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程技术专业

时间:2022-05-26 09:33:03

导语:在工程技术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技术专业

第1篇

从近些年来看,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了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职能,提高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都通过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有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赛、国赛乃至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世界级的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探索一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船舶制造检验、精度控制等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能型人才。目前,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暂无举办针对该专业的技能竞赛,学生之间缺少专业的交流、技能的比拼。由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船舶工程技术分会于2013年1月15日成立,共包含了事业、企业、院校等60多家成员单位,职教集团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能为相关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正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依托职教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之间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迫在眉睫。

2现状分析

船舶修造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船舶修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管理专家,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国外船舶修造行业,我国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严重紧缺,并在现有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这些员工的学历都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就直接上岗,而国外的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培养后才上岗的。由于目前这个状况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用工需求,缺少技术工人,很多工程项目都由外包工来做。船舶行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解决,但大量的技术工人无法全部引进,只有由本地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提供。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实训设备昂贵,因此一些开办时间短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院校与行业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因此,一些造船新技术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造船企业的技能要求。而不同船厂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船厂,其中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都不能缺少船体装配工。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除普通的钳工和焊工技能外,重点需要掌握船体装配这项专业技能。而目前和船舶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以“船舶电焊工技能竞赛”为主,因此举办以“船体装配”为主题的技能竞赛十分有必要。

3船舶装配工技能竞赛方案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方案的实践研究:结合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船厂对造船生产设计及船体装配两项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究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方案。

3.1理论知识竞赛

(1)试题范围。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机械识图、常用船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碳弧气刨基本知识、船舶结构及钣金展开知识、装配测量知识、船舶概论、船体识图知识、船体放样知识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船体部件装配知识、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知识、船台装配知识、船体修理知识、起重基本知识、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气割基本知识、火攻矫正基本知识、船舶下水知识、造船精度管理知识、壳舾涂一体化知识、安全卫生和环境以及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为60分钟。(3)命题方式。题库抽取与专家命题相结合。

3.2技能操作竞赛

(1)技能操作项目。技能操作节点装配,根据提供的二维图纸,对钢板进行号料、切割、装配。(2)竞赛时间。节点装配:180分钟。

4研究意义价值

第2篇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正向更高层级的发展迈进,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成为了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了桥梁,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对明确高校实训教学目标和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现代学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一方的责任,更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全体的责任,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全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关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现代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是提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理念,着重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培养。实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又是实训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其相关建设在某种层次上影响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和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表现。而且,由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学生发展目标,需要实训教学予以完善和补充,如此才能称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又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系统化、体系化教学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为船舶工程相关企业提供了参与教育的机会和空间,最大限度整合和发挥各教学资源优势的同时,还保证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用工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总体而言,各高校已逐渐意识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和完善了相关建设。但是,部分设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校仍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保障不足。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依靠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前,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尚未理清,各方的职责和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相关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三者的互动性不强,最终影响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师资不足。教师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主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影响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用,进而影响了教育实效性地发挥。严格意义上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属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主导了生产性实训活动的开展,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实训辅导教师思想认识以及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是船舶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数量不足。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源数量不断增长,这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某些高校由于资源紧张、投入有限等问题,导致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度迟缓,在规模扩张上后力不足,很难满足学生们的受训要求。

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作者基于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上文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加大政府支持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促进高校教育深化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新的教育发展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立法、财政等多个维度支持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肩负起推动校企深入合作的引导性职责。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在高校教育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发挥支持高校教育的发展。但是,国家政府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社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却略显不足,而单纯地依靠高校又很难独立完成此项工作。因此,各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深刻了解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促使其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服务。同时,政府还应该做好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体的监督工作即学校和企业,在建立双方平等互利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调好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促进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分属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两个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活动的最终动力创造利润。为此,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解决好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其对人才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所以,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响学校品牌,以吸引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促使其参与教育。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深入剖析合作企业的需求,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功能,仔细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为合作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进一步细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明确实训教学目标,并逐渐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让企业看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增强他们的教育参与自信心。另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获得科研成果优先提供给合作企业,补充企业专业人才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让企业在合作中同样受益。

(三)健全管理机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建设,还应该包括制度、文化等管理体制建设。高校需要协同企业成立功能完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单位,由指派代表传达和落实双方规定,并逐一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整体建设布局,协调好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调控学校实训教学各环节,以促进实训基地建设最优化并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应该始终秉承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和态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的后果,并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有关条款一一列举出来,在法律的监督下完成长效合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对实训设备、教师、学生等进行全方位监管,让师生意识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易性,促使他们主动维护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树立他们的实训主动参与意识,延长生产性实训基地使用寿命的同时,发挥实训基地的教育价值。

(四)重视师资建设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始终离不开教师良好素质和能力的支持。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各高校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适度加大此方面资金、资源投入,推动教师与教育的双向发展,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价值。高校生产性实训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生产性实训教师的要求,确立专业化教师的考核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和相关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从合作企业选择一批生产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到校进行辅导培训,以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实训辅导教师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提高受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体系,包括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并以此为依据,对师资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激励广大教师主动配合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第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lternation of study and work and dual-card combination,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oriented by work tasks and work process, create double capability teacher, construct construction training base integrating teaching,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improve socio-technical service.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学;课程;实训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engineering;courses;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26-02

0 引言

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随着我国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的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并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从业人员,而通过高职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自2000年开始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在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的专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工程建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监理能力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计量计价及监理等工作等。在专业建设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专业建设。

1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实现实践性、先进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以“学”指导“做”,以“做”促进“学”,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期最大限度与市场无接缝接轨。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为就业岗位群。

下表为根据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确定施工员的岗位能力。

注:带的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

2 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建成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自编教材6门,125规划教材2门。

3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培训,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进修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与国际接轨。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3.2 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在复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理论教学由理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或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3.2.1 专业理论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及工艺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配合关系、主辅关系,掌握好相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深浅度,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的讲解,并熟练地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计算问题,做到各种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与渗透。

3.2.2 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优化的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4 建设完善集教学、实(培)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

为尽早将我校建成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职业教育基地,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建筑类专业为重点,兼顾相关专业的设施齐全先进、功能多样并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区域资源共享,且在我校乃至上海市相关专业职业群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

5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085工程),已毕业学生千余人,在校学生三百多人,每年培养在职学生千余人,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部分学生工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成为就业单位的骨干。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力争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第4篇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建设滞后,知识更新慢,且偏重于理论,不适宜高职学生;教材整体性和连续性差,很多教材的工程案例都是简单罗列,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模式较单一,仍然以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较少;工程案例不能贴近工程实际,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不能实现教学与岗位职业要求相一致。由于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生还在学习落后于现场实际工作的知识,甚至是被淘汰的知识,大量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的知识片面且不够扎实,致使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改革的思路及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企业专家的指导、专业教师施工现场的学习,进行教材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逐步完善。

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派专业教师到大型的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第一线学习先进的施工经验,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逐步实现“双师”制度。

2.教材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通过专家提供的咨询,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去除工作中已经不用的知识点,形成与时俱进的讲义,并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专业教师在施工现场挂职锻炼过程中,搜集施工中的文字资料和案例,将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融入到讲义当中。

3.实训室的建设

通过专业教师到施工现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校内应该具备哪些实训设施,结合专家的建议,建成新的实训室,将实际工作中已经不用的设备淘汰,引进施工现场常用的设备。理论授课可以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动手操作,解决了理论课后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训的问题。

4.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

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其课程改革的方法,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和指导,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以专家咨询为基础、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字和视频形式的案例,使内容更加生动;实践教学,采用实训室和施工现场相结合,并实行“双配制”,即在施工现场由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5.改革的检验及评价

选取教育程度相同的不同班级进行对比,一部分班级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另外的一部分按照计划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的检验主要通过校内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过程考核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来进行,最终考核中理论的内容大幅减少,考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观题大大增加。通过考核发现,无论是实践考核还是理论考核,新模式的学生表现明显好于原模式的学生。改革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表明,理论教学中,有了生动的视频案例,老师的讲课内容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实践时,可以到施工现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内容变得直观、立体,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动手操作,印象更加深刻;顶岗实习企业表明,学生来到单位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且,对后续知识的学习的能力明显加强。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类学校、教师、学生需共同面对和正视的教育现状,是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标准已经制定,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到位,体现制定的初衷,达到预期的目标,则需要以具体每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作为保证。但具体到专业课程如何实施,往往无先例可借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08年秋我在园林05高职一班实施了此门课程,现将实施下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

2007年底经行业专家充分论证的新《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

“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四种能力”、“营造二种氛围”,具体是:

1.培养专业能力,如掌握具体某项专门技术和技能(如施工放样、乔灌木修剪、乔木移植等)。

2.培养方法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3.培养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4.培养社会能力,如团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营造“在学中做、做中悟”的氛围。

6.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

指导教学法。全班52人,分为6组(8―10人/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具体任务的实施。

四、课程实施的方案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每次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两周集中进行的,具体安排如下:

说明:每周26课时,周五下午为体育课,共26×2=52课时。

2.具体的教案、学案及实施过程。

教案、学案内容基本差不多,只是教案在某些地方要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教学如何组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等。

(1)教案框架介绍

主要有研究点、行动目标、所需材料和工具、参加活动对象、场所、总时间、课程的具体任务、要求及时间分配、信息来源,参考文献、教师课后感等。

(2)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在上述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但教学是个双向过程,教师也需要听听和看看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唯有这样,教和学方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基于此,在每次任务完成后,我都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请学生在课后填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操作方法、程序及技术要领是否掌握;是否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操作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得到了提高;本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等等。

(3)课程结束的大反馈

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让学生反馈,这有利于教师最快、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后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但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一个大总结、大反馈非常必要,旨在课程的组织实施成功与否完全让学生来评判。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计100分,请学生打分评价。

五、课程实施的结果

1.每次任务完成后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统计相关数据汇总如下。

从上表看出,通过“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来引领”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实施下来,具体各项专门操作方法、技术要领较好及完全掌握的学生达99.57%;98.07%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99.79%的学生操作技能得到提高;99.36%的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得到提高;99.78%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96.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好,94.76%的学生觉得收获大。

2.学生的感悟(摘自学生原始留言)。

(1)夏军(男生):“感觉这种教学方式不错,收获良多。”

(2)某一男生(未署名):“没机会发言,女生抢得太快了。”

(3)李洁(女生):“只要认真,就能做好事情!”

(4)徐丽莉(女生):“这次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自主学习气氛high到了极点,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气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收获了很多知识!”

3.课程结束后的大反馈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共十方面计100分进行评,学生评价的平均值是96.46。

为配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还设计了以下两问,统计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要实施方法得当,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愿意进行课程改革的。

另外在最后一节课中,除了请学生填调查表外,我还要求他们把课桌沿墙壁围成一个大圈,想表达的学生站在中间,对此他们同样非常积极踊跃,很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好,很有条理性,显然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张也同学的话使我印象深刻:“这两周我们很快乐!”

六、思考

整个课程实施下来,要经历教案设计、前期准备筹划、具体组织实施、及时反馈评价、最后总结思索等环节,需要花费比传统模式授课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辛勤付出,如能换来学生的收获便是丰厚的回报。这门课程实施下来,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怨言:抱怨学生不爱学,学得不好……但如果我们多扪心自问:我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每堂课组织好,让学生感兴趣,爱听、愿做、有收获呢?如果每位师者都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也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2.以“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模式实施课程,每次任务设置一定要明确、恰当,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这是保证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3.任务完成后一定要留出一点时间来点评、总结、反馈,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4.教师在安排项目时,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注意节约,因为教师的行为、细节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第6篇

一、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脑热情与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学生放下对“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学习的压力,学生在经过高考后走进高职院校后,接触的知识是之前十年学生生涯所没有接触过的,其对于新知识既有渴望,又有学不会的担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其指导作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采用实际工程案例精讲的方法。突出重点、消化难点。同时,教师要做好多媒体的运用,让知识变得直观,让学生多进行独立的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的独特观点,要正确的解释与鼓励。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要突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的能力,要做好灵活性作业的布置,并适当的向灵活性作业倾斜。

二、设置专业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有关实践性的教学,既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请到课堂上来,将理论结合着工作经验,效果更好,也会使理论变成能够感受的到的东西,这样学生对未来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形式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科的课堂教学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差,实践性较强,而理论的描述比较复杂。对于课程中必须加强有关工艺和装修构造等实践性强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课堂上单纯用语言、文字以及图片难以描述清楚。对于比较大型的、正在建设的项目,可以采用现场跟踪的方法,利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剪辑制作成图片、像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再由教师进行讲解。

四、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的利用是学校教学不能忽视的一项领域,已经发展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载体。多利用社会的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网,下载资料,也可以搭建一个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学生的课余学习利用好网络资源,并完善实验室上机教学。

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而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科是有交叉的,尤其是在装饰相关专业上,在学生的职业成长上积极与其他学科寻求交叉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对装饰行业的特定岗位、特定工作,而造成的专业课程缺陷,要做好教学说明,鼓励学生选修一些课程作为补充。在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衔接上,要着力从专业课程教学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选修课上要突出学生的自由发挥。以选修装饰结构构建类的课程为例,对于岗位能力要素通常是十分综合的,而且很多知识不能照搬照抄,要从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上,结合新手、熟手、专家的渐进流程,着力从课程组合中顺应学生认知的养成。再如建筑基础课程模块,所谓的基础,就是对以往的学习生涯的综合,对于建筑构造、计算机绘图、手绘等课程需要学生融会贯通,特别是在凸显学生设计能力上,对于综合知识掌握查的学生,要点出其自身原因,并引导学生自学。对于学生选修或是自学的部分,学校不容易考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生的基础与学习态度相对普通高校来说都有差距,因此,要以求职为导向与激励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技能学习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关键,进而促进其学习。在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构建上,对于构造技术、施工技术等知识的设置,要避免重复性,特别是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上,要在课程知识的渗透整合上做到一体化教学。对于某一学科若需要分学期来实施教学,则应该从分型工程的划分上来进行系统化整合,避免教学的重复。如可以要对水电设计与施工、墙面装饰工程施工、固定式家具制作施工、门窗装饰工程施工进行单列,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分项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优化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以“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本,活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同时,在课程考核评分体系的改革十分关键。由于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个要求实际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因此,课堂考核如果只是考理论,一定会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一些有天赋但不擅长理论学习的学生,积极性就会受到考试的挫伤。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不同,需要建立一个多项的整套的试题库,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的灵活性不大。所以要对课堂教学的考核进行改革,对课程内容的题型进行设置。提高拟定试题的多样性、灵活性;考虑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和筛选各种题源;以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有针对性地增加设计题目,及时更新试题库。在课程考试考核方面,考虑到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注重多种考试考查方法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考察的比例要相对提高,即平时考勤、作业要算平时成绩,设计作品要算平时加分,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要与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比重相当。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分离考核的模式。考试还要结合开卷闭卷的形式,分别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设计理念等知识的考察,这种考核办法的实行,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平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七、职业导向课程的设立

第7篇

建筑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让社会建设更需要拥有高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纵观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投入更多关注与重视,从而促进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方面的培养[1-2]。但是现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很多还都是留存于简单的形式之上,无法确保其根本意义上的实质性结果。而在实训室相关效果的评价系统上也不完备,因此导致最终的成果甚微。综上所述,想要推动培养建筑人才工作的实质性发展,扩大专业实训室建设,以此更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变化就显得十分关键。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建设原则

满足需求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其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专业教学需求。所以,想要顺利开展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就必须满足于专业课程的相关扩展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建设实训室过程中,应以工程技术专业为主,让专业知识的实训培养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实验与科研工作的相应开展,达到实际训练中的真实性锻炼效果,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原则就是要与具体课程的建设紧密相关,并且能够满足各项专业实训与实验要求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在满足正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要求的同时,还要以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基础[3-4]。当前建筑行业专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在高校具体的实验实训中得到条件上的具体反映,因此,对于实训室的建设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实用性。使实训室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前行业的技术成熟程度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又能体现出教学、学习和实践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职业性教学理念,为计划实施的重要原则提供保障。由此,将实用性与前瞻性充分结合,保证训练是为了在实用性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产生,根据实用性基础,从而发展出相关专业教学的要求。依据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在当今建筑行业中所得到的快步发展作为基础,集合实用前瞻性提高学校整体的实训环境为实训室增加更先进的设备,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整理回收二次有效利用。这样的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成本提供真正有效的成本节约,从而在其他更重要的建设环节中加大项目资源建设。满足现阶段实训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在学校的具体建设用房面积和财务现状做充足考虑,在实验室的建设选择上,要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在本质,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精打细算,避免过程中出现不必须要的浪费情况。此外,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环节,充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提高其自身的投资效益、资源共享方面的高效性原则。让实训室在满足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平台和基础后续建设的同时,也为校方未来所计划要开办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服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建筑流程参考[5]。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学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实际使用者,因此就要时刻清晰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意义及其目的。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实训室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全力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学习的环境,在学习物资上做好重要保证。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室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更细致化的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在规定工作岗位中,实现自身的实习岗位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工程现场中的每一细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最好的现场应用,并根据工程现场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找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具体所存在的问题。实训室的教育设备和教学环节,都是为更好地服务学生而建设的,其重要的建设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室要为学生搭建的是与真实更加相近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出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出学生在未来社会和工作中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进而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际中的技术应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方面分析,也应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关键建设意义所在。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投入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程度上也要做到严格把关,提高实训室建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良好的专业教学形象。以此创建优良的办学环境,通过其自身的建设优异性吸引更多学生的选择,在具体的专业技术展现上起到扩大生源的校方意义和作用。建设实训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意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增进专业整体共同性,推动教学改革更进一步的发展,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技术在具体专业实训中的效果。在满足相关教学指标的规定下,进行整体规划的初步制订实现其工作的综合性作用意义。同时还需要与企业有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通过相关专业技术应用的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与技术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教学制订及确定学生具体的专业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综合性行业社会见解,掌握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而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中的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通过具体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拥有学生和员工层面上的双层身份体验,促进学生提前在校园之中就能够感受到企业中的文化,使得个人在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之后,马上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基于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实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职业力量,实现自身的专业技术应用。通过实训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多的接触到日后未来的实际工作内容,对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具有着良好的积极意义。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方向措施

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其自身在社会工作中的被需要性,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改革。建立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根据校方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特性,成立相关的指导委员会组织。其主要的实质性工作内容就是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其组织的核心成员也必须要具有绝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其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就应由具体的政府相关职能负责人、建筑方面的专业领导者和行业标尖企业和核心骨干教师,来共同组成组织中的具体人员架构。以实现专业建设目标为最终结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委员会组织的专业程度对其专业在整体发展上进行方向规划,制订全面的培养计划,在完善建设管理制度的同时,创新改革教学方案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对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指导评估。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构建“以岗为主,以岗定课”的课程结构。对课程进行总体性整合,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综合性因素“融赛、融证入课”。实现“四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四”即课岗证赛四方面融合、“三”即指教学中的三为一体、最后“二”就是职业职能素质双达标。以此人才培养模式来促成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技能比赛和职业考证在具体内容上的相互一致。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的师资打造

教师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上的学习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校方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就必须要以整体的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目标。选择具有高级专业性的教师带头,使整个团队共同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新出台的激励性政策,聘请拥有高学历水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当中,可以为整体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论证和具体的教科研活动,每年按照具体要求定期开展,并向学生开办专业讲座和学术研讨,通过具体实践、外界学习交流和企业专业技术讲座,提升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于师资队伍的集体培训,也应在满足形式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实践性。着眼于师德加强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建设,以中青年阶段的骨干教师为重点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业务知识储备和学习上的自觉性,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在教研工作中的勇敢探究与创新。鼓励教师在技术攻关、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具体工作上与企业沟通合作的产业能力意识,积极承担其专业在各项社会技能中的培训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技术提高就业质量

作为学生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所学专业在未来用人单位中的就业率情况。因此,就要求学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将毕业生的具体就业率问题、整体就业质量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等问题,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衡量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反馈及时调整校方在课程方案中的明确调整方向。校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全面性的就业指导,坚持做到四年间不间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指导,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选择专业中的实际现状,以此作为基础,客观的了解自己在社会和市场具体环境中,还需要达到怎样的职业目标发展方向。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校方应积极开展对其具有时期针对性的就业类指导讲座,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实际就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成果卓越的实际就业校友,为大二、大三学生在就业经验交流上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让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于就业问题,存在的误区认知。同时,校方也应该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的运用实现更多可能性的就业机会。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集体听有关于考验方面的技术应用动员讲座,让学生对于考研有初步的了解。利用考研这一重要手段,实现学生在就业率上的提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技术特点,正确对自己进行定位并做合理性的就业选择。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

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应用为主,区别于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它是以应用性专业,它是建筑工程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高职院校毕业办公室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从而一线的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而工作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行政管理方面的学生较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多数从事于一线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应用性,突出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旨是为社会培养现场技术人员,即具备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强、适应性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员,这是现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主旨。

2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宗旨进行制定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了促进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确保管理工作和组织领导到位。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学为例,学校需要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分实习小组,从而实现从院校领导、实习指导老师、小组长等完善的实习管理,并在实习过程中,不同职位管理人员负责不同的分工:院系领导主要负责实习学生在试下单位工作阶段的安全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技术方面的解答、指导,规范学生基本操作;组长主要负责改组成员的日常工作。二是实践教学核心是优选实践教学内容。并严格按照“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挑选过程中,需要依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选择原则,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等基本原则。在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需要由简单的理论课程逐渐向多门课程的综合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递进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现场实习,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通过让学生现场实习、工程制图体验,初步认识施工环境、业务流程,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认知力;第二阶段,技能实训,开展建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计价等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编制建筑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能力;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训练,给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训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研究发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人员数量较少,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并增加了实际教师的工作量,阻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降低了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应对实践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国家注重实践教师的培养,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在教师考取实践教师资格证后,才可以从事相应教学工作,针对脱产的实践教师应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给与一定的奖励,并提供正常的工作待遇,从而有效地确保实践教师的队伍的良性发展。二是严格控制管理实践教师的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例如,可以从施工单位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现场技术等培训;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从而快速积累丰富的现场技能,为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建筑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根据建筑技术课程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并设立相应的试验实训课程,并模拟与技术现场相一致的条件,从而实现学生动态示范教学及操作实训的需求。例如,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让教师可以结合建筑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操演示等现场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在强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需逐渐完善校企合作,在校外进行培训、学习,逐渐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且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需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实训技能、工作素质等全面发展。

作者:闫俊玲 单位:梧州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当前,建筑人才市场上所需要的建筑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以福建省泉州地区为例,“十一五”期间,本地区所需要的各类建筑高技能人才至少达6万人,而且常常要求施工员不仅具备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能力,还要求同时具备测量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相关岗位能力。这充分说明,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4年10月28日,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倡导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兼顾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4+x+l”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4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强化阶段,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自身兴趣,自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强化,获得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6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获得初步工作经验。又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模块”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造就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2005年起,黎明职业大学土建系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的做法是:

第一,明确了以建筑行业紧缺的“六大员”为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岗一体、能力递进”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员”能力培养为主线,“材料员”、“质检员”等其他“五大员”能力培养为辅线,实行教学计划逆向编制法,按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虚拟施工工艺演示、施工现场录像演示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第三,为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位,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由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六大员”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以及多岗位的综合训练,达到“学习、实训、顶岗、就业”一条龙的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第四,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专任教师中具有全国注册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者10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15人;聘请了8名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当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现有的教学改革侧重于就业培训,知识迁移水平差,单纯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改革理念,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深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还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复习考试背笔记”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仍缺少主动性,最终形成理论知识硬、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职业素质低的现象。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多是原则性的意见,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而且多为弹性灵活的内容,还无法完全适应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求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实习实训时间便常随意缩短。

二是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由于校企双方在利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许多实训基地很难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也难长久。这使得学校不得不减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次数和内容,导致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项目、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

“双师型”教师依然缺乏。在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而且这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本文按照“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提出以下六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培养出创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方面以专业特长为主,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创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创业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分层次开展不同创业知识、创业内容、创业能力的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学校还要扩大宣传“闯市场”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竞争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学生各项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用证书考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首先,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确保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其次,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研究与调整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可以重点进行施工员工作中“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实务性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融入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同时将实际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及时地引入教学内容中。

第三,实行技能模块化教学。要减少一些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练中学”、“在干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第一,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教育信息资料库。要始终把软件库的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完善“课岗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力量开发各种应用教学软件,在教学应用中摸索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一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等组成的开发团队,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系统地介绍经典的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施工现场录像,而脚手架搭设、模板制作安装等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现场通过教师讲、工人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在施工现场协作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填写质量验收报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拟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方法。

(五)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

第一,建设实训基地,模拟工程项目施工的真实职业环境。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就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全过程参与工程实践,逐步掌握测量放样、材料检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等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在建筑施工实训馆内,由能工巧匠进行钢筋绑扎、安拆模板、墙体砌筑、墙面抹灰、脚手架搭拆等工序的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最后分组进行实操训练,以掌握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第二,深化产学合作,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锻炼提

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订单式或二加一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强化学生特定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岗位适应能力更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第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以满足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懂得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具有讲解、操作、示范的能力,最终达到具有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第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的做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制定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上来,形成正确的导向,为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教学的方法,实现多样化。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转变为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教学手段从“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努力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和“全真”职场转换。

三、结语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以“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包括: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等等,希望能为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