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力行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12

导语:在电力行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力行业论文

第1篇

1.1外部因素

由外部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③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④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⑤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了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⑥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之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侧重于强调成本及其风险的均衡,对于进行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上没有杜绝风险的产生和存在,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的误差和审计风险的产生。

1.2内部因素

由内部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在进行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前期的资料采集不充分,或引用法律不恰当,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资料,因此引起了审计风险。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没有遵循审计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程序来进行规范审计及处理,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发生了误判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风险。③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因此没得到重视,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形成审计检查型风险。④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及其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各式各样、错综复杂,要控制好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不仅仅要对已发生的情况和损失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方法以减少、避免甚至消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规范地进行风险的避免和防范。

2规范性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

从以上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主要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而内部因素是属于主动因素,外部因素是属于被动因素,若是要做到有效规范防范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强调对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引导,使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

2.1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六种:①被审计的单位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审计风险,需要在主观因素方面找寻突破。在审计进行的前期需要详细的对审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业务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②对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而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政策之外,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审计水平,对于一些繁杂且无法可依的审计项目要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和取证,对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处理以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③针对被审计对象诚信差伪造资料信息,阻碍审计进行以及舞弊等情况严重、手法多样的情况,若要进行规避,则需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对象及负责人需要做出书面的承诺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谁违反承诺将做出处理,分清责任来达到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④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但由于保护主义阻止问题上报、避重就轻等情况,需要针对审计的质量,进行项目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完善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⑤在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审计不详细的情况下,需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的资源抓住重点,对审计的各个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在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充分权衡,进行科学抽样的审计方法来防止审计风险发生。⑥对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导致的风险,要减少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任用一些经验较丰富、有较强职业判断力的人来负责审计项目,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节省审计的成本,避免风险的发生。

2.2内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规范避免和防范内部因素所造成审计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措施:①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方面证据欠缺证明力、证据不足造成的风险,要加强取证工作的控制。审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取证,审计的结论就是对证据分析综合的过程。控制好取证的过程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审计过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办事而造成的风险,要从主观抓起,严格要求,使其主动学习审计方面的各项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审计质量。③审计工作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因为其素质不够、业务能力欠缺,适应力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审计工作无法胜任等问题引起的风险,进行审计的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审计质量,规范避免和防范风险发生。④由于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而导致的风险,要从风险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善,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意识是风险规范避免的核心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对风险有了正确的了解,才可以提高防范规避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对防范规避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能出错,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己手中不能够延误,需要办理的文件不能在自己的手中积压,来自己这里办事的同志不能够冷落,自己的行为举止及工作不能够损害到公司的形象。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

2.3多样化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对外部和内部的防范控制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①运用PDCA循环法,以提高审计的质量。PDCA循环法把质量控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不断循环反复的阶段。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法来制定审计的计划方案,进行取证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深度,在循环中保证审计质量、解决审计问题,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②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来降低审计的风险,借助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握以及动态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及时进行审计,减少人为失误和审计风险的发生。

3提高并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在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及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①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③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④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⑤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⑥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4结束语

第2篇

近年来,电力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增长,用电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的产出已经逐渐跟不上严峻的形势,电网的安全也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只有通过优质服务,才能对电力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供应满足需求。因此,优质服务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电网安全稳定,降低电力企业成本,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电力行业优质服务的现状

电力行业仍处于垄断地位,对外竞争的压力不大,客户对电力产品的价值无法很好选择,但随着终端能源市场的发展,液化气和天然气等替代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地方电厂和自备电厂供电范围的增加,让电力企业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

(一)对优质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许多的地方基层电力企业对电力服务的优质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能够真正把优质服务落实和贯彻好,还是把优质服务工作停留在作风整顿的层面之上,没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当前,地方基层供电企业对于优质服务的标准和服务范围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所以造成难以全面贯彻电力行业的优质服务。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协调,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对优质服务的各种奖惩措施以及激励机制还不成熟,让优质服务经常成为一句空口号。此外,很多电力企业的员工单纯片面的理解优质服务的内容、含义,而轻视了对服务质量的考虑,无法做到把优质服务观念上升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导致了很多员工在进行服务工作时死搬硬套,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让电力行业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电力企业的危机意识不足

电力行业的优质服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优质服务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在以往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企模糊的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形成了一种依赖意识,即企业发展靠国家、取得利益靠政策、企业管理靠行政。电力企业员工深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对市场经济规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多数员工还存在着过去那种唯我独大的优越感,对目前市场竞争的状况认识不到位,而很多员工并没有受到直接经济损失,存在着侥幸心理,缺乏危机意识。

三、电力行业提高优质服务的策略建议

供电企业唯有努力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不断的容纳吸收更多新客户,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占有率,稳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换句话说,电力企业的根本在于优质服务,其发展也取决于优质服务。

(一)加强电力网络的建设

好的产品才能让服务有发挥的地方,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因此供电可靠性成为了优质服务实现的条件。不同电压等级的安全输送,变电站稳定运行,供电设备的安全等,都是实现优质服务的硬件基础。电力企业要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从设备供电到输送电力,都要层层把关,保证供电稳定性。当前电力企业的服务重心是确保连续稳定安全的供电,电网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成为决定性因素,电力企业要定期对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建立一支专业的抢修队伍,保障电力安全输送。

(二)加强员工素质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代的电力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企业员工如果不与时俱进,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就很难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更谈不上实现优质服务,因此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推进优质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可以采用多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或宣传方式,重点对《供电营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员工对其中提出的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入理解,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服务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

(三)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让其真正把优质服务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电力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建立责任制度,明确职责,树立责任感。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只要有客户进行咨询,就必须耐心为客户解答,如果你不属于该问题的负责部门,则必须在第一时间将问题传达到相应的部门进行解决,杜绝敷衍推托客户的现象,杜绝让客户到处询问,迟迟解决不了问题的现象。同时,还应当设立相应的奖惩条例,奖励服务优秀的员工,树立好的榜样;而对于受到投诉的员工也要严肃处理,如此才能提高员工落实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第3篇

(一)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简称为形象。它所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留给他人的总的印象,以及由此而使他人对其所形成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二)职业形象

根据个人形象,结合自身的职业和地位等要求设计出来的适和自身职业发展的形象,包括仪容(外貌)、仪表(服饰和职业气质)以及仪态(言谈举止)三方面,其中最为讲究的是形象与职业和地位的匹配。职业形象要达到几个标准:与个人职业气质相契合、与个人年龄相契合、与办公室风格相契合、与工作特点相契合、与行业要求相契合。

二、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意义

(一)职业形象是职业气质的标点符号

职业形象是个人职业气质的符号,有些人对深色调的一贯喜爱,体现了他沉稳的个性;经常性地身着艳丽颜色或对比强烈的服装,可以展现激情四溢的作风;浅浅的素色的衣着似乎在告诉人们你善于调节自己的工作模式;一丝不苟的服装款式预示着严谨态度,层层装饰的外表揭示着求新求变的心态……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种种形象特点,就像标点符号写在每个职业人的脸上、身上,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标点,好的职业形象可以塑造学生的专业气质和职业气质,对职业成功有着重大意义。

(二)职场形象决定职场命运

在这个越来越眼球化的社会,一个人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形象将可能左右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败。据著名形象设计公司英国CMB对300名金融公司决策人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获得高职位的关键。知名形象设计师鞠瑾女士认为,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特别是在求职、工作、会议、商务谈判等重要活动场合,形象好坏将决定你的成败。

(三)职业形象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人的人性特征特质通过形象表达,并且容易形成令人难忘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个人求职、社交活动中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许多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职业形象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甚至许多公司在面试中对职业形象方面关注的比重也很大。因为他们认为,那些职业形象不合格、职业气质差的员工不可能在同事和客户面前获得高度认可,极有可能令工作效果打折扣。

其次,职业形象强烈影响个人业绩。首当其冲的就是业绩型职业人,如果自己的职业形象不能体现专业度,不能给客户带来信赖感,所有的技巧都是徒劳,特别是对一些进行非物质性销售工作的职业人,客户认可更多的是人本身,因为产品对他们来说是虚的。即使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如果在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合作伙伴打交道过程中,职业形象欠佳,极有可能把良好的合作破坏。

再次,职业形象会影响个人晋升机率。获得上司的认可是晋升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因为在上司面前职业形象问题导致误会、尴尬甚至引发上司厌恶,业绩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果在同事同级层面上因为职业形象问题导致离群、被孤立被排斥,晋升的机会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三、如何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

(一)将塑造职业形象和培养学生职业气质的课程纳入教学标准

本专业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学生刚踏入这个专业的两门专业引导和启蒙课程。《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培养能够对酒店管理专业与职业进行角色认知,能够在酒店服务中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酒店服务礼仪》课程。通过对酒店服务礼仪的系统知识及礼仪知识在酒店岗位中和生活中的应用和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和交往艺术,在服务中体现良好的亲切感及相互尊重。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示良好的服务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二)通过《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创新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

本课程的开设与市场经济需要、行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联系紧密。本课程内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源自当前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高要求。通过教师的创新式教学和指导训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礼仪和形象塑造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为了能让学生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学习知识,而应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学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服务艺术,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求是,强化礼仪意识,熟练运用仪态、修饰与仪容、服饰与装扮、交谈等职业形象塑造的技巧,熟练运用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社交和涉外交往中的礼仪并运用在日常交际和工作中。

针对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和一些创新,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间单和有趣又可以很容易的掌握。

1.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增强课堂趣味性并提高本课程的可接受性,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还可利用某些电脑教学软件,录像资料,VCD教学等,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和接受更多的酒店礼仪的知识。

2.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和职业形象塑造技巧。本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中,操作性很强的礼仪技能要让每个学生亲自练习,如日常社交礼仪:握手礼、递接礼、鞠躬礼、递送名片等,重视熟练运用技能,并在实践中创新。采用师生互动学习,在每一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教师示范、展示,学生训练和实践结合的方法,通过积累日常交际和工作及面试的一些礼仪情景,进行场景模拟、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来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

3.要求学生每天做到日常礼仪和形象塑造。除了课程学习之外,给学生安排了《天天礼仪》栏目,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职业素养,如早上起来要求同学们要互相问好,每天化淡妆,每天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十分钟,每天衣服要认真搭配,每次上完课要向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开设的《发现礼仪》栏目,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学会养成去发现礼仪,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或者是课后大家一起拿出来学习和讨论。专业老师给学生定做栏目还有很多,如《天天礼仪操》,在每一次礼仪课之前要求学生都要做礼仪操。

(三)建立学生学习传播礼仪和塑造形象的平台——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

专业老师结合礼仪和形象设计课程,为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了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拓展的一个平台。

古今礼仪与形象设计工作社,是一个通过同学自主参与实践并从中了解更多与礼仪文化传播和形象设计相关知识的组织。社下分为礼仪传播部、形象设计部和微笑礼仪队(在每个部还分为活动策划组、宣传组和外联组)。工作社本着“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传统礼仪,古为今用”,将礼仪文化与形象设计知识传播到每位同学,所有河源学校乃至整个河源市,运用用于你们的工作和社交中,让学生有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施展。

(四)树立职业形象在于日积月累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刘浩认为,尽管有不少介绍职场礼仪的书籍里提到了各种“短平快”的包装招术,但没有长时间的行为习惯积累,只是暂时地掩盖或修饰,并不能真正地塑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知识、礼节的运用是一个从不习惯做到自然运用的过程,不是一学即成、一蹴而就的,职业形象的塑造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而且高职高专学生已属成年人,近20年习惯的姿态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已相当稳定,要从新打造,纠正已固有的不良习惯,实非易事。职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和职业人士日积月累。

一个人的职业影响着他的职业形象,反过来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也影响着他的职业发展选择。不管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任何职场中人,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能力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自省职业形象特色,只有了解自己的形象和能力特色,并善于自我定位才能积累建立自己的独特品牌,为以后的求职和职业生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会正确运用常用的礼仪和进行职业形象自我设计与塑造的方法,找准自身在学习和职业活动中礼仪、形象设计上存在的误区的问题,并提出调整、改善、完善与塑造的最佳方法,使自身的职业特征和外在魅力得以强化和完善,让其成为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

第4篇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的开放承诺,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直接竞争,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导致各家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的成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历史、文艺、语言、社会结构、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发展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

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超级秘书网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电子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忠庆,舒华英.电信企业的分形管理.中国数据通信,2004,(6):47-49.

2.刘忠庆,舒华英,谢文胜.电信企业实行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国数据通信,2005,7(2):59-61.

3.李喜梅.分形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形特征探析.农业经济,2006,(11):56-57.

第5篇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跨国公司和国内各类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深入推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归根到底,就是应注重人的因素,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与群众的理念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具体的说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是企业的灵魂,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个企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万之众。人各有志,各有追求。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企业目标把全体职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这个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势必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确立企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仅有企业目标,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内各种力量汇集到一个共同目标上来,使每位职工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把企业目标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成为“社会人”,而不是被金钱所驱动的“经济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企业目标的实现要靠职工的共同努力,要靠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优劣。因此,围绕企业目标展开企业文化建设,以提高职工素质和培育职工的共同价值观,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理念与现代企业制度是融会贯通的。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现代企业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企业文化的指导和支持,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来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它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强调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创建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不能仅局限于制度,更不能迷信于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其他部分的建设,只有在企业文化的系统建设的基础下强调制度的执行,调整与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构建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人性化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3.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靠文化。”在当前市场趋于成熟,竞争趋于激烈,不少企业经营者感到要创建一个企业并不难,难得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参与竞争,优势来源于雄厚的资金,精良先进的设备及优质对路的服务。这是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企业实力的关键,在于企业中掌握设备的人,及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企业职工。所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职工的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整体素质高的企业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前进,反之将会在经济大潮中被淘汰。因此,只有依靠企业文化的支持,着力建设一个具有本企业特征的文化体系,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才能形成具有企业特征的竞争优势,使其他企业不能轻易效仿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4.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及两者的对象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实施者不同。但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或市场上的认知和评价。它必须接受企业文化的指导,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精神支柱和先决条件。因此,塑造企业形象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离开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就成了一盘散沙,没有主题,没有目标,没有核心,所以,企业形象塑造必须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展开。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影响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这其中包含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反应。也可以说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说两者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但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形象的前提。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形象。如果没有已存在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展示自己的管理风格、经营状态和精神风貌。企业文化这股内蕴的动力,影响着企业内部的组织与制度、管理与教育,并扩大对社会公益活动,消费者参与行动的规划,最后由组织的统一视觉有效地识别并传达给社会公众,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产生感召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确保良好的工作关系

当今社会,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决策速度日趋加快,高速自由地传递信息成为必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诞生。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企业文化在互联网上延伸的一种文化,是企业文化在空间上的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完成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员工行为等进行管理。即企业的公司网站,就是企业运用网络技术向外界展示本公司企业价值观、员工共同目标、产品、文化等魅力的平台,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体现。所以说,网络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扩展道路之一。企业网络文化所引起的企业沟通体系,一方面企业成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交流,另一方面企业成员之间也因邻座的随机组合而扩大面对面交流的范围。通过这种工作方式,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之间、管理者之间可随时进行信息互访,讨论有关问题,确保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问题颇多,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传统单一的计划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符合时代的管理观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技术、市场等因素,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其处于简单的自然发展状态。

2.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对企业文化的真实内涵缺乏明确的认知,粗略地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社会公益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另外,简单地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视觉文化上,认为统一了企业标识和着装,就是在做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形式化、肤浅化的误区。

3.只重视企业文化的设计,却轻视对员工的教化

虽然设计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但仅仅热衷于我们设计了企业文化而已,热衷于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使广大员工对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更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为,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4.企业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强

一是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中去。而企业的各项工作均有周、月、年度计划,唯独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计划的范畴,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随意性较强。二是缺乏制度保障。由于认识、重视不够,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使之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5.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因素

往往忽视员工的参与度,对企业文化界定不清,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使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忽视员工的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流于形式,忽视了企业中最重大的因素――企业员工。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即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却轻视对员工的培训,养成了员工封闭固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讲究物质享受的思想,而且形成了节奏缓慢抵御新事物的心态,抑制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员工的潜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创新。

三、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发展,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包括:

1.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形成企业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者增强现代企业文化意识,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在人格、能力作风、情感等方面成为员工的榜样,去感染、教育、鼓舞和鞭策下属职工群众,增强员工的信心和优越感,从而把企业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技术业务、政治理论以及文化素养的培训,逐步树立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经营宗旨、风格风尚等精神观念。随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就能对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培育和再塑企业精神,有利于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能够完成企业既定任务的纯洁的员工队伍。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企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发动职工全员参与企业文化的实践,提高全员素质,做到“三个满足”,即满足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满足员工渴望成才的需要,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此适应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和物质、精神需要的意向,创造一种适应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企业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岗位练兵、技术竞赛、脱产培训和党校学习等形式,从政治、技术、业务上培训职工,进一步健全以基础教育、技术、等级教育、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网络和考核管理办法。同时,要开展各种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好、纪律严、业务强、作风硬的职工队伍,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厚的无形资产

奥美的理念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形象的建立,就如同鸟的筑巢一样,从我们撷去的稻草杂物建立而成。别小看了这些稻草杂物般的细枝末梢,正是它们奠定了一个企业形象的坚实基础。”因此,企业形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造出来,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育。

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途径

1.树立科学的企业理念,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灵魂

当前,企业理念已成为知名企业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已在悄悄地引起一场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革命。在此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制定了本企业的口号、反映企业的理念,显示企业的目标、使命、经营观念和行动准则,并通过口号鼓励全体员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2.创造优美的环境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

企业环境代表着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标志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反映,建设优美的企业环境,营造富有情意的工作氛围,陶冶职工情操,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为企业增光添彩。

3.优质的产品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首要任务

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首先,企业要提供优质产品形象,就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其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创名牌、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创造出企业最佳效益。同时,要加强产品的对外宣传,富有个性的宣传是塑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的重要手段。

4.清正的领导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

企业领导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和自身示范能力是领导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首先,企业领导的作风,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成为真抓实干、精通业务与技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经营者,也要成为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具有献身精神的带头人。其次,要提高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把握好企业文化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借鉴优秀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拓宽视野不断创新。

5.敬业的职工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基础

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记录功能设计

本安全记录牌采用元件稳定、可靠,先进的集成电子。控制芯片采用AT公司生产的8位单片机AT89C51,显示芯片由力源电子开发的带串行接口和位闪功能的8位数码管显示芯片PS7219A功能相当强大,使用简单,稳定性能好。时钟芯片采用自带电池的实时时钟芯片DS12887,计时相当准确,并行接口,读写速度快,使用方便且有128个掉电记忆的存储单元。数码管使用1.8英寸的三芯数码管,寿命长,亮度足够。本产品具有功能全面,使用元件少,集成度高、运行稳定、掉电记忆、调节简单,可以随意增加或减少显示数目,以适应考核单位数目的变化。

一、电路图分析。

1.图1是本产品的控制核心,安全记录牌的读时、送显、秒点显示、调整、自动计算等功能由它来实现,最多可驱动72个数码管,除去年月日外还可以考核16个单位(以运行1万天内,同时本功能由程序设定,附加的程序适应于少于上述数目的显示)。本产品利用单片机输出输入口多的特点,为加快显示速度和减少送显程序的复杂性,采用对PS7219A的接口中装载信号由各自单独的引脚(P1.0和P2口)控制减少程序运转时间,而时间和数据线公用。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同时本产品连接采用排线插座连接,使各块显示板出现异常时分析非常方便,安装简单。电源采用现成的开关电源输出的+5V电源。单片机使用6.0MHZ晶振。复位可引用PS7219A输出的复位信号。

第7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问题,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 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着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 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着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行业;垄断;法律规制;完善

一、健全电力行业反垄断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完善《反垄断法》

根据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反垄断法在规制电力行业垄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颁布实施,对规制电力行业的垄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反垄断法》在规制电力行业垄断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反垄断的法律体系中,豁免制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进行保护,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很多国家反垄断法对电力行业的适用除外范围有不断缩小的趋势。根据现行《反垄断法》第7条的规定,我国反垄断法对电力行业的规制采用的是“一般豁免、例外适用”的原则,造成电力企业通常拿“一般豁免”的规定当作它们实施市场垄断及限制、排除竞争行为的挡箭牌。

(二)电力行业法的完善

对电力行业垄断进行法律规制,健全电力行业反垄断的法律法规体系,除了完善《反垄断法》外,电力行业立法也要积极配合。

二、合理规制电力行业的垄断

(一)发电环节引入竞争

在发电环节,由于发电企业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发电企业特别是经过重组形成的国有发电企业还存在企业规模过大,加上输电阻塞的存在,造成发电企业通过控制自己的可调容量,影响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力的现象非常突出。而发电环节是可竞争的业务领域,对发电环节的垄断进行规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保证电力市场有足够的竞争者,因此,在建立良好的管制机制和确保环保的基础上应在发电环节尽快引入竞争。

(二)输电环节的垄断结构豁免和限制竞争行为规制

输电环节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固定成本沉没的特性,在经济上,一个区域只有一个输电网路才是最经济的,最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效率是反托拉斯的终极目标,输电环节因为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属性,世界各国对输电环节都实行垄断经营。法律对输电环节的垄断状态实行豁免,并不等于对电网公司的任何经营行为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三)配电环节的垄断结构和行为的一并规制

相对于输电环节,配电环节虽然具有固定成本沉没的特点,但一味地扩大配电区域可能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因此,对于配电领域的法律规制,可对配电环节的垄断结构和竞争行为一并规制,在实现适度垄断结构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逐步实现“输配分离——批发竞争——零售竞争”的竞争模式。输配分离是在配电环节引入竞争的前提,批发竞争是配电环节竞争的深化,而零售竞争要求配电网向用户开放。

(四)售电环节的有效竞争

由于电力零售无需庞大的固定资本投资,所以售电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电力行业售电环节的垄断进行法律规制,就要实现零售准入,允许不同的供电商通过地方配电网络将电力销售给用户,售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以合理的价格和服务展开竞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售电企业以获得合理的电力价格,实现效用最大化。售电环节竞争的基础是透明的现货价格、高效的批发市场。这就要求在实现输配电分离的基础上,引入独立电力销售商,并制定避免垄断的相关行为准则。

三、加强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

(一)不断加强反垄断执法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反垄断法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9条、第10条的规定,参与我国反垄断行政执法的机构可分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能的机构及经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投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三个层次。《反垄断法》实施一年多来,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积极履行职能,不断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第9篇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