ping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名或IP地址,如果没有pmg通,应着手检查本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设置是否正确,检查IP地址是否设置为同一网段内的IP地址,子网掩码设置合理、相一致。
2.2检测网络连接是否正确
如果局域网内计算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正确,利用ping命令ping局域内的计算机名或IP地址仍不能成功,应着手对局域内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或Hub和通信传输介质—网线、接头等逐段检查、测试和排除。
3.测试与远程主机的连接
利用ping可测试与远程主机的连接是否正常,尤其是测试与Internet的连接是否正常。具体通过ping远程主机的IP地址或域名,达到判断网络中的故障的目的。
3.1测试判断计算机是否与Internet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计算机不能正常浏览网页,可以通过ping网站域名进行检查,如果能ping通,说明计算机与Internet网络连接正常,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本地计算机的DNS服务有错或操作系统不正常有错误。如果不能ping通,可能是对方网站没有运行或本地计算机根本不能连接Internet网络,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本地机网关设置正确或服务器出现故障。
3.2测试判断DNS服务器设置
若使用ping命令可以ping通Internet上的IP地址,但不能打开网页,则可能是DNS服务器设置存在问题,这时ping本地的DNS报务器,看是否能正常连接,如果不能正常连接,在网络连接属性中检查DNS服务器设置飞。
3.3测试判断本地Internet网络连接
如果本地计算机与任何一个主机的连接都超时,或丢包率都非常高,则应当与ISP服务商共同检查Internet网络连接,具体包括网络线路、Moden和路由器等方面的设置。
4.ping命令常见的出错提示信息
在利用ping诊断故障的过程中,常会得到一些错误指示信息,利用好这些信息正是排除网络故障的重要的突破口。Ping命令的指示信息通常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Unknow host
Unknow host的意思是该远程主机的名字不能被命名服务器转换成能被识别的IP地址。故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命名服务器有故障,或者主机的名字不正确,或者网络管理员的系统与远程主机之间的通信线路存在故障。
(2)Network Unreachable
Network Unreachable的含意是网络不能到达,这是由于本地计算机系统没有到达远程系统的路由,可用netstat一m检查路由来确定路由配置情况。
(3)No Answer
No Answerr的含意是无响应,或远程系统没有响应。这种故障说明本地系统有一条到达远程主机的路由,但却接受不到它发给该远程主机有任何分组报文。产生故漳的原因可能是远程主机没有工作,或都本地或远程主机的,网络配置不正确,或者是本地或远程的路由器没有工作、通信线路存在故障、远程主机存在路由选择的问题。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各部门内的运用也逐渐频繁并深入,在医学、教育、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庞大的覆盖面、强大的数据分析以及多方面全方面的计算操作系统,实现了通信工程规划中线路的布局、线路的监管及设施的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提高了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文章分析并研究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任务包括四个方面:邮政设施规划;城市电话系统规划;城市移动通信规划;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强大的数据检索技术的帮助下,有效的推动了通信工程规划事务的发展,将繁琐变简单,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现就“十二五”规划明确下达的主要任务针对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邮政设施规划
邮政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连接城与城、乡与乡、城与乡之间的通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覆盖面积广、事务的繁琐导致信息量庞大,靠旧式的人力式管理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如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邮政设施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邮政枢纽的设计与完善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邮政枢纽的设计明显比过去要完善很多,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一键化”、“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将勘测到的现场情况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理想的设计方案,不仅方便快捷,枢纽的设计较过去相比也很完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2 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通信设施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工作人员将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及用户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快速的计算并设计最理想的连接线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安全性。
1.3 邮政设施的保护
工作人员把各邮政点、各邮政设施的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会将这些信息储存,并利用其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在邮政设施出现故障时,可以很清晰快速的指出故障地点、原因及解决方案,通信工作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长途跋涉前往现场,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容易很轻松的发现连接中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城市电话系统规划
在现代通信的发展中,电话系统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基础项目。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完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1 固定电话的办理
用户在办理固定电话业务时,提供所需办理电话业务的地点以及用户的身份证明,业务员将用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自动生成固定电话号码。用户在以后进行固定电话相关业务操作的时候,只需要携带用户的身份证明以及固定电话号码,便可以办理相关业务。
2.2 固定电话故障维修
在固定电话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拨打客服电话,提供用户固定电话号码,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指派相关维修维修人员前往,减少了很多繁琐的步骤,高效可行。
3 城市移动通信
在移动通信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通信,因此,保证移动通信的健全畅通,是通信工程规划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移动通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从业务办理、到业务查询、再到问题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提供着很大的辅作用。用户在办理移动通信业务的时候,业务员将用户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提供安全保护,当用户的电话卡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的时候,可以持身份证明到业务网点进行办理。信息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信息,提交用户问题,记录问题信息,业务员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问题处理。
4 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广播电视设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性的设施,由于覆盖面积广、用户信息量庞大以及易出现故障,因此在通信工程规划工作中,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是一项重中之重。在网络系统中,广播和电视的信号利用卫星以及庞大的网络传到每一个用户,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准确地到达每一个用户手中,极快捷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业务办理、故障报停、线路维修等方面,为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帮助。
5结论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通信工程规划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对通信工程规划的日常工作管理更加及时、准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的数据分析和庞大的信息存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地清晰地了解到整个城市的通信工程情况,为通信部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消息,也为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2,2:56-57.
【关键词】地下通信 技术问题 解决途径
伴随着现代化武器的进步,国防通信的抗击破坏问题引起了外军的关注,要想提通信系统的抗击破坏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多手段和多路由,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抗击破坏能力强的通信线路来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国防通信系统的能力。本文中讲述的军事地下通信系统的抗击破坏能力非常强,因为其收发信号的设备及天线都设置在地下坑道中,通过无线电波穿过地层进行信息传送,即时坑道的密闭门呈现关闭状态,也不会阻碍通信,所以,该通信系统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存能力。
1 电波传输的模式
1.1 “透过岩层”模式
“透过岩层”模式是借助电波穿过覆盖层下面的低导电率岩层进行信息传送,使用该模式必须先打若干几百米以上的竖井,把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天线插入低导电率岩层中。要想阻止电波衰减,可以采用低频率,一般使用长波。该模式的通信距离比较短,使用百瓦以上发信功率时,通信距离仅几公里。
1.2 “地下波导”模式
如果采用兆瓦级别的功率和低频率,低导电率岩层的电率很小时,电波可以实现在覆盖层下面和热电离层上面两个位置之间反射进行传递,该模式就是所谓的“地下波导”模式,通信距离有l到2千公里,但是该模式还处在探索时期。
上述两种传播模式的优点是:
(1)通信一般不受天电及电台的影响;
(2)传播条件不容易发生变化,信号比较稳定;
(3)通信保密性高。
缺点是:
(1)电波容易出现衰减现象;
(2)通信传播速率较低。
1.3 “上一越一下”模式
使用模式时,天线以水平形式设在坑道中,电波从天线中反射出来后,先穿过地层,再折射到地面继续传递,传递到接收地后再发生折射进入地层,最后到达接收天线,“上一越一下”模式的信号比较稳定、隐蔽,虽然与“透过岩层”模式和“地下波导”模式相比有点差,但是,它采用小功率就能够实现较远的通信距离,而且,天线设在坑道内,使用非常便捷。
2 地下通信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1 地下通信的技术问题
开展地下通信较难,原因是:
2.1.1 天线效率较低
天线折射电波的能力比较小,而且天线设在地层下面,地面试半导电介质,吸收电波的能力很强,所以,天线效率较低。
2.1.2 接受地信号较弱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传播衰减”,但是在地下通信中,电波不但会受到“传播衰减’,而且不止一次,包括两次“穿透衰减”和“折射衰减”,另外,天线效率较低,所以,接受地信号较弱。
2.1.3 天电影响较大
天电对中长波的影响较大,在华南地区的夏季,噪声电平可达到90到120dB,遇到雷电天气,天电影响会显示为一串强烈的脉冲,通信会变得困难。
2.2 技术难点的主要解决途径
2.2.1 准确安设天线
在坑道较好的情况下,天线尽量架设的长一些,这样可以提升天线的辐射力。为了消除地面对其造成的损耗,天线应与坑道保持一定距离,方法是把天线架设在与坑道顶端相差5~10cm处,要想增加天线的有效长度,缩小天线输入端口的容抗,这样有助于配合电台,应该让天线输出端口接地。
2.2.2 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
在地下通信中,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很重要,若选择的工作效率较好,就能够借助最小发信功率来实现通信目标,或者在发信功率固定时,可以在接受地得到较高的信噪比。与此相反,如果工作频率选择不正确,即使采用了较大发信功率,也无法实现通信联络目标。
2.2.3 采用弱信号接收技术
上述两种途径,都可以提高接受地的信噪比。但是使用了以上途径,接受地的信噪依然较低,这时,采用弱信号接收技术,才能够实现完成通信联络任务。
2.2.4 使用脉冲噪声处理技术
比如采用“宽一限一窄”电路来减少脉冲带来的干扰,最便捷的办法是使用时间分集技术,就是把一个码元分为几个段,相隔一段时间进行传输,接收的时候,如果能保证任意一段不受干扰,就能够接收到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
3 地下通信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因为地下通信有着抗击破坏能力强、信号隐蔽的优点,美国、苏联等国对这方面都加大了研究力度。从5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关地下通信的论文以及研究报告纷纷在期刊上发表。从70年代到今天,地下通信方面的论文依然在发表,6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防御苏联的核攻击,在“大力神’导弹基地甚至“民兵”导弹基地建立了以“上一越一下”模式为基础的地下通信系统,作为地下控制系统和发射井两者联系的线路。
关于美国M一x导弹的C3系统,是通过两个地面控制中心借助设在地下的光纤网来进行指挥和控制工作。如果地面控制中心无法正常工作,该系统会改变为通过中频无线电控制中心来进行指挥和控制工作,如果遇到敌人袭击,地面混合空中的控制中心都瘫痪,这时保存着的导弹,可以通过安设在防御工程内部的中频天线,接收和实施由美国指挥所采用VLF、LF和HF发来的命令来反击核袭击。据美国有关杂志的报道,前不久,苏联进行了借助低频低信息率通信的地下传递试验。
从以上这些消息我们可以知道:外军关于地下通信的实际应用,一般是把它安设在核导弹基地以及指挥机关甚至是通信枢纽,它被作为一种应对紧急情况的通信手段来使用,而且它抗毁能力也比较强,由于重要的军事设施是敌人摧毁的主要目标,所以,怎样保证其在受到敌人突然袭击后,依然可以完成最低要求的通信、指挥和控制工作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涛.漏泄电缆无线通信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司徒梦天.地下通信的原理及其在外军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1991,Z1:87-94.
[3]宋晓鸥.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地下通信接收机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14(04):669-673.
[4]王美玲.基于电流场理论的地下数字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李晓宇.井下无线通信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谢璐,杨玉华,单彦虎,武慧军.应用于地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磁通信电路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6(08):123-126.
[7]王智懿,赵江平,张浩,王海芹.地下矿山人员紧急通信研究与运用[J].煤矿安全,2009(04):50-53.
【关键词】 皮带控制 工业以太环网
井下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是集皮带保护监测、电机监测、远程控制、通信于一体的皮带监控系统。目前,煤矿行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时代,井下皮带机岗点的无人值守和井下皮带的远程控制是原煤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井下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的建立有效的提高了矿井现场生产的安全系数,用数据对井下皮带设备的运转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使井下皮带的管理和控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东滩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机的电控系统有PLC控制系统和KTC101控制系统两种,利用智能分站、串口服务器分别将两种皮带运输机电控系统接入工业以太环网交换机,地面监控中心的计算机通过工业以太环网对井下胶带运输机进行监控。
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井下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主要监测井下皮带运输机运行状况,在地面控制室实现井下皮带运输机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皮带运输机监控系统分为三层:现场控制层、通信层、信息管理层。
现场控制层主要是皮带运输机电控系统,皮带运输机电控系统负责就地开停胶带运输机,采集胶带运输机各种运行参数,显示在胶带运输机操控台及液晶屏幕上,并通过PLC通讯接口、KTC101通讯串口向地面控制计算机实时传输数据。通信层主要由智能分站、串口服务器、工业以太环网组成,智能分站负责采集各种开关量和模拟量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至工业以太环网。串口服务器将KTC101控制系统的RS-485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至工业以太环网。信息管理层主要起到集成监控管理作用,工作站通过工业以太环网接收井下各条皮带运输机电控系统上传的信息,完成数据采集、传输、远程集中控制功能。
2 通信数据链接方式
数据传输;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高效性、时效性取决于通信质量。根据皮带运输机电控系统提供的通信接口、通信距离,主要采用了以下通信连接方式;
KTC101控制系统提供的是RS485通信接口,RS485信号质量取决于数据传输距离的长短,通信距离500m,采用光纤通信线路,使用串口服务器和光纤收发器接入工业交换机。
PLC控制系统采用光纤通信线路,使用智能分站、光纤收发器接入工业交换机。(如图1)
3 软件集成
井下皮带运输机集成软件系统采用FactorySuite A2。通过对皮带运输机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将监测信息集成,存储于统一设计的工业数据库中。
利用OPC Server软件与I/O Server进行通讯,实现数据采集,通过IAS模版和测点实例开发,以及Intouch实时组态画面,实现在地面控制中心进行实施监控。
4 主要技术指标
(1)通讯协议接口:包括RS485、TCP/IP。(2)胶带运输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集控方式、就地控制方式,正常生产采用集控方式、检修期间采用就地控制方式,符合现场实际生产要求。(3)皮带控制系统集成软件平台采用FactorySuite A2。(4)数据传输以1000M工业以太光纤网、现场总线为基础。
5 井下皮带运输机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特点
(1)完成井下所有主要胶带运输机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测、远程集中控制,对胶带运输机的开停、各种保护状态、带速进行监测。(2)地面控制室监控计算机界面友好、功能齐全、逼真的动态画面和全中文显示,实时显示井下胶带运输机运行状态,安全确认机制,操作严谨且简单,易于对操作人员培训。(3)生产数据存入数据硬盘,可由信息管理系统按需调用。(4)网络诊断,监控计算机工控软件监测通讯是否正常,提高故障排查效率。(5)通讯网络速度快,距离远,可靠性高。
6 结语
井下皮带运输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矿井信息自动化的建设步伐,使井下胶带运输机岗点达到无人值守水平,提高了现场人身安全系数。通过现场监测监控设备对胶带运输机的实时监控,用科学数据显示其运行状态,提高了井下现场设备的安全系数。地面监控室的建立,大大提升了矿井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水平。同时,该系统的建立,打破了以往的工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增强矿井原煤运输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为矿井的高产高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钰,戴建立.长距离带式皮带运输机动态分析的发展现状[J].煤矿机电,2003(1):34-36.
[2]蒋卫良,韩东劲.我国煤矿带式皮带运输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矿机电,2010(l):l-6.
[3]胡绍林,孙基国.过程监控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王积伟.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趋势。行政部门信息网络的互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高行政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监管监察的工作效率。然而网络易受恶意软件、黑客等的非法攻击。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行政机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是跨区域的Intranet网络,提供信息管理、资源共享、业务窗口等应用服务的平台,网络内部建立数据库,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资源、管理,实现数据的采集、信息、流程审批以及网络视频会议等应用,极大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成为行政机关办公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计算机网络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1、开放式网络互连及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安全要素
由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的差异性,使得网络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把网络通信分为7个层次,使得不同结构的网络体系在相应的层次上得到互联。下面就根据网络系统结构,对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分层次讨论并构造网络安全策略。
(1)物理层的安全要素:这一层的安全要素包括通信线路、网络设备、网络环境设施的安全性等。包括网络传输线路、设备之间的联接是否尊从物理层协议标准,通信线路是否可靠,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否有抗干扰的能力,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等),电源的安全性(ups备用电源)等。
(2)网络层的安全要素:该层安全要素表现在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的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资源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功能、层访问的安全性、路由系统的安全性、域名解析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入侵检测应用的安全性和硬件设备防病毒能力等。
(3)系统层的安全要素:系统层是建立在硬件之上软环境,它的安全要素主要是体现在网络中各服务器、用户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操作系统自身的漏洞和不足以及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机制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和来自于系统层的病毒攻击防范手段。
(4)应用层的安全要素:应用层的安全要素主要考虑网络数据库和信息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平台、网络信息系统、电子邮件系统、web服务器,以及来自于病毒软件的威胁。
(5)管理层的安全要素:网络安全管理包括网络设备的技术和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安全组织培训、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等。
2、网络安全策略模型及多维的网络安全体系
行政机关的网络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多维的安全策略模型,要从技术、管理和人员三位一体全方位综合考虑。
技术:是指当今现有使用的设备设施产品、服务支持和工具手段,是网络信息安全实现的基础。
管理:是组织、策略和流程。行政机关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关键取决于组织人员的判断、决策和执行力,是安全成败的必要措施。
人员:是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不论是安全技术还是安全管理,人员是最终的操作者。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是安全行为执行的关键。
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响应改进的循环系统,我们构造网络安全策略模型为:防护-->检测-->响应-->恢复-->改善-->防护。
运用这个安全体系我们解决网络中的不安全要素,即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多个层次利用技术、组织和人员策略对设备信息进行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
(1)物理安全:采用环境隔离门禁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物理设备保护装置(防雷设备)等,设置监控中心、感应探测装置,设置自动响应装置,事故发生时,一方面防护装置自动响应,另一方面人员发现处理,修复或更换设备的软、硬件,必要时授权更新设备或设施。
(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服务器、访问控制列表、扫描器、防病毒软件等进行安全保护,采用网络三层交换机通过划分VLAN,把网络中不同的服务需求划分成网段,采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对扫描、检测节点所在网段的主机及子网扫描,根据制定的安全策略分析并做出响应,通过修改策略的方式不断完善网络的安全。
(3)系统安全:采用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Linux作为服务器的基础环境,使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进行保护,用登陆控制、审计日志、文件签名等方式检测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接入控制审计响应,通过对系统升级、打补丁方式恢复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更新权限来改善用户对系统操作的安全性。
(4)应用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组件访问权限和加密的办法进行保护,用文件、程序的散列签名、应用程序日志等方式检测应用程序的安全性,通过事件响应通知用户,采用备份数据的办法恢复数据,通过更新权限完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管理安全:通过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安全组织和人力资源,对违规作业进行统计,制定紧急响应预案,进行安全流程的变更和组织调整,加强人员技能培训,修订安全制度。
3、行政机关人员安全的重要性
行政机关网络信息的安全,人员占据重要的地位,网络安全的各要素中都涉及人员的参与,因此对人员的安全管理是行政机关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
首先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周密的安全制度(包括网络机房安全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技术规范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防范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组织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对专业技术人员做深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培训。
再次是网络技术人员要定期对设备巡检维护,及时修改和更新与实际相应的安全策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
最后是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员工的网络信息方面的安全问题。
4、结语
行政机关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保障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仔细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各种安全技术,人员安全意识级水平、安全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行政机关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晓光.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J].才智,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