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09
导语:在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助理工程师 (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 (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工程师分类:园林建筑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古建筑园林工程师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关于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市人考中心函[2010]13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各委、办、局(公司)人事(职改)部门、有关驻地单位:
为做好西安市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心
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一)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年专家申报中级职称。
(二) 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评审副高级职称时参加过国家职称外语A级考试成绩合格者。
(三) 年满50周岁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女专业技术人员满47周岁申报中级职称的。
(四) 在县属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五) 在野外长期从事农业、林业、地质、采矿、勘探、水利水电、水文勘测、测绘、公路施工、铁路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以上专业工作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的。
(六) 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七) 取得博士学位的。
(八) 取得外语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通过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五级(PETS5)的。
(九) 参加国家外语六级以上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申报中级的。
(十) 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3万字以上的外文专著、译著的。
(十一) 获二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并经推广、转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业绩突出,获市政府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的;厅局级一等奖前三名的;获市政府三等奖前5名申报中级的。
(十二) 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从事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医古文考试;从事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图书资料、档案、文学创作、群众文化、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古汉语考试。
符合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如实填写《陕西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由省职改部门审批;晋升中级职称的外语免试,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后,区、县及市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免试条件,在评审表中填写免试意见。加盖公章,将有关获奖证书或其他免试证明材料随审批文件上报市职改办。
这是我国的特有职称评定方式,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和国际通用的‘工程师’有区别;我国的是行业职称,国外是执业资格;我国正在施行的‘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等等,会慢慢取代现有的技术职称,都是向国际通用法转轨。但是,在我国,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如2#楼版主所说【有用,公司升级、组建公司,都有很大的用处,注册证是你的上专业认证,工程师是你的通用技术水平认证】中级有用,考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中级工作3年后才有资格考。现在公司升级还是需要的,有些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是中级或者高级职称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个人主要是涨工资了。
工程师 (Engineer)
望文生义,便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治理,评价能力的人员。实在,工程师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评定)的一种。其下,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其上有高等工程师,专家等职称。该然,那也只是对于从事工程修设或管理人员技术程度的一种本定而已。
工程师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围持有学术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在欧洲海洋一些国度,工程师称呼的使用被法律所限造,必需用于持有学位的人士,而其他出有学位人士使用,属于背法。在好邦大部份州及加拿大一些省份亦有相似法律具有,通常只要在专业工程测验与得合格才可被称为工程师,而法律的范畴普通只在蓄意欺诈的情形下才会施行。
技术专野(technologist)一词有时取工程师同义,当词是由技术(Techno-)和后缀(-ologist)组成,意义是研讨技术的己,彼实称普通正在欧洲海洋一些有规管农程师称号使用的国度中被使用,由于已蒙法律管造。在一些推丁邦野,technologist只是正在工程师取技术员之间的专业资历。
迷信野摸索世界以发明广泛规律,但工程师使用广泛规律以设计实践物品。
在好邦,Engineer一词也用于指操作机械引擎(Engine)的己,好比铁道 Engineer 是指火车司机,轮舟 Engineer 是指轮机员,流动引擎机械师通常是负责流动引擎。
因为工程项目有许多品种,那么,工程师也天然有良多类品种,例如:网络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出售工程师等等等等。
纲前,农程师认证方法有良多类,测验是最广泛的一类认订方法。
像针对于疑作工业的工程师方背认证考试便是又普及,露金质又高的-齐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程度)考试,俗称软考。
跟着国度科技开展天不时加快化,以及高新工业天没有续尺度化。工程师职员仍是缺心很大的,大批的岗位须要使得如今如斯剧烈的便业环境带来了春天的气味。尽力吧,看诸位梦念成实。
按职称(资格)高下,分为:学受级高档工程师(正高职),钻研员级高等工程师(正高职),高等工程师(副高职),工程师(中职),助理工程师(始职)
通常所道的工程师是指中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是要上级主管部分评定,齐国通用。其中要考中级英语职称考和利用计算机考试。
中级工程师评订准绳
《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止条例》划定的任职基础前提:
担任工程师职务,当具有下列前提:
1、具有下列部分之一的前提
(1)出产、技术治理部分
①基础控制古代出产治理和技术治理的方式,有独立解决比拟庞杂的技术答题的才能。
②可以机动应用本专业的基本实际学问和专业技术学问,熟习原专业海内外隐状和开展趋向。
③有必定自事出产技术治理的理论经验,获得有适用价值的技术结果和经济效益。
④可以指点帮理工程师的工做和进修。
(2)研究、设计部门
①有独立承当较庞杂项目标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畴内比拟繁杂的技术答题。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计量、标准和质量专业(以下简称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质量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和完善全省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制度暂行规定》和质量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直接从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检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
第三条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考试和评审是评价工作的两个环节。凡符合条件要求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的人员,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
第四条按照本办法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高级工程师职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五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工作,由省人事厅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凡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申报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具有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所需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第七条学历及资历条件。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五)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的主要贡献者;
(六)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在取得学历后要继续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并同时符合上述第二、三项中规定的相应资历要求。
第八条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的,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且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获得先进工作者、嘉奖、记功等能证明其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的奖项,可视同为其年度考核优秀。下同),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国家级刊物上出版的质量专业论文或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累计达10万字以上;
(二)在省部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由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并荣获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九条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并在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期间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规定学历和资历限制,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质量专业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含三等)以上或省部级二等(含二等)以上优秀成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
(二)在正式公开出版的质量专业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累计达30万字以上,并被大中专院校采用作为教材;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显著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三章考试
第十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的办法。
第十一条考试工作由省人事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对考试合格人员,发给合格证书,作为评审质量高级工程师的必备条件。考试合格证书有效期为2年。
第十二条考试内容及方式。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国家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专业基本理论、业务知识等。考试以闭卷笔答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考试报名方法及要求: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汇总后,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名。省直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其省直主管部门(单位)汇总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市以下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人事局审查同意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
(二)报考人员必须提供下列资料:学历证书、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申请表》(1份),近期l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3张)。
(三)省人事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第四章评审
第十四条符合申报条件并持有有效的考试成绩合格证者,由个人提出申请并填报有关材料,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材料,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送呈报部门。
第十五条呈报部门(各市人事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省直部门)要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符合要求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及《评审简表》的“呈报部门意见”栏内签署呈报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其他有关评审材料按时呈报到高级评审委员会。
第十六条申报材料必须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填写打印要正规、整洁,字迹工整、清晰,不得涂改、漏页、缺页。应提供原件的不得以复印件代替。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申报条件或有问题及手续不全的评审材料,呈报部门有权决定“不予呈报”。
第十七条省人事厅组建“山东省质量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负责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该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承担。
高级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成员调整、工作程序及评审办法等,依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和《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评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八条评审条件按《计量、标准化和质量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7号)执行。
第十九条对经评委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异议期公示制度。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反馈到原呈报部门和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公示,进一步征求意见。异议期为15天。
第二十条经评审通过又经公示无异议的,由省人事厅核准公布,发给资格证书。
第五章评价工作组织纪律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组织纪律,切实做好考试命题、试卷管理、考场组织以及其他各个环节的保密工作,对泄密、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评审委员会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保密和回避制度,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考试、评审资格;已评审通过的,取消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三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他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考试、评审收费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
【关键词】高职民办教师 道德冲突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民办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中的民办教师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认知定位和政策支持不足,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声望低,相对于公办教师的“铁饭碗”来说,民办高职教师思想上有“二流教师”、“打工者”之感;这种边缘职业的尴尬导致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不断滑坡。并且由于民办学院重招生,轻生源质量,导致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实际报酬、住房状况、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差,学院忽视教师的培训和进修,科研机制不健全,课题项目数量很少导致教师的成长进步愿望得不到满足,从而长期处于一种道德冲突状态。
一、教师的道德冲突
教师的道德冲突,是指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要做出某种选择,该选择一方面符合某一道德准则,但同时有违背了另一道德准则;一方面能实现某种社会的道德价值,但同时又牺牲另一道德价值,从而使教师陷入到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教师的道德冲突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性所造成的,随着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教师的道德冲突因为不断增加的各种社会矛盾而变得更加广泛。首先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产业性、商品性增加而导致的新旧教育观和道德观的冲突;其次表现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在知识面前的权威性和领先优势丧失、使得学生心理异化等双重冲突;再次表现为新技术革命造成的高职教师职业竞争加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造成教师面临这传统继承与现代革新的冲突;最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造成的师资队伍素质减低和低职高聘、低职高晋现状对教师造成的道德冲突。
二、巨大压力和竞争之下的严重的心理冲突
巨大压力和竞争之下的民办高职教师首先表现为严重的心理冲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传统角色定势使得教师只能实现精神价值而被“神化”、“圣化”,而高职民办教师心理上却更加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社会人”,他们把教师职业看成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能实现的一般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次是价值实现的载体。尽管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劳动价值,理应为教师带来较高的报酬和待遇,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教师却沦为了“无权、无钱、无用”的三无阶层,而处于这一阶层中的最底层的高职的民办教师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可言。他们的工资收入甚至远远低于农民工,那付出的却无法计量。这种巨大的落差造成他们严重的心理冲突;其次民办高职教师为了与学生维持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所能投入的全身心的持久的精力不一定能被用来证明是他们所取得的的成效,劳动成果不但难以被认可,甚至可能被误解,严重的还会成为校方的替罪羊,因而他们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第三,竞争压力的加大,经济时代教育教学工作量的不断加大,自我知识学识的提升,论文、课题、职称的要求,网络空间建设、双师素质要求下的实践培训,招生工作等等,这些事情难度比公办院校更大,好像学院所有的事情都不能落下他们,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地耗用了高职民办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而却总是难以适应学院和社会对他们全面发展的要求,甚至一不小心就会被解职。这些严重的心理冲突还不能公开得到调试。
三、严重心理冲突下的角色冲突
高职民办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和价值倾向及其心理等方面的制约不能够同时满足社会对他们的各色各样的角色期望时,他们就会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角色矛盾,造成角色冲突。高职民办教师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者,由于社会对他们的多重期望,教师职业行为的复杂性,教师责任的弥散性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高职民办教师通常会在依稀几个方面发生角色冲突。一是教师角色社会期望的冲突。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与“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冲突,“学业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冲突,使得教师无法决断应该去迎合哪一种要求。二是超常奉献时间、精力、爱心的工作角色与社会成员、家庭角色的难于兼顾,让教师顾此失彼,身心疲惫。三是有效影响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权威角色与热情、同情、关爱,真诚、平等对待学生的朋友角色之间的冲突: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是一个权威的管理者,要不失教师的身份和理智,又要求他们是一个像朋友一样为学生所喜爱,取得其信任和真情对待。这何尝又不是一件苦恼的事情。四是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的理解者、宽容者的角色的冲突。五是教育教学的“教书匠”角色与科研论文课题等“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概念 现状 困境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的历史较短,并且这个提法是综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特定的背景,带有中国特色的。
我国目前虽然对“双师型”教师有一些研究,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其内涵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概括起来,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双证”说。
“双证”就是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该界定的特点是强调了“双师型”职业教师必须重视实践。但是有研究者质疑,“双证”是否就等同与“双师”。一方面,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当前的证书还远没有覆盖所有的行业、产业和职业,必然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书。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资格证书,就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一些教师就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证书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双能(素质)”说。
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又同时具备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叠加”说。
显然,这种观点是对“双证”说和“双能”说的概括和平衡。认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
(四)“双职称”说。
“双职称”即讲师的职称及工程师的职称。与“双证书”相类似的是,在形式上“双职称”同样要求教师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但针对这一观点,有研究者提出反对意见,“‘讲师’与‘工程师’的区别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而是行业与职业的不同”。[[1]
(五)“双层次”说。
“双层次”教师中第一个层是指能力之师,即: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是指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具体来讲就是作为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2]
(六)“特定”说。
与以上几种观点不同,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提法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有关,这个特点就是职业院校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职业教育才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缺乏稳定性。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迅速扩大。这些使得职业教育对教师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导致“双师型”教师普遍工作量繁重,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要求下,往往只能求量舍质。繁杂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自身没有更多的时间进修提高。同时,职教师资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偏远地区、欠发达的学校师资引进极其困难,整体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发达地区、待遇较好的学校,一些热门专业、高技能高职称教师不但引进难,而且流失快。
(二)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本身条件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其组合关系,如‘双师型’教师的年龄、学历、职务、性别、职称等各种数量比例,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内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3]首先在职称结构上,虽然无论是在教师类还是专业技术类高级职称的比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严重偏向理论教学和传统专业,新设专业和实训课指导教师职称偏低,人数偏少。其次,从学历结构来看,专任教师本科率没有达到100%。职业院校,尤其一些是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本科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电大函授、网络函授得到的,而这类纯学历教育含金量普遍较低。另外,职业院校中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则更少。最后从“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结构来看,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实习指导的教师的比例不协调。如2009年年底,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中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占35%,从事实习指导课的占33%,从事理论课和实习指导课一体化教学的占32%。由此可以看出,在职业院校中,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和真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只是流于形式。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作用不明显。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聘请兼职教师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壮大学校的教学力量,另一方面起到以专带兼、以兼促专、专兼结合,共同提高的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中指出:“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严重地违背了这一初衷。首先,校外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很低,与国外兼职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0%的标准相差甚远。其次,从兼职教师的来源看,由于职业学校难以承受聘请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和优秀技术人员的高昂费用,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大多聘请一些高校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部分在校研究生多数只能兼职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学,而非实习指导课。职业院校没有正确把握国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质精神,仅仅是为了解决日常课堂教学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或者是为了使学校中的兼职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最后,由于兼职教师不属于学校在编人员,他们不实行坐班制,没有固定的办公环境,学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规范管理。
(四)教师的培养机制有缺陷。
首先是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单一,基本是依靠学校。目前在我国建立的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中,主体仍然是学校,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但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自身的培养场所的条件较为简陋,或缺乏先进的设施设备、实训材料投入不足等,难以实现培养的目的。其次,每年能参加继续教育或接受继续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没有探索出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而是基本沿用普通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因此有学科化的倾向。必须认识到,职业教师的培训应该走产学合作之路,应该重点强调实践环节而非理论课程,否则就背离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偏差。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中一直是“重学术,轻技能”。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但是至今,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体现了重论文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倾向。目前国家还缺乏对“双师型”教师权威的、统一的认定标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师范院校及研究者,根据各自角度制定或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把拥有教师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忽视对其实践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等的考察,错误地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证和职称评审上,忽视了自身实际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工作量较重。
近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人数增加远远赶不上在校生增加的速度,这距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提出的师生平均比1:14的要求相差甚远。并且职教教师面对的生源比普通学校差,管理难度大,消耗的精力多。他们不仅要承担每周14到20节不等的课时,还要负责学生的实习、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部分专业课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的工作。师资紧缺,工作繁重,造成了专业课教师难以走出校门进行脱产进修或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尽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是其待遇却与教师的实际付出不相符。与其他行业相比,职业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比公务员、技术人员低;与普通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晋升职称等方面没有政策的倾斜,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难以安心教学工作。
(三)培训渠道不畅通。
首先,职教师资的培训规模小,机会少。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的培养任务主要还是依赖于八所职技高师及部分普通高校里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约1.7万所职业学校的需要。而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多,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继续教育的专业性非常强,学校难以解决其继续教育问题。其次,未能落实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我国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追根究底,企业不肯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在合作中,企业不能获得切实的利益。和发达国家的制度不同,我国历来没有校企合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定,对那些愿意承担“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这一重大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企业如果不愿意接受“双师型”教师的生产实践,那么学校难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项目开发。在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职业不断派生,学校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设新专业,但是社会不能同步配套这些专业的知识标准或培训单位,因此这些专业的教师就难以参加系统的专门学习,难以获得相应技能的培训。
(四)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
首先是“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也提出了“双师素质”的行政标准,但实际上,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和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内,“双师型”教师认定要求不严。虽然现在已经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纳入对合格学校评估、示范性学校评定的指标之中,但是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部分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不惜降低标准,让一些不合格的教师进入“双师型”队伍。其次是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尤其是对兼职教师疏于管理。目前兼职教师数量少,在对其聘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兼职教师的工作责任性不强,队伍很不稳定。最后,“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还是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都套用这一个标准,完全没有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及时地给予重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我们应该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注重教师的培训、加强校企合作、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等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B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而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人才培养,师资先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而目前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知识,但大部分人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使得他们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构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是保障“卓越计划”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现状
1.部分制度缺失
部分“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仅仅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主体。在进行各项制度设计时仅将教师作为实施者,提升其能力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需要。因而尽管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计划、措施和相关配套制度,但是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建设则相对落后,甚至出现空白。
2.系统性不够
部分高校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有些零散的制度设计,但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纵向(校级―院级)制度不完善,横向(部门―部门)制度脱节,内外(学校―社会)制度不健全,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相关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呼应,形不成合力。
3.执行力不强
制度体系内部无序,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并存,不能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致使青年教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无所适从,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既有制度的实际效力,制约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主要目标
1.整体目标
构建长久有效、系统全面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激励、保障与评价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工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在上述目标指引下,其制度构建应把握以下原则:
(1)示范性。“卓越计划”不仅仅是试点高校的某几个试点专业的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它是中国高校未来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普遍目标,因而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制度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能够适应全面推广的要求。
(2)适时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要求工科教师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同时,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如知识产权、工程学管理、多元文化、道德、宗教影响、全球化、国家安全等问题)也要求他们具备广泛的相邻学科的知识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类人才。因而,培养制度的设计应当具有适时性。
(3)系统性。改变目前主要按科学教育的要求聘任、考核和评价教师,从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改革建议,建立起完备统一、有机协调的培养制度体系,保障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灵活性。“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运行机制,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内部结构、外部关系等存在巨大差异;不同专业之间的青年教师教学内容及手段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的青年教师,也存在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工作内容上的差异;同时还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处于不断革新的浪潮中。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建立灵活多样的规章制度。
三、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
1.聘任制度
第一,增设工程实践背景要求。改变目前高校招聘青年教师主要考察其学历水平与学术背景的现状,在考虑学术成果的同时,将教师的工程背景与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积极因素列入评价体系中,对具有博士学历且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优先考虑,特别是对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教师的招聘,应将其是否具备实际工程经验作为引进人才的主要标准。第二,改善工程师资队伍结构。一些工程教育发达的国家的高校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就占到高校工程师资的半壁江山,工程师资结构多元、丰富。针对我们的“卓越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工程师资交流行为;此外,应构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工程师在高校参与专业技术聘任等机制。
2.培训制度
完善岗前及后续培训制度。首先,从岗前培训入手,明确规定工科青年教师在入职培训或者入职前几年,应该进行多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其次,建立青年教师上岗后的定期培训制度,要求青年教师两年或三年内必须以某种形式开展一定的工程实践,了解行业、企业工艺和技术,以充实工程实践背景。最后,注重培训措施持续性,通过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保证培养实效。
3.评价制度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因此,必须改革目前通行的教师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在定岗定级、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纳入评审指标体系,还应将教学方式方法及工程实践内容作为教学评价指标,并且加大该指标在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在职称评审中,除考虑论文数量、刊物级别、纵向课题项目级别等因素外,还可以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权重加大,或者把教师获得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情况、参与企业服务的情况也列入指标考核范围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在组织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激励能使一般部门员工的能力从20%~30%显著提升至80%~90%。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师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对青年教师激励的有效性会影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改革与健全激励机制,能够调动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如高校的课程改革p教学改革可向青年教师倾斜,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可设立专项项目用于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凡是涉及课程改革所申请的自制实验设备,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可给予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将自制实验设备用在课程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还可针对工科青年教师,设立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评比奖项。如“企业项目成就奖” “双师型优秀青年教师” “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等,将其颁发给平时注重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或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青年教师。这些奖项的设立,能够体现出高校在教师评比制度层面给予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足够重视的导向。
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实施策略
“卓越计划”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
1.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府、学校、学院、个人、企业等多个主体。牵涉到政府主导体制构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的改革,学院具体实施制度的构建,以及学校与企业两方共同培养制度的构建,因此,在吸收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卓越计划”各高校应由点及面加以推进。
2.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涉及面广,在系统推进的同时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应该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青年教师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重点探索培训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发挥制度的保障与“指挥棒”作用,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3.“纵横” “内外”制度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纵向”制度是指上下级的管理制度,“横向”制度是指平级的管理制度,“内外”制度是指校企合作制度。因此,“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必须先构建总体制度规划,然后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厘清各主体的权限和职责,才能有效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涉及多个主体,而目前高校单一利益主体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瓶颈。因此,政府应当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突破高校单方利益主体的局限,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高校工程教育的制度环境,尽快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校企深度合作,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创造条件。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调动各主体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各利益方共同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深刻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地方性和职业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从事实践教学的能力。“双师型”教师正是顺应了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的概念,为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存在明显的概念偏差,认为“双师型”就是有“双证”的教师。但笔者认为深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能够适应“教、学、做”的教学要求;二是双师型教师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理论应用;三是双师型教师要具有用理论解决实训过程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对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即在技能上不仅要有综合处理现场教学问题的能力,又要有把现场问题理论化,进行理论解说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做到互相融通,互相结合。同时,由于技术的革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还要求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2、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A、“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我校而言(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10%左右,与教育部职成司提出的201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75%,实现这一目标,合格率仍有很大的差距。全国而言,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水平上差距悬殊,有的学校双师比例不满5%,有的学校已经达到了评估的优秀标准。东部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双师”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都存在很大差距,没有达到平衡发展。
B、“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不够,标准单一
从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的涵义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有这样几种基本模式:一是既有中职学校教师系列讲师以上的职称,又具有本专业相应的技能、技术职称、技师或工程师职称,即“双证型”教师;二是除了具有讲师以上教学能力,同时又有企
业的生产、建设、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有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有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有组织技术项目、获得科技成果,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现在“双师型”教师的主体就是“双证型”,一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来说省时省力,一些教师流于表面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考证,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实践能力,仅限于纸上谈兵。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指挥棒”下,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因此,通过上述的二、三途径获得双师教师比例就很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含金量不够,如何培养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6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就是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教学育人工作的主体构成要素,对学生引导和暗示作用可以体现在其语言、行为及思维方式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助于高职教师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使他们自觉维护身心健康;为有关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有效管理并采取多种措施与方法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调适和控制。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699份,调查问卷从“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倦怠”、“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生理健康”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有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有约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有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联合部分高校对全省各高校8417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成处于基本健康的状态,约二成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七成属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人群中,又有大概1/3到1/2的人属于重度亚健康。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不足:不少研究文献对如何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提出了的见解,但对高校教师队伍中人数众多的高职教师群体的针对性研究较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正视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与方法积极予以矫正和调适。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更多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维护高职教师身心健康,为高职院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职业压力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则会给人带来苦恼,从而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研究高职教师的压力源是制定缓解教师压力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多角色压力。从已有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来看,随着人们学历的增高以及从事职业的科技含量提升,由此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在逐步地加大。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在教学的同时要兼顾科研工作,创造性强。
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肩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而职业教育又对教师有“双师型”要求,这使我们的高职教师既要“上得厅堂”,还要“下得厨房”。优秀的高职教师应既是一名教授、工程师,同时还要是一名技师。
(2)工作时间长。相较于本科院校教师,高职教师的工作时间有日渐增加的趋势。一方面是生源数量的增加,使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普遍较高,给高职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是以市场需求来设置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实践技能,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其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
(3)知识权威性受挑战。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希望教师兼顾教育者、学者,甚至是家长的角色,既是全才,又是通才。面对这样的社会角色,高职教师不仅工作压力大,且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许多教师感觉到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身形象。而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个性鲜明,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一味地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权威,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很多教师所授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在某些学科或在其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可能教师不如学生,这也造成教师的自己压力比较大。
(4)职称评定压力。职称评审时学历、科研课题和数量的硬性指标,也给高职教师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在职称评审中,高职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在同一层面竞争,在科研和论文数量等方面有着相同的要求,而高职教师受到自身科研能力和所处高职教育环境的限制,在开展科研工作和发表高质量论文方面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可能在工作中同时面临教学科研、学历提升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且在生活中他们作为家庭主力军还要承担一份家庭责任压力。
(5)考核评比压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示范,努力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职教师这份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正在逐步打破“铁饭碗”制度,实行的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教师们心神不定。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但操作不当,很可能成为教师的压力源。
(6)人际交往简单。人际交往是现代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师因工作性质的原因,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窄,高校历来实行专职教师不坐班的制度,上课来,下课走,一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这就造成了专职教师与同事、学生的课外交流较少。
2 教师自身的身心状况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由于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因此,即使是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下,个体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高职教师在现实工作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如果收入偏低、职称评审受挫、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够突出,就容易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感受到较大职业压力,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3 社会支持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高职教师作为社会一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同样肩负着来自生活的压力。因此,以社会期望、报酬体系、环境支持等因素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造成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同伴、朋友和亲人的较多支持,则表现为身心更为健康,心理的承受力更大。
三、增进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 建立高职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值比别的行业要大是可以理解的。为高职教师创设一个宽容、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使高职教师能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职业能力; 开放教育; “双师型”教师
1国家开放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呼唤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凸现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丰厚的市场经济常识、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例如: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就是即能上好会计专业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操;既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中级职称的教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广泛。如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操作此类先进的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 培养这种先进设备的操作者要求授课者应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开放大学还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开放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以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了改革的意识还要有改革的主体,而推动开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开放教育改革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对以提升各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干部培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是当前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宗旨,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内涵为一方面要培养职业专门人才的学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强调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力量。开放大学能否办出特色、能否成为时代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关键在教师。作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开放大学,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符合国家规定比例的“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2“双师型”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中心.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改革是教学中心的中心,而“双师型”教师则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最佳的实施中心。“双师型”教师最了解学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内容,了解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趋势。优秀“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人才需求。“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桥梁,“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广播电视大学对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专科学生的专业实习在手工实操基础上增加电算化实操,用实操分析报告替代论文;会计本科的增加电算化高级实操(替代社会实践报告)。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就是依靠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实施才能够完成这些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另一方面,该校根据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并依靠他们的配合,对会计、行政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部分自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网上作业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完满地完成了自设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任务。
2.2“双师型”教师是推行学生“双证制”的实施中心 .“双师型”教师,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不断创新,以学生实施“双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并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所需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切实满足学生工作和对理论、技能的双重需求,使“双证制”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从2010年开始,电大对学生实行“双证”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开放教育学生可以申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结合实际,在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会计、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三个专业进行教学探索,实行“双证”教育,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获得“理财规划师”资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争取“保育员”资格、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要取得“营销师”资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而“双证”教育的重任就落在“双师型”教师身上。
2.3“双师型”教师是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 .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就业率直接与“双师型”名师的社会影响、实力水平息息相关,职院竞争的焦点和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培养人才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双师型”教师是学生与家长和学校建立培养关系,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联接点;是学生与社会和学校建立就业需求关系,提高就业率的纽带;是学校实施发展战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实施者;是学校树立形象、信誉和实力,扩大对外宣传,实现名牌竞争最有说服力的形象代言人。 因此,在开放大学的招生中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在这方面就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从2005年开始,该校在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让“双师型”教师既上理论课程又担任实操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把“双师型”教师吸收到招生队伍中来,通过他们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这样一来,学校会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都在300人左右,占学校每年招生总数的30%,是学校所有专业中招生比例最高的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3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热爱本职进取敬业这是主流。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某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还处于弱势,缺乏完整科学的师资培训体系,因而实践教学能力不能及时提高,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甚至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相应地造成跨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如意。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在开放大学教师队伍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经费不足、待遇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3.1数量较少、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环境缺乏。由于过去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上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日常教学理论教学又多于实践、实训教学。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好日常教学环节就可以了,而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认识与重视,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一直跟不上时代扩招的需求。其次,个别办学者从内心仍把职业教育看做是低层次赚钱的途径,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对职业院校质量提升不抱太大希望。因此,无心顾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此之外,一些院校在评定职称时仍把学历、科研作为评定标准,导致一些教师无心搞实践,大部分时间用于搞纸上科研,而真正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执教奋斗目标的教师较少。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 双师型”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7%,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 50%以上。“ 双师型” 教师比例偏少是高职院校一大现状。当前,开放大学的地方学院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验实训,或者实训老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笔者曾对一个开放大学的地方学院做过统计(见下表),“双师型”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比在50%以下,与国家规定的比例6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下表):
3.2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来源单一化。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职业教师队伍必须专兼结合,其中一定数量(一般在50%以上)的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实践、实训课质量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存在专业师资远远多于兼职师资。大部分院校教师仍以本科、研究生为主,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授院士较少。除此之外,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来源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而来自于科研所和企业的优秀教师较少,师资来源单一。以从化电大为例,尽管目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但是他们大都来源于地方普通高校,来源单一,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实操教学能力,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3培训经费欠缺,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由于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的高要求,一些院校将资金大量用于购买机械等教学设施,因此对教师培训进修实践的费用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支出控制比较严格,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受到限制,也束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4待遇低、难留住“双师型”教师。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教师待遇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部分职业院校一面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又不能报销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培训费用,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校内教师流失严重。例如:从化电大近几年,主抓会计品牌专业建设,先后引进几个专业教师,在他们正慢慢成为“双师型”教师时侯却被调走了。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开放大学,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是打通国家开放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开放大学,必须面向未来、避免重复出现许多职业学院当前存在的师资配备上的问题,把起点提高,建立一支合乎要求的“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4国家开放教育中,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几点措施
4.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开放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对开放教育事业的支持性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将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职称申报优惠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
4.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工程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了解相应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开放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组织教师开发或改造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档次。组建技术开发或技术应用管理机构,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牵线搭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大学进修或培训。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等等,使教师从思想上自觉地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
4.3推动用人单位与教学单位的良性互动 .用人单位与教学单位的良性互动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措施。可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等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是将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引入学校,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将企业文化引进教学流程,以企业名字命名相关班级、奖学金与企业联合开设定向委培的订单班,毕业学生后进入企业。“引校入企”是与企业定时定期安排师生与企业员工进行合作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成立院校分校互惠合作、互通有无,实行企业学校岗位互换,加强交流。 在同类学校之间采取合作法、交流法、互换法、共享法建立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各院校不但要注意到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应看到院校之间强大的合作潜力。各地职业院校可联合建立职教培训中心,定时定期选派教师进行公开讲课、实训比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对于各院校的优秀教师可进行资源共享互换交流。一方面可提升知名教师的影响力,还可激励其他教师努力向这些教师看齐,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4.4以切实措施激励“双师型”教师的迅速成长.“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造诣较深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便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根据开放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调整学术标准,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目前,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普通大学的标准,重点是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开放大学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更表现在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上。因此,开放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4.5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在开放教育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多角度、多方式、多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社会、企业、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积极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空间和机会,促进国家开放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保障,推动开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者:梁东宪.2007年出版
[2]作者:孙东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2007年5月11日中国教育网
[3]唐林伟等.“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45
[4]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 4
[5]胡志金;;网络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新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6]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布局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73-03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in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Li Ming et 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The experience and progress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establishment of local demonstration practice base,foreign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base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us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emple.
Key words:Pharmaceuticals;Technology-based;Talent-training
1 引言
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特别是新药研发工程师和生产管理经理。2012年,生物制药被列入成都、天津、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人才紧缺行业目录。2012年1月,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涵盖生物制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3 000~5 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自2006年恢复招生至今已走过10多个年头,共招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2012年始我校正式开始转型,大幅度调整各学院专业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结合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并与同年停止招收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是我校大力扶持的一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大庆市地方的生物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的相关行业均可对接。
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培养不足,尤其是本科教育偏向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有限,不符合企业的生产岗位需求。为了探索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我院进行了为期4a的实践研究。现将已经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做法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2 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改革
根据教育部批使娑ǖ淖ㄒ刀ㄎ唬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去相关企业及高校实地考查,详细研究国内现有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初步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讨了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目前已经探索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与生产企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1]。
3 校级示范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应用
2012年开始与地方最大的制药企业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地处大庆市、“十三五”规划哈大生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最大规模产业园之一。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20万m2,注册资金4.15亿元,现运行四大产业模块:生物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医药商业和服务业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多次互访、考察、座谈、协商初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年开始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2014年7月,我院与福瑞邦集团公司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订单班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开始订单式培养。经过双向互选在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选拔学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福瑞邦订单班”。通过“企业家讲坛”、“企业员工培训”、“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逐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2015年双方成功共同建成校级示范实习基地。基地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是在教学方面为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及就业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在科研方面与我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基地已接纳实习学生累计40余人次、完成本科毕业论文40余篇,毕业后留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累计20余人次。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切实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通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式切实实现了抽象学习与生产实践应用的实体结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业务技能和行业就业竞争力。此外,优秀实习生还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资,对提高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对待实习任务,稳定和发展本学院的实习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稳定作用[2]。
示范实习基地的管理任务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同时兼有双重身份,即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物质利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稳定人才队伍,在实习教学开始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正式签订实习协议书并严格履行。学生按照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到所在生产车间既定岗位完成实习任务,日常遵守企业和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实习学生主要由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在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和管理[3]。
4 省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开拓
2016年10月由学院书记亲自带队考查了杭州、德清、苏州、常州和上海等5个城市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旨在拓展我院实习就业基地,为我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年12月第二次走访青岛、上海、杭州、台州、广州等地的制药企业和生物公司。通过与多家企业如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博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肽生化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傲基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哈佛赛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等的有效沟通,新建实习就业基地3个,包括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取学生就业信息100余条;回访实习生30余人次,包括在阿里巴巴、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的制药和技术专业学生。
5 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成果
自2013年生物制药专业首次招生以来,本专业教师即开始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专业学科竞赛等多种科研活动。2014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2015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2016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3a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项项目成果参加 “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6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生物制药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14名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有11人,占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9%。大多数教师在执教前并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因此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师资:(1)直接引进医院药房专业药师担任专任教师职务,从事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2)积极响应学校关于要求专业教师赴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号召,多次派遣专任教师深入福瑞邦、阜丰等联合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企业挂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行方式、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生产需求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理论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为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问题、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帮助企业克服技术瓶颈。(3)派遣由原生物科学专业转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赴沈阳药科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至少6个月的进修学习,主要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整合等。(4)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级资格认证,成功建议学校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条例中添加了对国家级资质认证的认可和优先的相关文件内容,迅速提升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师”素质的重视程度,目前已有2位青年专任教师获得了国家级职业药师专业资格证书。(5)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间主任、分公司技术人员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企I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及时了解生产一线与纯理论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学以致用、实时更新专业知识、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提高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4-5]。(6)在学院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于2015年已孵育建成学院级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由14名专任教师组成,高级职称2人,副高2人,讲师8人,助教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7 结语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无论对国家、地区还是学校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转型院校都处于艰难的摸索阶段。4a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积极开展。但上述几点只是摸索的开端,只有全方位推进专业转型变革,才能为国家输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国,李铭,张虹,等.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6-377.
[2]解新华.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5(12):79-80.
[3]唐鹏,宫赛.转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47-48.
[4]孟庆森,翟明戈,戴景杰,庄蕾,亓奉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