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00
导语:在翻译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一、注重情境导入的反思
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好每一个导入环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苦糖》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都爱吃糖,你们知道糖是什么滋味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甜的,此时我话锋一转,糖明明是甜的,课文中的作者为什么说糖是苦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时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引起了学生读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整个课堂能够牢牢立足文本,通过读、说、演、再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仔细品味语言,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激发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去体味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并且模仿课文句式“有的……好像……”说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卢沟桥的狮子更多形态的想象,也有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这些都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三、注重教学重点的反思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和灵魂,教师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和挖掘重点,那么学生也无法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以体会课文思想,所以在教学时要静心设计重点。在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例如:《金色的脚印》本课的训练重点: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围绕着训练重点,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抓住狐狸一家之间的伟大亲情,狐狸和正太郎之间的真挚的感情去拨动孩子们的情弦,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因此教学这一课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情”,用文中丰富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孩子,使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
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受到其老师赖斯的影响,弗米尔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核心――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动,翻译目的随着文本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同时,提出了功能主义的三大原则:目的、连贯和忠实,放弃传统的“对等”翻译标准,改为“适当(adequacy)”,认为源文只是“给目标语的接受者提供了一些信息罢了”。
1.2目的论的三大法则
目的论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准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弗米尔这样来解释目的准则: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而服务。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2.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儿童文学也有自己的特点。
2.1儿童文学的特点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做以下总结:
(1)故事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喜好多停留于感性认识上,故儿童文学应以故事阅读为主,突出人物形象,结构单纯,故事情节生动、紧凑。
(2)教育性。儿童时期是人生初步成长阶段,是对品格、性情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儿童文学作品要具备教育性。作家在生活中获得有深切感受的人和事物,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来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让小读者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趣味性。儿童天性活泼快乐,儿童文学作品要以充满童趣的内容为主。儿童喜欢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故事,厌烦乏味枯燥的说教,故儿童文学作者应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为儿童讲述道理,使之获得有益的启示。
2.2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就不一样。鲁迅提倡用直译,并主张“宁信而不顺”。郑振铎则提倡用重述的方法,目的在于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我们中国来。由于目的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在“为儿童服务”的目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1.措词简单、结构简短,层次清楚
假如译者在翻译时按部就班,沿袭原句构架,势必就会超越目标读者的阅读水平,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前提,化难句、长句为简单句、短句,或者多加停顿,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容易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还易于唤起儿童读者对具体形象的联想。
2.形象鲜明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总是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他们在欣赏文学时偏重直观感受,注重文学作品的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产生反感和厌恶,乃至于不予理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唤起读者的形象感,形成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3.口吻稚拙,语气纯真
翻译最难是口吻。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生活、情感、兴趣、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适应儿童的还不高的欣赏水平及独特的欣赏方式,译者应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再现儿童的稚拙的口吻和纯真的语气,真正体现儿童的特点,以达到以儿童为本位,真正为儿童服务的目的。
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两中译本
3.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概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出版于1865年,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写给他一个朋友的女儿的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的是一个叫丽丝的女孩在追逐一只兔子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兔子洞,从而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这部童话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组成王国的扑克牌、会说话的各种动物……组成了孩子的一个五彩梦,深受儿童们的喜爱
3.2目的论视角下两中译本对比研究
自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英国出版以后,它不仅受到了国内儿童的喜爱,更是赢得了世界儿童作家的欢迎。出版至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翻译成至少一百二十五种语言。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翻译家王永年及赵元任的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对译者的影响。作者更倾向于赵元任的译本,因其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符合目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选词简单,通俗易懂。
由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一些简单的词语,特别是在翻译具有文化差异的内容时译者更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译者的接受能力。如:
“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et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王永年译文:“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叫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赵元任译文:“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奇怪了!”(因为爱丽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
在这两种翻译中,王永年将后半部分翻译成“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而且还加了注释,但儿童读者对注释和语法之类的东西基本不明白,还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相比之下,赵元任在翻译中“爱丽丝自己惊诧到那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则相对简单,也能体现出原文所要传递的趣味,更具准确性。
(2)译文的生动性
生动性对于一本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至关重要的,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正如罗新张所言,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充分表现原作的生动性,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译文的趣味性。如:
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till at last it sat down a good way off,panting,with its tongue hanging out of its mouth,and its great eyes half shut.(Carroll,1965:46-57)
译文1:一只身躯庞大的小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在瞅她,最后在很远的地方坐下来,伸出舌头大口喘气,半闭上那双大眼睛。(王永年,2003:57)
译文2: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地看,轻轻的伸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到她似的。(赵元任,2002:32-33)
译文1:中将“large round eyes”译成是“圆圆的大眼睛”完全符合对等的要求,但是根据功能目的论,译文还是不够吸引儿童读者。对比之下,译文2中表达为“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更加生动活泼。
结语
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与加以区别。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心中时刻牢记儿童读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示译本,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 Guo Jie,Skopos Theory and Instruction Manual-translating.Overseas English,2012,6(11),144-145.
[2] Lewis,C.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London:Macmillan,1922
[3] 王琛琛,浅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社科视角,2011(2):241
关键词 互文性;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92-03
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ANG Wei
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
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 intersexuality;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andardization
1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在笔者所讲授的“时文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课程中,通过访谈法得知,在应用文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难点有:1)受汉语思维影响,在英语译文中拷贝汉语句法词法;2)缺乏语境观念,选择具体单词句式存在误区。这两大难点导致大量中式译文的产生。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互文性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汉英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在语料方面,本文选用轨道交通公示语为例,论述互文性的实用价值。
就翻译单位而言,英文轨交站名是较长的“短语”[1],属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类的第四层级,也就是纽马克(Newmark)认定的翻译“操作单位”[2]。依照潘文国的分类,汉语轨交站名是一种较长的“辞”[3],即词和短语。由此可见,英汉站名处于相同语言层级。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并论述的。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个语篇的吸收转化。互文性这一定义取代了互主观性,诗学语言被解读为至少是双重的。”[4]她还区分了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语篇参照或直接借用其他语篇;后者指构成语篇的直接或间接的语境,包含语篇、语式以及话语等方面内容。哈蒂姆和穆蒂(Hatim & Munday)指出:“语篇成分依存于其他语篇才能传达意义,而互文性就是传辞达意的加工机制。”[5]
因此,京津轨交公示语和香港地铁公示语存在水平互文性关系,虽然不能直接借用,但香港地铁公示语英语译文可以为京津地铁站名英译提供参照标准。轨道站点名称作为公示语的一种,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起到指示和提示的功能,即提示乘客到达站点或换乘站点,因此,译文必须清晰明了,而不能含混不清。英译轨交站名必须发挥指示功能和传信功能,明确告知乘客车站信息。
2 相P研究
广义而言,京津地区现有地铁系统(subway system)、
规划中的北京地铁平谷线(即郊区通勤列车,commuter rail)以及规划中的京津冀城铁(inter-city rail)均属于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分析现有的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名称,发现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缺乏统一技术参数标准。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纠正,会阻碍交通一体化进程,并且与京津冀地区的国际化定位严重不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从目的论和互文性视角为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提供统一标准,有效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内涵,在语言文化领域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吕和发认为:“公示语是用于公共场合对社会民众传达提示、警示、要求和限制等意图而使用的特殊用语。”[6]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具备四方面功能:指示性、提示性、警示性和强制性。王树槐提出地铁公示语翻译遵从“习惯原则、简洁醒目原则、译名从实原则、因况省译原则、通俗易懂原则、足够清晰原则、委婉礼貌原则”[7]。本研究把互文性理论运用到公示语翻译实践中,参考香港地铁(MTR)公示语的翻译标准,为京津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提供统一的翻译标准。
3 语料转写与分析
为便于语料分析,通过网络下载北京地铁(Beijing Subway,官网地址:http:///)、天津轨
道交通(Tianjin Rail Transit,官网地址:http:///)以及香港地铁(Mass Transit Railway,MTR,官网地址:http://.hk/ch/)的线路图,并且将其中的汉语名称和英译名称进行转写分类(如表1所示)。
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是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如表1所示,北京地铁和香港地铁均采用“归化―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上,“直译”“直译+音译”“音译”都有所运用;而天津轨交则只采用“异化”策略,在语言层面上只采用了“音译”方法。
4 问题与解决方案
语料统计显示,京津轨交公示语英语译文存在诸多问题。按照互文性理论要求,译者需要参考香港地铁的英文译名加以改进。
突出问题 根据上文的语料统计与分析,发现两大突出问题。
1)英译名称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翻译方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京津两地标准不统一。如北京地译采用3种方法,即“直译”“直译+音译”“音译”;而天津轨交英译则只使用1种方法,即“音译”。②即使是北京地铁系统内部,也存在翻译标准混乱的情况。如:传媒
大学站采用直译法,译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而首经贸站和物资学院路站则采用音译法分别译为
Shoujingmao和Wuzixueyuanlu;北京大学东门站采用“音
译+直译”的方法,译为East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而天坛东门站则采用音译方法,译为Tiantandongmen;海淀五路居站和清华东路西口站均采用音译法,分别译为Haidian Wuluju和Qinghuadongluxikou,二者拼写方法存在显著差异;沙河高教园和良乡大学城均采用“音译+直译”法,但分别译为Shahe University Park和Liangxiang Uni-
versity Town。
2)天津轨道交通站点一律采用音译法,一部分站点的英译名称对于外国乘客也容易带来困惑,如滨海国际机场(Binhaiguojijichang)、空港经济区(Konggangjingjiqu)、天津站(Tianjinzhan)、财经大学(Caijingdaxue)、周邓纪念馆(Zhoudengjinianguan)、西站(Xizhan)、北站
(Beizhan)。对于不懂汉语的外国游客而言,他们很难理解这些音译名称所代表的站点及其功能。
解决方案 参照香港地铁名称的英译方法,京津轨交公示语英译应遵循“通俗易懂,简洁明晰”这个统一的翻译标准。具体到翻译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站点及其功能定位,分别运用直译、音译+直译以及音译这3种翻译方法,使站点的英语译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应当采用直译或音译+直译的方法翻译带有特殊功能的站名。例如:滨海国际机场应当改译为Tianjin Binhai
International Airport或Airport(参考港铁译法,简单译为Airport即可);天津站应当翻译为Tianjin Railway Station;而周邓纪念馆则应译为Memorial to Zhou Enlai
and Deng Yingchao;北站则应译为Tianjin North Railway
Station;天坛东门应译为East Gate of Temple of Heaven。
2)把握好直译的度,不过分直译。例如:孙河可以音译为Sunhe,而译为Grandchild River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同理,褡裢坡音译为Dalianpo即可,不必直译为Long Rectangular Bag Slope。
3)把握好音译的度,对于某些表示方位坐标名称的站点,适宜采用音译+直译的方法处理。例如:惠新西街南口(Huixinxijie nankou)和惠新西街北口(Huixinxijie beikou)的现有音译分别有5个汉语音节,非常拗口,而且不容易分辨具体方位,可以改译成West Huixin Street, South End和West Huixin Street, North End,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识记;同理,荣京东街(Rongjingdongjie)宜改
译为East Rongjing Street,而物资学院路(Wuzixueyuanlu)
宜改译为Beijing Wuzi University Road或Wuzi University
Road即可。
Frederick Hale(2013,学术交流)认为,在英式英语中,方位形容~与被修饰名词的排列顺序较为灵活,如Strat-ford East和East Stratford的语义是一样的,不会造成歧义;而美式英语中,方位形容词一般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前。因此,建议把北京地铁15号线的关庄(Guanzhuang)站改
译为North Guanzhuang,而把地铁八通线的管庄(Guanzhuang)
站改译为South Guanzhuang,以示二者区别。
5 结语
必须清楚认识到由于翻译标准的混乱,可能会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同时,必须从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的高度统一探讨研究交通公示语英译问题,从而有效提升这一地区的国际化程度。统一的翻译标准除了可以提升汉英翻译教学质量,还符合交通部门技术标准一体化的要求,并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属性,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提供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17.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
tice Hall,1988:65.
[3]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KRISTEVA J.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66.
[5]HATIM P, MUNDAY J.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Routledge,2004:86.
[6]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21-26,35.
关键词:文学方言;杂合理论;文学方言翻译;语言;译文杂合;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38-03
文学方言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翻译活动,它涉及众多领域,如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等。语言体现着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方言,是一定地域范围内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表达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文学方言是“一些已进入标准语的方言词语或已被大众所接受的方言词语甚至一些粗俗的口语词”[1](P96)。文学作品中方言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方言本身的熟悉及敏感度等,在作品中以不同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中原汁原味的方言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浸染着地域文化色彩,传承着地域文化,是构成其整体的一部分。“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头等二等的分别,全看我们如何调遣它们。”[2](P138)翻译作为文化与文化间实现交流的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源语言当中的文化移植到目标语言中去,从而使两种异质文化发生交融。而文化间的交融并非二元对立,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间存在一个杂合的空间,因为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相容性。因此正如霍米・巴巴所说,所有的文化陈述和系统都建立于一个模糊、杂合的“发声的第三空间”。[3](P37)文学方言的翻译不论是在语言文化方面,还是在翻译策略方面,都存在“杂合”,而这一杂合的“第三空间”一直是译者苦苦探索的问题。在杂合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原语中的异质文化成分进行保留,对西方文化霸权起到一定的颠覆作用。
一、杂合理论
杂合(hybrid)概念最初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它的意思是“具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特点,但又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母体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4](P54)巴赫金对杂合作了界定,他认为,杂合是指“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两种被时代、社会类别或其他因素分开的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混合”。[5](P358)文学研究中的杂合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6](P55)在翻译的过程中,杂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原语文本杂合,另一种是译入语文本杂合。本文旨在讨论译文杂合。译文杂合指的是在翻译时,译入语文本中既有原语语言、文化、文学成分,又有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成分,两者相互混杂,相互交融,从而使得译入语文本展现出杂合的特点。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向原文靠拢,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必然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得译文成为杂合体。“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表演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予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象征性他者之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7](P85)
二、文学方言与文学作品
方言的形成源于历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方言一直是创作者的桎梏。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开始成为创作者丰富的资源库。创作者使用方言来反映某个地域文化特色,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思维是人类都有的,但不同民族对客观外界的主观认识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这些必然制约和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民族对相同概念,在语言上采用的不同结构和不同表达形式同样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风格。”[8](P7)
文学方言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语境,是人际间从事沟通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9](P1)这也就是说文学方言是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通过文本语言形式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开展的交流活动。所以文学方言本身既具有文学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文学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自成一体,因而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10](P332)
(一)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社会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主要是用以刻画说话者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地域气氛,往往成为衡量人物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标准。语言是人格的体现,对方言的使用常常暴露出说话者的某些信息,比如说话者来自何地、受过何等教育以及处在何种社会阶层。[11](P26)韩礼德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们说的语言标准程度低,且地域性变体程度强;反之,社会地位越高,受过的教育越好的人们所说的语言标准程度也越高,并且地域变体程度较弱。实际上,那些受过最好的教育,处于社会阶级顶层的人们用的就是标准英语。[12](P18)但是以上这些并不是绝对的。作者在作品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主要取决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文学艺术效果,方言便是其中的一种。有时候说方言并不意味着说话者的地位低下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说话人粗俗,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理解把握原作的真实意图,恰当的传达原作的意思。
(二)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艺术效果
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为载体,表现一种想象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意识的一种形式。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形成了语言的意义内容。文学作品语言的采撷不仅仅局限于标准语,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还会采用方言。文学方言的艺术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方言来展现地域背景,使作品地域色彩更加浓重,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特点,同时使用方言带给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自然。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经过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其文化资源以及风俗习惯都具有地域性特征,而方言则是对人们影响的一个因素,通过方言,我们能够了解到相关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很多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能够在无意识中流露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塑造人物。文学方言是作家的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手法,作家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展现出地域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能够很自然的将读者带入到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以此来增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以及感染力。
2. 运用方言塑造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方言有助于于表达人物性格特点、行为举止、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方言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规律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能够表达人们最初的情感体验,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每部作品都是一个声音,一个整体,都是作家自身情感的表达,并且在作品的内部对于语言的运用都构成了一个声音的序列,作品以及声音序列组成了两个层面。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候,根据自身的情感,对方言进行了提炼,并且进行了选择,从而引入到了文中,并且增加了作品中方言表达的典型性。而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根据方言,能够更好的对作品有一个理解,并且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能够还原文学语境,文学作品中的对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具有很深厚的象征韵味,文学中的语言都是为人物进行量身设计的。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在进行信息的传递时,能够将相应的文化背景展现给读者,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感染力。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可以有效地提升作品的韵味,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生活背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作品的表达效果。在文学作品中渗入方言成分,能够十分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并且能够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杂合理论与文学方言翻译
文学方言作为语言既存在内部杂合,又存在外部杂合。文学方言翻译中的杂合主要源于外部,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政治经济、种族等。当弱势语言与殖民语言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时,就必然会需要一个特殊的空间来化解融合两种语言间的对立,而这一空间的产物兼有两种文化的性质,这便是“杂合”。文学方言翻译中的“杂合”使得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推动两种不同文化彼此间的了解和渗透。译者要真实的传达原语文本的语言,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必须使文学方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表现文学方言质朴的本色。译者明乎此理,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分寸,若是“以为不华而饰之朱粉,妍者必减,媸者必增也”,文学方言翻译真正的美在于此。译者可以充分利用文学方言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将文学方言的精髓得以再现。译者必须从原作出发,尽量向目标语靠拢。在翻译时,译者应在自己的译文中多保留一些原语文本的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学方言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译者最棘手的是如何在保留源语言文化和语言的同时,为目的语文化所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方言成分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中使用方言的原因是什么。尽可能的让原语文本自己“说话”,以信为前提,避免铅华虚浮,披沙沥金,使译文更有真实之感。对于译者来说,当两种异质文化发生碰撞时,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翻译时如何处理文学方言中的文化空缺。实际上,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主要是如何在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找寻一个“交汇点”。
四、结论
杂合理论为文学方言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视角。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利用“第三空间”,实现两种语言间完美的融合。文学方言的主体大多为人,译者在转换时,应选择最能再现原文本人物形象,突出人物语言个性,体现人物独特的“私人语言”,进掘纵深,挖掘原语文本中人物潜藏的内质,体现方言的深度和力度,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将其和作品融为一体。译者,作为“媒人”,在译作中将两种不同文化联结在一起,恰当地处理原作中文学方言,在最大限度上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吴来安.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96.
[2]老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38.
[3]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37.
[4]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2):54.
[5]BAKHTIN M. The dialogic inmagination[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358.
[6]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2):55.
[7]邓红,李成坚.建立翻译中的第三空间――论霍米・巴巴之“杂合”概念在翻译中的运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85.
[8]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7.
[9]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
[10]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途径
在高校翻译的教学课堂中,如何通过构建高效教学课堂,才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积极构建出真实直观的翻译现场,帮助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地点方面的限制,提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将更强的感染力以及视听感觉带入到翻译课堂教学中,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封闭而枯燥的气息。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保证抽象翻译的形象化处理,进一步保证学生内隐感知力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学习实践效果。从多媒体视角来审视高校翻译教学问题,能够将更多新内涵赋予其中,同时,翻译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实践也能丰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一、当前高校翻译教学的局限性
第一,翻译材料来源有限,教学实践训练不达标。翻译课程在大部分院校中的公共英语的教学并没有专门开设,更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予以保障。高校英语教师往往感到非常苦恼,也限制了翻译教学的发展,不能有效进行翻译理论和知识的传授,造成高校学生普遍不能接收到正规的翻译训练,不能通过必要的措施来提升翻译能力,具体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翻译材料,也没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自然很难实现两种语言的灵活转换。
第二,翻译策略往往都通过口头进行讲解,缺乏生动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谓的翻译活动,就是进行实现两种语言等值交换的文字过程,通过一种语言能够将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地进行内容和含义的具体表达。这对于翻译者来说,应同样具备两种语言能力,并能明确相关两种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以及内涵信息等,进一步去体现出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得到最为接近的翻g语言。所以,在具体的翻译中,要想保证具备较高水平的翻译,则应重视翻译者的翻译技巧和策略、翻译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影响着译语的流畅性问题。分析传统翻译教学中,相关翻译策略都是由教师进行口头传授,并不能让翻译者体会到两种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内涵以及具体的语言场景的信息,仅仅片面强调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词汇的学习,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场景方面的内容,忽视语言能力以及文化背景的学习,学生并没有领会到翻译技巧,更多则是感受到翻译的枯燥,并没有太大的进行翻译的学习的乐趣。
第三,延续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的多样性。大部分高校还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忙着去记笔记,课下要求进行大量的习题反复练习,这种模式下,强调学生进行句法、语法、词法的记忆和背诵,再通过几篇文章的翻译,交给教师进行评阅和分析,然后在进行参考译文的对此。通过上述的传统模式学习,学生仅仅掌握比分的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理论,根本不能有效提升翻译水平,使得翻译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二、多媒体化视角下高校翻译教学的全新内涵
第一,充分突出多媒体平台优势,体现出翻译教学的自由交流的精神价值。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不断发挥创新思考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交流,希望他们能自由畅想。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出翻译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影音资料,更好进行课堂情景构设,保证学生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氛围中,也有助于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比如,在进行口译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口译视频的展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是否能较为准确反映现场口译情况,利用小组活动形式,鼓励每个小组推举一个新的口译版本,在班级进行展示和交流,利用这样的活动,能够实现课堂互动交流,做好每一个口译的细节。
第二,通过媒体教学的力量,保证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融入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料库,保证其充分在社会每个行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出其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借此了解到更多的学习材料,能够利用网络直接学习美国VOA、CNN、英国的BBC广播电台,不断利用丰富多彩的节目来增添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
第三,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进一步对于翻译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为了社会发展而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方面,应该充分重视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问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翻译人才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必将翻译教学推向,对于高校的翻译教学来说,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着挑战。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应该重视翻译教学的改革工作,不断创新翻译教学活动。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应该不断挖掘其潜力,保证充分发挥其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两者结合的优势,保障翻译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三、多媒体化视角下高校翻译教学的更新途径思考
第一,积极贯彻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切实提升学生的外语思维水平和能力,具备良好的翻译素养。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应该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该有效提升语言素养问题,不仅仅要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更应该重视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才是有效提升语言综合能力以及翻译素养的正确方法。学生的翻译素养不仅仅要从传统的翻译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入手,还应该重视他们的文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对于跨文化的理解力,不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传递,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翻译的真谛。在了解外国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将原文内涵进行充分展示。利用多媒体知识宝库,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素养,这是在翻译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切实加强翻译教学质,满足翻译教学的最佳效果。还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不断创新发展多媒体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应该结合多媒体教学本质要求,在进行翻译教学中,秉承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教师在开展外国语的翻译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仔细选择多媒体材料,应该与翻译理论相互统一,同时,还能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如果不注重上述内容,存在着材料违背了翻译理论的情况,或者两者之间没有相互紧密的联系,这样教师就不会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会产生误导方面的作用,造成翻译学习中恶劣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发挥其的辅助作用,有效将多媒体和课堂教学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利用合理选择翻译材料,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一般来说,应该要求视频播放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3分钟时间左右,在多媒体利用的过程中,总体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另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应重视如何开展切入点和抓时机的工作,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秉承适时、适度、适量的态度,这样方可满足翻译教学的要求。
第三,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保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模拟现场实景口译训练效果。应该指出,传统的口译训练体现出非常枯燥的特点,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升口译学习兴趣。口译训练需要综合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技能,还应该积极调动多方面的感觉器官,在多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中,训练强度比较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疲倦感觉,学习动力和劲头不足。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枯燥内容具w化,大大提升教学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实现真实口译场景的构设,更好对于现场实景进行模拟,但是,这都需要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操作等技术。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在开展高效翻译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进行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翻译思维。所以,在新的信息时代的引领下,应该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保证翻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钢.浅论高校翻译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
[2]张晔,姜涛.翻译意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与兼容―英语基础教学与高校翻译教学衔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5).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
关键词:多维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