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15
导语:在体育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体育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创造使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1)学校压力因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二、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维护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善于建立能够自我疏导的心理优势,面对工作、人际、家庭等所引起的紧张和疲劳,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相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生命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培养优良品质渗透德育教学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品质。如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如,中长项目中学生意志不够坚强,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多鼓励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自己与自己竞争,做到突破极限,再创佳绩,发挥德育的功效作用。
二、利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优势和学生的兴趣
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评价,促成德育教学实施德育的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兴趣,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说出粗言秽语的泄气时,教师要及时指出教育,并且在全班反复强调,让学生做到文明有礼、相互尊重。又如,学生面临学习中的安全问题时,教师要多举实例、反复强调、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树立律己和安全的意识。初中生个人自主意识较差,易于受他人影响,只要教师长期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育和培养,其功效将会事半功倍。
三、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
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化,绽放德育的教育功效,激发学生活力的积极性
1.严格执教,积极诱导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更能懂得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更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要采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向团结、进取、向上的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2.表扬、鼓励和奖励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思想行为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给与表扬、鼓励,对以往表现较差的学生更要善于创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绽放“闪光点”,并实事求是的给与表扬、鼓励,做到一视同仁。对在练习中完成动作好的学生,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喜爱的项目练习作为奖励,这样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3.熏陶感染和榜样激励
德育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熏陶感染的氛围,使他们为之感动,受到教育。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德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借助榜样激励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如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110米冠军时,全国甚至整个亚洲为之振奋。正是如此,体育课就要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使之更好地完成体育活动,发挥德育的教育功效。
4.有针对性的合理评价,强化德育功效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衡水学院以及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参照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589名,研究组(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376名。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965.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这些研究对象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单位。
1.2研究方法
为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笔者使用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KL-90)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和心理评估。SKL-90量表共包含90个测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专业人员首先对测评方法做出说明,并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由学生自主回答。问卷共发出965分,收回有效问卷965份,满足统计要求。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进行。
2.调查结果及分析
性别因素是心理分析中经常被考量的客观因素。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39.8%,女生占比60.2%;研究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43.6%,女生占比56.4%。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男生低,这可能受择业压力、传统观念以及身体机能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女生的中度痛苦比例可以显著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3.衡水市高校师范生教育中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更新教学观念,设立新型教育目标
教育教学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而对于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灵活地学习、尝试、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观念,不可为了实现某一种教学目标(比如提高考试成绩)而过于强调某一单一的教学形式。
3.2重树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气氛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将心理教育与体育结合的过程中,不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传授知识者与学习者”,而应该定位为“亦师亦友”。因此,在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以室外教学为主,室内教育为辅,这样便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
3.3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增强其积极主动性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从大学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畏难及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对自己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稍不如意就悲观失望,甚至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他们在体育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二是自负及自私心理。例如一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逞强硬撑,结果失败,久而久之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等等。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教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也一贯在倡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工作者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体育战略上某些偏差的影响,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然而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尽管在专业技能方面无可挑剔,却因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及训练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淡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再如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体育活动中违反纪律乃至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投入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即将到来的就业竞争等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大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僧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体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调节作用,它能使人们通过运动舒缓压力、融入群体、增强团队协作等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克服消极心理障碍,促进身体健康和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陈旧
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应该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要实现体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光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如借助下雨天不能实施户外体育训练的时机在室内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孤立起来,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专门课程的传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训练相脱节的误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做到育体与育心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就学校教育而言,各门课程均有着自身的任务及优势。大学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坚持率先垂范,用教师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各方面发展中都至关重要。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二)注重环境熏陶,用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体育课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等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精选教学内容,用优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类竞技比赛在内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来实现。一方面,要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要优化竞技体育教学内容。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坚持实践为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过专门的理论课,更要坚持以实践为主,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加强激励表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强心理诱导。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第四,加强教师示范感染。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自我暗示。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巩固课堂成果,用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26-01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4]李印东.体育与健康[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8.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