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08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目标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自1999年起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上的指导成为各方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显重要。

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明确就业指导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教学要求》还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态度上,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在知识层面,要掌握就业的形势、职业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在技能层面,要掌握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规划管理的能力、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在理念上存在偏差

(1)思想上不够重视。各高校虽然也逐渐认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意义所在,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显得重视不够。一是在课程管理上,课程管理与教学工作多部门负责;二是队伍建设上,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三是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大,没有严格规划管理。(2)缺乏充足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教育部 “就业指导课专职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的规定相比,目前国内高校达到这一指标的屈指可数。二是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任课老师多为一般行政人员兼任,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不多。(3)资源投入不足。由于学校没有真正地对这门新生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教研活动、教学资料等课程建设相关的许多工作都无法落到实处。

2.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

(1)教学课时不足。而许多的学校仅是在学生毕业的前一个学期开了10多个课时的课程,与200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相比,课时缩水大半,许多内容无法纳入教学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2)教学内容缺失。由于开课时间的迟滞和教学课时的不足,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等内容均无法纳入课堂教学,课程仅仅局限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教学内容多以当年就业形势与政策、简历攥写、面试技巧为主。(3)教学管理不规范。由于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专门的教研室召集教研活动,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兼课老师只能各自发挥寻找素材备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团体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授课。如此情况下,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功底和偏好进行授课,授课情况出现较大的差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必须从横向为主转向纵深发展,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思想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心事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落实和规范。

3.1 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认识就业指导课

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认识课程。就业指导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全程化服务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设计,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明确课程归属,加强课程管理。明确课程归属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教研活动,完善理论支撑。按照《教学要求》的精神,抓好“三个结合”,使课程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一是“全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全程化为统筹,阶段性工作目标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二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专任就业指导课教师为主体,邀请吸收校内外专家人士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可以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授课;三是“团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相结合”,团体指导以通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为主,个人指导主要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或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两者配合,齐头并进。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以专任就业指导课教师为主体,邀请吸收校内外专家人士如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知名就业指导专家等进入师资队伍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参与教学研讨。

3.3 落实经费保障

“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只有给予充足的投入,才能深入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订立一个适当的标准,保证该课程的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

3.4 规范课程教学与管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采用向低年级延伸,在高年级突破,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

(1)重视课程规划,加大教学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要求,38学时是保守的课时量。若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实际课时需求将会更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学生需求和课程教学需要,放宽学时限制。

(2)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教学内容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全程化是骨干大纲,阶段性是工作重点,在贯穿全程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针对性,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课程内容应各有侧重(见表1)。

3.5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实效

《教学要求》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这要求我们“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打破沉闷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求得最好的实效, 实现课程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好网络资源。三是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陈伟.就业指导课发展方向与教学效果提高.品牌:理论月刊,2012(1):55-56.

[2] 亢小峰,范英勋.就业——就业指导课突围.教育:中旬,2012(2):40-46.

[3] 徐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技巧初探.北方文学(下),2012(2):177.

[4] 张维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探析.学园:教育科研,2012(1):14-15.

[5] 徐东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2(1):143-143,146.

[6] 宋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中国农业教育,2012(2):54-57.

[7] 张辉.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之孔见.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3):57-58.

第2篇

为探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领域主要期刊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求职过程等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章。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机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研究热点;作者分布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就业问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定近10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期刊做计量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为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下载近10年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等基本载文信息的多个论文指标进行文献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对数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181个。通过相近词合并,在关键词排序当中,大学生(644次)共现词频最高,排在第二位的关键词是就业(390次),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大学就业,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创业教育(159次)、创业(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业指导(66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创业、用人单位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高校扩招和就业为研究热点运用软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该领域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因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之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直接影响[1]。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七大诱因为大学扩招导致论、体制弊端论、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局限论、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论、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论、就业能力欠缺论[2]。九个因素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个维度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5]。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扩招背景下用人单位意向和就业指导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趋势,但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体上不容乐观[7]。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日益增加,从2000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2000年时,我国高校仅毕业107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增长达到7倍。从招生规模来推测,2014年以后五年内,应届毕业生规模都在7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8]。因此国家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当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降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风险[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0]。

三、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一)研究作者统计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团体日渐扩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作者及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发现,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论文,其中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有169人,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72名,黄敬宝发文量最多,黄兆信、曾尔雷和施永川组成团队,徐小洲和梅伟惠组成团队,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这两位作者,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单位统计

研究单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通过统计,在2004-2013年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发文27篇,居载文作者机构发文量之首;温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20篇;浙江大学发文16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13篇。由此可见,研究该领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稳居机构发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实力最为雄厚。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机构。

四、发表期刊被引用统计

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由曾湘泉独自撰写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被引用421次,是就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文章认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夸大了这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谢志远刊登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97篇论文引用了该文中的数据或观点,该文指出大学生出现“就业鸿沟”的根源在于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而木志荣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一文,则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指出了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13]。此外,吴志功和乔志宏的《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房国忠和刘宏妍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等高频被引文献对美国的大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模式等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计量统计,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学术研究紧扣新时期国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调整、就业指导与求职过程、劳动力市场与专业设置、用人单位的调查、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单位。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呈多学科交叉趋势,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紧密,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17-319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4):92-97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40-142

[6]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7]刘大为.全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J].社会,2004(6):1

[9]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205-208

[10]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45-48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1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第3篇

论文摘 要:由于高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除了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和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通道不流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本文探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服务的作用,叙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做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急速来临与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精英认识的惯性矛盾,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至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开辟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新领域,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读者服务职能拓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几乎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其信息的不健全、信息通道的不流畅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主动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2 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2.1 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集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各种信息载体与获取途径为一体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保存与传播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以读者和信息用户为核心,拓展信息服务工作范围,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开发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信息。体现了“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2 优势

2.2.1 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有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制度,能入藏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书刊、音像资料等;还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的资源保证。

2.2.2 网络资源优势

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呈条块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资源共享。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多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毕业生可直接上网查找国内外就业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网络保证。

3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中心

大学生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寻、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员、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重视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宣传,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设指南性栏目、就业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巧导引、图书馆BBS等多方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资源,从网络、杂志、报刊等处多方收集信息,评价和选择各类文献,实现合理馆藏,扩展学科信息知识的覆盖面。

3.2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图书馆就可以向大学生们提供经整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了解有关城市或有关单位接受大学生的政策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新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图书馆应系统地整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结合企业用人要求等,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并与和其他网络系统联通,使就业的信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地进行选择,更好地把握择业方向。

3.3 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周期性、专指性、复杂性等特点,图书馆可以搜集相关时效性强的信资料,及时为学生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口头咨询、发放调查问卷、观察总结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现时需求和潜在需求,做好相应记录,建立用户需求档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4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4.1 加强就业文献阅读引导

(1)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阅读引导教育的基础,图书馆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完整系统地入藏大学生就业内容的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就业政策法规、有关就业的文献精神及职业需求的文献信息,要宣传和报道就业政策、求职信息,帮助大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系统掌握大量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订购专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报刊,在现刊和过刊阅览室中常年设置就业信息专题书架,专题书架实行开架阅览,通过阅读类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剖析》、《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经营自我与创造性经营》、《如何体现你的素质》、《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等资料,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2)编制就业信息专题书目,并把馆藏中最新就业信息书目、索引和重要信息原文及时传到图书馆网页上,便于毕业生多途径查询。另外安排专人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读者座谈,开展书评、评选读书标兵等活动,如,“信息素养在择业中的作用”、“个人素质与企业文化”、“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如何适应大众教育下的就业形势”等帮助学生分析、预测本年度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掌握搜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的技能。

4.2 举办就业信息能力讲座,提高求职技能,提升求职效率

图书馆要完整系统地搜集、整合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编制专题视频目录,举办就业视频讲座和专题报告,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图书馆员要主动做好视频资料的导读,如“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写好求职信和自荐材料,客观地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静态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4.3 网络导航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检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网站上开设“就业教育”专栏,并成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窗口,可设“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招聘信息”、“求职信息”、“求职技巧”、“就业讲堂”等栏目,指导大学生系统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整理相关就业政策法规,解答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咨询话题,为其选择职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意见。将网内外的就业信息资料按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点规范化,以及检索途径便捷化的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书目数据库”,并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本校学科专业和文献类型,有选择地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结,供馆内外用户使用,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网络化的共建、共享。

4.4 就业信息的加工、分类

就业信息资料形式多样,有成册的书刊型、报刊复印的零散型和网上下载的活页型等,收藏保管困难,也不利于应用。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工装订:有关就业的政策、条例等指导性文献,以发表的时间为序装订成册;从报刊和网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资料,按就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装订。依据就业信息的内容性质,按《中图法》分类,再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作书次号,把相同内容、类别的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按时间先后排序,以便于毕业生按类别查阅特定时间的信息资料。

4.5 分层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其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辅导性咨询。根据毕业生需求,咨询馆员辅导毕业生查找和利用就业文献信息,并解答问题。(2)指导性咨询。即以个体为对象,咨询馆员将毕业生引向信息源,指导其查阅各种就业信息资料。(3)检索性咨询。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数据、报摘类信息检索,包括招聘人数、改革要点、就业趋势等;另一种是文献,全文类信息检索,它需要从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方面进行系统检索,提供咨询服务。

5 结语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信息意识、确立择业竞争意识,端正择业就业思想的过程,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阅读引导;举办视频讲座,实施网络导航,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分类与利用;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走出一条信息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平.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第4篇

论文摘 要: 辅导员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对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承担育人任务的高校辅导员就成了高校就业队伍的主力军。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和大学生沟通交流。

首先,高校辅导员通常是由刚刚毕业的高校年轻教师担任的,其年龄阅历与大学生比较接近,容易交流沟通。其次,由于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时间接触,与大学生彼此之间容易沟通理解,建立深厚友谊,有利于走进大学生,赢得信任,可以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原则,利用掌握的有关知识和资料与大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解决困难。

2.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处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辅民员可以做到对每个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他们根据各个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大学生们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顺利实现就业,有利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就业指导的时效性。

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以良好心态就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激励大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时效性。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有些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走向岗位,缺乏工作经验。他们只能从网络、书本等渠道,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从而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就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而且在面对实际困难时,指导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同时也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加之现今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更有待提高。

2.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大多数辅导员都很清楚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把就业指导当作身边或身外事,没有和自身岗位职责相结合,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不去深层次思考,能够做的也就是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举办求职技巧讲座等,而忽略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预期,把握就业形势,进行自主择业、灵活就业等。

3.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就业指导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而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不仅要承担就业指导工作,而且要应对大量常规性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大学生资助、党团建设等,有的辅导员甚至还承担教学和科研等其他教学任务,工作繁重,无法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影响了就业工作的连续性。另外,由于辅导员也面临职称的评定、岗位的调换和新老交替,没有形成固定的保障体系,使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有的辅导员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又面临换岗和工作任务的重新分配,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降低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1.树立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只有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因此,学校应为辅导员多创造一些机会,如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提高就业指导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各个高校可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给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知识的专题辅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从而提高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2.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健全考核制度。

为了稳定就业指导队伍,既要尊重辅导员劳动成果,又要奖惩分明。对于高校辅导员要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对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业绩突出的辅导员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每年定期开展就业评比,不仅仅对各系进行评比,更可以设立如就业指导先进个人、优秀就业工作者等奖项,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待遇等方面考虑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的优惠性政策,从而保证辅导员自身利益,增强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3.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

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就业指导工作逐渐成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所以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着眼于各个年级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各种表现设定目标。一年级主要开展强化专业教育,以一年级大学生刚刚入校时的迷茫心理为基石,指导他们适应和规划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逐渐发现和了解自己性格、兴趣和特长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拟定自己大学生活的蓝图,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年级开始就应侧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教育,通过掌握大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各项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适时开展有关就业技巧的讲座和就业方法的各种培训。三年级侧重于职业定向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四年级侧重于择业技巧指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4.采取正确就业指导方法,增加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的多样性。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方法。辅导员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创新工作方式。首先,辅导员应当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兴趣点和关注点,合理设计课堂内容,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其次,做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需求,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库,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辅导员要做好各种就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工作,主动到相关的用人单位去,与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通过邀请校友回校访问,为大学生提供成功的就业或创业经验,还可以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让同学们真正体验面试的全过程。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QQ群、公共邮箱、飞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性有效的就业指导。此外,辅导员也可以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总之,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政策性强、责任重大,作为就业指导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各方面的能力,对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王传斌.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第5篇

【关键词】就业 高校 大学生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已从“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对高等院校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浅淡拙见,以为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的扩招开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2010年创历史最高峰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紧张,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多。尤其受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好多企业岗位削减、破产倒闭,导致很多毕业生未就业就先失业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现状来看,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绩是不容质疑的,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供给是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和需要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就业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择业观念仍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考的录取几率逐年上升,增加了城镇居民、乡村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程度,人口素质正大幅度提升,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大事,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提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理念所在。然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学校也在做一定的宣传,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认清形势,在毕业后择业问题上,就业的观点依然停留在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是“社会精英”,需要有一个与大学身份相符合体面工作。因此,家长与孩子就出现过分注重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现象。这样势必造成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为了寻求一份所谓的稳定的工作而导致就业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以考研、读博等升学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仍然以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为主,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相对比较缺乏。而且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力,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学生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旧、信息少,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在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讲座主要由院系一级安排,各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能力来开设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较为实用的课程体系,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也没有形成较为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学校除了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外,学校缺少系统的、有目的地向社会毕业生生源信息,不能主动地与人才市场合作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而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在各种招聘会上来回奔波。

3、高校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足,普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已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仍然不足,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由“包分配”制度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分办”换成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性质变了,而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加之有些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很少,每天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用人单位和学生咨询,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不断开拓,更难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也顾不上进修提高,更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转变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

(1)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广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引导,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绝对稳定的职业或“铁饭碗”是不可能的,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岗位终身制、职业终生制的观念,树立职业流动观念。职业变动、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在入学之初就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计划,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形成就业意识,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能在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希望能取得什么样的事业高度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学学习阶段进行就业准备。

(2)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规划指导的同时,也应对学生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不仅包括创业成功所要的知识还有继续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以及社会交往的知识。其次,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新的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总之,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改变择业的观念,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及早制定职业规划,进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学习,从思想上软化学生的就业理念。

2、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毋庸质疑,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下,高校的学生就业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正规化。然而,在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现在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不能使我们满意。因此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网络服务功能

首先,学校网站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包括国家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招聘单位信息、签约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家网上课堂等。其次,学校要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并在网上公布服务小组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要在网上公布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再次,学校还要在网上设立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在线答疑”、QQ、邮箱等,使得就业指导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时给予指导,有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与毕业生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学校应根据学生在每一学年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学生刚入学时要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在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框架结构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时要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毕业时,辅导员和导师就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预演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

(3)完善就业保障环节

首先,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第一,利用各级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第二,通过校企联合,选择专业对口、有潜力、发展空间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第三,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力量不断扩充新的就业基地。

其次,校外就业实习与校内毕业论文相结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要求毕业生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和学校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完成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关系,又为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订单式办学”,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本地技能型人才,既可解决当地就业,又能减少教育成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所需要开办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专门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3、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发展将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兴趣、愿望入手来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实际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机会。对于现有的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政府培训部门及各省教育厅对高校统筹管理的作用,立足本省,加大培训的力度。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个人知识情况,组织各种培训、进修、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协助教师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技能。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拓宽学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专业化进程。

(2)引进新的师资,调整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

针对就业工作指导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在补充新鲜血液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能用考核行政工作人员的标准来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补充到就业工作队伍中来。目前,我国就业工作制度改革正日益深化,出现的各类新问题使就业工作纷繁复杂,就业指导人员要透过种种复杂的现象,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提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合理地搭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才能增强高校培养人才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未来,顺利地求职择业。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考核是检验就业指导人员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考核先进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制定就业指导人员学习研究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定期检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要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真正为学生服务,把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社会声誉的支柱,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就业管理方法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的原则,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

[4]袁畅.论高校开设职业指导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职教论坛,2004年11月号(中)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二、新时期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规模在短短几年内成倍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受供求总量、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而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因素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现象,但与之相对,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干、有岗位无人去”的怪现象。

2.内在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要去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认为只有这样才有依靠,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也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一个小地方有再好的发展前途也不去。还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要找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家长对学生的帮助,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2)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为最终目标。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优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单位,挑个容易做的事儿去干,还要工资高一点、待遇好一点,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纷纷就业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

(3)资源相对匮乏。贫困生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承担了巨大的求学压力,本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在大学,除了经济条件外,贫困生还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贫困生基本上没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手机使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技能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缺失又将使他们失去一些与同龄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4)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性导致综合素质低,从而在求职处于弱势,又缺乏各方面锻炼,兴趣面窄,也无特长。一部分贫困生经历了家庭贫苦的磨练,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表现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愿意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由于家庭贫寒,使他们存在消极自卑心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学校也没有尚佳的表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就业竞争。

三、新时期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地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教育贫困生正确为自己定位,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摆脱就业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及各类基层工作,引导并鼓励贫困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2.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能摆正心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并且始终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方说,面临毕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双学位、还可以出国深造等等,同时也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当村官,还可以自主创业等等。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在眼前。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求职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破除心理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改变、就业竞争激烈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恐惧等情绪,通过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压力,让他们明白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压力,以压力激励自己去积极进行就业选择,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28).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迫切性[EB/OL]..

第7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该履行政府帮助、扶持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本文以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为例,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构想。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来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高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补充,是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随着网络时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电子邮件、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而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市场组织者为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本文以重庆为例,就建立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作一思考与研究。

一、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概况分析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全国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超过50万的数量递增。2008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将超过550万,就业压力更加凸显,而重庆市将历史上首次达到11.5万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承担着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大学生人才交流,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实现大学生人才社会化服务的重任,其现状如何呢?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按主办者分类主要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会、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

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主办者是各类人才市场。重庆市人才市场共计98个,其中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区域性人才市场22个,基础性人才市场68个,网上人才市场(人才网站)7个。为数不多的人才市场招聘会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类求职者,仅在极少数时间举办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问题

2004年11月,国家人事部为重庆大学生就业市场揭牌,该市场以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主体,致力于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人事政策咨询、人才素质测评、网络求职、人户申请、档案托管及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服务,是当时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第一家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性人才市场。其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方兴未艾,逐步经历着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第一,人才市场招聘会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发挥不够充分。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但是,从人才市场从事的人才交流活动来看,其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的发挥不够充分。一是服务目的明确性不够。人才市场招聘会单纯追求企业赢利的经济效益,忽略扶持就业的社会效益,在招聘活动中,不管单位性质、无论岗位质量,只要招人交纳展位费都欢迎人场;不管学历水平、无论专业水准,只要找工作买门票都欢迎人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人才市场招聘会的招工单位良荞不齐,鱼龙混杂,这既影响了各类人才(包括大学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求职择业,也严重损害了人才市场的社会声誉;二是服务功能系统性不够。就重庆市现有人才市场看来,占地空间面积狭小,面试模式简单陈旧,后续服务手段匾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在满足企业和人才多元需求方面显得力所不逮;三是服务大学生就业针对性不够。重庆市人才市场有的由政府举办,有的由民间个体举办,政府举办的区县级人才市场较少涉及大学生人才服务,也有一般仅针对本籍毕业生,范围不够广泛;其他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学生专场也很少,尽管这些人才交流会都不排斥毕业生,但由于其参会单位质量不高和缺乏针对性,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一形式成功就业的比例很低,因此,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人才市场无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充分发挥服务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不够强效。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具有规模大、壁垒少、选择面广等优势,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上仍显捉襟见肘。一是安全隐患制约双选会的规模成效。重庆市毕业生综合性双选会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都是由市教委统一协调,在集中的时间内(通常为15天左右)连续举行,一般为市教委主办一场(2006年文科、理科分场举行,2007分专业大类举行),各主要高校分别举行一场,总量在20场左右。这种集中统一的双选会形式由于参会学生人数众多(个别双选会参会学生超过万人),组织单位运作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规避意外事故发生,市教委在组织重庆市毕业生双选会时,不仅进行文理分场,而且有意识地控制参会单位数量,从而限制了双选会的规模,也影响了双选会的成效。二是参会单位准入资格审核难度大。重庆市各综合性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一般在300家左右,个别高校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甚至超过500家,参会单位中既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有三资、民营等企业,行业覆盖广,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企业,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尽管组织者在企业资质审核程序上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受人手、经费等限制,不能排除个别运营不规范的企业或借招聘名义进行企业宣传的单位参与招聘,从而导致参会单位质量良秀不齐,增大毕业生择业就业难度。三是人才供需双方双向交流浅尝辄止。由于参会毕业生人数众多,双选会现场空间地域狭窄,供需双方无法进行深入沟通,用人单位的多数考察招聘形式难以实现,从而无法完成有效的双向交流,双向选择停留在面上感觉,导致用非所需、录非所愿的情况发生,人为增加毁约行为。

第三,小型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就业不够高效。小型专场招聘会属于定单招聘,根据所需,寻求所用,避免了供需双方在双向选择中面临多元选择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缺陷,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与效果不对称,由于就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人才需求信息没有规范的交流渠道,就业市场有效信息不畅,小型专场招聘会的参会单位单一,应聘学生专业较为单一,在解决就业高峰形势下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是烛火微茫;学校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涉及场地安排、会务服务、人员接待等一系列事务,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组织的专场招聘越多,投入越大。显然,小型专场招聘会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不够高效。

三、对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就业市场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所谓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专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经常性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培训测评以及其他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很明显,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非大学毕业的其他求职者及其对应的招聘单位不是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涵盖大学生就业的一切事宜,从求职前的培测评等就业指导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招聘会的举办以及毕业生人事等后续服务,甚至可以包括毕业生就业派遣;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性质必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特征之一。为保障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公益特征,其管理主体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联合体。重庆人才市场也挂“重庆大学生人才市场”的牌子,但其服务对象众多,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而且公益性不明显,因此不具有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

第8篇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时也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的切入点和支柱,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今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人数每年增长率都在 10%以上,预计今后 3 年内还将以每年 50 多万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再加上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任务依然很重,整个就业市场总体相对趋紧。中国毕业生网的 2007 年和 2008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中,更是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2010年仅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85万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冲击, 特别是近期全球金融风暴造成的严重影响使我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缓。二是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势必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三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 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四是大学生期望值不切合实际等。综合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 做好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均被列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转本”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至2000元”为自己能够接受的工资待遇,基本没有毕业生愿意接受月薪1000元以下的工作, 月薪底限定在3000元的还有很多同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点过高。

2.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就业思想准备不足,计划模糊

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和认识。学生就业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目前大学生基本是到了大三第一学期末才开始准备。

3.依赖性强,等靠思想严重

学生表现出“四靠”:学习靠压(班主任监督学习);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4.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戳穿,不得不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思想误区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开展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要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 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如果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应注重激昂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还可将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进行结业指导工作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校正人们思想行为来实现工作目标的。对此,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时,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即:根据对管理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够真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使大学生们能够顺利就业。

2.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从低年级起,向大学生传授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前将面临的就业等方面问题。让大学生明白就业就是自己的事,就业工程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素质与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成为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正确评价自己,正确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进入高年级,辅导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面对竞争,辅导员还能直到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诚信意识,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避免盲目从众心理。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各高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但作为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学生入校抓起。让他们从进入高校起就逐步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但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适时给予培训指导,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南京:思想政治工作,2005(5):3-6

[2]李海渡.试论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太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