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8:31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论文写作,市场。。在国内众多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趋于完善和一致,总体上认为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五个因素,进而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很大分歧。

1.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1993)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在市场上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得出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曾湘泉,1993)。2004年,他又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的变动,得出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难”的问题, 这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但是困难的程度略被夸大,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的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赖德胜(2001)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收寻的结果。

岳昌君、丁小浩(2003,2004)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

2.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起,至2009年毕业生数增加了515万人,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论文写作,市场。。胡咏梅和薛海平(2004)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宜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莫荣等(2003)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论文写作,市场。。

吕东伟(2003)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校的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从而培养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论文写作,市场。。

汤敏(1999)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自身问题。

3.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国企冗员多接受能力有限,外企私企是吸纳主力,而这些企业相对理论性人才而言更需要实用性人才。鄢雪皎( 2009)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承担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立、物流管理、订单处理等的产业链高端却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提供给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非常稀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瞿振元(2001,2002)通过调查得出本专科就业率差异明显;传统体制内就业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国企仍居就业第一位。论文写作,市场。。

岳昌君(2004)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显著,追逐高行业收益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彦军(2006)以广东地区统计分析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得出各产业的产出、固定资产投入与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总体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论文写作,市场。。

闵维方等(2005)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

5.企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唐 钅广(2004)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高校专场招聘会”“在线招聘”“简历”在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中的作用十分强大,“户口”“关系”“党员”等因素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韩飞雪(2007)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满意的两项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满意的两项是相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单位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因素是“思想品德”。

6.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加强具体定量分析。之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做支撑。

(2)增加长期跟踪分析。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得出大学生找工作及其工作变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准确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3)加强产业吸纳大学生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各行业吸纳的大学生能力的研究,从而为高校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改革中的知识劳动力就业意向及其市场行为分析.管理教育学刊(武汉)【J】.1993年第一期

【2】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6年第27期

【3】孙祖芳.西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其借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一期

【4】鄢雪皎.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四期

【5】瞿振元.2001-2003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

【6】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年第4期

【7】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1年第2期

【8】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青年研究【J】,2002年第19期。

【9】吕东伟.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研究》【J】.2003年3期

【10】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发展》【J】.2003年第8期

【11】文东茅.质疑大学生就业之性别歧视.《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3年第6期

【12】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1年

【13】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经济社会出边社.2002年

【14】岳昌君、丁小浩、文东茅.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4年第11期

【15】胡咏梅、薛海平(2004).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江苏高教【J】.2004年第2期

【16】韩飞雪.北京市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D】.2007.4

【17】李彦军.《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模型构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D】.2006.6

【18】唐钅广.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行为的研究报告.经济问题探索【J】.2004年第11期

第2篇

>>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浅析就业信息采集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对河南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浅析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西安市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模式分析 浅论高校共青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4-12.

[2]吕西忠.三维视角下就业力与结构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8-259.

[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4]吴建伟.河南省高校专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科教文汇,2013(1):40-42.

[5]高振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内涵、模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22-127.

第3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作为体育院系的重要专业支撑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育师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的产品滞销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系条件的学校,毕业论文 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教育专业,因而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2.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这与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相径庭的,离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要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当前流行的、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4.受用人单位的影响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学生诚信受到质疑,由于学生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较差,加上自我包装(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中水分较大、签约后毁约、往届毕业生跳槽等现象,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应对策略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职称论文 政府机构如能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表示,今年国家将从奖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以奖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试点。目前,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规定。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2.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把不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根据现实而定,不能照搬照抄。打破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现阶段优秀的体育人才。以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如哈尔滨有学校率先增设体育旅游专业,这就迎合了市场需求,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如前分析,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同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这样在面试中才能以实力获得机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5.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留学生论文 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英玲.辽宁省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I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6.

[3]张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45.

[4]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9.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职业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导向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职业导向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导向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具备就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的载体等优势,促进职业导向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导向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问题突出。

1.就业理想目标的缺乏: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期望,不是主动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积极准备材料并参加供需见面会,而是过多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坐享其成,甚至部分学生因害怕激烈的竞争,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抱负,刚大学毕业就成为失业人员。

2.就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盲目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酬薪和待遇高的地方就业,以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脱离开来。

3.就业诚信意识的淡薄: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企图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同,出现严重的诚信意识危机。比如,虚假填写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更改个人履历等。同时,部分学生在签约后随意违约或毁约,不履行协议或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意识,影响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4.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负面情绪,失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向缺失。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就业教育往往更多地流于形式,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忽视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意义,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无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就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忽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不规范,缺乏个性化指导,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单一,信息传递局限于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等。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明显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归属于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完成,欠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没有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界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机和动力缺乏、学校就业教育合力体系的缺乏、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举措缺乏、社会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家庭开展就业教育意识缺乏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 转贴于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各高校要坚持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和社会,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j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诚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就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消除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努力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素养、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优化就业指导课载体,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法、视像教学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了解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技巧等;优化专业课载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优化社会实践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价值,锤炼意志,深化对社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化;大学生就业;民办高校;动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58-0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教育部2009年4月的资料,2012年全国有280万民办高校毕业生,比2009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32%。全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00万个,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 2011年全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民办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三、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省教育厅学生处根据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则(试行)》的规定部署截至每年9月1日和12月31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而据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心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16.6万人,2009年毕业大学生18.95万人,2010年毕业大学生22万人,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创历史新高。因此,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四、黑龙江省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片面追求理论知识培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 轻实践的失衡现象, 学校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且专业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不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太注重应试理论教育, 实践课程的比重不高, 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这日益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解决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对社会的足够认识,自身定位不准确,没有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准确的工作定位。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走着独木桥过来的, 所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较高的心态。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必须进行调整。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 由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

六、结论

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只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本论文是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2010105

参考文献:

[1]姜国忠, 郑瑛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类型初探[D].哈尔滨: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1.

[2]赵曜.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10.7.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10月.

[4]高霞光.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5]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2012.3.

[6]蔡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汤录忠.才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8]魏民州.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9]马永堂.国外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措施[J].中国劳动,2012.

[10]张跃飞.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第6篇

论文摘 要:由于高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除了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和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通道不流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本文探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服务的作用,叙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做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急速来临与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精英认识的惯性矛盾,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至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开辟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新领域,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读者服务职能拓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几乎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其信息的不健全、信息通道的不流畅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主动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2 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2.1 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集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各种信息载体与获取途径为一体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保存与传播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以读者和信息用户为核心,拓展信息服务工作范围,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开发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信息。体现了“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2 优势

2.2.1 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有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制度,能入藏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书刊、音像资料等;还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的资源保证。

2.2.2 网络资源优势

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呈条块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资源共享。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多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毕业生可直接上网查找国内外就业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网络保证。

3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中心

大学生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寻、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员、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重视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宣传,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设指南性栏目、就业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巧导引、图书馆bbs等多方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资源,从网络、杂志、报刊等处多方收集信息,评价和选择各类文献,实现合理馆藏,扩展学科信息知识的覆盖面。

3.2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图书馆就可以向大学生们提供经整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了解有关城市或有关单位接受大学生的政策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新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图书馆应系统地整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结合企业用人要求等,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并与和其他网络系统联通,使就业的信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地进行选择,更好地把握择业方向。

3.3 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周期性、专指性、复杂性等特点,图书馆可以搜集相关时效性强的信资料,及时为学生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口头咨询、发放调查问卷、观察总结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现时需求和潜在需求,做好相应记录,建立用户需求档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4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4.1 加强就业文献阅读引导

(1)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阅读引导教育的基础,图书馆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完整系统地入藏大学生就业内容的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就业政策法规、有关就业的文献精神及职业需求的文献信息,要宣传和报道就业政策、求职信息,帮助大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系统掌握大量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订购专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报刊,在现刊和过刊阅览室中常年设置就业信息专题书架,专题书架实行开架阅览,通过阅读类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剖析》、《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经营自我与创造性经营》、《如何体现你的素质》、《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等资料,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2)编制就业信息专题书目,并把馆藏中最新就业信息书目、索引和重要信息原文及时传到图书馆网页上,便于毕业生多途径查询。另外安排专人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读者座谈,开展书评、评选读书标兵等活动,如,“信息素养在择业中的作用”、“个人素质与企业文化”、“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如何适应大众教育下的就业形势”等帮助学生分析、预测本年度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掌握搜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的技能。

4.2 举办就业信息能力讲座,提高求职技能,提升求职效率

图书馆要完整系统地搜集、整合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编制专题视频目录,举办就业视频讲座和专题报告,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图书馆员要主动做好视频资料的导读,如“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写好求职信和自荐材料,客观地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静态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4.3 网络导航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检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网站上开设“就业教育”专栏,并成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窗口,可设“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招聘信息”、“求职信息”、“求职技巧”、“就业讲堂”等栏目,指导大学生系统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整理相关就业政策法规,解答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咨询话题,为其选择职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意见。将网内外的就业信息资料按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点规范化,以及检索途径便捷化的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书目数据库”,并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本校学科专业和文献类型,有选择地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结,供馆内外用户使用,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网络化的共建、共享。

4.4 就业信息的加工、分类

就业信息资料形式多样,有成册的书刊型、报刊复印的零散型和网上下载的活页型等,收藏保管困难,也不利于应用。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工装订:有关就业的政策、条例等指导性文献,以发表的时间为序装订成册;从报刊和网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资料,按就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装订。依据就业信息的内容性质,按《中图法》分类,再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作书次号,把相同内容、类别的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按时间先后排序,以便于毕业生按类别查阅特定时间的信息资料。

4.5 分层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其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辅导性咨询。根据毕业生需求,咨询馆员辅导毕业生查找和利用就业文献信息,并解答问题。(2)指导性咨询。即以个体为对象,咨询馆员将毕业生引向信息源,指导其查阅各种就业信息资料。(3)检索性咨询。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数据、报摘类信息检索,包括招聘人数、改革要点、就业趋势等;另一种是文献,全文类信息检索,它需要从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方面进行系统检索,提供咨询服务。

5 结语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信息意识、确立择业竞争意识,端正择业就业思想的过程,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阅读引导;举办视频讲座,实施网络导航,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分类与利用;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走出一条信息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平.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第7篇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is th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mploym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大众教育;就业观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点过去的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约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的同时,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的扩招等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样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尽快调整就业观和择业观。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扩招的工作,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可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而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1.7万人。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性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为国家储备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和问题,其中以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就业观的滞后影响其就业尤为突出。

2.1 对大众化教育现状认识不到位 在对云南财经大学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从对问题“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说明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就业观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大众化教育就业观还处于比较淡薄的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摘下头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参加就业。如图1所示。

2.2 缺乏对基层服务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基层的政策,但却收效胜微,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无路可走。通过问卷调查,云南财经大学有43%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2.3 大学生存在对就业竞争的恐惧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热潮,然而,这些考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了加入考研的队伍,以逃避就业压力,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

在调查问卷中,对 “在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你会做何种就业选择?”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云南财经大学有 29%的学生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择了考公务员,但是真正考上的却微乎其微。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工作,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

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然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意识模糊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自己所学与将来职业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个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没有对自身做过全面的分析与

评价。

3.2 无法摆脱精英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精英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工作,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连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环境都不能一时转变过来;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趋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单位小城市工作。

3.3 职业标准“货币化”“稳定化” 金钱至上观念的升温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简单的将工作的选择“货币化”。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单纯的将职业物化为一定收入,必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印象。而以经济收入和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会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最后只会到处碰壁。

3.4 缺乏开拓精神,创业意识不强 如今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已经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的各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实际参与创业活动中,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却很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就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寥寥无几。

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于创业却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开拓精神。

4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在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需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业和职位。

4.1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的 大学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目标规划者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自己,针对个人职业规划来逐一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职业,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才能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4.2 树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理念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大学生进行择业时,要学会灵活就业,淡化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到中西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去,以实现多种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做到充分的多层次

就业。

4.3 强化自主创业观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有想法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成功的创业活动,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新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打消他们的创业恐惧,为他们的创业提供高质和高效的帮助,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

4.4 调整职业预期,改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要调整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预期值,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炼,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求职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总结

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现实,自己满意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适时调整自己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的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就业选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要想走出就业的困境,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就业的思维定势,纠正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崭新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2]占永琼.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7:30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新华社,2010,7,29.

[4]廖海华,邹燕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衡阳师范学院,2012,4.

[5]张润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1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能力,第二课堂,体系构建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质的大众化阶段。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确实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自身来讲,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尤为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开发其就业能力,从而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就业,这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谈一谈如何以就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两个:一个是奈特和约克两位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在就业能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包含四个组成要素: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beliefs);元认知(Meta-cognition)[1]。另一个是普尔和斯韦尔提出的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与自我效能、自信、自尊三个本质要素密切相关,但如何形成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普尔和斯韦尔认为是人们对职业发展学习,经历,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五个方面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2]。国内,以郑晓明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教育学论文,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更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它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特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合。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5]。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继续与延伸,还是一个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担负着特定的育人功能的开放性育人系统,主要由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各类社会活动等活动模块所构成,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广泛性、组织机制灵活性、时空开放性、选择自主性和效益综合性等特点。

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由多种知识能力要素构成的有机体,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就业所需的特定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而形成的,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素质,它往往与大学生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求职者能否顺利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主要包含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融合能力等要素,它是一种关于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的能力。它与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的实现有关。两相比较,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便有了一定的相关性。

二、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述对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概念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结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按照模块思路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中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类:

1、形势与政策相关课程

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即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6]。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形势与政策及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时政辩论赛、红歌赛、挫折教育等等小论文。

2、职业规划大赛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大学一年级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职业规划大赛,从而使学生不断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进行设计的,大致包括以下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创业等四个组别,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取向来选择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

1、公务员组

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沦落为“炮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很少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开展“精彩三分钟,时政任我评”、定期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活动、选择热点开展时政辩论赛活动等等;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专门的公务员考录课程,分设行测专题、申论专题和面试专题等活动。

2、研究生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考取研究生也算是一种“就业”,同时,考取研究生确实也是部分毕业生的目标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也应该紧紧围绕“考研”进行相关设计。建议从二年级开始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活动,由专业导师指定书目范围,学生阅读做笔记、谈感受;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现实结合较紧密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部分专业功底扎实、学术素养较高的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第八学期,开展考研复试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研录取率。

3、公司组

由于私营部门也存在一定范围的行政事务,公司、企业职员也逐渐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职业领域,比如办公文秘、人力资源专员等等。第二课堂在这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教育学论文,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培训、文秘风采大赛、管理游戏等活动。

4、教师组

特岗教师计划是国家教育部正在重点推行的一个基层就业项目,因为其允许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报考,所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种选择。教师技能风采大赛或者说课大赛能满足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的需要。

5、创业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正规的创业同样算是一种“就业”。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尝试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在完成必修模块的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取向的一种或多种选修课外活动,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静态的体系构建只是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要使这个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1、组织保障

这里的组织保障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团队,使专业导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来;二是强化班级团支部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来主要由院系团总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做法,实现活动重心下移、全面覆盖,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

2、方向引导

这里的方向指的是专业学习,从上述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内容安排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课外活动都与专业学习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导向型不强且与专业特点偏离较远,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专业学习方向靠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3、纪律强制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加自由开放,但这并不表示第二课堂教学就不需要纪律。相反,第二课堂教学更需要纪律强制,尤其是新的教学体系开始执行的初期,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此时,纪律强制也许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手段。

4、经费支持

从教育投入的角度看,院系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创建更好的硬件条件,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从而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161.

[2]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03):104.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91-92.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47-48.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03-105.

[6]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73.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三维分析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且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占大学录取学生人数的很大一部分。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的今天,农村籍的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2014年3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份,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未就业的比例是城市的四倍。

目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存在矛盾,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中国经济形势不景气加上就业市场难以承载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就业大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在这样一个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环境下,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因家境贫寒,社会资源匮乏,个人综合素质较低,在当今的就业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出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局面。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农村大学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真正缓解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源上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笔者将从个人、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个人维度

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大学生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匮乏,因而在进入大学后,同龄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远不及城市学生。近年来,用人单位愈加重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艺特长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城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差距愈发扩大。此外,巨额的教育成本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是很大的负担,因此许多农村大学生初入社会时就背负巨大压力,急迫地想要改变生活现状,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但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今天,这种就业观无疑是给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

2.高校维度

自高校扩招以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其中包括农村学生,但由于一些院校盲目扩招,相应的教学水平并没有提高。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使得许多农村大学生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并没有掌握有用的技能,城乡就业差距进一步扩大[2]。再加上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远不及高校的扩招速度,这又给农村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同时,许多高校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未能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和资源,没有发掘农村大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在进入社会前找到合适的就业定位。

3.社会维度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源的作用往往超出求职者自身的能力。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子女的就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背景[1]。但对于农村大学生,他们家庭的人际网络和社会资源主要局限在农村无法与城市家庭相比。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聘单位用人自加大。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更倾向录用综合素质较高、社会资源较强的城市大学生,这无形中助长了就业歧视的势头,使得就业的环境有失公平,农村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招聘单位就业歧视的对象。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探讨

1.个人层面

农村大学生急需转变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要考虑到家庭实际情况,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养外,还应多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等,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弥补在社会资源和人脉方面存在的短板。

2.高校层面

高校应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就业指导。此外,高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紧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应拓展信息渠道,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引单位来校招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为农村学生多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源。

3.社会层面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政府要更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大学生到新农村就业的政策和制度,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建设新农村,进而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使农村教育进入良性循环。此外,政府必须建立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消除就业中存在的歧视和腐败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