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41
导语:在课程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等各种形式,了解专业岗位(群)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构建基于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的模块化课程内容[1],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一是做到课程内容的选取尽量来自实际应用,满足市场需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程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化解难点,循序渐进,做到模块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有机统一;三是在模块内精心设计项目,以项目或项目群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布局。通过项目式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习实用的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开发设计流程等,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章节。
2通信原理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供学生自学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2.1基本资源的开发
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把基本资源的开发分为课程概况和教学核心资源两大部分,基本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概况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团队)介绍和学期教学进度;教学核心
资源以教学单元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或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作业等。本课程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开发。
(1)课程概况。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文档。大纲描述了课程的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核心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进度表描述了课程的时间安排、章节处理与分配等内容。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建设中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等形式,对这类文档进行了反复论证,认真制定,在实教学践中认真执行。
(2)单元模块。把本课程划分为20多个一级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命名,比如,“模块1:AM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块2:DSB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块3:SSB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级模块进行细化划分,比如模块1还可以细分为“1.1:AM通信系统调制部分的分析与设计”,“1.2:AM通信系统解调部分的分析与设计”等[2]。
(3)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在每个单元模块中,放置教学课件和教案,以便学生下载学习。课件的设计简洁、生动,能够提纲挈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教案则相对详细具体,突出重难点问题的说明与解决,使学生能通过它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并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4)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指把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例子或项目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呈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开发设计工作。本课程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设置了至少一个教学案例。
(5)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是学生在线学习的重要资源,是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必要补充。本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分为主讲教师授课视频和外校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两部分,互为参考,互相补充,学生可通过观看不同视频资源更全面地理解相关内容。
(6)作业。为强化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突出应用型培养而设置作业。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作业题型以设计开发、应用创新为主,比如调制解调器、数字滤波器、基带信号编码器的的设计、仿真与制作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2拓展资源的开发
拓展资源包括案例(项目)库、职业标准、专题讲座库、在线自测、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试卷库、交流平台等[3],如图2所示。充分开发该部分资源,可以方便地满足部分学生对本课程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的要求。本课程在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开发。
(1)案例(项目)库。本库分为单元模块拓展案例(项目)和综合性案例(项目)两部分,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元模块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项目)内容涉及到多个单元模块,或涉及到多门课程。在本案例(项目)库中,除了常规的案例(项目)之外,还添加了近几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无线通信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的典型选题,以反映当前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职业标准。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也可以是相关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官方文件等。本课程推荐的标准文件主要有“通信行业国家职业标准系列”、“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等。
(3)专题讲座库。库里主要包含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前沿、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等的讲座资料,比如“4G-LTE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先进的光通信技术”、“智能网技术及应用”、“移动互联与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与防火墙技术”、“云计算”等。教学团队成员所做讲座的完整资料存放至课程网站,网络视频则给出相应链接,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4)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是指虚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等,包括用于进行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仿真实训等的软件平台。
(5)在线自测。本课程网站建立了在线自测版块,主要以单元模块在线测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完备、合理。
(6)交流平台。本课程网站建立了在线论坛版块,用于课程的辅助学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为课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7)试题试卷库。试题库是按照教育测量原理和规范,用于本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各类题目的集合。试题库除具有存储试题的功能外,还具备查询、智能组卷、分析反馈等功能。试卷库是指用于课程结束后进行学习效果测试的试卷集合,相当于单元模块在线自测的汇总。
3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本课程的建设制定了任务书和进度表,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分工负责,各位教师着力发挥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工作中,确保本课程建设高效推进,取得实效。
一、当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观念、内容和方法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钢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对于钢琴教学而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高,与专业的音乐学院相比,高职的教学水平和设施专业性较差。对于一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仅仅是一种乐趣,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设施,导致学生并未进行过充足的实践。钢琴具有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将重点放专业学习对其综合素养和其他学科的影响上,尤其是对非专业性学习目的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钢琴教学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进而挖掘其音乐潜力,但是目前的钢琴教学失去了这一作用,过分注重技法,又无法从设备上和师资配备上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枯燥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思维不灵活,过分依赖于教材,这使得学生的思维也较为固定,培养了所谓的“学院派”音乐人才,音乐作品缺乏适当的感情基础。另外,这项教学内容较多,长期学习会呈现出厌烦心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疏导,使其对钢琴学习的能力不升反降。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钢琴弹奏不仅需要技法,还需要天赋或者是灵感,培养过程中采用繁琐的练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导致目前高职钢琴教学处于低效率阶段。(二)忽视个性化特点。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基础乐理教学,还是弹奏实践教学,均采用统一的方法和内容。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其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个性化特点甚至能够决定其弹奏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点,而不是将其忽略掉。目前的高职钢琴教学就存在这一现象,每学期相同的内容循环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均较少。这使得对钢琴感兴趣的初学者进步较快,但是对于已经达到一定级别的学生来说,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其能力和学习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钢琴教学多为琴房练习,但是这一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特点,将影响其创作思维的构建与发展。导致学生的整体钢琴水平低下。(三)教学方法单一。对于钢琴这一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而言,其教学方法也应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看,高职均采取先理论讲解,后教学方法安排等教学内容。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社会需求,学生的审美理念均脱节,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为其职场生涯提供帮助。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技术的掌握而言是难的。随着目前高职钢琴改革的进行,但是其问题依然存在,教学内容不宜过于陈旧。
二、任务教学法对高职钢琴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的影响
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钢琴教学具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高职教学发展而言,应保证其任务设计。任务引导、任务执行的展开,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笔者根据上述现状对任务教学法在高职钢琴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中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一)任务设计阶段。任务设计阶段是任务教学法应用的重要阶段,应根据需求和特色进行设计,以保证其合理性。对于高职钢琴教学而言,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注重生活细节的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钢琴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实际场景来体现音乐作品的意境。任务的设计十分重要,要保证其与比培养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在学习肖邦或李斯特的作品时,对于这些音乐大家,学生往往能够提起兴趣,但是对于作品的重复演奏则很难,尤其是对初学者。基于此教师应放慢脚步,通过为学生讲解肖邦、李斯特等大家的创作背景和性格特点来使其了解创作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进而了解创作技法,促进学习过程。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或民族色彩,从内容上看,质朴且单纯。一些作品具有较深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清晰,感情细腻,这与其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任务设计时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特点,才能正确掌握情感与技法,弹奏出或激昂、或温柔、或典雅的音乐作品,符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并且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总之,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反应文化背景,尤其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二)任务开启阶段。任务开启阶段,钢琴教师必须要保证每个学生均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钢琴教学的根本目的,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将教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设置一个小的任务,将改革部分连接起来,利用这几个小任务的串联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具体上,钢琴教学可以通过某一个曲子的演奏来作为阶段性任务,以水平的检测为课堂总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化较少,内容枯燥其单一,因此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导致学生对于钢琴的掌握程度不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并未体现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得以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钢琴教师还可以利用组织钢琴比赛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水平,激发学生的认清,使其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演奏等综合能力。(三)结束思考阶段。任务结束不代表教学结束,还应根据需求进入教学反思阶段。也就是在教师的配合下,进行教学反思。我院从实施任务教学以来效果显著,及时的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任务的执行情况,并制定下次学习计划。在教学思考阶段,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其情绪问题、演奏情感不足问题或者技法掌握不佳等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改变这一缺点,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巩固钢琴教学效率,尤其是对演奏具有如此高要求的钢琴而言,一味的学习新知识,而忽视教学反思,将导致学生的技术不全面。对此,教师应多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奏机会,进而确保其全面和快速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当中,教学方法单一,而任务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我院通过任务教学方法的执行对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特点,进而保证音乐的良好气氛。当然,任务教学法具有复杂性,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保证在钢琴教学全过程中,任务设计、任务执行到任务反思的高效性。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钢琴学习水平的提高。
作者:文静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华.对我国高职院校钢琴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2]林诗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学校要意识到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它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把这门课的建设与实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四、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一)课程方案设计
1.课程目标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质,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学习动机与意志。拓展课程: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两个基本路径,包括体验与应用、理解与贯通。研究类课程: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最高境界,即批判与创新。
2.数学课程内容基础课程: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必修4、必修5、选修2-1。拓展课程:IB选修模块(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选修2-2、选修2-3),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小论文写作,模块专向研究,基于几何画板的高中数学实验。研究类课程:大学先修课程,数学思维拓展,希望数学,数学解题研究,竞赛、自主招生问题研究。
3.具体实施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
(二)课程方案设计说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类课程
既能满足培养致力于志远、自主、善思、善行的优秀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本县教育的需求。基础课程目标、拓展课程目标、研究类课程目标的关系。显然,基础课程目标是基础目标,拓展课程目标是基础目标的提升,在基础课程目标和拓展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再建立研究类课程目标。
二、数学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特色的展示。为了更好地做到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我校采用“必修走班制”教学。这是一种不固定班级、具有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科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A层次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最低,C层次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最高)中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必修走班制”教学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而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一)目标分层
学科组制定A、B、C三个层次教学班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在分层次地落实学习目标时,无论对哪一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最近的发展区,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
(二)内容分层
根据新教材难易度的差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第二类是重点知识及其运用,第三类是迁移性知识。分层施教时,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重“讲解”,对C层次的学生重“引导”,而对B层次的学生则根据情况采取比较折中的办法。
(三)作业分层
作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的作业设计也应有所不同。A层学生做基础题;B层学生做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C层学生做巩固练习题加能力提高题。当然,A、B两层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题后可以向高一级练习题挑战。
(四)评估分层
我校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定期随时进行测试。试题均根据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础题60分,提高题20分,综合能力题20分。降低基础题难度,让A层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提高题让B层学生获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体验;C层学生则从综合能力题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另外,在设计试卷时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试题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试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三、对学科建设的反思
1.1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CorelDRAW作为设计辅助软件,它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绘画和设计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CorelDRAW的绘图功能来进行服装款式图的制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CorelDRAW的卓越性表现在它的绘图功能方面,利用它的绘图工具可以绘制出任意款式的服装平面款式图,并且在素材的保存与重复使用上,CorelDRAW绘图有着手绘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所示为用CorelDRAW绘制的一款内衣平面款式图,将其复制粘贴六份相同款式,用贝赛尔工具画出不同的结构线做出不一样的分割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上色与填充图案或面料效果。一系列操作均使用CorelDRAW操作完成,无论是在绘画速率上还是完成效果方面,CorelDRAW作为一款专业的绘图软件都显示出了它的强大功能。
正是由于CorelDRAW如此方便快捷的绘图功能使其在投入到服装设计创作中,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从而在服装企业的设计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CorelDRAW作为一款矢量图形编辑软件,它的绘图优势主要体现在矢量图的绘画制作上。矢量图也称绘图图像,在数学上定义为一系列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它由数学中定义的线条和曲线组成,根据图像的几何特性来描绘图像。简单来说,矢量图形不同于像素图形,在无限放大后不会出现失真现象,没有马赛克并且边缘十分清晰。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使得CorelDRAW绘制的图案可以直接用于服装面料电脑印花的制作,并且效果良好。因此,在相同款式不同图案的T恤设计里,运用CorelDRAW进行设计绘制平面款式图无论是从前期准备还是后期制作上,它都展现了相对于手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CorelDRAW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笔者相信,要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企业环境,快速的投入到工作节奏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外,相关的专业动手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技能要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因此,要根本解决CorelDRAW软件的设计教学问题除了加强高校自身的重视之外,教师个人在专业能力上的提高更是不容忽视。高校老师除了能够熟练掌握CorelDRAW的使用技巧,还应时刻与企业和服装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此才能将这些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论是给教师还是学生都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必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需要认清专业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下社会实际状况。包装设计课程中有许多细微的环节并没有做到从市场、实用以及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包装设计,比如学生对包装材料认识的缺失———相当部分可利用材料已经成熟运作在产品包装中,但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并没有更新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当然也无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包装设计课程不仅要体现出科学性、综合性、先进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设计教学与市场研究的关系。
二、广告学专业教学中包装设计课程的建设的建议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包装设计是与市场及产品非常贴合的课程,这需要我们在包装设计课程过程中加强对市场的勘探了解。作为以现代设计为导向的设计课程,不论我们在设计理论中,还是实践操作中,现代包装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都要了然于心,而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跟进的。这也是对于设计类课程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这并不是简单的几分问卷调查,也不是纸上谈兵,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市场发展,还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包装设计的现代化,做到包装的超前设计。课程教学需要把握包装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包装设计并非孤立地做好保护产品和视觉美观就够了,它在广告学专业中是作为一个环节一个链条存在的。课程教学需要带动学生宏观得观察包装设计的意义并思考包装设计要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将包装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将“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注入教学设计。“绿色包装”等环保观念在包装设计发展中常被提及,实际上有些设计也已经将此付诸市场。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还是一个挑战。有些学生在错误的引导下盲目地追求“绿色包装”,结果导致设计成品甚至比非“绿色”更昂贵。这种形式主义在教学中确实需要我们深思,正确引导,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要想为学生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学与实践制作教学视作同等重要。包装设计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实践操作,包装设计教学并不能止于学生的电脑样稿或者手绘概念图,它需要学生熟悉相应的材料和工艺,熟悉包装制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尤其是在课程中后期,实践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学生是否将包装理论知识转化成设计能力并提高了设计素养,最终这些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将有利于他们今后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式的优化
1.1内容
电气工程学科是电气信息学科的一种,归属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的一部分。在我国,习惯性的对电气工程的描述是与研究电气和电子系统有关内容的总和。电气工程在大专院校中属于一级学科并由五个二级学科组成,内容十分的广泛,包括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网动态及稳定性、电力电子装置等。原先高等教育中把与“电”有关的专业具体分为两个分支,即“强电”与“弱电”,而1998年新颁布实施的规定中有3个专业与强电有关,可见国家对电气工程的重视。
1.2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电磁理论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为随之电气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电气工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全新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技术不断被更新,大大影响着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方向,新的世纪对电气工程学科是一次机遇也是挑战。电气工程学科在未来发展中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而且电气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内容的交叉使电气工程学科内容得到扩充,新的研发技术和新方法能使电气工程学科的技术方案更具科学性。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重在理论实践的结合,因此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巩固,同时扩展知识面的宽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电气工程科技必须不断的进步和创新,其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术,把自动化专业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在一起。
1.3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电气工程影响着整个民族科学技术进步的水平。电气工程的开始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磁效应”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磁理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不久,西方国家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电气工程专业始于1908年的南洋大学堂,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开设该专业的大学数量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相关人才的匮乏的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大专院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专业建设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广泛的电气工程学科下的很多技术都陆续被独立出来,成为独专业的学科,但由于它们来自于电气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的内容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是其他学科能够比较的。所以,现在电气工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本专业把电气工程包含的所有专业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都做了系统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技术型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将来会以电机控制、电力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三个专业为发展方向。
3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展电气工程专业,把培养技术人才作为目标观念,采取开放性的人才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并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就必须成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两手都要抓。
3.1人才引进
各学校要根据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拥有高资历的国内外人才,尤其是具有国家性的专业研究经历、参与过过国内河国外较大工程项目的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的需要,制定引进计划和人员的数量。
3.2师资建设
积极培养现有的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参观的方式进行深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使各科老师的学历、年龄等结构分配上更加合理。加强年轻老师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加入到社会实践中。指定德高望重且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教学重点,顺利进入教师的角色。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学院可组织听课或座谈的形势,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3.3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与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息息相关,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教师是否有威信,也是教师的品质、能力、知识以及教育方式的一种体现,直接表现在学生在内心深处崇拜和敬佩的态度。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的前提之一。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师就有着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工作负责、为人师表、以学生做为根本的优良传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管理,是各个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能力以及水平进行帮助和提高的一种表现,是学校管理层为使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渊博的文化储备和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模式对教师业务水平有计划有安排进行整体加强的过程。由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熟练的掌握和适度的拓展,才能更好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把合适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轻松的掌握和理解,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