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01
导语:在教师读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指的是将课程内容、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利用新科技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语文和信息技术都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信息技术扩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信息化教学已经初步实现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等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了改良。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来创造新的学习模式,营造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大量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画面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以最自然的心态吸引语文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化属性,将互联网引入语文课堂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国际化,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知识的海洋,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是目前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既摆脱教学课本的局限性又实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材料,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封闭式的、固定不变的、预先确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模式以及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用新方法来学习新的技术与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使用纸质的教材,书本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且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纸制载体的局限十分有限。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一定要保持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畅通,建立动态发展的教学资源流动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使语文课堂可以长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三)有利于个别化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淡化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提供教学信息的主要人员。信息化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功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指导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知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将一些文字或词汇的含义通过动画、音效、图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且完整的了解,从作者的思想情绪出发,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意境。
(二)加强兴趣引导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并且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内容的传递十分有效。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以及教师呆板地在讲台上讲课,都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不仅容易感到枯燥,也不易去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观察倾向,让以往的听和记录变为观察。
(三)建立实践教学氛围
实践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想法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建设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活跃地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探讨,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教师也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与学生做充分的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将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结合专业的语文教学软件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与在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语文学习软件的使用技巧,自觉查找生字的使用方法以及生字的组词与造句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影音对所学词汇的来源以及用法进行讲解,在提高学生生活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手脑结合
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初步了解网页的制作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进行个人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内容有个人的特长、爱好、学习体会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语言学习中感到愉快。
(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如果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得比较好,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由于我国互联网产业是最纯粹的市场经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为了得到用户的青睐,对生字和词汇原意以及使用方法所做的解释都是最容易理解的,而且网络资源的篇幅不受限制,网络环境下,对单一生字以及词汇所做的延伸几乎是无限的。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作为一名校长,应该时刻注意让自己“向生命处用心”,对教师的管理充满人文关怀。有人说:“当教师需要温暖的时候,校长就应该是一盆燃烧的火;当教师需要呵护的时候,校长就应该是一堵挡风的墙;当教师需要理解的时候,校长还应该是一座连心的桥;当教师消沉迷惘的时候,校长更应该是一盏引路的灯。”言语之中,流露出教师们对“理想校长”的要求和对校长人文情怀的渴望。
1 营造人文环境,改变管理方式
尊重教师人格,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非限制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环境的非限制性。家访、学习提高、搜集资料等都无法在办公室完成。所以现在的教师坐班制、签名制,犹如给教师套上了“紧箍咒”。不仅不利于教师身心舒畅,放开手脚工作,更无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且不说对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一个极大挫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学校如果仍以这种“封闭式”的模式来管理,又如何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创造性人才?当然建立制度,工作规则是必要的,但要严慈有度,要合情合理,为教师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要能使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真正体现制度中的严而活,在“活”字上下功夫。
2 提升人文素养,明确管理目标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并起着引领作用。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教师的文化建设,那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在“沐浴书香,和谐发展”特色校园创建中,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同时,被书籍熏陶的老师,也能给学生榜样和熏陶。
2.1 建设目标。①做一个阅读者。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读书不仅是丰富课堂,也是丰富自己的人生历程。②做一个思考者。教师应当努力做一个教育的思考者,做一个思想的智者,一个会思考的聪明人。③做一个讲述者。教师作为讲述者的工作职责概括为六个方面:能否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能否把深奥的问题讲平易;能否把枯燥的问题讲生动;能否把新颖的问题讲透彻;能否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有智慧;能否把繁杂的问题讲得有规律。④做一个研究者。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多参与观察、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等。
2.2 活动形式、要求。①学校建立教师读书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2本好书,完成2篇以上读书心得或读书随笔。②每天坚持读书30分钟,提倡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建立博客读书论坛。③学校每学期定期给教师赠书2本,倡导教师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经常和学生一起读书。④每学期学校召开一次读书汇报会,让教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演讲。⑤以提高指导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优质教育”创建工作的深入发展,要求加强科学研究和有效指导。
2.3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①将读书活动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教学能手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名师培养对象的评选条件之一。②学年末评选表彰读书活动先进个人(书香教师)以及优秀读书笔记、优秀读书论文、读书随笔等,适时进行汇编。
3 提倡人文精神,协调管理系统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特色品牌;教育研究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今天的大学生从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这表明,一个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很可能会从一个“人才”变成学校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作为老师,原来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现在的老师要有长流水,能够不断喷涌。但长流水要有源头,这源头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要保障教师的终身学习得以实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学习型特色学校。下面就如何建立学习型特色学校,谈谈我校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建设学习型特色学校的框架图如下: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提升教师的主要途径就是构建学习型特色学校。首先要建立农村学校对学习的良好态度,通过营造一种支持农村教师学习的态度、提供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承认教师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每个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鼓励教职员工要虚心学习、了解哪些压抑学习的因素、知道如何激励教师学习等途径实现;其次,建立学习的奖励机制,对于教师的学习,通过发表文章、内部交流、颁发证书等途径进行表彰;再次,消除农村教师创造性的压力,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最后,提供相应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如确定学习日、教研活动规范化等。
一、搭建读书交流平台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例如,为了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书海中润泽心灵,我校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每学期都会定期向教师推荐读书书目,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定期进行交流。读书分享会上,与会教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评价自己平时教学的得与失,重新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自己的教学实践。这些读书分享会,搭建了教师读书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习成果得到了共享,让所有参与教师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二、搭建合作互助平台
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它更能形成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共生效应。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例如:2014年10月8日,廉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组织名师下乡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我校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我校还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如:我校每年都评比“十佳学科带头人”和“十佳教学新秀”,评比这些优秀的骨干教师和教师新秀,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搭建科研交流平台
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教研走近教师,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独特见解的发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大力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论的指导作用、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和科研成果的助推作用。
例如,我校举行青年教师科研沙龙,沙龙主要将视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与教学理论;2、教育科研方法;3、课程开发策略;4、课改前沿信息等。在这四个方面,我校都取得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全校已立项或结题的省级课题就有2个,廉江市级课题4个,课题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文获奖的奖项达到23项市级以上获奖,且获奖档次高。
四、搭建竞赛展示平台
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开展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然后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学习型校园 研究型校园
新课改呼唤教育理念的彻底更新,呼唤以校为本的研究、学习、反思与提高,呼唤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呼唤学校开展校本研修。
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办学理念
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第一要务,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内涵,增强底蕴。
1.加强领导,树立“求真务实,打造名校”管理理念。
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的“魂”,班子的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成败。因此,学校的领导团队要自加压力,负重拼搏,明确工作方针,形成网络管理模式,共同谋划发展方向。
2.启动校本学习、培训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内涵,增强底蕴。学校要把教师培训贯穿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让校本培训切实给教师带来经验分享、方法更新、认知结构的变革,带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认真组织“三级培训”,即领导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自我培训。
3.强化读书,让“读书的力量成为教师的力量”,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校要鼓励教师读书读报,从而提高教师的读书热情;举行“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读书论坛会,让清新的书卷气在校园荡漾。学校更要舍得投资,每学期都要购买新书,满足广大师生的读书愿望。给每位教师每年出资订书订报,确保老师人手一份刊物。另外,教导处每学期都要给每位教师印发新课改学习资料,如每日十问等,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并鼓励教师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随笔、案例等。
二、树立深化研修意识,提升办学品位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所以,学校首先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育教学主管领导参与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持和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从宏观上调控学校各项课题的进程。其次,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浓浓的学术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在开学前,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的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通过开放的教研网络,对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开展开放教研活动,为开放教学、整合教学做准备。此外,建立校园网站,开放校园网站。学校要定期将教师们的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研讨资料上传到学校网站上,鼓励教师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给教师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2.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建立骨干教师带新教师的帮带制度,制定培训管理方法,包括骨干、普通、新教师三套教师培训方案,推出“品牌战略”,通过校本教研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功效。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内容定位在围绕“教学研究”这一中心展开。各学科、各年级根据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研组集体的作用,让老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学术沙龙”活动,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论框架、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有较好的把握。
(2)反思提高。
学习、反思、积累、交流是渗透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最频繁发生的、最具有研究性质的行为。学习使研究获得正确的起点,反思使认识得以深化与升华,积累使研究具备厚实的基础,交流使思想得以澄清和拓展。学校应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一得,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不仅能做到:计划、行动、系统地观察、反思――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诊断,而且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化进程。
(3)深入开发。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课题,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新举措,是我国办学体制走向开放化的良好标志。因此,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一种趋势,更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还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此项研究也要在学校初步展开,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教研网络。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独辟蹊径,研制开发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礼仪教育”、“国学教育”、“经典诵读”、“环保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旨在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彰显教育的功能。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橱窗、优质课展示等向学生宣传知识,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丰富教育的内涵,体现知与行的科学统一。
3.以科研为龙头,把握科研主动脉。
学校要以“创一流教育”为目标,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与学校现状,力求走出一条以“科研领先,积极创新”为特色的教改之路。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建立科研网络,培养一支强健的科研队伍。
(1)全面启动“名师培养”及“名师带动”工程。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建立名优教师帮带教师的导师制,制定名优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培养方案等,推出“品牌战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要选送名优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评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点带面,跟踪指导;要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教导处领导要经常进入他们的课堂听课、评课,并且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等。学校要力争通过培养,使教师成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者。
(2)课题引领,全面提升。
说来也巧,我与宋文京先生的两次见面,都与作家王蒙先生有关。第一次是2004年10月22日,王蒙先生应青岛市国资委“财智对话”之邀,在香格里拉做《〈红楼梦〉中的政治》的演讲,文京先生是主持人,我是点评嘉宾。那时,他刚卸去北京《书评周刊》主编不久。第二次是2009年4月下旬“王蒙新作《老子的帮助》学术研讨会”期间。见面虽疏,但我在多个场合见到也多次听朋友谈论文京先生的书画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书法艺术,我是个完全的外行。文京自童年时期即开始习碑摹帖,曾下过一番苦工夫,青年时代曾问艺于启功先生,中年后又拜范曾为师。文京其实是个杂家,书(书法而非藏书,虽然文京是岛城首屈一指的藏书家)、印(篆刻)、画、文(评论),皆有研究建树,而以书为最,在书法艺术中,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皆有心得,但行草尤见功力,《杜牧诗》、《李白诗》、《纳兰性德词》等成为他的代表性作品。
文京祖籍中原,生于西安,他的书法既有“三秦书风”的古朴,也有“中原书风”的雄浑,近年来,他的作品又似乎有点江南秀士的味道,有一种清雅之气,空灵之美,有一种书卷气,这种清雅之气我曾在冯骥才的画中见到过,这其实就是文京在书坛上得以立身的根本。细读文京书法作品,特别是他的行草,大都画面简洁,笔法散淡,结构疏朗,具有一种抒情性,决无喧嚣,更无狷狂,书法的境界,其实就是生命的境界。古人书论中有“神秀”说,文京的书法已经流露出了“神秀”的美学品格。
文京本质是文人。他读书博杂,兴趣广泛,文学、哲学、宗教、美学、历史、地理等,皆有研习,对文学的阅读,特别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熟悉程度超过了许多专业人士,所有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到他的书法艺术,并最终形成了他书法艺术所特有的主体性。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化、高度人格化的艺术,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在书法的“线条美”中呈现的是“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也就是说书法艺术是主体精神和线条美完美融合的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特别是主体精神,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大书法家。“书者,散也”,文京书法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文人的气息,那种漫不经心的雅致,其实是文京审美趣味和心性精神的一种自然呈现。对一个书家而言,仅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修养。文京特别喜欢“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特别是对他的“以我为主,化育前朝书迹”的理论更是极为推崇,其实,所谓“以我为主”,也即是主体性。山人之所以被文人所喜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强烈的主体精神。苦练可以练出匠人,甚至艺人,但是练不出真正的艺术家。
陈伟骏: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局长,英语特级教师,教育系统读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推动者。
陈伟骏强调教育领导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学习力,强调教育思考力孕育于文化选择力,为此,他号召全区师生以书本为伴,广泛吸收全人类智慧来增加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
他提出区域内凡是新提拔的校长一定要读完50本书,在任校长一学期至少读完5本书。他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自己不读书而倡导校长读书是没有用的,校长不读书而倡导老师读书是没有用的,老师不读书而倡导学生读书是没有用的。他和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读完大量书籍的基础上,以“工作坊”的形式,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带领苏州市吴中区新任校长读书班读书、带领了苏州市吴中区中青年教育管理干部读书班读书、为多个学科骨干教师读书班导读,形成了良性的连锁反应。
他认为人不读书,思路就会变成“一根筋”。他说“人的大脑和胃一样,不吸收东西就会饥饿”,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周读完一本书。他倡导教育工作者读书不应该圈定界限,文史哲、科技前沿、管理科学、教育教学原理、文学等可一并吸纳。他带领大家读《漫步教师心灵》《创新――好主意是从哪里来的》《丰田模式》等,践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读完一批书,思想就会和周边人拉开一段距离”的观点。他的读书观很快在他组织的读书班得到了证实,学员们纷纷表示:不管是读哪一类书籍,某些句子能让我们困惑几十天、一年、甚至几年的教育和人生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如今,吴中区校长、教师、学生读书蔚然成风,“书香吴中”已基本形成,在教育系统内外了产生较大的影响。
阅读酿造了教育新生态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他开展教师培训、推行教学改革、创新家校合作等,让弋阳教育在3年里浴火重生,打造了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方华,一个极具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的专业型管理者,在他的倡导下,2013年秋,江西省弋阳县继“家校合作协会、班主任工作协会、心理学协会、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后,又紧锣密鼓地成立了“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这个民间读书组织。通过微信群、读书论坛和弋阳教育公众号三大信息平台,开展每周一美文评选、每月一好书推荐、每季一诵读、每学期一读书演讲、每半年一次叠山书院论坛等一系列常态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还在各学校建立了42个读书联盟分会,其中家乡漆工镇小学的“漆工笔谈”、谢叠山故里叠山学校的“叠山论教”等读书分会办得有声有色。
此外,弋阳县逸夫教育集团率先在全县实施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海量阅读,在逸夫小学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中小学校加入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队伍。全县推出“国学经典每日诵读”活动、开展书香班级评比、主题丛书征文比赛等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外阅读量进行定期监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来的课改新种子,让弋阳的学生喜欢上了语文,带动了学生阅读量的大幅增长,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方华认为,教育绝不是只教育好一个孩子,而是要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区域社会风气的好转。我们要用广大教师热爱读书的风气,引导家风,带动民风的转变,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大教育思维的表现。弋阳推行家校合作,让教育生态发生了全新的改变。说教育、思教育、谋教育、做教育、帮教育,如今在弋阳蔚然成风。
办一所引领教师读书的“黄埔军校”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他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18年来,坚持举办的教师读书班,被称为兴化小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何伟俊认为,教师本来就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成为“学”者:先学者、会学者、善学者、好学者、乐学者。1998年,何伟俊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相互听课评课,外出听特级教师讲课、专家讲座等活动。
“读书班”已经举办到第六期,走过了18年,被称为兴化小学教育的“黄埔军校”,总计有235位学员参与了“读书班”学习。一个个教学骨干和省市颇具影响力的名师从读书班相继走出。《树蕙苑》是“读书班”的班刊,刊发学员的读书心得、教学随笔等,以便交流、分享,至今共编18期。
2011年,他又牵头组织成立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教学研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校陆续成立了本校的读书组织,实验小学“绿满窗”读书会、二实小“成长”读书会、安丰中心小学“远流”读书会、陈堡中心小学“晓晨”读书会等,都是在市读书班、读书会影响下相继成立的教师读书、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带头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并义务为“读书班”“读书会”的老师作讲座。2008年在“凤凰教育论坛”开阅读专题贴“阅读随记”,阅读量为36 202人次。2009年在“凤凰教育论坛”开“同窗共读经典”专题贴,阅读量达2万多人次。2012年―2014年,为老师作《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讲座。2015年5月21、22日在江苏扬中实验小学,为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经典诵读”研修班作“《论语》三讲”……
此外,何伟俊把推动全市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研的常规工作来抓。每学年组织召开课外阅读现场会或研讨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促进课外阅读深入开展。
走在童话般美丽的阅读路上
何夏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他用阅读改变农村小学的落后面貌,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深入推进阅读教育。
何夏寿认为,美的阅读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着手。1996年,他被任命为四埠小学(现金近小学前身)校长,当时的四埠小学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除了一本薄薄的教材,学生几乎不读书。何夏寿决定用阅读改变这所小学的落后面貌,组建了“小鲤鱼文学社”,担任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每天中午给孩子讲童话。同时,重视作文的指导,探索积累了“推陈出新”“穿针引线”等10种童话写作指导方法,自费印发给学生。至2000年,何夏寿所带的文学社孩子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童话,有两位同学还获得省征文一等奖。浙江省教研室将学校确立为省作文教学协作学校,浙江省作协授予学校为青少年作家培训基地。可以说,从金近小学出去的学生,人人喜欢童话,个个爱好阅读。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何夏寿于2011年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目前已有全国16个省份的100余所学校加入该教育联盟。组织名师、专家、作家等莅临现场指导,受众教师达2万余人次。此外,他还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纪念馆――金近纪念馆,并于2010年促成了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少儿新闻出版总社《儿童文学》杂志社联合签订了为期10年5届的“《儿童文学》金近奖”。
他积极组织开展“家庭小书房”和“共建书香村”活动,为祝温村创作村歌、村联,开辟了农家书吧、村史陈列室、乡贤文化墙、美德故事长廊、乡村文化博览馆等,这个村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乡村”。
何夏寿最喜爱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作品《犟龟》,小犟龟的执着常常令他奋进不已。他自称是一只喜爱阅读的小犟龟,会一直坚定地走在童话般美丽的阅读路上。
一位人生教育的燃灯者
黄玉峰:复旦附级教师。他将“读书做人”作为宗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人文经典,培养了一批批读书人的种子、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如果翻开黄玉峰指导的复旦附中人文实验班的课程设计方案,里面包含的人文经典书目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你很难想象这是高中生就已经阅读并且是深入研究过的。
自2012年起,他还担任上海市第三届名师基地导师,而阅读则是这个名师基地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他在学员中积极推进原典导读、教育专著阅读计划,指导学员阅读《论语》《黄河边的中国》《教学勇气》等著作,为学术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
黄玉峰著作等身,论文颇丰,以《说屈原》《说陶潜》等为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物为经,串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以《“人”是怎么不见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纵横中外古今的教育领域,严厉批判当前教育的弊端,颇具慧眼地指出当前教育束缚学生的五条缰锁;以《上课的学问》为当前语文教育指明了深入探索的方向。
2015年,他担任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以来,为弥补当下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不足,开发了“大语文”拓展课程,如《汉字文化》《养正讲堂》等,并在校内开展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他主编了校报《五浦文汇》、学生文学刊物《读书做人》和图书馆刊物《读读读》,并成立了学生文学团体“卿云诗社”,指导学生编写剧本、表演戏剧等,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黄玉峰看来,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所追求的应当是越过读音笔画和中心大意之技,进入人文成长和精神升华之道的层面,追求一种人格的高度。而阅读不仅仅是积蓄,也是灵魂的绽放与迸发。语文教师就是那个引导学生厚积薄发、淬炼人格魅力的人,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
在水乡,种下一棵阅读的树
冷玉斌: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他酷爱读书,长期坚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阅读的推动者,自称是一个正在种着阅读之树的人。
有人说,一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对此,冷玉斌有着最大的认同:他开过童书讲堂,每周一次;也曾设法下载好的儿童影片,在班上和学生一起欣赏。2004年开始,他在自己的班上开始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介绍与导读。在大声朗读之外,他还尝试进行师生共读,然后围绕一本书展开讨论并撰写笔记,制作个人读书卡和读书小报。这些做法他始终在坚持着,数年下来,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他是“亲近母语”团队成员,参与编写《我的母语课》;他是“新经典・日日诵”团队成员,《日日诵》一套书惠及众人;他是“第一线”研修团队一员,参与项目影响了很多人的语文教学;他是“国培计划”北大项目组小语团队专家,撰文、培训、送教,为更多远方的乡村孩子送去一点因阅读而起的光亮……
2008年,他在水乡兴化的一所乡镇中心校――安丰中心小学成立了“远流”读书会。2012年9月,他调至县郊的第二实验小学,又迅速组织成立了“成长”读书会。他为老师们选书、荐书,带着会员读书、分享、写作;他主办读书沙龙、举行读书分享会、请来专家开讲、利用网络论坛建起了读书专题帖、建立了读书QQ群等,在不间断地推动下,教师在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提升了他们的教学力,最终落实在了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为读书,因为读书而形成的学习风气,两所乡镇学校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发展。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福禄贝伍语)。他希望自己两者都是。他明白,在乡村,在这个时代,他所做的、所说的即使是徒劳,但在发生的那一刻,依然有它最深远的意义。于是他说,“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即使你不见得就能擦亮星星,但对于星星而言,这种被爱的温暖,还是可贵的”。
读向课程深处行
李怀源: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校长。他研究“读整本书”理论,把传统教育与儿童阅读相结合,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
多年来,除了自己阅读,更多的是带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李怀源深刻体会到,阅读是思考的过程,会阅读才能会学习,阅读课程会让教阅读和学阅读变为可能。
李怀源一直关注传统教育中的读整本书,完成硕士论文《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发表《小学:当“国学”遇上“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断裂与超越》等文章,开始建立传统文化与儿童阅读的联系,希望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建立阅读课程。编写《叶圣陶谈阅读》一书,把叶圣陶阅读课程、阅读教材、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的相关文章进行筛选,为读者呈现系统的阅读思想。
用建设阅读课程的方式推动学校阅读,用教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读整本书。1998年7月起,在班级内推广阅读,从语文课中拿出时间作为自由阅读课。2002年7月起,在学校推广阅读,每班2课时自由阅读。2005年7月起,推广儿童文学阅读,每班2节阅读课,班级“同读一本书”,开展班级读书会。2008年7月起,把阅读推广到小学所有学科,进行全学科阅读。2014年7月起,主持编写《主题阅读课程纲要》《主题阅读课程方案》,把阅读课与戏剧课进行整合。参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主题阅读书目”研制,把图书分为“文学”“数学与科学”“人文与艺术”3类。主持编写《丁香娃娃奇遇记》,把清华附小100本必读书目,按照故事的形式放在一本书中,作为学生的导读书。
他认为校长核心领导力就是课程的领导力,只有将阅读纳入到课程中,才能真正开展阅读。他将阅读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对阅读课提出3点要求:一是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应以阅读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二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三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在阅读面前,老师应以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读书笔记,共同在课堂上交流心得,发表见解。
面对高考,他倡导将阅读从应试中解放出来,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每周安排两节课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交流。并明确提出,这两节课与高考无关,与阅读题型训练无关。
从一所学校到一座城市
王暖Z:吉林省抚松县兴参小学校长。他认识到,只有教师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而教师最好的阅读就是学以致用。
从1998年开始,王暖Z便致力于经典诵读的推广,近20年的实践,他和他的团队找到了一种快速识字法,使二年级的学生会读2 500个汉字,进入自由阅读阶段;编创了科学高效的经典学习与积累方法――集成链记法、五步学习法、循环学习法,模仿围棋段位制设计了“九段四级”过段制,每阅读完一定数量的书籍、诗词、成语、名言,就晋升到相应的段位,并填写《传统文化过段手册》。
2012年初,他在抚松县兴参小学启动了“新三百千千”读书工程:在小学阶段积累古诗词320首、成语1 080条,知道名言1 000条,阅读图书100部。为推动阅读向纵深开展,兴参小学定期开展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汉字书写大赛,以及“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全家共读一本书等活动。
王暖Z认识到,只有教师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而教师最好的阅读就是学以致用,阅读和实践相结合。他曾在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四所学校任职,每到一所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写书。许多农村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素养不高,但大家边读书边写书,老师们在品尝创造的甘甜中激发了潜能,由最开始的抵触,到争着参加课题组。自1998年至今,他先后带领58位农村教师编写了《古诗链记300首》《成语链记1 000条》、《字树识字》《蜜蜂的诗慧精神》等14本书作为学生的校本教材。
2016年,由白山市委宣传部等4家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市掀起“百百千千”经典诵读工程,《古诗链记300首》等3本教材成为白山市全民阅读必读书籍。这项传承民族精神的工程,终于由一个人、一所学校,推广到白山全市,带动十几万人阅读经典,改变偏远农村的阅读生态。
十年浇灌“青葵园”
吴樱花: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语文教师。她是“青葵园”的创建者。2012年开始以接力形式共读教育名著与经典。
2006年,吴樱花来到星港学校,组建了一支民间教师发展团队“青葵园”,自发开展共读、共写、共研究。10年中,从早期的共写教育随笔,到后来的接力共读名篇,结出了丰硕的专业成长果实。
2012年,“青葵园”开始以接力形式共读教育名著与经典,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青葵园”的伙伴约定:每学期共读一本经典,每周结合自身实践,摘录经典片段,撰写200字以上的感悟,上传到QQ群共享。吴樱花把这种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共读方式取名为“接力读”,有效化解了一线教师对理论书籍的畏惧感。她自己则每天守在QQ群里,等待并督促当天“值班”伙伴上传读书感悟,每周整理伙伴的文字,便于成员完整浏览和后续互动。
吴樱花最想借共读经典让成员得到真正的心灵成长,强大自身的生命能量,进而尽自身绵薄之力去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接力读”积累读书感悟近百万字,在给老师们带来后劲十足的成长力的同时,团队成员均成长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骨干。高桂萍是资深班主任,十年来的共读共写共研,让她在平时治班中,更加细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郭萍老师开发了校本课程“初中生经典导读”,带领学生“亲近经典,过有品位的阅读生活”。80后教师王婷婷组建了“语诺书音”学生共读团队。“接力读”的方式也让上海的王丽琴博士受到启发,在她的“杜威读书小组”中采用,并催生了《偷师杜威》这本一线教师自己的经典共读产品。现在,这种“接力读”的创新方式,被很多中小学教师读书会借鉴并使用。
燃起全民阅读的星星之火
杨明章: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一中学常务副校长。他发起成立以服务中小学教师为主旨的燃灯者读书会,创办燃灯者公益书屋。
自1995年起,杨明章尝试向公众分享读书心得,10年间累计为机关干部及在校学生作“读书与写作”公益演讲20余场,受众5 000余人,许多人因为他的演讲而爱上了读书。
走上教育岗位后,杨明章更是如鱼得水。他是全校师生公认的“书生校长”,常年坚持深入班级演讲。从事教育12年,累计演讲600余场,向学生推荐图书数百种,介绍作家及各界名人数百位;他坚持读、写并重,撰写教育随笔百余篇;开通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不间断地向师生推荐好书、好文章。
他拥有藏书5 000余册,年均读书近百本。早在2006年他就开放自己的藏书,成立“笑长书屋”。一届又一届学生从这里汲取营养,陶冶心灵。他的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杨明章校长就是这样一位高擎着读书火炬的人,给青春以热情,给叛逆以安抚,给迷茫以指引。”
2015年初,针对部分乡村教师对读书的饥渴与相对贫瘠的乡村文化生态之间的反差,他发起成立以服务中小学教师为主旨的燃灯者读书会,创办燃灯者公益书屋。目前书屋已拥有高品质图书4 800余册。随着燃灯者读书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入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职业不同,年龄各异,上至七旬老者,下至5岁稚童,文化水平差异也很大。为此,他们又相继成立了大城一中读书会、凌燕诗社、大城亲子读书会等社团,作为燃灯者读书会的分会接受指导。
他热心公益,并将推动读书与开展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近年来,先后组织发起了爱心接力、春晖夏令营、创办博爱书屋等公益活动,几年来累计向贫困学生捐书300余册,赴中小学作读书、励志公益演讲50余场。
“步步为营”推广阅读
张斌利:河北省丰润车轴山中学校长。他认为,教师读书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强迫。他总结出“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
14年前,体育教师出身的张斌利开始阅读《论语》,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论语》,最后提出“半部《论语》治校园”,他把一所破败不堪的乡村中学治理得井井有条,被中国教育界称为“岔河现象”。
“感谢书籍赋予我勇气,赐予我智慧,改变我人生!”这是他读《论语》、用《论语》之后的最深感悟。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书籍的受益者,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感召爱上阅读,走上阅读之路。
他认为,教师读书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强迫,更不能靠规章制度强迫教师读书。经过十多年摸索,他总结出“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步步为营推广阅读。他的阅读推广并不仅局限于几所学校,而是走到哪里,就把阅读带到哪里。近年来,他经常与名家、大家切磋,与同道交流、探讨,为各级各类教师开办讲座近百场。在他的带领下,河北、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十几个省、近百所学校都开始尝试运用他的“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
为进一步分享教师阅读的幸福,2011,他联合全国10余所学校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开展“问道书香”全国性聊书活动。每年的这一天,来自北京、天津、安徽、山西、吉林、河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十多个省市地区、几百名专家学者以及读书爱好者集聚在偏僻的岔河中学,分享读书人的文化盛宴。目前全国聊书会已经举行了6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的第七届全国校长聊书会将由车轴山中学承办。虽然只是在个人微信平台发出报名通知,但短短一周时间,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人报名参加。“这是我13年推广阅读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我13年推广阅读最好的奖赏。”张斌利说。
以教师为“半径”绘制全民阅读圆
张传若: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局长。他提出:“局长带着机关读、机关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
2006年底,张传若担任日照市教育局局长。上任伊始,他决定以局机关阅读为圆心,画一个阅读的圆,这个圆里,有校长、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乃至每一个日照市民。他提出:“局长带着机关读、机关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的“六个带动”阅读机制。
从为机关人员配备图书开始,他根据每个科室职责,为大家绘制“阅读地图”,引领机关人员开展个人自主阅读、科室共读、阅读沙龙、科室讲坛等。同时,各学科教研员也为教师和学生绘制了“阅读地图”,组织教师阅读学科相关书籍,引领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广泛深入的机关阅读如火种,点燃了校长阅读的梦想,一批有着浓厚教育情怀的校长开启了阅读之旅,很快成长为专家型校长,并经由自己的阅读,点燃教师的阅读之梦。日照阅读之圆的轮廓初现。
推动阅读,必须配置优质图书。近年来,他从基础建设开始,推动政府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图书馆400余处,并在学校每个楼层设立图书吧,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及、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相继投资2亿余元,为学校配置优质图书1 000余万册。并先后投资3 000多万元,为农村学校建设超市式图书馆,推动政府将资源向农村倾斜。
在他的推动下,全市各学校将阅读列入课表,进入课堂。每周,师生共读课成为学生最期盼的时刻,书籍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语言密码。同时,他在全市构建了“读―教―学―研”的教师专业阅读机制,成立市、县、乡、校四级读书社团400余个。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等成为推动教师读书的重要平台。
阅读从源头开始
张梅霞:小学生拼音报社总编辑。她提出:“阅读,从源头开始;阅读,从诵读开始;阅读,从共读开始。”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抓手。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张梅霞经常会遇到家长和老师提出的这样一些问题:孩子应该读什么?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
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和大量学习,张梅霞提出了“阅读,从源头开始;阅读,从诵读开始;阅读,从共读开始”,并积极付诸行动。
张梅霞理解的阅读源头: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内容和四书五经,它们会为孩子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二是儿童文学,包括优秀的童诗童谣童话以及绘本,它们会滋养孩子的心灵。三是教育理论经典,包括国内如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蒙特梭利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能让教师、家长对教育的本质有科学的理解。只有懂教育的教育者,才能有好的教育。
她认为,诵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可以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提高理解力、记忆力,提升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成年人诵读,还有利于活动大脑,修心养性。
一、创设务实的研究文化
学校搞教育科研,基点在于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过程应该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办学不断形成特色的过程。要努力创设务实的研究文化,这是教师走向教育科研的基础。
1.校长引路做示范。
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校长是关键,校长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搞科研,具体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校长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导,教育科研的组织工作才能有实效。校长要成为教育科研的引路人,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使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深入课堂、聚焦课堂,抓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永远应是校长的“主科”。脱离课堂、不抓教育教学的校长不是称职的校长。校长只有经常深入到课堂中,深入到学生中,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也才能针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真正做教育科研的引路人。校长既要做教育科研的管理者,又要做教育科研的实践者。学校应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要亲自挂帅指导教育科研工作,由一名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同时成立科研的管理部门,组建一批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具体落实教育科研的各项工作,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学校要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的良好环境,并在制度上、舆论上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作为教育科研的实践者,校长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不当挂名领导,亲自承担课题研究。
2.校本研究打基础。
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认可,要对那些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立项的课题给予大力支持。校本研究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持久地进行,和研究的方式密切相关。其实,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应定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学校的课题立项后是如何实施的?是否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题实施后发挥的效益如何?实际上,不少课题结题后都被搁置一边,结题鉴定后一般就不再继续研究了,甚至有些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结题时的各种佐证材料经不起推敲,忽视实施过程,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进一步思考,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怎样进行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何对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典型矛盾引进课题,力求通过校本课题研究,在揭示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办学治校、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中切实起到指导作用,使之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3.评价机制促深入。
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既是舆论导向,也是切实激励,将激发更多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不是简单地看科研立项的级别、科研立项的数量,重要的是课题研究能否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的成果能否被大家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是否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所以,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凡是那些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立项的课题要给予大力支持,投入多少都不为过;而对那些与课堂教学脱节的课题,只是为了搞课题而搞课题的坚决不予支持。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不同阶段取得的专项研究成果要给予专项奖励,对真正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确实取得对教育教学有借鉴意义的成果给予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引导教师把日常的教学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与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实现以研促改,以改促新。
二、开展踏实的研究行动
1.立足日常。
立足日常的教学研究是实现教师观念和行动改变、促进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教育科研只有植根于一线教育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科研含量。学校以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为科研的核心导向,积极创设科研工作化、工作科研化的氛围,围绕课题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等活动。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举办相应的研究课及不同层次教师的优秀课竞赛活动,如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研究课,进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学案,优秀试卷、课件、教学案例、作业设计、论文等的评比交流,举行说课、读书论坛等活动。让教师在这些活动中磨砺教育教学基本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学校可把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优秀论文、课件等结集出版,并在校园网上。对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成果,还可通过召开交流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可通过引导教师写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随笔,编写教学反思集、教学案例集、理论学习随笔集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了督促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并使教师真正地走进教育科研,我们可以对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还可通过改革备课方式,探究使用集体备课下的共享教案,科学使用学练卷,抓各种业务比赛,进行同课异构、读书沙龙等活动,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2.立足本校。
学习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机会。但请专家举办讲座、外出学习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抓实教育科研还要把目光投向本校教师,依托身边的先行者,挖掘本土培训资源。学校可建立学术委员会,把各个学科中业务扎实、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集结起来,成为学校内学术研究的“权威”组织,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课题研究、论文评选、学术论坛、优秀课评比中的作用。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不是学校领导说了算,而是由学术委员会中的成员集体评议决定,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各类评比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有益于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使这些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三、培养自觉的研究习惯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交流、研究、指导、管理五大职能,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专题研究与一定范围内成果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向,培养教师自觉地研究习惯。
1.以科研统筹为重点,建立教育科研的网络化体系。
学校管理者必须把好教育科研的选题关,同时确立学校的科研方向,形成科研网络。教育科研的网络体系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核心体系”,处于教育科研管理和实践的“领头羊”位置,并担任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第二层是“骨干队伍”,由从事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选出的优秀教师组成,在群体性教育科研活动中起带头、引领作用。“骨干队伍”不但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把关,更是市、区级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并且参与教师课题的评估。第三层是“群体队伍”,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网络化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在制度上保证教育科研的地位,把它作为一项全校教师的基本功进行评估,在教师的业务考评指标中占一定的权重,是评选先进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的必备要求。还要重奖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以此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
2.以科研管理为重点,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
第一,抓制度建设。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如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研究人员职责等,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学校的规划中,教育科研工作要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形成教育科研管理从选题、论证、立项、申报到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检查指导和成果申报、鉴定、课题等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全程管理制度。
第二,抓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规范过程管理,做到一题一档,明确职责。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进行全面调控,并从各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课题的全面实施;各课题组组长具体负责课题开展及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为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抓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课题研究为载体,解决问题为目的,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广大课题研究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是将研究中心下移到教研组,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教师为研究主体,改进教育教学为目标,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专业引领为催化剂。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突出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功效,倡导教育科研课题不离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次是突出过程管理。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要有总体规划,以教育科研要为推动学校工作整体优化服务为宗旨,课题研究要有具体目标;要建立各级课题档案,每学期按实施进程写计划和总结,中期课题实施工作评估总结,及时校正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目标的完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加大中期检查和评估力度。开展个案研究交流研讨活动和对重点课题的跟踪管理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