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8:16
导语:在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小学是人生正式踏入学校的开始。这时候的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还处于懵懂迷茫的状态。小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十分明确,他们还不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在小学时接受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将会对小学生的将来产生不可预测的深远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显得更加重要。填鸭式,题海战略以及“一言堂”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数学教育的不贴近生活使得数学变得乏味。据调查显示,某省有80%的小学生不喜欢数学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来,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
2.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里有一句“物格而后知之”即一旦领悟了生活中的物的现象,那么知识自然而然也就来了。这早就已经说明了生活即教育。而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国外曾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由此,我们应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有一个笑话曾经说“数学学不好没关系,买菜用不到数学”,可生活中不只有“买菜”,有身高单位是米还是分米要用到数学,有我们走了多久多远多快要用到数学等等。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会使学生更大程度的理解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不知不觉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鉴于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小,受到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而且生活经验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能够接受新鲜的、摸得着、看的到的事物。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则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将生活引入课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提问回答问题时举起的手是多少度,转圈圈时一圈是多少度等等。而不是简单的讲解任意角的概念、范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更加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识。
2.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要和生活相结合。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的讲述空洞,内容则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比如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可能小学生会想“为什么鸡要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为什么不能直接数数?”等等。甚至有的版本教材通篇全是公式和定理,连一个鸡兔问题都不曾举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限制,而不能一味地“填鸭”。或者,小学生教材可以把儿童游戏编辑进去,比如“丢手绢”,可以问同学“丢手绢的同学跑了我们为的圆圈的多少呢?”、“我们围的这个圈周长是多长呢?”等。教材的编写有时候会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材的编写生活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使用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这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易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制作道具的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做到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学习“概率”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纸圆畔,分别涂成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钱数,如5元、10元等,并且示范讲解转到哪个钱教数的“机会”大,怎样更合算等等。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知识能够更好的吸收,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数学教的生活化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生活情况,比如跑跑卡丁车,城市的孩子十分熟悉,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解。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并不是盲目的,要顾虑到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与考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同学聊天等,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以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累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动手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致力于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让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举足轻重,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年限为6年,小学适龄儿童的年龄为6至12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一种运用,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思维、认知等方面的特点,采用小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生活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在特别关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的观念、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和成绩。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参与生活化教学的意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次,国家教育部以及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关于新课标以及新教学理念的培训活动,并且经常组织开展生活化教学相关的教学竞赛,从而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水平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再次,有很多学校或者教师都在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且相继形成了颇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论文及研究报告。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推广普及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有益的保障,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蔚然成风。但是,综观我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其也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错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导致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错位。
二是,数学与生活未有效统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过度注重了数学知识本身,但是忽略了小学升自身的特点,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竭力地强调小学数学课堂要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重数学轻生活”以及“重生活轻数学”的现象。
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化素材未有机互动。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对生活原型引用不当、生活素材偏离生活实际、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以及未对生活化素材中的非数学元素有效剔除,干扰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问题。
四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手段仍比较单一和封闭。现阶段,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形式、情景创设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与偏差。在教学形式方面,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游戏活动等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极少或者不会使用;在情景创设方卖弄,许多教师往往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从而使得数学知识与情境的创生出现偏离;在教学方法方面,有的教师常常替代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究,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生活化教学的观念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首要的、最关键的因素,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中的由知识到学生的观念,形成由学生到知识的正确理念,采用更加开放的、发展互动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对待小学生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开发与利用生活素材的力度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的人文地理,按照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搜集和整合加工,并结合官方教材,形成多样化、生动化、灵活化的小学数学教材,从而广泛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进一步掌握创设多层次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技巧
创设多层次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即要求利用生活素材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后,将单个、分散的元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动态的、发展性的画面和影像。要进一步掌握对文字、语言、物体观察、多媒体、游戏活动等情境创设技巧的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创设能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探究、个性发展的广阔环境。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坏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学习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教师通过这样灵活的、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探索性的情境,以文字描述、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三、课堂上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物品的质量:一个书包、一支笔、一袋大米、一台机、一个电饭煲,并根据自身对千克、克的理解掌握、分清孰轻孰重;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记录整点时自己在家的活动,记录在校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指针应该指示到什么位置;学习“”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所拥有物品(电器、线织物品、陶瓷、玻璃……)的数量情况,为父母整理家务时提供数据参考……这样的科学训练,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以致用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版,2005(1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重视。模型思想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建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建模教学的开展,注重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尝试分析现行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教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一、数学建模思想及其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其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更为发散,反应更加敏捷。其次,由于数学建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效果。同时因为数学建模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在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由于数学建模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领域,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于什么是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了解建模思想,如何让学生能够使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存在模糊的地方,对于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即数学建模教学的课堂效果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线段图”时并没有将其作为数学模型来考虑,而仅仅是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图的能力,而没有对其进行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这就难免会导致教学难以获得良好的收效。教学环节单一陈旧。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练习巩固,课堂总结,这种传统而单一的课堂形式已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即使教授的内容是数学建模这一相对新颖的概念,枯燥的环节也很难带来实际的收效。再者,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使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讲解,而没有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举例和引导,这既与数学建模的思想相悖,又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原因分析
造成数学建模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教师自身的建模思想相对薄弱。一些教师教学中大多依赖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概念没有认真学习掌握,也没有观摩其他人的教学,导致自身的教学没有得到更新,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在目标设计、方法选择、事例选取等方面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建模教学效果差。
三、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探讨
1、创设生活化情境
要想充分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首先还是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其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创设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对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取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与事例,例如:植树问题,站队问题,分配问题等等。通过这样学生们熟知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讲解,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而且因为易于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模型建立的过程
实践是最为直接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易于学生理解记忆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模型的构建当中,引导其积极地进行思考,结合老师总结出的数学模型可以更为直观具体的传授给学生。例如植树问题,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上栽种树木,每隔10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问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学生很容易得出100÷10=10(棵)的错误结论。而若想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结论,单纯的讲解远不如利用数学模型直观且简明易懂。让学生通过“线段图”帮助其进行思考,总结出一般规律后在较短的距离上进行验证,从而最终建立起建立一条线段两端栽树的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其更好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思考的能力,为更深层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任何学科最终的意义都是作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建模的教学也是如此。运用数学模型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模型,还可以使其学以致用,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模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应教授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更应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其将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实际上就是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列出正确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m,高是84m,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生兴趣,使其不断调动起已有知识,理解题意,找出相关数据,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其中a=250m,h=84m,从而得出S=250*84=21000(平方米)的结论。类似这样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模型的实际作用,增强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思想的教育是必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书面考查,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思维及实际运用的能力。而数学建模能够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并注重思维培养与实际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注重数学模型的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到数学模型的构建活动中,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祥立.数学教育:澳门教育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刘勋达.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桥梁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你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的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小学数学论文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1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关键词:情感性;快乐学数学;构建;数学素养;素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0-02
在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的当今,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乐此不疲,不感觉“太累、无意思”,仍然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有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纵观导致低效教学行为的“致命因子”,主要是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能形成多项互动。而快乐课堂趣味化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在数学快乐课堂趣味化教学中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地去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元素,通过情境模拟、猜谜、动手操作等方式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应用数学。例如:教三年级“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段《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忍,他们来到了一片瓜地,悟空买了四个西瓜回来,准备师徒四人每人一个,可是猪八戒跑过来对师傅说:“师傅,还是我来分吧!”师傅同意了他的请求,猪八戒想先尝尝再分,可他吃了一块又一块,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完了。想一想,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很感兴趣地投入到思考过程中去了。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有趣的问题,通常把教材中的问题变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以“趣”引“思”,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获取知识
1.生活化教学内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载体。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例如:在教三年级《数学广角》的重叠问题时,一开始我设置这样一个悬念: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思想方法,猜测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正是姥姥、妈妈和女儿三种关系。这种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这样一节抽象的课堂内容,在学生猜猜、验证、交流中就轻松地解决。
2.调动兴趣,体验探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化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好探究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魅力。例如:在二年级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我长高了”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的某一部位的长度。这样可以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性数据,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关系。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得出三角形是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再让学生用小棒去搭三角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认识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养成一种探究数学的习惯。
3.多媒体的动画材料。小学生喜欢“动画片”,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本着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设计丰富的感性材料,寓知识于形象趣味中,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参观动物园”的游戏,要求学生边参观边找4。有1只“老虎”、2只“大象”、3只“熊猫”、4只“猴子”、4只“斑马”陆续走进“动物园”。学生找到四只“猴子”、4只“斑马”后,教室里出现了冷场。我及时鼓励:“到底还有没有4呢?请同学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思考,相信还会有新的发现。”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些动物都有4条腿;每只熊猫有2只耳朵,2只熊猫有4只耳朵。最后我追问:“如果让‘动物园’的所有动物都变成4只,该怎么办?”学生交流后,得出:要再引进3只“老虎”、2只“大象”、1只“熊猫”。这个情境借助“参观动物园”的形式,使学生不仅找到了容易找的4,也找到了被容易忽略的4(如2只“大象”有4只象牙),而且渗透了4的分解、加减法等知识。
三、快乐课堂趣味化教学遵循的设计原则及组织要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快乐课堂趣味化教学就是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趣味化,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在感觉好“玩”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但是追求的是数学与生活化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并不是生活化的活动越多越好,谨防片面软化数学自身的功能,造成数学力量和价值在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学生过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知识结构的重组,则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其数学思维。所以,应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把握好娱乐性与知识性的关系,从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等方面着手。并对活动的时间、难度等进行充分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要多元化,否则同样的活动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就会失去趣味性和吸引力。趣味性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应熟练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做到“活”而不“乱”。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学困生,不能让为数不多的优秀生成为包揽全部活动的“表演专业户”。如果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靠实力完成,部分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参与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注定是要“落后”的。因此,既要体现实力也要在充满“变数”的情景下设计。例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我设计了“被罚跑的孙悟空”活动:全班围成一个大圈,班长先戴上孙悟空的面具,我背对着学生摇拨浪鼓,鼓停时“孙悟空”出题让所在位置的学生在5秒钟内说出计算的结果,算对了可获得1朵小红花,算错了就要当“被罚跑的孙悟空”。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认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快乐课堂、趣味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发展,对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文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教育,2013,(1,2):8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 有效 整合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整合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教学中,要充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掌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
我们倡导数学要贴近生活,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数学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唯一参考,而是要能不受书本的限制,要将原本封闭的、孤立的课堂,借助于各种相关资源让它更加丰富,进一步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
例如,六年级下册数学中有一节内容是利息的计算,课本中列举的图表是2006年的利率,明显已经陈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利率,并将其引入的教学中,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在家中也可以帮助父母计算利息,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
(二)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时,学生对生活中的多位数司空见惯,但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多位数的使用。在课前,可以借助《问题生成单》,让学生通过上网、手机查询、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课堂中学生交流汇报:有的是今年全国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统计数据,有的是甘肃省的土地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多位数来教学读法和写法。同时,这些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国情、省情、市情,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
我们现在大多还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统一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形式,教师限制较大,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则可变革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有关涉及百分数的数据。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反映我市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百分数进行处理、分析,绘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一些数据,选择部分数据作为家庭作业来完成。有的学生选择近年来全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城镇居民纯收入的变化;有的选择宽带用户、手机用户数据等;有的选择各县区的高考录取率、中考升学率等数据,作业形式灵活设计为科技小论文、统计图、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合作学习,更缺少自主探索,教学中也很少有机会独立获取知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方法呈现信息化、学习开放化、学习过程交互化。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学重点是掌握面积公式,而难点在于面积公式的推导。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对于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学生很难理解。但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平形四边形沿一个高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然后,再把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平移到梯形的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用颜色闪烁,加以重强,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在明确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后得知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是对应相等的,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把学生的难点轻松解决,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得轻松自如。
(二)利用网络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网络环境下,可以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我们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可以选择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室的电子举手功能向老师提问,或者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因材施教,避免学生“齐步走”的现象,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让学生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有乐趣,优化了课堂练习。
(三)利用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智乐园教学平台等教学软件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在登录软件平台后,自行浏览教学视频,学习中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在线向老师、学生请教,实现生生交流或师生交流,可以得到不同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可以在线讨论、发表帖子。在网络自学之后,选择软件中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进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运用人机交互,实现个体化学习,就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本节教学结束或单元教学结束后,还可以选择测试题检查自己学生本课或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测,学生在线答题、提交后,及时查看成绩,可以知道哪些题做错了。测试可以设计为数学游戏的方式,也可以是过关的方式,还可以根据难度设计为星级测试方式等,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挑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使其感受到了快乐。
【关键词】编制;试卷;规范
一、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试卷的特点
1.试卷目的明确,要加强数学能力的考查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这样去教,学生这样去学,也就应该对这些行为和能力开展数学能力评价。
2.试题内容合理,要力求生活化、简约化和多元化
例如:巴桑老师用在银行存了三年的年利率是5%的十万元钱买房子,拉萨房地产公司每平方米平均价是1000元,一楼每平方米价就是平均价1000元,二楼每平方米比平均价增加3%,三楼每平方米比平均价增加5%,买房钱一次性付清的给予优惠价,即平均价打九折。
巴桑老师决定用一次性付清的方式,买一套二楼120平方米房子,扎西同学按银行征收20%利息税方法计算后说十万元钱加利息还不够,验证扎西说的对不对?
用新课程理念来透析此题,它无疑是一道好题:
其一,该题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力求生活化。在生活中,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买房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同时拉萨房地产公司、巴桑老师、扎西同学等亲切的字眼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从数字运算的难度上看,力求简约化。从“每平方米平均价是1000元”,我们就不难看出,在尊重生活实际的大前提下,熟练的计算能力显然已不是考查的主角。
其三,从信息的呈现方式上看,力求多元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味浓了,同时对学生的解题策略的要求也高了。
二、我区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特点
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看,跟内地大多数省市还有很大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革教学内容,精选那些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最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真正使学生学得懂,学的扎实。根据学生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基本功训练,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考核评价时,特别注意不要把内地教育强省名优学校的考试卷直接拿过来考试,而应该根据教育现状、学生特点去编制试卷。使试卷内容的特点变成一个风向标,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编写适合于地区的小学数学教辅材料,稳步提高小学教育水平,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编制数学试卷的几点建议
1.内容方面
(1)三度的基本要求。效度是反映考试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是衡量考试有效性的指标。区分度是表示试题区分能力大小的指标。难度系数是衡量考试难易程度的指标。
(2)全面性和独立性。试卷考查的覆盖面广,考查点分布合理,考查的内容对整个考试内容有足够的代表性。根据学段内容,尽可能覆盖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测试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试卷中各道试题间要有相对独立性,不能有构成对其他试题提供正确答案的线索,不能出现有答案暗示或引导答案线索的试题。
(3)人文性和趣味性。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命题应该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鼓励,通过人文关怀,让学生增强自信、感受试题的亲和力,勇于迎接挑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温馨提示语:“亲爱的同学,让我们一起对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作个小结吧,拿到试卷后不必紧张,用半分钟整理一下思路,要相信你能行”。
(4)基础性和差异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在考试命题中考虑到试题考查的基础性,让大部分学生通过试卷可以了解到自己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但另一个方面,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调整试题的难易程度比例,再控制好难度系数的基础上,有时还可以编制选做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灵活解决。
2.试卷编排体系方面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做题速度确定试题数量。单元考试试题数量可以少一些,期末考试试题数量可以多一些;低年级考试试题数量可以少一些,高年级考试试题数量可以多一些,尽量做到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情景问题。
(2)试题一般按照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也可以防止学生在难题上不成比例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具体来说:简单的题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放在后面;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放在前面,计算题、应用题、开放题放在后面。
(3)每道试题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答区域;每一种类型的试题的编号应该保持连续;一道试题不要安排在不同的版面上,以免学生遗漏或造成阅读的困难。
总而言之,数学试卷编制的技术性很强,也是教师教育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掌握命题要点,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命题水平,达到检测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1. 明确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主动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教师要能够正确界定课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设计、应用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对课堂的影响,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此为起点,变课堂教学需求为教师的发展需求。
(2)增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感悟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引导艺术,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化过程,变“形式化”的问题情境为“内涵性”的问题情境。
(3)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在经历教研的过程中,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得到充分体现,变“传授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
2. 把握研究内容
(1)对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分析,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访谈,从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作用、方式等方面入手,找出我校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中普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
(2)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素进行研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以学生已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落脚点,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度思考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实践层面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类型进行整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促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系统认识。
(3)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从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经验,探索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结合具体的课例,系统地对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整合。
3. 落实研究方法
本课题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坚持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4. 进行合理分工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深入地开展,在课题申报成功后,课题组就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与布置;课题指导老师负责各个阶段工作研究的组织实施、进程监控及业务指导;信息收集老师负责拍摄、录制、整理教研课例和活动图片视频等资料;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布置与组织,撰写实施方案;教研组副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各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与资料的收集,做到责任到人,全员参与。
5. 推进有序研究
(1)准备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确定了人员分工,对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起点,策划选题并进行课题概念的界定,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成果评定指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9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分两个时间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一是进行教学状态评估。课题组对教学资料、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对课题操作、实效性进行研讨。二是进行数学问题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对数学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分析,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引导教师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资源,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体验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依据知识结构对教材中“问题情境”进行整理。三是感悟问题情境的功能。课题组通过组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交流,引导教师对现有“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多角度地进行比较,从“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改变,对达成学习目标的促进,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等诸多方面,感悟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12月):根据方案进一步进行研究,呈现情境化的课堂教学。一是整合社会生活资源、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拓展问题情境功能,使其贯穿教学过程;三是关注学习过程,进行课堂生成性“问题情境”的探索;四是研讨“问题情境”具体实施策略,建立了“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和“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交流讨论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寻找解决途径;撰写案例,录制课例;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可操作性,对创设策略进行小结,形成结论。
(3)汇总阶段。本阶段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归类收集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成研究成果。
6.规范研究过程管理
确定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坚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形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学校为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每个备课组订阅了《福建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购置了许多特级教师和名师的课堂实录碟片,作为老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学习释疑,积极探究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课题组按照计划组织专题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关于“问题情境”的编排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各教学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有机联系等内容。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天都花半小时以上向书刊学习,捕捉、收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信息,并写好学习笔记。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骨干培训,并做到“三个一”:写好一份学习心得,整理一份讲座笔记,提一项合理化建议。通过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自身素养,丰富了知识储备,加强了对课题与课堂教学联系的认识,为自身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开设专题讲座,解决教师疑难问题
为使组员认识到“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和难题,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开展了题为“创设有效情境,成就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走近辩课”“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等的专题讲座。通过开设讲座,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内容,解决了“什么是情境?”“什么是问题情境?”“怎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等相关问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作用,促进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3.优化创境策略,引导教师达成共识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上,老师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题组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三是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四是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五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搭建平台,深入实践
我校课题研究活动坚持聚焦教学课堂,引导教师创新研究活动模式,建立“说―看―评” 和“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通过这样的实践平台,引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磨砺、成长,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搭建“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初期,课题组建立了教学“说―看―评” 研究实践平台,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课前说课、研课,课中观课、听课,课后评课、反思,形成了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说―看―评”系列研究活动。每个备课组每期承担一次研究展示活动,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课,随时记录教学点滴。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每年一次的新教师教学评优,每期一至两次的教学疑难问题探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搭建“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中期,课题组在“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独立研究模式基础上,把这三项活动进行整合,使“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教学互动实践研究平台。这个研究平台每个学期课题组安排三次活动,一般上学期安排二、四、六年级承担,下学期安排一、三、五年级承担。每次活动先由同一数学备课组选取两位老师进行微课堂同课异构,备课组老师分成两个指导小组开展研课,两个执教老师在同一节课内各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过试教、评议、改进,然后在课题组进行研究课交流展示,由课题组组织多方辩课。这种实践研究模式对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推广成果,促进发展
1.教师成长――成果丰硕
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每个备课组初期选定三个课题,全组教师共同备课,研究课应做到有教学设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评课记录,并及时上交课题组。研课活动重在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成果,切实提高研究活动的实效。如,郭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创设的“红绿灯”的问题情境,王小凤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创设的“时钟宝宝”教学情境,曹荣荣老师执教的《周长》一课创设的动态教学情境,郑华健老师执教的《等候时间》中创设的“卸货策略”问题情境等,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三年多来,课题组共组织教学讲座、研课38次,有4节优质课获省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市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课题组参研老师有30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7篇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16篇论文在县级刊物发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成长――积极主动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但使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快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习惯的形成。三年多来,我校有3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五项全能”竞赛获一、二等奖,6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小论文比赛获一、二、三等奖。
五、回眸研路,聚神凝思
在课题实验开展初期,老师们对“什么是情境”和“什么是问题情境”认识比较模糊,由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情境创设的类型也多样,有些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把情境创设当作体现新教学方法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面对问题我们聚神凝思: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数学材料和知识背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数学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明确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②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③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选材的趣味性;④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学科的属性;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思维的发展;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内容的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