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术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18

导语:在美术教育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术教育学论文

第1篇

老师应当将每堂美术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精心制成有关的课件,并即时存入电脑归档,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美术学习,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使用纸与笔,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绘画的优势,使学生自由创作,神弛宇宙,从而有利于儿童审美情趣的形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化美术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是无法充分表达与展示的。比如,动画视频的播放,其生动性与直观性,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与动植物充分地交流接触,从而激发学生分析其外形特点与内在结构的兴趣,这一切都是几张图片所不能代替的。并且,在具体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中,信息化教学也有许许多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地方。比如,教师在绘制示范时,可以将其教学过程制作成教学示范视频,发到网上或QQ群中,与学生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中国工笔绘画教学中,由于制作过程繁复与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让学生先观看一段当代工笔画制作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松掌握其制作方法。

三、灵活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是老师通过录像资料和幻灯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素材,知识缺乏连贯性,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我们可以把一些素材配以文字介绍进行相应点评,并加以形象配音,进行多媒体备课,也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根据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生动的整合设计,如果需要还可加上适合的背景音乐以及相应的动画演示过程,使其栩栩如生,达到声色像形的有机统一。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备课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备课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所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有机整合,将美术传统平面式教学引向由“声、光、电”等多种媒介的立体式教学氛围,不同的课题可选择不同的媒体,有的只需要图片和音乐,而有的需要动画或演示过程。

2.能够对相关美术教学资料与素材进行充分整理

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教学资料准备上,应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相结合为内容,教师者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图片,配上声音、视频、动画与文字资料。实际上,将美术教学资料与素材的整理过程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熟悉信息化教育的一个过程。

3.制作美术课件

第2篇

1.1美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美术基础、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匮乏。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半是美术学院和高师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二者的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而在美术理论方面学习研究的很少,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就知之更少。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过程,很多也在模拟美术专业院校的授课程序,在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写生要求的过于专业化,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同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与将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上岗就业。

1.4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师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练习教师看”的教学方法很是常见,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

2、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对策

2.1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课程也要体现幼儿美术的特点。美术教师可以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设幼儿美术教学论、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2.2加强美术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授课教师,这是推动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2.1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是完成各种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否则,即使你再认真努力,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2.2.2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能够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2.3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除了钻研更宽、更广、更深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更广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难以预料的难题,渊博的知识会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3采取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2.3.1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探究的兴趣。

2.3.2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中,须重视“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产生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成果。比如,设定一个主题,开展简笔画的设计竞赛;模拟情景,开展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比赛。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的乐趣。

第3篇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自愿学习美术,就必须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如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场绘画教学并让学生练习等室内教学方式,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或是田野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应用,还能使学生通过的亲眼观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多的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以分数高低、就读的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来评价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少关注一点升学率与排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能发展得更好。

第4篇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第5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美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4]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第7篇

美术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进行再次加工的艺术表现,光有线条而没有色彩的美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所以,色彩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逾越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正确地把握色彩,能够给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美术教育中,色彩除了其本身所特有的物理性质之外,还能对人的感情产生触动,此外,邻近的色彩通过合理的调配,可以看起来更加完美,继而获得一致的色调效果;色彩也具有一定的对比性,不同色彩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使得某一色彩更加显著,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假若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使得这一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美术工具的认识上来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物体对色彩进行分辨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美的情感,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也可以通过“游戏”设置来引领学生感知色彩的变化,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充分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与愿望,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更希望从大自然中来感受色彩的变化,为此可借助于课外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蓝天、绿水、四季等的变化,帮助学生体验色彩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世界

色彩对人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大脑的发育并不完全,对色彩的辨识能力有限,而对于鲜艳的色彩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色彩心理敏感时期,男生多喜欢冷色系的蓝色和绿色,而女生多喜欢暖色系的粉色或红色,由此便可判断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心理倾向。例如,对于偏爱红色的学生,其感情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好强心,对任何事物总是好奇的追问,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对于偏爱黄色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偏向于热情,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得很有自信,反应较为灵敏,做事比较积极、主动,具有团队精神等等,可以说,通过对喜欢不同色彩进行分析,能够判断出学生的性格、喜好等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这种色彩心理效应,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提高学生的色彩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对于色彩的观看是观察的一种,就拿红色来说,不论红色的物体受什么环境色影响,起什么变化,只是孤立、抽象地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一般用于装饰色彩绘画中。但是,对于不同的为物体,不同的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一个物体,因作者观看的角度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形象,比如,正方形的物体因作画者和物体的角度不同,可以看成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看成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菱形的透视形。观察色彩也是如此,一定要将对象、光源和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观察、比较,要让学生学会从对色彩的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来把握色彩的变化。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但也包含了审美的基础,因为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

(二)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离不开生活,美术也不例外,对于美术教育的学习可以借助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元素,更好的认识到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周遭的事物色彩。当然,美术学习过程漫长,量的积累是为质的转变做准备,美术的学习便是为今后美术的发展做准备,美术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的美术学习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细节,对生活当中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的生物都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三)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最为常见的便是对名画进行鉴赏,针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在美术课程当中涉及名画赏析,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愫,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结束语

第8篇

(一)美术教学的方式相对较为单一

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对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讲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只是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美术教学的作用。此外,将绘画作为美术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保证,再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容易导致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现象。这就要务教师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校园硬件设施的问题

美术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校园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难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其是很多中学没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同时,一部分中学引进美术教学设施,但是由于内部教学重视程度不足,逐渐将美术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于效果。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对美术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想要在中学阶段实施美术的教学,就应该对教师、学生等观念进行转变,使其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以此来对美术教学在中学阶段中的地位进行校正,在这一基础上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学来对学生的能力与思维意识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美术学科的宣传力度,以此来加强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观念转变,使其明确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了解其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

(二)完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是保障学生学习的前提,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提高,还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教师进行教育,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同时,中学还应该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此来调动师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进行探索,以此来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实现对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实现素质教育,但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被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措施,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第9篇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