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25
导语:在教育经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显性的情景化语言环境。既然是情景化的语言教学,就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我觉得为大班幼儿创设情景应重点将营造的教学环境尽量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它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景再现,它不同于小孩子的语言化情境,应重点体现出氛围上的情景。这样让孩子在真实地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从而使孩子们体验多种学习情景,保证他们能获得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经验,如:辩论会、讲故事大赛、采访、筹划剧目演出等。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儿童往往能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语言实际水平,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认识,我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的模拟的情景,就是较快地帮助幼儿投入到一种氛围中,要给孩子确立一定的身份,如:小记者、报幕员等,特别是那些个性内向、腼腆、不爱讲话的孩子,在集体中,给她留有一定的任务,自然得和别人交流,渐渐地也就敢说了、爱说了。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的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也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2、隐性的沟通共同体氛围。另外,我认为在情景语言活动中合作也很重要,对大班幼儿来说,合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他们个人经验来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而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和协调,则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在情景中孩子运用语言交流合作,在协商中、在运用中语言得到提升,应有效地把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关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这不仅是教师创设良好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基础,也是幼儿获得更合适的语言学习条件的重要保证,在具有支持性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和幼儿构成了愉快学习和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允许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并在幼儿有需求时给予帮助,适当的教师也要在幼儿中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如设置一定的障碍或矛盾,这样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分享和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二、关注新旧语言经验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周围生活的接触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在以往的学习中,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感受事物,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前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幼儿在有经验的前提下充分地进行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有意义的吸收新的经验。让语言教育的内容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有经验的前提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让孩子在自然流露中感受、接受、内化。和孩子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孩子经历过的,有一定印象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幼儿的记忆,帮助幼儿提炼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新年的压岁钱》这个话题,孩子们本身对压岁钱的概念就是过年了大人给的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成人也没有对幼儿进行指导,所以孩子对此比较模糊,在这里,我先了解幼儿的想法与看法,家长的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引导幼儿理清概念。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支持幼儿挖掘问题作为活动的刺激物,使语言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如孩子在进行成语故事表演的语言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合,自由选材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表演中遇到对个别成语不理解或找不到合适的代替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出现,没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启发、示范和咨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和表演,在小组的反复推敲及协商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鼓励幼儿主动反省和思考
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帮助幼儿澄清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提供给幼儿机会,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辩论题目《该不该买高级文具》孩子自己提出的,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在相互的辩驳中去澄清概念,孩子们辩论得很激烈,甚至要吵起来,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幼儿的论点要清楚,并且引导幼儿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里教师只是尊重者、支持者,并没有代替孩子去讲,或者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我认为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讲话。教师要重视孩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洞察孩子想法的由来,并依此对教学过程做出某些调整,制造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幼儿的反省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育研究者过分热衷于国外尤其是西方教育理论,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教育思想却视而不见,或者至少是重视不够。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教育学话语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叙述逻辑:直接用西方的教育概念、命题或理论阐释中国的教育问题,或者先陈述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附上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启迪’或‘借鉴价值’。在这些研究的背后,有时还潜藏着一种霸道的论证方式:因为西方如此,所以我们如此;西方都已如此,我们更应如此。这使中国教育学处在一种‘殖民化’的状态之中,失去了对本土教育问题的关照,从而也失去了原创性的冲动和活力。”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非常有害,这不仅是失去原创力的问题,而且对中国教育学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百余年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纵观百余年中国教育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那就是“教育学在百年中出现多次的‘整体式转向’或‘推倒重来式’的‘发展’。并且几乎每一次的‘推倒重来’都循着基本相同的路线:中断历史――重新启动――简单模仿(或演绎)――初级综合――建立体系”。哒种现象表明教育学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从而也造成教育学成熟度不高,在学科大家庭中处于尴尬地位。
理论研究者对国外教育理论的片面追求也“感染”了教育实践者,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趋之若鹜。今年来个“成功教育”,明年可能来个“挫折教育”;这段时间流行“合作学习”,过段时间可能又流行“分层教学”。这让很多教师、学生、家长都无所适从,只能疲于应付,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证明这些“花”只是“昙花”,这些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个原因就是,很多教育研究者忽视了文化背景对教育研究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其实任何教育思想和理论都是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并且只有与社会文化相协调才能有针对性地地指导实践,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理论。我们可以用国外著名的教育理论来证明这一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是课程中的经典理论。我们都知道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是在他“八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八年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为了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帮助学校教育走出困境,以缓和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而发起的。咽此泰勒关于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是美国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反观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遇到重重阻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课改专家没有深入地把握当前我国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再比如德育模式。在《当代教育学》一书中,对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有这样一段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根本没有出现阶段5和阶段6的道德发展特征。科尔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很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这段话首先向我们表明了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不一定适合其他文化背景。但其中两个词的用法有待商榷。一个是“可能”.其实任何理论都有文化背景,这点是肯定的,而不是可能。另―个是“偏见”,他们自己设计的德育模式适合自己的文化背景那是无可厚非的,何来“偏见”一说呢?这只能怪我们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对国外理论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会批判改造。
由这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教育理念和理论都源于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只有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相适应,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实践,反过来也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下笔者试着从中西文化背景与教育的关系这个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
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对于文化背景,由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说明。有的学者主张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说明。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民族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中的沉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哄中主要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来说明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1.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从价值取向上看,西方民族注重由现实走向未来的实际运动。特别注重实效。
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民族具有一与多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总的来说,西方偏重于多,在个体与类的关系上,强调个体始终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所以西方具有个人主义传统。西方民族又是注重理性思辩的民族,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把理性的逻辑思维作为主要的致思途径。
从民族精神上看,西方民族富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西方民族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改造自然,使之与人类的生活相适应,而不是通过改变自身使之被动地适应自然。西方人在探索“真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特有的执着,并且不断努力,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从不满足。也绝不会止步或暂停。
西方民族注重现实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功利主义的教育流传久远。西方重视个体的传统鼓励个性的发展,再与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源远流长。西方价值取向是注重由现实向未来的运动,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一”与“多”对立统一的传统,再加上民族精神鼓励探索,就必然导致西方教育观念变化层出不穷。而其重理性思辨的致思途径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理性精神一以贯之。
2.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华民族非常注重传统,具体表现在:在实现价值的行为准则方面,道德伦理价值压倒了一切,渗透了一切;在价值理想方面。最高的价值理想是圣人的人格样板,即所谓理想人格。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华民族具有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注重整体与过程。具有高度的辩证思维性。而且中华民族又有注重直觉思维的传统,以把握整体为目标,往往以箴言的形式直取事物的本质,而不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体系的形式构造。
从民族精神上看,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基本精神是“参与”,可以“与天地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即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但是这里的“参与”不是作为主体的参与,而是作为客体的参与。中华民族对待社会与人的基本精神是“和”。“和”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及其重视道德伦理,道德伦理是中国社会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维系社会秩序
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注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唯古是法,以老为宝”。这种价值取向使得教育从价值取向到内容到方法,乃至于深深埋藏于师生内心的心态无不烙上尊古、崇古的印记。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思维方式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观念比较稳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人才的培养标准高度统一――以“圣人”“贤者”的整体目标规范一切受教育者。注重直觉的致思途径使得人们重经验,忽略抽象的思维理论的创造。再加上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要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不是去征服自然,信奉“天人感应”,主要是以善行感动上天,因此使得人们放弃了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忽视理性,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以上在谈到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与教育的关系时既提到了优点也提到了弊端。而对西方民族心理结构与教育则没有提到它的弊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民族心理结构和教育传统没有弊端,事实上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比如西方教育观念变化层出不穷,一方面是他们教育不断发展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首先。“变化”是变得比原来好呢还是差呢?如果是变得差了那还不如不变。其次如果变化过于频繁,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是值得怀疑的。再比如,理性精神自然对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今天我们社会的发展也绝对离不开理性精神。但理性精神并不是万能的,它对有关人类和人的研究几乎无能为力。所以我们不要忘了,人除了要有理性精神之外还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往往是我们了解人类及每个人自身的有利手段。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中西文化心理结构与教育传统,两者各有优缺点,关键是要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使两者更好地融合。
对教育研究的建议
在对教育与文化背景相融共生的关系作了论证后,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教育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
这是当前教育研究者所普遍忽视的。我国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善于挖掘。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2.积极吸收并内化国外先进教育思想
前面我们说过当前我们许多教育研究者过分热衷于国外教育理念和理论,这里又说要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思想,这是否矛盾呢?其实不然,虽然我们的研究者非常热衷于引进国外教育理念和理论.但总体质量并不高。首先,很大一部分研究者接触到的国外教育理念和理论都是二手资料,也就是经其他人翻译过来的。真正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国外资料的人少之又少。由于翻译者自身水平和能力的局限,难免对原来理论的理解造成偏差。其次,退一步说,即使翻译者翻译得足够好,也并不代表他翻译过来的东西都是适宜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就是我们引进的所谓西方新理念新理论其实只是西方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很可能早已被西方的教育实践证明是失败的或者是有明显缺陷的。而我们却如获至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去研究和推广,结果还是证明这个东西是不可行的,这不是一种巨大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反思
冯 丹
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在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如何解决我国公立高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道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资,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部分费用,以后,逐步加大了学生交费的数额和覆盖面,1996年个人投资(指学费和杂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为11.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80.39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1999年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提高学费数额,扩招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按培养成本收费,其他学生的交费一般也达到了培养成本的20%至30%。函授、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这几种教育形式所需经费基本上全部是或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这几种教育形式的学生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中学生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将达到40%至50%。这一比例与国际水平比较已属于一般水平。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免费,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而且可以预言在―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比重不可能达到已承诺的占GNP4%的水平,所以,对非义务教育还应加大个人支付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分配又很悬殊,因此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的同时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对于收费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所带来的贫困学生问题以及对收费制度的考验
1.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的
中国从1989年起对公立高校部分学生开始实行收费,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高教学费制全面实施于1997年,但收费标准几年内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收费标准猛增在2000年。这一年高校学费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了4000元。(见附表一)之后,2001年和2002年执行了有关规定,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
此间关于1997年起我国实行全部大学生缴费上学的理由,通常认为有两个。即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以及对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确认。就增加高教实际需要的经费而言,它是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的“基本的两难问题”。产生于公共预算日益紧缩而社会和个人对接受教育的要求持续增长。现在几乎已没有国家能够单靠国库来支付整个高教系统,而必须寻找资金来源。何况这里是“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穷教育”,教育经费不足更突出。面对急剧膨胀的教育需求和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继续推行免费入学政策显然已不可能。
而且,教育分担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依据是:从受益方面论,高教投资可以产生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收益各方负担成本才合理;从产品的属性论,高等教育产生的不是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和受教育者应当共同承担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是:(1)谁受益谁投资;(2)受益者为个人、雇主和社会大众三方,教育成本应由这三者分担;(3)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由其受益的多少决定;(4)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还应按支付能力来决定。来自各国的数据都表明,中学后教育能确保其毕业生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中国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并非
纳税人的子女都可以上大学。据统计,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毛录取率已接近70%,但他们只占同龄人口的1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适龄人口的7%能够上大学。由此可见,作为极小部分纳税人的子女和高教受益者,大学生缴纳学费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仅仅把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和确认教育成本分担原则作为收取学费的理由,那是不够的。然而,免费的公立高等教育真的总是公平而民主的吗?国内近期有的研究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免费的高等教育等于是用公共资金补贴高收入阶层。新近一项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也显示:与出生于较贫困阶层的同龄人比较,出生于较富裕阶层的年轻人更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高教补贴有可能主要是为富人造福。国外有论者还指出,免费的高等教育是让穷人来支付富人上大学的费用。入学机会更多的富人子弟免费入学。而在日后可获得收入更高和使事业更成功的机会。不取消高校免费入学制度,实际上就是坚持把穷人的收入作有利于富人的两次再分配。
结论性的表述是“免费高等教育既不能保证效率又不能保证公平”。这―论断,对免费高等教育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开阔思路。另外,大学生承担学费后,他们可以施加压力对学校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可以较自由地使用由学费构成的那部分经费,或用来进行改革,或用来弥补公共补助之不足,并通过增加能够自由支配的经费加强自身的自主性。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80万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至10%,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先不论各高校的贫困学生,据一份调查显示,由于惧怕交不起大学学费而在高中就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有可能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因负担不起大学学费而过早地放弃了进大学的念头。该调查还对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为100%,也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见附表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有可能低估了学费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张是在当时我国经济紧缩,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前提下仓促、急剧进行的。因此,我国除了各大学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学费减免之外,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短缺。我身边就有因生活困难而荒废学业去打工来维持生计的同学。所以,建立怎样的体制以便所有的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是一个重大课题。
2002年高考前夕对我国两省市4区县的不同类型的7所高中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529份。回收率为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下层人民的子女享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并没有增加。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这份调查更进一步证实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不容忽视。
2.建立针对所有大学生的贷款助学制度
上面讲到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公平的,而我国又有一部分学生无力上缴学费。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这的确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使得某些贫困学生有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实行上大学收费的同时,为防止或者避免由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决定其学费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的差异现象,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经验。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大学收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许多既不加重大学生家庭负担、又不影响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反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颇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和助学制度。
为此,我国高校收费和贷款政策就应该有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亦即政府的贷款上学制度,不能只是针对目前所谓的贫困大学生等少数学生的制度,而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性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制度。从而使所有的大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以同样的资格和条件来申请国家的助学贷款,以同样的人格和心态在大学中进行学习和深造。
边讲边实验
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对于那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如一些试管实验)或改进一下可以使操作变得简单的演示实验,则可以安排成“边讲边实验”;课堂教学可以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把一些学生实验改进为“边讲边实验”。例如:钠到底有多软,不亲手用小刀切割是无法体会到的;钠的金属光泽和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因演示实验时距离太远也不易看清;钠跟水的反应即使使用投影也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真切、细致,激动人心。“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化学实验现象有声、有色、有形、有热、有光,丰富多变,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印象深刻,同时表现了极大的操作兴趣。“边讲边实验”深化了直接兴趣,满足兴趣要求,对感性认识更深刻,兴趣更浓,更能达到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学生实验(包括选做实验、家庭小实验)
这些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创造性。重视这些实验有利于巩固、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提高能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这些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能力培养的源泉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只是图新奇,看热闹,不知道观察什么,抓不住本质。教师应启发观察内容,教给观察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细致其观察能力。对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能仅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要对观察记录的结果分析判断,抓住其所以发生反应的实质。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可得锌、铁、铜三种的金属性依次减弱的结论。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关实验的鲜明、生动和新奇的现象,使学生兴奋甚至赞叹。由此,学生的情绪高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出现了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心理需求。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急切想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达到点拨、诱导和拓宽、深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断、概括,把感性的知识上升为概念和理论,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以实验诱发思维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经管类学科;双语教学;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双语教学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高校素质教育推向前进的又一个新举措。
一、双语及双语教学的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Ineverydayusethewordbilingualusually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abalancedbilingua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oftheother.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优于第二语言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也叫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为止,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
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我国学者吕型伟认为“双语教学”不一定就是两种语言教学,它是用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教学的统称;王本华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强化英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双语课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把双语教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认为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某门学科或课程内容的教育,并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用外语(英语)传授某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是英语,所以,对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学科教学。
二、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更早。有些学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学院。还有一些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将国际贸易课程开设为全英文和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模式,特色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都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于双语教学,在教材选用上已有相当成功的实践。
其他非重点的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大多数处于试点阶段,而经管类专业课程则成为试点的重要领域。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尽管其合作办学项目早在1999年已经以经济管理学院为基础开始运行,但全院性的双语教学试点工作2003年才全面展开,目前还处于磨合阶段。学生才刚刚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如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中,由于没有进行英语水平的筛选,男女生英文水平极度不平衡,大部分女生认为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好,但大部分男生却认为效果不佳,这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利。
另外,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学校只是选用英文版的教材,而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汉语,有些双语课教师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能力还不及学生;有些双语课程只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作业及考试都是用汉语来完成,学生在课外根本不预习或复习教材,部分学生是专业知识没有收获,英语也没有提高。因此,双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根据学校、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经管类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问题
确定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它与教学目的以及培养目标的关系,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双语简单的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或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等,这种观念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过于关注英语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忽略了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二)双语课程的选择问题
选择哪些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目前,在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必须注意所选课程同时也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但是,经管类学科中许多课程具有国际共同性,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等,也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和需要,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与实施标准。
(三)教材的选用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经管类课程双语教材模式有如下几种: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信息量大,表达生动,逻辑性强,内容也较先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原版教材往往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并且许多比较有权威的原版教材不仅昂贵且内容繁多,在规定课时内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这就使原版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采用翻译教材即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版的教材。这种翻译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接近我们的语言,教师容易授课,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其他课程衔接较好。然而,这种将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教材其内容往往加有个人理解,一些教材经过翻译后失去了原有的逻辑性,读来费解。
采用“活页教材”。现在某些高校没有固定的双语教材,多数采用“活页”性质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各科教师的个性,他们可以根据课程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范围,但是这类教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甚至有拼凑感,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可见,双语教材的问题已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对于教材的选用,针对绍兴文理学院双语教学的教材做了调查。其中,会计专业学生采用的是外文原版教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采用的是中英文混编的双语教材。为了了解两种不同类型教材的适用性,分别统计了学生对两本教材适合度评价,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两点:学生对教材适合度评价不高,且差距较大。尽管原版教材具有内容主流,资料新颖等诸多优点,但学生对中英文混编教材的适合度评价远高于原版教材。说明教材的选择应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就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总体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而言,更适合采用混编的双语教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虚实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成为能否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是,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甚合理。有的教师有时因为下意识组织英语语句的表达而忘记了教学内容,从而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有的教师用英语板书而用中文讲述,只能是名不符实;有的教师沿袭以译代讲的教学方法,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远没有达到双语教学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五)师资的问题
师资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能够用英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的表达习惯。客观地说,就整体而言,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够,很难胜任除英语外的其他课程的教学,而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没有问题,但是英语表达能力却较差,让他们用英语去准确地表达、解释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确实勉为其难。鉴于这类情况,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半汉语一半英语的混合语言。在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必将使双语教学走入歧途。在调查中发现(见表2),学生对教师外语水平满意度与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
由于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但对双语教学的考评方式与传统考评办法并无区别,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各高校应科学、公平地看待双语教学课的工作量,设计一套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双语教学目标
经管类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具有双重性。
首先,在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学生获取学科前沿最新知识。
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教材来掌握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阅读所学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语文献资料,而且还能够用英语以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所学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二)合理选择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的选择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双语教学应选择那些具有国际共同性,其词义、表述、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表述比较一致的课程,而经管类学科的许多课程都符合这一要求。
第二,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先实践性课程后理论性课程。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在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选择上,先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然后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市场营销》,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用汉语学习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课程,而且《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营造了一定的双语氛围,学生在接受双语《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时也就相对容易了。
(三)完善双语教材建设
完善双语教材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选好教材;二是要加强双语教材的编写。
选好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选用教材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水平的适用教材,各高校的老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在双语教学的初期最好选择同时有中译本的外文教材。同时,应加快英文版教材建设,对一些针对性和区域性强的课程,应尽快组织国内有关院校教师编写英文版教材。这样的英文教材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同时,教材结构和内容与国内现行中文教材也大体一致,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王道文教授编著写的《StrategicManagement》双语教材,使用国外特别是美国先进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典型大公司的案例,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创新双语教学模式
对于经管类本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相延续的,尽管当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总思路为保持型双语教学,但在此认为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保持型双语教学应采用“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加州大学克拉中教授的“输入假说”理论和“直接法教学”理论。
“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双语教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
渗透阶段,即“用英语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接触英语。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普遍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并能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充自己的专业词汇量。
整合阶段,即“用英语表达”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为主体。教师很自然地将汉语和英语交替使用,学生也很自然地将他们会表达的意思用英文回答,课堂上英语的使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思维阶段,即“用英语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这一阶段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营造一个好的“英语校园”环境,能让学生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
此外,在各方协调下举办一些丰富的英语类文化活动,真正地让英语学习“活”起来,深入双语教学的开展。
(五)加强双语师资建设
学校可以选择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教师先行开展双语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师资水平的现状,必须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辅导(英语语音,语法等),可以通过多渠道培训一批英语口语流利的教师队伍。
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双语教学的教师到英语母语国家去进行短期进修,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外学科动态,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可以提高英语水平。比如,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外语培训,从2001年学院就启动教师的英语语言培训工作,举行外语培训班,学院请外教授课,要求中青年教师参加,提高教师外语阅读和口语能力,并使更多教师能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另外,学院近几年每年选派3-5名左右教师出国深造,让他们广泛参与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和个性,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选取上给教师广泛的自。
本次调查中,有73.7%的同学建议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共同作为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姚晓艳,段会川,刘伟.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W.F.麦凯,M.西格恩著;严正,柳秀蜂译.双语教育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09)2-0135-02
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我选择,我喜欢”
课前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目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学习过程中,学习媒体以书籍为主,学生接触的信息主要是文字和少量图片,信息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和情感冲击强度偏小,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奋度,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多种信息媒体,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信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三维模型等),从多个角度不断地对学生的感观(视觉、听觉)进行有效刺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师精心选择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正面人物和正面事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同化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是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差别化和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资源方面,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中或预习课件上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完整、更系统的学习资源,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学生提炼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将逐步提高;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在教材和教师设定的学习框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独立设置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流程,并结合个人能力水平与兴趣取向,适当延伸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构筑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框架。这种从个人学情出发、结合个体需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有利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学习课件,课件设置的学习框架如图1。
框架中的必学内容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观看“神舟七号”的相关视频、图片,查阅国内外航天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高速发展,激发学生充满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分析火箭推进剂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及研制“绿色推进剂”的目的,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而框架中的选学内容,主要面向对航天科技有浓厚兴趣、有可能进入相关领域深造的学生而设置,目的是引领这部分学生进入充满神奇也充满荆棘的航天世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研究科学技术,并养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航天技术对国防军事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赞赏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献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通过了解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是成功之母”,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中失败的探索过程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与成功往往“只差分毫”,从而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作风。
在课前学习过程中,网络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还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者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研究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存在的疑问集中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目的将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切尽在掌握”
课堂教学中,完整获取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准确分析其学习效果一直是个难题,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根据一部分学生的面部表情并凭借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或是通过对少数几个学生的课堂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这种判断和评估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容易高估或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节奏的把握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脱离了学习主体。
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实时信息汇总分析2.1探究方案
学生完成探究方案设计后,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师端计算机,教师进行审阅,分析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必要时通过网络或直接向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主动改进、完善探究方案。
2.2探究进度
探究过程中,由于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存在差异,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尽相同,学生实现探究目的所需要的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过网络对学生探究进度的汇总分析,教师就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构建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2.3探究过程
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预期目标、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及其分析、探究结论、探究过程自我分析与评价等内容通过网络真实、完整地加以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及时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纠正。
2.4学习效果
1.1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丰富的研究体验和科学的文化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探索和体验。研究型教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实践。
1.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
放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勇于探索是其主要目标所在。师生关系平等能让课堂气氛融洽,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碰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1.3创造性与潜在性的统一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它是一个能动、创造性地教学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寻求“主观能动性”的解答。
2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地位和实践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分享,但其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也受到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学科自身发展不足,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效果不佳等。
2.1学科自身发展不足
近年来,区域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开设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点,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经济学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师资源紧张、教材建设和课程大纲建设滞后、课程设置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等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大多是针对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而其理论体系建设相对较落后。
2.2教学方式不科学
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大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用一种教案和教学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去创新和探索。老师把学生看成接纳知识的容器,要求全盘记录和死记硬背所教内容,缺乏课堂沟通与实践教学环节。
2.3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生真正学到的内容不多。课程学时普遍过短及课堂教学内容过多致使学生不能全部消化现象较为突出,还有些课程内容不能进行详细讲述等问题十分突出。其二,学生缺乏实际转化能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往往忽略实际转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现实当中大多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学习和应用脱钩现象十分突出。
3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3.1更新教学理念
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由于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理论而缺乏对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实践应用,学生对区域经济理论没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比较抽象的理论层面,例如,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时,更多关注的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忽略现实区域问题与区域经济理论相结合等问题。与区域经济学作为“致用之学”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学生知晓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适用条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通过定量化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学生应用区域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要紧紧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热点”与“难点”问题,把抽象化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加深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3.2改革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能力。
区域经济学作为偏重实践的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2)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同样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思维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素质。
素质是保证人们成功进行实践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严谨的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辩证唯物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品格、节约勤俭的品质都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
3.3转换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考试走,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活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更是陷入了单一化。教师的角色是教材的执行者,任务是传授知识。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将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转换教师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
3.4改变考核评价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在平时研究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分析应用能力,考核方法可以是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科技制作,等等。
4结束语
[关键词]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措施
随着高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中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再次,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2.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语文、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史、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音乐、美术教学及有关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只让学生成才”转向“先让学生成人”,由“管理育人”转向“服务育人”,要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学校管理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可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会并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随时总结经验;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本着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去对待每个学生,处理好每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不再是冷落、严肃的管教者,不再是只知道灌注书本知识的“教学机器”,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辈、可信赖的朋友、令人尊敬的导师,从而融洽师生关系,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4.课外、校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经验
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语文作文教学要从小学开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语文作文写作不重视、教学内容枯燥无趣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作文相关知识,更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2.以学生兴趣为依据进行相关题目的设计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题为“我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通过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爱好、习惯等自然而然地说出来,然后把说到的用语言进行整理形成作文,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沟通,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在“我的课余生活”写作时,可以让学生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组织和凝练。
3.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
目前,多媒体已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题目:选一幅秋天图画,然后进行写作。在多媒体上呈现多幅秋天的图片,有的主题是凄美,有的是落英缤纷,有的是收获的季节等,并配有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就会写出《秋天,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傍晚》《寂寞的秋天》等不同的作文。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真正写出好文章,必须进行素材的积累。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对诗词、成语、具有特色的地方方言等进行积累,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排比、比喻、拟人、象声等修辞手法,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充实文章内容。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作文《校园一角》中,有的学生写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课余时间总有很多学生在做锻炼,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游戏,等等。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可以缓解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其中,学生用到了俗语、排比句和成语,使整篇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和有趣。总之,要特别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为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作文教学与生活及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不要光讲一些理论知识,要把生活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从实践中寻找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述说,增强语文作文教学生动性,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尽量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成文章,提高作文的真实性和灵活性。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等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细节部分,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选取,如,某同学在《我最爱的妈妈》中写道:“妈妈乌黑的头发中藏着几根白头发,眼角也有了些皱纹……”从外表描写侧面反映妈妈的伟大和辛苦。
四、加强语文作文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加强语文作文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要在乎训练题目的多少,而要做到“精、适、质”,通过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正确对待作文写作课程,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正面的点评,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和想象,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本文就此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作文教学与生活及实践结合以及加强作文训练等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了笔者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心得经验,希望能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立新.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B版,2013(04).
[2]蔡春玲.新形势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