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3-03-25 10:43:39

导语:在英语环境保护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

【1】高级职称聘任申请书我叫张春莲,于20XX年7月毕业于浑源师范,同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在教学一线工作二十年,于20XX年9月评定为小学一级教师。现符合小学高级教师的申报要求,特提出申请。主要申请理由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本人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教学能手, 20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奖项和荣誉称号。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二十年来,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多次讲公开课、示范课,并获得了优异成绩。还在校内的评优课大赛上多次获得名次。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教学研究,写出了《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论教学语言的语音美》、《作文教学要放射出人文情怀的光芒》等多篇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参加了全国巡展。

成绩属于过去,何况教育教学这门艺术永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脚下踏过的路已经演变成历史,今后我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努力实现“而今迈步从头越”。

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小学高级教师的申报要求,特提出申请,望各级领导予以批准为盼。

特此申请

【2】高级职称聘任申请书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叫张XX,女,汉族,大专学历,xx年参加工作,xx年8月取得了小学一级教师资格;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视校如家,从不迟到,旷、缺课,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言传身教,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宗旨,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循循善诱,爱心育人,教学成绩显著。现符合小学高级教师的申报要求,为此,特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望领导予以考虑。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张XX

20xx年9月4日

【3】高级职称聘任申请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我是东辽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正式员工,20XX年7月,毕业于辽源市化工学校塑料工艺学专业,20XX年9月,参加了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专业函授学习,20XX年7月毕业。20XX年1月,晋升为环保工程师。20XX年,通过了全国职称英语考试。20XX年,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我还多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均获得了结业证。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环境科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等刊物上发表了环境保护方面论文3篇。

在晋升为环保工程师以来,本人能刻苦学习环保业务知识,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在绿色学校创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各类规划、区划和计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全县污染源普查等工作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曾被环保部、省环保厅、县政府授予“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全县生态县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另外,在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多年获得优秀。

对照文件要求,本人认为已具备了晋升高级工程师的条件,特此申请,望批准。

第2篇

一、拓展学生英语阅读量,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打好基础

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拓展英语阅读量是基础保证。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必须得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由词及句,有句成文的过程。不管你实施的方式如何,都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的知识沉淀,这样才能够让后续的训练培养发挥出作用来,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作用。当然拓展学生英语阅读量,也不是说英语课堂上什么也不干,就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这里所说的拓展英语阅读量都是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训练。教师可以选择对课本内容有延伸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阅读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但不一定是为了做阅读练习题。

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7B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 (Reading)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是谈论阳光镇的概况以及保护环境的一些观点,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对这个题材有所涉猎,往往都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可以选择与课题相关的阅读型文章,但不能够选择学术性很强的英语论文给学生,那样只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厌恶感。教师需要迎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寻找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有趣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可以提一些开放性较高的问题给学生思考,例如:If you are the studenr,what you will do ?(如果你是那个学生,你会做些什么?)How do you think about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你怎样思考环境保护这个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后?)问题尽可能少,不要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技巧,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做好铺垫

任何学科的学习,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会轻松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养成自我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样应对起繁重的课业,就会轻松的多。英语阅读相比之下更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但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去引导。

例如学会找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了解阅读过程中找中心句、关键词的重要性。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7B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 (Reading)教学过程中,本单元的主旨是environment protecting,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想不到这个层面,教师就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引,例如在课堂上布置任务:找出文中与environment 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这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一点疑惑:这不是讲阳光小镇,为什么要提到环境的句子。通过这样的一个疑虑,到最后老师解答了这个疑问,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篇文章的主要引申意思就是环境保护,那么也就间接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和主旨意思的重要性,那么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方向性的寻找关键词汇,引发思考,提高阅读水平。

三、加强阅读的实际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第3篇

环境问题涉及多学科,覆盖面广。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四大化学及与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课外,也应该涉及生活中的边缘学科农学、材料、冶金、海洋、市政等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河南科技大学现有的环境专业的课程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涌现的环境问题的需要。例如农学课程的《特种经济作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的学生可以站在环境的角度分析和学习农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材料学的《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研究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了解有关新型材料的同时,注重材料的环保意义。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装潢材料及工程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海洋学的《海洋化学》、《海洋调查与检测》,水体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两门课程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从原理上用环境的方法指导海洋水体的保护。市政工程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引领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起居环境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为市政工程的环境意义和以开设有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增加安全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建议。总之,与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延伸性特别强,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广度,在学好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外,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设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课程。例如近期热议的雾霾天气,学院完全可有关生活化的环境问题的选修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多样化环境工程人才,一方面满足了本科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宽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教师的受教,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河南科技大学的环境专业是工学方向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是一个方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偏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环境工程则偏向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全校服务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科书,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原理知识的掌握,有关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环境工程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和防止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鉴于这种目的要求教师将最新、最热门的环境问题杂糅在教科书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种讨论案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透彻与深刻地掌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特点,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在讨论中能突出课程中的某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普遍采用中文教学,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语专业课教材、英语授课、课堂辩论用英语、用英文写论文报告。印度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比中国大学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赛中,印度大学生优势明显。中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英语文献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在跨国企业中的竞争力。

3.实习和实验课程的加强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习课程。作为培养环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们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使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依靠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要建立引导式和启发式专业实验课堂,精选实验项目,选择环境专业中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验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环保竞赛、环保演讲赛、环保科技制作大赛、环保进社区、以学生为发起对象的环保倡议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增强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环境专业人才要求扎实过硬的环境专业知识基本功,更应该有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4.结语

第4篇

和美理念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解读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结合相关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重中之重。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以“和美教育”为办学理念,同时提出了“天蓝、山绿、水清、地灵、人和、校美”的环境教育口号,学校把校园的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在2015年荣获“深圳市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同时学校还倡导“问题核心、任务中心”的双心课堂模式,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为环境教育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念指导和方法依据。环境教育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全校的和美理念课堂更为环境教育课堂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高中课堂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教育在高中课堂的必要性,学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访了校内学生。其中,88.17%的同学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十分紧迫的,并且知道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也就是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生活中确实遇到不环保的事件时,相当比例的同学会选择视而不见,这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监督性有待加强。

不同学科中实施的途径和过程

环境教育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并且在高中课程体系中,暂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和事实,环境教育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协同与综合运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素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想更好地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第一步应该先从已有的教材中尽量多地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深入挖掘。通过访谈各学科教师,我们可以收集到以下教材中体现环境教育的内容,举例如下:语文学科统编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猎户》《土地》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带着当时“人定胜天”的思想,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数学学科统计、函数和数列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可以与环保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环保素养;英语学科教材有直面环境教育的教学单元,高二上册第三、第五单元都是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主题内容。如:“Wemustn'tpickflowers”教育学生爱护植物及身边公共设施、环境。结合学科特点,做好环境教育的延伸。高中阶段学科较多,每个学科都具有自己的学科属性和特点,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去给学生提供环境教育的理解,例如,生物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化学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空气污染、硫化氢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气污染、酸雨、亚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磷与环境的关系、农药和磷肥与环境、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沼气、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综合利用、油脂污染;物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能源与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光污染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增加学生兴趣。环境教育不是高考考试科目,不能只传授知识,所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堂中应该更多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例如语文课可进行环保诗文征集比赛,英语课可以进行环保相关的英语演讲比赛;地理课讲到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播放纪录片。生物课讲到生态系统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手抄报宣传等。注重开展实践活动。以化学课为例,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化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化学实验课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较好的场所之一。由于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会产许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液体或是气体,因此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指导学生要用最少的化学剂量,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实验结束后产生的有毒液体要倒入专门的收集器当中以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废物的利用,而不能随意处理。这样通过在实验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纪念日定期组织环保的专题教育活动。为了普及环保的相关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我国专门设定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例如每年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地球日以及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纪念日进行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比如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社会宣传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的环保知识,而且也能够丰富其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跨年级、跨学科的课外环保兴趣小组。学校每周都有社团课程,应该开发出一些具有鲜明环保特色的课程,例如我校的绿野社团、环保社团、绿色小记者站等。号召一批热衷环保的同学,选取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体探讨和交流,并把结论展示给学生,如果有研究成果,展示给全校学生。开展“环保从身边做起”活动。随手关水龙头,少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拒食野生动物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教育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里都挂着由全班学生签名的一张锦旗,锦旗内容为“人格、人品是做人的根本,我以我的人格保证,以后不乱画、乱扔!”利用学生自己的签名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高一、高二年级都有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去了解环境现状是有非常意义的。由于他们有极高的兴趣,教师就可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研究性课题,如“都柳江水质污染情况”“三都居民饮用水的调查”“尧人山现状的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课题,发给学生,教师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调查,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调查和撰写论文,让学生所看、所闻、所想的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学生心中自然会有感想万千,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保护我们的家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校本教材,拓宽乡土环境资料。由于不是高考考试科目,所以环境教育其实一直面临着一个尴尬,那就是缺乏教材,即使有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地区。因此在和美理念下,编写实用专业又有趣味的校本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乡土调研,以课题案例的形式不断完善内容。

课堂环境教育的反思、改进与建议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素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它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工程素质包括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扎实的方法论素质和工程创新素质,它具有如下特征: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现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使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发现推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原理,工程科技则把科学原理变成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要想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工程专业对工程素质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工程环境,因而高校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培养,这也给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以及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建设与管理,钢铁、冶金、石化、机械等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明显增多。这就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大批熟悉工程技术和污染治理工艺、设备,懂得法规政策,会管理,关注环保生态、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要从以下四点做起。

1.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要使学生掌握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学生要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的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3.使学生具备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迁移能力

工程师意识就是学生在承担具体的工程任务时,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职业迁移能力则主要是指在职业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应该具有自我获得知识、迅速转换职业的能力。

4.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接受过工程教育的学生要具有技术决断的能力、处理多学科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员人力资源能力和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等。

二、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构筑平台。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中可将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独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文献检索》《体育军事理论》等,选修课主要包括艺术类、人文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身心健康类等。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也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微机原理及应用》《环境科学基础》《化工工艺》《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环境地质学》等,其中《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环境地质学》等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则替代了原来的《化工原理》课程。

2.环境工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

专业方向课程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同样也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建设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由《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组成,环境管理课程群由《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法规》《环境经济与资源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组成,专业特色课程群由《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排水工程》《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组成。这些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并将近年来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有效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课程群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例如: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着重于矿产采、选、加工过程及纺织印染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地面塌陷、地面挖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绿色氧化技术》等课程中融入纺织印染废水的水质特性、染料成分分析及降解机理等内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课程则结合煤矿安全工程专业的重大危险源管理理论,介绍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战略指导思想。

3.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生产企业污染治理第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从业特征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必须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实验教学内容太少,教学方法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认识实习的收效甚小。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涉及与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等相关的公司或企业,认识实习时间一般为1至2周,只能安排学生一天参观一个企业,这种认识实习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生产实习安排不够合理,通常是将学生重复安排在认识实习单位,并且很少安排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只是让学生随意参观。

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的毕业设计环节以实验为主,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课程独立实验教学内容和工程设计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适当减少实验的约束条件,教师只给出大体的方向,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科学安排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二者的目的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生产实习则是“实践”实习。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和垃圾处理公司等。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和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在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此外,生产实习的时间也应适当延长,以便于让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运行和实际操作有较为详细深入的了解。

(3)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把关,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设计类课题不得少于75%。此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环境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进步速度。为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更多环境保护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008-02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学生在从基本技巧训练入手,读懂文章主旨大意,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技巧。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 训练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阅读理解试题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题型:(1)事实细节题;(2)主旨大意题;(3)推理判断题;(4)猜测词义题等。根据这些测试要求和题型设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一、强化基本技巧训练

1、读懂文章细节的训练

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是学生基本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读不懂文章细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会分析长句、难句;第二,不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第三,不懂词性、词义的变化。针对这些因素,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就必须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1)长句、难句分析。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长句和难句,大多数学生对这类句子存在恐惧感溶易造成阅读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先找出这类句子,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分析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非谓语、从句等成分,最后将该句译成汉语。日积月累,学生就养成了分析长句和难句的习惯并掌握了分析这类句子的技巧。

(2)代词的指代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含有代词的句子,如果学生明白代词的指代内容,那么,句中之意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养成敏捷的思维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3)词性、词义转化猜测。英语单词的词性、词义变化多端,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判断、猜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训练学生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坚持长久的训练,定会大有收获。

2、读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训练

在阅读一些说明文、议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判断文章标题、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试题。读记叙文时,有时也会遇到排列顺序的试题。主旨大意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全面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见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conclude that.

这些试题测试学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经常的训练。

(1)加标题训练。阅读题大多没有标题,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训练,其实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句,所以加标题训练也就是找中心主题句的训练。

(2)划分层次训练。找出主题句后,并不等于完全读懂文章大意。还应该读懂该文章谈到的多层意思,这就要求阅读者首先要读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归纳。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层次,完全领会文章大意。

(3)辨认重要事实的训练。在记叙文和某些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实,以达到明确文章大意的目的。这种训练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阅读中以句子的形式写下重要事实:第二步。以时间或以步骤等顺序排列这些事实。

3、读懂深层含义的训练

深层含义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象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全文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换句训练。对于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读懂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把有关句子抽出,进行改写。这种换句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作者意图猜测训练。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他们判断语境,猜测有关事实的能力。

(3)逻辑推测训练逻辑推测训练包括四种内容:数量推测、年月推测、故事结局推测、人物关系推测。前两种属于数字推测后两种属于逻辑推理。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4、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是阅读速度。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确,也不能说明他阅读能力强。《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60~70个单词。因此,教师可以按大纲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可精选5篇文章,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限时阅读训练。阅读旨在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取决于一定的阅读技巧。所以,教师要在限时阅读中培养学生以下快速阅读技巧:

(1)视读。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时。禁止学生朗读、默读、逐词读或用手、笔指着读,因为看文章比读文章的速度快。

(2)猜测词义。学生看文章时,经常会因遇到生词而紧张,影响阅读情绪。其实,可以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放松心情,根据上下文或语法知识猜测词义。

(3)抓整体。阅读时,应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单词、短语或单句的意思,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意识地排除非语言障碍,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现有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主要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人文历史、自然灾害、医疗保护和饮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时,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常识,还应鼓励学生泛读各类有助于增长见识的课外读物。

三、注意阅读篇目题材形式特征

文章的题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说理小品、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图形表格。不同题材往往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若不了解题材,阅读就会带有盲目性。在学习和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题材特征,掌握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以新闻报道的题材为例,这类文章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主题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即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第7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4].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著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8].一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9].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与2006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验项目由原来的75项增加为161项,增幅达114.7%,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77、72、12项.其中,原有实验课程(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显著降低,由60项降为41项,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由12项、3项增加为40项和8项,且改进实验项目10项,新增实验项目达42项.同时,新增了6门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测量学实验),新增实验项目达72项,其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36、32、4项,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2.2.2教学实习的建设与改革

教学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10],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虽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已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见习需要,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地单位的性质较为单一,主要为各区县的环保局和污水处理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前期的调查表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与高校通过科研纽带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建设应是可行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开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习教学的机制.但是,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实习时间过短、时间段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上.经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由原来的9周调整为26周,时间由原来的第7学期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即毕业论文之后),从而在时间上为学生的实习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不满,有利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

2.2.3科学实践的建设与改革

科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往,由于教师担心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有,也仅限于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但是,这种状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每年均选择部分低年级(主要为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10%~20%)补充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完成.近3年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达25项,涉及学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别是2008级学生科研课题达14项,涉及学生近半.无论是教师科研还是学生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原则.经过2~3年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体素质较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梯级机制,高年级学生逐渐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激情.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2人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银奖,3人次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之“我型我塑”环保服饰设计大赛及环保工艺品展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社团之光“摄影展”之“我在社团”摄影大赛三等奖等.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创新性科研实践的最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10].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狠抓学生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2006~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论文合格率均为100%,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优良论文占50%.

2.3实践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11-13].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组织人,教师为执行人,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制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不能安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自2007级学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由第8学期的第1~8周调到第7学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段与学生就业时间段的冲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由第7学期的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实习时间也由9周延长为26周,不仅确保了学生能专心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接受度.

3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2010年,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有4届毕业生,8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1~2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主要在区县环保局、企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环境咨询机构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处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当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校环境专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一步构建更完善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术梯队的形成.如在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中,许多实验内容是当代比较前沿或前沿的技术和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但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8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如果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就会养成学习自觉性,而且有了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促使他们勤学苦练。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对翻译和写作在心理方面存在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信心不足和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写作兴趣是很关键的。一方面,使其明白英文写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短文写作形式多样,写作课后张贴学生优秀论文,在称赞和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这样写作训练就可事半功倍。

二、抓好词汇学习

语言离不开词汇。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达。从单词的释义、用法和词语、短语的搭配,从组词成句,组句成段、成文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词汇的训练,使之形成习惯。比如:常用解释单词的含义,让学生进行默写,并背诵好句子,好文章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写作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忆孤立的单词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忘记,在学习每个单元的单词时,尽可能地将一个个孤立的没有任何联系的单词巧妙地串成词组或短语,使其具有一定的情景意义。

三、抓好基本句型的训练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句子是写文章的基础。要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要先从练习句子开始。指导他们学会用句子表意,英语有五种基本句型:1.主谓结构 2.主系表结构 3.主.谓.宾结构 4.主.谓.实.宾补结构 5.主谓.双宾语结构。 其他常用句型:There be… . What…! How…! 感叹句,祈使句,It be…that强调句,倒装句,还有一些较难的句型。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句型,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句型设置一些汉译英的练习。还可以采用将单词打乱,再重新组句与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句子的基本构成。使学生反复练习,以达到表意的目的。

四、积累材料 ,以背助写

众所周知,建房需要材料,写作也象建房一样,需要平常所积累的知识,如果没有平常的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就会“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无从谈写作。那么,如何通过背来助写呢?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结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础句型,在平常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牢记单词、词组等外,我还要求学生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表演对话,演讲课文,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可把别人的东西经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培养起来,这样写作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多背一些格言和谚语,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它们,会使所写的文章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五、以说促写,以读导写

为了能做到“以说促写”,我每天利用课前l0分钟对学生进行“两两”对话比赛或演讲比赛,“两两”对话的内容一般来自近期所学习的话题和功能项目,让学生仿照那些话题,利用相应的功能项目,快速编出自己的对话,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操练。这样能让学生做到“情境”对话和句型训练有机结合。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结构,从整体上感知语言,获得英语语感。

六、重视课外练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第9篇

【关键词】中考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九年级五级阅读技能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要达到此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尤为重要。七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八年级下册开始课本上设有Reading(阅读)内容,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九年级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阅读题型训练,把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中考应试能力,以达到提高中考成绩的目的。

1 分析中考试题

1.1 试题内容:纵观中考英语试题,尤其是2009年中考题,阅读理解题的篇幅逐渐加长,篇数多为4-5篇,分值增加,多达40分,占到满分120的三分之一。体裁形式多样,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还有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从题型上看,阅读选择题仍然是中考阅读的主导题型,但填写表格,按要求答题等任务型阅读显著增加。从题材内容上看,那就是阅读理解题材多样,信息量大,话题覆盖面广,涉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奇闻趣事、学校生活、娱乐休闲、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疾病与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关注时事热点。

1.2 题型特点:大体上看是阅读单项选择题和任务型阅读,具体分析其问题的设置,不难看出,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题目,只要通读全文,了解主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选定,甚至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有的是理解性的题目,要求对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准确理解才能答出,甚至要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测词义,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有的题目具有逻辑推理性,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到,需要理解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前因后果,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有的还需计算,或依靠学生的常识,生活经验等作出选择;有的具有概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标题;任务型阅读中,还有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正确表述出来。因而我把阅读题型的设置分为以下五类:

A、 直接选定型

B、 重点理解型

C、 逻辑推理型

D、 概括总结型

E、 不同表达型

2 指导阅读方法

针对阅读理解题的具体题型,我采取“阅读理解三步曲”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2.1 粗略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将文章快速浏览一遍,整体感知文章,抓住主干,不要被孤立的个别生词难住而浪费时间,找出主题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它是本段落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再者要善于从开头和结尾中感知文章的背景、结构或全文主旨,大致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只需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即可,不必细究其具体意思,在大脑中形成大致的轮廓,了解大意,理清脉络,掌握文章的要意主旨。

2.2 详细读:了解大意之后,直接看题,看清选择的项目,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哪一句或哪个词涉及题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具体的句子或单词。

根据阅读选择的题型分析,如果是直接选定型,就直接从文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答案。

如果是重点理解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获取答案:

A、 借助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尤其是较长的句子,通过连词 代词、连接词(宾语从句),关系词(定语从句),引导词(状语从句)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B、 猜测词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猜测词义;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同义、反义、因果等关系;运用构词法(词根,词缀、派生、合成)的规则,猜测其词类及词义。

C、 特定语境另当别论。任何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判断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是逻辑推理型,就要重点分析已知的信息,可能是句子或词,也可能是全文,作出准确的、合乎逻辑的、符合文中的前因后果的推理判断,有的需计算,有的需推理,有的需确定代词的含义,常见的由名词和代词单复数一致性,可推断前后指代的对象,有的需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的需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感觉,这一类往往体现在对记叙的人或事的赞同、同情还是厌恶、冷漠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概括总结型,就要通盘考虑全文的内容,站在全文的高度看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直接说明,需要学生的思考,深次地分析概括综合,作者通过这样的记叙或议论说明,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言外之意。

如果是任务型阅读,前面的题型也可用来解题,有一种不同表达型,就要求学生对同一语言有多种表达的能力,准确把握问题关键所在,简言之,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就怎样答。(包括人称、时态、语态等的运用)。

2.3 整体读:经过详细研读关键词句,初步选定答案后,要把答案放回到文中,复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题,对照题目,验证答案,看是否有与文章矛盾的地方,瞻前顾后,首尾照应,不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的词句,从短文整体考虑,从主线向外扩张,围绕主旨全盘考虑,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决不可定向思维,按原来的思维方法再过一遍,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实际来验证答案,才能查出问题,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 培养阅读能力

3.1 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涵:阅读的方法不等于阅读能力。要培养阅读能力,要从七八年级抓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是一种积极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古人说:读文明意,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因此,阅读理解能力重在理解,它是一个由表象的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到主动积极地思考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3.2 养成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