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43:52
导语:在饮水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干旱是制约泰来县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泰来县旱灾情况、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情况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对本县抗旱及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8镇2乡,83个行政村,532个自然屯。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万人。全县总幅员面积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万亩、草原109万亩。境内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小绰尔河、乌裕尔河)、374个泡沼。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3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亿立方米。全县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贮量非常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30mm,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过境河流嫩江多年通过我县水量241.82亿立方米,大绰尔河年平均引水0.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下水量为3.70亿立方米。
二、旱灾情况
泰来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高温少雨,秋季干燥多风,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发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在20天以上,最大风力达12级,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区。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县发生旱灾48年,春旱连夏旱20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年年春旱,特别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来越严重,春旱连伏旱,夏旱连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别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别比历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来,高温少雨导致我县连续特大旱灾,旱灾面积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是连续干旱使全县土壤墒情降到历史最低点,我县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县地表水蓄积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数几个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库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县374个泡沼蓄水可达1.4亿立方米,但现在蓄水量不足0.2亿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国以来,我县累计作物受旱面积3419万亩,受灾面积2760万亩,成灾面积2129万亩,绝收面积363万亩,旱灾共造成损失粮食13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9.9亿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82.9万亩,成灾面积155.6万亩,绝收面积80.5万亩,损失粮食24.1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草场受旱面积109万亩,其中70万亩返青后干枯,林业受旱面积50万亩,导致新植林的成活率仅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00万亩,成灾面积75.8万亩,绝收面积30.2万亩,损失粮食12.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0.31亿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50万亩,2007年旱灾面积71万亩,绝产面积15万亩。
三、规划依据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最主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的干旱问题,县委、县政府从我县水资源条件出发,依据通过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专家审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抗旱总体规划报告》(2002年10月),委托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2003年11月)和《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来县中南部,行政区划包括江桥镇、平洋镇、克利镇、胜利乡、泰来镇、宁姜乡等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0万亩,其中耕地75.2万亩,总人口11.28万人。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从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两项任务,提水灌溉水田8万亩,旱田22万亩,解决抗旱水源27万亩,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胜水库及周围湿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亿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桥水文站上游约6km,嫩江与绰尔河交汇处的杏花山开山口。嫩江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江桥水文站45年径流系列(用水还原为天然径流)进行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为714m3/s),年径流CV=0.46,P=75%的年径流量为149×108m3。
本区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湿地及沙岗。
干旱是本区主要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严重不足,草原、苇地退化,土壤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四、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我县先后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技术审查工作,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水土保持论证等六个相关论证。省水利厅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了审查意见,项目土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分别得到省国土资源厅、松辽水利委员会批复。2007年11月,省水利厅将项目建议书报水利部审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辽委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审查并提出核批意见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国家发改委同意该项目由我省发改委立项审批。2008年8月,省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水利厅批复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项目渠首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
五、工程建设其他意义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决本区农业用水解决干旱问题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引水工程是泰来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各种经济的需要
目前泰来县中南部地区耕地面积75.2万亩,主要以旱田为主,种植结构为玉米、高粱、绿豆等低附加值农作物。引水工程实施后,可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湿,退耕还草,以草原为中心发展畜牧业,以水面为中心发展畜禽养殖业,促进各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引水工程可为泰来县中东部补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据1995年至2001年对泰来县城周边6眼井(好新白庙子、宏升郑家屯、街基绿化、胜利五家子、平洋镇、泰来镇)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极值最大降深达2.13m,致使该区20%的农田井抽不上水,60%的农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实施引水工程,将嫩江水引入该区的湖泡中,补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现有工程
引水工程输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桥灌区灌溉渠道,进行整修扩建,引嫩江水入宏胜水库等库泡,进行调蓄,减少工程占地。
(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1.1快速施工的定义
快速施工是指施工系统处在特定时间、特定工程和特定环境层次上的快速施工,这个层次施工系统的特点是:
(1)系统的资源受到一定制约,如往往存在一定的投资制约,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制约。(2)系统中的对象和构成明确。(3)与硬技术相比,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对于一个处于特定时期的施工系统,其技术水平在设计后就已经基本确定且已蕴含在施工对象、施工设备、资源当中,大部分硬技术已经在设计中得到体现,例如坝型、主要施工设备的选择等。而软技术主要关系到管理技术、经验、管理模式等,它们对系统的运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层次上,快速施工主要通过对软技术的管理来实现。
1.2快速施工的评价
(1)宏观比较评价。选择同一地域、环境、规模相似的工程,同时参照工程的建筑物的型式、工程量、施工设备配置等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用来宏观评价技术进步和设备水平提高对施工速度带来的影响。另外,也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同等规模的类似工程进行比较,主要用来衡量地区差别、体制差别、技术差别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宏观比较评价的方法需建立在大量的统计调查资料基础上,对行业水平的整体发展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间接评价。用施工过程中现实资金流与计划资金流相比较,可以间接推断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异,资金流的变化趋势与施工速度的变化趋势通常是相似的。施工过程中物流的变化也可反映施工速度的变化。用工程完工后工期与投资比值对照合同工期与投资的比值,可以间接评价实际工程进度相对合同计划进度的变化情况。若前者小于后者,说明实际进度较合同进度是加速的,反之则是减速的。这种方法只能做事后评价,用来总结经验和教训。
总之,影响施工进度复杂而多变的因素决定了给出快速施工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是难于实现的,而且也不是一定必要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加以判断分析,对加强管理、达到快速施工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
2水利工程快速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快速施工是通过施工系统协调运转而达到的,因此,影响施工系统的主客观因素、约束条件以及工程质量、安全、投资等,都是快速施工的影响因素。快速施工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前提条件
一般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等是工程管理的控制目标,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因此快速施工的前提条件是:
(1)保证工程的标准和质量。(2)保证工程安全。(3)保证投资的限额。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指快速施工必须达到和满足工程质量标准,如工程等级、规范要求、技术要求等。第二个前提条件意谓快速施工要满足工程本体的安全,并保证人身、设备安全。第三个前提条件是指快速施工所增加的投入限制在不能突破工程概算、预算的范围内。
2.2施工过程中的空间冲突
施工过程中施工主体与施工对象相互作用也需占用一定的空间,如施工人员、设备的工作空间,这个空间称为工艺空间。因为施工主体要完成施工对象全部实物的施工,所以工艺空间包含了实物空间。在工艺空间中,存在两类特殊的空间,一类称为危险空间,如施工电源附近,爆破飞碴范围等。另一类称为保护空间,如浇筑不久的混凝土面,施工设备本身占据的空间等。在危险空间和保护空间这两类空间中是无法进行施工作业的。随着施工的进程,各类空间在不断转换,如建筑物升高而使工艺空间变小,混凝土浇筑面达到一定的强度后,由保护空间转变为工艺空间等。因此施工空间实际上是基于时间的,是四维的空间。在施工过程中,各类空间在时间维上不断地转换,两个建筑物或两道工序之间的工艺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之间必然发生一些交叉和重叠,这种现象就称为空间冲突。显然,空间冲突的存在制约着施工速度。
实际上,加上时间的因素,有些空间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如在同一个工作面,混凝土浇筑必须在建基面开挖完成后方可施工,而金属结构安装必须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才能进行作业等。这一类必然的冲突决定了施工中的串行工序,即决定了必需的施工时间。只有在不发生空间冲突,或空间冲突的影响可以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够安排各种工序的并行作业。因此,为加快施工速度,处理空间冲突的原则可归纳如下:
(1)尽可能压缩各道工序工艺空间的尺度和占用时间。(2)尽可能压缩串行工序的施工时间。(3)缩短串行工序的衔接时间。(4)在不发生空间冲突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并行工序。(5)优先安排发生空间冲突工序的施工,以尽快解除空间冲突。(6)只有在工艺空间有充足裕量的情况下,增加施工资源才是可能的。
在施工系统中,实物空间、工艺空间、危险空间和保护空间都是有形地、可度量地存在着,因此可将这些空间统称为具体空间。施工系统中的硬技术,如确定的建筑物体型、技术标准等,蕴含在具体空间中。与具体空间相对应,施工系统中还存在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空间,这个空间以信息的传递终点为边界,可称为虚拟空间。工程
管理决策、设计优化、工艺改进等软技术则存在于虚拟空间。在施工系统中,具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我们也可以认为施工进程就是具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
2.3快速施工的时间性
根据快速施工的概念,其核心是“快速”,保证“快速”是施工中的主线。因此,可将快速施工时间性原则归纳如下:
(1)满足施工系统中构成明确的施工资源、对象和环境在系统处于理想的协调状态下所必需的施工时间。这个时间通常可根据图纸给定的建筑物尺寸、工程量、地质条件和施工机械的最大生产能力计算求得,可看作极限最短施工时间。(2)满足施工系统中空间冲突所必需的串行工序施工时间。这类串行工序即为关键线路。(3)消除和减少施工系统软技术中不必要的时间和重复时间。如及时决策、缩短信息传递和处理时间、减少返工等。(4)争取潜在的时间。施工设备的生产能力是既定的,但施工设备是由人工操作的,而且施工中也有很多手工作业的工序,如钢筋绑扎、立模等,所以应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发掘人的潜在能力而提高施工速度。在满足空间冲突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增加施工资源争取潜在时间,如并行作业、工艺打包等。(5)适当考虑工程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时间,如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变化等。
一个工程的施工时间就是由上述时间叠加而成,当施工系统满足了上述时间性原则,我们就可以认为达到了快速施工。
2.4施工风险
一旦施工中发生风险事件,对施工速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施工风险是因为施工系统中的施工主体、施工对象和施工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比较而言,施工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且大多难以预见、人力不可控制,如地质条件与勘探资料出入较大导致设计变更的情况。施工主体中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如多目标决策的不确定性,施工人员、设备生产效率的不确定性,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等,但这类风险大都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施工对象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设计方案变更,技术标准改变等,这类风险也具有较大的可控制性。
按照施工风险对工程进度的影响逐级分类,第一类的风险是安全风险或事故风险,因为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如隧洞塌方、边坡失稳、超标洪水等,通常会造成工程进度的完全停顿或施工效率急剧下降,这类风险一般与施工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第二类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如果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就会因返工处理而影响施工进度。第三类的风险是技术风险,如不恰当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中发生前两类风险。第四类风险是管理风险,如决策失误或不及时造成工期延误等。后三类风险一般都与施工主体和施工对象有关。减少施工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降低施工风险,保证施工速度的关键。根据以上分析可将快速施工的风险管理要点归纳如下:
(1)重视工程地质勘察、水文气象预测分析工作,以尽可能减少施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2)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杜绝和防范发生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3)规范施工组织管理程序,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使工程管理有序地进行,以减少施工主体中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强设备管理,以减少物的不确定性因素。(4)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以免打乱正常的施工秩序。(5)特别加强开挖施工阶段的风险预控措施。很多工程实例证明,开挖过程中的地质风险发生概率远远高于其他风险,对施工进度负面影响极大。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招投标机制的健全,同世界建筑业一样,对提高建设速度的呼声愈来愈高,而且近年开工或设计中的工程工期一再缩短。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快速施工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育华,杜纲.管理科学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管理压力。城镇供水管理总站管理的氟砷改水工程共有2个水源井和2个蓄水池,4个压力管路关键节点,29个收费终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日供水1000t,供水人口3万余人的氟砷改水工程,正常运行需要10余人管理。安装自动化监控系统后,调度中心站可远程启停水泵并对蓄水池水位、出水流量、水源井的运行状况及压力、电流、电压、运行状态等实时监测和监控,不仅可以提高供水生产效率,避免高位池水满溢和单井地下水过度采集情况的发生而造成水资源无形损失,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需3~4人),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供水站虽然24h值守,但供水站有水源井、蓄水池等设施,占地较大,不可能全程值守。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后,在调度中心站可以通过监控终端清晰地看到供水站的各个画面,有效避免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二是保障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后续维修费用缺乏,致使许多工程举步维艰,有的甚至丧失了供水能力。该系统能较好地保证合理利用水源,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供水要求和水源的合理利用;当设备发生运行故障或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时,可以进行实时报警,并及时存储故障信息,发出声光提示,提示操作人员及时查找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既保证了设备安全,同时也减少了盲目巡检所造成的安全问题,使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先交费后吃水,解决了农村供水收费难的问题,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2存在问题及对策
2.1用水观念
人们长期形成的用水不受节制观念,水是商品意识的不强,先付费后吃水难以接受。市水务部门要通过耐心讲解、印发传单、电视媒体、讲课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全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恶化现状;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城乡居民能积极配合水务部门推广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
2.2资金问题
汾阳市城镇供水管理总站安装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共投资35万元,其中国补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集中供水工程的水价较低,收入较少,安装自动化系统难度较大。目前,智能IC卡水表市场价在400元左右,对普通家庭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民群众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安装。市水务部门要在实验区成功实践指引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自动化控制系统、水表的采购费用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单位、群众负担一部分,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智能系统得到广泛推广。
2.3系统维护管理
汾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级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对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使用操作不当导致水表出现故障,又不能及时修理,致使不能正常供水,这些都影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情况,市水务部门要积极引导工程管理部门与系统厂家签订售后服务合同,并让厂家就系统功能及操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结语
随着我国现在水力资源的日益紧张,提高现代化引水渠的建设的质量,提高引水渠的使用效率,对现代化的农业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型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利用现代化引水渠建设可以大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广大农村中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及一些相关的产业。在现在我国新的农业建设中,大量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品的出现和使用确保了国家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正是这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型作物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证在农业生产中水在使用量上总数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对水的使用量的精确控制,使之可以达到现代化新型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产品的要求。这就确保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农村的经济发展。
1.2现代化引水渠建设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的保障
在中国一直有“无商不富,无农不稳”的说法。在现在的农村中,特别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芜、农民之间因为抢夺水源而产生的纠纷、因为农民对保护水源的认识不足而与水利部门产生矛盾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农村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在利用现代化的引水渠建设工作,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时还可以提高现在已开发的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问题,确保农业用水的使用量。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农村中因为水缺少的问题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3现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但是随着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在安全线以上是国家农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农业供水使用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水利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份,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为更多的粮食耕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产量,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
在现代的农业建设中,因为许多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以及农业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设工作就成为了引水渠建设工作人员的研究课题。
2.1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做好引水渠建设工作
为做好现代引水渠的建设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工程技术被引进到引水渠工程建设中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引水渠建设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以四川地区的引水渠建设为例:四川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设中,首先难以解决的是因为地形情况复杂造成的勘测难问题。但是新的GPS定位技术,加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新的定向爆破技术、混凝土浇灌技术、水闸控制技术的等相关新技术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设工作的建设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农民在引水渠的建设管理工作的参与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在中国农村中,需要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建设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强农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参与度,利用农民对农业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设村级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与水利部门修建的大型引水渠连接,形成引水渠星罗密布于村间的景象。真正的将引水渠工程的作用运用于每一块需要浇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设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在现代的引水渠建设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设工作外,还应该在引水渠建设的上级来源和下级使用工作上加强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引水渠建设工作中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将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库、村级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建立统一的体质,形成“主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一样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确保农业灌溉工作的顺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设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水费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在水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农民缴纳一定的水费。这样做可以提高农民对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减少水的浪费情况。二是做好引水渠维护保养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设完成后,也会因为地质、气候等问题,在使用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引水渠日常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护保养,确保引水渠的顺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水利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破坏引水渠工程、偷水、严重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水资源。
3结束语
1.1资金不足致使饮用水工程质量不达标
受地理位置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近年来,虽然政府对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予以重视和扶持,但受县财政收支影响,饮用水工程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筹措,即使在各乡镇进行集资短时间内也无法凑足,在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兴建饮用水工程质量较差。目前已完成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实用性较强的为数不多,主要原因不仅是资金问题,还有对施工缺乏管理、工程验收工作存在不规范,各工程开展没有进行全面规划,致使分布不合理。
1.2水源及水质的影响
饮用水工程施工时,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水质评估和水源勘测,致使部分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无法充分发挥真正价值和作用。加之,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技能较差,无法进行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作业,部分施工技术有所欠缺。受常年生活习惯和文化程度影响,工作人员缺乏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致使饮用水工程管理和设备的维护存在不合理现象。同时,农村地区生活环境较恶劣,对水质污染也有一定影响。
1.3水费收取工作困难
受观念或收入水平的影响,农村居民在饮用水问题上存在意识偏差。水费收取过高,居民无力承担,收取过低,无法保障饮用水工程的正常运转。农村居民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观念转变,在水费收取工作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饮用水工程资金链断裂,致使部分工程停用,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1.4管理不规范,宣传力度弱
就消费市场来说,景泰县农村地区常住居民较多,加之,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工程规划和饮用水费用收取制度,无法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常年饮用井水,农村居民没有形成饮用水的消费观念,饮用水的净化和使用没有普及到人们生活中去。
2加强景泰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水源污染防治,提高水质质量
水源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饮用水的安全,优质水源是饮用水安全最根本保障。因此,对水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必须进行控制,杜绝污染严重的企业入驻,同时重视水源周边环境问题,尽可能引导农民使用无污染、绿色肥料进行作物种植,适当的进行营林工程,增强土地含水量,改善景泰县农村生活环境。
2.2重视水质检测
2.2.1构建三级水质检测体系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标准化原则,将分散式供水工程升级为集中式供水工程。乡镇水厂要建立独立的水质化验室,配齐水质常规检测所需设备,对每日出厂水的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对各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县卫生疾病控制中心要每季度抽样检测一次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责令限期整改水质不合格的供水企业,以确保供水安全。
2.2.2运用科学的水质检测技术提高水质检验技术水平和水质检验能力是执行水质标准的首要任务。供水企业要加快水质检验室建设,对当前水源和供水水质现状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对常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以达到防范和降低副产物风险的目的。
2.2.3更新改造净水设备和配水管网为确保农村供水系统中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用户龙头的水质均达到国家水质标准要求,应对农村供水系统进行评估,更新改造净水设施,强化配水管网建设和二次供水管理,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2.4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面对供水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尽可能节省农业灌溉用水,以补充生活、工业用水不足。建立科学的水价机制综合考量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应用水工程的运营成本,合理收取水费,提高居民节约用水意识,形成科学用水观念,政府也可适当进行经济补贴。同时,健全相关饮用水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从而有效进行景泰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工作。
3小结
在山丘区水厂建设中,选择水厂位置十分重要,在本工程建设中综合考虑了供水水源的位置、农村水厂规模、管理及建后运行费用等因素。首先根据不利点用水户设计管网供水压力要求推算出设计高程,在青龙山上合适位置建设了600m3高位水池,设计中充分利用山丘地形高差靠重力输送来满足本工程各项目村的服务水头要求。另外工程考虑到高位水池与3眼水源井的位置和距离关系,选择在距离较近的高地建设水池。这样可选择较小的供水水泵功率,由于水池调节容量较大,水泵可采用间歇运行供水的方式,减少了水泵的运行时间。通过上述措施降低了建设工程的造价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
2科学配置管网及附属设施
2.1管网的选线及合理布置
工程施工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量,根据项目区村庄分布大都在青龙山南部的情况,结合村镇相关建设规划,管网的布局采用环、树结合的管网。由于是在山丘区长距离管道施工,地形变化大,工程建设中合理选择管线走向,主管道尽可能在地势较高并顺着等高线敷设,支管道尽可能沿现状或规划中的道路两侧敷设,便于施工和维护检修,保证管网中水头压力变化不会太大。
2.2管道过障碍物和管道附属设施设计
山丘区管道穿越河流、沟谷、陡坡等易受洪水冲刷地段较多,距离远。所以对过河、过沟应做专门勘察设计,对管件及管道附属设施施工要求较高。本工程管道避开了跨度大的沟谷,但必须过河施工中时,工程特别注意了在管段两端都设置镇墩,河道中间设置钢管管箍以固定管道的施工方法;管线尽量沿现有道路和规划道路路边布设,过生产桥时主要用三角钢架支撑,同时采用外包铁皮、保温材料等防冻措施。当管道敷设高差变化较大时,本工程在输水主管道和支管道最高点处设置进气阀和排气阀,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在放空时引入空气。在干管与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手动蝶阀,以便于管道检修,在各村村头设置分水表井,设置闸阀、水表,用于控制和计量收取水费。
3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本工程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建设了一套实用、先进、高效、可靠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进行了水厂实时图像监控、安全监控功能的自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网压力监测点的建设。实现了3台加压水泵电机的电流、电压、电量和管道的出厂水压力、流量自动控制监测和各项目村头管网压力、流量监测。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供水工程实时进行生产调度,准确掌握供水运行状态的管理,降低了供水管理成本,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安全。
4结语
论文关键词:集中连片供水工程,促经济,建设新农村
1.基本情况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东部,东连普定、镇宁、南接关岭,西邻晴隆、普定、水城、北纳雍、织金。全区所辖5个镇14个乡,25个居委会,220个村委会,2006年末,总常住总人口64.95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52.1518万人。国土总面积17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43公顷,地形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年降水量1476.4毫米,无霜期294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5.17万千瓦。
多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六枝特区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兼顾,治理与开发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紧抓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来抓,引水、提水、蓄水工程相互补充,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修建各类小型饮水工程处,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2.农村人饮工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六枝特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农村人畜饮水现状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就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农村饮水工程多以村组为单元,数量多,规模小,补助资金分散,自筹能力有限,已成工程建设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偏低,稍遇干旱,群众无水吃,重复出现饮水困难。
2.2“重建轻管”,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多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水费只计收运行费用,不提留大修及拆旧费用,存在水费征收不到位,工程运行困难,维修费用无着落,致使一些工程失修、闲置、甚至报废。
2.3大多数供水工程管理人员为本村的群众,业务生疏,影响了工程的运行和管理。
3.因地制宜,建集中供水
要全面、科学、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多级治水和小型供水工程遍地开花的模式,走“集中化供水、市政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
3.1整体规划,科学选择水源,实现优质水资源的共享和统一调配,确保水源水量满足供应,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合理开发水资源,确保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明晰工程产权,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管理,独立供水工程由投资者承担管理,由管理者负责主体工程的运行、维修及水费征收,真正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
3.3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实施项目配套。项目规划要尽可能地集中,扩大供水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供水成本,管理成本,减轻受益区群众的投资负担。
4.集中供水对策
4.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为农村广大群众谋利益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也不能单靠群众自发来搞,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确保顺利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必须有政府行为作保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狠抓落实。避免工程建设中不必要的阻拦,同时便于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质量,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彻底克服“重建轻管”现象。
4.2科学规划。总结过去建设人饮工程的教训,深入调研,充分分析,合理科学制定规划,确定辐射、覆盖面广,一有定规模和效益的农村供水工程。
4.3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要根据工程规模,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收费、有制度”原则,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乡(镇)水利水保站管理,组建由受益群众代表参与的供水管理组织负责经营;对一个村组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在村民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村民管水协会负责经营。
4.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工程管理机制上,适应水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县、乡、村(组)、户分级管理,供水站长(或农户户主)负责经营。有关管理经营事项由产权各方商议决定,管理者决策,经营者实施。凡产权各方讨论通过事宜,管理站(或农户)应按程序办理,工程改扩建投资、供水外经营项目未经产权各方批准,不得随意进行。要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制和经营权限,经营者对管理者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避免管理中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科学性和合理性,凝聚产权各方的合力。
4.5落实管护责任,保障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要明确专人全面负责该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
4.6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按水利部《乡镇供水水价核定原则》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应由乡(镇(水利水保站在全乡(镇)饮水解困工程中进行统一调配,使各饮水工程保持安全运行和不返困。
4.7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
4.8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用水治理,提高农村群众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考核标准,强化定额治理,限量用水、超量加价,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0.绪论
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对于水,则成为当今政府、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安全的水才是命脉”,富平县属农业大县,如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特别是农村安全饮水,成为我县历届政府尤为关注的首选之重。
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供水工程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了189处集中供水工程,目前此项工程仍在进行之中。但仍有部分沿山地带的群众依旧靠天吃饭,沿袭拉水、建集雨水窖等各种措施来解决用水问题,部分地区存在高氟、苦咸水、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水质问题,严重的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稳定,因此,安全、保质、保量的水源成为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
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基于国家对于本项工程的重视与支持,是为了让群众吃上安心水,放心水。通过十几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经验,发表一些个人浅显的想法,希望与同行们共鉴。
1.富平县自然概况
富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东部,总面积1241平方公里,是渭河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主要有五种:北部山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塬区、洼地区和河流阶地区。其属大陆性季风暖湿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干湿,冷暖分明,降水变率大,常有伏旱发生。年平均气温13.1℃,平均降水量523.2mm,平均蒸发量为1012.69mm。全县辖24个镇(管区),总人口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07万人。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极其贫乏,地表水有石川河、温泉河、赵氏河等,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石川河是我县最大的过境河流,从西北的梅家坪镇岔口入境至南部东上官乡的黄村一带出境,境内全长34.14km。但因上游桃曲坡建库蓄水,除讯期石川河尚有短历时的洪水过境外,其余季节基本断流。北部山区有九条沟峪,其产流全部在山前地区入渗。
2.富平县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7.28万人,其中规划内25.31万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1.97万人。其中饮用苦咸水的有10.77万人,饮用高氟水的有8.69万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有4.1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3.72万人。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如下:
2.1水质超标,高氟水、苦咸水使群众深受其害
依据县防疫站普查,我县地下水首先是含氟水,主要分布在洪积扇、黄土原、洼地和渭河阶地区,地下水含氟量超过生活用水标准(大于1毫升/升)的面积为620.1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之半。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等骨质病。第二是苦咸水,矿化度在1—2克/升的主要分布于渭河阶地、留古原、王寮原以及洪积扇前沿的286.56平方公里,占宜井区34.2%;矿化度在2—3克/升的主要分布于顺阳洼地和王寮原、留古原东部,面积72.56平方公里,占宜井区的8.6%;矿化度在3克/升的主要分布于顺阳洼地的流曲五里墩盐井一带及卤泊滩东部,面积23.5平方公里,占宜井区2.8%。苦咸水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镁、钙离子及碘、氟等物质而发苦发涩。长期饮用将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等。集雨水窖收集的雨水中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加之窖塘蓄水管护不严,蚊蝇滋生,细菌繁殖,特别是季节交替之际和夏季,易使人患上肠胃病、痢疾等。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群众叫苦不迭,深受其害。
2.2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足,用水不便
据不完全统计,富平县水资源占有总量为170吨,不足全国的1/12,全省的1/6,为典型的资源性贫水县。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县石川河两岸,人口6.3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8.75%,涉及8个镇(管区)47个行政村。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县北部山区及沿山一带,这一地区为资源性缺水区,群众饮水以集雨水窖为主,人口6.931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9.62%,涉及11个镇(管区)69个行政村。
造成水源水量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为开采和气候、地壳变化所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使部分机井出水量不断减少,甚至吊空,报废;二是部分供水设施年限已久,设备老化,破损严重,不能正常使用;三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家庭作坊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水量、水质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扩大、提高,使原有的供水能力远远不足。四是部分偏远的山区群众目前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还得靠拉、背等形式获取生活用水,用水极为不便。
3.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是:①处在氟水区和苦咸水区的供水工程,以前建设均利用当地的浅层水源,水源水质不达标。②已建供水工程和集雨水窖,由于没有净化和消毒设施,存在二次水质污染问题。③有些集体和民办的供水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普遍采用农灌超薄、低压管材,更有一些工程采用再生含毒的管材,降低了供水保证率。
3.2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主要是:①工程投资按人投资,投资标准低,设施不健全。②工程投资缺乏有效监管,配套资金难以到位,降低工程建设标准,水质不达标、设施配套不全,给建设管理埋下隐患,最终形成了不安全供水工程。
3.3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农村供水行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供水工程规范运行和良性循环的机制尚待完善。主要是重工程建设、轻运行管理;重解决人口数量,而轻视水源安全保护和供水水质安全检测;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管理粗放、供水水价不到位,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水平低、很难形成一种产业。虽然出台了一些管护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今后农村饮水安全的新形势要求,有待于尽快制定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规章制度。
4.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以及措施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摸清农村饮水现状,根据饮水现状做好饮水规划。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单个工程规模小,因此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搞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论证,实施方案严格设计审批,集中工程做好单项工程设计,分散工程典型设计,重点审查水源的可靠性,技术方案与概算的合理性,自筹资金落实情况,建后管理方案等。
4.2落实资金筹措
把落实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配套作为搞好饮水工程的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将国家投资与群众自筹结合,有力的保证计划的实施。
4.3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
主要是勘定水源超采区界限,严禁非法开采,设立标界和标识牌,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已报废的水源井自然报废。有计划的封停超采区内水源井,保留一定数量的水源井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从而实现本地区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对人饮工程水源,应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还可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水源保护条例,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直接或间接的污染水体的行为,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兴建任何工厂、机关、医疗单位及住宅等,严禁喂养畜禽,堆积垃圾、粪便等,严禁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不得修建渗坑,渗井、渗水厕所和污水明渠,不得破坏深层土壤。供水水源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当地水资源统一管理,并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与其它用水之间的关系。
4.4选取优质设计方案,严把施工质量,加强建后管理
要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首先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且从思想上清清楚楚的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长远性,认真抓好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工程设计严格执行《中国农村饮水安全设计规划》要求,并按最新的工程单价定额进行预算,做到合理、准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方案比较,科学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优先采用。工程建设由水务局积极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责任制、施工监理制和建设合同制,切实抓好工程建设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确保工程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果。实行“年初和半年逐工程细化分解任务、领导班子包联、联查联评、月安排月小结、定期督查通报、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抓工程建设的措施,统一规范外观装饰和标志,从而使供水工程的外在形象和内在质量有了大的改观。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始终把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施工做为饮水工程的关键来抓,印发了《关于统一规范农村饮水工程外观装饰和标志的通知》等工程建设管理文件,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奠定了基础。对新建工程及时成立了管理站,落实了管护责任。通过加强管理,使工程运行良好、水价合理、水费征收顺利。
4.5加强工程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技能,促进饮水事业的良性循环
有计划的对乡、村主要负责干部、技术员和农民代表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以及业务技能培训,开展“比道德,比业务,比技能”活动,通过相互促进,使饮水安全工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和管理,使国家政策深入民心,饮水安全项目家喻户晓,争取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从而增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念。
5.结论
富平县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深得民心,顺应了民意,为富平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农村供水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论文的编写基于本人通过工作实践中所学及所发现的个别问题而写,因此肯定有一定的不足和认知上、技术技能方面的偏差,因此在此明示,请同行们批评指正,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富平县县志.
论文摘要:主要阐迷在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按照技术上可行、 经济 上合理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新疆水利厅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编制新疆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各县纷纷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1水土平衡 计算 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该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 历史 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南疆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 x 105 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 发展 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2 农村 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b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 7%的增长率在递增。b市近3年也没有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是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按常规应该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加。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b市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b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该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 自然 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该市的“十一·五”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3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 计算 ,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