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物理实验论文

时间:2023-03-25 10:43:51

导语:在物理实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理实验论文

第1篇

实验训练与教学训练孤立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要么只有单纯的中学物理系列实验,要么通常将实验操作课和教学训练课并行操作,两者间的融合较难实现.如果不能将实验和教学训练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完善备课,师范生的备课质量往往不高.如果师范生备课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将参考资料进行重新构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就没有真正经历备课的过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教学理念缺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物理课程的核心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1]而现行的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仍然是依照类似普通物理实验的模式,按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和结论,注重的是师范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这一方式不能使师范生形成探究实验的习惯,不能使师范生熟悉主要教学策略,造成师范生往往不能从探究性教学的角度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备课质量不高.教学反思缺失师范生缺少实验教学反思,对教学反思不重视.多数师范生对指导教师的点评听过就算了,造成存在的问题反复出现,降低了教学训练的效果.教学反思对师范生成长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师范生在对实践经验的科学反思和理性认识分析的循环上升过程中不断获得坚实、全面的专业发展.[2]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如果不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教学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善,教学实践的意义只会大打折扣.

2新型教学模式的内容

2.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讲授

指导教师讲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概论,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了解实验教学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强调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特别是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流程).这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一方面提高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师范生备课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保障.学生预习学生预习实验训练内容,初步设计实验教学方案.预习准备工作必须做充分,不仅要了解实验本身的操作注意事项,更要思考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初步制定实验教学方案,找出有疑惑的地方,为后面的实验操作和集体备课做好准备.

2.2实验训练与集体备课阶段实验训练

指导教师从职前教师的角度设置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中学生实验时在哪些步骤中容易产生错误,怎样使中学生避免这些错误,学生可能的提问以及你如何做答.通过设置类似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实验操作和数据的测量,更关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和注意事项,同时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对某一实习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的教学活动[3],本研究将其设定为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指参加实验的学生集体备课.学生进行集体备课时,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和有疑惑的问题,以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实验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安排等———然后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积极的讨论,对教学设计思路提出问题和改进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修改意见,达成共识.

2.3教学训练阶段

教学训练阶段在物理实验室中进行.师范生完成实验操作和集体备课后,重新修正教学方案,在下一个课时进行试讲.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资源.鼓励师范生扮演爱提问题的中学生,以考验试讲者的应变能力.试讲结束后进行互评,指出学生在试讲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改进方法,最后,由教师对这些讨论作出点评和总结.

2.4教学反思阶段

在完成教学训练之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教学实践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情况,最终形成教学反思报告.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准备阶段是否顺利,有什么经验总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程度;实验操作与示范是否熟练,规范、正确;对学生实验的组织与管理是否井然有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如何,如何改进;学生实验成功率如何,如何提高;学生常见实验故障和实验失败或误差大的原因,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3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3.1将集体备课融入到教学中

将集体备课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入学生培养中.集体备课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完善教案,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将集体备课放在实验操作中,能够及时将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集体探讨,有助于将实验操作与教学训练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的理解,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直观的认识.

3.2以职前教师的角度看待学生

将学生当成职前教师来对待而不是单纯的学生.例如实验训练时,探究的主题要与中学课程有所区别,将主题引向一位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集体备课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鼓励各抒已见.教学反思是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负责,保持自省的意识和作为未来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培养学生组织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方法更是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的目标之一.将实验训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设置探究主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而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深其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更有益于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在教学中必须对探究什么、如何进行探究等问题进行交代.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开放的教学理念.

3.4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第2篇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基础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物理实验既能帮学生认知正确的物理概念,增强问题的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验证和探索能力。例如惯性实验,将几枚棋子整齐地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一把刻度尺迅速将最底端的棋子击出,上面的棋子却不会随被击出的棋子移动。实验虽然简单,演示却很成功,吸引了学生,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远比通过老师的讲述,用语言形式来呈现收到更好的效果。再如,在讲压力和压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在一个较为结实的无底无盖的盒子上蒙一张纸(纸面要紧),将一块砖轻轻地平放在白纸面上,观察到纸面下凹了些,但纸未破,然后小心地将砖竖立放置,白纸破了,就会自然地引入压强的概念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的关系理解更清楚。因此,看似容易理解,无需实验的地方,恰恰是应当加强实验的地方。

2改进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1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收看率、成功率

只有清楚明显,可见度高的物理现象,才容易触动学生视觉,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活动,同时加强演示前的精心准备,使演示实验既然做了就必须成功,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收视率,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磁现象演示实验“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课本中实验简单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也不易观察,成功率不高。我们可以把它改为将两磁铁分别固定在两小车上,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且两车保持一定的距离,撤去外力后,可以看到两车的运动方向,改变磁极重新演示。这样显然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收看率、成功率。

2.2将一些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分组实验

这样做能为学生创造多动手实验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电流磁场”这一课题教学时,把教材中演示奥斯特实验安排给学生分组做,实验器材简单: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磁针,实验时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联通(要立即断路),而将小磁针置于导线某一段的附近,可看到小磁针偏转,在导线周围的不同位置或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随着改变,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易于接受。比起由教师演示效果要好的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以及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的知识也确信无疑了。

3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探究物理规律并培养实验能力为目标;二是可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好动脑的学生来说更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研究、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例如在做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导体的电阻在温度不变或变化不大时,导体的电阻可能会和哪些因素(比如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可以探索去保持其中两个量而改变另外一个量,在探索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

4充实学生分组实验内容

第3篇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实验1: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用钉子钻出上、中、下3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往里面倒满水,然后松开手指,可以观察到水从3个小孔中分别流了出来,其中最下面的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最远,上面小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慢、最近。实验证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探究液体压强规律。

实验2:把废弃的空饮料瓶(较柔软的)盖子打开,正立着逐步伸入水中,观察到空饮料瓶向内凹陷,饮料瓶发生了形变,伸入水中越深,饮料瓶凹陷越大。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3: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同一深度不同的方向刺好几个小孔,把空瓶插入水中,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不同方向的小孔向瓶入。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把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深度同一方向扎好几个小孔,发现外面的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入,上孔射入又近又慢,下孔射入又远又急。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4: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不同侧壁上的同一高度扎好几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最后给瓶里充满水,再松开手指,瓶中的水会向外喷向不同的方向,但喷射的距离是相同的。实验证明,同种液体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实验5:用橡皮泥将饮料瓶侧壁扎有的几个小孔堵住,将空饮料瓶装满红色的浓盐水(目的是使效果明显),再把装满红色浓盐水的塑料瓶插入盛水的水槽中,使瓶内外的液面相平,再把橡皮泥同时拔出。结果显示,饮料瓶里红色的浓盐水从各个小孔向瓶外射向水槽中的水里。实验证明,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3.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实验6:将一饮料瓶去底,在底部包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系紧,向内部灌水,可以看到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不装水,将橡皮膜的一端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陷,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当向饮料瓶内加水到与外面水位等高时,橡皮膜又会变平,这说明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的压强相等。

4.演示帕斯卡定律。

实验7: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侧壁不同地方用钉子扎4个小孔,打开瓶盖,用手按入水中使其充满水,再拧紧瓶盖,用手挤压饮料瓶,会观察到从4个孔中射出来的水的射程是相等的。实验证明,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按照原来的大小使液体向各个方向进行传递。

二、设计与液体压强有关的实验,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实验

8:自动浇花。将盛满水的饮料瓶连接一个打点滴的带开关的细管,悬挂在花盆上面,通过开关控制滴水的大小,在重力及液体压强的作用下,水滴长流,保证主人不在家的几天里水能自动浇花。通过这个小实验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实验9:水帘实验。在废弃的空饮料瓶中装满水,并在侧壁扎上几个小洞,打开瓶盖,可观察到有水射出,这说明液体内部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当饮料瓶盛满水拧紧瓶盖后,在侧壁不同的方向扎几个小洞(直径小于2mm),水并不流出来。当用手拧松瓶盖时,水就从所扎的小孔向外射出来,形成美丽的水帘。

三、结语

第4篇

长春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2年,依托自身的优势,已经开设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多以大纲内要求的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说明、误差处理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创新物理实验体系作为原有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在形式上灵活机动,在内容上实用性强,既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创造力有利,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天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建设

为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并结合就业市场,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新对原有实验体系整合优化,削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第一类实验是基础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多属于大纲要求范围。考核内容以某些原理定理的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或方法的练习为主。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并规范仪器的使用。第二类实验是应用综合性实验。这类实验涉及的知识不止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多个物理原理或概念的综合。对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方法也没有过多的限定,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即可。第三类实验是科学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与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

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实施保障主要从政策制定、硬件改造、师资配备三方面开展。首先,在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对物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重新修订,确定三类实验的具体实验内容。在内容选定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充分体现实验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紧密结合。编写与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相适应的指导教材、制作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购买或开发实验选课系统以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其次,充分利用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对现有的实验室及仪器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改造实验室的实验环境。针对某些实验对避光、防尘、防潮、排风有较高要求的,单独实施改造。另一方面对实验仪器进行更新。特别是大型仪器如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等的购买要谨慎对待,购买之前要对国内外厂家的参数和价格进行详细对比调研,并进行论证投标。最后,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时及课程安排,并对第三类实验实施导师制。教师针对自己的科研项目选定适合的实验题目为学生开设,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实验紧密结合,达到科研与教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创新物理实验体系的成果

第5篇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的学情,应强调“授之以渔”而非简单的“授之以鱼”,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活动情境,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堂的互动交流有准确的定位和理解,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前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以确保课堂互动交流的有效性.下面以教科版九年级上册《测量电阻》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课前自学视频

1.1.1明确目标,准备教学视频

明确教学目标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会画实验电路图;通过教学视频,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步骤,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课上合作内化阶段的教学目标:通过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会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通过“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再次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灯泡的电阻的变化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电阻的特殊方法(例如,只有一只电压表和一只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视频由教师录制或使用优秀的课程资源.视频内容包括:(1)列出学习目标;(2)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操作视频(包含分析与讲解);(3)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视频应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做到主题突出,内容精要.教师将已制作好的视频传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或下载观看进行学习.

1.1.2自主学习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对《测量电阻》的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调节学习的进度,可暂停可回放,并随时做好笔记完成课前练习.通过观看视频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对《测量电阻》的伏安法测电阻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完成相应的练习检测学习的有效性,练习包括:(1)默画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图,由电路图连接(或补全)实物图;(2)补全实验练习题中的实验步骤,根据题中数据用图像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分析.

1.1.3自学反馈

通过观看视频等资源,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疑惑.在交流平台上,学生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通过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自测题的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及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整理出典型的问题,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1.2课中知识内化

1.2.1复习巩固

同桌学生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视频讲授的内容,帮助学习者加深印象,并马上进行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操作.

1.2.2合作探究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消化后,学生们动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针对小灯泡电阻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展开小组探讨,教师随时巡视在学生之间,及时解决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现在大家手里面只有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没有电流表,能否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呢?”教师在学生解决小灯泡的电阻问题后又抛出一个问题,小组再次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间及时解决小组内的困惑,引导出正确的思路.

1.2.3释疑拓展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并通过实验验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对“一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阻值”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例如,如何用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阻值?.

1.2.4反馈评价

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中,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5反思总结

对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数据分析等进行归纳和提升.

1.3课后巩固提高

再次观看课前的教学视频,对本节内容等进行巩固,同时通过练习等对本节课进行强化提高.

2结语

第6篇

1.1利用气球进行力学实验

力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体受力发生形变,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在进行相关的力学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最简单方便的气球作为实验材料.比如,将充气的气球放在桌子的表面上,然后用手掌压气球的表面,进行观察,发现气球受到力的作用后发生了变形,形状呈扁状,然后轻轻地松开按压的手掌,观察气球的状态,气球的形态会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实验过程说明气球刚刚发生了弹性形变.另外,还可以利用气球进行压力实验的演示,不同的受力面积,物体受到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可以将气球同样放在桌面上,先用手掌来按压气球,发现气球只是上部变扁,然后松开手,用一根手指来按压气球,观察气球会发现气球表面会有明显的凹陷,如果加大力气的话,气球出现的形变会更加明显.如果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还可以让气球的受力面积变得更小,将气球放在钉板上会发现在球没有破之前,发生的形变会变得更大,这样的实验效果能够说明压力的大小是与受力面积的大小相关的.

1.2利用气球进行大气压强实验的演示

在学气压强的时候,教师想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大气压强又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就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演示.利用气球可以验证大气压强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比如,准备一个吹起来的气球,一个塑料杯子,适量的开水,准备进行实验,现将气球表面均匀地沾满水,然后在塑料杯子里面倒入一定量的开水,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开水倒掉,然后接着将塑料杯子倒扣在气球上,等一段时间之后,待杯身已经完全变凉之后,就可以将气球翻转过来,然后可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气球会吊在杯子上,不会掉下来.学生首先就会被这样新奇的实验现象所感染,急切地想要知道实验的原理.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实验想象更加直观形象地为学生进行原理的解释.这样的实验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塑料杯经过开水烫之后,会使整个杯子内壁上充满热的空气.将气球扣在塑料杯上,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等到杯子中的空气冷却之后,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就会使杯子内部的压强比外界的压强小,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气球就会被牢牢地吸在杯子上,如果按压气球和杯壁紧贴的部分,让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杯子当中,杯子内外的大气压强差逐渐减小,杯子对气球的吸引力也会逐渐减小,最后气球就会脱离杯子.

1.3利用气球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理教学中浮力方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影响浮力的因素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主要的探究话题.利用气球同样也能够完成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根据浮力的公式可以了解到,密度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之一,密度越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会越大.利用气球可以进行这一实验的验证.例如,可以在一个充气的气球中放入清水,然后将这个气球缓缓地放在水中,观察气球在水中的状态,然后接下来在气球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酒精,再将气球放入水中,观察气球在水中的状态,然后再将气球中放入盐水,同样放入水中观察状态,由于气球中放入的液体的密度不同,所以气球在水中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根据在水中下沉的情况来看,可以知道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和密度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气球不仅可以验证水的浮力作用,还可以验证空气浮力,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篮球和待充气的气球,观察在充气的过程中天平的状态,当气球端天平上升,就能够验证空气也对物体存在着一定的浮力作用.通过这样的简单气球实验可以了解到水的浮力以及空气的浮力,明显的实验现象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2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

2.1利用注射器可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用注射器同样能够进行大气压强实验的验证.其实在生活中,学生接触注射器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已经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现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注射器来进行大气压强的验证.比如,首先将注射器的针头去掉,然后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到末端,然后缓缓地推至底端,接下来用左手将注射器的管口堵住,然后拉动活塞,会明显发现比之前拉动活塞要费力得多,这就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作用造成的.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管口没入水中,缓慢地拉动活塞,使水进入针管内,当水进入到一定量的时候,取出针管,让管口朝下放置,可以观察到并没有水从管口流出来,然后向上拉动活塞,直到将活塞全部拉出,这时候可以看到水会从管口处流出来,这也是大气压强存在的一个证实实验.

2.2利用注射器,可以粗略地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

一直以来,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大气压强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值,在学生的心中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也只是简单的记住大气压强的固定数值,机械地进行计算,很少由学生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其实利用注射器就能够粗略地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一般医用注射器上面都会标注一定的刻度值,利用这上面的数值就能够测量大气压强,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出,将活塞压至底端,然后将管口用东西堵住,将管内的空气排净之后,用一根绳子固定住注射器的尾部,然后利用弹簧测力计与管口的挂钩相连,在水平方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注射器的活塞会随着弹簧测力计的拉动缓慢地移动,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记录当时的活塞所处的位置的体积,根据体积和受力情况可以算出大气压强,根据不同的刻度值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多次实验能够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的误差.

2.3利用注射器演示液体气化的方法

利用注射器进行气体液化的实验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实验现象相对来说比较明显,选取一支比较大的注射器,利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然后将管口用橡胶塞堵住,接下来向外拉动活塞,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管内的乙醚消失不见了,此时的乙醚已经全部转变成了气体,然后将活塞向里推进,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观察到乙醚液体又出现了,这一简单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物理变化,首先是液体气化,接下来是气体的液化,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够有力地证明大气压强的作用是能够使液体发生液态和气态的转化的,只需保证管内是密闭的,推拉活塞就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3结语

第7篇

(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创新思维空间

第8篇

(一)加强物理实验的直观化

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很多的物理现象都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像是电流、磁场等,而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验现象也仅仅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实现,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适当地结合多媒体工具,这样就能以模拟动画的形式把一些无形的物理现象变得有形,在直观的视觉刺激下,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利用电源、开关、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通过观察灯泡是否发光来想象电路中的电流流动,然而,具体电流如何流动,学生还是无法亲眼看到。倘若教师能够利用动画来演示电流在开关闭合以后像流水一样流向灯泡,使得灯泡发光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显然更具有直观的视觉刺激,对于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最初接触电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二)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

对实验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是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很多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时候,都会把实验的可观性作为考虑的重点。然而,在课堂环境下所采用的实验方式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理想的可观性的要求。例如,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即使教师找来最大号的实验器材,很多坐在后排的学生依然看不清海波的状态的变化以及温度计的示数的变化。不仅如此,由于实验用的海波纯度的影响,固体的海波往往在温度还没有达到48℃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熔化了,这样就使得实验观察效果大打了折扣。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将海波熔化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课件,然后通过投影仪清楚地给学生播放理想状态下海波的熔化过程。经过对实验现象和过程清楚的观察,学生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物理现象本身就很微观,或者时间太短,依靠传统的实验方式,学生很难观察到想要观察的现象。例如,在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木球来撞击弹簧片,然后观察弹簧片由发生形变到恢复形变的过程。然而,这个实验不仅在实验现象上十分微观,整个实验过程发生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如果仅仅依靠肉眼很难看得清楚,这样自然会影响实验的可观性。倘若教师能够在实验中引入多媒体工具,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演示过程,把细微的形变过程进行放大,并采用慢放的方式把整个实验过程慢慢的展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讲解进度对实验画面进行暂停或者回放,使得实验现象能够与教师的讲解完美的配合起来,这样自然会大大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弥补传统实验条件的不足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是无法在课堂环境下完成的,像是一些科学家在特殊条件下完成的实验,包括“原子弹的爆炸”、“宇宙飞船的飞升”等,在以往,教师只能借助于一些语言描述、简单的图片展示来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但如果教师能够引入多媒体工具,把这些实验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身临其境一般地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观察。除了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在课堂上还有一些虽然具备实验条件,但成功率和实验效果很不好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完成。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如果利用传统的实验方式,一方面成功率很低,另一方面,即使实验成功了,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也十分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传统手段,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能够达到逼真的实验效果,又能够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和效果,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工具在实验教学中的弊端体现

(一)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的实验中,在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倘若一味地依赖这种虚拟的实验,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真实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操作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甚至是一些实验的失败的现象。然而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意外和失败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在多媒体实验中,各种不确定性和失败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了,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中就显的尤为重要。

然而,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即使进行实验教学,也只是侧重于应试,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实验教学仅仅是课本的翻版,毫无新意,又令学生束手束脚,无法达到实验本身的目的。

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变验证式实验为探究式实验

以前,课堂演示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教材已给出结论,只需用实验去验证即可。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仅是一名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就可以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电阻定律 电阻率》中,原课本的做法是先给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这一结论,然后再定量实验,这就是一种验证式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为什么只研究这几个物理量”的疑问。若将其改为探究式实验,学生就容易掌握的多。其具体做法为,在实验前,先让学生们去猜想电阻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然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自行排除无关因素,最后才把决定因素控制在“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这几个物理量上。在进一步实验之前,还应先指导学生用理论推导具体的关系,再依据学生的设计来完成实验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下载。

对比两种方式,探究式实验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管学生的探究,谈不上科研成果之说,但这种方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基本技能,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采用多方法实验,鼓励学生改进实验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有全局的观点,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中,该实验要求大量的空间来操作,且在实验过程中,时间及数据处理又显得太过麻烦。笔者在学生进行该实验后,布置了一道课外思考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改进实验。一位学生参照家中的工艺品,设计了如下方案:将两枚钢球用细线悬起,且中心共线,紧密接触,在钢球后方置一木板,并在竖直方向上标出刻度,以做标志。将其中一小球从某一高处释放,并记下读数,观察碰撞后升起的高度,再次记下读数,也可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经过该同学的设计,将一种简单而又有新意的实验展现给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进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演示仪器的挡板在停球过程中,总是留下一个“V”型的痕迹。为了使实验减小误差,学生们略加改动,在挡板上塞了些棉花,就使数据变的十分准确。

由上可见,在物理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更鲜明生动,更有效的反映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通过多方法实验,改进原有的实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实验问题,提倡学生质疑

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突破。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在鼓励学生时常道“每事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科学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提倡学生敢于质疑。

例如,在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中,同学们用三棱镜去观察七色光带。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在屏上时,彩色光带为上红下紫,而透过棱镜直接观察时,彩色光带却是上紫下红?”这个问题提的好,说明他是真的动脑,真的思考了。笔者立即鼓励了他,并借此机会提倡全班学生养成多提问、多质疑的好习惯。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实验中都踊跃思考,敢于质疑,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倡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开设课外实验,激发学生思维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也可以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一次布置课外实验时,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一枚鸡蛋,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的翅膀,利用鸡蛋来验证一种物理规律或物理现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下载。学生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把鸡蛋煮熟后,浸入凉水之中,发现比平常的热鸡蛋好剥的多,从而验证了热胀冷缩现象;有的把含酒精的棉花置入开口瓶中,并把鸡蛋置于瓶口,燃烧后,鸡蛋被吞入瓶中,从而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也有的将鸡蛋从高处释放,落到海绵上时不易碎,进而验证了动量定理;还有的将鸡蛋放于硬纸片上,下方置一杯水,迅速弹出硬纸片,鸡蛋落入杯中,进而验证了惯性定律。

像这样与实际相联系的课外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实验教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实验室,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打开实验室门就可实现的,那只是“实验室的开放”,而非真正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搞好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有一整套相应的措施。

北京某校以俞庆森老师为首的前辈们打破了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探索,他们提出了基础实验教学开放式管理的新模式:教师根据最新科技发展的情况,拟就若干个实验题目,由学生选取后自行查阅资料、自行拟就实验方案、自行备齐所需简易用具、按需要预先约定使用实验室及所需仪器的时间,最后独立或分小组完成实验。教师的作用仅是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和“维护型”的实验室指导。

这种实验的开放管理意味着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为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采用预约实验时间这一常规方法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意见,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并没有结束时间的规定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允许学生在实验失败后重做,直至成功为止。指导教师也一改以往辅导过细,偏重结果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创造的翅膀,自由发挥。

上述方案,成功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毫无疑问,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更应该全力以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尽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来为祖国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