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15
导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autocad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autocad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应用autocad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天正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道路勘察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道路勘察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勘察设计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自身人员配备的科学化,通过勘察设计人员的招聘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新技术的应用,将道路勘察设计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庭伟《GPS技术在公路勘察测量中的而应用》城市规划2006.3
2.李海《道路勘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杨勇《计算机应用研究――勘察测量技术》信息资讯2007.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医院管理;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是医院管理发展的方向。一个完备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门诊收费系统、住院病人收费系统、医嘱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集成、数据共享,建设成医院内部快速可靠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化和临床管理信息化。将传统的医院建设成为电子医院,用电子化信息取代传统的信息,网络互连、信息交流,更好地开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能确保整个数据处理工作的准确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为医院临床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信、及时客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临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医院临床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
运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医嘱使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减少差错,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计算机处理医嘱只要输入正确,打印的医嘱记录单和各种执行卡就一致无误,杜绝了由于重复转抄而造成的错误,且计算机处理医嘱改变了以往多人查对的方式,节省了人力。②增加了医疗收费的透明度。由于计算机的自动划价、结算,患者和科室随时可从计算机内了解开支情况,同时给患者提供了住院费一日清单,增加了医院收费透明度,做到医患双方心中有数,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为医院管理提供便捷、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随时了解全院的医疗动态、用药情况、库存情况,为决策提供了可靠,便捷的信息和数据。四是减轻了医、药、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运用计算机管理后,病房医生不需一一开处方,患者住院开支情况由护士通过计算机提供信息。中心药房取消了划价,统计,护士取消了重复转抄,相对减轻了工作负荷。
2医院管理系统的组成
(1)硬件组成。主要包括:①服务器。它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医院所有的信息全部储存在里面,所以它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②工作站。用户操作的PC机及其外设,如打印机、磁卡机。PC机全部和服务器相连。③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光纤、双绞线、UPS、机柜等,它们是网络系统的基础设施。
(2)软件组成。主要包括:①桌面操作系统。如Win-dows98、Windows2000、XP等。②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上,如:windowsNTServer,windows2000Server等。③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SQLServer。④软件开发工具。主要有PowerBuilder等。
3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在门诊收费管理方面的应用。门诊操作员根据医生处方,把病人药品,检查项目输入电脑,随时给病人打印发票,在发票上具体写明了收费明细,不仅病人对收费一目了然,也方便了医保中心和各保险公司的审核,大大方便了用户。收费可以随时生成操作员收费台帐,使现金和帐目随时可以核对,账目一目了然,杜绝了经济违规案件的发生,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2)在病房收费管理方面的应用。住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采用计算机处理。在病房,每个病区都设置了护士工作站,网络系统以每个住院病人的信息源为基本信息单位,从办理入院手续开始贯穿整个住院医疗全过程直至出院。此程序为先由入院处登记人院。计算机自动生成病人的住院号、ID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预交款等通过网络信息传送到相应的病区,病区收到信息后继续输入病人医嘱,根据医嘱生成相应的检查费和药品费用。各护士站的项目有安排床位、转科、出院、返院、对账、病人所有信息查询等,所有的信息均在计算机网络中心双机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住院病人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帐务清楚,减少了环节,堵塞了漏洞,规范了财务核算。以往记账划价。随意性大。特别在出院时随意减免病人费用,导致漏费现象,应用HIS管理和每日清单的实行,这样的情况可完全避免。
(3)在病区管理方面的应用。病区管理系统的使用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HIS通过最大程度的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效率和工作质量。HIS把转抄和处理医嘱的工作转由计算机处理,可大大节约时间。HIS通过固定费用(如床位费),绑定费用(如输液费)可减少人为的漏费和大大降低护士记费工作中简单而繁琐的劳动。使得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服务病人。HIS的应用促进了医院工作流程的一系列变化,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电子医嘱取代处方作为一个新的纽带把医生、护士、药房、收费处联系在一起。把原来一些繁琐的手工操作通过电脑处理。也方便了病人,减少了医患矛盾。
(4)在药品管理方面的应用。HIS在我院药品管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药品从计划、采购、入库、调价、领药、消耗、到期和品消耗的适时监控都实现了电脑化处理。首先,药库工作人员把药品信息输入电脑(包括名称、规格、价格等信息),然后通过发药处理,电脑把药品输送到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门诊收费人员和护士工作站人员就可以根据药品价格准确无误的划出病人的药品费用,实现了药品的划价准确率100%。
1.对相关的技术进行集中收集
计算机技术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就能够在内部形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数据库,能够方便的对周围存在的噪声、无线电、电场以及磁场的干扰进行及时的监测,准确的将各项监测指数提供给监测部门,也能够对变电站周围的学校、村庄以及办公大楼等进行敏感点的测量,使相关的用户能够在数据库里查询到最全面的环境信息。
2.对相关的环境情景进行模拟与分析
环境监测部门能够通过统计学上的分析模拟技术,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环境模式进行具体的模拟和分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输变电的环境模拟,首先就是先对噪声、无线电干扰以及电磁辐射等进行分析,然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制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检测现场的数据存档。对相关的环境情景进行模拟和分析,能够正确的判断出监测部门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并且还能够为之后的监测工作打好基础,方便工作的进行。
3.对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进行规划和决策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1.1网络类别
计算机网络依照其性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若依照拓扑结构分可以将网络分为环形、树形、星形以及总线型、复合型等五大拓扑结构网络。由于不同的网络被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范围,因而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状况对网络拓扑结构类型进行选择,从而保证该结构的网络能够适应实际的需要。结构的划分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网络,除了依照拓扑结构对网络进行划分外,还可以依照网络连接范围的差异性对网络类别进行划分,依照网络连接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被分成三大类,即城域网、局域网以及广域网即常说的远程网。
1.2操作系统
首先即NOVELL系统,该种网络操作系统综合了UNIX系统中的多用户特性以及多任务特性,并且在系统容错技术中,由于使用了Netware技术,因而网络结构体系以及网络连通性和系统结构上,NOVELL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其逐渐的占领了世界网络市场操作系统主导地位。其次即Microsoft系统,该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即WindowsNT系统,作为32位模块化、现代化、分布式系统,可以实现小型网络系统以及工作站的功能,在网络市场中也占据着巨大的份额。最后即UNIX系统,该系统具有多用户多任务特性,并且相互操作性相对较高,并具有可植性,主要在RISC计算机以及超大型、超小型计算机的使用中。
1.3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十分重要,主要指用来搭载信号传输的媒介,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一般情况下,会将传输媒介分为两种,一是诸如无线介质一样的软介质网络,另一种则是诸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或者光纤等硬传输介质。
1.4互连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技术的拓展,网络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而网络在连接时可以依照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网间互联以及网内互联。在网内互联中,主要的连接设备包括集线器、中继器以及网卡,而在网间的互联则主要有路由器、网桥以及网关。而网间互联则可以分为异构网络互联以及同构网络互联两种。
2网络技术的应用
2.1LAN网络
相对比其他网络,LAN网络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投资相对较少,属于低成本投入高效汇报的网络,在国际上应用较广。目前所用的LAN产品中,有三种较为流行。
2.1.1Etherne(t以太网)。目前,在局域网中Etherne(t以太网)仍然占据着主流的位置,常用的有支持粗同轴电缆的10BASE5组网结构、支持细同轴电缆的10BASE2组网结构和支持双绞线的10BASE-T组网结构三种主要的Ethernet结构。支持双绞线的10BASE-T组网结构是90年代Ethernet的主流,其结构可靠性高,布局非常灵活,便于对其扩展及管理。随着网络服务器和高速传输对高速Ethernet需求的日益增加,100BASE-TFASTEthernet组网结构应运而生,其传输速率可达100Mps,且能与原来的Ethernet相兼容;另外,HP公司的100VG-anyLAN也能够与Ethernet相匹配。
2.1.2Token-Ring(令牌环网)。Token-Ring(令牌环网)由IBM和TI公司80年代中期所创,其具有令牌传输媒体访问控制方式和优先权访问控制机制等优势,并且对网络高负荷的适应性和实时性也适应了网络用户对网络系统的更高要求,在1992年,其销售额已经超过Ethernet。
2.2Internet
Internet作为国际互联网络,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跨国计算机网络。其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ElectronicMail服务(电子邮件服务)、Telnet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和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服务)等,并且,Internet还能够提供多种信息查询工具,譬如WWW、Gppher等,为广大网络用户访问其他信息提供了方便途径。当前,由于Internet优越的应用性能,已经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3无线网络
在所有的计算机网络中,无线网络技术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网络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将无线网络分为三种,即家用无线网络、个人通讯以及无线LAN,而依照通讯技术的不同则可以将无线网络分为两大类,即射频无线网络以及红外无线网络。红外介质的无线网络通讯不会由于国家频率限制而出现问题,并且成本低廉,具有抗干扰性好、见效快的优点,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即无法穿过地板以及墙壁,这就使得其网络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虽然从技术上射频无线网络技术对红外无线网络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有所弥补,但是若国家特定频率存在限制,那么就会影响其信息的传递。无线网络目前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网络技术相结合,其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
3技术展望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推动相应基础性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反作用于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必然将作为技术时展的前沿科技为人们所重视。而不断更新的多媒体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向着标准化、完善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网络结构也逐步的科学化、合理化,网络技术在攻关、研发过程中其传输速度也不断的得以提升。
4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获取和选择、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知识的生产、科技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的教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界需求与关注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关注的重点转向数据,计算机行业正在转变为真正的信息行业,从追求计算速度转变为关注大数据处理能力,软件也将从编程为主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学生要学会对数据的去冗分类、去粗取精,从数据中挖掘知识,要能够把大数据变成小数据,要在不明显增加采集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数据的采集质量。要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抽样采集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数据采集。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和数据中心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打造良好、适宜的软硬件环境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普及度较高,建设智慧校园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加强高职院校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的建设力度,在依托传统图书馆文献存储量的基础上,增加馆藏图文电子数据、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打造信息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加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采用主动推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提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监控、屏蔽不良信息的传播,过滤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化图书馆也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应正确认识,加强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对教育过程的支持作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典型特征是存储数字化、操作计算机化、传递信息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和结构连接化,可与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可以同步推进。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学生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特征数据。通过对学学习路径和学习偏好的数据分析,根据其特点与实际量身设计合理的信息资源智慧导航,从而为学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方向,也是高职办学的特色及亮点。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大数据时代,学生面临众多数据资源。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结合创新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小发明、小创造”“大学生实践技能展演”“大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各行业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的复合技能人才。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给予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有市场推广价值的创造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对身边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活跃思维,激发潜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生动、形象、贴近工作、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实践环节也应紧密围绕着学生熟悉的事物、案例来开展教学。授课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实际应用状况,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确定课程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精选案例、突出重点,从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应用,了解最新的前沿学科理念,学握较新的实用技术。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并指导他们完成实训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将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有效指导和帮助,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五)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随着各行业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而不断进行调整、创新。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轨迹进行搜集、整理,形成基础数据,进而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习喜好和思维模式,制定适合他们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各种辅助软件,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使他们掌握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学生既要学会影像阅片操作,又要掌握最新的X线机、CT、MRI等先进检查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如果能够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相结合,找出两者的学科交叉点,构建适合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以改变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生活等的方式。因此各专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行业对大数据的使用与开发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他们将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合理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设置与安排教学,将大数据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融入到各课程的教学中,构建适合高职类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善于使用相关行业软件。在教学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操作示范作用,给予学生无形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任课教师不仅要与专业课教师紧密合作,整合校内已有的专业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而且要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接触各种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与工具。学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应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企业使用的最新应用软件动态与进展,充分利用好企业、行业大数据资源的研究最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氯酸钠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市场广泛。国际上氯酸钠92%用作纸浆处理和饮用水处理的原料:北美氯酸钠98%用于纸浆和造纸业,其余2%用于制备氯酸盐、矿业等。欧洲氯酸钠84%用于造纸业,7.8%用于制造其他氯酸盐、亚氯酸盐,4.2%用于制造除草剂,其余4%用于铀矿及其他。日本氯酸钠73%用于造纸业,6%用于氧化剂及其他氯酸盐的制备,5%用于除草剂,16%用于纺织及和其他行业。目前全世界氯酸钠的产销量约为300万吨,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北美(加拿大、美国)和北欧(苏格兰、瑞典)。其中北美产量约为170万吨/年,北欧产量约为72万吨/年,日本产量约为8万吨/年。加拿大和美国的生产能力超过190万吨/年,瑞典、法国的氯酸钠产量也在20万吨/年以上,而我国却不足20万吨(包括用于生产氯酸钾所消耗的氯酸钠)。美国是氯酸钠消耗大国,虽连续扩建新装置仍需从加拿大、瑞典等国进口,以满足纸浆漂白、饮用水处理等方面的需求。在欧洲的芬兰、瑞典、法国等国家,纸浆和纸制品生产商用二氧化氯作漂白剂的发展迅速。在日本其需求量也在连年上升,是氯酸钠的长期进口国。
国外纸浆厂之所以采用二氧化氯漂白的主要原因:一是环保工作的需要,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氯气漂白纸浆会产生强致癌物,还易与水中的腐殖质形成氯代烃,与水中酚类形成有怪味的氯酚,与水中的氨形成对鱼和人类均有害的氯胺,且氯气长期使用可引起水中某些微生物的抗药性,污染地下水源,不利于环保。目前欧洲和北美都已立法禁止造纸业使用氯漂白;二是二氧化氯与其它用于漂白的氧化剂相比,其漂白性能好,它的氧化电位适中,能有效地处理附着在纤维上的色素和污物而不影响其纤维强度,而且纸浆织物的白度可由原来氯漂的75°提高到85°。用二氧化氯漂白纸浆,生产的纸品在潮湿空气中不随时间延长而发黄变色,保证了纸品质量,价值也比较高。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一种在成本及纸浆白度与强度方面超过二氧化氯的替代品。因此,制浆领域采用氯气漂白纸浆的方法将很快被二氧化氯漂白法所取代。
氯酸钠在水处理方面主要是应用氯酸钠衍生的二氧化氯。在城市饮用水和污水处理中,国际上通常采用3种消毒方式,即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中国基本上是采用液氯消毒。采用液氯消毒,在杀菌的同时,又带来游离氯对各种有机物的氯化作用,在水体当中产生三氯甲烷、二恶英、氯酚等致辞癌物,危害人类的健康。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对饮用水质的调查中发现,各地的饮用水中有各种不同属性的有机物300多种,其中三氯甲烷含量最为突出,一些地方的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含量310μg/L。二氧化氯与液氯消毒相比,两者的消毒体系非常相似,但二氧化氯消毒不会与水中的有机物产生三氯甲烷,不会产生氯化胺,却能破坏酚、硫化物、氧化物和其他许多有机物;与臭氧消毒相比,二氧化氯消毒投资少,产率高,在水中的滞留时间长,能够有效地杀除和控制各种细菌,同时也不会与水中的溴化物、次溴酸物反应,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由此可见,二氧化氯不仅是一种比液氯更有效的杀菌剂和杀病毒剂,且其氧化能力仅次于臭氧(投资低于臭氧),消毒过程中几乎不形成三氯甲烷和挥发性有机氯,同时生成的总有机氯也要比液氯少得多,其取代液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目前,二氧化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普遍应用,而中国则刚刚起步,许多科研院所和自来水公司都已纷纷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氯酸钠概述
氯酸钠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其分子式为NaClO3,分子量106.44。通常我们见到的是白色或微黄色晶体,在介稳状态呈晶体或斜方晶体。相对密度2.490,熔点255℃,味咸而凉,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液氨、甘油。有潮解性。加热到300℃以上就可分解放出氧气。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氧化能力非常低,与硫、磷及有机物混合或受撞击易引起燃烧和爆炸。
三、氯酸钠技术简介
氯酸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电解法。
化学法:化学法是以石灰为原料,将石灰制成石灰乳,然后氯化。在析出了氯化钙结晶后的氯酸钙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或碳酸钠进行复分解反应,生成氯酸钠溶液和硫酸钠产品。由于化学法生产氯酸钠有工艺流程长、设备多、占地面积大、操作环境差、生产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国内外氯酸钠生产均不采用这一方法。
电解法是以原盐或精制盐为原料,原盐需先制成饱和的粗卤水,然后加入纯碱、烧碱和氯化钡,除去粗盐水中的钙、镁及硫酸根离子,并过滤得一级精制盐水。一级精制盐水再经离子交换处理或膜处理得到二级精制盐水,然后在二次精制盐水中加入重铬酸钠、盐酸,调节PH值后送入无隔膜的电解槽中进行电解。电解得到的氯酸钠溶液,经过脱次氯酸钠、结晶、分离、干燥得到结晶氯酸钠成品,现在所有厂家都采用的是电解法工艺生产氯酸钠,其工艺过程大体包括盐水工序、电解工序、结晶干燥工序等,现分述如下:
(一)盐水工序
北美、欧洲国家氯酸钠生产所用氯化钠均为精制氯化钠,其钙镁含量极低,盐水精制工序常采用二级净化处理(采用膜过滤、离子交换处理等技术,进一步除去卤水中的杂质离子)。因精盐中杂质含量少,故而盐水精制工序生产线短,排渣量少,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国外氯酸钠生产厂家都非常注重盐水的净化处理,因为盐水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电耗和洗槽周期。
国内氯酸钠原料采用矿盐、卤水、海水,原料杂质较多,精制生产线长。由于原料精制设备简陋,精盐水钙、镁含量高,故而造成槽电压升得快,洗槽周期短,一般在三个月洗一次,进行盐水的二次精制可使卤水含钙镁量降低,还可降低电耗、延长洗槽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二)电解工序
电解工序是生产氯酸钠的最主要工序。电解槽是氯酸钠生产的关键设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钛基涂钌金属阳极开始应用于氯碱电解槽。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该项技术已成为相对完善的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某一公司开发了一个反应器带成百个电解槽的装置。该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电化学腐蚀问题,使装置结构和操作简化,电流效率又高。国外单线生产能力一般在三万至五万吨/年,电流密度一般在2500-3000A/m2,电流效率在94%-95%。
国内大多公司采用一个反应器带三至五个电解槽的汽提外循环氯酸钠电解装置。近两年来,为了更加完善电解槽,对一些结构要素进行了优化。使单线生产能力可达4.0万吨/年。
(三)结晶工序
几乎所有的生产线都采用真空结晶技术,有外循环式(3万吨/年以下)和内循环式真空结晶器,其热源为电解反应产生的热量。(3万吨/年以上)用水环式真空泵抽真空。
德国的麦索(MESO)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结晶器专业设计制造商,其设备专一用来生产大粒晶体。脱水工序均采用卧式自动卸料离心机,干燥工序选用沸腾床干燥器。国内比较大的生产厂家一般采用引进技术生产大粒晶体。
(四)氯酸钠生产过程主要的化学反应式为:
总反应式:NaCL+3H2O=NaCLO3+3H2
阳极:2CL-CL2+2e
阴极:2H2O+2eH2+2OH-
液相反应:CL2+H2O=HCLO+H++CL-
HCLO=H++CLO-
2HCLO+CLO-CLO3-+2CL-+2H+
四、环境保护:
国外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生产过程全密闭循环,几乎做到了零排放。由于原料盐是精制盐,废渣排放量极少;废气中的氯全部回收利用,几乎无废气排出,洗液、雨水通过室外雨水沟全部回收处理。一些发达国家在设计时就非常注重环保,有的工厂在基建时就在地下铺建橡塑板,以防对地面造成污染,工厂搬迁时可还原地表。
目前我国对环境治理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建此类项目时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应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会剌激氯酸钠的消耗,从而促进氯酸钠行业的发展。
五、国内氯酸钠生产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氯酸钠的消费结构、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欧美消费量达200多万吨,且90%用于造纸和水处理;我国消费量小,且75%用作制造氯酸钾作为生产烟花的原料。国内潜在市场广阔:现在我国在造纸业使用氯酸钠正处于发展阶段,今后几十年里二氧化氯漂白将在造纸行业占主导地位。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低毒、快速、广谱的第四代新型灭菌消毒剂,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安全、高效、无毒新型强氧化杀菌消毒剂。在饮用水消毒上,二氧化氯取代氯气是必然趋势,其用量也在逐年上升。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使氯酸钠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电子、环保、消毒、石油、开采等行业需求加大;以上种种原因都极大地刺激了氯酸钠的消费。但是,氯酸钠生产投资大,很多企业无力承担。加入WTO后,国内氯酸钠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国外产品的拥入势必会影响国内氯酸钠产业的发展。再者,绿色和平组织主张向完全无氯漂白工艺发展,也会给国内氯酸钠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称:由于我国氯酸钠生产尚处于发展阶段,在近二、三十年内,二氧化氯在水处理及造纸方面的应用将是这些行业的主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以上众多因素,生产企业在生产时,一是要加大投入技术力量、设备,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竟争力,在生产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及三废的治理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氯酸钠属于无机盐类,它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并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目前国内氯酸钠年生产能力突破20万吨,实际产量大约为15万吨。另有数万吨的在建工程。本文简单介绍氯酸钠的应用及氯酸钠技术。
关键词:氯酸钠;二氧化氯;水处理;纸浆处理
参考资料:
无机化工产品大全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文围绕“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现状”,以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主题,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角度设计调查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毕业学位论文为数据源开展调研工作。
1总体情况
排除应用软件使用的情况,94.6%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毕业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学生毕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基本科研思路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解析形成结论。总体而言,在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应用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论文的整体质量,“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不强,相应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2具体分析
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短缺,“数据库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不清,“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SAccess)应用率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运用数据库基本概念,将SPSS数据文件(或Excel文件)误称为数据库,或将单一的关系表称为数据库系统。从学生科研数据资源建设角度,高质量、可持久的资源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科未来科研工作服务,无益于提高科研数据再利用价值以及毕业课题进一步研究价值。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软件工具(如SPSS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居多(如频数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等),缺少系统、科学地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意识,如利用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尚无一例。第三,在数据挖掘方面。学生缺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未知的规律与知识”的科研意识,即欠缺“数据深度利用”意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化”(如仅限聚类分析),“结合数据量特点,恰当地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力不足。数据挖掘基本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存在“仅知技术、不明原理”,“仅见结果、不懂解析”等不良现象。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即受到上届(或同届)学生的影响,跟从大众的科研思路和行为。例如研究目标与方法雷同、研究题目类似,导致批判与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与自身科研领域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以“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医药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其他改革内容的基准。
2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应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8],形成地位明确、特色突出、内容实用的课程,完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首先,在课程地位方面。中医药院校必须积极加大该类课程的重视度,确立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其次,在课程名称方面。该类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培养目标。如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analysisanddatamining)。由此可知,该课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药信息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未来科研思路。第三,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医药应用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
目前,面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类教材甚少。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建设过程中,此类教材编写应树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紧密围绕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具备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不仅要适合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4教学改革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延续本科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培养”,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挑战性研究课题应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注重质疑性教学环节。如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9]。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积极注重丰富、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科研数据积累及运用,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信息实验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成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产生是的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方式有了全新的架构,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的提升,帮助企业将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有了全新的颠覆式创新,真正促进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式的发展。
(一)促进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现如今很多企业自身的账面资产其实跟实际资产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因为企业生的物质数目导致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崩盘,很多企业的账面价值要远远高于他们实际上的库存价值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一个企业的信息管理出现失衡,因此只能运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将企业库存物质变动跟财务系统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内部财务系统的管理水平。
(二)增强紧急物资的调拨功能
相较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物质调动,现如今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之后,企业在信息管理部门的直接管理下,企业内部的所有物资调拨都变得更加的轻松,企业可以将内部物资快速的调配到紧缺的部门或者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企业内部物资调配的流程,计算机技术使得这项原本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简单,大大的削减了企业物资部门的工作压力,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优化。
(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企业内部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更多的还是依靠各个部门之间的认为传递,这就导致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沟通不畅,信息管理难度大,但是现如今运用计算机技术之后,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变得十分的轻松,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各个部门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转状况,同时也能够将基层信息及时反应到企业的高层,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质量,企业变成了一个整体,消除了部门之间的矛盾和信息堵塞带来的冲突,对于企业高层而言企业的管理更加的轻松。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升信息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方式
在一个企业中,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应该跟创新结合在一起,企业应该培养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购买的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寻找出最为贴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方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软件系统的安装应该确保的是企业内部运转的效率提高,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还应该跟企业本身的信息数据管理相结合,从而能够对于企业的物资储备以及企业的物资流向作出一定的预测,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及物质的调配,保证了企业自身信息管理的高效运转,加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三、优化和整合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企业信息管理理念
伴随着现如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需要加强信息获取的渠道以及信息或缺的真实性坚定,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够快人一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只有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的提高,针对性设计越来越合理才能够确定对于企业自身有效的计算机运行机制,同时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通过对于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从而帮助企业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更快的更及时的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这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当前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建设有关系,同时还能够借助当前的大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加强对于外部信息的吸收和掌握,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因此强化一个企业的信息管理理念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部门人员都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企业也应该保证相关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强化,这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改进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
信息管理技术一直都是一个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得以发展的重要功能,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要在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稳固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建设相关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部门,以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式来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质量,加强对于信息的可靠性分析,保证企业能够不受干扰,不断的发展壮大。
(三)提高信息的整体素质
对于企业而言,获取信息的效率以及获取信息本身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为了防止获取信息的错误以及重复性,应该对相关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对于信息数据的分析和甄别能力,从而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四、结论
本计算机硕士论文通过对企业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要优点和重要功能,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究[J].电脑迷,2018(9):3.
[2]陈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优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160.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92-03
前言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以精练的微视频为学习载体,提供了课前在线视频学习渠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可提前预习、可反复学习等特点,从而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创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学情分析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Word文字排版、PPT演示文稿、Excel电子表格三个模块的应用。
首先,在我国中学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区在基础设施投入、教学安排、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差异较大。若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工作,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跟不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出现,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另外,学生在Word、PowerPoint、Excel三个模块的基础也存在差异,难以实施分层教学。
其次,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不够重视。由于互联网和PC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购物、影视娱乐、新闻论坛等活动。它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自我感觉良好,不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表现消极、自主学习意愿不足。
再次,传统教学难以适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安排需要。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等级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如果在课程教学所在学期参加等级考试,学生尚未完成全部知识点的学习,若延期到课程教学的下一学期参加等级考试,则学生已经忘记了上学期所学的内容,自主进行复习也比较困难。
最后,对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任课教师而言,制作“微课”有其先天的优势;而在微课基础上搭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翻转课堂实施
1.自制微课或利用网络资源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板书同步摄像、电脑录屏及混合剪辑等方式,教师甚至可以利用手机拍摄手写稿演算来制作微课。本项目的微课利用Camtasia Studio 6工具,并结合课程知识点和有关素材,采用计算机同步操作讲解录屏的方式制作。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优秀微课或视频资源,如百度传课、国家精品课程等。
2.模块化分层教学
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设计了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策略,即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微课分为基础知识、应用案例、考级指导、职场应用四个模块。课前,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应用案例;课中,针对课前学习进行讨论巩固;课后,按照各自需求进行考级指导或职场应用模块的拓展学习。其中,各项知识点,尤其是考级指导和职场应用模块,可以在学期课程结束之后的任何时间内反复学习,对学生等级考试和职场办公软件应用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3.重视过程化考核
翻转课堂组织和实施的难点在于课前学习的落实、课堂讨论的组织和介入、课后微课的调整与完善等环节。为了落实课前学习和课堂讨论,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评价模式。评价模式由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手段,变为课前、课中、课后、考试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考核侧重于学习过程质量管理[2],强调一个好的学习过程必将有一个好的学习结果。
课前,主要评价微课的学习任务、课前自测任务的完成情况,占30%;课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教师监督,落实课前重点问题、疑点的准备,以及小组内部参与度、讨论答疑的深度和气氛,占30%;课后,主要考评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占20%;考试环节与传统考试类似,占20%。
4.闭环过程循环优化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组织实施的要点是以自主学习互动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驱动,以任务闭环为导向,以微课优化滚动为目的(如下图)。
(1)课前
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师需在课前派发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检;学生则需要完成微课学习的课前任务,并准备、整理相关知识点的疑问和难点,在网上完成初步交流;教师则在线答疑,网络互动并检查记录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3]
(2)课中
课堂上,学生按照分组探讨交流解决各自准备的知识点疑问,内化巩固知识,小组负责人负责反馈各小组成员的课前学习掌握情况及各小组成员探讨问题的准备情况以及参与度;教师则随机抽检一个小组的情况,并对小组长的工作作出评价;此外,教师作为旁观者持续关注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对典型问题进行答疑、解析,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
(3)课后
教师按照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本章微课的侧重点,更新微课内容;同时按需录制新的拓展任务给学生拓展学习。
实施成效
1.优化学习效果
在翻转课堂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对近三年200多名毕业生提交的毕业顶岗实习工作报告的初次排版质量及其修改次数,以及毕业答辩环节的汇报PPT编制质量,展开了专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提交的毕业顶岗实习工作报告文字段落排版不规范,95%以上的学生文档初次排版不合格,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75%以上的学生排版修改次数超过3次,80%以上的学生未掌握正规的目录和页码生成技术,65%的学生未掌握奇偶页的页面设置。而汇报工作用的PPT,80%以上的学生仅提供生硬的文字堆积,没有利用PPT丰富的效果来表现顶岗实习一年来的工作成果。
而在实施了翻转课堂改革的4个班级,162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长文档排版的工作。其中,155名学生样式设置规范,掌握了目录生成技术;143名学生页码编排规范,掌握了奇偶页的页面设置技术;150名学生段落和序号编排规范。此外,根据提交的“美丽家乡”旅游景点PPT专题设计作业,100%的学生运用了丰富的动画展示技术,95%的学生运用了图片格式美化技术,88%的学生运用了Smart-ART技术,大部分学生的字体及排版合理。
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经历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之后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此外,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课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总结分析能力。
2.延伸学习场景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学习具有长效性。作为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系列微课在等级考试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职场拓展模块为学生就业之后的职场办公软件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3.变革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模式的翻转。学生课前学习微课,利用学习平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课中,安排疑点、难点讨论,教师针对普遍问题或难点作有针对性的讲解;课后,基于微课开展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或训练。
二是课堂角色的翻转。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扮演了主角的地位,组队解决问题,或向教师请求支援;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介入讨论并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角,是教学任务的引导者、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者、教学质量的监督者和评估者,教师除了开展教学设计之外,更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检查等工作,注重学习过程,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定教。[4]
三是复习模式的翻转。在线微课不受时空限制,翻转课堂的价值愈发凸显出来。学生可以随时复习,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实施过程优化
在试点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课前微课学习质量不理想,课中交流参与度不够、讨论气氛不热烈,课后拓展任务参与人数较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积极调整了课程考评方式,以课前任务、课中作业、拓展模块和难度、考试成绩四位一体开展课程考核,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语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启迪,组织开展群体的讨论与实践,利用学习过程的质量考核加强管理,根据学情收集、设计教学策略,更新、编辑出适合学生需求和课程发展的微课资源。翻转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学习层次的资源,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并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9):57-59.
[2]王蕊,萨娜.C#程序设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3):49-50.
[3]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73.
[4]李占杰.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